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音樂之父叫什麼名字

俄羅斯音樂之父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12-26 03:20:46

① 莫扎特被稱為什麼

被稱為「音樂神童」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薩爾茨堡,逝世於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小時也被人們稱作「音樂神童」

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不同於巴赫的均衡完美、貝多芬的桀驁不馴。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1)俄羅斯音樂之父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莫扎特童年——

莫扎特3歲便展現出他的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5歲時更請求父親教大鍵琴給他學,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

6歲,時值1762年,已譜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1762年至1773年間,莫扎特隨父母經常在歐洲做演出旅行。在倫敦他見到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後來的創作中深受其影響。

1766年,他開始受聘於到架構交響曲的技巧。1767年,11歲的莫扎特便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並由薩爾茨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出拉丁喜劇。

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牧羊人與牧羊女》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扎特年僅12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隊首席。

② 音樂之父指的是誰

音樂之父——巴赫
你們知道「音樂之父」是誰嗎?他就是十七世紀偉大的音樂家——巴赫。他是一位非常謙虛、善於向其他作曲大師學習的人。和他同一個時期的偉大音樂家還有著名的音樂大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
巴赫在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前後學習過義大利和法國音樂。然後把自己的思想融人到音樂創作中,創造出屬於他個人的音樂風格。人們之所以稱他為「音樂之父」,就是因為他將十七世紀的音樂,發展到完美的高峰。在他以後,再也沒有其他的作曲家,能用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創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巴赫的音樂世家

公元1685年,巴赫出生在德國,與另一位音樂大師享德爾是同一個時期的偉大音樂家。雖然他們從來都沒有見過面,但是彼此景仰。巴赫出生在一個偉大的音樂世家中,許多親人是教會中的樂師,或者是當地非常出色的音樂家。巴赫小時候,父親和哥哥就開始教他學音樂。所以,在孩提時期,他就已經是一位很有名的小提琴手和風琴手了。
但是,這種非正式的音樂教育,並不能滿足巴赫的求知慾。他自己一直不斷地自修學習,用抄寫其他作曲家樂譜的方式,模仿他們的作曲技巧。正是這種刻苦的學習精神,使巴赫成為那個時代兩位偉大的音樂大師之一,只有享德爾才能與他媲美。

音樂啟蒙時期

巴赫9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去世了。一年之後,他的父親也去世了。這對巴赫來說,是一段非常傷心痛苦的經歷。
從此,巴赫的大哥克里斯多夫挑起了父母的責任,培養教育年僅10歲的巴赫。大哥對巴赫的教育,要求十分嚴格,除了要他學習鋼琴、管風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之外,還嚴格地要求他學習希臘文、拉丁文和神學。
14歲時,巴赫進入高年級學習階段。大哥就開始教他作曲的有關技巧,從此,巴赫展示出他過人的音樂天賦作曲才華。
1700年,巴赫和同學一起到紐倫堡應考聖歌隊的隊員,順利考取了。他踏上了音樂之路,開始了豐富多彩的音樂生涯。

音樂生涯的開始

巴赫在16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創作管風琴樂曲。18歲的時候,巴赫擔任魏瑪奧古斯特公爵的宮廷小提琴樂師。在那裡巴赫經常聽到別人演奏德國的樂曲、法國的舞曲,讓他真正領悟到歐洲的知名音樂風格。這對他日後的創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20歲的時候,巴赫得到一個難得的職位,去擔任阿倫多大教堂的風琴樂師,同時負責帶領教堂唱詩班。在那裡,巴赫認識了美麗的遠房表姐。公元1707年,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組成了一個美滿愉快的家庭。

馬太受難曲

巴赫是一位受人歡迎的管風琴演奏家,經常有人請他去彈奏管風琴,並且要他指導合唱團的訓練和演出。巴赫不斷地追求音樂上的成就,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公元1723年,譜寫出一首空前絕後的作品,那就是非常著名的,《馬太受難曲》。這首樂曲表達出耶穌受難時,聖徒們內心的感傷之情。
演出《馬太受難曲》需要非常龐大的樂隊編制,巴赫在第一次公開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意外地失敗了。巴赫非常傷心,從此以後,他就再也不願意公開演奏這首曲子了。
直到一百年後,由另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門德爾松,經過一百多天的練習,以一手彈奏鋼琴、一手指揮樂團伴奏,才成功地演繹出這首《馬太受難曲》,讓人們真正地了解巴赫音樂的偉大奧妙之處。
巴赫是位十分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一生創作的樂曲都是奉獻給上帝的。巴赫每個星期都為教堂寫一出神劇,每一個受難日都為上帝創作頌歌。上帝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生命源泉。他到了晚年,即使雙眼失明,也從不怨恨,仍然贊頌上帝。所以他的內心非常平靜,仍然不斷地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哥爾德堡變奏曲

公元1728年,有一位俄國的公使,叫做凱塞林伯爵,患了嚴重的失眠症。他非常欣賞巴赫的音樂,於是委託巴赫為他譜寫一首催眠曲,醫治他失眠的疾病。
這首催眠曲創作完成之後,巴赫讓他最喜愛的弟子哥爾德堡來擔任演奏,因此這首樂曲也稱為《哥爾德堡變奏曲》。
我們不知道那位俄國伯爵,聽了這首催眠曲之後,是否不再失眠了。但是《哥爾德堡變奏曲》確實能夠給每一位聽眾帶來一種安詳寧靜的感受。
巴赫的管弦樂組曲

巴赫創作樂曲所用的技巧,並不是他獨創的。他用的曲式,都是其他音樂家經常使用的。在這之前曾經介紹過,巴赫是通過努力抄寫其他音樂大師作品的方法,來刻苦學習作曲技巧的。例如,他在故鄉魏瑪當過魏瑪公爵的宮廷風琴樂師。他在創作中,把義大利音樂中華麗、溫暖和穩重的特色,全部吸收到他的作品中去,然後再用精確的數學公式,處理樂曲中各部分的細節,譜寫成屬於自己風格的樂曲。
因此,無論是內容或者是技巧,巴赫的音樂都不同於原有的風貌,而自成一格。巴赫用這種獨特的方法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管弦樂組曲,表達出代表他個人風格的、溫暖又豐富的情感。

G弦上的小天使

很有趣的是,巴赫有一個大家庭,他和妻子一共生養了二十個孩子。當他50歲的時候,第十一個小孩出生了。為了要養活那麼多孩子,他不得不努力工作,時時刻刻不停地創作,拚命地賺錢。由於過度辛勞,他的眼睛逐漸失明了。
公元1723年,巴赫開始專門為尼古拉大教堂作曲。他每個星期必須寫一出清唱劇,一年差不多需要譜寫六十齣清唱劇。為了生活,也出於使命感,巴赫總共寫了三百出清唱劇,不管工作是多麼的勞累,他仍然源源不斷地創作,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巴赫是個慈愛的父親。他給了孩子們無微不至的父愛和親情。日後二十個孩子當中,有三個成為著名的音樂家。巴赫的這首《G弦上的詠嘆調》深受小孩子們的喜愛。它彷彿是音樂的小天使,讓每一個孩子都沉浸在美麗而溫暖的音樂里。

勃蘭登堡協奏曲

這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作於1721年,是巴赫最早期的管弦樂作品,也是他最傑出的音樂成就之一。
著名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系列共六首,每首都有豐富的變化,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
巴赫像一位精明的數學家,他將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都以數學般的准確性,作適當比例的分配。他喜歡用數學來控制音樂中澎湃的感情,使樂曲穩定而充分地流露出情感。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是對巴赫把數學精確地運用於作曲的能力感到很驚訝。
現在,有許多巴赫的樂迷,不斷地嘗試以電腦分析巴赫的音樂,利用計算機將巴赫的音樂編寫成程式來解析。但是,從來沒有一部電腦能夠模仿創作出比巴赫更動人、更偉大的音樂來。

托卡塔與賦格

管風琴曾經被音樂家們稱為樂器之王,它的歷史比其他的樂器都要悠久,大約已經有兩千多年了。
管風琴發出聲音的原理是,當手指按到琴鍵上時,管風琴風箱里的風就被擠壓出來,推擠簧片發出聲音。因為風箱的力量,使它的聲音變得非常厚實,而且音域很廣。
十六世紀之後,管風琴逐漸由小型的樂器變成大型的樂器。現在收藏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府大廈的一座管風琴,光是風管就有一萬多支,價值可是不菲啊!
所以,當演奏者在彈奏管風琴時,就好像在指揮整個管弦樂隊的演奏,從最低音到最高音,都可以細膩地表現出來,而且惟妙惟肖。在巴赫那個年代,管風琴就已經發展得很精密了,可以彈奏出許許多多巧妙而富有變化的樂曲。巴赫為它創作了無數的樂曲,《托卡塔與賦格》就是其中非常傑出的代表作。

羽管鍵琴

羽管鍵琴是一種很古老的鍵盤樂器。它是現代鋼琴的始祖。羽管鍵琴從起初演變到十六世紀時,就已經非常完美了。巴赫和莫扎特都特別喜愛鍵盤樂器。
公元1717年,科滕王子聘請巴赫擔任宮廷的樂隊指揮。科滕王子比較喜歡輕松的生活化的音樂,而不太喜歡過於嚴肅的宗教音樂。於是,巴赫就把他的創作方向轉移到鍵盤樂器和其他的管弦樂器上。在這段時間里,巴赫接觸到法國的音樂。他立刻把法國音樂中優美的舞曲旋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創作出許多生動而活潑的羽管鍵琴演奏曲。

③ 俄羅斯音樂之父是誰

格林卡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Mikhail Glinka)是俄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的《伊萬•蘇薩寧》是第一部真正的俄國民族歌劇,在劇中格林卡將俄羅斯民歌的特色加入到了傳統的義大利歌劇的框架中。這部作品同他的另一部名作《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一同奠定了俄國民族歌劇的基礎。所以稱格林卡被尊稱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創始人。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後,俄羅斯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樂大師。

④ 誰是俄國音樂之父

答: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
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後,俄羅斯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樂大師

⑤ 俄國音樂之父是

俄國音樂之父是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Глинка,1804—1857)。俄羅斯作曲家,民族樂派。1804年生於俄羅斯斯摩棱斯克之諾沃巴斯科伊,出身於富裕地主家庭。在聖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間,於1817年師從約翰·菲爾德學鋼琴,同時還學小提琴與和聲。

他經常涉足劇院,欣賞莫扎特、羅西尼和法國音樂學院教授凱魯比尼等人的知名歌劇,跟貝姆學小提琴,向愛爾蘭鋼琴家菲爾德學鋼琴。而德國鋼琴家作曲家邁耶爾則是格林卡樂理學習的主要老師。



(5)俄羅斯音樂之父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格林卡是第一個將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交融而使之達到先進水平的作曲家,被視為「俄羅斯古典音樂之父」。他的音樂以愛國主義的內容和質朴的民族形式相結合而著稱,在歌劇、管弦樂、歌曲等重要領域為俄羅斯的音樂創作開辟了新路。

他的歌劇,為俄羅斯的歌劇發展鋪設了兩條路線:一條是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歷史性題材,以《為沙皇獻身》為代表;另一條是神話、傳奇題材,以《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為代表。在器樂創作領域,還開創了標題性和民歌變奏性質的管弦樂道路。

他的作品,風格清新,富於生活氣息。而他的藝術歌曲,是建立在城市小調的基礎上,使之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格。此外,他還吸收異國情調和多民族音樂語言來豐富俄羅斯音樂形式,對日後的俄羅斯作曲家影響極大。



⑥ 歐洲音樂之父

巴赫--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1685年3月21日,歐洲音樂史上的偉人、巴克音樂最傑出的代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於德國愛森那赫市。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

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不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麼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里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

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簽: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媽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里比其他階層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郁,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已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與另一位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里。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義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准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朴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里,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樂聖 貝多芬 德國
音樂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國
清唱劇大師 亨德爾 德國
音樂詩人 舒曼 德國
樂劇巨匠 瓦格納 德國
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 奧地利
指揮界帝王 卡拉揚 奧地利
圓舞曲之王 約翰-施特勞斯 奧地利
交響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海頓 奧地利
音樂神童 莫扎特 奧地利
歌劇之王 威爾第 義大利
男高音歌王 卡魯索 義大利
高音之王 帕瓦洛蒂 義大利
鋼琴詩人 肖邦 波蘭
小提琴之王 帕格尼尼 義大利
歌劇界女王 卡拉斯 美國
鋼琴之王 李斯特 匈牙利
標題音樂之父、現代管弦樂之父 柏遼茲 法國
印象派大師 德彪西 法國
法國音樂之父 保爾-莫里亞 法國
俄羅斯音樂之父 格林卡 俄國
神弓 海菲茲 俄國
音樂繪畫大師 穆索爾斯基 俄國
捷克音樂之父 德沃夏克 捷克
新捷克音樂之父 斯美塔那 捷克
民族樂派奠基者、芬蘭第一公民 西貝柳斯 芬蘭
民族樂派大師 格里格 挪威
當代鋼琴泰斗 魯賓斯坦 波蘭

⑦ 簡述格林卡對俄羅斯民族樂派所做出的主要貢獻

格林卡作為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創始人,也是“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的一生傾注全部的情感和智慧,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俄羅斯音樂作品,其中以俄羅斯民族歌劇為主,格林卡的藝術歌曲同他的歌劇樂器一樣,在俄羅斯聲樂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進一步推動了俄羅斯藝術歌曲發展。

格林卡的聲樂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在作品的題材上大多是表現俄羅斯民間生活,歷史文化和民間音樂。且在音樂語言的創作手法上,俄羅斯民間元素,體現俄羅斯民族的精髓。與此同時,在藝術歌曲的音樂形象上,格林卡進一步豐富了涉及到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風土人情,大膽的吸收借鑒,比如藝術歌曲《風在呼嘯、《可愛的夜鶯,你別啼叫》均可表現。


格林卡的音樂創作是與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也是民間藝術深刻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有著鮮明的愛國主義情懷,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創新和開拓作用,所以將格林卡視作是俄羅斯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

⑧ 為什麼格林卡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

格林卡(1804—1857),俄羅斯作曲家,俄羅斯古典音樂的奠基者。1804年6月1日誕生於一個貴族家庭。他幼年就表現出對音樂的喜愛,從庄園的樂隊中熟悉了許多俄羅斯民間音樂和外國作曲家的作品。13歲時到彼得堡一所學校讀書,課余不斷從事音樂研究,學鋼琴,學唱歌,研究音樂理論,並嘗試創作。畢業後,在鐵路局工作,同時仍積極參加業餘音樂活動。他與普希金等文藝界人士的交往活動,大大地促進了他的創作發展。為了發展俄羅斯音樂和研究義大利、德國和西班牙音樂,曾先後出國游歷達四五次之多。他悉心研究義大利歌劇和美聲唱法,於1836年寫成的第一部歌劇《伊凡?蘇薩寧》,就是根據俄羅斯的題材,用俄羅斯的音樂寫出的民族風格歌劇。該劇描寫的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為國捐軀的史實,受到廣大群眾稱贊。與此同時,他又著手寫作了第二部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這兩部不同題材的歌劇,開辟了俄羅斯歌劇的發展道路。他深受本國人民愛國思想的影響,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樂派。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人民英雄的性格,以及人民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他有句偉大的格言:「創作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藝術家只是把它編一下而已。」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一個出色的鋼琴演奏家,而且還是一個優秀的歌唱家和聲樂教師,也是俄羅斯聲樂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除兩部歌劇外,還有一首奠定了俄羅斯交響音樂風格的幻想曲《卡瑪林斯卡亞》,一首幻想圓舞曲,兩首西班牙序曲,幾十首鋼琴曲和80餘首抒情獨唱曲等。格林卡於1857年2月3日病逝於柏林。他是偉大的作曲家,他和俄羅斯人民有著親密的感情。由於他對俄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成為俄羅斯古典音樂偉大的奠基者,因而被譽為「俄羅斯音樂之父」。

⑨ 被稱為「音樂之父」的人是誰

1.被稱為音樂之父的是德國作曲家(
巴赫

;被稱為樂聖的是(德國
)作曲家(貝多芬
);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的是(格林卡);被稱為交響樂之父的是德國作曲家(
海頓

;被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的是德國作曲家(海頓
);被稱為音樂詩人的是德國作曲家(
舒曼
);被稱為鋼琴詩人的是波蘭作曲家
(肖邦
);被稱為歌曲之王的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稱為鋼琴之王的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被稱為圓舞曲之父的是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而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
)。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音樂之父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