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為什麼以前叫蘇聯
俄羅斯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國。
後來,蘇聯解體,分成了很多國家,其中繼承蘇聯大部分遺產的是俄羅斯。
② 前蘇聯、蘇聯和俄羅斯是什麼關系
前蘇聯和蘇聯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前蘇聯就是對蘇聯解體後的稱呼。而俄羅斯是蘇聯的其中一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縮寫:СССР),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
(2)俄羅斯為什麼以前叫蘇聯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同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建蘇聯 。冷戰期間成為超級大國,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霸。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蘇聯大部分軍事力量。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
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除此以外,俄羅斯還是金磚國家之一。
網路-蘇聯
網路-俄羅斯(俄羅斯聯邦)
③ 俄羅斯之前是蘇聯嗎
是的,俄羅斯的前身是蘇聯。蘇聯是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盟,所以除了俄羅斯另外14個國家的前身也是蘇聯,但是俄羅斯是其中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面積和人口都比其他14個國家加起來還大。是蘇聯解體後最能代表蘇聯的國家,所以俄羅斯取代了前蘇聯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④ 為什麼要稱「蘇聯」為「前蘇聯」
「前蘇聯」是以俄羅斯共和國為主體,加上十多個「加盟」共和國成立的國家聯合體。上個世紀「蘇聯」解體,但「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如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資格)以及在國際條約中權利義務主體地位,還有蘇聯的國體,都由「現俄羅斯」全部繼承。為了敘述的邏輯關系,在提及「蘇聯」時期時,加上「前蘇聯」是很必要的。因為,如果提「俄羅斯」,就割裂了與「蘇聯」的聯系;如果提「前俄羅斯」,則是指十月革命以前的舊俄羅斯;如果只說「蘇聯」,蘇聯實際上已解體,是一個沒有繼承者的歷史死胡同,這又與事實不符。所以,「前蘇聯」不是隨便提出來的,是有考慮的結果。
我給你舉例說吧,比如中國和「前蘇聯」簽有某項條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仍然承認這個條約,我們要敘述它時要這樣說:「根據中國和前蘇聯《××××條約》之規定,俄羅斯政府決定......。」這就把那個「繼承關系」表述清楚了。否則,如果說成:「根據《中蘇××××條約》,俄羅斯政府......」很顯然,行不通。
也並不是沒有「後蘇聯」,蘇聯剛解體,俄羅斯才立國時,當時人們就是稱之為「後蘇聯」時期。只是後來不這樣說了。
巴基斯坦的情況還是有區別的,現在的巴基斯坦是過去的巴基斯坦的自然延續,只是國土被分裂了一部分,它沒有必要稱「前巴」。
不過,你的思索還是很嚴肅的,這一點我贊賞你。
⑤ 為什麼以前叫蘇聯,現在叫俄羅斯
蘇聯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CCCP,英文為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是一個已不再存在的國家(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存在的聯邦制多民族國家。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面積2240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2.901億(1990)。有10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人佔51%,烏克蘭人佔15% ,烏茲別克人佔6%,白俄羅斯人佔4%,其他哈薩克人、韃靼人 、亞塞拜然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摩爾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庫曼人、德意志人、吉爾吉斯人、猶太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等約佔24% 。官方語言為俄語 。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語族佔75% ,印歐語佔8% ,阿爾泰語佔12%,烏拉爾語佔3%,高加索語佔2%。主要宗教為俄羅斯東正教,其他為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首都莫斯科。蘇聯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哈薩克、喬治亞、亞塞拜然、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亞美尼亞、摩爾多瓦、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15個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巴什基爾、布里亞特、達格斯坦、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卡爾梅茨達、卡累利阿、科米 、馬里 、莫爾多瓦、北奧塞梯、韃靼、圖瓦 、烏德穆爾特 、切切諾-印古什、楚瓦什、雅庫特、阿布哈茲、阿扎爾、卡拉卡爾帕克、納希切凡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和129個邊疆區或州。 根據蘇聯《憲法》,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莫斯科。國家元首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後期稱為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武裝力量名稱為蘇聯紅軍,1946年後稱呼為蘇聯武裝力量。但是陸軍部隊習慣上仍然稱呼為紅軍,海軍部隊稱呼為紅海軍。 格言: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пролетариивсехстран,соедныятесь!) 官方語言:俄語 首都:莫斯科 面積:解體前列第一位,為22 402 200 平方千米 人口:總人口293 047 571 (1991年7月),人口密度 13 08/k㎡(1991年7月) 國慶日:1917.11.7(十月革命) 正式解體 1991年12月26日 貨幣 盧布 時區UTC +3至+11 國歌(1917-1944)國際歌 (1944-1991) 牢不可破的聯盟 國際域名縮寫:SU (還在被使用) 蘇聯自然地理:平原和低地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別佔20%。葉尼塞河以西主要是俄羅斯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圖蘭平原,以東主要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80%地區屬溫帶,16%屬寒帶,4%屬亞熱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嚴寒、乾燥,夏季短促、溫暖,春、秋季短,氣溫年較差較大。 蘇聯歷史 1917年11月7日,晚9點40分,伴隨著這門大炮發出的一聲怒吼,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托洛茨基指揮的紅軍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余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1924年1月21日,蘇聯的締造者列寧逝世。約瑟夫 斯大林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斗爭」。 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成了一個工業和軍事強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的瘋狂下跌開始,大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 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和羅馬尼亞的勢力范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阿道夫·希特勒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和盟軍在1945年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1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頂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共損失兵力1000萬,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傷亡人數的73%,蘇聯以2000萬人的犧牲為代價,捍衛了正義,捍衛了和平。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僅此一點,蘇聯就無愧於一個大國的稱謂! 二戰後,斯大林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同美國和北約相抗衡。在20世紀中葉的萬里晴空之下,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隔洋相望,共同主導了世界未來幾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著「蘇聯」的字樣。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隨後赫魯曉夫掌握了政權。他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個人崇拜的嚴重後果,蘇聯的政治斗爭從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轉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1959年開始,蘇共與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吵。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獲得政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蘇關系處於低谷,只存在名義上的外交關系,並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沖突。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與中國就珍寶島問題發生武裝沖突,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求採納
⑥ 蘇俄為什麼改名叫蘇聯
蘇俄說的是俄羅斯,也就是蘇聯中最強大的俄羅斯。
蘇聯隨著俄羅斯的崛起,加盟了幾個國家。
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會上,列寧提出成立新國家的建議得到通過。於1922年12月20日以蘇維埃俄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斯大林在會上作關於成立蘇聯的報告。列寧因病未出席大會,被推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大會通過的聯盟條約規定,聯盟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聯盟人民委員會為執行機關。條約還特別規定,每個加盟共和國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也是蘇聯解體的法律依據)。1924年1月,列寧逝世,1925年,斯大林獲得蘇聯最高權力。
⑦ 蘇聯為什麼改名叫俄羅斯,易懂
蘇聯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由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蘇聯解體分裂成十五個主權國家,俄羅斯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⑧ 俄羅斯之前是不是叫蘇聯啊
那時候的蘇聯是俄羅斯和周邊好多國家組成的。
⑨ 蘇聯為什麼叫前蘇聯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蘇維埃俄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而成,至 1991年12月26 日解體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12月25日只是戈爾巴喬夫辭職),也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中國第一、印度第二),橫跨大部分東歐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北亞;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其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的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並與同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爭霸(冷戰)。
1991年12月25日,以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為標志,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在政治斗爭中獲勝的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至此,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隨後,15個加盟國獨立,首都莫斯科成為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首都。
蘇聯解體(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當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標志著冷戰,兩極格局結束。
至此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蘇聯從現實和法律上不再存在,紅色帝國轟然倒塌。在政治斗爭中獲勝的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蘇聯解體後,首都莫斯科成為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首都,分裂出15個國家(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等)。
⑩ 俄羅斯為什麼要叫俄羅斯
一種說法是,「俄羅斯國家」起源於9世紀中葉,也就是在有關斯拉夫人的最初記載出現以後約300年。最早建國的不是斯拉夫人,而是外來的民族。來自瑞典的瓦利亞格人戰勝了來自亞洲的哈扎爾人,成為東歐平原的主人。「連最初的諾夫哥羅德和基輔的王公,我們一看那些名字就知道他們出身於瑞典人」。「『羅斯』這個名稱來源於芬蘭人給經過波羅的海來到芬蘭的瑞典人所起的綽號。但城市居民大多數是斯拉夫人,王公及其貴族很快就斯拉夫化了」1。
公元9世紀,當東斯拉夫人在德涅斯特河與第聶伯河之間艱辛地開拓森林和草地時,一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來的部落開始侵入他們的生活。東斯拉夫人稱這個部落是瓦利亞格人,芬蘭人則稱他們是羅斯人(芬語ruotsi或rootsi,意為北方人或諾曼人)。瓦利亞格人征服了東斯拉夫人,此後,東斯拉夫人就被稱為羅斯人了。這個由瓦利亞格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歷史上被稱為「基輔羅斯」2。
另一種說法是,中世紀時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下至東歐的瓦蘭內亞人曾征服基輔一帶。因為征服者來自瑞典東海岸羅登,即現在的羅斯拉根(ROSLAGEN),所以當地斯拉夫人根據這一地名的前半部分ROS而稱這些征服者為羅斯人3。
1987年《俄語》出版社出版的斯·尼·瑟羅夫撰寫的《歷史之頁》,則代表了俄羅斯官方的立場。書中指出:「在多民族的蘇聯中有三個兄弟民族: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他們佔全國居民的70%。他們的語言、民族習慣和文化中有許多共同點。他們共同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是公元前生活在東歐南部古老的農業和牧業部落的後代。在公元1世紀初,東斯拉夫人佔有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從喀爾巴仟山到奧卡河與伏爾加河上游的廣闊地域。9世紀初,在東斯拉夫人那裡出現了早期的封建國家——基輔羅斯。許多資產階級歷史學家至今仍硬說這個封建國家是由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諾曼人建立的。俄羅斯和蘇聯學者早就批駁了這種所謂的『諾曼理論』。他們證明,俄羅斯國家是由於東斯拉夫部族長期獨立發展而形成的。」
瑟羅夫寫道,「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斯拉夫部落大公基伊及其兄弟謝克和霍里夫在第聶伯河高聳的岸上建立了一個城市。為了紀念兄長,他們把此城命名為基輔。據基輔編年史的編纂者涅斯托爾說,基伊去了察爾格勒(君士坦丁堡),受到拜占庭皇帝的熱情接待。他返回基輔後很快就去世了。基伊的後代就是基輔公國最早的大公。在幾個世紀中,東斯拉夫人與來自亞洲的游牧民族進行了斗爭。公元4世紀,匈奴進攻過斯拉夫人。此後又有阿瓦爾人和哈扎爾人來進攻。斯拉夫人自己也經常向多瑙河沿岸和拜占庭進行軍事遠征。為了防禦性和進攻性的戰爭,東斯拉夫人結成同盟。在6世紀,居住在第聶伯河兩岸的斯拉夫部落,在羅斯部落領導下聯合了起來。這個部落因第聶伯河的支流羅斯河而得名。加入這個聯盟的所有斯拉夫人逐漸地都被稱為羅斯人。涅斯托爾寫道:『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聶伯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古東斯拉夫部族)現在被稱為羅斯人。』基輔成為羅斯大地的中心。」
莫斯科大公伊萬三世(1462~1505年在位)逐步兼並了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和梁贊,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他本人成為東北羅斯唯一的君主,被稱為「全羅斯的國君」。
伊萬之子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繼續擴張,完成了俄羅斯統一大業。這標志著俄羅斯民族的最終形成。
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首次定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91年12月改名為俄羅斯聯邦,或俄羅斯。
俄羅斯的族名在中國史籍中最早出現於元明朝之際,稱為「羅斯」或「羅剎」。當時,與俄羅斯接觸最多的還是游牧於中俄之間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用蒙語拼讀俄文「ROCCIA」時,必須在「R」前面加一個母音才合乎規范。如果不加母音,很多人發不出「R」這個捲舌音。因此,「R」之前就加了一個「0」。滿清貴族入主中原以前,對蒙古貴族搞政治聯姻,文化上受蒙古族的影響較深。滿清政權統治中國後,蒙語的「OROCCIA」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斡羅斯」和「鄂羅斯」。直到「俄羅斯」寫進了《大清統一志》、《異域錄》和《清史稿》,才代替了「羅斯」和「鄂羅斯」等其他譯名。
順便說一說,俄語里中國叫「基塔伊」,是「契丹」的轉音。「契丹人先後稱霸於中國北方與西域、中亞,他們相繼建立的遼、西遼政權持續存在達300年之久(916—1211)……古羅斯人對中國的認識最先開始於對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契丹人的認識,以後對中國的稱呼則長期沿襲著原對契丹人的稱呼。」
有關俄羅斯國名的來源,在劉伉主編的《世界社會文化地理手冊》中有另一種解釋:
過去我們把蘇聯的前身稱為俄國、沙俄、帝俄;把蘇聯稱之為蘇俄其中的「俄」字實際上是「俄羅斯」的簡化。但在俄語中,卻怎麼也找不到俄羅斯據以音譯的對應詞。有的只是Pycb,Poccия。或Pyccия。歐洲其他語言據此演變出各種詞形,如英語的Ross,Russ和Russia等;用羅馬字母轉寫,也可作Rus』,Rossiya和Russiya。用漢語可以分別譯為露西、羅斯和露西亞(「露西亞」這種譯法創自日本人,到今天他們仍把俄羅斯人稱為露西亞人,俄語稱為露西亞語)。當然,從這些譯名中,多少可以看出點聯系,比如俄羅斯之於羅斯。為什麼多出一頂帽子——開頭的「俄」字呢?這同蒙古人和蒙古語有關系。
須知歷史上我國和俄國人從不搭界,中間隔著說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許多民族,特別是隔著地域活動范圍廣大的蒙古人。蒙語由於自身的特點,每遇以輔音r起首的詞(不論發這個r音時舌部震顫與否),為便於發音,必須把它後面緊跟的母音先移前重復一次。Pиcb,Poccия和Pyc-cия中正好有這個r音,於是就把它讀成Oroso。在元代漢語中便出現了與它相應的譯名「斡羅思」(還有多種異譯)。到了清代,俄國已經開始同中國交界了,清朝仍因襲蒙古語中對它們的稱呼,只是另外音譯為「俄羅斯」,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