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1938年俄羅斯發生什麼了

1938年俄羅斯發生什麼了

發布時間:2023-01-07 07:26:35

① 二戰蘇德戰役資料

蘇德戰役,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二戰蘇德戰役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二戰蘇德戰役背景

德國

1933年1月30日,在歐洲中部地區,奧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擔任德國,德國納粹黨上台。希特勒雖然挽救了在經濟大蕭條中經濟幾乎崩潰的德國,但是卻同時在國內推行獨裁統治,鎮壓反對黨;對外宣稱要打破凡爾賽枷鎖,並奪取「生存空間」。

1938年3月11日,德奧合並。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簽署《慕尼黑條約》,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和德國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范圍,蘇聯實際上已經成為德國的幫凶。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39年9月25日,在德國征服波蘭後,蘇德兩國瓜分波蘭。

1940年4月,德國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並於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國接受和平條約,維希法國建立。之後,德國在「海獅計劃」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英倫三島的計劃。

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希臘並將其征服。至此,在歐洲,除了英國,同盟國已經土崩瓦解,德國已經基本掃清了征服蘇聯的障礙。

蘇聯

在戰前的蘇聯「大清洗」運動中,大量蘇聯軍官被逮捕甚至槍決,這大大地削弱了蘇聯紅軍在戰爭前期的 軍事 指揮能力。而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蘇聯,尤其是烏克蘭,發生了嚴重的飢荒,大量烏克蘭人餓死,導致烏克蘭地區的叛亂大量發生,烏克蘭對於莫斯科也愈發不滿,甚至希望德軍來「解放」烏克蘭。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蘇聯成為了相對意義上的德國的仆從國,並且與德國一樣開始對外進行大規模侵略。

1939年9月25日,蘇德瓜分波蘭。

1939年11月30日,蘇聯侵略芬蘭,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獲得勝利,獲得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和圖爾庫軍港。

1940年6月,蘇聯吞並波羅的海 三國 。幾乎同時,蘇聯吞並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這樣的行為直接導致芬蘭、羅馬尼亞加入了軸心國,並且使得波羅的海人民掀起了廣泛的反蘇斗爭。在德國軍隊打進波羅的海三國的時候,人民都夾道歡迎德軍的到來。

在遠東地區,蘇聯與日本也是沖突不斷,相繼發生了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蘇聯為了減少遠東的壓力,迅速改變了之前對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敵對態度,轉而支持國民政府的 抗日戰爭 ,對國民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軍事援助。

在蘇德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之時,蘇聯又大幅度改變了其在遠東的戰略,蘇日兩國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不再對中國國民黨政府進行援助,而是 決定 在中日戰爭中採取中立態度,並且承認了偽滿洲國的現狀,以此希望能夠將遠東的蘇聯紅軍調回蘇德戰場。但是在《蘇日中立條約》簽訂之後,蘇聯仍然沒能抽調遠東的部隊,而是直到蘇聯已經確信日本准備南進而不是北上的時候才調走了部隊。

英國

英國早在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就與德國處於戰爭狀態。在法國戰敗後,英國甚至有被德國入侵的危險。在北非,由於德軍的介入,英軍被迫從之前攻佔的義大利在利比亞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爾干,德國和義大利征服了英國的盟友希臘。因此,英國此時最大的敵人就是德國。英國的國民對蘇聯也並不抱有什麼好感,但是1941年既然蘇聯和德國爆發了戰爭,於是蘇聯便不再被認為是英國的假想敵,而是英國對抗德國的同盟國。

美國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一直都恪守門羅主義,堅持不對歐洲爆發的戰爭進行直接的干預。但是在英國與德國爆發戰爭後,大英帝國風雨飄搖,美國不能容忍第三帝國佔領全歐洲。因此,美國一直在給予英國軍事援助。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也開始借道英國給予蘇聯軍事援助。可以說,英美給予蘇聯的軍事援助是蘇軍能夠擊敗德軍的一個重大的原因。

日本

日本早在1938年就與蘇聯發生過邊界沖突(張鼓峰事件),又在1939年與蘇聯發生過諾門坎事件,兩國的關系不可不為緊張。因此,蘇聯不得不在遠東駐扎大量的部隊,日本也維持了龐大規模的關東軍。但是,由於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國堅持要保持中國的「門戶開放」,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並且利用石油禁運逼迫日本就範),蘇聯也懼怕德國日益增長的實力,雙方都無意再在遠東地區維持如此巨大的兵力對抗對方,因此,蘇日兩國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雙方決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蘇日雙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風暴行動之前都再也沒有發生過沖突,蘇聯調走了遠東部隊對抗德軍;日本則調走了關東軍去征服東南亞,由於日本的消極配合,使德國在蘇聯戰場陷入被動。

芬蘭

1939年11月30日,為了逼迫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地峽以及漢科軍港給蘇聯,蘇聯侵略芬蘭。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蘇聯贏得了戰爭,芬蘭被迫割讓了卡累利阿地峽和漢科以及一些島嶼。這場戰爭顯然激怒了芬蘭,也就直接導致了芬蘭在蘇德戰爭中為了收回被蘇聯強占的國土而倒向了德國一方。不過,芬蘭的倒向只是部分程度上的,芬蘭由於不想招惹蘇聯,只是想收回國土,因此在收回失地後就不再積極進攻,而是坐山觀虎鬥,在戰爭後期德國已經無法避免要失敗的時候芬軍還採取了驅逐在芬蘭德軍的軍事行動。

二戰蘇德戰役過程

戰爭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詳見巴巴羅薩計劃)。蘇聯在戰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爭可能爆發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具體入侵時間的情報相差非常大,使蘇聯政府並不知道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會入侵蘇聯。僅僅在開戰前一天,蘇聯最高統帥部才知道德軍的具體進攻時間,但是為時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北方戰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兩個星期內蘇聯紅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波羅的海三國的百姓由於早就對蘇聯的統治有強烈不滿,因此在德軍入侵之時發起了針對蘇聯政權的暴動行為,進一步促使了蘇聯紅軍的敗退。

中部戰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隨後,德中央集團軍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由於蘇聯紅軍有效地組織了防禦,德軍進展很慢。但是戰役在歷經兩個月後,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南方戰線上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於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面為蘇聯基輔特別軍區(即西南方面軍)和敖德薩軍區(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是蘇聯實力最強的一個軍區,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但由於德軍的素質此時遠在蘇聯紅軍之上,因而德軍依然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由於西方方面軍損失過大,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時轉移。

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合作,在基輔戰役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蘇聯軍隊70個師血戰10天,蘇聯紅軍少數突圍,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有6萬名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參謀長圖皮科夫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戰中陣亡。希特勒將這次圍殲戰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但是隨後,在攻擊羅斯托夫的戰役中,由於主力部隊都調往了莫斯科地區,德軍遭到了失敗。

在德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後,完全無力佔領列寧格勒。北方集團軍群為了穩定側翼,發起了對提赫文的進攻,但是卻遭到潰敗。因此,德軍對列寧格勒採取了封鎖戰術。由於蘇聯紅軍迅速在與德軍的對峙中擁有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德軍不得不在北方戰線採取了被動的守勢。同時,芬蘭由於不願意攻佔除了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峽以外的蘇聯地區,芬軍一直都沒有進攻列寧格勒。

為了使德軍得不到佔領區的物資,斯大林採用了當年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斯大林於1941年11月17日令蘇聯紅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台風計劃(莫斯科會戰)。戰役的第一階段以德軍在維亞濟馬地區殲滅蘇聯紅軍60餘萬人的全面勝利而結束。隨後德軍迅速佔領了莫斯科外圍,摧毀了數道蘇聯防線。蘇聯在危急時刻進行了 歷史 上規模最大的工業轉移計劃,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車皮,同時從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地區調來了25萬的精銳預備隊,以朱可夫大將為核心重組了西方面軍的部隊和防線,組織大量婦女修築防禦工事,並派出大量攜帶炸葯和地雷的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德國軍隊沒有做好過冬的准備,導致大量的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也無法使用。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蘇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在德國迫近莫斯科之時,蘇聯依然按時組織了紅場閱兵,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閱兵之一,受閱部隊在閱兵結束後直接開赴前線。

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定。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動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於蘇聯紅軍的訓練拙劣,准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紅軍損失巨大。[2]

1942年5月,蘇聯又在准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後殲滅。同時,曼施泰因指揮的德軍席捲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在刻赤戰役紅軍徹底擊潰。最終,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以失敗告終。

轉折點

成功 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後,德軍認為佔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餘萬人,並迅速南下,席捲整個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隨後,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佔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 自然 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的城區里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復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斗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並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阿拉曼戰役、中途島海戰勝利,構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嚴格的說,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力量、持續的時間以及損失情況,均遠遠無法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相比,過去有些 歷史學 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綜合東西方的觀點。)。

在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後,蘇聯紅軍乘勝緊逼羅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軍後撤,蘇軍並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後退的戰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場主動權。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准備充分的防禦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會戰,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第五坦克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生的遭遇戰,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於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至此,德軍再也沒有在蘇德戰場上發動過戰略進攻,而是轉向了戰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可謂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國本土由於美英兩國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略轟炸而遍地廢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戰場慘敗,其仆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蘇聯紅軍反攻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毀。

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二戰蘇德戰役蘇聯勝利原因

蘇聯之所以能力挽狂瀾,並最終取得戰爭勝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雄厚的人力物力。

1941年,蘇聯人口約為1.8億。戰爭爆發後,蘇聯共動員了3450萬人。二戰結束時,蘇聯紅軍總兵力達1280萬人。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

廣闊的疆域為蘇聯抵抗德軍侵略提供了戰略縱深。蘇聯陸地面積為2227.4萬平方公里,地跨11個時區。二戰初期,雖然德軍很快佔領了歐洲各國,但卻無法一口吞下龐大的蘇聯。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蘇聯政府仍控制著2/3以上的國土。此外,嚴寒的天氣也幫助了蘇聯。莫斯科的嚴寒,讓德軍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崙軍隊一樣,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3]

美英等國的大力援助。

蘇德戰爭期間,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英兩國給蘇聯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槍械、彈葯、坦克、飛機、車輛等軍用物資。如果沒有這些盟友的援助,蘇聯要從1941年的大崩潰中恢復過來甚至擊敗德國,都將會更加的困難。

擁有先進的作戰理論。

蘇聯紅軍軍事理論家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早就提出了大縱深作戰理論。戰爭期間,蘇聯紅軍成功解決了組織與實施寬正面、大縱深的戰略進攻等一系列軍事問題,保證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此外,蘇聯紅軍還涌現出了以朱可夫元帥為代表的一批傑出統帥和將領。

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國防委員會,提出了「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的 口號 。為理順指揮關系,8月8日設立了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蘇共向前線派去了150萬名黨員和350萬名共青團員。戰爭期間,蘇共吸收了531.9萬名黨員。

蘇聯人民的戰斗精神。

為祖國而戰,每個蘇聯人都英勇殺敵,涌現了以彼得羅夫斯基、馬特洛索夫、卓婭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軍民共有1.16萬餘人成為「蘇聯英雄」,700萬蘇聯軍人榮獲各種勛章和獎章。

二戰蘇德戰役影響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死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二戰令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戰前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被徹底打垮,英國和法國也大傷元氣。這使得美蘇成為了對歐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國。為了爭奪對歐洲以及世界的控制權,美蘇從戰爭期間的同盟走向了對抗,甚至進行冷戰。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對西歐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援助以爭取西歐諸國;蘇聯則通過扶持東歐和巴爾干諸國的共產黨政權來達到控制東歐的目的。

② 俄國在近二百年來,遭受過哪七次重大災難

俄國和美國是近代史上崛起的世界兩大強國。

19世紀中期的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其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評價美國和俄國:

「美國人在與自然為他們設置的障礙進行斗爭,俄國人在與人進行搏鬥。一個在與荒野和野蠻戰斗,另一個在與全副武裝的文明作戰。因此,美國人的征服是用勞動者的犁進行的,而俄國人的征服則是靠士兵的劍進行的。」



1991年,蘇聯分裂為15個國家,損失一半人口,失去5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損失超過三分之一的工業生產能力,還破壞了很多產業的完整性。

七,解體後西方國家的經濟洗劫。

20世紀90年代俄國採用「休克療法」導致經濟陷入混亂,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蘇聯人70年的財富累積被西方跨過企業洗劫一空。俄國學者說俄國的經濟損失相當於又打了一次衛國戰爭。可見經濟損失之大。




③ 斯大林時期蘇聯的經濟政策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從1927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內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目標,於是按照每五年一計劃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經濟。1928年-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隨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則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大規模發展重工業。在這段時間內,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後,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為18%。其中鋼產量達1770萬噸,煤為1.28億噸,電力為362億度。期間在烏拉爾山以東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庫茲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諸多新興工業區。1938年起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到1941年6月,蘇聯的坦克總數高達2.4萬台,火炮約11萬門,飛機1.8萬架,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蘇聯國內日常消費品的生產卻被忽視,城市居民並未分享到多少工業進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蘇聯的人均食品消費和人均工業消費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達到生產要求的會被處分,以至進行勞改甚至被槍決。歌、音樂、繪畫、電影等各種文化作品的焦點 斯大林主義是指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共產主義國家,在斯大林統治下及其之後的共產主義理論,主要包括了斯大林的政治經濟外交主張,其中有一國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始終存在階級斗爭等觀點。但是,斯大林本人從來不承認自己創立了任何同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列的所謂「斯大林主義」,一直以來他都認為自己是列寧的學生。很多人認為斯大林主義的一個核心是中央集權體系。托洛茨基認為斯大林主義體制的本質是獨裁政策,這個解釋被反對斯大林主義的評論家們廣泛運用。斯斯大林在30年代主導蘇聯外交。他先逐步改善與英法等國家的關系,1933年又同美國正式建交。1934年蘇聯被接納加入國際聯盟並擔任常任理事國,使蘇聯走出了建國初期孤立的處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新憲法草案》的報告,大會隨後通過了蘇聯憲法草案(這部憲法也被稱為「斯大林憲法」,之後的蘇聯憲法雖幾經修改,但都以此版本為基礎),從法律上規定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把俄羅斯人視為其他少數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斷提升俄羅斯民族英雄和俄語在蘇聯的地位。文學藝術方面,斯大林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藝術家創作的指導綱領。大林主義還經常被他們稱為「紅色法西斯主義」。
1943年11月,斯大林參加了德黑蘭會議,同美國、英國領導人富蘭克林·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等人會談,通過了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決定。之後蘇聯在對德戰爭中逐漸轉入反攻。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三巨頭齊聚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
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參加了雅爾塔會議,根據協議,蘇聯成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成員,並將波蘭等地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5月,蘇聯紅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身亡,納粹德國宣告無條件投降。同時蘇軍進入並控制了東南歐等地區。7月17日,斯大林出席了波茨坦會議。8月8日,蘇聯撕毀《蘇日中立條約》向日本宣戰,同時立即發起八月風暴行動入侵滿洲。一周之內,蘇蒙聯軍迅速擊潰日本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推翻了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滿洲國和蒙疆自治政府。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而蘇聯也在戰爭中付出了重大犧牲(死亡人數達到2820萬人)。同年,斯大林獲蘇聯大元帥軍銜。

④ 全球大地震排行榜

給你排行: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級(後修正為里氏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兒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9、(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10、(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⑤ 前蘇聯大清洗是怎麼回事

前蘇聯大清洗是指在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

1937至1938年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大清洗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沙赫特案件、工業黨審判、莫斯科大審判等)、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使500萬人受到牽連,30-40萬人被處決,1936年-1939年,有一半以上的黨員,即120萬人被逮捕。出席第十七次黨代會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人(即半數以上)被捕,聯共(布)十七大選出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98名(即70%)被逮捕和處決。

(5)1938年俄羅斯發生什麼了擴展閱讀

從1934年12月1日起至1935年,大肅反的對象還僅僅是「謀殺基洛夫的兇手」,被清洗的「謀殺基洛夫的兇手」據有關資料透露達50多萬人。這是第一階段。

1936年是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最出名的事件是第一次「莫斯科審判」,第一次莫斯科審判有16名被告。

1936年8月19-24日,在莫斯科對16名被告進行了公開審訊,這16名被告中有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罪名是組織「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恐怖中心」,陰謀暗殺以斯大林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基洛夫就是他們策劃暗殺的,所有被告拒不承認有罪,結果,被告16人被判死刑並被立即槍決。

⑥ 俄羅斯曾經跟芬蘭發生過戰爭

蘇芬戰爭
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戰爭。1938年4月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談判徹底破裂。11月28日,蘇聯單方面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次日中斷了兩國外交關系。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宣布在其佔領區帖里約基成立了以O.V.庫西寧(1881~1964)為首的芬蘭民主政府,聲稱紅軍是應該政府要求越過邊界的。芬軍憑借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1940年1月蘇軍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芬軍於2月26日退守維堡一線。3月13日兩國簽定了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進攻蘇聯後,芬蘭於25日宣布全國處於戰爭狀態,芬、蘇重新開戰。芬軍於6月28日發動總攻,9月佔領維堡等城市,12月6日芬蘭宣布收復在上次戰爭中的一切失地。1944年蘇軍在德蘇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後,6月9日揮師向芬軍陣地猛攻,攻破新曼納海姆防線。6月15日,芬軍退出東卡累利阿,20日維堡失守。7月蘇軍重占薩拉地區,8月芬蘭被迫求和。9月19日同蘇簽訂停戰協定和臨時和約,並對德宣戰。1947年2月10日,蘇聯等盟國與芬蘭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除確認1940年《芬蘇和約》的一切規定外,芬蘭又將貝柴摩省歸還蘇聯;把波卡拉半島租讓蘇聯50年;賠款3億美元。芬蘇兩次戰爭中,蘇聯從芬蘭共割取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 將卡累利阿地區蘇芬邊界線向北推移了150千米。

⑦ 1917~1930蘇俄蘇聯大事年表

1917年11月7日,晚9點40分,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大炮發出的一聲怒吼,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在沙俄帝國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托洛茨基指揮的紅軍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余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1924年1月21日,蘇聯的締造者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逝世。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蘇聯共產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斗爭」。
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工業和軍事強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的瘋狂下跌開始,大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
1932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建設1500個大型工業企業,開始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一大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出現,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1937年,蘇聯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建成4500個大型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的工業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開始第三個五年計劃,繼續加強國民經濟基礎,在亞洲興建大批新型工廠,實行備戰

⑧ 蘇聯大清洗運動原因

大清洗(俄語: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英語:Great Purge)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 1934年12月1日,列寧格勒州委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身亡,斯大林對此大做文章,從1936年到1938年在莫斯科進行了對部分原共產黨高級領導人的三次公審。此外1937年6月還在一個軍事法庭上對一批蘇聯紅軍將軍進行了一次秘密審判,對軍隊進行「清洗」。最後幾乎所有在1917年俄羅斯大革命和在列寧政府中起過重要角色的蘇聯共產黨領導人都被消滅。1938年,耶卓夫被解除秘密警察首領職務,後來自己被清洗。1938年11月17日蘇聯官方發布了停止清洗運動的文件,此後貝利亞領導的秘密警察發布的命令取消了大多數秘密警察大規模活動,放棄了死刑的應用。「大清洗」結束。「大清洗」的後果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這場政治運動給蘇聯社會造成了嚴重創傷,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華均受到摧殘,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其消極影響禍及幾代人。其二,這場運動最終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的極端形式——斯大林個人專制。中文名「大清洗」運動外文名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地點蘇聯時間1934-1938原因斯大林體制別名蘇聯肅反運動主要人物斯大林、基洛夫、布哈林、葉若夫簡介 在蘇聯「鎮壓」這個詞被官方用來表示對被認為是反革命分子或者人民公敵的人的迫害。大清洗的目的之一是將反對分子清除出共產黨,一般認為其最終目的在於鞏固斯大林的權威。與此同時在社會上進行了一系列針對被認為是或者被指責為是出於落後或者秘密政治目的反對蘇聯國家以及共產黨政策的人群的迫害運動。蘇聯大清洗運動官方將一系列清洗解釋為消滅潛在的破壞分子和間諜,其背景是當時蘇聯預期的與德國之間的戰爭。公眾目光主要集中在對共產黨領導階層本身、政府官員和蘇聯紅軍領導人的清洗。大多數這些人是黨員。但是這場運動也涉及到社會中的其他許多人:知識分子、農民(尤其是所謂的「富農」)和專業人員。一系列蘇聯秘密警察和國外情報機構(NKVD)的行動涉及到多個被指責為「第五縱隊」的少數民族。據赫魯曉夫在他的1956年秘密報告《個人崇拜和其後果》以及許多後來的研究證明許多這些指責,包括在莫斯科公審中提供的證據,都是被迫供認的,或者是對俄羅斯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刑法第58條(反革命罪行)的過分擴展的理解的基礎上得出的。這些審判不是按照當時蘇聯法律的規則進行的,當時的合法法庭在這些審判中全部被秘密警察三人審判團代替。上百萬人死於大清洗,上十萬被槍斃,上百萬人被迫遷居。許多人被關押、拷打或者送入勞改營和古拉格。由於飢餓、疾病、惡劣的環境條件和沉重的勞工許多人死在勞改營中。大清洗是在根里克·雅戈達(Genrikh Yagoda)任秘密警察長官時開始的,但是其頂峰則在1936年9月到1938年8月之間,當時的秘密警察首腦是尼古拉·耶卓夫(Nikolai Yezhov),這段時間有時也被稱為「耶卓夫時期」(Yezhovshchina)。但是整個大清洗是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共產黨政治局領導的,有些命令甚至直接由政治局發布的。比如1937年政治局發布命令對被告人施加「身體壓力」,這個命令在實踐中被翻譯為拷打和非法謀殺。大清洗結束時耶卓夫被解除職務、以間諜罪(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和背叛罪被告、受審、被判和被槍決。背景一開始清洗這個名詞在蘇聯政治用語中意為黨內的清洗,比如1933年約40萬人被開除黨籍。但是從1936年直到1953年這個名詞的意義變化了,因為在這段時間里開除黨籍幾乎立刻意味著被捕、被關押,甚至被處決。大清洗的背景是斯大林和政治局希望消滅任何反對政府的專制統治的源泉。他們希望保障黨員會按照「民主專制」無疑地執行以斯大林為中心的中央的命令,他們不希望蘇聯共產黨是一個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樣的多元的革命黨派。實際上在1920年代裡蘇聯共產黨已經失去了它的多元性。另一個官方的理由是在消滅任何戰爭時期可能會出現的「第五縱隊」,但是不中立研究無法證明當時的確有這個危險。第五縱隊的理論是莫洛托夫提出的。他本人是斯大林權力中心中的人物之一,而且親手簽署了多個槍決命令。此外共產黨還想藉此消滅「危害社會的分子」、富農、過去的反對黨成員(比如社會革命黨的黨員)以及過去的沙皇軍官。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就始終使用一系列手段來鎮壓它認為對自己有威脅的人,比如施行恐怖,或者施加社會監視,有時這些鎮壓比較不明顯,有時則會達到一個頂峰,比如在紅色恐怖期間,或者對反對集體化的富農進行的鎮壓等等。大清洗與這些鎮壓不同的地方在於共產黨首次對其自己內部進行大規模的鎮壓。但是實際上總的來說共產黨員和官員占被害者總數的小部分。黨內清洗與對整個社會的清洗是同時進行的。總的來說整個大清洗過程可以分以下三個階段:

⑨ 俄國人對海參崴歸屬問題的態度,應該如何看待

鬧得沸沸揚揚的海參崴建立160周年俄羅斯使館的微博,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那麼,俄羅斯人是如何看待這座城市,還有這片土地的歸屬問題呢?

在一個視頻中,俄國學者首次承認,1938年,俄國曾在海參崴實行過大屠殺,「所有在遠東的中國人、朝鮮人、日本人,統統被殺害了」,總數達二十萬之多,目的就是要維護蘇聯對遠東的牢固統治。

閱讀全文

與1938年俄羅斯發生什麼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