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處於「暴風眼」中的波羅的海三國,他們到底與俄羅斯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
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的國家土地和利益跟俄羅斯有紛爭,俄羅斯佔有的土地太多了。
Ⅱ 瑞俄兩國激戰波爾塔瓦,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如何一舉擊敗瑞典呢
波羅的海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自中世紀以來,這里就擁有"北歐地中海"之名,是當時俄羅斯到西歐各國最短的海上通道,因此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就成了俄國歷代沙皇鍥而不舍的征戰目標。1583年沙皇伊凡四世九層發動立窩尼亞戰爭,但敗於強大的瑞典軍隊之手。一個多世紀後,沙皇彼得一世登基,再次確立了俄國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對外政策。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俄國首先遇到的強大對手是瑞典。
瑞典在"三十年戰爭"後由於得到了波羅的梅及北海沿岸重要港口,遂成為歐洲軍事強國之一。而反觀當時的俄國,軍事力十分弱小,所以單靠本身很難戰勝強大的對手。為此,彼得一世在確定對瑞典作戰的方針後,便利用瑞典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組成同盟來共同對付瑞典。經過多次磋商,1699年,俄國、薩克森、丹麥三國反瑞典的"北方同盟"正式形成。
一、大戰前的平靜
1700年,瑞典進攻丹麥,戰敗的丹麥與瑞典在荷爾斯泰因簽訂和約,並被迫脫離"北方同盟"。就在瑞典、丹麥簽訂和約的前一天,俄國對瑞典宣戰。1708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領重兵進攻俄國。但是由於決策失誤,行動遇到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查理十二被迫改變計劃,轉為向烏克蘭進攻。1709年5月11日,瑞典軍隊到達烏克蘭小鎮波爾塔瓦,包圍了城內的俄軍。由於波爾塔瓦事先做好了周密的防備,瑞典軍隊連續圍攻了5個星期卻毫無所獲。彼得為了扭轉被動的戰爭局勢,遂開始支援波爾塔瓦守軍,並派突擊隊限制敵人的後勤補給。
Ⅲ 為什麼瑞典被沙俄打敗了卻沒有亡國
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的俄羅斯實力遠強於瑞典,但是俄羅斯並不具備吞並瑞典的條件。
如果俄國要武力吞並的話,只有北上走陸路和波羅的海兩條路。
由於俄羅斯屬於新興的波羅的海國家,之前並沒有出海口,因此在海上的經營不足,俄國並沒有制海權,難以在海上威脅瑞典。而北上走陸路的話,由於俄國沒有制海權,靠陸路補給十分困難,俄國貿然進攻難有成效。因此俄國很難吞並瑞典。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候的俄羅斯還要面臨西面的波蘭、南面的奧斯曼帝國、東面的一群草原帝國,這些戰略方向上還有更有價值的東西需要俄羅斯去爭取,這時候的瑞典已經不值得俄羅斯去消耗自身寶貴的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