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人傳》讀後感
哪有什麼人天生就是天才,在光輝的背後也藏著無數心酸和苦楚。
貝多芬是家喻戶曉的音樂大家,他的成長之路上也充滿了坎坷……
在他小的時候,母親不幸得肺病去世了,而他的父親又因酗酒,無度揮霍金錢而無法主持家務,家中只能靠著父親的養老金來養活。和我們相比,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幸福,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面對這樣不幸的家庭,貝多芬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義無反顧的選擇挑起扶養兩個弟弟的重任,並保持自身的善良與仁愛,這需要多大的決心和勇氣啊!
隨著弟弟的長大,戰爭四起,貝多芬被迫離開了故鄉,來到了維也納---音樂之都。後來又因為老師的不負責任和刻板與老師海頓分道揚鑣,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他不畏權威,堅持自我的精神品質?
隨著1795年的到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他在維也納舉行了首場鋼琴演奏會,使他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但喜悅之後苦難又接踵而至……
人的一生總是跌宕起伏,這位天才也不例外,但他從不放棄,也從未被命運折服!他,是勇敢的戰士!
貝多芬之後又出現了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琪羅,他是游移不決,他是顧慮重重的,他是膽小懦弱的,但他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意志,與他人不同,不居於表現宗教藝術的偉人!他創造了奇跡。
遠在俄國有這樣一個人,高爾基曾經這樣評價他:「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是的,他就是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他強調道德,主張博愛,希望社會和諧。他總在堅持自己的信念,用他畢生創造了無數偉大的作品,他成功塑造了一個民族之魂!
聽著貝多芬動人心弦的樂曲,觀賞米開朗琪羅雕刻的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品讀托爾斯泰扣人心弦的小說,使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苦難製造快樂,堅持與勇敢創造輝煌!我明白了,只有堅持自己的遠大理想,並付諸行動去努力,最終才有可能會實現!
2. 說說你對下列句子的理解 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這句話的意思是托爾斯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俄羅斯,就像俄羅斯的形象代言人一樣!
3. 為什麼高爾基說「不認識托爾斯泰者,就不可能認識俄羅斯」呢
因為托爾斯泰寫了很多名著,其中復活一書將當時俄羅斯歷史寫活了
4.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列寧評)
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高爾基評)
5. 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是誰說的
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是高爾基說的。
高爾基說,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8月28日-1910年11月7日) ,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在文學和藝術領域,托爾斯泰被認為是人類史上最頂峰的幾個人之一。法國著名小說家莫泊桑看過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後,慨嘆自己的全部活動毫無用處,自己的十卷書全無價值。
柴可夫斯基稱一生最感動的時刻就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藝術家」托爾斯泰坐在他身邊聽他歌曲流下了眼淚。高爾基說,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自1900年被介紹入中國以來,托爾斯泰一直受到廣泛的尊崇。他的博愛精神、懺悔意識及對自我完善的追求,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
經典語錄:
1. 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2. 沒人對你說「不」的時候 你是長不大的。
3. 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4. 人們往往把慾望的滿足看成幸福。
5. 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
6. 【10.0名人傳-04】《托爾斯泰傳》讀後感
馬克思1818年-1883年,德國人(後面無國籍)
托爾斯泰1828年-1910年,俄國人
托爾斯泰重病離開人世之前對大兒子說道:「這一生我只愛真理……非常……非常愛真理……」
著名作家高爾基對托爾斯泰的評價――不認識托爾斯泰,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托爾斯泰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世界級的大文豪。在高中時候,在班主任朱老師的影響下,我就靜心認真度過他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高二和高三是我閱讀的啟蒙期,從那開始,我才喜歡上了語文和閱讀,雖然高考語文不及格,歷史不及格和政治不及格,或許是自己文科啟蒙醒得太晚了。
讀完托爾斯泰這本傳記,留在腦海的兩條主線。
第一條主線是他一生教育事業的坎坷曲折和屢敗屢戰,在他教育事業夢想執著追求的路上,讓讀者我們感受到他追求真善美的一顆純粹純凈高尚偉大之心。
托爾斯泰生在貴族之家,一生衣食無憂,雖然父母很早去世,但是童年有許多歡樂時光。因為喜歡文學,大學N科不過關,他選擇了休學回家鄉,希望做一名受人敬仰的地主,要知道他的家族託管著700多家佃農。馬克思主義誕生於俄國的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為什麼首先在俄國產生?可見托爾斯泰那時所處的社會階層矛盾問題尖銳明顯,才讓托爾斯泰年青時立志夢想是「希望做一名受人敬仰的地主」,讓社會平等,讓人權平等,讓教育平等,讓靈魂平等,讓世界美好!托爾斯泰的這個志向看起來美好但實質上是痛苦的,悲壯的!為什麼這么說呢?第一,他貴族身份的出身決定了他的肉體和靈魂怎麼可能跟農民是同頻的呢?第二,他的一生都是孤獨的戰斗者,他生活在資產階級階層,誰會願意陪同他一起為無產階級事業去奮斗終身呢?他沒有馬克思那麼幸運,馬克思有恩格斯和其他革命事業夥伴,馬克思還有一個言聽計從用一生成就他的愛人和婚姻靈魂伴侶。而托爾斯泰,其夫人為助力他的文學寫作事業,也協助他的救難扶貧慈善事業,也助力他多次在家鄉為農民創辦學校,但終是有保留對立階級身份的。所以托爾斯泰的晚年生活是痛苦,痛苦於自己一生的理想都沒實現,乃至於在生命末期都還沒有放棄第四次為農民辦學校。托爾斯泰一生先後興辦了二十幾所學校,都是當時主流社會反對的。最後,因為托爾斯泰妻子反對托爾斯泰再辦學校,也反對托爾斯泰把土地分給佃農,托爾斯泰離家出走,繼而生病去世。
托爾斯泰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文學創作?為什麼他的文學創作總能深受那個時代讀者的共鳴?因為他內心追求的真理是人人皆有資格享受平等的一切,而他所處的家族,所處的社會,所處的世界大局勢,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的作品很多都來源於他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比方他反對戰爭,反對世界戰爭,是因為他參軍打過杖。比方他倡導農民教育,是因為他期望知識能改變無產階級的命運。比方他疾苦農民的苦難,在大飢荒中,他用感召全國全世界的人們捐資捐物。比方他深知自己沒有實力扭轉國家意志,他用自己的稿費稿酬資助別的宗族移民。托爾斯泰的一生都是在追求為社會謀福利,更社會上更多的人謀取幸福。
第二條主線是他四十多年愛情和婚姻事業的經營成長,其過程是美好的,結局有些讓人揪心疼痛,更讓人感受到他為了追求理想世界的真理,是如何用自己高尚偉大的靈魂跟現實痛苦地抗爭和拼搏。
婚姻是一件你必須貢獻出全部思想的東西。托爾斯泰的思想是大愛的,托爾斯泰妻子索菲亞的夢想是小愛的。他們夫妻共同生育了多個孩子,在小資的生活模式里,他們全家是和諧幸福的,在婚姻的前期,索菲亞是賢內助,管理家族事業,協助托爾斯泰文學創作手抄,那時是情投意合的。但觸及到解放土地利益等,兩人的思想差異就針鋒相對了。
婚姻是一次難以爭辯的長談。索菲亞小托爾斯泰15歲,是托爾斯泰心儀自由戀愛的對象。四十多年的婚姻,怎麼就沒能善始善終圓滿幸福呢?托爾斯泰的婚姻故事,告訴我們:
第一: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兩個人,而一個人就可以使它失敗。
第二:人的一生中最要緊的是發現自己,而在婚姻中則是被人所發現。知識的懸殊,境界的不同,是幸福婚姻最大的礁石。
第三:一個男人生來好命也是無用的,假使他的婚姻沒有幸福。托爾斯泰晚年的婚姻是很不幸福的,妻子處處監視他,怕托爾斯泰敗家,要求托爾斯泰簽了一些協議。
第四:成功婚姻的訣竅在於把一切災難作為小事,不把任何小事作為災難。夫妻必須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拴上鏈子。馬克思夫妻的幸福婚姻中,馬克思的每一次災難,燕妮和她的貼身管家,都當小事一樁陪伴支持馬克思,所以馬克思能無後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革命事業中。想對比,托爾斯泰的妻子索菲亞雖然也非常的干練優秀,也非常的善良助人,但格局和境界匹配偉人級別就差一大截了。印證了那句話,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索菲亞成就了托爾斯泰的文學巨著。燕妮成就了馬克思的曠世思想家革命家事業。
第五:婚姻是一條空船,靠著兩種東西為它壓艙,一是愛情,二是子女。托爾斯泰離家出走,不是在晚年才有的想法。在他的書信中,他多次提到和想到,只是放不下他心愛的妻子和孩子。托爾斯泰只是熱愛真理,一生追求真理,才放棄了家庭和愛情,才選擇了離家出走。以他的修養和品性,他是忠於自己愛情的,並且他還擔心別人誤會索菲亞是一個壞女人,即使離家出走還是在袒護關心索菲亞的。而索菲亞愛托爾斯泰的心也是真切的,只是方式方法過激,索菲亞的自責、悔恨和傷痛留給我們讀者深深的一份思考。
7. 雙語文豪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改革家。接下來,我給大家准備了,歡迎大家參考與借鑒。
托爾斯泰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高爾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還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
Count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also known as Leo Tolstoy, was a Russian writer who primarily wrote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Tolstoy was a master of realistic fiction and is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ovelists. He is best known for two long novels, War and Peace 1869 and Anna Karenina 1877. Tolstoy first achieved literary acclaim in his 20s for his Sevastopol Sketches 1855, based on his experiences in the Crimean War. Tolstoy is equally known for his plicated and paradoxical persona and for his extreme moralistic and ascetic views, which he adopted after a moral crisis and spiritual awakening in the 1870s.
His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thical teachings of Jesus, centering o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caused him in later life to bee a fervent Christian anarchist and anarcho-pacifist. His ideas on nonviolent resistanc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such pivotal twentieth-century figures as Mohandas Gandhi and Martin Luther King, Jr.
【主要作品】
小說:
短篇《謝爾基神父》《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高加索的囚徒》《塞瓦斯托波爾紀事》
長篇《童年》《少年》《青年》《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復活》
散文:《什麼是藝術》《天國在你們心中》《到底怎麼辦?》《當代的奴隸制度》
戲劇:《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活屍》
【名言】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 Anna Karenina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We can know only that we know nothing. And that is the highest degree of human wisdom. - War and Peace
我們唯一能夠知道的是我們一無所知。這便是人類的最高智慧。《戰爭與和平》
It is amazing how plete is the delusion that beauty is goodness. - The Kreutzer Sonata
美即為善這一錯覺竟如此根深蒂固,真令人難以置信。《克萊采奏鳴曲》
Everyone thinks of changing the world, but no one thinks of changing himself.
每個人都想改變世界,卻沒人想過改變自己。
The two most powerful warriors are patience and time.
耐心與時間是最強大的兩個戰士。
【電影】
A 2009 film about Tolstoy's final year, The Last Station, based on the novel by Jay Parini, was made by director Michael Hoffman with Christopher Plummer as Tolstoy and Helen Mirren as Sofya Tolstoya. Both performers were nominated for Oscars for their roles.
2009年上映的電影《最後一站》以傑伊·帕里尼的小說為創作依據,講述了托爾斯泰人生中的最後一年。該片由邁克爾·霍夫曼執導,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演托爾斯泰,海倫·米倫飾演托爾斯泰的妻子索菲亞。兩位演員均憑藉此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擴充套件:社會各界職位一覽
技術編輯 Technical Editor
技術設計員 Technical Designer
校對 Proofreader
譯審 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翻譯 Translator/Interpreter
助理翻譯 Assistant Translator/Interpreter
廣播電視 RADIO AND TELEVISION
電台/電視台台長 Radio/TV Station Controller
播音指導 Director of Announcing
主任播音員 Chief Announcer
播音員 Announcer
電視主持人 TV Presenter
總公司 Head Office
分公司 Branch Office
營業部 Business Office
8. 第七段中如何理解高爾基對托爾斯泰的評價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茨威格的《三作家》中記述了他。
列寧: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高爾基: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9. 名人傳三個人物的概括 名人傳里的三個人物簡介
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
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東亞,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2、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3.6-1564.2.12),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法官,脾氣爆烈,但是懼怕上帝。母親在米開朗琪羅六歲的時候就死了。
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在那兒他接觸到了古風藝術的經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學者,並產生了崇古思想。時興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多名我會教士薩伏那洛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最初本無意做一位畫家,他的志向是成為一位雕刻家,並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們掙脫自己的肉體束縛一樣,獲得存在的形式。這正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教條。
3、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儒略歷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歷11月7日))俄國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在托爾斯泰這個貴族家族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托爾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高爾基曾言:「不認識列夫·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1910年11月20日逝世。
10. 評價托爾斯泰的名言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 列夫·托爾斯泰
人需要關心和愛護自己。需要努力奮斗,使自己的處境得到改善。人有權利爭取自己的自由,展示自己的個性,爭取自己的利益。一個人不關心、不愛護自己,自暴自棄,不思進取,是不對的。社會或他人對一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進行粗暴侵犯,也是不對的。但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人應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並不意味著利己主義的人生態度是正確的。大地上,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個人都與世界的其他人相依為命;正如每一個民族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個民族都與其他民族相依為命。因此,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應該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尊敬他人,努力為他人謀福利。正是由於我們能自覺、不附加任何條件地對他人承擔這種道義的責任,關心和愛護他人,才使我們的生命變得崇高,才使我們的生命有了超出自身的更廣大意義;也才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成為可能。一個人雖然未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他的樸素的本能,使他期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護,也使他能夠熱情地關心和愛護別人,從關心和愛護別人中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所以我們經常在社會中看到這樣的情況:許多人雖然未受教育、文化不高,卻能真誠待人、樂於助人。相比之下,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他有機會接觸到古今中外許多賢人的教誨,他也有時間深入思考道德與人生、社會的密切關系,因此他更應懂得人與人互相關心、愛護的重要性,把關心和愛護他人的樸素情感上升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只考慮自己,不關心別人,那麼這個人只能算是低等動物,決不是靈知意義的生命。他所獲得的人生意義,是低層次的。如果一個受過較多教育的人,也是只考慮自己,不關心別人,甚至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做真理,以「人性本惡」、「人性本私」為由,振振有詞地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行為辯護,那他所受到的教育是完全失敗的。這樣的受過教育的人,是人類文明史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