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歐拉去俄羅斯之前在哪個國家

歐拉去俄羅斯之前在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2023-01-12 19:25:06

① 求 歐拉 生平經歷及其貢獻

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1783年9月18日於俄國聖彼得堡去世。歐拉出生於牧師家庭,自幼受父親的影響。

13歲時入讀巴塞爾大學,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得碩士學位。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

他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

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之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

(1)歐拉去俄羅斯之前在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歐拉豐富的頭腦常常為他人做出成名的發現開拓前進的道路。例如,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創建一方程組,叫做「拉格朗日方程」。此方程在理論上非常重要,而且可以用來解決許多力學問題。

但是由於基本方程是由歐拉首先提出的,因而通常稱為歐拉—拉格朗日方程。一般認為另一名法國數學家讓·巴普蒂斯·約瑟夫·傅立葉創造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叫做傅里葉分析法,其基本方程也是由倫哈特·歐拉最初創立的,因而叫做歐拉—傅里葉方程。

② 萊昂哈德·歐拉/Леонард Эйлер

ИМЯ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ГО учёного-математика Леонарда Эйлера известно во всём мире. Школьники и студенты всех стран до сих пор изучают геометрию и алгебру по учебникам, созданным на основе работ Эйлера.

Эйлер родился и получил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в Германии. Когда русский царь Пётр Первый основал в Петербурге Академию наук, он пригласил совсего мира первоклассных учёных. Эйлер тоже получил приглашение. На родине его предупреждали, что Россия - огромная непонятная страна, где очень холодно. Но Эйлер решил ехать в Петербург.

Россия стала второй родиной для Эйлера. Здесь он мог спокойно работать и приносить пользу науке. За четырнадцать лет жизни в Петербурге Эйлер написал восемьдесят крупных работ. В 1736 году он издал большую работу «Механика», которая сделала его имя известным во всём мире.

В 1740 году в Германии была создана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 Эйлер вернулся домой. С 1741 по 1766 год он жил в Берлине. Но он не забыл свою вторую родину - Россию.

Многие свои работы он печатал в Петербурге, покупал для 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книги и инструменты. В его доме подолгу жили молодые русские учёные. Находясь в Германии, Эйлер постоянно заботился о развитии науки в России и о престиже русских учёных.

В 1766 году Эйлер снова приехал в Петербург поприглашению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 остался здесь навсегда. Несмотря на болезнь (Эйлер потерял зрение), он продолжал много работать. В эти годы он написал много важных работ, в том числе работу «Элементы алгебры», которая была сразу переведена намногие языки мира.

Эйлер умер в 1783 году в Петербурге. Здесь выросли пятероего детей и три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внуков. Потомки великого учёного до сих пор живут в России. А на стене одного из петербургских домов висит мраморная доска с портретом учёного и словами: «Здесь жил с 1766 по 1783 год Леонард Эйлер, член 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крупнейший математик, механик и физик».

I. Ответьте на вопросы.

1. Почему имя Леонарда Эйлера известно в мире?

2. Как Эйлер оказался в России?

3. О чём его предупреждали друзья?

4. Какая работа сделала имя Эйлера известным во всём мире?

5. Когда Эйлер вернулся в Германию?

6. Как Леонард Эйлер приехал в Россию во второй раз?

7. Почему Эйлер заботился о развитии науки в России?

II. Понятны ли вам выражения: потерял зрение, мраморная доска, вторая родина?

III. Нравятся ли вам точные науки: математика, физика ит. д.?

IV. Есть ли (было ли) у вас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что Россия - далёкая и непонятная страна, где очень холодно?

譯文:

傑出的科學家,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Leonard Euler)的名字享譽全球。各個國家的學生仍用基於歐拉的著作的教科書中學習幾何和代數。

歐拉在德國出生並接受教育。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成立科學院後,他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科學家。歐拉也收到了邀請。在國內,他被警告說俄羅斯是一個巨大的,不可理喻的國家,那裡非常寒冷。但是歐拉決定前往聖彼得堡。

俄羅斯成為歐拉的第二故鄉。在這里,他可以安靜地工作和研究。住在聖彼得堡的十四年中,歐拉創作了80部主要著作。 1736年,他出版了偉大的著作《力學》,使他的名字聞名世界。

1740年,德國科學院成立,歐拉回到家。從1741年到1766年,他住在柏林。但是他並沒有忘記他的第二故鄉——俄羅斯。

他在聖彼得堡出版了許多作品,為聖彼得堡學院購買了書籍和器具。俄羅斯年輕的科學家們在他的房子里住了很長時間。在德國的時候,歐拉一直在關注俄羅斯科學的發展以及俄羅斯科學家的聲望。

1766年,應科學院的邀請,歐拉返回聖彼得堡,並永遠留在這里。盡管病了(歐拉失去了視力),他仍然繼續努力。在這些年裡,他寫了許多重要的著作,包括著作《代數元素》,該著作立即被翻譯成世界上的許多語言。

歐拉於1783年在聖彼得堡去世。他的五個孩子和38個孫子在這里長大。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後代仍然住在俄羅斯。在聖彼得堡一棟房屋的牆壁上懸掛著一塊大理石牌匾,上面刻著科學家的肖像,上面寫著:「萊昂哈德·歐拉,聖彼得堡科學院院士,著名的數學家,力學和物理學家,於1766年到1783年住於此處。」

單詞:

первоклассный 最好的

предупреждать 預告;警告

постоянно 經常

престиж 威望

потомок 後代

мраморный 大理石的

③ 歐拉那個國家的人

瑞士人啊

歐拉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成就最為斐然的數學家之一。在數學及許多分支中都可以見到很多以歐拉命名的常數、公式和定理,他的工作使得數學更接近於現在的形態。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數學推至幾乎整個物理的領域。此外歐拉還涉及建築學、彈道學、航海學等領域。瑞士教育與研究國務秘書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沒有歐拉的眾多科學發現,今天的我們將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則認為: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數學史上公認的4名最偉大的數學家分別是:阿基米德、牛頓、歐拉和高斯。阿基米德有「翹起地球」的豪言壯語,牛頓因為蘋果聞名世界,高斯少年時就顯露出計算天賦,唯獨歐拉沒有戲劇性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幾乎每一個數學領域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數論的歐拉函數、變分法的歐拉方程、復變函數的歐拉公式……歐拉還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他一生寫下886種書籍論文,平均每年寫出800多頁,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47年。他的著作《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積分學》是18世紀歐洲標準的微積分教科書。歐拉還創造了一批數學符號,如f(x)、∑、?駐、i、e等等,使得數學更容易表述、推廣。並且,歐拉把數學應用到數學以外的很多領域。

1707年歐拉生於瑞士巴塞爾,13歲入讀巴塞爾大學,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碩士學位,19歲開始發表論文,26歲時擔任了彼得堡科學院教授,約30歲時右眼失明,60歲左右完全失明,歐拉1783年76歲在俄國彼得堡去世。在失明後,他仍然以口述形式完成了幾本書和400多篇論文,解決了讓牛頓頭痛的月離等復雜分析問題。

法國大數學家拉普拉斯曾說過一句話——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文林表示:「歐拉其實是大家很熟悉的名字,在數學和物理的很多分支中到處都是以歐拉命名的常數、公式、方程和定理,他的探索使得科學更接近我們現在的形態。」

他讓微積分長大成人

恩格斯曾說,微積分的發明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勝利。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數學原理》一書中首次公開發表他的微積分學說,幾乎同時,萊布尼茨也發表了微積分論文,但牛頓、萊布尼茨創始的微積分基礎不穩,應用范圍也有限。18世紀一批數學家拓展了微積分,並拓廣其應用產生一系列新的分支,這些分支與微積分自身一起形成了被稱為「分析」的廣大領域。李文林說:「歐拉就生活在這個分析的時代。如果說在此之前數學是代數、幾何二雄並峙,歐拉和18世紀其他一批數學家的工作則使得數學形成了代數、幾何、分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沒有他們的工作,微積分不可能春色滿園,也許會打不開局面而荒蕪凋零。歐拉在其中的貢獻是基礎性的,被尊為『分析的化身』。」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胡作玄說:「牛頓形成了一個突破,但是突破不一定能形成學科,還有很多遺留問題。」比如,牛頓對無窮小的界定不嚴格,有時等於零有時又參與運算,被稱為「消逝量的鬼魂」,當時甚至連教會神父都抓住這點攻擊牛頓。另外,由於當時函數有局限,牛頓和萊布尼茨只涉及到少量函數及其微積分的求法。而歐拉極大地推進了微積分,並且發展了很多技巧。

「在分析之前,數學主要是解決常量、勻速運動問題。18世紀工業革命時,以蒸汽機紡織機等機械為主體技術得到廣泛運用,但如果沒有微積分、沒有分析,就不可能對機械運動與變化進行精確計算。」李文林表示,到現在為止,微積分和微分方程仍然是描寫運動的最有效工具,教科書中陳述的方法,不少屬歐拉的貢獻。更重要的是,牛頓、萊布尼茨微積分的對象是曲線,而歐拉明確地指出,數學分析的中心應該是函數,第一次強調了函數的角色,並對函數的概念作了深化。

變分法來源於微積分,後來由歐拉和拉格朗日從不同的角度把它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用於求解極值問題。而變分學起源頗富戲劇性——1696年,歐拉的老師、巴塞爾大學教授約翰·伯努利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並向其他數學家挑戰:設想一個小球從空間一點沿某條曲線滾落到(不在同一垂直線上的)另外一點,問什麼形狀的曲線使球降落用時最短。這就是著名的「最速降線問題」,半年之後仍沒人解出,於是伯努利更明確地表示「即使是那些對自己的方法自視甚高的數學家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有人說他在影射牛頓,因為伯努利是萊布尼茨的追隨者,而萊布尼茨和牛頓正因為微積分優先權的問題在「打仗」,並導致歐洲大陸和英國數學家的分裂。

當時牛頓任倫敦造幣局局長。有一天他收到一個法國朋友轉寄的「挑戰書」,於是吃過晚飯後挑燈夜戰,天亮前解了出來,匿名發表在劍橋大學《哲學會刊》。雖是匿名,但約翰·伯努利看到之後驚呼:「從這鋒利的爪我認出了這頭雄獅。」後來伯努利兄弟和萊布尼茨也都解出了這個問題,發表在同一期刊物上。

在這個問題中,變數本身就是函數,因此比微積分的極大極小值問題更為復雜。這個問題和其他一些類似問題的解決,成為變分法的起源。歐拉找到了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教科書中變分法的基本方程就叫歐拉方程。

歐拉13歲上大學時,約翰·伯努利已經是歐洲很有名的數學家,伯努利後來對歐拉說,「我介紹高等分析的時候,它還是個孩子,而你正在將它帶大成人。」

全才數學家

李文林說:「除了分析,很多數學領域都繞不開歐拉的名字。如數論,高斯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後,而數論是數學的皇後,其難度和地位可想而知。」代數數論的形成和費馬大定理有很深的關系。費馬17世紀提出的一個猜想——方程xn+yn=zn,當n≥3時沒有整數解。費馬猜想也稱費馬大定理,費馬在提出這一猜想的同時,在紙邊寫了一句話宣稱:「我已找到了一個奇妙的證明,但書邊空白太窄,寫不下。」於是費馬的證明已成千古之謎。此後經過300年,直到1993年費馬大定理才被英國數學家最終解決。整個18世紀,數學家們都想解決這個猜想,但只有歐拉作出了唯一的成果,證明了n=3的情況,成為費馬大定理研究的第一個突破。

歐拉對費馬大定理的證明是在1753年給哥德巴赫的信中首次說明的,1754年正式發表。兩人經常通信討論問題,哥德巴赫猜想的雛形也是在哥德巴赫寫給歐拉的信中首先提出,歐拉在回信中進一步明確。

歐拉是解析數論的奠基人,他提出歐拉恆等式,建立了數論和分析之間的聯系,使得可以用微積分研究數論。後來,高斯的學生黎曼將歐拉恆等式推廣到復數,提出了黎曼猜想,至今沒有解決,成為向21世紀數學家挑戰的最重大難題之一。

「在幾何方面,歐拉解決了哥尼斯堡七橋問題,這也成為圖論、拓撲學的濫觴。」李文林說。哥尼斯堡曾是德國城市,後屬蘇聯。普雷格爾河穿城而過,並繞流河中一座小島而分成兩支,河上建了7座橋。傳說當地居民想設計一次散步,從某處出發,經過每座橋回到原地,中間不重復。李文林說:「這就是今天的『一筆畫』問題,但在當時沒人能解決。歐拉將這個問題變成一個數學模型,用點和線畫出網路狀圖,證明這種走法不存在,解決了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對此類問題的討論研究,事實上引導了圖論和拓撲學的發展。」

拓撲學中的歐拉示性數也溯源於歐拉1752年提出的關於凸多面體的一條定理:

在一凸多面體中,頂點數-棱邊數+面數=2。

陳省身曾指出歐拉示性數是很多問題和解決辦法的來源,對幾何學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李文林說:「因為數學好,歐拉得以解決很多其他領域的問題。物理、力學、天文學、航海、大地測量等等到處都有歐拉的貢獻,他是典型的全才數學家。牛頓、萊布尼茨發明的微積分可以說是『原生態』,而歐拉18世紀寫的文章我們現在依然能讀,可以說歐拉等人使得數學特別是分析向現代形式發展。」

最多產的數學家

歐拉是歷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瑞士自然科學基金會組織編寫《歐拉全集》,計劃出84卷,每卷都是4開本(一張報紙大小)。如果按每本300頁計算,歐拉從18歲開始每天得寫1張半紙。然而這些只是遺存的作品,歐拉的手稿在1771年彼得堡大火中還丟失了一部分。歐拉曾說他的遺稿大概夠彼得堡科學院用20年。但實際上在他去世後的第80年,彼得堡科學院院報還在發表他的論著。

「天才在於勤奮,歐拉就是這條真理的化身。」李文林表示,「很多科學家都很勤奮,而歐拉最為典型。他失明後的十多年都是在完全看不見的情況下作研究。歐拉心算能力很強,可以通過口述讓別人記錄。有一次歐拉的兩個學生算無窮級數求和,算到第17項時兩人在小數點後第50位數字上發生爭執,歐拉這時進行心算,迅速給出了正確答案。」

「高斯的神童故事雖然有趣,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神童。即使是身為神童的高斯,其勤奮也是出名的。可以說凡有大成就的數學家必有大勤奮。」李文林舉例說,被譽為「現代分析之父」的德國數學家魏斯特拉斯也是異常勤奮。大學畢業後他在一所偏僻的中學任教14年,教數學、德語、書法、體育,每天晚上以驚人的毅力堅持研究,當時工資很低,連投稿的郵費都沒有。後來由於偶然的機會他的研究論文被德國數學家克萊爾創辦的數學雜志發表出來(克萊爾雜志以幫助沒出名的年輕學子發表創新成果而著稱),震驚了歐洲科學界。

胡作玄認為,歐拉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人的潛能。「高斯曾說,要像歐拉那樣做,我的眼睛也要瞎了。一個人要想做事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現在社會比較復雜,我們應該為科學而科學,為藝術而藝術。」

除了做學問,歐拉還很有管理天賦,他曾擔任德國柏林科學院院長助理職務,並將工作做得卓有成效。李文林說:「有人認為科學家尤其數學家都是些怪人,其實只不過數學家會有不同的性格、閱歷和命運罷了。牛頓、萊布尼茨都終身未婚,歐拉卻不同。」歐拉喜歡音樂、生活豐富多彩,結過兩次婚,生了13個孩子,存活5個,據說工作時往往兒孫繞膝。他去世的那天下午,還給孫女上數學課,跟朋友討論天王星軌道的計算。突然說了一句「我要死了」,說完就倒下,停止了生命和計算。

回顧歐拉的一生,李文林認為:「雖然他20歲離開瑞士,一直沒有回去過,但他卻是一個愛國者,至死沒有改變國籍。所以現在我們還能說他是瑞士數學家。」

「牛頓、萊布尼茨、歐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都是全面的數學家。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全才越來越少,有人說龐加萊也許是最後一個。」但是數學並不會因此枯萎,李文林說:「18世紀末曾有一種悲觀主義在數學家中蔓延,連拉格朗日這樣的大數學家都認為數學到頭了,但事實相反,19世紀初非歐幾何的發現、群論的創立以及微積分嚴格化的突破,使數學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蓬勃發展。現代數學,特別是跟計算機結合起來之後,肯定還會有新的形態。」

④ 求歐拉的傳記!

歐拉,L.(Euler,Leonhard)1707年4月15日生於瑞士巴塞爾;1783年9月18日卒於俄國聖彼得堡.數學、力學、天文學、物理學.
歐拉的祖先原來居住在瑞士東北部博登湖(康斯坦斯湖)畔的小城——林道.16世紀末,他的曾祖父漢斯·喬治·歐拉(HansGeorg Euler)帶領全家順萊茵河而下,遷居巴塞爾.這個家族幾代人多為手藝勞動者.歐拉的父親保羅·歐拉(Paul Euler)則畢業於巴塞爾大學神學系,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師.1706年,保羅與另一位牧師的女兒瑪格麗特·勃魯克(Margarete Brucker)結婚.翌年春,歐拉降生.1708年,保羅舉家遷居巴塞爾附近的村莊——里亨(Riehen).歐拉就在這田園靜謐的鄉村度過他的童年.
歐拉的父親很喜愛數學.還在大學讀書時,他就常去聽雅格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i)的數學講座.他親自對歐拉進行包括數學在內的啟蒙教育,並盼望兒子成為教門的後起之秀.賢惠的母親為了使歐拉及時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把他送到巴塞爾外祖母家生活了幾年,入那裡的一所文科中學念書.可是,這所學校不教數學.勤勉好學的歐拉獨自隨業余數學家J.伯克哈特(Bu-rckhart)學習.歐拉聰敏早慧,酷愛數學.他曾下苦功研讀C.魯道夫(Rudolf)的《代數學》(Algebra,1553)達數年之久.
1720年秋,年僅13歲的歐拉進了巴塞爾大學文科.當時,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任該校數學教授.他每天講授基礎數學課程,同時還給那些有興趣的少數高材生開設更高深的數學、物理學講座.歐拉是約翰·伯努利的最忠實的聽眾.他勤奮地學習所有的科目,但仍不滿足.歐拉後來在自傳中寫道:「……不久,我找到了一個把自己介紹給著名的約翰·伯努利教授的機會.……他確實忙極了,因此斷然拒絕給我個別授課.但是,他給了我許多更加寶貴的忠告,使我開始獨立地學習更困難的數學著作,盡我所能努力地去研究它們.如果我遇到什麼障礙或困難,他允許我每星期六下午自由地去找他,他總是和藹地為我解答一切疑難……無疑,這是在數學學科上獲得成功的最好的方法.」約翰的兩個兒子尼吉拉·伯努利第二(Nikolaus Bernoulli II)、丹尼爾·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也成了歐拉的摯友.
1722年夏,歐拉在巴塞爾大學獲學士學位.翌年,他又獲哲學碩士學位.但授予這一學位是在1724年6月8日的會議上正式通告的.此前,他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於1723年秋又入神學系.他在神學、希臘語、希伯萊語方面的學習並不成功.他仍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數學上.盡管歐拉後來徹底放棄了當牧師的念頭,但他卻終生虔誠地信奉基督教.
歐拉18歲開始其數學研究生涯.1726年,他在《博學者》(Acta eruditorum)上發表了關於在有阻尼的介質中的等時曲線結構問題的文章.翌年,他研究彈道問題和船桅的最佳布置問題.後者是這年巴黎科學院的有獎徵文課題.歐拉的論文雖未獲得獎金,卻得到了榮譽提名.此後,從1738年至1772年,歐拉共獲得巴黎科學院12次獎金.
在瑞士,當時青年數學家的工作條件非常艱難,而俄國新組建的聖彼得堡科學院正在網羅人才.1725年秋,尼古拉第二和丹尼爾應聘前往俄國,並向當局力薦歐拉.翌年秋,歐拉在巴塞爾收到聖彼得堡科學院的聘書,請他去那裡任生理學院士助理.然而,故土難離.歐拉開始用數學和力學方法研究生理學,同時仍期望在巴塞爾大學找到職位.恰好,這時該校有一位物理學教授病故,出現空席.歐拉向學校教授評議會遞交了「論聲音的物理學原理」(Dissertatio physica de sono,1727)的論文,爭取教授資格.在激烈的競爭中,未滿20歲的歐拉落選了.1727年4月5日歐拉告別故鄉,5月24日抵達聖彼得堡.從那時起,歐拉的一生和他的科學工作都緊密地同聖彼得堡科學院和俄國聯系在一起.他再也沒有回過瑞士.但是,出於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歐拉始終保留了他的瑞士國籍.
歐拉到達聖彼得堡後,立即開始研究工作.不久,他獲得了在真正擅長的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1727年,他被任命為科學院數學部助理院士.他撰寫的關於聖彼得堡科學院學術會議情況的調查報告,也開始在《聖彼得堡科學院匯刊(1727)》(Comme-ntarii Academiae scientiarum imperialis Petropolitanae)第二卷(St.Petersburg,1729)上發表.盡管那些年俄國政局動盪,聖彼得堡科學院還處在艱難歲月之中,但周圍的學術氣氛對發展歐拉的才華特別有利.那裡聚集著一群傑出的科學家,如數學家C.哥德巴赫(Goldbach)、丹尼爾·伯努利,力學家J.赫爾曼(Hermann),三角學家F.梅爾(Maier),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J.N.德萊索(Delisle)等.他們同歐拉的個人情誼與共同的科學興趣,使得彼此在科研工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1731年,歐拉成為物理學教授.1733年,丹尼爾·伯努利返回巴塞爾後,歐拉接替了他的數學教授職務,擔負起領導科學院數學部的重任.這對親密的朋友,以後通信40多年,促進了科學的競爭和發展.是年冬,歐拉和科學院預科學校的美術教師、瑞士畫家G.葛塞爾(Gsell)的女兒柯黛林娜·葛塞爾(Katharina Gsell)結婚.翌年,其長子約翰·阿爾勃蘭克(Johann Albrecht)降生.1740年,卡爾(Karl)出世.恬靜、美滿的家庭生活伴隨著歐拉科學生涯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還在聖彼得堡科學院建成之初,俄國政府就責成它除了進行純科學研究之外,還要培養、訓練俄國科學家.為此,科學院建立了一所大學和預科學校,大學辦了近50年,預科學校一直辦到1805年.俄國政府還委託科學院制定俄國的地圖,解決各種具體技術問題.歐拉積極參與並領導了科學院的這些工作.從1733年起,他和德萊索成功地進行了地圖研究.從30年代中期開始,歐拉以極大的精力研究航海和船舶建造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俄國成為海上強國,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歐拉是各種技術委員會的成員,又擔任科學院考試委員會委員.他既要為科學院的期刊撰稿、審稿,還要為附屬大學、預科學校準備講義、開設講座,工作十分忙碌.然而,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數學研究上.
在聖彼得堡的頭14年間,歐拉以無可匹敵的工作效率在分析學、數論和力學等領域作出許多輝煌的發現.截止1741年,他完成了近90種著作,公開發表了55種,其中包括1936年完成的兩卷本《力學或運動科學的分析解說》(Mechanica sive motus scie-ntia analytice exposita).他的研究碩果累累,聲望與日俱增,贏得了各國科學家的尊敬.歐拉從前的導師約翰·伯努利早在1728年的信中就稱他為「最善於學習和最有天賦的科學家」,1737年又稱他是「最馳名和最博學的數學家」.歐拉後來謙遜地說:「……我和所有其他有幸在俄羅斯帝國科學院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都不能不承認,我們應把所獲得的一切和所掌握的一切歸功於我們在那兒擁有的有利條件.」
由於過度的勞累,1738年,歐拉在一場疾病之後右眼失明了.但他仍舊堅韌不拔地工作.他熱愛科學,熱愛生活.他非常喜歡孩子(他一生有過13個孩子,除了5個以外都夭亡了).寫論文時往往膝上抱著嬰兒,大一點的孩子則繞膝戲耍.他酷愛音樂.在撰寫艱深的數學論文時,他的「那種輕松自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1740年秋冬,俄國政局再度驟變,形勢極不安定.歐拉此時與聖彼得堡科學院粗魯、專橫的顧問J.D.舒馬赫爾(Schuma-cher)也產生了磨擦.為了使自己的科學事業不受損害,歐拉希望尋求新的出路.恰好這年夏天繼承了普魯士王位的腓特烈(Frederick)大帝決定重振柏林科學院,他熱情邀請歐拉去柏林工作.歐拉接受了邀請.1741年6月19日,歐拉啟程離開聖彼得堡,7月25日抵達柏林.
柏林科學院是在G.W.萊布尼茨(Leibniz)的大力推動下於1700年創立的,後來它衰落了.歐拉在柏林25年.那時,他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地工作.他鼎力襄助院長P.莫佩蒂(Maupe-rtuis),在恢復和發展柏林科學院的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柏林,歐拉任科學院數學部主任.他是科學院的院務委員、圖書館顧問和學術著作出版委員會委員.他還擔負了其他許多行政事務,如管理天文台和植物園,提出人事安排,監督財務,以及歷書和地圖的出版工作.當院長莫佩蒂外出期間,歐拉代理院長.1759年莫佩蒂去世後,雖然沒有正式任命歐拉為院長,但他實際上一直領導著科學院的工作.歐拉和莫佩蒂的友誼,使歐拉能對柏林科學院的一切活動,尤其是在選拔院士方面,施加巨大影響.
歐拉還擔任過普魯士政府關於安全保險、退休金和撫恤金等問題的顧問,並為腓特烈大帝了解火炮方面的最新成果(1745年),設計改造費諾運河(1749年),曾主管普魯士皇家別墅水力系統管系和泵系的設計工作.他和德國許多大學的教授保持廣泛聯系,對大學教科書的編寫和數學教學起了促進作用.
在此期間,歐拉一直保留著聖彼得堡科學院院士資格,領取年俸.受該院委託,歐拉為其編纂院刊的數學部分,介紹西歐的科學思想,購買書籍和科學儀器,同時推薦研究人員和課題.他在培養俄國的科學人才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他還經常把自己的學術論文寄往聖彼得堡.他的論文約有一半是用拉丁文在聖彼得堡發表的,另一半用法文在柏林出版.另外,他還先後當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749年)、巴塞爾物理數學會會員(1753年)及巴黎科學院院士(1755年).
柏林時期是歐拉科學研究的鼎盛時期,其研究范圍迅速擴大.他與J.K.達朗貝爾(D』Alembert)和丹尼爾·伯努利展開的學術競爭奠定了數學物理的基礎;他與A.克萊羅(Clairaut)和達朗貝爾一起推進了月球和行星運動理論的研究.與此同時,歐拉詳盡地闡述了剛體運動理論,創立了流體動力學的數學模型,深入地研究了光學和電磁學,以及消色差折射望遠鏡等許多技術問題.他寫了大約380篇(部)論著,出版了其中的275種.內有分析學、力學、天文學、火炮和彈道學、船舶建造和航海等方面的幾部巨著,其中1748年出版的兩卷集著作《無窮分析引論》(Intro-ctio in analysin infinitorum)在數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歐拉參加了18世紀40年代關於萊布尼茨和C.沃爾夫(Wolff)的單子論的激烈辯論.歐拉在自然哲學方面接近R.笛卡兒(Descartes)的機械唯物主義,他和莫佩蒂都是單子論的「勁敵」.1751年,S.柯尼格(K nig)以聳入聽聞的新論據,發表了幾篇批評莫佩蒂的「最小作用原理」的文章.歐拉翌年撰文反駁,並同莫佩蒂用更淺顯的語言來解釋最小作用原理.除了這些哲學和科學的爭論以外,對於數學的發展來說,歐拉參加了另外三場更重要的爭論:與達朗貝爾關於負數對數的爭論;與達朗貝爾、丹尼爾·伯努利關於求解弦振動方程的爭論;與J.多倫(Dollond)關於光學問題的爭論.
1759年莫佩蒂去世後,歐拉在普魯士國王的直接監督之下負責柏林科學院的工作.歐拉同腓特烈大帝之間的關系並不融洽.1763年,當獲悉腓特烈想把院長的職務授予達朗貝爾後,歐拉開始考慮離開柏林.聖彼得堡科學院立即遵照卡捷琳娜(Catherine)女皇旨意寄給歐拉聘書,誠摯希望他重返聖彼得堡.但是達朗貝爾拒絕長期移居柏林,使腓特烈一度推遲就院長入選作最後的決定.「七年戰爭」之後,腓特烈粗暴地干涉歐拉對柏林科學院的事務管理.1765年至1766年,在財政問題上,歐拉與腓特烈之間引發了一場嚴重的沖突.他懇請普魯士國王同意他離開柏林.1766年7月28日,歐拉重返聖彼得堡,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也回到俄國,伴於身旁.
歐拉的家安置在涅瓦河畔離聖彼得堡科學院不遠的舒適之處.他的長子阿爾勃蘭克這年成為科學院院士、物理學部教授,三年後又被任命為科學院的終身秘書.1766年,歐拉父子還同時當選為科學院執行委員.歐拉的工作是順心的,然而,厄運也接二連三地向他襲來.回到聖彼得堡不久,一場疾病使歐拉的左眼幾乎完全失明.這時,他已經不能再看書了.只能勉強看清大字體的提綱,用粉筆在石板上寫很大的字母.1771年,歐拉雙目完全失明.這一年,聖彼得堡的一場特大火災又使歐拉的住所和財產付之一炬,僅搶救出歐拉及其手稿. 1773年 11月,歐拉夫人柯黛琳娜去世.三年後,她同父異母的妹妹莎洛姆·葛塞爾(SalomeGsell)成為歐拉的第二個妻子.
歐拉晚年遭受雙目失明、火災和喪偶的沉重打擊,他仍不屈不撓地奮斗,絲毫沒有減少科學活動.在他的周圍,有一群主動的合作者,包括:他的兒子阿爾勃蘭克和克利斯朵夫(Christoph); W.L.克拉夫特(Krafft)院士和A.J.萊克塞爾(Lexell)院士;兩位年輕的助手N.富斯(Fuss)和M.E.哥洛文(Golovin).歐拉和他們一起討論著作出版的總計劃,有時簡要地口述研究成果.他們則使歐拉的設想變得更加明確,有時還為歐拉的論著編纂例證.據富斯自己統計,七年內他為歐拉整理論文250篇,哥洛文整理了70篇.歐拉非常尊重別人的勞動.1772年出版的《月球運動理論和計算方法》(Theoria motuum lunae, nova methodoPertractata)是在阿爾勃蘭克、克拉夫特和萊克塞爾的幫助下完成的,歐拉把他們的名字都印在這本書的扉頁上.
重返聖彼得堡後,歐拉的著作出版得更多.他的論著幾乎有一半是1765年以後出版的.其中,包括他的三卷本《積分學原理》(Institutiones calculi integralis, 1768—1770)和《關於物理學和哲學問題給德韶公主的信》(Lettresà une princesse d』AllemagneSur divers sujets de physique et de philosophie, 1768—1772).前者的最重要部分是在柏林完成的.後者產生於歐拉給普魯士國王的侄女的授課內容.這本文筆優雅、通俗易懂的科學著作出版後,很快就在歐洲翻譯成多種文字,暢銷各國,經久不衰.歐拉是歷史上著作最多的數學家.
歐拉的多產也得益於他一生非凡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他70歲時還能准確地回憶起他年輕時讀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Iliad)每頁的頭行和末行.他能夠背誦出當時數學領域的主要公式和前100個素數的前六次冪.M.孔多塞(Condorcet)講述過一個例子,足以說明歐拉的心算本領:歐拉的兩個學生把一個頗為復雜的收斂級數的17項相加起來,算到第50位數字時因相差一個單位而產生了爭執.為了確定誰正確,歐拉對整個計算過程進行心算,最後把錯誤找出來了.
1783年9月18日,歐拉跟往常一樣,度過了這一天的前半天.他給孫女輔導了一節數學課,用粉筆在兩塊黑板上作了有關氣球運動的計算,然後同萊克塞爾和富斯討論兩年前F.W.赫歇爾(Herschel)發現的天王星的軌道計算.大約下午5時,歐拉突然腦出血,他只說了一句「我要死了」,就失去知覺.晚上11時,歐拉停上了呼吸.
歐拉逝世不久,富斯和孔多塞分別在聖彼得堡科學院和巴黎科學院的追悼會上致悼詞.孔多塞在悼詞的結尾耐人尋味地說:「歐拉停止了生命,也停止了計算.」
歐拉的菩作在他生前已經有多種輸入了中國,其中包括著名的、1748年初版本的《無窮分析引論》.這些著作有一部分曾藏於北京北堂圖書館.它們是18世紀40年代由聖彼得堡科學院贈給北京耶穌會或北京南堂耶穌學院的.這也是中俄數學早期交流的一個明證.19世紀70年代,清代數學家華蘅芳和英國人傅蘭雅(John Fryer)合譯的《代數術》(1873)和《微積溯源》(1874),都介紹了歐拉學說.在此前後,李善蘭和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合譯的《代數學》(1859)、趙元益譯的《光學》(1876)、黃鍾駿的《疇人傳四編》(1898)等著作也記載了歐拉學說或歐拉的事跡(詳見文獻[32]).中國人民是很早就熟悉歐拉的.歐拉不僅屬於瑞士,也屬於整個文明世界.著名數學史家A.П.尤什凱維奇(Юшкевич)說,人們可以借B.豐唐內爾(Fontenelle)評價萊布尼茨的話來評價歐拉,「他是樂於看到自己提供的種子在別人的植物園里開花的人.」
在歐拉的全部科學貢獻中,其數學成就占據最突出的地位.他在力學、天文學、物理學等方面也閃現著耀眼的光芒.
(轉自《數學家傳記大辭典》,張洪光)

⑤ 俄羅斯數學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俄羅斯數學學派的創始人是( 歐拉 )

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出生在瑞士巴塞爾 。

歐拉於1727年抵達聖彼得堡,在俄羅斯皇家科學院工作,並擔任科學院數學教授。

歐拉在俄國生活了 30 多年,他積極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傳入長期閉塞落後的俄羅斯,創立了俄羅斯第一個數學學派——歐拉學派,親手將一大批俄羅斯青年引進了輝煌的數學殿堂。在許多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書籍里,都親切地稱歐拉是「偉大的俄羅斯數學家」。

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他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之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此外歐拉還涉及建築學、彈道學、航海學等領域。

⑥ 歐拉的成就

歐拉
一數學
歐拉(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 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Basel)城,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

歐拉淵博的知識,無窮無盡的創作精力和空前豐富的著作,都是令人驚嘆不已的!他從19歲開始發表論文,直到76歲,半個多世紀寫下了浩如煙海的書籍和論文.到今幾乎每一個數學領域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從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四次方程的歐拉解法到數論中的歐拉函數,微分方程的歐拉方程,級數論的歐拉常數,變分學的歐拉方程,復變函數的歐拉公式等等,數也數不清.他對數學分析的貢獻更獨具匠心,《無窮小分析引論》一書便是他劃時代的代表作,當時數學家們稱他為"分析學的化身".

歐拉是科學史上最多產的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據統計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其中分析、代數、數論佔40%,幾何佔18%,物理和力學佔28%,天文學佔11%,彈道學、航海學、建築學等佔3%,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歐拉著作的驚人多產並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環境中工作,他常常抱著孩子在膝上完成論文,也不顧孩子在旁邊喧嘩.他那頑強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使他在雙目失明以後, 也沒有停止對數學的研究,在失明後的17年間,他還口述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19世紀偉大數學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說:"研究歐拉的著作永遠是了解數學的最好方法."

歐拉的父親保羅·歐拉(Paul Euler)也是一個數學家,原希望小歐拉學神學,同時教他一點數學.由於小歐拉的才人和異常勤奮的精神,又受到約翰·伯努利的賞識和特殊指導,當他在19歲時寫了一篇關於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的獎的獎金後,他的父親就不再反對他攻讀數學了.

1725年約翰·伯努利的兒子丹尼爾·伯努利赴俄國,並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薦了歐拉,這樣,在1727年5月17日歐拉來到了彼得堡.1733年,年僅26歲的歐拉擔任了彼得堡科學院數學教授.1735年,歐拉解決了一個天文學的難題(計算彗星軌道),這個問題經幾個著名數學家幾個月的努力才得到解決,而歐拉卻用自己發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然而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並且不幸右眼失明了,這時他才28歲.1741年歐拉應普魯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擔任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直到1766年,後來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誠懇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沒有多久,左眼視力衰退,最後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災殃及歐拉住宅,帶病而失明的64歲的歐拉被圍困在大火中,雖然他被別人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他的書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為灰燼了.

沉重的打擊,仍然沒有使歐拉倒下,他發誓要把損失奪回來.在他完全失明之前,還能朦朧地看見東西,他抓緊這最後的時刻,在一塊大黑板上疾書他發現的公式,然後口述其內容,由他的學生特別是大兒子A·歐拉(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筆錄.歐拉完全失明以後,仍然以驚人的毅力與黑暗搏鬥,憑著記憶和心算進行研究,直到逝世,竟達17年之久.

歐拉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見的,他能夠復述年青時代筆記的內容,心算並不限於簡單的運算,高等數學一樣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他的本領,歐拉的兩個學生把一個復雜的收斂級數的17項加起來,算到第50位數字,兩人相差一個單位,歐拉為了確定究竟誰對,用心算進行全部運算,最後把錯誤找了出來.歐拉在失明的17年中;還解決了使牛頓頭痛的月離問題和很多復雜的分析問題.

歐拉的風格是很高的,拉格朗日是稍後於歐拉的大數學家,從19歲起和歐拉通信,討論等周問題的一般解法,這引起變分法的誕生.等周問題是歐拉多年來苦心考慮的問題,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歐拉的熱烈贊揚,1759年10月2日歐拉在回信中盛稱拉格朗日的成就,並謙虛地壓下自己在這方面較不成熟的作品暫不發表,使年青的拉格朗日的工作得以發表和流傳,並贏得巨大的聲譽.他晚年的時候,歐洲所有的數學家都把他當作老師,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說過:"歐拉是我們的導師." 歐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後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歐拉為了慶祝他計算氣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請朋友們吃飯,那時天王星剛發現不久,歐拉寫出了計算天王星軌道的要領,還和他的孫子逗笑,喝完茶後,突然疾病發作,煙斗從手中落下,口裡喃喃地說:"我死了",歐拉終於"停止了生命和計算".

歐拉的一生,是為數學發展而奮斗的一生,他那傑出的智慧,頑強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學道德,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歐拉在數學、物理、天文、建築以至音樂、哲學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數學的各個領域,常常見到以歐來命名的公式、定理、和重要常數。課本上常見的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1755年),f(x)(1734年)等,都是他創立並推廣的。歌德巴赫猜想也是在他與歌德巴赫的通信中提出來的。歐來還首先完成了月球繞地球運動的精確理論,創立了分析力學、剛體力學等力學學科,深化瞭望遠鏡、顯微鏡的設計計算理論。
歐來一生能取得偉大的成就原因在於:驚人的記憶力;聚精會神,從不受嘈雜和喧鬧的干擾;鎮靜自若,孜孜不倦。

歐拉是18世紀最優秀的數學家,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1707年4月15日,歐拉誕生於瑞士的巴塞爾。小時候他就特別喜歡數學,不滿10歲就開始自學《代數學》。這本書連他的幾位老師都沒讀過,可小歐拉卻讀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事後再向別人請教。1720年,13歲的歐拉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爾大學。這在當時是個奇跡,曾轟動了數學界。小歐拉是這所大學,也是整個瑞士大學校園里年齡最小的學生。

歐拉大學畢業後到了俄國的首都彼得堡。在他26歲時,擔任了彼得堡科學院的數學教授。1735年,年僅28歲的歐拉,由於要計算一個彗星的軌道,奮戰了三天三夜,最後用他自己發明的新方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過度的工作,使歐拉得了眼病,就在那一年他右眼失明了。疾病沒有嚇倒他,他更加勤奮地工作,寫出了幾百篇論文,大量出色的研究成果,使他在歐洲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在他59歲時,僅剩的一隻左眼視力衰退,只能模糊地看到物體,最後雙目失明。但是工作就是他的生命,他決心用加倍的努力,來回答命運對他的挑戰。眼睛看不見,他就口述,由他的兒子記錄,繼續寫作。歐拉憑著他驚人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在黑暗中整整工作了17年。

1783年9月18日,在不久前才剛計算完氣球上升定律的歐拉,在興奮中突然停止了呼吸,享年76歲。歐拉生活、工作過的三個國家:瑞士、俄國、德國,都把歐拉作為自己的數學家,為有他而感到驕傲。

二科學
歐拉,匈牙利裔美國人,由於他發現了使碳陽離子保持穩定的方法,在碳正離子化學方面的研究而獲獎。研究范疇屬有機化學,在碳氫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發表大量研究報告並享譽國際科學界,是化學領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這項基礎研究成果對煉油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這項成果徹底改變了對碳陽離子這種極不穩定的碳氫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開了人們對陽離子結構認識的新一頁,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發現可廣泛用於從提高煉油效率,生產無鉛汽油到改善塑料製品質量及研究製造新葯等各個行業,對改善人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⑦ 介紹數學家歐拉

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5日~1783年9月18日)是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他被一些數學史學者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數學家之一(另一位是卡爾·弗里德里克·高斯)。歐拉是第一個使用「函數」一詞來描述包含各種參數的表達式的人,例如:y = F(x) (函數的定義由萊布尼茲在1694年給出)。他是把微積分應用於物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歐拉1707年4月15日出生於瑞士,在那裡受教育。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在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度過。歐拉是一位數學神童。他作為數學教授,先後任教於聖彼得堡和柏林,爾後再返聖彼得堡。歐拉是有史以來最多遺產的數學家,他的全集共計75卷。歐拉實際上支配了18世紀的數學,對於當時的新發明微積分,他推導出了很多結果。在他生命的最後7年中,歐拉的雙目完全失明,盡管如此,他還是以驚人的速度產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
歐拉的一生很虔誠。然而,那個廣泛流傳的傳說卻不是真的。傳說中說到,歐拉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宮廷里,挑戰德尼·狄德羅:「先生,因為(a+b^n)/n = x;所以上帝存在,請回答!」
歐拉的離世也很特別:在朋友的派對中他中途退場去工作,最後伏在書桌上安靜的去了。
歐拉曾任彼得堡科學院教授,柏林科學院的創始人之一。他是剛體力學和流體力學的奠基者,彈性系統穩定性理論的開創人。他認為質點動力學微分方程可以應用於液體(1750)。他曾用兩種方法來描述流體的運動,即分別根據空間固定點(1755)和根據確定的流體質點(1759)描述流體速度場。前者稱為歐拉法,後者稱為拉格朗日法。歐拉奠定了理想流體的理論基礎,給出了反映質量守恆的連續方程(1752)和反映動量變化規律的流體動力學方程(1755)。
歐拉在固體力學方面的著述也很多,諸如彈性壓桿失穩後的形狀,上端懸掛重鏈的振動問題,等等。
歐拉的專著和論文多達800多種。
小行星歐拉2002是為了紀念歐拉而命名的。

閱讀全文

與歐拉去俄羅斯之前在哪個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