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套娃敘事方式是什麼意思

俄羅斯套娃敘事方式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1-12 19:41:35

⑴ 諾蘭的作品有什麼風格及藝術價值

諾蘭早期的成名作《記憶碎片》,醉心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將之展示於電影。與之無關的東西,統統不管。拋棄不足於表達復雜行為的線性敘事,用天才的俄羅斯套娃式的敘事方式展示記憶的意義,從此他的電影被烙下「燒腦」的印記。沒有煽情、討好觀眾的義務,只負責用鏡頭,讓你洞察人性的另一面。

《致命魔術》把我帶入到一個奇幻的魔術世界,復雜的敘事剪輯營造了一個充滿懸疑的謎團,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讓你腦洞大開,深深震撼。

從《蝙蝠俠之黑暗騎士》開始,諾蘭將他的暗黑風格帶到漫威英雄,色調灰暗、厚重,擺脫了這類電影的低幼化的趨勢。

《星際穿越》中,我的淚點有兩個,父親庫伯離去時掀開毯子,以及在「五維空間」大喊「stay」,感同身受。

諾蘭到了好萊塢之後的作品,已經絕少使用他之前標志性的奇詭華麗的敘事方式,轉而用觀眾比較容易的線性敘事。少用冷僻素材,製造煽情,畫面考究,非凡的講故事的功底,這些,都讓他躋身好萊塢的一流的大導演。但他的面目卻在變得模糊,這也是一種妥協,一種選擇,是成功的代價。唯一不變的,還是他對事物的探究,對人性的拷問,對電影的那份偏執。所以,才有了《星際穿越》中「蟲洞」、「黑洞」、「五維空間」這些精彩模型,讓我們可以領略宇宙的壯闊和深邃。

⑵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隱喻是什麼

隱喻:戰爭的殘酷。

影片通過前半段講述,給觀眾呈現了繁榮鼎盛時期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門庭若市、金碧輝煌。在經過D夫人兒子的追殺,以及戰爭的洗禮之下,布達佩斯大飯店退去了昔日的榮光,變門可羅雀、陳舊不堪。

粉紅色調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是美好事物的代表,導演從視覺上構成飯店前後截然不同的對比,突出了戰爭對美好事物的摧毀性,如同噩夢。

導演先用視覺帶動感染性,運用俄羅斯套娃式的套嵌敘事,抽絲剝繭地表現深藏影片里的敘事主題,在視覺性和故事性上達到了平衡。

一方面觀眾在洋溢著甜蜜氣息的畫面中感受出導演的浪漫主義童話情結,另一方面又從影片處處呈現的暗黑系的紀實歷史重現中,引發人們對殘酷戰爭的反省。

相關內容解釋:

影片圍繞著 D 夫人贈予古斯塔夫的名畫《手握蘋果的男孩》展開全片,畫的色彩也被導演應用到電影中。電影當中一些較暗的場景和濃郁的紅色跟《手握蘋果的男孩》畫面中背景和服裝的色彩相呼應,使得整個電影更加神秘。

當D夫人的兒子發現自己的母親將全部遺產都贈予古斯塔夫以後,設計陷害得了古斯塔夫,使其鋃鐺入獄,於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開始走向衰退。

失去了古斯塔夫的飯店遭到重創,即便古斯塔夫逃離了監獄,納粹士兵的到來讓世界開始變得黑暗。穆斯塔法是一名猶太孤兒,古斯塔夫從年輕的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雖然古斯塔夫看似風流不羈,但是內心善良,對門童穆斯塔法百般照顧,最終為了保護他。

古斯塔夫在火車上怒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里,流露出古斯塔夫骨子裡的大愛。戰爭使穆斯塔法成為孤兒,最後又讓他失去古斯塔夫,可以說戰爭幾乎剝奪了他的一切。

⑶ 《俄羅斯套娃》經典讀後感有感

《俄羅斯套娃》是一本由三三著作,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2.00元,頁數:282,特精心從網路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俄羅斯套娃》讀後感(一):後記:謝謝你們來看這場表演

寫這個標題時,我設想了一位小丑。四十年來,他每天都戴一副紅白假面表演。他害怕失誤,害怕被窺探,害怕某個鄰居突然認出他說「啊,竟然是你呀」——幸好這些終究都未發生。在他從業的每一天,當演出結束時,他都認真鞠躬,心中默念:謝謝你們來看這場表演。他真摯地感謝觀眾,而這真摯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對自己的寬慰。他試圖靠感謝來抵消觀眾的好意,一種關系始終維持著平衡,也就是說,他們互不虧欠。到他退休這一天,自然,他完全厭倦了這種感謝儀式。他的做法是,大聲將這句話喊出來,歇斯底里地,為了破壞他辛勤維護過的一切以及因此承受的孤獨。

「謝謝你們來看這場表演——」

我沒想為這位小丑套上任何象徵服飾。他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這都與我無關。但他的台詞,是我此刻想對讀到這里的人說的。同樣,帶著對精美、意義、安全、逃避、快樂(維度真是五花八門)的厭倦。

這些小說多寫於2015至2017年間,最早一篇《悲傷島嶼》寫於2014年,其中便開始有一種笨拙、恐懼重重地向某種東西靠近的姿態。

小說集最初想叫《黑洞與十二故事》。「十二故事」發生在相應的十二個月,互無關聯;如今把七月放在第一篇,原因也相當任性,因為七月懷藏著我的生日。「黑洞」則也是字面意思。愛麗絲.門羅在《亞孟森》里寫一個男人反悔婚約後,開車將女孩送往回多倫多的火車站,女孩的感受是「每一次拐彎都像從我剩下的人生中剪去一塊」。女孩想必還年輕,久而久之,人們便會對心中的黑洞無動於衷——當然,那也是一種安全法則。

在2013年出版《離魂記》時,我彷彿表現得像一個並不堅定的寫作者。我自詡懶散(那也是真的),是唯恐對寫作抱有期待會拔苗助長,「期待」是毀滅平等的利器。而一旦與寫作的關系不再平等,那就會失去「真實」。沒錯,在此我想講講自己寫作的原因:我希望通過它抵達「真實」。所謂真實究竟是何物,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它需要被凝視才能慢慢呈現出一種輪廓。並且因為我們的無能,它將永遠在相對概念的范疇內。假如有一天你以為自己確切捕捉到它,那麼恭喜你又為盲人摸象提供了一個例證。非要歸納一個通用的法則,那暫時可以說的是:沉下去,繼續觀看,不要輕易下結論。很多年來,為了不影響被觀測的事物,我盡可能以溫和、弱勢、隱形的形態來觀察它們,我甚至通過控制意識消除了自己的表達欲,在此也感謝寫作稍微容納了一些反噬的力量。

最後,祝大家都有好運氣。

2021.7.24

台風將臨的時刻

《俄羅斯套娃》讀後感(二):未來已定

這是三三的第二本小說集。讀完後,我折服於那些細膩綿密得令人感到芒刺在背的敘述和對一個凝滯的現實與無法掙脫的庸碌日常的靜默觀察。人們往往用固定搭配來描述日常之事,但是三三卻不斷地擊毀著它們,在那些出其不意的詞語中散發著奇特的色彩,這是人生被重新觀察的印記。因為有著自我的觀察方式,三三的這些作品都顯得格外成熟。盡管有一些別人的影子,但讀來依然讓人沉迷。

在這些小說中,我讀到的並不是被加繆所定義過又被人們用來安慰自己的西西弗斯精神。如果說三三在小說里給出了一些類似生活真相的東西,並且這些發現足夠准確,那麼就無需西西弗斯來站台。三三所發現的東西其實就是「俄羅斯套娃」,她用俄羅斯套娃象徵著生活。這樣的生活彷彿是靜態的景象,而非西西弗斯那般動態的勞作。

在與小說集同名的短篇《俄羅斯套娃》中,三三賦予了這個玩具關於生活的沉重含義:「從大到小,所有套娃都長得一樣,這意味著我們本質上也不會有長進——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痛苦將無盡地循環。」這句話從一個研究黎曼函數的數學家嘴裡說出來,而他長期的研究最終向他展示了一個更沉重的真相:「人的命運本來就由數據組成」。一個人的一生是預定的,也是可以被辨認出來的。

看見而不是預知命運,這是一種奇妙的能力,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能力。可如果我們真的看見命運,會是一件幸事嗎?會和從前不一樣嗎?

這樣的能力令人想起了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在一種外星語中,語言有著奇特的對命運的展現功能,人們在說話的同時便看見著命運。不同的是,三三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對生活和命運的悲觀,而非肯定。不過這種悲觀卻使得小說擁有了一種超脫的、空靈的、輕盈的結局與質地。

在《俄羅斯套娃》這篇小說中,那位數學家最終在精神病醫院消失了。或者說,他依然存在,但對我們隱身。彷彿命運對我們收起了它的面目,它只對那些敏銳的靈魂偶爾展現。同樣的,在另一篇叫做《補天》的打通現實與神話的小說中,那位堅信自己是女媧選中重新去補天的叫做一藏的網友,最終消失在了星空之中,盡管在他的敘述中是如此:「換句話說,我比你們先看見未來」。而此時地上的「我」,堅信了那個堅固的現實,選擇做一個碌碌無為的人,或者說自認為是這樣的人,「未來對我而言失去了美妙的形態」。

未來依然存在,然而它不再展現自己。因為我們不願意看見它。在這些小說中,家庭是很重要的存在。在這個封閉的空間里,成員彼此互相折磨,甚至發展出一種受虐傾向的表演。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人們如何磨損了隨機,回應著一個必然的呼應。

未來已定,是這些小說中許多角色共同的感受。或許也會是讀者的感受。這種感受攀附在那些日常事物之上,痕跡是如此之深,無不強烈地提醒著你肉身對現實的無奈。這些感受也同時攀附在那些將喚醒未來記憶的事情上,但卻只有在未來時日你大腦中關於遙遠現實的通路才會打開。三三所揭開的套娃,正是這樣的一條通路。

《俄羅斯套娃》讀後感(三):《俄羅斯套娃》——當我們看透生活的真實,又該如何面對?

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有鮮花,有歡笑,也有眼淚和孤獨,生活有時如同夢幻般美好,有時又真實得讓人不得不直面所有的苦痛,而當我們看透生活的本質之後,我們該符合面對生活呢? 《俄羅斯套娃》是90後實力作家三三的蛻變之作,這本書由十二個短篇小說組成,這十二個由月份做導引的故事,講述了十二次生活中國的沉潛,也是作者對於生活進行的十二探問。這探尋直指生活的本質,這探問直指我們的內心,我們會在這些故事中看到人生的百態,也會在這些故事中與內心的自己展開一次直擊心靈的對話。

十二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故事,她們是晚年與舊愛重逢,卻仍與丈夫妹妹在情感上撕扯的女子;他們是收到補天者發出的求助信卻無法信任的懷疑者;他們是身份成謎的研究黎曼函數的男子;她們是把金魚當做珍貴寶物,卻又被生活逼迫著將金魚倒入油鍋的女孩;他們是找回自我,離開不忠貞丈夫的女子;她們是因為父親意外身亡,與母親隔閡半生的女孩……每一個故事都有著曲折的劇情,也許我們也會在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掙扎,那些痛苦,也許我們都曾經經歷過。

作者在《俄羅斯套娃》中對套娃就兩種不同的解釋,在我看來,一種是就像受傷的我們,每次受傷都要和過去的自己剝離,變成一個和以前相同又不同的自己;一種是每一個套娃,都是我們自己,痛苦將無盡的循環。那麼,當我們閱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都會對俄羅斯套娃有自己的理解,這理解,也許與我們的經歷有關,也許與我們的成長有關,因為,這也是我們對於人生的參悟啊。也許當我們參透了這復雜卻又真實的人生,也能找到我們生活的方向。

這十二個故事也許並不那麼美好,是的,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個受傷的靈魂,一個個在沉浮於往事、掙扎於現實的靈魂,而每個故事盡管有陰郁的那一面,但從未放棄給予期望,就像書封所說,這本書是「致每一個從深水中上岸的人」,是的,哪怕生活是無邊的海,哪怕我們總是在這海中浮浮沉沉,但我們總能努力伸手觸碰到岸邊,找到新的自我。

生活總是無法完滿,每一個受傷人的都遭遇了生活的磨難,這傷痛也許是時間都無法撫慰的,但生命終將在某一個時刻,給予每個人一次機會,讓她能夠與過去重逢,讓她重新審視自己,讓她能夠與那個在苦痛中掙扎的自己和解,而這,也許就是生活最美好的地方吧。 這一刻,當我們看透生活的真實,當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殘忍與溫柔,我們是否就會懂得應該怎麼去面對生活?

《俄羅斯套娃》讀後感(四):三三的情書

三三的情書

來源:《西湖》|2019年03月26日08:57

在我一直覺得茫然又灰暗的少年時代,身邊總是穿梭著一些生機勃勃的小夥伴。他們去陌生城市實習,必須住在吵鬧和繁華的市中心,保持每年幾次的出國行習慣,追隨潮牌當季新品,又或者談論著我不知道的冷門外國作家、藝術家、小眾獨立音樂,讓我這個當時從來不逛街也無法對旅行感興趣的人,常常對他們所談論之物一臉懵。好在自己特有的遲鈍和超長反射弧,讓我即使對毫無了解之物,也並不表現出窘迫,只是時而呆滯時而好奇地望著大家,讓我並沒有被他們拒之門外,反而有機會和這些小夥伴成為朋友。

三三呢,她既知道我的這些小夥伴們知道的一切,卻又十分守拙地保持沉默。她看起來是善解人意的軟體動物,實則是內心暗藏宇宙的「傲嬌」蘿莉。她不像那些喜歡源源不斷展示自己所知一切的年輕女孩,也不對我這種總是莫名其妙不按常理出牌之人常常的出神與茫然表現出一絲急躁。她更像那個明明知道一切的人,安靜地聆聽每一個夥伴的意見,然後在或冷靜或歡脫的飯局中,給出一些自己客觀的想法,又或者根本不發一語,只是聽完大家的喋喋不休。在很多人都學不會閉嘴之前,三三最先學會了沉默。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我和我的朋友們,都喜歡跟三三做朋友、信任她的原因。

然而,在這份成熟抵達三三內心的小小宇宙時,她的少女心並未遠離她。她嬌小的身軀總是保持著端正的坐姿,在某些夥伴情緒的灰色瞬間,給出三三特有的賣萌式安慰。三三也時時在微博和朋友圈寫一些腦筋急轉彎般的段子,寫她暗地裡被我們戲稱為「撩妹指南」的美麗情書,讓我覺得她應該去「開放麥」,並取一個諸如「法律界最會寫小說的女辯手」或「比我妖艷的沒我可愛,比我可愛的沒我妖艷」之類的slogan,成為綜藝界新生代小S。當然,這是玩笑了。

實際上,2009年我剛認識三三時,她是我心中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女。她很早就開始寫詩,詩風華麗又有層次,細節綿密且言之有物,思考角度新奇。她高中時代寫下的短篇小說《章魚公園》,剛在上海作協創辦的「新創作網」上貼出時,我覺得簡直驚艷,直到現在也常常會說《章魚公園》是當時那些文章里最具才氣的作品。也因為有了對三三早期作品的印象,我們第一次在上海見面時,我對她莫名信任。盡管很多細節都已經淡忘,我仍記得她穿著高跟鞋(也許沒穿)半低著頭從上海作協某間辦公室的東頭走到西頭,說起自己將要讀的大學。那一幕,在或遠或近地看著她成長為更成熟的青年女性時,反復在我心底出現。我總覺得,三三是很早對自己人生有判斷的人,所以她即使在比較莽撞的精神時刻,也不會沖動地讓自己置身並不合適的情境。這份對自我無比珍貴的審視,於我,是寫作和生活都遇到巨大問題之後,才開始展開的自我教育。於三三,則在成長初期,就緩緩灌入她的言行。也因此,在同齡人中,我一直都十分關注三三的寫作。盡管我更多是因為其人,而並非因為寫作將三三引為朋友,但同樣也因此,在才華之外,對三三總是格外留意些。我覺得自己很早就認出了三三的天分與才華,一直關注著她,關注她的作品,關注她如何使用自己可以稱得上得天獨厚的感知力。

很高興的是,雖然三三低調,老說自己寫得不多,多次坦言——她能一直堅持寫作,源於一些前輩對她的不斷鼓勵,她不願意讓那些鼓勵自己的人失望。但如果是一個真的不願意把心思花在寫作上的人,又怎麼可能像三三這樣寫了十年?大學畢業前後,三三交出了《離魂記》這部古靈精怪的小說集,既總結了她的青春期寫作,又在小說結構、故事世界觀、人物精神質地等方面,露出她的野心。近兩年,她又在《花城》、《西湖》等很多雜志上發表了中短篇小說。在寫這篇印象記前,她發給我她近期的三篇小說——《惡有惡報》、《補天》、《鳳凰於飛》。三個小說,《惡有惡報》最復雜,《補天》最空靈,《鳳凰於飛》讓人降落到密密匝匝的日常生活。我的驚喜是,拋開那些成熟華麗的筆調,依然能在三三的小說中看到她少年時代的影子。那絲善意,卻又冷眼旁觀的色彩;那絲感動,卻堅決不變的決絕——不論是她每隔一段時間的出國游,又或者在我不知道的那些時間,她也曾帶著另一些朋友一起穿過另一些河流。

相比擅長比喻的三三,我或許只能粗糙地說——正是對她寫進小說中的暗淡生活信任而了解,三三才一次次想要暫時離開她身處的上海,在朋友圈留下土耳其或者塞爾維亞的足跡,留下她涉水而過時拎著相機的身影……正是她有這樣的心懷,她筆下才有像《補天》中的一藏那樣隻身上天之人。在日常生活縫隙中,有人看見人間璀璨,有人則希望從中看見銀河。三三是後者,而我期待她的銀河直達宇宙,不只是逃離的方式,更不會是墜回泥濘的河。也許聰慧如三三,人生與寫作最大的難題,早已不是如何書寫,而是究竟向誰訴說。

⑷ 《俄羅斯套娃》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俄羅斯套娃》([阿根廷]比奧伊·卡薩雷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k_3LJU_M_LxDmgLuFf3Btw

提取碼: 189p

書名:俄羅斯套娃

作者:[阿根廷]比奧伊·卡薩雷斯

譯者:魏然

豆瓣評分:6.5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1

頁數:152

內容簡介:

《俄羅斯套娃》是卡薩雷斯晚年的短篇小說集,首版問世於1991年,包括七則故事,大都和旅行相關,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相信,旅行有助於解放靈魂。這些故事又大都和尋情逐愛相關,卻是純愛故事的反題:戀情羅曼司的女主角本來是不可替換的,但對於孱弱、敏感、不成熟的男性而言,她們 更像是層層嵌套、模樣近似的套娃,「打破了一個,其餘的還能留下來」。

作者簡介:

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1914-1999),阿根廷作家,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家之一。

卡薩雷斯從小博覽群書,7歲起開始寫作,14歲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15歲出版第一部文集,此後長期筆耕不輟。他曾在大學攻讀法律與哲學專業,後決定放棄學位專心寫作。1932年,他與博爾赫斯相識,兩人從此成為好友,此後曾共同創作了多部小說。

1940年,卡薩雷斯創作了《莫雷爾的發明》,博爾赫斯親自作序推薦,稱其可用「完美」二字評價。小說出版後獲得多項文學大獎,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文學獎等。1981年,卡薩雷斯獲頒法國騎士勛章,1990年獲得西語文學最高榮譽獎項塞萬提斯獎。授獎詞稱卡薩雷斯的作品「通過完美的敘事結構,將現實與幻想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

卡薩雷斯1999年病逝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他留下的代表作還包括《英雄夢》、《逃亡計劃》等。

⑸ 俄羅斯套娃為什麼恐怖

在俄羅斯女王-葉卡捷琳娜當權的那個時代,有個非常美麗的公主,她擁有傾國傾城的美貌,卻也有高傲自大的個性。公主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夠配得上自己,於是她表示,」自己永遠不結婚」。

在俄羅斯女王-葉卡捷琳娜當權的那個時代,有個非常美麗的公主,她擁有傾國傾城的美貌,卻也有高傲自大的個性。公主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夠配得上自己,於是她表示,」自己永遠不結婚」。

不過國王強硬的表示,無論用什麼方式,就是要把女兒給嫁出去,公主沒有辦法只好想了一個可怕的招親計策。之後全國上下都貼出了皇榜,」不管是何身份,只要能躲藏三次,不讓公主找到的人就是駙馬,失敗的人只有五馬分屍的下場!」盡管後果是死亡地獄,但還是有人貪圖公主的美貌與財富,他們認為躲三次不被發現是非常容易的事。

誰也沒料到,公主有一扇鑲有24顆魔法石的窗戶,它能夠看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公主一個接一個殺死來求婚的人,還把他們唯一剩下的頭顱掛在花園的樹上每天欣賞!

俄羅斯套娃(俄語:матрёшка)是俄羅斯特產的木製玩具,一般由多個一樣圖案的空心木娃娃一個套一個組成,最多可達十多個,通常為圓柱形,底部平坦可以直立。顏色有紅色,藍色,綠色,紫色等。最普通的圖案是一個穿著俄羅斯民族服裝的姑娘,叫做「瑪特羅什卡」,這也成為這種娃娃的通稱。

14世紀至今,最早起源於莫斯科以南70公里的俄國古鎮扎郭爾斯科(Загорск)的套娃,由於世世代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繪畫技巧以及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積淀,受到了各國小朋友和大朋友的喜愛。

另一種說法是,套娃是在18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俄羅斯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經過俄羅斯人的不斷琢磨和完善,才有了今天形態各異、製作精美的套娃,而且成了特有的俄羅斯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第一個俄羅斯套娃出現在十九世紀末期,但在眾多的具有典型的俄羅斯特色的事物中它卻得到了空前的認可,成了俄羅斯民間藝術的象徵。俄羅斯套娃的前身是日本本州島的以一個叫弗庫魯馬(Фукурума)的佛教聖者為形象的日本玩偶娃娃,這種玩偶娃娃一個套一個的連套了好幾個。但是偏偏現代日本人認為本州島上第一個做出這種玩偶的是一個俄羅斯僧人 。

關於俄羅斯套娃的民間傳說和由來故事真的是多不勝數,如今套娃的樣式也是層出不窮,可愛的樣子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但購買的時候兒一定要注意不要買到九層的哦~ 嘿嘿 開個玩笑啦~ 當然是希望每個許給套娃的願望都會實現啦!

⑹ 電影的八大敘事手法是什麼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2》(愛情賞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套層性敘事:這類電影的敘事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形成一種套層結構。此類典型電影當屬《盜夢空間》。

(6)俄羅斯套娃敘事方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電影敘事〈cinematic narration〉,負責將電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現或描述出來的論述活動。起源於六零年代,是結構主義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用於文學作品而非電影作品之研究,用於文學作品分析的時候,是利用文字串聯出行動,完成故事敘述。

而電影的敘事與其他敘事藝術相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異性,用敘事學分析電影時,電影的視覺性和展示性透過情節創造出畫面,延伸出更多畫面的意義所在。

在符號學廣泛用於其他領域之後,將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在符號學和敘事學之前的電影研究是電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為主,而符號學和敘事學研究開始把重點放在論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電影的整體研究,甚至於跨越並結合其他領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社會學研究。

電影敘事學多元存在,無法給予單一定義。有些電影(包括當下常見的主流電影)屬於古典敘事的基本樣態,需要空間和時間,一連串因果論的事件,完成情結論述, 相反的,對立於古典敘事電影的現代和後現代電影,則是利用更多拼貼或特殊敘事電影手法運用,顯現主角內心狀態,創造新的敘事邏輯。

由於電影敘事樣態多元化,所以分析電影敘事學不僅沒有一個確定的規則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經常必須隨著影片建立。

以通論來看,決定我們依該如何分析一部敘事電影的元素,實在難以盡述,但是如何解讀一部敘述電影,並將它建構成為一個分析的客體,卻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點。

⑺ 安娜:超模演電影的最佳打開方式

隨著 娛樂 營銷的發展,很多身份標簽被濫用,例如「天後」、「戲骨」等等。

「超模」也是其中之一。

嚴格來說,進過MDC網站Top 50榜單的模特才真正稱得上超模,但現在只要有點名氣的模特都敢稱超模了。

模特是吃青春飯,而且現在多棲發展是行業潮流,所以超模利用名氣跨足電影圈也是拓展職業生涯的向上通道。

古早的不談了,就拿近十年的案例來說。

《生化危機》系列的米拉·喬沃維奇、2011年《變形金剛3》的羅茜·漢丁頓-惠特莉、2011年《加勒比海盜4》的嘉瑪·沃德、2012年《魂斷日內瓦》的娜塔麗·沃佳諾娃、2014年《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的芭芭拉·帕爾文、2015年《紙鎮》的卡拉·迪瓦伊、2018年《收割伊麗莎白》的阿比·麗等等。

國外如此,國內也一樣。杜鵑、何穗、奚夢瑤等人都有「觸電」,尤其是杜鵑,從配角演到了女主。

模特界是典型的陰盛陽衰,女模比男模發展好得多。

男模演電影,我們更多是知道本土的。胡兵、張亮、劉暢、紀凌塵這些。

國外的要電影很紅我們才知道,2015年情色大片《五十度灰》的詹米·多南,2015年俄羅斯電影《他是龍》的馬特維·雷科夫,2018年荷蘭電影《好朋友》的喬舒亞·斯特拉多斯基。

超模演電影大多是當花瓶,討論演技會顯得緣木求魚。

但去年有個超模演了電影女主後,竟然對媒體放出豪言,要在五年內拿下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是的,就是薩莎·露絲,1992年出生的俄羅斯超模。

2014年就進過Models.com評選的Top50榜單。

2019年她主演了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的動作片《安娜》。

這是她的第二部電影作品,就擔綱了大女主。

她的電影處女作也是呂克·貝松的作品,2017年的《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她演一個外星人,繆星的莉奧公主。

本片卡司中的卡拉·迪瓦伊、 蕾哈娜、吳亦凡吸引了太多目光,薩莎·露絲既是配角又是特效造型,所以並沒有引起太多注意。

《安娜》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蘇冷戰末期,薩莎·露絲飾演女主人公安娜,是個莫斯科落魄女孩,被克格勃特工亞歷克斯強行招募,經過射擊、表演、刀術、駕駛、決斷力等多方面培訓,成為一名女殺手,為了掩人耳目身份包裝成模特。

被克格勃女高層奧爾加面試時,安妮憑借祭出契科夫的一段戲劇台詞方才過關。

安娜其實父親是海軍上尉,她少女時期也上過軍校,父母雙亡後才淪落。

第一次執行任務時,奧爾加也是故意給安妮一把沒子彈的手槍,安娜浴血搏命完成任務驚險轉正。

亞歷克斯和奧爾加原本承諾安娜效命五年就還她自由,但實則空頭支票,他們只是預計安娜活不過五年,當克格勃老大告訴安娜只有她死了才能脫離克格勃,安娜憤怒而絕望。

安娜擅長美人計,下手又穩准狠,兩年就幫克格勃消滅了27個目標人物,但她真正的目標是獲得自由。

在一次刺殺行動中,安娜被中情局特工中層頭目萊納德俘虜,萊納德招募安娜做了美國間諜,承諾安娜只要效命一年就給她自由——當然,又是一個空頭支票。

安娜上演無間道,周旋於美蘇兩方,她還把亞歷克斯和萊納德都發展成有肉體關系的情人,但她也看清了形勢,知道兩邊都不可靠,要自由只能靠自己。

安娜扮豬吃老虎,既合作又威脅地和奧爾加暗中勾結,殺掉了克格勃老大,然後既打感情牌又用情報交換,完成了與亞歷克斯和萊納德的告別,並找了屍體替身玩了一招假死以暗度陳倉。

最後,安娜剃了光頭,從陰暗地道走進陽光河畔,在巴黎獲得了企盼已久的自由。

從劇情來看,是特工片的工整套路,雖然用了打散時間線的敘事方式、前後呼應對稱的敘事結構(俄羅斯套娃成為敘事意象),但其實整體並無太多新意。

這也是本片最被詬病的地方,因為呂克·貝松是名導,外界要求也高,沒有玩出創意則被視為劃水,畢竟從《女囚尼基塔》《雙面女蠍星》到《俠盜魅影》《致命黑蘭》到《超體》他拍過或者寫過好些女殺手的故事了。

但其實本片觀賞性挺強,作為商業類型片已算好看。

一則是演員陣容豪華,海倫·米倫、盧克·伊萬斯、基里安·墨菲、亞歷山大·佩特羅夫紛紛被安排給薩莎·露絲作配,大腕們眾星拱月,薩莎·露絲也不負眾望,又美又颯。

既然是模特,那當然有各種拍 時尚 大片,走路像走T台,埃菲爾鐵塔是背板。

既然是間諜,那當然有各種造型的拔槍耍酷,殺人後的疲憊也是美美的POSE。

二則雖然是拍美蘇博弈,但呂克·貝松拍出了法式風情,不僅是風景,還是 情感 ,或者一些配樂(有貝多芬也有《茶花女》),都有法式風情,很有味道。

三是女性嚮往並追求自由也是時代潮流,女性大爽片很有討好性,安娜吸毒、殺人、睡男人也睡女人,冷口冷麵,但她是個浪漫的人。

想專門說幾句飾演亞歷克斯的盧克·伊萬斯。

記得2015年1月2日那期《康熙來了》,主題是「這樣做能讓男人一見鍾情嗎」,小S在節目中提到她看了系列電影《霍比特人》後迷上了盧克·伊萬斯(台灣人叫他路克·依凡絲),說他很帥,但聽聞他是gay,小S難過得作扶牆哭泣狀,場面非常 搞笑 。

小S信息比較落伍哈,盧克·伊萬斯早在2002年就對媒體出櫃了。

但盧克·伊萬斯的星途並沒受影響,片約不斷,雖然是gay,他在《安娜》里和薩莎·露絲又有吻戲又有床戲,看來戲路也沒受限。

另外2017年艾瑪·沃森版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盧克·伊萬斯飾演男二加斯頓,和他的男僕來福有同性之情,這是迪士尼電影史上首次加入同性情節。該片全球大爆,票房高達12.6億美元。

說回《安娜》。

影片的BUG也當然有,克格勃重要人物們都講英語,瘦削安娜的格鬥技過於神乎,百合情那條支線顯得刻意而雞肋等等。

它的爛番茄鮮度36%、爆米花指數81%,典型的媒體差評、觀眾卻比較受用,但全球票房3100多萬美元的成績並不理想。

可能薩莎·露絲雖是模特界響亮人物,但在電影圈還是名不見經傳,缺乏票房號召力吧。

中國觀眾還是比較買賬的,豆瓣評分有7.7分。

同樣是講克格勃女特工,同樣施美人計,同樣有做美蘇雙重間諜,2018年的美國電影《紅雀》和《安娜》有頗多相似之處,面市時間也離得較近,難免拿來比較。

《紅雀》是由90後奧斯卡影後詹妮弗·勞倫斯主演,她和薩莎·露絲一樣,都為了影片有露點演出,但詹妮弗·勞倫斯的名氣大得多。

《紅雀》爛番茄鮮度45%、爆米花指數49%,豆瓣評分6.4,明顯觀眾待見程度不如《安娜》,但它的全球票房有1.5億美元。

薩莎·露絲是俄羅斯人,演一個克格勃女特工;薩莎·露絲是超模,演一個偽裝成模特的間諜;薩莎·露絲本人氣質是「淡然與不羈」,演一個追求自由的女殺手。

《安娜》可以說再適合她不過了,超模演電影的最佳打開方式也莫過於此了。

⑻ 燒腦片中的鏡淵,你知道怎麼來的嗎

大家看電影時,是不是常常會疑惑電影中的出現鏡淵?

鏡淵是什麼?它從哪裡來?有何作用?它和文學有什麼聯系?

何為鏡淵?顧名思義,就是如深淵般的鏡中鏡,人物陷入其中。

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

《記憶大師》中,有個小片段:黃渤因為錯植入他人記憶,而進入他人回憶,隨後出現大量鏡子,他不斷奔跑,卻始終逃不出。

這是個動態穿插的鏡淵。

第二個:

《盜夢空間》中,男主角柯布找到新的夢境設計師——阿德妮,兩人進入夢境,阿德妮因為好奇,製造了一個炫目的鏡淵。

這是個靜止倒映的鏡淵。

追溯鏡淵一詞,它來源於法語「mise en abyme」,又叫紋心結構。

這是個紋章學術語,指的是徽章中央再鐫刻一個較小的相同圖案,彷彿深淵一般。

因為圖案少見,我舉個類似的圖案,你可以自行想像:

這種藝術歷史悠久,但發現又提煉這個理論的卻是法國作家—— 紀德 (1869年11月22日---- 1951年2月19日)。

紀德是法國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在194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因為思想先鋒、另類,死後,作品一直被法國天主教教會列為禁書一欄。

他的發現來源於一次看徽章的經歷。

隨後他仔細研究,並首次運用於小說《帕呂德》,在另一本《偽幣製造者》中這種技巧已臻至完美。

他開創了一種新的敘事技法:

他引用維拉斯奎茲的《宮女》和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前者是畫中的鏡子,後者是戲中戲)作為這種提煉理論的例子。

也可以簡單說就是現在中國許多腦洞故事常用的結構,一環套一環。

你正在寫一本書,書中人跟你一樣,同時在寫你正在寫的書,永遠寫不完,戲稱「反小說」。

卞之琳有一首著名詩歌《斷章》:

人人都稱贊這首詩做得好,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可它到底好在哪裡?妙在何處?

卞之琳本人後來揭秘道:「三十年代中期起,我已經開始更欣賞安德列·紀德後期明朗、陡峭的小說文體。」坦言自己的理論來自紀德的這種「鏡中鏡」理論。(卞之琳《山山水水·卷首絮語》)

你可以閉眼幻想,是不是像電影中所呈現的:一個鏡淵,一層一層,一環一環。

現在許多作家和詩人都在模仿運用這種理論,但並不知道這種理論其實最早出自法國作家紀德。

所以,不要怪你的高中語文老師無法給你解釋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因為這種理論在中國少見,或者沒有。

詩最妙的地方在於,這種鏡淵會讓你深陷其中和有代入感,分辨不清虛和實,所以也是燒腦、科幻題材所常用的手段。

回到電影,類似俄羅斯套娃的敘事創作的電影不勝枚舉:

黑澤明《羅生門》、吉加•維爾托夫《手持攝影機的人》、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

一個故事裡夾套另一個故事,像俄羅斯套娃,稱之「套層結構」、「敘事內鏡」或「紋心結構」,也就是故事中的故事分裂衍生,彷佛步入無窮深淵般的反身映射。

那在畫面里呈現一環套一環,猶如鏡中鏡的,就是這個名詞: 鏡淵。

好,這里,差不多我已經詳細給你了解了—— 鏡淵 所有前因後果。

接下去真正要說電影中的 鏡淵 一詞。

鏡淵或者說鏡子這個意象,在不同的電影中,所表達的功能應該是不同的,所以沒有所謂的標准和意象,永遠是隨具體情景而動態發展。

上面我舉了兩個例子,所以結合《記憶大師》和《盜夢空間》,談談自己的看法。

各位,鏡淵,你第一眼看到,會想到什麼?

看下面這張圖。

是不是有種很荒誕,很夢幻,有種空間壓迫感卻有延伸感,鏡中人物的相似還會莫名產生恐懼感。

而如果在 鏡淵 里,同時移動,讓你辨認哪一個是本體,是不是會分辨不清?藉此這種夢幻感就出現了。

《記憶大師》中黃渤進入夢中,隨後手足無措,被困在回憶中,但想逃出去, 鏡淵 代表了他的恐懼。

導演安排了一場很奇妙的也很少見的 鏡淵穿插 橋段,在表現黃渤恐懼的同時,營造夢的無止境。

當夢的無止境被無盡擴大,隨你的腳步往前移動,是不是有種夢的延生感、無盡感。

電影或文學作品,會靠外界的意象表現人物的內心,而在表現人物內心的同時,有時也會靠意象反襯人物。

當黃渤在夢中遊走時,無盡的夢,一層層的不僅沒有被剝落,反而開始延生。空間的無間擴張和空間的無間縮小,在視覺上都在反襯內心恐懼。

而在電影中,黃渤的演技無疑把這種恐懼感和空間感接軌,不少小跑和急促呼吸的小細節,做的很微妙。

所以觀眾不感覺異常,反之,有些演員在綠幕面前,常常會忘記這些,雖然觀眾看不出他們演技到底哪裡不好,但就是不舒服。

因為他們和周邊的空間感,產生異樣的磁場,沒有融入。演技不是靠有沒有表情等作為判斷,而是看有沒有感覺跟場景格格不入,有沒有感覺跟周邊的磁場共振。

一些演員會過猛的表演,但要肯定他們是有演技的,但無疑異常,不舒服。

面無表情的日本著名演員北野武,僅僅一個動作,一句台詞,卻巧妙融入環境,無疑是演技出色。

再說下一個《盜夢空間》。

電影中男主角柯布和女孩阿德妮,兩人進入夢境,隨後出現一個橋段是阿德妮製造 鏡淵。

之前的橋段是柯布告訴阿德妮這是個夢境,然後她把城市翻轉,接下來是出現製造 鏡淵 的橋段。

這些一開始都是在表現她初次進入夢境的好奇,但緊跟鏡子,柯布發現混在人群中的妻子梅爾走來,這些鏡子就立刻轉變成他內心的投射。

阿德妮對無數個自己的好奇和柯布的茫然,鏡子產生同一媒介,不同作用的功能。

如果你有生活經驗,你會發現嬰兒會對鏡中的自己感覺好奇,還會去摸,去打,無數個鏡中人,原理類似。

而我們如果很久沒照鏡子,突然照鏡子,是不是會發現鏡子中的自己感覺不認識了,臉上有皺紋了,頭上有白發了,是不是有種茫然和陌生化的感覺。

當小李子眉頭「用力」狠狠一皺,無疑傳達給觀眾一個訊息:要出事了。

這些視覺效果,還有一個目的:這也是導演諾蘭出於視覺化的商業手段,營造奇幻感,新鮮感,引導還沒入戲或者有出戲的觀眾再次融入場景所特意的設定。

對於電影來說,講故事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實是騙過觀眾。

什麼意思?

讓觀眾融入故事中,或者乾脆直接融入場景,靠氣氛去渲染和推動,有時觀眾不自覺得就忘記電影的漏洞和邏輯錯誤。

所以電影院和在家觀看,是兩碼事,看藍光的和看模糊的,是兩碼事,背後是無意識、視覺化的氛圍所帶動。

視覺化最突出的當屬王家衛的電影,墨鏡王的視覺化做的非常美,電影一開場,觀眾自然而然就陷入,故事有時成了陪襯,當然他的匠人精神令人佩服。

電影是門視覺化的藝術,所以好萊塢喜歡用大片特效作為吸引眼球的賣點,也是在掩蓋故事的短板。

用 鏡淵 等等這些視覺化手段,無疑會增加逼格,但也要合適才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要和電影具體的磁場共振。

好啦,應該是講解完了吧,也是我個人看電影的角度和心得,花了我一下午的時間。

不深入,也僅僅只說了電影「鏡子」意象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鏡淵。

但理論都是死的,電影是動態的,所以看電影不要被框定,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影評人說的都是主觀內容,不要輕易就繳械投降,認為他們是對的,自己就是錯的。

ps:另外我文中提到的作家紀德的書籍可以翻閱一下,國人只知道博爾赫斯和他的鏡子,殊不知紀德和他的鏡子。

除了電影以外,有時間,我還真想聊聊我喜歡書籍,聊聊其他的。

嘿,得咧,拜拜了您嘞!下回咱繼續,不見不散~

⑼ 禁止套娃是什麼意思

網上沖浪最怕什麼?套娃。還一個套一個的套娃。當代套娃三連:俄羅斯一票否決了烏克蘭提出的取消俄羅斯一票否決權的提案。一網民因造謠自己因為造謠被公安拘留15天而被拘留15天。美國譴責中國譴責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是中國干涉美國內政。環環相扣,你還能繞出來嗎?還有好萊塢套娃。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表示,在2021年《阿凡達2》上映之前,《阿凡達1》會再度重映,使票房反超《復仇者聯盟4》登頂歷史票房榜第一。於是有人提議,《復聯4》也能再次重映,奪回第一,然後《阿凡達》再再重映,《復聯4》再再重映,《阿凡達》再再再重映……好煩啊,套娃這個梗到底有完沒完有完沒完有完沒完?有限套娃:遞歸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起點,套娃,本來是一種俄羅斯特產的玩具,由多個圖案一樣的空心木娃娃,一個套一個地組成,最多可以套十幾個。你通常見到的套娃,大的小的,紅的藍的,其實是同一個俄羅斯姑娘,叫「瑪特羅什卡(матрёшка)」,這也是套娃的通稱。「mater」,在拉丁語中是母親的意思,舊時俄羅斯大戶人家的母親,通常是一個健壯能幹、略有肥胖、生了許多孩子的俄羅斯婦女,所以套娃一般只有女性,套娃胖嘟嘟的肚子里藏著許多小木娃娃,象徵著人丁興旺。然而在中文互聯網海域,套娃和母親沒啥關系,任何一層套著一層,具有嵌套模式的行為、語言、圖形,都可以稱為「套娃」。中文博大精深,用幾個多義詞就能陷入套娃困境。東北作家太宰治曾講過一句話:校服上除了校徽別別別的,讓你們別別別的別別別的你非別別的!一位乘客懊惱地表示: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還有你聽過許多遍的大佬互「杠」的故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在一個句子或者對話中,語言中相同結構的重復或者相套,就能形成一個「套娃」,講專業點就是「語言的遞歸性」。遞歸性是語言的根本特質之一,它賦予語言無限的創造性,「如果一種語法沒有遞歸機制,它就會復雜得難以想像。如果它確實有某種遞歸機制,就能產生無限多的句子。」你能講出自己從未聽過的話,表達非常復雜的思想,都要感謝語言的遞歸性。一個標准套娃是相同結構的遞歸,最簡單的:——我都知道了。——我知道你知道了。(一層嵌套)——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了。(二層嵌套)遞歸性不止是相同結構的重復,理論上來說,還能反復套不同的結構,從而構成復雜句子:——我吃了一個橘子。——我吃了一個媽媽給的橘子。(一層嵌套)——我吃了一個媽媽給的在張阿姨家買的橘子。(兩層嵌套)如果你願意,還可以一直這樣「遞歸」下去,這在英語裡面非常常見,譬如從句概念。不過嚴格說來,這就不算套娃了,因為每一層嵌套的「圖案」(結構)不同。除了語言,別的東西也能遞歸。數學太難,咱就不說了,先說著名的尼古拉斯·凱奇「我演我自己」事件。《不能承受的天才之重》是一部好萊塢電影,講述了過氣演員尼古拉斯·凱奇陷入職業危機的同時,陰差陽錯地與中央情報局和一個販毒集團頭目糾纏不清的故事。這樣一個「虛構」的角色,要由誰來扮演呢?不出意外地,影星尼古拉斯·凱奇最終扮演了尼古拉斯·凱奇,據說他當時已成為「爛片之王」,債務纏身,需要用一部真正的影片來證明自己——而這正是影片的開頭。微博也能遞歸。前陣子在微博上吃了一個瓜,一個小姑娘愛上一個小和尚(?),隔三差五地投稿吐露自己的少女心事,博主每次發出來都附上上一次的投稿鏈接,長此以往,形成了一個套娃連載。網友哭著點評:我都點了十分鍾了,點進去還有點進去還有點進去還有怎麼點也點不完!求求你放過小和尚和我們吧!遞歸有時就像個無底洞,套了一層又一層,一不小心就出不來了。其實直到現在,咱也不知道這個微博到底有多少層,如果你感興趣,就自己去數,就當追了一篇又長又矯情的晉江連載吧。無限套娃:死鎖有形世界的套娃是有限的,只要你足夠耐心,一層一層剝開它的殼,總能見底。但從理論上來講,如果套娃足夠大,可以有無數層嵌套,剝開一層還有一層,剝開一層還有一層,這時的「套娃「現象,就是指通過某種方式與技巧產生「無盡」的效果,本質是無限循環。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無限循環,是從小聽故事的時候:「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老和尚、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老和尚、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說……」從理論上來說,這個故事可以無限講述下去,因為它從結尾的地方開始,在開始的地方完成,從而構成一個首尾相連的循環鏈,鏈條的無限延伸就是遞歸機制的無限生成。在很久以前,人類的本質還是「復讀機」,不管你說啥,都能接下去,都能接下去,都能接下去。直到有一天,兩個復讀機相遇了:兩個復讀機不斷地跟對方講話,對方又重復同樣的話(因為大家都是復讀機),就像一個計算機不斷地模擬兩面鏡子里的世界,於是「人類的本質」討論有了新的進展——套娃。日常生活中的無限套娃隨處可見:-——只有會員才可以在我們店消費。-——那好吧,怎樣成為會員。——你好消費就可以成為我們的會員。——你好只有穿匡威才能買匡威。——可是我沒有匡威。——那就去買一雙。——這就是我來這的原因。——那你得穿著匡威來。——我他媽要怎麼在沒有匡威的情況下買一雙匡威!——穿著匡威來。這是一條完全閉合的循環鏈條,要想A,先得B,要想B,先得A,一旦建立起來,人們就會陷入無限循環的陷阱中,很難在這個框架內打破它。你很清楚,這個玩意兒從邏輯上來講是有毒的,所以問題出在哪裡?以上套娃,又稱邏輯死循環,跟一種循環論證有關,先預設一個前提條件A成立,然後用A得出條件B,然後再去用B的結論去證明A成立。舉個不成熟的小例子,如何證明聖經是真的呢?先假設聖經是真的,由於聖經記載聖經內容是真的,所以得出結論,聖經真的是真的。循環論證其實是論證謬誤的一種,在循環論證中,論證的前提中就包含了要論證的結論為真,然後再用得出的結論去反證前提,就像一個首尾相連的套娃,永遠在重復陳述同一個假設,事實上,什麼真的都證明不了。下一次,如果有人跟你玩循環套娃,你就回他一句:我不會相信你講的每一個字,除非你跟我證明你是對的。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套娃敘事方式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