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有多少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3-01-13 05:14:27

A. 院士簡介

趙鵬大

趙鵬大,1931年生,遼寧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編委會主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趙鵬大院士建立了中國的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理論及方法體系,開創了「礦床統計預測」新學科,提出了「地質異常」、「地質體數學特徵」、「三聯式」定量成礦預測、非傳統礦產資源研究、新概念、新內容及研究方法,並在這些學科的發展前沿上培養了100餘名博士生和數十名碩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寧蕪地區鐵銅礦床統計預測」,作為「寧蕪盆地鐵銅礦床成礦規律研究」組成部分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20萬圖幅礦產資源總量預測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礦帶銅鎳金資源量預測研究」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地質勘探中的統計分析」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礦產統計預測》獲地質礦產部優秀教材二等獎;以他為首的科研集體近年應用地質異常理論和礦產統計預測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區發現銅鎳硫化物遠景成礦帶2條,在東准噶爾發現金礦帶1條。

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

殷鴻福

殷鴻福,1935年生,浙江舟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教授,博士導師。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勘探系煤田地質專業,1961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學專業。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委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地質礦產部古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以及《古生物學報》、《地質科學譯叢》及《中國大網路全書》(古生物學分冊)》副主編。國際地層委員會三疊紀分會委員、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工作委員會主席、國際地質對比規劃359項主席。已發表專著13種,論文74篇,其中外文論著21篇(種)。由他主持或作為主要參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多項獎勵,其中,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此外,獲「武漢科技新秀」稱號,中國古生物學會首屆尹贊勛獎、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殷鴻福教授就在貴州開始從事三疊紀地層學和古生物雙殼類和腹足類化石的研究,並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貴州省三疊紀生物地層框架,修改了原定為中三疊世拉丁期雷口坡(巴東)組時代為安尼期,並把嘉陵江組的時代定為早三疊世。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繼在《中國科學》、《地質學報》等刊物上連續刊載,迄今仍作為該地區重要的地層古生物文獻被廣泛引用。此後,他以此為基點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緊密結合的生物地質學研究體系,在門類古生物學(雙殼類、腹足類)、理論古生物學、生物古地理學、古生態學、生態地層學、層序地層學、事件地層學、生物成礦學及歷史構造學等研究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並取得突出成果。

於崇文

於崇文,1924年生於上海,浙江寧波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地質教育家。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0年至今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歷任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高級顧問,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顧問,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顧問,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委員、顧問、元素地球化學與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生潛心於地學基礎理論研究,長期致力於將基礎自然科學和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與地球科學相結合,先後開辟和發展了5個創新的學術領域——地質-地球化學中的多元分析、區域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動力學、地質系統的復雜性以及成礦系統的復雜性,促進了地球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籌建了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探礦專業,培養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幹。於崇文是地質科學學科發展與建設的一個勤奮探索者和開拓者,他為祖國的地質找礦、地質科學和地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本仁

張本仁,1929年生,安徽懷遠人。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家。195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地球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任地質礦產部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地質礦產部「地球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現任中國岩石圈委員會委員。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他主持完成的國家和部委系統重大攻關、重要基礎和基金項目共10餘項,獲得多項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以他為首出版了《豫西盧氏-靈寶地區區域地球化學研究》、《陝西柞水-山陽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研究》、《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和《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等專著4部,主編《地球化學論文集》3部,主編《地球化學》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他培養博士後2名,博士生25名,碩士生21名,獲得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於1989年被授予首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礦床學與區域成礦學家。1952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後分配至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95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曾任北京地質學院講師、副教授、系主任,武漢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教育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礦田構造組主席。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礦田構造、金屬成礦和區域成礦等領域有系統創新成果。他較早開展礦田構造研究,提出成礦接觸帶構造體系和多種礦床的構造礦化模式,主筆中國第一部礦田構造學專著,率先講授礦田構造學課程。再造了河北大廟斜長岩和鐵礦的成岩成礦過程,共同闡明鄂東富鐵礦床成因並發現新的鐵礦類型。深入解剖陸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鐵礦特徵,共同建立了寧蕪玢岩鐵礦模式。他將系統論和歷史觀引入礦床研究,以成礦物質的源—運—儲—變—保的動力學演化過程為核心,創立了成礦系統及演化論,著有《成礦系統論》,推動了礦床學進步。提出地球系統-成礦系統-勘查系統三結合的研究理念,引領了當代礦床學的發展方向。在長期研究長江中下游等成礦區帶的基礎上建立了區域成礦學的學科框架,出版的確中國首部《區域成礦學》和《區域成礦研究法》,全面指導了中國的區域成礦研究並有多處找礦發現。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學家,1941年出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83~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訪問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學家S.R.Hart教授,系統研習了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回國後在中國科技大學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任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學教學及同位素年代學及地球化學研究。1994~2003年曾4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宇宙化學研究室和地球化學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學地質系做訪問學者,進行合作研究。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部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副主任。2012年9月調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工作,並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李曙光早年曾從事富鐵礦床地球化學研究。尋找富鐵礦曾是中國當時(1976~1980年)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李曙光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鞍(山)-本(溪)隊黑富礦研究組長。弓長嶺礦床是中國最大的富磁鐵礦床,礦山急需要在該區尋找深部礦體擴大儲量。李曙光應用「趨勢面分析」多元統計方法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的深部富礦體,並被鑽探驗證成功,在預定深度打到厚層富礦。此外,李曙光等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由於該工作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獲得1978年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2年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劉光鼎

劉光鼎,1929年生,山東蓬萊人。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著名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他長期領導中國沿海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工作,完成「中國海地質構造及含油氣性研究」,主編《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200萬)及專著《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特徵》,運用岩石圈板塊大地構造理論,分析中國海地球物理場、地質構造及其演化歷史,指導油氣勘探。作為中國第一個講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學者,他積極倡導綜合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推動油儲地球物理與淺層地球物理工程,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近年來,在總結中國大地構造宏觀格架的基礎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殘留盆地,為中國油氣資源二次創業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振民院士是中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於上地幔動力學、岩石流變學和高溫高壓實驗學研究,並取得突出學術成就。

上地幔部分熔融產生玄武岩漿過程是板塊運動和地殼增生動力學主因之一,他發現上地幔動態部分熔融產生的初始玄武質熔體(3%~5%)在應力驅動下大量沿橄欖石礦物顆粒邊界呈熔體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這種分布引起礦物邊界濕潤,連接力減弱,加速物質擴散和流動。這一發現對闡明上地幔低速高導層(軟流層)成因和大陸造山帶物質不均勻流動具有廣泛的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Nature(《自然》)雜志(1994),並獲該雜志的封面。他新建立了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為揭示大陸碰撞造山帶深俯沖榴輝岩質岩石圈板塊斷開(或拆沉)機制提供了實驗依據,對了解天然榴輝岩塑性變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義。他通過對中國東部11個地區地幔橄欖岩位錯顯微構造研究,提出了呈對數正態分布的橄欖石位錯穩態亞顆粒是估算上地幔流變應力的最佳顯微構造參數。他和合作者在大別-蘇魯造山帶超高壓岩石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孔岩心系統物性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高密度榴輝岩與低密度片麻岩之間高反射系數是引起地震強反射體的主因,不同尺度韌性剪切帶糜棱岩和透入性應變面理組構是增強地震波各向異性的反射載體。他還成功地模擬了鉻鐵礦形成的機理,證實地幔岩中鉻透輝石和鉻尖晶石通過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鉻元素,並富集呈工業品級的鉻鐵礦石。

莫宣學

莫宣學,1938年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並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1986~199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1990年至今,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3~200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在學術機構任職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六、七、十屆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1996~200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996年)。中國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學會地球內部化學與火山學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至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7~2005年)、《高校地質學報》副主編(1995年至今)、《岩石學報》副主編(1999~2001年)及編委(2002年至今)、Himalaya Geology編委(1999年至今)、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高山

高山,地球化學家。1962年6月生於青海西寧,籍貫雲南省石屏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8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化學的研究,以中國東部為研究基地,結合全球對比,在大陸地殼結構和組成、殼幔交換作用以及微區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國際影響的系統創新成果。首次獲得了中國東部地殼63種元素的豐度值,揭示了中國東部下地殼獨特的雙層結構和中性的總體成分,明顯不同於全球單層基性下地殼模型。發現與提出下地殼拆沉再循環這一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關鍵證據。揭示了華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時空不均一性。他的研究團隊開拓了激光剝蝕等離子體質譜微區分析新方法並取得國際公認的成果和高水平數據。曾多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B. 5位中國科學家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們有什麼代表性成就

據人民網報道,在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人員名單中,龍騰、王立軍、張丹、庄巍、李永勝等5位中國科學家入列。

5位中國科學家中,龍騰、王立軍、庄巍為其“信息系統、計算與電子工程、通信與電信”學部外籍院士,張丹當選為“醫學和技術問題”學部外籍院士,李永勝當選為“機械工程”學部外籍院士。

一起來看看本次當選的五位科學家的成就吧!

龍騰先生: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的研究,圍繞該領域的基礎性、共性科學技術問題,主要開展了新體制一維高分辨成像雷達、二維合成孔徑成像雷達、空天對地探測實時信息處理新技術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出版學術著作2本,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250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國防和軍隊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8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5年首屆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

王立軍先生: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精密測量聯合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主要從事精密測量物理等方面的相關研究。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工程院院士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