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俄戰爭,與諾門坎事件
清朝時小日本和俄羅斯熊干架,贏得很僥幸,主要是海戰中熊艦隊犯二,戰艦成一條直線排著隊讓日本子挨個打,成了填油,結果使日本子以少勝多。諾門坎,小日本前期功課沒做好,少壯派日本子頭腦發熱,對熊的反應預測失誤,加之裝備落後,在草原開闊地帶被朱可夫率領的蘇軍部隊猛K,老朱正是在此役實踐了蘇聯裝甲部隊的戰略戰術理論。
Ⅱ 近代俄國與日本的簽訂的條約有哪些戰爭有哪些
蘇聯時期與日本有《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在1939年簽約。《蘇日中立條約》,在1941年簽約。
蘇聯時期,蘇聯和日本有《張鼓峰事件》1938年。《諾門坎戰役》1939年。《遠東戰役》1945年。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日本沒有簽下任何條約。雙方曾想簽約「和平條約」,由於千島群島問題糾結等導致簽約夭折。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日本沒有戰爭。
Ⅲ 諾門罕戰役蘇聯已經打敗日軍,為何卻選擇了和解
諾門罕戰役又稱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事件,是二戰初期日本和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相較於二戰中的那些著名戰役,這場戰役並不被人所熟知,但事實上卻對太平洋戰場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蘇聯在取勝之後,為何又會與日本進行和解,並互相劃分勢力范圍呢?
在歐洲局勢急劇動盪的情況下,蘇聯的精力受到了極大牽制,使得他們想要迅速結束這場戰爭。而另一方面,戰敗後的日本並不死心,日軍關東司令部又緊急調遣第2師團、第4師團、第7師團和高炮部隊、國境守備隊等主力向諾門罕進軍。由於日蘇雙方均對戰勝對方沒有信心,經過外交談判,就此罷手只能是唯一的結果。
Ⅳ 日軍不是很強大嗎,怎麼在諾門坎就被蘇軍打敗了諾門坎戰役是怎麼回事
日軍的強大 特別是日本陸軍只是相對中國軍隊的裝備而言
何況當時蘇軍將領是朱可夫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後,隨即將那裡變成了侵華反蘇的基地.蘇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一面和向抗戰中的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一面在蘇聯、蒙古與我國東北交界地區部署重兵。於是日蘇兩國在中蘇邊境劍拔弩張,不斷發生沖突。
一九三九年四月,「戰爭擴大派」的代表人物東條英機成為日軍真正的實權人物。他對蘇聯政府支援中國抗戰極為惱火,認為有必要整一下蘇聯,逼迫其中止對華軍援。根據東條英機的設想,日本關東軍將對中蘇蒙邊境地區發動一次突襲,以消除蘇聯在蒙古的影響以及對偽滿州國的威脅。
五月十一日,蒙古軍隊在距海拉爾以南約兩百公里的諾門坎地區(位於今蒙古東方省的中蒙邊境)與偽滿軍發生沖突。十五日,駐海拉爾的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向蒙軍發動進攻,沖突規模逐步升級。駐蒙蘇軍根據蘇蒙同盟條約,出動一個機械化步兵團、一個炮兵營前往邊界,援助蒙軍。妄自尊大的關東軍認為向蘇軍顯示實力的機會到了,便在諾門坎地區大規模集結兵力,准備給蘇軍以重創。
五月二十一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宮,想讓這位名將出馬,狠狠教訓日本軍隊。
朱可夫曾在一九三八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國,擔任駐重慶的蘇軍首席軍事顧問。他花了不少時間對研究侵華日軍的作戰特點,頗有心得。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駐蒙古的蘇軍的第一集團軍司令的任命,並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統帥部務必在一個月內從南歐、外高加索與白俄羅斯抽調兩個坦克師、一個機械化炮兵師開赴諾門坎前線。此外,朱可夫還要求火速增加三個航空兵師和四個機械化防空炮團。斯大林同意了。在諾門歇地區,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日軍發動奇襲,妄圖攻佔貝加爾湖以東地區
日本方面也在繼續為擴大戰事作冷庫。五月三十日,日軍參謀本部第一飛行聯隊編入關東軍,以加強空中打擊力量。六月中旬,日軍大本營又正式批准了關東軍擴大使用兵力於諾門坎地區的許可權,任命關東軍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將為前線總司令。
緊接著,日軍前線部隊的援兵陸續到達,參戰部隊除第二十三師團外,還有第七師團主力、第二師團以及第四師團和關東軍直轄的全部炮兵。為減少日軍傷亡,荻州還調集兩個旅的偽滿軍開到前線。
七月一日,日軍出動百餘架轟炸機,在零式戰斗機的護航下,轟炸了蘇軍和蒙軍的後方重要基地等重要目標,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蘇軍誘敵深入,日軍損失慘重
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荻州接到航空隊指揮官發來的電報。他得意洋洋地告訴幕僚們:「空軍將士們幹得很出色,他們已經擊毀蘇蒙軍的一系列目標,兵站、糧庫、軍火庫都燃起了大火。尤為值得慶賀的是蘇軍兩個飛機場都完蛋了,飛行員們從空中望見蘇軍多架飛機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參謀長等人用勁鼓掌,眾人又振臂歡呼。
當日深夜,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主力渡過已經退潮的哈拉哈河,攻擊了蘇蒙軍的兩翼。蘇蒙守軍似乎難以支撐,且戰且退。日軍乘勝前進,卻沒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誘敵深入」之計。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成千上萬的日軍遭到蘇軍遠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擊,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東岸。接下來的是草原上的拉鋸戰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雙方各出動幾百輛坦克,在草原上激戰。最終,日軍大敗。近兩百輛坦克與百餘輛自行火炮被蘇軍性能超群的主戰坦克擊毀,數百名坦克手戰死,關東軍吃了大虧。在激戰中,蘇軍飛機頻繁出擊,炸毀日軍幾處炮兵陣地。
原來,朱可夫採用的是「後發制人」戰術。他在開戰前即令蘇軍製造假象,以百餘架木製飛機模型冒充戰機。蘇軍幾百架參戰飛機則躲入日機航程之外的伊爾庫茨克等地的地下機庫,伺機反擊。上當的荻州損失慘重,只好向軍部請求支援。七月二十五日,日軍又緊急抽調華北方面軍第五師團出關參戰,同時做好調用華北方面軍第十四師團及兩個野戰重炮兵聯隊參戰的准備。朱可夫運籌帷幄,沉著應戰,擊退日軍的反撲。八月中旬在強大的航空兵掩護下,蘇軍坦克部隊開始反攻,日軍全線潰敗,其中第二十三師團被蘇軍坦克群包圍,許多聯隊指揮官在絕望中紛紛切腹自殺,被蘇軍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在這次大會戰中,蘇蒙軍僅傷亡6000餘人,損失飛機七十八架、坦克一百一十三輛。日軍則傷亡逾五萬人,光是戰死的就有二萬餘人,裝備損失是蘇蒙軍的五倍。
諾門坎戰役確保了二戰中蘇聯東部邊境的穩定
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了《諾門坎協定》,規定雙方立即停戰。
諾門坎戰役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讓日軍看到了蘇軍的強大戰鬥力。這場戰役樹立了蘇軍對日軍的心理優勢,也奠定了蘇聯遠東邊境地區的穩定,它也使日本放棄「北進戰略」,未敢與希特勒聯手從東方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使得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後,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納粹德國,從而迅速扭轉了戰局。
Ⅳ 諾門坎戰役的背景是什麼
諾門坎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及蘇聯在遠東發生的一場戰爭,那麼諾門坎戰役的背景是什麼呢?諾門坎戰役對日本又有哪些影響?以下是我為你整理諾門坎戰役的背景,希望能幫到你。
諾門坎戰役的背景
由於地緣 政治 上的沖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開戰。兩國在1904年在中國的東北爆發全面的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戰勝,中國的東北落入日本的勢力范圍,俄國亦被迫把庫頁島南部割讓與日本。1921中國的外蒙古宣布獨立。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中國東北三省,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於日本的偽滿洲國。偽滿洲國與蒙古國為鄰,並分別有日本及蘇聯的駐軍。雙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邊境糾紛。
1935年起,日本關東軍駐海拉爾的部隊以及興安騎兵部隊,便以 歷史 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為借口,不斷在中蒙邊界地帶進行挑釁,以試探蘇聯和蒙古的 軍事 實力。從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發生多次軍事沖突,規模逐步升級。1936年3月30日,日本關東軍各支隊1500人乘 汽車 50輛、裝甲車12輛、坦克4輛,入侵蒙古境內阿達格多蘭地區,被蘇蒙軍隊擊潰。同年3月12日蘇蒙簽訂互助協定,不斷加強邊防。1938年7月,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開進海拉爾。同年10月,蘇蒙遠東軍第57特別軍開進蒙古駐防,雙方議和停戰協定。
諾門坎戰役對日本的影響
戰後,第6軍的軍醫部公布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出動兵力總數為58925人。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數其中是有一些疑問的,負傷的人數與陣亡的人數太接近了,如果將陣亡人數加上失蹤人數,兩者幾乎相等,而且陣亡失蹤人數比負傷的人數還多。有人因此質疑日軍數據的准確性。但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負傷人數比死亡人數大得多、且大致為3:1的情況只適用於擊潰戰,而對於殲滅戰而言這一規律並不成立。殲滅戰一般是死亡人數與負傷人數接近或死亡人數大於負傷人數,諾門坎戰役蘇軍對處於弱勢的日軍顯然是一定程度的殲滅戰,所以日軍第6軍軍醫部的數據非常合理,符合實際情況。而日軍出動的58000餘人中,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
1966年10月12日,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舉行了一場“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的活動,朝日新聞報道中稱這是戰死人數為18000人的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日本 歷史學 家五味川純平在他1975年發表的著作《諾門罕》中有這樣的評論:“對熱衷於打了敗仗就又遮又蓋企圖掩人耳目的軍政當局來說,有必要把數字過小發表,但是對靖國神社來說,卻完全有必要把數字過大發表。” 然而這篇報道只是一則不超過30字的未署名的簡訊,並非靖國神社的獨自公布數字,仍然很值得懷疑是否是記者把傷亡一萬八千弄成了死亡(靖國神社戰後從未進行過排除日本官方數字的獨自傷亡調查)。
最聳人聽聞的是有人認為日本損失了近5萬人(死亡的以及喪失戰斗能力的,步兵第23師團、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第一獨立守備隊和第1坦克師團幾乎全軍殆盡,11個特種兵連隊徹底喪失了戰鬥力。高級軍官的傷亡也是空前的,日本報紙哀嘆:“大量高級軍官如此集中的傷亡是日俄戰爭後從未有過的。”但日軍第7師團只是一部分參戰(約4000人),日軍第23師團、第7師團一部、第8國境守備隊一部等部隊怎麼湊也沒有5萬人,最多3萬餘人。
諾門罕前線日軍最後只剩下一些殘兵堅守,整建制跑出來的只有第72聯隊765人、野炮兵第13聯隊626人等部隊。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斷。這場戰爭讓日本第23師團的許多指揮官損失殆盡。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是下級軍官很優秀,戰斗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金湯匙出生的高級將領只能用無能形容。另外曾在GRU任職參與過該戰役的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斗有很多缺陷,是靠巨大的人力和兵器優勢打勝的。蘇軍彈葯消耗達到31000噸,相當於庫爾斯克戰役消耗量的15%。日軍方面,7月攻勢中82門師 屬火 炮儲備了1萬發炮彈用於進攻,平均每門炮備彈366發,大致是平均每門炮0.2個會戰份。1937年在中國戰場日軍師團平均每門炮約為0.5個會戰份彈葯。
諾門坎戰役的簡介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及蘇聯在遠東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一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二次諾門罕事件。蘇聯方主將為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日、俄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滿洲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
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這次戰役的失敗,導致日本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戰略,並日漸加強了關東軍的軍備以與蘇聯對峙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時仍未下定決心與蘇聯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重要戰役。
Ⅵ 求俄羅斯(含蘇聯)大縱深突破作戰理論的內容和發展歷程
內容:大縱深突破作戰理論強調以殺傷性兵器同時壓制敵整個防禦縱深,在選定方向上突破敵戰術防禦地幅,爾後將擴張戰果的快速集群投入交戰,在可能的情況下以空降兵實施空降,迅速將戰術勝利發展成為戰役勝利,以盡快達成預定目的。發展歷程:一戰中各國陷入陣地戰苦戰,為將戰術勝利轉化為戰略勝利,蘇軍提出了「大縱深戰役」理論。1926年,特里安達菲波夫首次對大縱深戰役理論做了概括性的表述。他提出,為了奪取對敵人的全面勝利,必須實施一系列連續的突擊,「以打擊敵人的所有兵力,打亂敵人的組織,使之無法繼續進行頑強的抵抗。
30年代初,蘇軍加強了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研究。人們特別強調使用摩托化部隊以及航空兵來發展戰役機動的可能性,認為戰役學面臨的是「正面對正面」的任務,因此,「深遠突破和摧毀正面的行動在全縱深實施」。
1932年蘇聯《工農紅軍機械化兵暫行教令〈草案〉》中指出,機械化兵擁有脫離己方軍隊基本兵團的一切必要手段,進入敵人地副的深度,取決於燃料和彈葯的儲備量,如果攜帶三個基數的燃料和彈葯,就能保證一個機械化兵團脫離己方軍隊的基本兵團200公里的縱深。教令中還指出,機械化兵團與航空兵兵團的直接協同是有效的,機械化兵應立即利用航空兵戰斗的效果。
30年代,大縱深戰役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它已被稱為戰役學的基礎。蘇軍武器裝備的改進和發展,以及編制體制的調整,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為了發展對敵防禦的戰術突破,當時提出使用得到炮兵火力和航空兵支援的快速集群,以及乘裝甲車的步兵。在爾後的研究中,蘇軍認為必須以更 高速度實施大縱深戰役。戰役的勝負特別取決於能否利用突然性、巧妙的偽裝等手段,以保證先敵在一個或幾個方向時光展開並集中兵力。為了可靠地確保戰役勝利的可能性,在確定戰役的兵力對比時,不能僅限於比較雙方的兵力數量、武器性能、訓練程度和政治思想狀況,還應考慮快速性這一因素,當其他條件相同時突擊的成敗,直接取決於軍隊機動的速度,「機動者的快速性越高,戰略突然性的效果就越大。30年代,蘇聯將主要突擊方向上的「突擊集團軍」所實施的戰役稱之為「大縱深戰役」,設想該突擊集團軍轄4—5個步兵軍、7—9個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1-2個機械化軍(坦克軍)、2-3個航空兵師,以及空降兵。40年代初,蘇德戰爭爆發前不久,蘇軍認為大縱深戰役不僅可由一個方面軍,而且可以由幾個相互協同的方面軍,在大量的航空兵的參加下,在濱海方向上還可在海軍兵力參加下實施。大縱深戰役思想歸結起來要解決兩大任務;第一,用合成集團軍和坦克集團軍組成的突擊集團以及航空兵,對敵人的整個戰術縱深同時實施突擊,以便摧毀敵人的防禦;第二,用快速部隊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動和航空兵的突擊,將戰術勝利發展成為戰役勝利。 蘇聯軍事科學制定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在蘇聯各軍事學院、部隊和司令部很快得到了承認和廣泛應用。基輔軍區(1935年)、白俄羅斯軍區、莫斯科軍區、敖得薩軍區(1936年)和其他軍區先後通過軍隊演習證明了這一理論的基本原則的正確性。隨後,這些原則又在哈桑湖戰役(又稱張鼓峰事件,1938年七八月)、哈拉哈河戰役(又稱為諾門坎事件1939年)以及蘇芬戰爭(1939年11月-1940年3月)中得到了實際檢驗。在 決定性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重視諸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以及充分估計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的作用等原則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蘇德戰爭中,蘇軍經歷了戰略防禦(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戰略反攻(1942年11月-1943年12月)、戰略進攻(1944年1月-1945年5月)三個階段。從蘇德戰爭開始到斯大林格勒反攻前,蘇軍遭到德軍的突然襲擊,被迫進行艱苦的戰略防禦作戰,但在戰略 防禦階段蘇軍在莫斯科方向進行了反攻。從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的勝利,使戰爭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根本轉折。1944年開始,蘇軍實施戰略進攻,最終攻佔了德國首都。[1]
Ⅶ 抗戰期間日本和俄羅斯著名一戰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又叫諾門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戰事於1939年5-6月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起因於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失敗而告終。
Ⅷ 俄羅斯歷史上有沒有佔領過蒙古
沒有。蒙古是二戰末期,在雅爾塔會議上,同盟國要求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蘇聯以日本關東軍八十萬,偽軍四十萬為由,出兵東北傷亡很大,作為補償,要求中國的外蒙獨立,作為緩沖區。中方談判代表為蔣經國,在協議上簽字同意蘇聯的要求。這份協議叫L雅爾塔協議亅中L中蘇關於外蒙獨立自治協議亅。
蘇聯出兵消滅日本關東軍,二戰結束後,外蒙宣布永久性獨立,脫離中國宗主國。中國是二戰勝利國,卻是唯一丟失領土的國家。
1949年,江山易幟,共黨執掌中國,宣布撕毀一切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不平等條約,收回一切被非法侵佔的領土。旅大港(蘇占)、廣州灣(法佔)、威海衛(日佔)時,朝鮮戰爭爆發,暫停收回台灣、香港、澳門、琉球群島。
朝鮮戰爭結束,1956年,中蘇就外蒙談判,雖然同為布維什維克國家,蘇聯讓出了旅大港,外蒙不會再讓,中共不接受,欲武力解決。後蘇聯讓步,中蘇達成協議:外蒙先獨立一百年,再回歸中國。
外蒙獨立有一組非常有趣的數據:獨立於1956年,回歸於2056年,土地面積156萬,人口156萬。
Ⅸ 1936至1938年俄國發生了什麼事
1936至1938年蘇俄主要事件是「大清洗」:
如,1936年8月,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都是十月革命時期的領導人)等人作為「托派」被控通敵謀反,被處決
同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俄國支持政府軍,向其提供援助
1936年12月5日,同過「民主新憲法」,「蘇維埃聯盟」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11個加盟共和國
1937年,本年的大清洗繼續擴大,擴展到整個政府和軍隊、外交人員。任命政治委員監督軍隊司令員。
6月,圖哈切夫元帥等多名將領被處決
1938年3月,布哈林、李可夫等著名布爾什維克被處決
1938年8月-11月,俄軍在「偽滿洲國」邊界與日軍沖突(諾門坎事件)
Ⅹ 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
蘇德戰爭又名蘇聯衛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6月,德軍悍然入侵蘇聯,蘇聯人民奮起抵抗,經過浴血奮 戰,粉碎了德軍所向無敵的神話,直至蘇軍攻破柏林。蘇聯與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一起,最終迫使德國在1945年5月8日無條件投降。 為了區分1812年~1813年俄國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俄語: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愛國戰爭,中文為俄羅斯衛國戰爭),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偉大的愛國戰爭,中文稱為蘇聯衛國戰爭)。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入蘇聯,德軍坦克師和步兵師,如潮水般向前奔涌。蘇軍喪師失地,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波羅的海地區淪陷 戰爭初,蘇聯各條戰線都是亂糟糟的。西北戰線,兩個星期蘇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西部戰線也好不了多少,蘇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 基輔戰役蘇軍60萬人被俘 蘇聯南方戰線敗得更慘。1941年8月25日,基輔戰役失敗,蘇軍60萬人投降被俘。士兵驚慌失措,自動放棄陣地逃跑。蘇軍西南方面軍損失70萬人。斯大林長子雅可夫·朱加施維里,是第14裝甲坦克師的連長,於7月16日,在維布斯克附近與幾千名官兵同時被俘。紅軍士兵自動投降德軍。 烏克蘭淪陷 德軍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9月15日,德軍在洛赫維察地區(烏克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血戰10天,蘇軍少數突圍,45萬餘人被殲滅,其中包括6萬名軍官。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與參謀長圖皮科夫陣亡。德軍佔領烏克蘭全境。 開戰頭4個月蘇軍損失數字 1941年6-7月,損失65萬餘人,8月損失69萬餘人,9月損失49萬餘人。德軍掌握制空權,6月至9月,蘇軍損失戰機8166架,占戰爭爆發時蘇軍戰機總數的96% 蘇軍集體槍殺士兵和處決將軍 為了制止官兵潰逃和投降,蘇軍統帥部下令第24集團軍竟一次集體槍殺600多名紅軍士兵。1941年7月,莫斯科軍事法庭判處4名蘇聯將軍死刑並立即執行:西北方面軍司令員、大將巴甫洛夫;西北方面軍參謀長、少將克里莫夫斯基赫;西北方面軍通訊主任、少將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團軍司令、少將科羅布科夫。1956年蘇軍總參謀部為以上4人平反昭雪,除去強加於他們頭上的「貪生怕死」「指揮錯誤」的罪名。 1941年—1942年,蘇軍共有47名少將以上高級將領失蹤,其中大部陣亡,少數在德軍集中營受折磨,生還者受審查遭槍斃。1943年,蘇聯共拘留審查93萬餘人,其中軍人58萬餘人,平民34萬餘人。 克里木地區和黑海裏海沿岸地區淪陷 斯大林對蘇軍官兵的鎮壓沒有達到制止蘇軍潰敗的目的。德軍佔領烏克蘭後繼續向前推進,1942年5月8日,人數和力量都比蘇軍差一半的德軍,沿費奧西亞灣海岸發起攻擊,蘇軍又指揮不當,又導致一場大悲劇。12天時間,蘇克里木方面軍傷亡17萬餘人,損失坦克347輛,大炮3476門,飛機400架。德軍以少勝多,佔領上述地區。蘇軍克里木慘敗後,蘇軍元帥庫利克、上將戈爾多夫,被捕受審並被處決。1957年為他們平反昭雪,恢復軍銜。蘇共中央認為,指揮錯誤的責任不應由他們承擔。 1942年5月,蘇軍哈爾科夫慘敗,被俘傷亡23萬人,損失坦克775輛,大炮5000多門。 蘇軍被俘人數 希特勒於1941年11月揚言「我只要說出俘虜人數,就足以說明這場戰爭的勝利。我們不到半年就俘虜了360萬人」。西方學術界有關二戰中蘇軍戰俘數字,1941年6月—1945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16萬人,開戰半年約300萬人。希特勒的數字誇大了一點。 列寧格勒餓死居民100萬人 1941年7月—1944年8月,德軍40個師圍困列寧格勒900天,蘇軍無力破圍,僅餓死的居民超過100萬人,死於炮火的更不計其數! 焦土抗戰 1941年11月17日,斯大林下令蘇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 蘇軍制止住敵人的進攻和蘇聯的損失 德軍4次突破蘇軍4道防線,兵臨莫斯科城下,突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軍經過515天的苦戰,終於在1942年11月底制止住了德軍大規模的戰略進攻,使反法西斯戰爭出現歷史性的轉折。至此,蘇聯西起波羅的海,東至高加索,南至黑海沿岸的大片國土淪陷,整個富饒的歐洲平原被德軍佔領。蘇聯有1700個城市和市鎮被破壞,有7萬多個村莊被燒毀,有3萬多個工業企業、6萬5千公里鐵路被炸毀,有10萬多個集體農庄和國營農場變成廢墟,經濟損失7000億盧布。二戰蘇聯死亡人數為2700萬,其中有1000萬人陣亡和被俘後遭殺害。1944年,蘇軍連續進行對德軍的十次打擊,將德軍全部逐出國土並進入東南歐作戰,與當地人民的武裝斗爭配合,推翻了各國的法西斯政權,肅清其境內的德國軍隊。1945年初,蘇軍全線展開強大攻勢,攻佔東普魯土和西里西亞,逼近德國首都柏林。4月16日蘇軍發起最後沖擊,於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投降。蘇德戰爭結束。
編輯本段背景
蘇聯內部形勢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贏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退出了一戰。可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並不穩固,不久就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內戰,英法等協約國也開 官方海報:祖國—母親在召喚!
始對蘇俄進行大規模的武裝干涉,但不久後,俄國境內的叛軍和外國干涉軍全面失敗。雖如此,蘇俄作為一戰的准戰敗國,喪失了大量沙俄曾經佔領的領土。加上內戰以及外國勢力的干涉,蘇維埃政權成立初期的蘇聯顯得極度虛弱。1922年,蘇聯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依然對其採取敵對態度。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掌握了蘇聯最高領導權,並通過殘酷鎮壓異己來穩固自己的權力。但同時蘇聯也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1930年代末,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德國而達到了歐洲第一,但蘇聯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產質量尚不及西方工業化國家。
蘇聯與德國的關系
二十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一直採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意志帝國損害,並且想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向蘇聯。在歐戰戰雲密布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意志帝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最強大的專制國家,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拋棄了西方國家認為是無法逾越的意識形態的鴻溝,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這時,當時世界面積第三大的國家(當時面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面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面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只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蘇聯與日本的關系
在遠東,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為爭奪兩國發生了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喪失了在東北的部分權益,割讓南庫頁島,失去了苦心經營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凍港——旅順。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並佔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系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系方面,列寧認為沙俄佔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並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後,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1921年和1924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制了這兩個地區。1929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系惡化。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後,中國請求國際援助,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並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1938年和1939年,蘇日之間由於滿洲國邊境問題爆發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蘇聯在蘇德關系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初期戰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 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Урал)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准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沙」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匯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據俄羅斯學者鮑里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戰秘密檔案》(俄語版於200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於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書中披露,斯大林還曾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該計劃還比巴巴羅薩計劃更早出台,只是由於蘇聯的戰爭准備還沒有達到進攻的要求而被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一步。可見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計劃是完全沒有防備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斷錯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響。
編輯本段初期軍事實力對比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550萬、蘇聯500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430萬(含軸心國軍隊), 蘇聯290萬 編制:德國156個師又2個旅、蘇聯170個師又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38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編輯本段中期軍事實力對比
德軍
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整個德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達到948萬人。其中野戰陸軍425萬、後備陸軍等230萬、空軍170萬、海軍78萬、武裝黨衛軍45萬。按4月1日統計,德軍共有坦克和強擊火炮5625輛。第1線飛機按3月1日的統計為6107架。不過在剔除了各種後備部隊、大量在醫院療養的傷病員,海空軍,以及佔領區的維持部隊後,德國可以用於東線的野戰部隊就遠遠沒有那麼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國及其盟軍,在蘇德戰場一共擁有近400萬正規陸軍(200個德國師,40個盟軍師),約4700輛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飛機,約4萬門火炮迫擊炮。
蘇軍
自開戰以來,蘇聯已經損失了1467萬軍隊,其中不可恢復傷員大約為800萬-900萬。但在1943年4月1日,對德作戰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遠東和南部邊境地區戒備部隊,仍然有841萬3千人。到1943年7月,連同內地軍區在內,整個蘇聯武裝力量總數增加到了1000萬人左右。除去戒備日本土耳其的龐大部隊(4月份多達近200萬人),紅軍野戰部隊主力都被用於對德作戰。1943年7月1日,紅軍陸軍和空軍部隊,一共在蘇德戰場展開了606萬5千9百人(其中陸軍大約是560-570萬)。再加上海軍等部隊,紅軍對德作戰軍總數為661萬2千人。1943年7月1日,對德作戰紅軍裝備如下:火炮迫擊炮105000門(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擊炮和火箭炮)。根據1943年初紅軍火炮型號分析,這10萬門火炮中,76毫米炮約15000門,100毫米以上火炮約9000門,迫擊炮約7萬門。高射炮約8000-9000門。坦克自行火炮10199輛(9831輛坦克,368輛自行火炮)。《蘇聯武裝力量五十年》記載的數據有所不同,為坦克自行火炮9580輛,包括中重型6232輛,輕型3348輛。紅軍中重型坦克僅占總數的64%,遠遠低於德軍92%的比率。不含在芬蘭戰線的311輛坦克,蘇軍作戰軍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輛,連同大本營預備隊在內,則有12576輛。其中在6月30日可動為10060輛,可動率80%。低於德國裝甲部隊同期89%的可動率。作戰飛機10252架(包括海軍和遠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飛機8948架。直接配合前線作戰的航空部隊,擁有6831架飛機。遠程航空兵飛機950架。大本營戰略預備隊7月增至111萬1千人,16782門火炮和迫擊炮,268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飛機。戰略預備隊的最高組織形式是草原軍區。如前所述,該軍區被配置在庫爾斯克方向,構成縱深防禦梯隊。
編輯本段德國進攻階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長戰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德軍向蘇聯境內推進
。(巴巴羅薩計劃的開始)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圍殲白俄羅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蘇軍,兵源達50個師另2個旅,進而進攻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是29個師,任務是殲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進攻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向基輔和整個烏克蘭(Укра?на,Украина )總方向進攻,把烏克蘭的蘇軍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Днепре,Дн?про)以西,兵源達57個師另13個旅。此外,還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 戰爭剛開始,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飛即被毀於機場,蘇聯西部城市、海空軍基地、通訊設施,在德軍航空兵襲擊之下嚴重受損,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陷於癱瘓。德軍在戰爭的第一天就前進了50至60公里。蘇聯國防委員會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於當晚發布不切實際的命令,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擊,消滅入侵之敵,這種盲目的指揮使前線戰況更加惡化。 在戰爭的頭一周,德軍憑借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等優勢,打得極其順手,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近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經渡過西德維納河。 面對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軍猝不及防,蘇聯政府雖然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之前就緒,因而在戰爭開始時嚴重失利,由於蘇軍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軍被俘。 德軍在佔領明斯克後,7月15日,通過激烈戰斗,攻佔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門戶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圍了蘇軍十幾個師,切斷了蘇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線明斯克-莫斯科公路,並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部設在此地。而此時德軍離莫斯科僅有380公里了。 這時德軍犯了一個可能是事關全局的錯誤,德軍分調部分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進攻南方的基輔,以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戰役從盛夏打到秋初,蘇軍在基輔防禦戰中嚴重失利,不僅損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於這個方向上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部署在基輔地域上的兩個方面軍中,有6個集團軍被合圍,西南方面軍主官全部陣亡,尚有幾個集團軍的司令被俘,據德軍方面宣布,德軍圍殲蘇軍66.5萬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9月,北方集團軍群已經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進抵列寧格勒近郊,並聯合芬蘭軍隊完全封鎖了列寧格勒,開始了持續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德軍雖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勝利,但在北路列寧格勒卻沒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卻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時機,也錯過了一舉擊潰蘇聯的最佳機會。 9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舉進攻莫斯科,這次進攻的代號是「台風」(Unternehmen Taifun)。德軍用於台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6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 1941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
蘇軍在莫斯科以西300餘公里縱深內,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禦地帶,有3個方面軍和一個戰役集群,125萬兵源,共75個師,990輛坦克,7600門火炮,677架作戰飛機擔任防禦,蘇共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作戰組一概不離開莫斯科。最兇猛的進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進入10月份後,蘇聯進入了秋冬時節,而這對蘇軍則非常有利。11月7日,冒著德軍的炮火,斯大林堅持在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的閱兵式,閱兵式後的蘇軍直接開赴前線。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憑借極其堅強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條件,蘇軍頂住了德軍進攻,並於1941年12月轉入反攻。 1942年4月,莫斯科會戰以蘇軍獲得勝利而告終。此戰宣示俄式「大炮兵主義」戰勝德式「機甲化坦克部隊」戰法,南方集團軍群司令以及素有「世界坦克戰之父」美譽之德國名將古德里安上將為首的大批高級將領被希特勒調返回德國離開東戰場,為「莫斯科攻防戰」失敗負責。蘇軍這時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打亂了德國的「閃電戰」計劃。但蘇聯的反攻在德軍的技術優勢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編輯本段戰爭轉折階段
在莫斯科會戰失利後,德軍將戰略重點放在南線,集中力量進攻全蘇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進攻作戰被德軍挫敗。1942年6月德軍攻佔了蘇聯克里米亞地區黑海艦隊的主港塞瓦斯托波爾(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接著,揮師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敗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6月28日,德軍向頓河(Дон)大草原方向發動了規模巨大的夏季攻勢,渡過了頓河河曲,攻佔了羅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這時德軍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分兵進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裝甲集團軍進攻高加索油田。這時二戰最為血腥的正面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 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蘇軍在蘇德戰場還未扭轉頹勢,而且戰局卻有利於德軍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會戰打響。德國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戰役開始時,蘇軍在斯大林方向的防禦力量薄弱,蘇軍在萬般無奈之際,將兩個正在組建的坦克集團軍投入戰斗,卻被德軍完全殲滅。7月底,德軍將第四裝甲軍團從高加索油田邊緣抽調來支援進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的兵力有25萬人,740輛坦克和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是在被德軍完全擊潰的的西南方面軍基礎上匆匆組建的,只有18個滿員師和16個不滿員師,作戰部隊為16萬人,有近400輛坦克和600多架飛機。德軍在戰役之初進展順利,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德軍還是突破蘇軍的層層防線,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斯大林在這個危重的時刻特意打電話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軍工企業一個也不準後撤,要在戰斗中繼續組織生產。斯大林還有一句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命令:「決不後退一步!」,命令擔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軍官在危重時刻不允許後退,若後退則面對的是極其嚴厲的懲罰。這時,在斯大林格勒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蘇聯新組建的東南方面軍。而自從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後,一場曠日持久且血雨腥風的巷戰開始了。 蘇軍統帥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統帥助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總指揮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辦法,他們認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軍的重兵集團,再用強大的預備隊合圍德軍第六集團軍,該計劃的代號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計劃最快必須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說,為執行天王星計劃,斯大林格勒還得堅持2個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來說,這是極端困難的。但是,蘇軍的抵抗卻異常頑強,雙方的戰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對一個街區甚至一棟建築的爭奪,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至9月底,蘇軍固守的地段只有伏爾加河西岸的縱深不到1公里的狹長地帶,但德軍卻一直不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並一直堅持到11月份。擔任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軍區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們關於德軍為什麼不能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問題時說:「敵人(德軍)只能踏著我們的屍體前進,而蘇軍是殺不完的。」由於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為了在寒冬到來之前佔領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戰爭進入白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