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宣布空間站宇航員不再使用「歐洲機械臂」
俄宣布空間站宇航員不再使用「歐洲機械臂」
俄宣布空間站宇航員不再使用「歐洲機械臂」,俄羅斯表示,其將向國際空間站的俄方人員下令,停止使用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提供服務的「歐洲機械臂」,俄宣布空間站宇航員不再使用「歐洲機械臂」。
莫斯科時間7月12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Roscosmos)總裁羅戈津表示,作為對歐洲航天局(ESA)拒絕與俄合作執行「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ExoMars 2022)的回應,俄航天員將停止使用「歐洲機械臂」(ERA)。
「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ExoMars 2022)是一項俄歐聯合任務,任務探測器主要由「哥薩克舞號」著陸器和「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火星車組成,分別由俄羅斯和歐空局研製,計劃於2022年由俄羅斯」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經過9個月的飛行抵達火星,將探索火星表面,尋找生命跡象,它是第一個將火星地表漫遊和火星地下探測研究合二為一的任務。
「歐洲機械臂(ERA)」於2021年7月跟隨俄羅斯「科學號」實驗艙發射前往國際空間站。
2022年3月17日,ESA宣布,因俄烏局勢,暫停執行「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作為回應,俄羅斯除了停止使用「歐洲機械臂(ERA)」,還將盡一切努力從義大利運回任務中的火星著陸器——「哥薩克舞號」。作為依附於「科學號」的附屬設備,如果俄羅斯決定不使用「歐洲機械臂」,意味著ESA也無法使用,這明顯是在向後者施壓。
不過,Roscosmos表示,尚未收到ESA關於完全終止「火星太空生物學」項目合作的正式通知。同時,俄羅斯可在國家層面或友好國家合作夥伴的參與下完成該計劃的俄方部分。
可以看出,對於「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ESA還在猶豫中,並未決心切斷來之不易的合作,畢竟ExoMars已經一波三折,再找合作夥伴並不容易。而俄羅斯通過停止使用「歐洲機械臂」向ESA施壓,也是希望再續前緣,單獨完成火星探測任務會增加任務成本。同時,俄羅斯在通過嘗試運回火星著陸器——「哥薩克舞」號試探ESA最後的態度。ExoMars還有戲嗎?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當地時間7月12日表示,其將向國際空間站的俄方人員下令,停止使用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提供服務的「歐洲機械臂」(European Robotic Arm,ERA),同時將盡最大努力從義大利調回俄方的火星登陸艙。
羅戈津表示,歐洲航天局局長稱不會恢復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在ExoMars聯合火星探測項目上的合作,這一決定極不負責,「他有沒有想過這會讓多少歐洲和俄羅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勞動付諸東流?他是否准備好為破壞火星聯合任務的行為負責?他是否准備好向全人類作出交代?」
在太空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十分困難,而機械臂在輔助航天員艙外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我們來看看機械臂是如何做到助航天員「一臂之力」的……
1、人類第一款機械臂誕生
自人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美國率先提出了空間機器人概念,用於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下,完成航天員難以完成的艙外操作。
空間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就是空間機械臂,它集機械、電子、熱控、視覺、動力學等多學科於一體,是一種高端和先進的航天裝備,具有強大的性能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雖然美國最早提出創意,但先拔頭籌的卻是加拿大。人類第一種空間機械臂就是由加拿大Spar公司設計製造。1981年,該公司和美國宇航局聯合研製了4套供太空梭使用的空間機械臂,被稱為加拿大臂。
加拿大臂的重量為410.5公斤,長約15米,由6個控制關節組成。6個自由度的加拿大臂安裝在太空梭左舷的縱樑上,採用航天員艙內遙控操作方式,用於展開和回收有效載荷,以及協助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美國太空梭在維修哈勃望遠鏡的5次任務中,加拿大臂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了自由號空間站項目,並由加拿大負責空間站機械臂研製。該空間站後來衍生為國際空間站,加拿大研製的第二代機械臂就是目前國際空間站上使用的加拿大臂2。
加拿大MDA公司研製的加拿大臂2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空間機械臂之一,它包括活動基座系統MBS,空間站遙控機械臂SSRMS和專用靈巧機械臂SPDM三個部分。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俗稱「大臂」的SSRMS。它由太空梭上的加拿大臂發展而來,長17.6米,直徑0.35米,可在太空移動116噸重的載荷,它還進一步演變成了更靈活的7自由度機械臂系統。
2、機械臂雖小但作用大
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的機械臂中,「大臂」SSRMS最長,也最大,重量高達1497公斤。即將發射的7自由度歐洲機械臂ERA,質量約630公斤。中國天和核心艙上安裝的機械臂,質量尺寸介於兩者之間,重量約740公斤。
總的來說,相對於空間站艙段動輒十幾二十噸的重量,機械臂只能算是個零頭,但它卻在載人航天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空間站建設的關鍵技術之一。
美國在自由號空間站項目中,加拿大臂2是空間站建設的核心裝備,在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建造中,它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臂」SSRMS和人的手臂一樣都有7個自由度,是世界上第一種7自由度空間機械臂。它的.本體由7個關節組成,包括肩部3個關節、肘部1個關節和腕部3個關節,使用起來十分靈活。
國際空間站各個艙段上還設有電力數據抓取夾具(PDGF),「大臂」的任意一端可以和PDGF夾具連接,利用PDGF提供的電力供應和數據傳輸能力開展工作。同時,「大臂」還具有重定位能力,能用類似尺蠖的方式通過PDGF頭尾互換移動爬行。
另外,「大臂」還能基於MBS基座在整個桁架上滑行。加拿大臂2的「大臂」不但十分靈活,而且移動能力很強,是建造維護國際空間站的得力助手。它廣泛用於從空間站組裝建設、空間站維護、空間站有效載荷運輸和服務,以及抓取釋放飛船、衛星等任務,為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和運行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說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歷史太過久遠,美國天鵝座貨運飛船和第一代載人龍飛船,以及日本HTV貨運飛船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每一次對接中,都是由加拿大臂2捕獲抓取後拖動接駁。至於拖動航天員開展艙外活動,維護空間站和開展空間應用,更是加拿大臂2當仁不讓的責任。
此外,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希望號實驗艙也裝有兩個6自由度機械臂,主要用於在艙外暴露平台上開展高精度的空間科學實驗,也可支持航天員的艙外維護活動和釋放微納衛星等任務。
3、中國機械臂作用范圍廣
我國同樣為天宮空間站研製了高性能的機械臂,它是中國空間站系統的三大關鍵技術之一,也是天宮空間站建設和維護的重要裝備。
中國空間站機械臂的主要性能指標和國際先進水平相當,部分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能夠滿足我國建造長期有人照料空間站的發展需要。
據美媒報道,美國正在推進的月球門戶站項目,加拿大將為它研製第三代機械臂——加拿大臂3。這種機械臂仍然包括大臂和機器手兩個部分,但應用了更先進的機器視覺、簡短的軟體和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在無需航天員遙控干預的情況下執行任務。
1)機械臂爬行有多快?"幹活"有多准?
一個爬行動作看似簡單,原來背後有如此復雜和精密的系統支撐。那麼機械臂的爬行速度有多快?它能夠精準爬行到指定位置?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機械臂技術負責人胡成威介紹道,(每秒鍾600毫米)對於空間這種結構來說,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但是咱們在使用過程中,為了保證機械臂的安全,同時也要考慮到空間站的各種約束條件,就限定了一個它的使用速度,只用到了機械臂設計速度的六分之一。
走得慢才能走得穩,更能走得准。別看機械臂體格大,在空間站也能做細活,10米長的機械臂執行任務的精度可以達到毫米級。
2)機械臂有多重?力氣有多大?
除了協助航天員出艙作業外,機械臂還要承擔艙段轉位、艙外貨物搬運等很多體力活。俗話說,身大力不虧,那我們的機械臂到底有多重?力氣有多大?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機械臂技術負責人胡成威介紹道,(機械臂重)738公斤,它這個重量應該說是集成度非常高,重量的話在國際上應該都屬於比較領先的一個水平。機械臂是一個高度集成的空間智能機械繫統,包括本體系統和7個子系統,零部件數以萬計,為了滿足空間站產品輕量化的需求,他們費了很大的力氣來給機械臂減重。
咱們看到的機械臂,實際上是這個團隊研製的第7條機械臂。工程樣機當時是980公斤,到了738公斤,實際上已經縮減了差不多200(公斤)。絕大部分產品是鋁合金的,重要的產品里頭還有一些是鈦合金的,像有一些負載比較大的齒輪是採用新材料不銹鋼,所有的參數都是重新來進行設計的。
胡成威介紹,機械臂減重後能力並沒有減少,最大的負載能力可以達到25噸,完全能夠滿足任務需要。機械臂對於空間站來說,相當於是一個大力士,可以滿足覆蓋空間站就是大中小各級載荷的相關任務要求。
4、未來機械臂將有哪些新任務?
無論重活兒還是細活兒,機械臂都不在話下。未來,隨著我國空間站建設不斷推進,機械臂還會有哪些新的任務?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機械臂任務規劃主管設計師辛鵬飛介紹道,後面會有很多的大型設備,通過貨運飛船運送上天,機械臂需要完成把這些大型設備從貨船里邊抓取出來,然後再對接到一個正確的位置上這樣一個安裝的作業。
另外機械臂還承擔著巡天飛行器的捕獲,也就是我們未來會有一艘太空的望遠鏡,伴飛在空間站的周圍,機械臂具備在它需要照料的時候,把它抓取對接到核心艙上,完成對它的維修工作。
按照計劃,明年我國還將發射夢天和問天兩個實驗艙,空間站的構型將變成T字形,隨著空間站的面積增大,空間站機械臂的活動范圍也將變大,它的形態也會隨之改變。等到明年的時候,兩個實驗艙發射之後,還有一個小型的5.5米長的機械臂,叫實驗艙機械臂。
這樣兩個機械臂又可以在軌組合成一個組合臂,它通過機聯的方式組合成一個15米長的組合臂,那麼後面的很多任務,就可以分別由大臂、小臂和組合臂的方式來進行,開展後續的工作。
據俄新社莫斯科7月12日報道,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在「電報」社交平台上寫道,國家航天公司的航天員將不再使用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科學」號實驗艙上的「歐洲機械臂」。
羅戈津說,歐洲航天局局長約瑟夫·阿施巴赫爾已經通知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終止「火星太空生物學」項目的合作。羅戈津強調,這一決定抹殺了歐洲和俄羅斯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工作。
羅戈津說:「他(阿施巴赫爾)准備好為火星聯合項目遭暗中破壞負責了嗎?准備好向全人類、而不是那些跟他一樣不負責任的歐盟委員會官僚交代了嗎?我已經命令我們的國際空間站乘員停止使用『歐洲機械臂』。讓阿施巴赫爾和他的領導博雷利自己飛到太空,做一些在他們生活中哪怕有點好處的事情吧。」
報道稱,「歐洲機械臂」由歐洲製造,用途是移動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表面的各種貨物和科學設備,通過「科學」號實驗艙的閘室把它們搬進或搬出空間站。
據報道,由於「歐洲機械臂」的作業不精確,俄羅斯計劃的太空行走多次被推遲。
俄國家航天公司同一天在接受本國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公司尚未收到歐洲航天局關於完全終止「火星太空生物學」項目合作的正式通知。對歐洲而言,在火星上尋找生命跡象比不上個別歐洲官員和國家的政治野心重要。俄羅斯可在國家層面或友好國家合作夥伴的參與下完成「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的俄方部分。
2. 聯盟號首次發射全員俄籍宇航員
聯盟號首次發射全員俄籍宇航員
聯盟號首次發射全員俄籍宇航員,這是2022年俄羅斯首次載人航天任務。載有3名俄羅斯宇航員的俄「聯盟MS-21」飛船當天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聯盟號首次發射全員俄籍宇航員。
3月19日消息,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周五,俄羅斯聯盟號飛船MS-21搭乘Soyuz 2.1a火箭在哈薩克拜科努爾發射場起飛升空,並安全抵達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Dmitry Rogozin)表示,這是22年來該款飛船首次發射全部由俄羅斯職業宇航員組成的機組。
這次任務由俄羅斯航天局宇航員奧列格·阿爾捷米耶夫(Oleg Artemyev)、丹尼斯·馬特維耶夫(Denis Matveev)和謝爾蓋·科爾薩科夫(Sergey Korsakov)共同執行,他們於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點05分抵達國際空間站,首次將聯盟號對接在空間站Prichal節點艙上,後者是俄羅斯段最近增加的設施。
大約兩個小時後,在聯盟號和國際空間站之間的壓力平衡後,連接兩者的艙門被打開,三名宇航員加入由俄羅斯宇航員安東·什卡普羅夫(Anton Shkaplerov)率領的第66遠征隊行列。他們將在國際空間站工作195天,計劃於今年9月30日返回地球。
通常情況下,聯盟號的發射包括兩名俄羅斯宇航員和至少1名美國宇航局(NASA)的宇航員或其他國際合作夥伴,因為俄羅斯航天局和其他機構之間達成了宇航員互換協議。這次發射之所以全部都是俄羅斯宇航員,是NASA和俄羅斯航天局之間長期談判的結果,雙方即將開始用美國商業飛行器運送宇航員,以為美國宇航員換取聯盟號上的座位。
NASA負責國際空間站項目的經理喬爾·蒙塔巴諾(Joel Montalbano)此前曾表示:「我們仍計劃執行宇航員座位互換計劃。因此,我們仍在進行有計劃的訓練,讓俄羅斯宇航員來休斯頓和霍桑(SpaceX在加州總部),我們的團隊則前往俄羅斯星城,以適應不同的飛行器。」
隨著MS-21機組人員進入,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人數將增加到10人,其中包括俄羅斯宇航員彼得·杜布羅夫(Pyotr Dubrov)、歐洲航天局(ESA)宇航員馬蒂亞斯·毛雷爾以及四名NASA宇航員拉賈·查里(Raja Chari)、托馬斯·馬什伯恩(Thomas Marshburn)、凱拉·巴倫(Kayla Barron)和馬克·萬德黑(Mark Vande Hei)。
其中,什卡普羅夫、杜布羅夫以及萬德黑計劃於3月30日乘坐聯盟號MS-19離開空間站返回地球。阿爾捷米耶夫、馬特維耶夫和科爾薩科夫計劃駐留到9月份,屆時SpaceX的第三次NASA載人任務Crew-3會將四名宇航員送到空間站,同時查里、馬什伯恩、巴倫和毛雷爾會於4月離開,阿爾捷米耶夫將成為第67遠征隊的指令長。
第67遠征隊的其他成員將隨同SpaceX的第四次NASA載人任務Crew-4一起抵達,其中包括NASA宇航員傑爾·林德格倫(Kjell Lindgren)、鮑勃·海因斯(Bob Hines)和傑西卡·沃特金斯(Jessica Watkins),以及歐洲航天局宇航員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
阿爾捷米耶夫、馬特維耶夫和科爾薩科夫也將幫助迎接下一批聯盟號機組人員,以及SpaceX為Axiom Space公司執行的純商業載人任務Ax-1,這是非職業宇航員首次乘坐載人龍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
現年51歲的阿爾捷米耶夫是第三次前往空間站執行駐留任務,此前在2014年和2018年的兩次長期任務中,他在太空中共度過了366天。除了擔任第67遠征隊指令長外,他還擔任聯盟號飛船MS-21機組的指令長。38歲的馬特維耶夫和37歲的科爾薩科夫都是首次參加太空飛行。
在MS-21之前,最後一批全部由俄羅斯職業宇航員組成的團隊於2000年發射,執行了前往俄羅斯前空間站「和平號」的最後一次任務。當時,謝爾蓋·扎里奧丁(Sergei Zalyotin)和亞歷山大·卡萊里(Aleksandr Kaleri)乘坐聯盟TM-30進行的飛行得到私人資助,目的是評估重新啟動空間站的商業用途,但和平號最終在2001年脫離軌道。
上次全部由俄羅斯職業宇航員組成的三人機組是1999年乘坐聯盟TM-28的根納季·帕達爾卡(Gennady Padalka)、謝爾蓋·阿夫德耶夫(Sergei Avdeyev)和尤里·巴圖林(Yuri Baturin)。
最近,聯盟MS-19於2021年發射,將三名俄羅斯人送往國際空間站,但其中只有一人是職業宇航員。機上的另外兩名乘客是女演員尤利婭·佩雷西爾德(Yulia Peresild)和導演克里姆·希彭科(Klim Shipenko),他們與俄羅斯航天局簽署了商業合同,前往空間站為電影《挑戰》拍攝太空場景。
當地時間3月18日,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表示,載有3名俄羅斯宇航員的俄「聯盟MS-21」飛船當天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3名宇航員順利抵達國際空間站。據俄媒報道,此次進入國際空間站的3名俄羅斯宇航員將在國際空間站工作195天,計劃於今年9月30日返回地球。據悉,這是2022年俄羅斯首次載人航天任務。
此次任務,「聯盟號」飛船已被命名為「謝爾蓋·科羅廖夫號」, 以紀念謝爾蓋·科羅廖夫這位傳奇的蘇聯設計師誕辰115周年。同時,「聯盟MS-21」飛船還塗上了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的校徽,因為其乘組奧列格·阿爾捷米耶夫、丹尼斯·馬特維耶夫和謝爾蓋·科爾薩科夫等3名航天員均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巧合的是謝爾蓋·科羅廖夫也畢業於這所大學,不能再巧了!
此前,俄宇航局演示了俄羅斯艙段脫離國際空間站的後果,這一度讓一些人擔心國際空間站上的美國宇航員回不了地球。目前,共有4名美國宇航局(NASA)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上,其中馬克·范德·海(Mark Vande Hei)等待返回地球。
2021年4月9日,NASA宇航員馬克·范德·海乘坐俄航天局的聯盟MS-18號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由此開啟他的漫長太空之旅。目前,他已經在太空中待了340多天,打破了此前美國宇航員在太空中單次停留最長時間的紀錄。
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NASA沒有往返太空的載人飛船,只能向俄航天局購買聯盟號載人飛船的座位,平均每個需要花費5600萬美元。直到2020年,SpaceX的載人龍飛船第一次把兩名美國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美國宇航員往返太空才不需要完全依賴於俄航天局的`載人飛船。
後來,俄航天局與NASA達成協議,互相交換俄航天局聯盟號和SpaceX載人龍飛船的宇航員。按照計劃,馬克·范德·海將會在3月30日,搭乘俄航天局的聯盟MS-19號返回地球。
最新飛上國際空間站的聯盟MS-21號並沒有馬上承接返回地球的任務,先承擔返回任務的是聯盟MS-19號,這艘載人飛船於2021年10月發射升空,攜帶三名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
考慮到地球上發生的種種狀況,國際空間站的安危一度讓人擔心。此前,為了不引起麻煩,能夠按時搭乘俄航天局的載人飛船返回地球,馬克·范德·海盡量避免與國際空間站上的兩名宇航員談論當前的熱點問題。
俄航天局表示,他們不會脫離國際空間站,不會讓NASA宇航員滯留在太空中。馬克·范德·海與另外俄羅斯宇航員將會乘坐聯盟MS-19號返回地球,這讓很多人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國際空間站在太空中飛行時,需要不斷調整軌道,有時是為了准備與載人飛船對接,有時是為了避免因為輕微的空氣阻力而墜毀大氣層,有時是為了避免撞上高速飛行的太空垃圾。
國際空間站每次調整軌道時,都需要俄航天局的進步號貨運飛船來提供動力。此前,為了迎接聯盟MS-21號的到來以及聯盟MS-19號的返回,俄航天局啟動貨運飛船的火箭發動機,持續燃燒大約5.3分鍾,把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抬升了大約850米。
根據此前的計劃,始建於1998年的國際空間站,將於2024年退役。NASA後來進一步提議,把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延長至2031年1月。但羅戈津表示,俄羅斯還沒有決定好是否進一步延長國際空間站的壽命。
目前,國際空間站上的很多部件老化嚴重,有些艙段甚至出現了裂縫。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裂縫有進一步擴張的風險。羅戈津指出,如果俄航天局退出,超期服役的國際空間站很快會面臨癱瘓。
俄羅斯於北京時間3月18日23時55分在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第31號發射平台,使用聯盟2.1a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聯盟號MS-21載人飛船。
發射後約九分鍾,載人飛船與運載火箭的第三級分離。本次發射與國際空間站的會合是根據雙軌道方案進行,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在三小時內進行。
聯盟號 MS-21載人飛船與Prichal節點模塊的對接原計劃使用自動對接模式,但當載人飛船與Prichal節點模塊相距約180米時,由於未知原因,對接改為手動操作,經過相距30米和3米位置兩次懸停後與Prichal節點模塊成功對接。MS-21載人飛船是Prichal節點模塊的第一個系泊設備,對接成功後,機組成員已從MS-21載人飛船轉移到國際空間站上。
聯盟2.1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聯盟號 MS-21載人飛船宇航員
飛船上乘坐三名機組宇航員——Oleg Artemyev(指揮官)、Denis Matveev 和 Sergey Korsakov。其中,Oleg Artemyev是第三次進入太空,其他兩位均是首次進入太空。機組成員將在國際空間站停留 195 天,計劃於 9 月 30 日返回地球。
機組成員在國際空間站工作期間,計劃進行50多個不同主題的實驗:空間生物學和生理學、空間材料科學、宇宙射線物理學、先進空間技術的發展等。另外機組成員計劃進行約七次太空行走。
Oleg Artemyev
Oleg Artemyev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二位塔斯社(TASS)特約記者,除了履行他的主要職責外,這位宇航員還將向塔斯社讀者介紹空間站的生活和工作,從空間站上發送照片和視頻。2021 年 11 月 17 日,TASS 和 Roscosmos 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根據該備忘錄,在國際空間站開設了 TASS 辦事處。
3. 俄方稱外星生命或科技先進,正在研究人類文明
俄方稱外星生命或科技先進,正在研究人類文明
俄方稱外星生命或科技先進,正在研究人類文明,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 11 日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們可能比人類更聰明,俄方稱外星生命或科技先進,正在研究人類文明。
外星人到底存在不存在?UFO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的飛船?這些問題,在民間已經炸了鍋了,但科學家們卻長期沒有給出答案。
不過,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的專家似乎非常喜歡公開討論這個話題,而且不約而同地給出肯定的答案。繼兩大航天大國——美國和中國的專家之後,俄羅斯的專家也在最近提出了他的看法。
最近,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CEO(可以理解為俄羅斯宇航局的局長)羅戈津·德米特里·奧列戈維奇在接受俄羅斯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他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
我們知道,最近幾年的UFO和地外文明話題頻頻上熱搜,離不開美國公布的多段UFO視頻。這些視頻都是美國空軍拍攝的,並且拍攝到的UFO都非常詭異,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此外還有其他大量的UFO目擊事件沒有視頻流出,但也受到了美國方面的高度重視,而且也都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甚至在公布UFO視頻後,美國五角大樓還成立了不明空中現象特別工作組(UAPTF),專門調查這些現象。最近,美國不但發布了長達1600頁的報告,其中有大量篇幅描述歷史上的UFO事件,還時隔五十多年再次召開UFO聽證會。而且,美國宇航局還剛剛成立了新的調查小組,專門花9個月的時間調查不明飛行現象,還要公開全部的數據。
美國之所以如此重視這些UFO目擊事件,並不是擔心它們來自其他星球,而是擔心它們來自地球,是屬於某個國家的秘密武器。
有人會問:為什麼UFO只出現在美國,不去其他國家呢?對於這個問題,美國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他們的拍攝設備更先進。羅戈津指出,其實蘇聯飛行員在20世紀70年代時也拍攝過一些UFO視頻,但是目前沒有關於它們的具體證據。
羅戈津指出,俄羅斯科學院也在進行著UFO事件的研究,盡管其中大部分UFO目擊事件都和外星人無關,但他認為其中仍有一部分與外星人脫不開干係。
羅戈津非但拒絕排除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的可能性,甚至認為有些文明的科技遠遠超過了地球文明。在采訪過程中,羅戈津還拋出了一個問題:「這種生命是否擁有著比我們更先進的技術,從而通過『放大鏡』觀察我們,確保我們不會干擾到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呢?我們不止可以研究微生物,自己也可能像微生物一樣被研究!」
這段話很有意思,它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費米悖論的疑問。如果外星人存在的話,他們在哪呢?為何我們沒有發現他們呢?或許,他們擁有更加先進的技術,在更遠的宇宙觀測我們,而不需要靠近地球。
此外,美國宇航局局長比爾·尼爾森在去年10月份接受弗吉尼亞大學政治中心主任拉里·薩巴托教授視頻對話的'時候,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首先指出了美國飛行員目擊到的UFO事件存在許多疑點,進而雙方討論到地外文明的時候,他表示自己沒有理由否認地外文明的存在。
還有今年年初的時候,中科院武向平院士在跨年演講中也明確表示:正是因為相信外星人的存在,科學家們才如此堅持地尋找地外文明。他還舉了兩個疑似是外星人信號的例子,分別是上個世紀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接收到的「Wow!」信號,以及最近比鄰星傳來的神秘電波。
為什麼這么多專家都如此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呢?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了著名的德雷克方程,表述為「N=Ng×Fp×Ne×Fl×Fi×Fc×FL」,其中N代表的就是銀河系內外星文明的數量。後面的參數比較復雜,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計算的是銀河系中宜居行星的數量,後半部分計算的是宜居行星孕育智慧生命的概率。如果N大於1,就意味著銀河系內很可能存在其他文明。
在銀河系中,一共有1000億~4000億顆恆星。根據目前的研究,宇宙中有大約20000億個星系,就算生命出現的概率再低,乘以這么巨大的基數,也很有可能是大於1的。
基於這一點的考慮,我們的確很難斷言宇宙中不存在其他的文明。尼爾森也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提出:「甚至現在的一些理論認為還有其他的宇宙存在,如果真的如此,那我又有什麼資格斷言地球這顆行星是唯一一個形成並且發展出了像我們這樣創造了文明和生命的星球呢?」
羅戈津沒有提及平行宇宙,而是討論了不可觀測宇宙。我們知道,宇宙處於膨脹之中,而且距離我們越遠的地方膨脹速度更快。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在465億光年以外的位置,宇宙的膨脹速度甚至超過了光速,這意味著那裡發出的光永遠都不可能到達地球,我們永遠也觀測不到那裡的宇宙,所以這些空間被稱為不可觀測宇宙。
不可觀測宇宙有多大,目前沒有人知道。有天文學家推測,其直徑可能達到了20萬億光年!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的可觀測宇宙跟它相比簡直是一粒沙子。
不管這個數字是否准確,不可觀測宇宙比可觀測宇宙大得多的事實基本是肯定的。羅戈津認為,在這么廣袤的空間里,可能存在著無數有利於生命甚至智慧生命出現的因素存在。基於這一點,他深信宇宙中存在著其他的文明。
在直徑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中,人類探測器觸及的范圍還不及其1/10萬億,我們確實無法斷言地外文明不存在。只能說,我們希望這些專家是錯誤的,宇宙中不要存在比我們先進的文明。否則的話,沒人敢保證他們對人類懷有善意。
據今日俄羅斯網站報道,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 11 日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們可能比人類更聰明,技術更先進,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類文明,只是沒被發現。
羅戈津說,成千上萬的因素可能促成了宇宙中任何地方生命的出現,他補充說,人類研究太空的能力仍然有限," 我們知道『大爆炸』理論,但如果這個『大爆炸』只發生在我們可見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呢?可能還有其他世界 ...... 以及無數的因素可能有助於生命的出現,包括智能生命。"
當地時間6月11日,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而且可能比人類更聰明,技術更先進。
他甚至說,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類文明,只是地球人還沒發現,像人類研究地球上其它物種一樣。
羅戈津認為,宇宙里有幾千種因素都可能促成生命出現。
他說:「我們都知道大爆炸理論,但如果這個大爆炸只發生在我們可見宇宙的某個部分呢?也許還有更多這樣的世界。」
據她透露,俄羅斯科學院一直在搜集有關地外生命、不明飛行物的資料,雖然99.9%都被證明是與地外生命無關的「大氣或其它物理現象」,但他親自看過一些退伍蘇聯試飛員的報告,他們都目睹過無法解釋的現象。
就在上個月,美國國會首次舉行關於UFO的公開聽證會,五角大樓發布了神秘物體掠過飛行員的片段,官方稱其為「不明空中現象」(UAE),大多數目擊事件都發生在美軍事訓練場和測試場。
2004年以來,美國海軍飛行員報告了144次UAE事件,其中大部分的結論是「可能確實代表了某些未知的物理對象」。
五角大樓尚未排除這些事件與外星生命有關的可能性,但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表明UAE來自外星人。
而在6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剛剛宣布,正在組建一個獨立團隊,啟動一項對不明飛行物(UFO)的研究,預計今年秋季開始,耗時9個月,研究費用不超過10萬美元。
羅戈津說,俄羅斯科學院一直在進行研究,並 " 收集與地外生命,特別是 UFO 有關的事實 ",不過他補充說,俄羅斯專家審查的所有此類案例中,99.9% 都是 " 大氣和其他物理現象 ",與任何地外智能生命的假設無關。
他補充說:" 我們仍然認為這種 [ 真正的 UFO ] 目擊事件可能已經發生了。" 羅戈津還說,他親自看過一些退伍蘇聯試飛員的報告,他們報告在首波試飛時目睹了無法解釋的現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收到過類似信息。
羅戈津假設,外面可能有一些生命形式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技術水平,允許它們研究人類文明和我們的星球本身,就像人類對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一樣。他補充說:" 我們可以研究細菌,但我們也可以像細菌一樣被研究。"
自 2017 年以來,美國的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有所增加。當時,有人透露,五角大樓有一個被稱為高級航空航天威脅識別計劃(AATIP)的項目,其任務是識別所謂的 " 不明飛行現象 ",或 UAP(也通常被稱為不明飛行物,或 UFO)。
5 月,美國國會舉行了自 1970 年代以來第一次關於 UAPs 的公開聽證會。在聽證會上展示了幾段顯示被認為是 UAPs 的視頻,但沒有提供關於視頻中看到的物體的具體解釋。他們還說,美國軍方沒有試圖接觸任何觀察到的物體,因為不清楚它們是否有人駕駛。
最近,隨著話題「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登上熱搜第一,公眾對於外星人這個話題的興趣被再次提升。俄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11日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表示,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類文明,只是沒被發現。
俄航天局局長:外星生命或正在研究人類文明
據海外網6月12日援引今日俄羅斯網站報道,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11日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們可能比人類更聰明,技術更先進。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類文明,只是沒被發現。
報道稱,羅戈津11日接受「俄羅斯24」新聞頻道采訪時表示,他贊成宇宙中有數千種因素可能促成生命出現的理論。「我們都知道大爆炸理論,但如果這個大爆炸只發生在我們可見的某個部分呢?也許還有更多這樣的世界。」
羅戈津表示,俄羅斯科學院一直在搜集有關地外生命及不明飛行物的資料,雖然俄專家審查的此類案例中,99.9%都被證明是與地外生命無關的「大氣或其它物理現象」,但羅戈津稱,他親自看過一些退伍蘇聯試飛員的報告,他們報告在首波試飛時目睹了無法解釋的現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收到過類似信息。
羅戈津認為,地球外可能存在某種生命形式,它們的技術水平已經能夠研究人類文明和地球本身,就像人類研究地球上其它物種一樣。
截至發稿,話題「俄方稱外星生命或在研究人類文明」已登上微博熱搜榜第八位,再次引發網友熱議。
地球外首次確認「生命之源」,是否能證明地外生命真實存在?
6月8日,「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的話題登上熱搜第一。
據央視新聞援引日本經濟新聞6月6日報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帶回地球的沙子樣本中,發現了「生命之源」——氨基酸。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確認氨基酸的存在。
據科技日報微博消息,據日媒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稱,科學家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採集的樣本中檢測到了20多種氨基酸。這是第一個證明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證據。
2020年12月,「隼鳥2號」的回收艙從小行星「龍宮」返回地球,並帶回約5.4克行星表面樣本。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名譽教授小林憲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體上發現多種氨基酸「史無前例」,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這也意味著氨基酸可能存在於其他行星和天然衛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誕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地方。
此次,「隼鳥2號」採集樣本來自不受陽光或宇宙射線侵蝕的小行星地下物質,對其分析是在沒有將其暴露於地球空氣中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意味著研究人員首次證實了外層空間中也存在生命的組成部分。
新華社報道稱,「隼鳥2號」於2014年發射,2018年6月抵達「龍宮」附近並採集了小行星岩石樣本,「隼鳥2號」回收艙於2020年12月返回地球。有關研究成果還在匯總階段,今後詳細的分析數據將通過論文發表。
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物質,某些氨基酸與生命的形成關系密切。有一種學說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也存在氨基酸,但由於地球溫度變高而消失,之後隕石再次將氨基酸帶到了地球上。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視頻截圖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機分子。雖然還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到達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種理論認為,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氨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岩漿覆蓋變得極其炎熱後便不復存在,但隨後又被流星從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論認為,氨基酸本身就存在於地球表面。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氨基酸是生命體中的重要物質,是合成蛋白質的基礎。大量不同的氨基酸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以完成生命體重要的生理活動。但發現氨基酸並不能證明地球以外就有生命。
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盧恆謙指出,首先,生命的構成至少需要20餘種元素,遠不止氨基酸所含的碳、氫、氧、氮等;其次,除氨基酸外,生命的構成還需要其它許多條件,也會受到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僅有氨基酸不能產生目前地球上定義的生命體。
此次氨基酸的發現只是提高了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想最終證實,還需要更直接的證據,比如發現化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