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蘇聯時代高官享受特權,現在的俄羅斯誰在享受特權呢
前蘇聯時代高官享受特權,
現在的俄羅斯
財團在享受特權
⑵ 請問白俄羅斯是什麼政治制度與俄羅斯有什麼區別
【國 名】 白俄羅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elarus,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
【面 積】 207600平方公里。
【人 口】 989.86萬人(2003年1月)。共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白俄羅斯族佔81.2%,俄羅斯族佔11.4%,波蘭族佔3.9%,烏克蘭族佔2.4%,猶太人佔0.3%,其他民族佔0.8%。官方語言為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主要信奉東正教,西北部一些地區信奉天主教及東正教與天主教的合並教派。
【首 都】 明斯克(Minsk, Минск),人口171.3萬(2002年1月)。年平均氣溫7.8℃。
【國家元首】 總統亞歷山大·格里戈里耶維奇·盧卡申科(Александ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Лукашенко),1994年7月當選,任期5年,1996年全民公決延期至2001年,2001年9月連任。2004年10月17日,白就現任總統盧卡申科能否參加下屆總統大選和取消憲法關於限制總統任期的規定舉行全民公決。79.4%的選民投票表示贊成。
【重要節日】 獨立日(共和國日):7月3日。1944年7月3日紀念蘇軍解放被德國法西斯佔領的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
【簡 況】 位於東歐平原西部的內陸國。東鄰俄羅斯,北、西北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交界,西與波蘭毗鄰,南與烏克蘭接壤。屬溫和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6℃,7月平均氣溫18℃。
白俄羅斯人是東斯拉夫族的一支。9至11世紀其大部分領土屬於基輔羅斯。12世紀建立了一些封建公國。14世紀起,幾次被立陶宛大公國和俄羅斯吞並。十月革命後,1919年1月1日成立了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加入蘇聯。1990年7月27日白最高蘇維埃通過主權宣言,1991年8月25日宣布獨立,12月19日改名為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
【政 治】 1994年開始實行總統制,同年7月,盧卡申科當選首任總統,任期五年。1996年,總統與第13屆最高蘇維埃權力斗爭激化,盧卡申科總統下令舉行全民公決。根據同年11月24日公決結果,第13屆最高蘇維埃活動被終止,同時組建了新的兩院制議會,盧卡申科總統任期延至2001年。2001年9月,盧卡申科總統改組政府,整合議會,建立起總統垂直領導體系。2004年10月17日,白議會舉行第三屆國民會議代表院(下院)選舉,同時就現任總統盧卡申科能否參加下屆總統大選和取消憲法關於限制總統任期的規定舉行全民公決。79.4%的選民贊成取消憲法關於總統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支持盧參加2006年總統大選。
【憲 法】 1996年11月24日全民公決通過總統提出的憲法修正案,11月27日生效。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和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總統有權確定全民公決、解散議會、確定各級議會選舉、任命政府總理(須經議會下院批准)、任免所有副總理以下政府成員、任免所有司法機構、中央選舉和全民公決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政府辭職等;在總統出缺或不能履行職務時,由總理暫行總統職權。
【議 會】 稱國民會議,由共和國院(上院)和代表院(下院)組成,每屆任期四年。本屆國民會議於2004年11月組成。
共 和 國 院:共64名代表,其中56名由全國6州1市(明斯克)地方代表蘇維埃代表會議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各選舉8名產生,另8名由總統任命。主要職能是通過或否決下院通過的法案;批准總統關於司法機構、中央選舉和全民公決委員會、中央銀行領導人的任命;選舉憲法法院的6名法官;決定解散地方代表蘇維埃;審議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審議下院對總統的彈劾等。主席根納季·瓦西里耶維奇·諾維茨基(Геннад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Новецкий),2003年8月就任,2004年11月再次當選。
代 表 院:由110名代表組成,以無計名投票方式直接普選產生。代表院主要職能是審議憲法修改補充草案和各類法案;確定總統大選;批准總統關於總理的任命;對政府表示不信任;接受總統辭職等。主席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科諾普廖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ноплев),2004年11月當選。
【政府】稱部長會議,並設有部長會議主席團。本屆部長會議主席團主要成員有:總理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西多爾斯基(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Сидорский),第一副總理弗拉基米爾·伊里奇·謝馬什科(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Семашко),副總理羅曼·約瑟福維奇·弗努奇科(Роман Иосифович Внучко),副總理弗拉基米爾·涅斯捷羅維奇·德拉仁(Владимир Нестерович Дражин),副總理安德烈·弗拉基米羅維奇·科比亞科夫(Андр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обяков),副總理阿納托利·德米特里耶維奇·秋秋諾夫(Анатол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Тютюнов) ,總統辦公廳主任烏拉爾·拉姆德拉科維奇·拉特波夫(Урал Рамдракович Латыпов), 國家監察委員會主席阿納托利·阿法納西耶維奇·托濟克(Анатол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 Тозик),國家安全會議國務秘書根納季·尼古拉耶維奇·涅維格拉斯(Геннад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евыглас) ,外交部長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馬丁諾夫(Серг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артынов),國防部長列昂尼德·謝苗諾維奇·馬爾采夫(Леонид Семенович Мальцев),內務部長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瑙莫夫(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умов),白國家銀行行長彼得·彼得羅維奇·普羅科波維奇(Петр Петрович Прокопович) 等。
【主要網址】 總統:http://www. president.gov.by;政府:http://www.government.by;
外交部:http://www.mfa.gov.by。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明斯克、布列斯特、維捷布斯克、戈梅利、格羅德諾、莫吉廖夫6個州和具有獨立行政區地位的首都明斯克市,下設118個區、106個市、25個市轄區、106個鎮、1456個村。
【司法機構】 設憲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經濟法院和檢察院。憲法法院院長格里戈里·阿列克謝耶維奇·瓦西列維奇(Григо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Василевич),1997年1月就任。最高法院院長瓦連京·奧列格維奇·蘇卡洛(Валентин Олегович Сукало),1997年1月就任。最高經濟法院院長維克多·謝爾蓋耶維奇·卡緬科夫(Виктор Сергеевич Каменков),2001年10月就任。總檢察長維克托·弗拉基米羅維奇·舍伊曼(Викто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Шейман),2000年11月就任。
【政 黨】 白沒有執政黨。國民會議選舉不按黨派而按選區原則分配名額,因而在白議會中沒有固定的議會黨團。政黨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影響有限。現有18個合法政黨,其中較大的有:
(1)白俄羅斯共產黨(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ии):1996年11月2日由白俄羅斯共產黨人黨內支持總統的成員建立,現有成員5000多人。該黨宣布其為蘇共時期的白俄羅斯共產黨的繼承者,基本綱領是通過合法途徑恢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公正的無階級社會,在前蘇聯各國人民自願的基礎上重建統一國家。該黨在議會下院中佔6席。黨中央第一書記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塔季楊娜·根納季耶夫娜·戈盧別娃。
(2)白俄羅斯共產黨人黨(Партия Коммунистов Белоруссии):1991年12月7日成立,現有成員10000多人。其基本綱領是堅持社會主義和蘇維埃制度,按自願原則建立前蘇聯國家新的聯盟。1996年起,該黨曾與右派勢力結成反盧卡申科總統聯盟,成為現政權的反對派。黨中央第一書記謝爾蓋·伊萬諾維奇·卡利亞金(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Калякин)。
(3)白俄羅斯人民陣線黨(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ного Фронта):1988年成立。1999年10月,白俄羅斯人民陣線黨因內部權力斗爭發生分裂。原主席波茲尼亞克率部分成員另建新黨---白俄羅斯人民陣線基督保守黨。白俄羅斯人民陣線改名為白俄羅斯人民陣線黨,現有成員1300多人。該黨是白主要的右翼政黨之一,自稱是現政權「不妥協的反對派」。主席溫楚克/瓦連京·格里戈里耶維奇·韋切爾卡(Винцук /Валенти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Вячорка)。
(4)聯合公民黨(Объединенная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1995年10月1日成立,現有成員約3000多人。白主要的右翼政黨之一。主席阿納托利·弗拉基米羅維奇·列別季科(Анато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Лебедько)。
(5)自由民主黨(Либерально-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1994年2月5日成立,現有注冊黨員22373人。主席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蓋杜克維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айдукевич)。
此外,還有白俄羅斯社會民主黨(人民大會)[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Народная Грамада)],主席尼古拉·維克托羅維奇·斯塔特克維奇(Николай Викторович Статкевич);白俄羅斯「希望」婦女黨(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ртия женщин 「Надзея」),主席瓦蓮京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馬圖謝維奇(Валент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Матусевич);白俄羅斯勞動黨(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ртия труда),主席列昂尼德·斯傑潘諾維奇·列梅紹諾克(Леонид Степанович Лемешонок);白俄羅斯社會民主大會黨[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Громада」],主席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沃維奇·舒什克維奇(Стaнислав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Шушкевич);農業黨(Аграрная партия),主席米哈伊爾·維克托羅維奇·希曼斯基(Михаил Викторович Шиманский);共和國勞動正義黨(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 труда и 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и),主席維克托·阿列克謝耶維奇·索科洛夫( Викто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Соколов);白俄羅斯愛國黨(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主席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烏拉霍維奇(Никола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Улахович);白俄羅斯綠色生態黨(Белорусская эколог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зелёных「БЭЗ」),主席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卡爾特什(Николай Константиннович Картыш),米哈伊爾·葉夫謝耶維奇·弗里德良德(Михаил Евсеевич Фридлянд);白俄羅斯社會體育運動黨(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циально-спортивная партия),主席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亞歷山德羅維奇(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лександрoвич);白俄羅斯綠黨(Белорусская партия 「Зелёные」),主席奧列格·謝苗諾維奇·葛羅米柯(Олег Семёнович Громыко);共和國黨(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主席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維奇·別洛佐爾(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Белозор);白俄羅斯人民陣線基督保守黨(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о-христиан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НФ),主席澤農·斯坦尼斯拉沃維奇·波茲尼亞克(Зенон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Позняк);人民和諧社會民主黨(人民和諧黨)(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народного согласия 「Партия народного согласия」),主席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葉爾馬克(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рмак)。
【重要人物】 亞歷山大·格里戈里耶維奇·盧卡申科:總統。1954年8月30日生於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州奧爾尚斯基區科佩斯村,白俄羅斯族。先後畢業於莫吉廖夫師范學院和白農業科學院,專業為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1975年至1977年在原蘇聯邊防軍服役。1979年加入蘇聯共產黨。曾先後擔任莫吉廖夫州什克洛夫區團委書記、集體農庄黨委書記、國營農場場長。1990年當選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1993年擔任白最高蘇維埃反腐敗臨時委員會主席。1994年7月10日就任白俄羅斯共和國首任總統。2000年1月當選俄白聯盟國家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2001年9月在白第二屆總統選舉中獲勝得以連任。2004年10月17日,白就現任總統盧卡申科能否參加下屆總統大選和取消憲法關於限制總統任期的規定舉行全民公決。79.4%的選民贊成取消憲法關於總統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支持盧參加2006年總統大選。酷愛運動。已婚,有二子。作為總統,曾於1995年1月、1997年4月和2001年4月三次訪華。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西多爾斯基:總理。1954年3月13日生於白俄羅斯戈梅利市,1976年畢業於白俄羅斯鐵路運輸工程學院電力工程系。1976-1992年先後任戈梅利無線電技術裝配廠技師、實驗室主任、部主任、副廠長、廠長等職;1992-1998年任「拉通」科研生產聯合體總經理;1998-2001年任戈梅利州執委會副主席、第一副主席;2001-2002年任白俄羅斯共和國副總理;2002-2003年任白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代理總理;2003年12月任白俄羅斯總理。工程學博士,真空離子工程學專家,著有40多學術著作,國際工程科學院院士,通曉德語,已婚,有二女。
根納季·瓦西里耶維奇·諾維茨基: 國民會議共和國院主席。1949年生於莫吉廖夫州。1971年畢業於白俄羅斯工學院,1988年畢業於蘇共中央社會科學院。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曾長期在莫吉廖夫州建築行業工作,曾任蘇共莫吉廖夫州委建設局局長。1994年任白俄羅斯共和國建築部長。1997年任白政府副總理,2001年任政府總理。2003年8月當選上院主席。2004年11月連任。已婚,有二子。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科諾普廖夫:國民會議代表院主席。1954年生於莫吉廖夫州。1975年畢業於莫吉廖夫師范大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部隊服役,當過教師,長期從事聾啞和青少年教育工作。1994年任白俄羅斯共和國總統首席助理。1996年當選為共和國國民會議代表院副主席,2000年連任。2004年11月當選為主席。曾獲三級「祖國」勛章。科還是東正教民族聯合基金會白俄羅斯分會主席。已婚,有一子一女。
【經 濟】白工業基礎較好。機械製造業、冶金加工業、機床、電子及激光技術比較發達和先進;農業和畜牧業較發達,馬鈴薯、甜菜和亞麻等產量在獨聯體國家中居於前列。自1996年以來,經濟穩步增長。2002年3月,盧卡申科總統提出「白俄羅斯發展模式」,強調以民為本、漸進改革、穩中求進,摒棄全盤私有化和休克療法,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和可調控的面向社會的市場經濟體系。2003年GDP同比增長6.8%,工業增長6.8%,農業增長6.8%。以擴大出口、增加住房建設和糧食生產為重點的經濟方針初見成效。但在改造計劃經濟體系,建立市場經濟方面仍面臨不少困難,如資金短缺、產品競爭力不強、企業效益不高、虧損嚴重等。
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167.12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1692.6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3年):6.8%。
貨幣名稱:(白俄羅斯盧布)(Белорусский рубль)。
匯率(2003年12月):1美元=2150白盧布。
通貨膨脹率(2003年):25.4%。
失業率(2003年):3.1%。
【資 源】 主要礦產資源有鉀鹽、岩鹽、泥炭、磷灰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絕大部分靠進口。大小河流2萬多條,總長9.06萬公里。有1萬余個湖泊,享有「萬湖之國」美譽。森林覆蓋率36%。境內有3.1萬種動物。
【工 業】 2003年工業產值為323820億白盧布,比上年增長6.8%。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製造、金屬加工、化工、電子、光學儀器、石油加工、木材加工、輕工、食品加工等。工業從業人員116.48萬,占總勞力的26.2%。近幾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發電量(億千瓦小時)
251
264
267
石油初級加工(萬噸)
1334.6
1524.7
1577.4
合成樹脂和塑料(萬噸)
50.32
48.85
48.61
載重卡車(萬輛)
1.65
1.65
1.81
大客車(輛)
460
467
499
汽車輪胎(萬個)
266.6
228.1
276.5
拖拉機(萬輛)
2.27
2.43
2.67
金屬切削機床(台)
5700
5800
5200
照明燈(萬個)
10480
11670
15060
水 泥(萬噸)
180.3
217.1
247.2
化 肥(萬噸)
437.9
449.5
495.3
紙張(萬噸)
5.1
5.2
6.4
離心泵(萬台)
1.25
1.42
1.02
(資料來源:白俄羅斯統計分析部1990-2003年國民經濟指標)
【農 業】 2003年農業產值為74360億白盧布,比上年增長6.8%。農業用地面積1100餘萬公頃。從業人員49.35萬,約占總勞力的11.1%。近幾年人均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如下(單位:公斤):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穀物
517
605
552
土 豆
779
750
876
蔬 菜
142
152
203
畜禽肉(屠宰重)
63
63
62
奶 類
485
496
476
蛋(億個)
31.5
29.6
285
(資料來源:同上)
【交通運輸】鐵路和公路交通網較發達,是歐洲交通走廊的組成部分。長途運輸以鐵路為主,鐵路總長5600公里,其中894公里為電氣化鐵路。公路總長6.6萬公里,其中硬面公路6.26萬公里。石油運輸管道2936公里,天然氣運輸管道6301公里,石油產品運輸管道1265公里。2003年貨運量為502.41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0.77%。其中鐵路貨運量384.02億噸公里,公路貨運量116.45億噸公里,航空貨運量3400萬噸公里。2003年客運總量281.95億人公里,比上年下降了2.6%,其中鐵路客運量133.08億人公里,公路客運量97.98億人公里,內河運量約200萬人公里,航空客運量5.64億人公里。
【財政金融】 近幾年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白盧布):
2000年
2001年
2003年
收入
31000
57319
61060
支出
33000
59534
65990
赤字
2000
2215
5930
(資料來源:同上)
截止2003年底,白外債總額7.36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4%;內債總額21640億白盧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
白俄羅斯國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負責制定有關信貸政策,協助政府就宏觀經濟運行狀況進行信貸調節。目前在白俄羅斯共有28家商業銀行,其中5家為外國獨資銀行,18家有外國參股。外國資本在白銀行中的比重為10.2%。較大的有白俄羅斯銀行、白俄羅斯農工銀行、白俄羅斯工業建設銀行、白俄羅斯外經銀行和白俄羅斯投資銀行。
⑶ 蘇聯怎麼解體了,這么強大的一個國家怎麼解體了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
1、在蘇聯解體的戈爾巴喬夫因素和戈前時期因素的相互關繫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後者是根本原因。
(1)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社會背景是蘇聯傳統體制特別是傳統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
(2)戈爾巴喬夫改革引起社會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在此以前矛盾已長期積累,達到只需一根導火線的程度;
(3)戈爾巴喬夫改革執行的是一條右傾路線,右是「左」的反動,是因為「左」的路線長期統治,造成的問題相當嚴重,以致於能讓右傾路線禍國一時。
2、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1)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聯邦制國家體制有名無實;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民族在聯盟國家中佔有特殊地位和領導地位,事實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這種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與分權性質的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加之憲法關於加盟共和國享有主權和退盟權的規定,為各加盟共和國爭取國家主權、脫離聯盟中央積累了動因,提供了法律依據。
(2)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規定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均由中央計劃決定,造成共和國失去經濟決策權;產業政策和生產力布局按照全國的地區專業化分工進行,造成許多共和國經濟「殖民地化」,結構單一、生產落後、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經濟建設只有一個作用,就是束縛了地方和民族地區的積極性。這一切形成了共和國經濟主權要求和民族分離的歷史根源。
⑷ 蘇聯的汽車業是怎麼樣的
「沙皇的俄國年代,俄羅斯的機械工業非常落後,十月革命勝利時蘇聯國內只有幾家手工的汽車裝配廠和維修作坊,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汽車製造工業。汽車工業是現代工業,它對國民經濟有很強的拉動作用,但無奈經濟與科技的底子太薄,二三十年代,全世界只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對它採取包圍、封銷、干涉政策,它們是不會去支持蘇聯國內經濟建設的。但1931年初,美國發生了嚴重經濟危機,席捲了全世界的經濟危機,造成大量的失業,美國政局劇烈動盪,就像一個落水的人要求生一樣,誰給他救生圈他都要緊緊的抓住不放。此時蘇聯政府看準了機會,提出向美國購買全套汽車廠。斯大林給美國的救生圈是黃金,蘇聯政府用黃金換回福特公司一個完整的汽車廠。福特公司的這個廠叫盧吉汽車廠。盧吉汽車廠是建在伊利湖支流盧吉河邊,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綜合性大量採用流水線生產的汽車廠,整座廠包括練鋼、軋綱、輪胎、玻璃和汽車各個總成的工專業廠,廠區延綿幾十里,規模極為宏大。蘇聯政府買下了盧吉廠的全套圖紙和生產設備,自己動手在伏爾加河畔,建設了延綿幾十公里的高爾基汽車廠,生產我們後來都知道的:「嘎斯」汽車。高爾基汽車廠是一個綜合性的汽車生產廠,在當時是最現代化的工廠了。除此之外,蘇聯還在莫斯科自己動手設計和擴建了斯大林汽車廠。斯大林汽車廠是1924年從一個名叫『阿莫』的汽車修配廠起步的,它的建設不再是全盤照搬,而是採取「點菜」方式,從各國采購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為我所用,在當時世界上斯大林汽車廠也稱是先進的工廠了。斯大林汽車廠去二戰期間開始大量生產1.5噸的「吉斯5」型汽車。戰爭結束後,有一個著名的總工藝師傑米楊柳克,創造性地在汽車少停產的情況下,成功地將『吉斯5』轉產為載重4噸的『吉斯150』,這走世界汽車工業史上是一個創造,他為此獲得了『斯大林獎章』。」
說起斯大林汽車廠,特別是我們一些汽車老人都很關切和傾注感情,因為一汽車的建設是斯大林汽車廠的幫助,僅用三年時間搞起來的。早在1915年的沙皇年代,它的前身叫「阿莫(AMO)」工廠,是從義大利「菲亞特」公司引進卡車產品技術,從美國、瑞士等國家購買生產裝備,到1917年投產,但由當時的十月革命,資本家拋棄工廠,抽走資金,出逃國外工廠處於嚴重癱瘓狀態。十月革命勝利後,年輕的蘇維埃國家與國外干涉寫隊打戰,國內生產停頓,「阿模」工廠同樣處於十分困難,汽車生產不了,搞汽車修理,直到1924年11月1日才生產第一輛「阿莫 15」型汽車,1926年—1927年工廠只生產425輛汽車。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到來,而前蘇聯卻出現大規模經濟建設景象,「阿莫」工廠被列為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在莫斯科市南郊的裘菲列夫從林地帶,平泥沼和水塘,處理空地上森林和殘株,新建起巨大廠房,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工廠佔地為500公傾,職工2.5萬人,年產能力擴大到2.5萬輛,1931年10月21日,新建工廠流水線啟動,從此「阿莫」工廠被改造成為全世界強大的汽車工廠。1931年10月1日起,「阿莫」工廠被命名為斯大林汽車廠,簡稱「吉斯」工廠。1934年到1937年斯大林汽車廠又進行第二次擴建工程,生產新型的3NC—5載重車。斯大林工廠經過兩次重大改造,技術水平得到巨大提高,在1928年工廠年生產總量只有800輛,到1937年產量超過6萬輛,在衛國戰爭之前,每4分鍾就出一輛汽車。1945年二戰勝利後給蘇聯帶來經濟建設好環境,1946年3月工廠進行第三次擴建改造,換型產品,新產品為「吉斯—150」,到1948年末日產達到250輛規模,到1956年6月24日,由於當時政治原因,斯大林汽車廠被改命為以老廠長李哈喬夫為命名的李哈喬夫汽車廠,簡稱「吉爾」工廠。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蘇聯國家政治結構大改變,1993年成立俄羅斯聯邦,蘇聯解體和進行「開刀式」經濟大改革,這種急速的轉型使俄羅斯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汽車工業的兩大骨幹企業同樣經受了打擊,處於一個很不確定,低水平的停頓發時期。
這些實告訴我們
——前蘇聯汽車工業的發跡,主要是抓住了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機遇而發展的;
——斯大林汽車廠和高爾基汽車廠做為前蘇聯汽車工業骨幹企業,實現了當年抓住機遇抓住的一個典範示例;
——斯大林在80年前利用危機實現海外並購,迅速建立起重大汽車工業發展的平台,就是在30年代後10年期間,即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實現了重工業現代化,包括汽車工業,而當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時,即1941年,二戰的蘇德戰爭發生了,一切都處於戰爭狀態。前英國前相吉爾說:如果沒有前十年蘇聯把一個用戶木黎耕地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工業大國,是無法與德國對抗的。
80年後,前蘇聯的經驗告訴我們正在處在轉型中的中國汽車工業來說有借鑒意義。
——至於現在的俄羅斯汽車工業還處在一個典型的重新建設階段,為什麼當年我們的老師變為我們的學生,來一個反面的交替,這是俄羅斯的經濟休克式轉變引起的,那是另一事。
⑸ 俄國的費奧多羅夫簡介是什麼
費奧多羅夫·達維多夫阿·阿·費奧多羅夫·達維多夫(1873—1936):俄國兒童文學作家。提要: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休克療法」政策,是俄羅斯以及多數轉型國家在轉型前10年所實施的經濟社會政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的社會制度轉型的實踐表明,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休克療法」政策, 不僅沒有獲得最初所預期的績效;而且,這一轉型的政策,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質疑與批駁。本文試圖從新自由主義學說及其轉型績效的視角,結合俄羅斯的轉型實績及其政策結果,給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近年來,對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社會轉型的失敗,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事實,是實證性的記錄(empirical record)。這些國家在20世紀末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歷表明,以「華盛頓共識」 [1] 為指導的轉型政策和做法,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良好績效,而且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在俄羅斯,前10年轉型的失敗,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和經濟的深刻危機。對於這些國家在轉型期所表現出的經濟社會危機,現在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探討,國際上關注和研究轉型問題的資深學者、經濟學家和一些政府人士,都在反思並探討其原因。
本文試圖從「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理論淵源—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的推行及其效果的視角,對俄羅斯前10年的經濟轉型做些分析與評述。
一.新自由主義政策在俄推行的結果:經濟社會的「休克」與危機
迄今為止,國際上眾多學者對俄羅斯等國經濟社會的轉型,進行了實證性的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依據的「華盛頓共識」及其轉型的一系列政策,是導致俄羅斯經濟社會的全面「休克」的重要原因。[2]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陷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大危機,其經濟大幅下滑與陷入深刻衰退。從俄羅斯國家的經濟增長方面看,1989年,俄羅斯的GDP是中國的2倍強,而在10年後卻僅為中國GDP的1/3。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出台的「休克療法」式的制度轉型,不僅摧毀了前蘇聯原有的經濟基礎;而且使俄形成一種扭曲而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這種扭曲的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所表現出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主要方面:
(1)掠奪性。以掠奪方式獲得資產,是俄羅斯當今國有資產和財富再分配過程的實質,也是俄羅斯市場化和私有化進程中的一個典型特性。之所以稱為「掠奪」,就在於這一過程不是通過比較合理的方式,而主要是利用投機和犯罪等手段實現的資本積累。俄羅斯前10年的轉軌過程,基本上處於既無政府幹預又無市場制度的混亂進程,這就使得非法掠奪成為可能。同時,當時俄激進民主派政府對於混亂無序的野蠻市場經濟束手無策,這使得俄經濟犯罪、黑手黨、行政腐敗、利益集團等,通過各種非法的和非正當手段,大肆侵吞、瓜分和佔有國家資產,國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被黑手黨和非法組織所控制。根據俄羅斯內務部1995年的一個數字,當時受犯罪集團控制的企業有4萬家,包括400家銀行、近50家股票交易所和大約1500家國有企業。
(2) 強制性。也被稱為「親權性」,即私有者資產積累的過程與權力或者政權的親和。俄羅斯的暴富者和「新俄羅斯人」在致富的過程中,無一地具有這一特點。其表現形式被歸納為:俄羅斯首富進入政權、各工業-金融集團的代表人物躋身議會和控制媒體、干涉政府立法和左右議會選舉等。在俄羅斯社會,這種由暴富者與權利階層所推進的改革,它是由少數人依靠政權力量強制推行的結果,並不代表廣大群眾的願望與要求,支持和認同這種經濟政策、方針、模式的人,只是掌握政權的極少數人和利益階層。因而,俄羅斯激進的改革政策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社會輿論、中小企業界與一些政黨的反對和抵制。
(3)官僚性。它的特徵是「寡頭」( oligarch)經濟,也稱「壟斷性」。隨著俄羅斯快速私有化進程,俄羅斯形成了各種官僚壟斷集團。這個巨富的群體,被稱為「新資產階級」,他們的代表人物則被視為「寡頭」,鑒於這一群體與「官僚集團」的合流,又被稱作「強力階級或強力集團」。伴隨著這種官僚壟斷集團的出現,俄羅斯經濟中的壟斷集團一方面與權勢勾結;另一方面,其大型私人資本壟斷的特徵也很明顯,私人資本控制了俄羅斯經濟中的高利潤產業,如石油、天然氣、電力、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屬等行業。其中,一個典型的概念就是「新俄羅斯人」,他們主要是由行政官僚集團所構成的擁有來自權力財產的群體所構成。[3] 少數寡頭們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機發家的同時,經濟權力乃至政治勢力急劇膨脹,不少寡頭在投機和暴富的過程中,將巨額利潤通過各種途徑轉移到國外。俄羅斯社會轉型期這種利益分割的極不公平性,使得大多數民眾普遍貧困化。
(4)政治性。俄羅斯推行的轉軌政策帶有濃厚的政治意識形態傾向,它的政治動機是盡快和徹底摧毀舊體制及其公有制經濟基礎。其政治目的是首要的,而經濟績效則位居其次。按照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理論邏輯:只有廢除公有制和通過實現私有化,才能夠摧毀舊的共產主義制度基礎。俄大規模的快速私有化的政治目的即在於此。這與新自由主義思想相吻合,因為在西方,新自由主義不僅被視為一種「右翼」理論,而且也被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俄羅斯在轉型中形成的這種扭曲而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在一些學者看來,乃是「由於建立市場經濟不是循著民主道路、而是受制於官僚和犯罪集團的利益壓力」的原因。換言之,俄羅斯市場經濟的建立,是沿著犯罪集團的利益方向進行的。在大多數民眾的眼裡,造成這種扭曲變形的人員,主要是三種人:一種是「不文明的商人」,他們缺乏商業道德;一種是官員集團,他們貪污成性;一種是犯罪團伙,他們殘忍並貪權。這些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廣大民眾對於改革的態度。因此,在俄羅斯的轉型的過程中,人們對社會狀況的不滿與各個階層的沖突始終貫穿。按照俄羅斯的統計,人們對俄社會轉型過程的不滿主要是:對轉型後的社會動亂與生活倒退不滿、對私有化後的暴富現象和社會不公不滿、對改革政策與通貨膨脹不滿,等等。這種不滿逐漸體現在各種社會利益集團的沖突上面,由於俄羅斯普遍存在的強烈不滿情緒,各種社會矛盾的積聚與爆發,最終導致了2003年12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中激進黨派的落選。
二.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指導的轉軌政策:「休克療法」
俄羅斯以新自由主義為依據的激進經濟政策的推行,乃是造成俄經濟社會深刻危機、經濟大幅度衰退的重要原因。有鑒於此,現在國際上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華盛頓共識」和所謂三位一體(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的轉型,對於一個成功的轉型來說,它是引人誤入歧途的葯方。
俄羅斯前10年經濟社會轉型政策的「精髓」,就是以「華盛頓共識」為導向的「休克療法」的經濟政策。在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俄羅斯開始強制而快速地推進經濟轉軌過程。1992年初,俄激進民主派政府推出了上述的三位一體(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的「休克療法」式經濟轉軌政策。作為指導俄羅斯經濟轉軌政策工具組合的「休克療法」,它不僅僅是俄政府用於遏止通貨膨脹的貨幣主義政策,特別重要的是,在俄「休克療法」的一般內容中,加進了制度轉型的一些重要內容。例如,在大多數轉軌國家中,「轉型」是以建立民主政治為首要目的的過程,它伴隨著一個國家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轉變,首先包括要實現多黨民主政體的做法。
以新自由主義學說以及現代貨幣主義為理論支柱的「休克療法」,成為葉利欽時代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基本經濟政策。按照美國學者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的概括,「華盛頓共識」的教條是「主張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廣泛自由化」。在俄羅斯,以「華盛頓共識」復制的這一經濟政策的內容大體包括:第一,市場和內外貿易快速自由化,「快速而全面地消除價格監督」,「盡快轉向開放的、非集中的監督和貨幣體系」。俄自1992年1月開始,全面而急劇放開商品、物價、匯率、外貿進出口等的管制,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作用被大大縮減;第二,國有企業的全盤私有化,「所有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歸結為包括幾乎全部企業的私有化」。迅速而大規模的國有企業私有化的主旨,是打造以私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廣泛的有產者和企業家階層;第三,宏觀經濟穩定化,減少財政赤字,嚴格限制貸款和貨幣發行,將穩定盧布、控制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生產發展、產業調整、結構更新和科技政策等,均讓位於貨幣緊縮政策。此外,「西向化或全盤西化」也被認為是俄國轉型的一個核心方面,其實質是:效仿西方模式和依賴西方的援助。即:俄國必須引入和效法西方市場經濟特別是美國模式,向外國首先是西方國家全面開放國內市場,盡可能多地爭取西方國家的投資和貸款。這些,則是葉利欽時代俄激進民主派自蓋達爾政府提出、此後歷屆政府實際推行的俄社會經濟轉軌政策和戰略的主導思想。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起始階段,俄羅斯政府和學界圍繞如何向市場經濟過渡,在政策和理論方面發生了激烈的論爭。當時,俄羅斯國內主要存在著兩大不同的派別和主張。一派是以葉利欽為首的政府派,即激進民主派,這是當時俄羅斯的主流派別。他們的基本思想和主張是:採用西方的新自由主義學說與貨幣主義理論來指導俄羅斯轉型,力主推行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作用;在轉型政策與方法上,實行激進的一步到位式的經濟轉軌,並宣稱:俄羅斯能夠在若干個月內實現市場自由化和經濟私有化。這就是俄羅斯已被付之實施的「華盛頓共識」,也即「休克療法」 的轉型政策,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蓋達爾、丘拜斯、費奧多羅夫等人。另一派是以俄羅斯科學院為首的,由一些著名學者所組成的「學院派」,即與葉利欽政府和激進民主派相對立的主張和派別。他們贊成並主張俄羅斯實行市場經濟的改革,但認為應該採取讓政府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漸進改革方式,主張俄羅斯的轉型應該符合俄羅斯的國情,走「特殊的俄羅斯式的轉軌道路」,這些學者中包括俄著名經濟學家阿巴爾金等人。這一派的觀點和主張在當時被認為是保守派,因而在俄羅斯,這一派的看法始終不佔主流,而是被邊緣化。
面對不斷加深的俄羅斯經濟社會危機,俄羅斯政府和學者們不斷地在反思轉型政策。前一派對此的解釋是,認為激進的改革政策未能得到徹底和全面的實行;後者則提出,俄羅斯自1992年以來所出現的經濟社會危機是俄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政策的結果。總之,雖然這兩派對於轉軌政策的主張不同,但是都將俄羅斯的轉軌績效不佳與其所推行的政策 「休克療法」相聯,「激進民主派」將轉型績效的不佳與失敗,歸咎於「休克療法」政策執行的不夠徹底;而在「學院派」看來,問題恰恰在於俄羅斯執行了「休克療法」的政策。由於「休克療法」政策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以及它的強制推行及其惡果,使得堅持和反對這種經濟轉軌政策的較量,一直是俄政治斗爭的較量和各派政治勢力對抗的焦點。
三.「華盛頓共識」旁及的理論:西方經濟學說的負面作用
「華盛頓共識」和激進轉軌的「休克療法」政策的得與失、利與弊、激進與漸進孰優孰劣等,一直是國際學界和俄羅斯精英們爭議的焦點。實際上,它是關於轉型國家如何向市場經濟轉軌的路徑、道路以及所採取的過渡模式的論爭。根據「華盛頓共識」和激進民主派執政黨當時的構想,俄羅斯只要得以實現上述的經濟轉軌政策,市場就能夠有效配置資源和經濟就能夠實現增長。雖然當時反對「休克療法」政策的一些學者們提出了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多種可替代方案,但它們均以「反對改革」的聲音而被忽視。從表面看,轉軌政策和路徑是俄羅斯和國際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而實質上,這里涉及到了經濟過渡政策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俄羅斯等國的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經濟學說的影響和誤導。
轉型政策工具的基礎理論來源。
今天看,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和某些東歐國家大規模製度變遷的路徑,基本上是抄襲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一些理論學說。這樣的轉型被認為是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國際一些著名學者提出,「國際金融機構一直在推動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 「市場原教旨主義」,「這既是一種不良的經濟政策,也是不良的政治政策,它建立在與市場運作有關的立論之上,這些立論甚至在發達國家也是不成立的,更別提發展中國家」。[4] 國際著名的轉型經濟學學者熱若爾.羅蘭對此指出,當時俄羅斯等國轉型的許多政策直接來源於(西方)基礎教科書經濟學。「華盛頓共識」認為,轉型有三大重要支柱,第一是價格自由化,第二是私有化,第三是宏觀經濟穩定化。「華」的支持者認為,「一旦轉型引進市場改革,就可以立刻有收獲,效率就可以提高。因此,轉型應該是大爆炸式的,激進的,休克式的」。[5]
正是這樣的理論認識,在當時成為一些轉型國家執政黨的主導思想。在這一理論導向下,俄羅斯在走向市場經濟之初,葉利欽和蓋達爾等人就荒謬地認為,一旦俄推行經濟和市場自由化,為經濟提供充分競爭的條件,俄經濟就能走出危機。還有一種觀點在當時也很流行,即強調從體制間各元素互補的重要性而導出「大爆炸式的激進改革的路徑」,即指要全面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不分先後、同時進行改革。但是,俄社會當時尚存的計劃經濟的體制「遺產」表明,俄羅斯缺乏市場交易的制度基礎及其市場經濟所必循的規則。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和市場制度是完善的。而在轉型國家,當時的情況只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一些人對自由市場經濟作用的誤解和神化,使得俄政府削弱甚至放棄了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職能,這是俄國出現長久的社會失控、經濟衰退和深度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多數人生活極度貧困、市場秩序嚴重混亂等狀況的重要原因。
2,全面自由化與現代貨幣主義的理論聯系。
在俄羅斯等轉型經濟中,迅速而廣泛的經濟自由化基於西方經濟學說中的現代貨幣主義理論。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可以反映產量、價格和就業等的變化,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等,都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的管理進行調節。因此,在俄羅斯等國,當時執政的民主派政府則主張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擴張或緊縮調節經濟,以此替代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由這一理論所導出的自由化經濟政策,在俄羅斯,國家一方面全面放開了商品、物價、匯率、外貿進出口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俄實踐中,俄政府不得不實行緊縮財政和貨幣的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和貨幣發行。但是,由於俄羅斯社會當時普遍存在的是一種供給短缺型的通貨膨脹,國家壟斷仍然嚴重和非貨幣交易的盛行,這種長期緊縮貨幣的政策,造成了俄生產難以恢復、企業間的實物交易與拖欠巨額債務等現象。當時俄羅斯經濟的狀況是:貨幣越緊縮,生產越滑坡,貨幣的根基越不穩,通貨膨脹壓力越大。西方學者將俄羅斯過渡時期的這一現象稱為「虛擬經濟」[6]。這導致俄政府在90年代處於嚴重的支付危機和財政危機之中,就其實質看,它是一種「政府危機」。
3,大規模私有化的理論依據。
俄羅斯實行快速的大規模私有化的理論依據被認為是:私有化能夠向經理們、廠長和職工提供新的刺激,只有私有產權才能夠為他們帶來最強的激勵,提高生產率和增加利潤。「華盛頓共識」則強調它的政治意義,即通過大規模私有化可以摧毀舊的國家機構,並盡快將國有資產轉移到私人手中。這個問題在轉型經濟研究中被稱為「政治約束條件」,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俄羅斯私有化方案的設計。按照熱若爾.羅蘭的解釋,當年俄羅斯私有化的設計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施萊弗等人的論述,俄羅斯無償分發國有資產的主要依據不是經濟目的的而是政治考慮,除了已經選擇的方案外,其他任何私有化方案在當時都將被政治程序所否定。[7] 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薩克斯在1990年曾經要求「以拍賣的方式出售公司」,但他並沒意識到,當時「除了黑幫成員和黨任命的經理外,有足夠資本購買國有企業的投資者寥寥無幾」。因此後來,薩克斯提出採取投資信託公司的形式,使人們擁有企業股份。蓋達爾和丘拜斯等試圖通過這種加速的私有化方式,來形成一個廣泛、強大的有產階級和企業家階層。
今天看,俄羅斯私有化的結果並未能締造出當年所設想的企業家階層及出現私有經濟帶來的高效率。而是:(1)國有資產大量流向官僚壟斷集團和金融工業集團。使私有化能夠大大增加國家預算收入曾是俄私有化的初衷之一,但私有化給俄財政帶來的收入卻少之可憐。俄羅斯國家杜馬私有化結果分析委員會委員弗·利西奇金,對私有化結果的分析被認為最具權威性。他指出,「有關俄私有化的全部資料能夠證明存在著掠奪俄羅斯、把我國人民變成國際金融寡頭的犯罪事實」。他還透露,俄已經出售的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售價僅為1300美元,其出售的價格之低廉創世界記錄;據俄聯邦國庫管理局的統計,在1992-1996年的5年間,俄私有化上繳的預算收入合計為8480億盧布,僅占預算收入總額的0.15%。[8](2)「私有化更准確地說,就是腐敗化」。當時,在許多人看來,一旦市場放開後,私人經濟基礎會自然而然地生長起來。但是,另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現象就會出現:腐敗和犯罪對私有生產者的掠奪。私有化所造成的腐敗,無論從政治穩定還是推進改革的兩個方面,都始終引發人們的擔憂。與私有化的腐敗相關的就是俄羅斯由政府官員中產生的所有者階層。(3)俄羅斯的現實是:人民被迫接受了私有化方案,因而,也正是俄羅斯的私有化,在國際上和俄國內所受到的指責、批評和抨擊最為強烈。即使信奉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著名學者雅諾什.科爾奈,在對後社會主義轉軌反思時也承認,「大規模私有化」作為無償分配國有資產和認股權證私有化的同義語,成了斯大林「大規模集體化」的翻版。[9] 但是,俄國領導人往往用世界銀行的要求,壓制人們對私有化的批評。
4,「西向化」思想的產生與現實矛盾。
在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俄羅斯等國試圖實現向全球市場開放的經濟制度。一方面,西方堅持建議俄羅斯採納其民主制度和觀念;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改革者如蓋達爾等人,迷戀並且不顧俄國的現實照搬自由主義思想。薩克斯堅持認為,轉型國家「經濟變革的成功根本的是依靠西方」。[10] 西方國家在傳授其理論、學說和觀念的過程中,一方面將其價值觀傳授給俄羅斯;另一方面,由於俄在轉型之初所推行的理論和學說基本上是基於成熟市場經濟而言,鑒於俄的體制遺產、文化傳統、制度基礎等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有天壤之別,包括許多條文與規則也是這樣。所以「並不存在把成功資本主義制度簡單照搬的制度捷徑」。 特別是,俄羅斯這種大規模的社會制度變遷,被簡單化為僅從形式上參用西方的法律、條文和規則。例如,俄在轉軌初期從西方借鑒的《私有化法》、《公司治理法》等多個法規,後來都被證明與俄國情差異較大,「俄羅斯照抄了盎格魯- 薩克遜國家在公司治理方面許多行之有效的法律,卻不能實施這些法律」,所以後來在普京時代, 轉軌之初制定的一些立法和條款,大多都被加以修訂。
四.基於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傳播的渠道:政策制定與推行是主渠道
在俄羅斯,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指導的 「休克療法」轉軌政策之所以能夠在俄羅斯得到推行和傳播,其原因主要是俄政府接受、制定並推行了錯誤「休克療法」的改革政策。在葉利欽時代,激進民主派政府是俄羅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主要制訂者和推行人。當時的葉利欽政府之所以能夠接受這樣的政策,其原因在於:由於俄羅斯市場改革幾經失敗,俄政府自認為原因在於其缺乏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政策、策略與理論指導,因此積極尋找自由市場經濟的成功模式的經驗。西方的顧問們和國際經濟組織出於其多方面的考慮,將「休克療法」這一政策推薦給俄羅斯。
90年代之初,在俄羅斯等大多數轉型國家中,盡管人們都承認,建立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是轉型的總體目標,但是,如前所述,對於以什麼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俄羅斯國內以及國際上都存在著激烈的爭議和截然不同的觀點。[12] 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市場原教旨主義」方面,採取以「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是這些國家大多數執政者當時的主導思想。這種自由主義的思想和政策,得到了IMF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和一些國際著名學者的支持。在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的政府中,俄羅斯前總理蓋達爾,波蘭前副總理巴爾采羅維奇,捷克前總理克勞斯等人物,都是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追隨者和推行者。在過去的10多年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解體、中東歐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美國芝加哥學派的新自由主義學說迅速傳播到一些轉型國家。「休克療法」作為激進轉軌的重要政策工具組合,新自由主義又作為「休克療法」的理論支柱,成為這些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主流觀點而被一些的國家政府用於市場經濟的轉型實踐。所以,新自由主義學說及其政策,被廣泛運用於指導俄羅斯等前社會主義國家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並且曾對轉型過程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在俄羅斯,一方面,當時,「休」式的激進轉軌政策,與俄激進民主派政府當政者葉利欽、丘拜斯和蓋達爾等人向自由市場經濟過渡的激進主張相吻合,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新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包括東歐國家在內的大多數轉型國家, 對於西方市場經濟也普遍存在著一種幻想,認為一旦拋棄社會主義制度,就可以進入市場經濟。特別是在俄羅斯,迫於當時國內的經濟惡化、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危機的壓力,西方國家趁機對俄既拉(給以經濟援助)又壓(迫使接受西方價值觀)。這使得俄能夠順從西方國家倡導的轉軌政策,採納並推行「休克療法」,以通過這些措施快速完成經濟轉軌。這樣,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及其政策工具,就成為俄國等轉型國家經濟轉軌的一種載體而能夠迅速傳播。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世界上哪裡的新自由主義也沒有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改革派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那樣毫不妥協。
在國際上,早在20世紀70-80年代,新自由主義學說就逐漸流行,並在西方思想理論界中占居明顯的優勢地位,而且被作為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主導思想。[13] 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擴張和傳播,是影響俄羅斯等國轉軌政策的外部因素。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一定程度上說,都是新自由主義思潮向全球擴張的一種結果。早在1990年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美國學者約翰. 威廉姆遜在就會議討論內容進行總結時指出,在拉美國家所實施的10項政策工具在本會議上已達成共識。[14] 這乃是「華盛頓共識」和「休克療法」政策的雛形和標志性事件。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憑其能夠提供貸款與推進結構改革等手段,在拉美和俄羅斯東歐等國家積極推行「華盛頓共識」的政策。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形成與出台,新自由主義學說迅速向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蔓延,由於人們「對於自由放任主義存在的普遍性信仰」,這一理論以及政策迅速成為這些國家制度轉型與改革的政策和理論依據。亞當·斯密所開創的這種經典自由主義,原本是西方現代化社會革命的精神成果,但在20世紀末卻被置換成了「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也就是說,「華盛頓共識」已然成為現代自由主義的「新」意所在。其核心思想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其基本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貿易自由化、市場定價(『使價格合理化』)、消除通貨膨脹(『宏觀經濟穩定』)和私有化」。美國學者羅伯特.W.邁克傑尼斯則對「華盛頓共識」的本質內涵,給出了如下簡明概括:「華盛頓共識」具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三重特性。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對此曾經指出,以新自由主義為主旨的「華盛頓共識」,是在80年代拉丁美洲經驗的「催化」下形成的,但是拉美國家從來沒有在「華盛頓共識」中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然而,它卻能夠在90年代捷克和俄羅斯等國家被推行。在轉型國家中,俄羅斯和捷克是奉行以新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轉型政策的代表性國家。曾經被稱為捷克轉型的設計師和新自由主義代言人、捷克前總理克勞斯,他在1990年上半年率先提出、並在捷克實施以「華盛頓共識」為指導的經濟轉軌政策。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實現,其中一個主導論點是,為使私有制企業促進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繁榮,一旦給企業和公司以真實的價格信號,就能夠創造穩定的經濟環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經濟增長的軌道,實現薩克斯所言的「能夠建立在本國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增長」。捷克前總理克勞斯制定的轉型政策以及實施,在當時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計劃的轟動性的勝利。隨後,在大多數轉型國家劇變後,也都紛紛倡導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支柱的休克療法式的轉型,主張採取激進的被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 的轉軌戰略與政策。在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中,政府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制定者與推行者,政府所實行的失誤的政策,對於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十分沉重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向市場經濟過渡中,政府執行什麼樣的經濟社會政策,對於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至關重要。
五.「後共識」 替代「華盛頓共識」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英勇無敵 情
⑹ 麻煩大家幫我整理一下俄國歷史
【蘇聯歷史]】
1917年11月7日,晚9點40分,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大炮發出的一聲怒吼,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在沙俄帝國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托洛茨基指揮的紅軍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余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1924年1月21日,蘇聯的締造者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逝世。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蘇聯共產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斗爭」。
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工業和軍事強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的瘋狂下跌開始,大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
1932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建設1500個大型工業企業,開始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一大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出現,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1937年,蘇聯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建成4500個大型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的工業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開始第三個五年計劃,繼續加強國民經濟基礎,在亞洲興建大批新型工廠,實行備戰。
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和羅馬尼亞的勢力范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加緊備戰。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經過浴血奮戰,蘇聯紅軍和盟軍在1945年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1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蘇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頂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共損失兵力1000萬,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傷亡人數的73%,蘇聯以2000萬人的犧牲為代價,捍衛了正義,捍衛了和平。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僅此一點,蘇聯就無愧於一個大國的稱謂!
二戰後,赫魯曉夫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同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約(簡稱北約)相抗衡。在20世紀中葉的萬里晴空之下,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隔洋相望,共同主導了世界未來幾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著「蘇聯」的字樣。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最後赫魯曉夫掌握了政權。他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個人崇拜的嚴重後果,蘇聯的政治斗爭從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轉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1959年開始,蘇共與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吵。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獲得政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蘇關系處於低谷,只存在名義上的外交關系,並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沖突。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與中國就珍寶島問題發生武裝沖突。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在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影響下,發生了東歐劇變,1991年8月19日,發生了8.19事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解體的形勢已無法逆轉,1991年12月25日晚19時25分,戈爾巴喬夫在電視講話中宣布辭職,19時32分,在克林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個春秋,幾代蘇聯人熟悉的蘇聯國旗落下了,此時,世界都意識到:一個昔日超強大國——蘇聯已成為歷史。
【蘇聯政治】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蘇聯共產黨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庄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斯大林時期,廣大工人農民的生活水平與1927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人民普遍享受衛生、教育、公共交通的福利。在蘇聯戰前,一度取消了食品供應配給制度。斯大林時代,興建大批的城市和工人住宅,城市的居住水平明顯提升。在農村,初期的農業集體化使農民的權益受到破壞,經過調整,農業集體化理順,但是斯大林時期農民的生活比較艱難,為了社會主義祖國的強大他們付出了許多。當然斯大林時期,政府也在盡力幫助農民。斯大林時期,民主集中制越來越差,一個是由於蘇聯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另一方面,斯大林長期的家長式的作風越來越嚴重,他自己迷戀權利,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另外就是對於反對派殘酷的打擊,使全黨沉默,選拔幹部選擇聽話的平庸的。蘇聯的選人用人體制也是造成斯大林專制的成因。
在斯大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赫魯曉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斗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里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
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系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KGB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
斯大林之後的黨內斗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左遷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像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
KGB是蘇聯恐怖統治「克格勃」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雇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KGB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KGB」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蘇聯政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斯大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綱領性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擯棄了斯大林主義。
隨著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標志了蘇聯共產黨最終擺脫了斯大林主義的束縛,並且為其它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軍事實力強大,是二戰後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國家,1988年,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達到513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蘇軍分為5個軍種: 陸軍 海軍 空軍 國土防空軍 戰略火箭軍 蘇聯另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蘇聯是華沙條約的創始國,在前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亞非拉國家也駐有軍隊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葉門、古巴、安哥拉、衣索比亞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他提出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為了剝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將別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國。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被視為蘇聯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是由於入侵阿富汗,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抵制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
1985年,蘇聯共產黨改革派人物戈爾巴喬夫接掌政權。他改變了許多陳腐的舊觀念。戈爾巴喬夫試圖改進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治國方法,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他試圖在蘇聯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
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產主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 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用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
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悄然落下,紅色的年輪在大國興起的舞台上刻寫了74圈。 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蘇聯境內,現在分布有十五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摩爾多瓦。
其中除波羅地海三國外的其他國家組成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 。
[編輯本段]蘇聯領導人
【蘇聯共產黨領導人】 (按時間排序)
1.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
列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
2.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共十九大結束前),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蘇共十九大結束後)
格里高利·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蘇共中央書記)
3.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曉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5.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6.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7.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⑺ 蘇聯是怎麼解體的
蘇共放棄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允許黨員公開發表與組織決議不同的意見,實行各級黨組織自治原則,結果「不少蘇共黨員甚至是領導層的成員成了否定蘇共歷史、否定社會主義的急先鋒,成了傳播西方意識形態的大喇叭」,蘇共利益集團的保守僵化,昏庸無能,腐化墮落造成的。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麻木不仁,貪婪鄙俗,道德敗壞,毫無廉恥;又屍位素餐,營私舞弊,貪污納賄,奢靡浪費,揮霍無度,耗盡了蘇聯人民用血汗換來的寶貴財富,吃空了蘇聯人民的積蓄,扼殺了蘇聯人民的創造力。
⑻ 斯大林是不是俄國人心中的英雄
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Harun Yilmaz是一位斯大林研究者,自1999年起便在前蘇聯地區生活,「在俄羅斯,確實有不少人懷念斯大林,」他告訴本刊記者,「首先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他們有一種混合了布爾什維克主義和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奇怪意識形態,他們把斯大林視作俄羅斯民族的領袖,而他其實是喬治亞人和國際共運的領袖。另一個力挺斯大林的群體則人數很少,他們被稱為『斯大林主義者』,他們拒絕以客觀的視角重新看待斯大林時代。」
「(怎麼看斯大林)和年齡有關吧。」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長基里洛夫說,「那些年齡大的『老戰士』對他很積極,但5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多持批評態度,因為他們有更深的了解。」基里洛夫生於 1955年,父親是軍人,母親是教師,在父輩的講述中,斯大林時代「生活非常幸福,民族精神很高,沒什麼民族矛盾」。不過,基里洛夫知道,他們家族的一位親戚曾在政治運動中受到牽連。更重要的是,在他成長的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時期,已經有機會聽到不同的聲音。
幾乎與基里洛夫同齡的北京手遞手公司總經理尤里.宜劉新畢業於莫斯科大學,他記得畢業前他就和同學讀到了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社會怎麼一回事,死了多少人,我們非常清楚。」所以,他認為「誰是俄羅斯最偉大歷史人物」的調查結果非常奇怪,「他們不懂歷史,人人都喜歡有實力,但一部分人分不清好的實力與壞的實力。」
基里洛夫說,俄羅斯人對斯大林的看法是大相徑庭的:有人視他為黨和國家的偉大領導,沒有他,列寧思想不會發展,他在經濟和反法西斯上貢獻巨大;有人則指責他是獨裁者,剝削農民,壓迫社會。如果說有共識的話,那就是,大家都會承認「斯大林是一個大人物,對歷史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不管這種影響是好是壞」。
「俄共的支持者在變老,當然*以外也有很多人喜歡斯大林,」基里諾夫解釋說,「他們會和現在對比,說斯大林個人不腐敗,國家補貼住房,而且生活很穩定。」
Harun不同意給斯大林時代貼上「穩定」的標簽,「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有超過2000萬民眾從農村『被遷徙』到城市;在大清洗時期,每個地區都有揪出人民公敵的任務量,按月完成;1936年到1938年,恐怖局面得到緩解,但是清洗一直延續到1941年;還有人說,在斯大林晚年,他還計劃著發動新一輪清洗……所以,我不覺得這樣的日子是穩定的。」
「其實他們回憶的是勃列日涅夫時期」
今天的俄羅斯人多數未曾經歷過斯大林時期,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生活過。「那些臉上掛著笑容說起『斯大林時代』的人,其實他們回憶的是勃列日涅夫時期,」Harun提醒說,「那個時代的生活記憶與有著斯大林高大形象的宣傳畫面相混合,造成一種模糊的圖景。」
「想像你是一位紅軍將領,在社會上頗受尊敬,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一般人買不到的商品,有一輛黑色伏爾加,你認為這是全世界最好的車,你還可以去黑海之濱度假。突然之間,你發現自己一無所有,而且已經40歲了,你發現自己再也無法享受黑海,它屬於另一個國家了,你發現賓士比伏爾加更好,你發現原來因為『投機倒把罪』坐牢的商人,一夜之間擁有了原屬於你的奢侈生活。整個世界顛倒了。相同的故事發生在廠長、主任和工人身上。你是一家傢具廠的工人,你被告知你們生產的傢具是全世界最好的,應該為此驕傲,而且你的福利也不錯。突然之間,工廠關門了,因為再也沒人願意買你們的傢具,你的社保也沒了,國家無力負擔它了……」Harun總結說,「原先的中等或中等偏下階層,失去了原有的權利和福利,成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他們會懷念蘇聯。不過,對於較高級別的官員來說則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有辦法在新社會繼續掌握權勢。」
那些在過去十幾年裡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為自己打工的俄羅斯人也不大懷念斯大林,他們買了洋車,改去土耳其的安塔利亞旅遊,「他們只想忘掉爭論朝前看,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環境以利經商,但是,腐敗和各種官僚制度顯然令他們處境艱難。」Harun說。
有趣的是,基里洛夫和尤里還不約而同提到了斯大林懷念者的一個「心理問題」。「(對於斯大林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的傷害),有人承認有,但說規模不大,或者說有,『但是我很幸福』,」基里洛夫說,「他們不是在保護斯大林,是在保護自己。」尤里則說得更直白些:「如果老人們說斯大林不好,那麼意味著他們自己也有責任,他們也應該承擔一份斯大林的不好。」
「大部分俄羅斯人是『父親主義者』,」尤里說,「我們需要保護,誰給我們保護?靠父親!靠國家!有一個父親為你做好一切決定,不用自己拿主意,多方便,多輕松!」
「絕不容許醜化俄羅斯民族歷史」
進入1990年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俄羅斯人的興趣焦點轉向西方消費品,社會上對歷史的關注很快降溫。
2007年6月,在俄羅斯全國社會科學教師會議上,時任總統普京呼籲教師們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警告出版界,必須對出版的教科書承擔責任,國家鼓勵編寫新的歷史教材,絕對不容許醜化、歪曲俄羅斯民族的歷史。同年出版的《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年 (教師參考書)》,專門辟出一節討論「斯大林的歷史作用」,這一節用了80%的篇幅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使用強制手段的合理因素, 「管理集團的中高層人員成為鎮壓的主要對象這一事實說明當局渴望保證管理機構發揮最大的功效……斯大林清洗的結果是在資源缺乏條件下形成了適應完成現代化任務的新的管理階層」,只是到了最後一段才提及斯大林執政「還有另一方面後果」,「他取得的成就——就連領袖的許多反對者也承認這個成就——是通過最殘酷地剝削人民取得的」。
學者成慶分析了普京試圖從斯大林時代發掘政治資源的努力:「大清洗」的殘酷性被國家富強的強烈願望所掩蓋,前蘇聯的快速工業化與衛國戰爭的勝利,都作為斯大林的政治功績保留下來。普京從葉利欽手中接過的是一個搖搖欲墜的政權,他致力於恢復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秩序,迎合民眾反感貧富分化的想法,打擊寡頭,與此同時,在他的強烈推崇下,斯大林的形象得以在一個國家主義的譜系中凸顯出來。最終,俄羅斯從彼得大帝承襲下來的國家現代化的傳統,經由斯大林與普京,進行了一次精彩對接,一個新的俄羅斯「國父」的形象被建構起來。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年輕人也開始對斯大林產生興趣,政府、學校、報紙都告訴他們,要更多地從國家現代化的角度去看待斯大林——一個俄羅斯的歷史節目會這樣告訴觀眾,「確實有成百上千萬人犧牲了,但作為愛國的一代,他們的付出是為了換來俄羅斯更美好的未來。」至此,懷念斯大林已不僅僅是「遺老」們的情結,更是那些為俄羅斯跌出一流國家而憂傷的年輕人如何看待歷史和未來的問題。
從斯大林到普京
強人政治和強國之夢
關於普京和斯大林之間的聯系,一向愛琢磨的俄羅斯報紙比我們總結得更多。早在推舉普京為2004總統候選人的統一俄羅斯黨會議在莫斯科國立鋼鐵冶金學院召開之時,《明天》報就發現,會議選定在斯大林的誕辰日召開,而且會議地點包含著斯大林名字的詞根 「鋼鐵」,人們猜測,這意味著普京要像斯大林一樣,以鋼鐵般的意志統治俄羅斯。
在前蘇聯歷史上,每一任執政者對待斯大林的不同態度和評價都值得玩味。某種程度上,不同歷史時期對斯大林的評說,都成為蘇聯乃至後來的俄羅斯每任中央政府執政路線的一個坐標原點,一個不可忽視的參照系。
在重新評估斯大林的聲音中,那些過去的「持不同政見者」,最可觸摸到歷史有時叫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感。
作家索爾仁尼琴一直對斯大林採取敵對態度,看到蘇聯毀滅後出現的混亂狀態,他開始用肯定的筆調論及這個過去的政敵:「斯大林這個人犯了很多錯誤,甚至犯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他總是想方設法地把蘇聯的經濟搞上去,而且真的搞上去了。」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三任國家領導人的一系列「去斯大林化」運動,讓整個民族對這位鐵腕人物陷入一種極端復雜的情緒之中。在這以後,人們發現一系列反思歷史的行動彷彿是一場「再斯大林化」。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的主席阿爾謝尼.羅金斯基說:「他們(俄羅斯當局)想把他的名字作為全世界都害怕的強大國家的標志。」人們不是懷念斯大林,他們懷念的,是能夠把他們帶回久遠的光榮歲月的強權領袖。
最強國淪為二流國家
普京在接受波蘭記者采訪時表示:「斯大林是一個獨裁者,這毋庸置疑。問題在於,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蘇聯才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這一勝利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名字相關聯。忽視這一事實是愚蠢的。」
衛國戰爭期間,作為蘇聯最高統帥的斯大林大力促成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作為雅爾塔和德黑蘭談判過程中的事實領袖,斯大林以同羅斯福比肩的強勢地位出場。丘吉爾在談到當時的談判時說:一邊是美國獅,一邊是俄國熊,惟獨他——丘吉爾,夾在中間,像個瘦弱的「小毛驢」。
丘吉爾甚至在 1945年雅爾塔會議的宴會上說:「我早晨起來就禱告,祝斯大林健在無恙。只有斯大林才能拯救世界。」——這種阿諛之詞吐自一貫反共的丘吉爾之口也算事出有因,實際情況是,在戰爭期間,蘇聯生產飛機13.7萬架,坦克10萬輛,大炮49萬門,沖鋒槍和步槍2000萬支,曾經在軍事上處於明顯劣勢的蘇聯,到戰爭結束前,飛機超過德國1倍,火炮超過德國3倍,坦克總數比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所有其他支持希特勒的歐洲國家的產量總和還多1倍!
二戰中的強悍地位讓蘇聯以戰勝國的姿態躋身世界最強國之列。僅在二戰期間,斯大林就使俄國擴大了六七十萬平方公里的版圖。戰後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蘇聯陣營,使蘇聯可以同世界超強大國美國相抗衡,俄羅斯民族因此揚眉吐氣。
從彼得大帝起,那個開疆闢土的強國夢想就在世代俄羅斯人的血液里傳繼。彼得大帝一心想打開波羅的海出海口,並奪取黑海的出海口,這些願望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才悉數實現——順便說一句,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是普京最為崇尚的兩位沙皇。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迅速淪為二流國家,經濟滑波、工業衰敗,整個社會隨之發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馬克西莫夫去世前躺在病床上對《真理報》談到,「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對現在發生的一切感到如此痛心,」自己的祖國被糟蹋成這個樣子,好像「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強奸一樣。再沒有比這更難受的了。」
「彼得大帝」號的巡航信號
強國就要強軍,強軍先需強海,在這個問題上,歷代俄羅斯統帥不謀而合。
2009年11月25日,由「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為旗艦的艦隊出訪加勒比海、委內瑞拉等拉美國家。這支艦隊在大西洋上的航線不受限制,並「順路訪問」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在一系列港口停留,這都等於把「彼得大帝」直接開進了美國的後院。所有這一切都是俄羅斯在新條件下向全世界重申自己利益的重大之舉。俄羅斯《消息報》對此評論說:「俄羅斯不僅要以黑海艦隊工程維修基建的形式,而且要以一種全新的面貌——海洋強國的形式出現在這里的政治之中。」
不僅如此,重建遠洋基地、顯示導彈力量、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所有這一切是俄羅斯再次重申自己是個海洋大國、世界大國的強烈信號,是俄欲在全世界推進自身利益的頑強之旅。
連任兩屆總統的普京交出了權力,在全國的歡呼聲中,「梅德韋傑夫—普京」組合形成了俄羅斯新的權力高峰。
梅德韋傑夫和普京的立場和言論完全一致,只不過梅德韋傑夫唱紅臉,他所代表的俄羅斯溫文爾雅,而普京則唱白臉,一付劍拔弩張的面孔,不苟言笑。俄羅斯政府逐日強化了對美國的指責。普京甚至威脅說:「如果誰也不想就這些問題與我們對話並且認為與俄羅斯的合作已經不再需要,那上帝保佑,我們就自己干!」
人們已經領教過這位鐵腕人物的烈性,與斯大林不同的是,他不但懂得武力的強勢,更學會了在國際社會間經濟制裁的威力。2005年12月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後,俄羅斯將對烏克蘭每千立方米的天然氣價格從56美元猛增至180美元。當時還是總統的普京聲色俱厲地警告說:「想參加『北約』嗎?想像歐洲那樣生活嗎?那就像歐洲那樣付錢吧!」
向更久遠傳統的回歸之旅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聞一先生認為,認識當今俄羅斯的發展,必須掌握其三根主線:一是以強化軍事實力為前提,不斷強化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重新恢復俄羅斯的強國地位;二是以俄羅斯愛國主義為核心,鼓動國人為俄羅斯復興而奮斗;三是通過重新解讀俄羅斯歷史,不斷強硬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對美國及其歐盟採取不妥協立場。
「對歷史的重新解讀有一種很明顯的回歸傾向,但是這並不是向斯大林及其體制的回歸,而是越過斯大林和蘇聯,向更深層次、更久遠年代的回歸,就像梅德韋傑夫所說的那樣,是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向葉卡捷琳娜二世、彼得大帝的回歸。」
聞一說,對普通的俄羅斯老百姓來說,他們並不關心「主義」,他們關心的是誰能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俄羅斯長期的傳統是,老百姓希望有一個好沙皇」。
雅科夫列夫的回憶錄彷彿佐證了這一民間心理傳統,據他記述,當對斯大林的批判完全明朗化以後,「在家裡,我母親仍然是斯大林的忠實捍衛者……她認為說國王的壞話是愚蠢的」。
俄羅斯政府從不宣稱任何主義,意識形態之爭已經成為過去,他們宣稱的目標是建立公民社會。即便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震盪,普京在國際社會中依然是不可動搖的強勢姿態,他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十分清晰地表態:「俄羅斯不需要幫助。我們不是殘廢!」
對當下的普通俄羅斯人來說,曾經的家庭悲劇因隔代原因已經漸漸淡忘,而國家曾有過的榮譽和輝煌卻刻骨銘心。這是「斯大林熱」的心理基礎。作家弗.卡爾波夫1941年曾因抨擊斯大林而被判苦役,在零下50攝氏度的地方勞動,但他說:「我不責備他。」他希望今天的普京「像斯大林一樣嚴厲」。
有趣的是,神學院的學生斯大林放棄成為東正教的神父,轉而追求一種人間信仰,今天的普京和俄羅斯政府領導人卻使東正教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將東正教的教義和教訓視為俄羅斯道德傳統和國民精神支柱。
聞一說, 「俄羅斯正經歷著道德和精神的回歸,用普京的話來說,是向具有上千年傳統的『父輩的傳統、精神財富和理想』的回歸。這種回歸不僅決定著俄羅斯的發展方向,還決定著俄羅斯和世界未來的關系。」
肖像被撕毀,雕塑被砸爛,斯大林依然存在著。在政治虛化和經濟兇猛的今天,他依然存在,隔著歷史和人為多重交疊的一組棱鏡,撅著一部濃須,對我們凜然而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