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的債務總額是多少

俄羅斯的債務總額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3-01-21 08:38:22

Ⅰ 蘇聯解體,俄羅斯為何甘願接收600億的債務

當時,蘇聯是一個可以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是很遺憾,由於領導人的錯誤,造成整個國家解體,因為國家已經難以為繼,債台高築。就像一個大家庭,要開始分家了,責任和權力都是一樣的,債務也是一樣的,平等分攤,但是當時俄羅斯作為其中的一個國家,去主動把蘇聯時期的全部債務,獨自承擔下來,並且承諾自己歸還,自己當了冤大頭。

但是,俄羅斯可以繼承蘇聯所有海外遺產。海外遺產也是不錯的,包括,1000億美元的債權基本上能與外債相抵,其中包括伊拉克210億,蒙古111億,阿富汗110億,朝鮮100億,非洲200億,但是沒有用,這些國家沒有錢,全都是窮國。最後普京大筆一揮,把這些1000億美元免除了。

不過是有條件的,以此可以打開國際市場,並且可以向歐洲出口石油和原材料,換回大筆金錢。另外原蘇聯海外基地,軍事設施也可以繼承,這么一來,比那些要不回來的債務強的多。結果俄羅斯並沒有破產,到2015年的時候已經還清全部債務,經濟形勢也大為好轉,普京確實看得高,站得遠,做出正確的決斷。

Ⅱ 俄羅斯經濟危機簡介

1991年俄羅斯獨立以來,經濟始終面臨動盪與衰退的局面。1998年5月俄羅斯金融局勢開始發生動盪,突出表現是盧布兌美元的比價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國債收益率突破80%。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被迫宣布提高盧布「外匯走廊」上限,即把原來5.1-7盧布兌1美元的限制,提高到6-9.5盧布兌1美元。盧布實際貶值幅度高達50%。這標志著俄羅斯政府失信於民,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導致新政府迅速垮台的政治後果,而且給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以致命打擊。從8月17日-9月4日,俄羅斯的股市、債市和匯市基本上陷於停盤交易狀態,銀行已無力應付居民提款兌美元,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幾乎陷於癱瘓。9月4日,俄羅斯政府被迫宣布允許盧布自由浮動,盧布兌美元的比價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銀行間交易價為22:1)。由此帶來俄羅斯的企業和銀行倒閉、物價飛漲、經濟衰退。在亞洲金融風暴尚未平息之時,面對俄羅斯金融危機,人們必然要關注四大問題:一是俄羅斯金融危機對西歐國家特別是德國的影響;二是俄羅斯金融危機對拉美國家的影響;三是俄羅斯金融危機對以日本為首的亞洲經濟的影響;四是世界經濟是否已臨近衰退。
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在國際社會提供大量援助的條件下發生的,不象東南亞金融危機那樣有國際投機資本操縱的背景和導火索。這說明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導致俄羅斯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收支不平衡,稅收收不上來,債務負擔沉重。1997 年俄羅斯財政預算收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0.8%和18.3%,這不僅說明俄羅斯財政收不抵支的巨大差異,而且說明其財政收入的比例太低。目前,俄羅斯有200多個稅種,稅率也較高,但因經濟秩序混亂,偷、漏、抗稅的行為又得不到應有的懲罰,1998年上半年俄羅斯稅收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月平均稅收只有約30億美元,預計下半年俄羅斯財政收不抵支的缺口將達到180-190億美元。在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條件下,俄羅斯政府指望發行短期債券和對外大量借款來籌措資金,結果又導致嚴重的債務危機。這種債務危機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1)截止到1998年7月底,外債為1300億美元,內債為700億美元,內外債總額已高達20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43.5%。(2)1998年上半年採取「血本」籌資的辦法,短期國債利率高達50%-150%,再加上長期以來推出的其他類型的債券,致使1998年下半年需要支付的債務利息高達60-70億美元。(3)長期拖欠工資和養老金,累計已達120 多億美元,且每月還將增加約17億美元。(4)債券市場已陷入崩潰。1998年8月底,債券市場上的短期債券收益率已超出300%,已有19個洲和共和國的地方政府拒付債券本息,外資也從債券市場上撤資約100億美元,因而政府現已無法再從債券市場上籌集資金,用於彌補財政赤字。
2、金融秩序混亂,本幣信譽低下,銀行呆帳太多。(1)俄羅斯金融業並不發達,但金融機構卻林立叢生。目前俄羅斯約有商業銀行1800家,其中半數以上其資產總額在15萬美元以下。這些商業銀行主要從事高息攬存和金融市場的投機活動。現在俄羅斯商業銀行的呆帳約占其資產總額比例的50%,盡管商業銀行的資產有保險機制保護,但保險公司的實際保付能力估計也只能達到應付資產的50%左右。(2)俄羅斯中央銀行作為唯一貨幣發行機關,不具有超然獨立地位,不能有效履行貨幣調控和金融監管的職責。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政府的干預下靠大量增發貨幣來維持財政開支和救助商業銀行。二是調控方式不靈活。三是具有明顯的盈利傾向。(3)俄羅斯企業和居民對本國金融機構和本幣不信任。據估計,1994-1997年俄羅斯吸引外資共計580億美元,但同期企業和居民流出國內的資金卻高達670億美元;現在俄羅斯居民手持外匯資金高達400-500億美元,根本不往本國銀行里存。(4)企業相互之間的拖欠款。拖欠資金已成為俄羅斯經濟運行的一大特點,政府和銀行對此束手無策。同時,由於俄羅斯金融市場,特別是短期債券和拆借市場的收益率水平太高,一般為50%-200%,致使企業根本不進行實物資產的投資,有錢就購買短期債券或委託拆借投資。1996年俄羅斯企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下降了18%,1997 年又下降了5%,1998年上半年則更進一步下降了10%。(5)金融犯罪活動猖獗,尤其是企業和銀行相互勾結,違法違規操作,形成影子經濟和地下經濟,使投融資活動的投機性和風險性加大。
3、資源品出口受阻,糧食產量下降,工業生產萎縮。資源品出口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是俄羅斯取得外匯的主要手段。受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下滑和世界性工業品供給過剩的影響,俄羅斯出口貿易受到沉重打擊。據估計,1998年上半年俄羅斯石油外匯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了約60億美元,若再加上其他資源品出口的降價損失,實際外匯收入大約減少了100-120億美元;1998 年上半年俄羅斯出口也比去年同期下降13%。由此造成俄羅斯外匯的短缺和進口商品的全面漲價。1998 年上半年,俄羅斯還面臨嚴重乾旱的威脅,夏糧產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000萬噸,引起糧價全面上漲。俄羅斯工業生產也因煤礦工人持續罷工和拖欠工資、養老金的影響而遭受沉重打擊,預計1998年工業生產增長率將由去年的1.9%變為-3%。與此同時,1998年上半年俄羅斯失業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個百分點,達到9%;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這些情況綜合說明,俄羅斯現實經濟已面臨衰退與通脹的困擾,必然會導致金融風潮。
4、政局動盪。俄羅斯政局動盪由來已久。1998年3月俄羅斯總統提名年僅35歲的基里延科為總理,遭到議會下院的強烈反對。雖然總統強制提名和議會下院三次表決勉強通過,但政府與議會之間的政治斗爭重新激化。在新一輪政治格鬥的時刻,政府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和擺脫財政金融困境的大政方針,肯定會遭到議會的強烈反對或拖延表決。基里延科下台,並未根本解決政府與議會之間的政治矛盾,這對解決日益深重的金融危機極為不利。
通過上述對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聯系我國經濟發展與金融風險的實際,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鑒經驗和啟迪。包括要完善稅制,強化征管,確保國家財政收入長期穩步增長;要避免陷入債務泥潭,尤其是要嚴格控制年度債務規模和堅決廢止發行短期高息債券的做法;要穩定經濟與金融秩序,嚴格控制中小型商業銀行數量,有效監管金融機構的投融活動,堅決撤並效益不佳的金融機構,徹底清理企業間相互拖欠的資金;要增強中央銀行的超然獨立地位和調控能力,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杜絕一切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尋求創新的和出奇制勝的貨幣調控方式;要有效提高本幣的信譽,積極推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要確保協調穩定的政治局面;等等。

Ⅲ 俄羅斯經濟現狀

俄羅斯近幾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年均6%,超過歐盟和美國。據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提供的資料,今年頭6個月GDP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3%。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經濟發展速度,首要原因是宏觀經濟穩定和進行了市場經濟改革,另一個原因是國家保持了對一些行業的控制。

2006年7月1日起俄羅斯取消了對外匯業務的最後一些限制,這是俄羅斯領導人提出的保障盧布可自由兌換的戰略性任務。俄羅斯政府認為,放棄對外匯的限制一方面可促進外國對俄羅斯的投資,另一方面俄羅斯企業家也可沒有任何額外負擔地參與對其他國家的投資。

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形勢穩定使我國有可能提前清償債權國的債務。2006年8月俄羅斯提前還清了欠巴黎俱樂部的約220億美元債務余額。據經濟部的統計,提前還債可使俄羅斯財政在2020年之前節省利息支出超過120億美元。同時可使國家外債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到9%。

這對於俄羅斯經濟是一個重要事件。從1993年起俄羅斯既是巴黎俱樂部的債務國,也是債權國。償還債務以後,俄羅斯就成為真正的債權國。這筆還款額是俱樂部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提前還款額。

2006年1月-6月俄羅斯工業產值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4.4%。在基礎經濟行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是貿易和建築業。2006年上半年經濟投資結構發生了有助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化。投資轉向發展與資源開采毫無關系的加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機器設備的生產、冶金、紙漿造紙和化工生產、食品生產、管道運輸和通信。

俄羅斯人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特別是大城市居民更為明顯。零售業活躍起來,2006年上半年零售業的營業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3%。俄羅斯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於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市場的良好行情。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亞洲國家對原料的需求增加,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近期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俄經濟部提供的資料表明,今年第一季度俄產"烏拉爾"牌石油在世界市場上每桶均價為61.3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5%。

如今俄羅斯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現代化問題。政府認為必須保障向經濟的創新發展過渡。目的是推動制度性改革和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

如果說,此前當局一直在努力避免國家直接參與經濟項目,那麼現在俄羅斯出現了專門定向支持相關投資項目的機制。經濟特區以及投資基金就屬於這種機制。

俄羅斯已經出現經濟特區:4個技術應用型特區和兩個工業生產型特區。2006年聯邦財政撥款80億盧布(2.8億美元)建設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聯邦主體和市財政也出資同樣的數額。根據法律規定,在經濟特區的落戶企業可享受海關和稅收優惠。預計,到2007年底-2008年初這些特區將建成。

2005年成立的投資基金的主要作用是發展全國性的大型投資項目。基金與私人投資一起為這些項目融資,2006年為這一目的已經撥款25億美元。

Ⅳ 俄羅斯聯邦的預算系統在全球經濟不穩條件下,債務風險評估。


國家風險是伴隨著國際貸款活動的出現而產生的。它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早期殖民擴張時期,並在國際貸款規模迅速擴大的現代社會,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和居民的重視。世界銀行已經建立了相應的國家風險評估制度,以便有效地預測和掌握借貸國未來的償還能力,正確地進行貸款決策。隨著這一制度的執行和推廣,國家風險一詞開始適用,時至今日已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專門術語。國家風險評估是系統分析可能誘發國家風險或影響償債能力的重要因素,以便把握風險發生的根源和類型,進而測定這些因素及其變化對債務國償債能力的影響。一般說來,國家風險評估的重點是對政治、社會和經濟三大要素進行評估。作為國家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國家風險評估歷來受到國際信貸組織和機構的高度重視。
截至1998年底,俄羅斯的外債已達到1508億美元,內債約700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包括外國人持有的短期國債和聯邦債券(1998年8月17日前他們購買了160億美元的這種債券),還有地方政府借的外債(約50億~100億美元)。這些巨額債務,幾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按20.65盧布摺合1美元計算),還債支出占整個預算支出的34%1。俄債務危機的成因極為復雜,財政虧空是一個直接原因。俄羅斯新的《稅法典》長期得不到通過,至今基本沿用蘇聯時期的征稅辦法,稅收不合理問題始終沒有解決。一方面國家無法將新出現的行業納入征稅范圍,另一方面原有企業稅負依舊沉重不堪,稅款拖欠愈來愈嚴重。1998年第一季度稅收只完成60%,國家財政嚴重虧空。為應付不斷出現的支付危機,政府不得不大量借債,發行短期國債券,結果形成「寅吃卯糧」的被動局面,致使國債收益率大大高於貼現率,不僅引起國內外投資者紛紛搶購國債、伺機炒作,而且國家債務總額迅速攀升。由於沉重的債務負擔能使債務國的經濟發展步履艱難,並且從長遠看,俄債務形勢的發展不容樂觀,故從國家風險評估的角度對俄羅斯償債能力進行分析,會對我們今後的債務管理提供一定的啟示。

俄羅斯的債務問題始於戈爾巴喬夫上台以後。在此之前,蘇聯幾乎沒有直接對外舉債,外債總額只有10億~20億美元。而在1985~1991年這6年中,外債達到了近900億美元。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領導人承擔了前蘇聯的債務。同時,在外匯儲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俄羅斯轉而依賴西方貸款以穩定財政。特別自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政府預算連年都有巨額赤字。1992~1997年的6年間俄羅斯共借外債321億美元。1995年俄羅斯宏觀經濟形勢相對好轉,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貸款。在俄羅斯1995年聯邦預算草案中,曾規定使用127億美元的國際信貸彌補72萬億盧布的赤字。1995年國債相當於國內總產值的9.5%。到1996年底,這一比率已跳高到44%,外債就已達1270億美元,內債已達250億盧布,摺合450億美元。1997年前半年,由於沒有大選,車臣戰爭結束,政治性開支比1996年同期大為減少,政府預算赤字也比1996年同期有所減少,但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即使這樣,1997年底,外債已超過了1300億美元,內債進一步增加到570億美元,內外債加在一起已達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由於實行貨幣緊縮政策,政府多年來彌補預算赤字的唯一辦法就是舉借外債,發行債券(借內債)。外援貸款的增多使俄外債越積越多,據統計,僅1998年一年時間就借債273億美元,幾乎相當於前6年的總和。此外,政府和企業的拖欠也越來越多。截至1997年7月1日,拖欠的工資總額比1996年底又增加8.2萬億盧布,增加了17%,達到了55.33萬億盧布。至於企業之間的三角債更是達到了天文數字,總計已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00%,約1萬億盧布(合1600多億美元)。更為嚴重的是,國債的發行基本上不是國內的資金積累,而是外國投資者的資金流入。1997年的外債相當於俄國內總產值的26%。在國庫券(盧布)市場上,40%的國庫券掌握在外國投資者手中,它既無助於俄預算赤字的彌補和物價的穩定,也使俄宏觀經濟「穩定」的基礎極為脆弱。1998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答應向俄提供的新一輪高達226億美元的貸款看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俄面臨的經濟問題,只能使俄外債負擔更加沉重。沉重的債務負擔日益成為束縛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總之,俄羅斯經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負債經濟。
現在,俄羅斯支撐這種沉重債務負擔的主要途徑是借新債還舊債,另一個途徑是靠更多地出售資源增加外貿順差。但這兩種辦法都很難長久使用。僅就外貿而言,情況已經在惡化。事實上俄羅斯出口額增長率早已出現大幅下滑的趨向。1993年出口額增長率為39.6%, 1995年已下降為19.5%, 1996年進一步下降為9.7%, 1997年上半年則變成了負增長。由此看來,雖然俄羅斯資源十分豐富,但靠出賣天然資源支撐國民經濟已是行不通了。

一切政治和社會要素對一國信用和償債能力的有利或不利影響,最終都將反映在該國的經濟統計之中。特別是一國的外匯儲備是否充裕、國際收支是否平衡,乃至綜合經濟實力是否強大等重大經濟問題,對該國的信用和償債能力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在國家風險評估中,經濟要素的評估最為重要,其涉及的內容也最為廣泛。
(1)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占原蘇聯的70%以上;西伯利亞有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蓄積區(僅次於波斯灣);天然氣資源也十分豐富。木材蓄積量佔世界總蓄積量的20%,煤炭佔30%, 石油佔40%,天然氣佔45%,油頁岩佔50%。以機械製造、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煤炭、航空航天、森林及化學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在俄國民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型原子能發電站有列寧格勒和新沃羅涅日原子能電站等,至1998年7月,有核電站29座,核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3%。俄羅斯聯邦擁有巨大的經濟潛力。但由於目前處於體制轉軌時期,加上企業資金短缺,生產設備陳舊,生產性投資不足,導致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呈下降趨勢。
在人力資源方面,俄羅斯歷來十分崇尚教育。早在彼得大帝時代,就刻意追求培養近代軍事科技人才,以及當時先進的西歐造船、紡織等技術。這種巨大的投入,保證了沙皇俄國在此後的發展中有了一定的動力。蘇聯建立以後,又根據計劃經濟的特點,建立了一整套相關的教育教學體系,培養出了一大批對發展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極為有利的人才,從而推動了蘇聯經濟的騰飛。蘇聯這一時期的教育培養出的大批基礎學科人才,又為以後經濟的發展儲備了人才。今天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依賴於原蘇聯計劃體制培養的各種科技人才,尤其是在電子、信息這類急需人才更是依賴於原有的人才。但是由於俄羅斯目前財政困難,致使科技投入一再縮減。俄羅斯的很多研究機構難以正常開展工作,科研人員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造成人才大量外流,僅1993年就流失了約1/4的科研人員。其結果導致俄羅斯科研嚴重萎縮,1991~1993年短短3年間,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量減少了90%以上。
1997年初俄羅斯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規劃包含著一個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政府總是把生產的回升希望寄託於投資回升,特別是外國投資增加上;但另一方面,又恰恰是這種寄託最難實現,政府的預測與實踐的差距最大。例如,1997年政府預定投資會停止下降,甚至開始增加,而前半年的實際卻是,投資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又下降了近10%。如果其他方面的條件特別是市場條件沒有根本的好轉(各種資源需通過市場來配置),現存的生產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即使有更多的投資,也很難使經濟有較穩定的回升。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回升,這種回升也將是緩慢與不穩定的,與正常情況下的經濟增長和起飛還有很大的區別。
綜合以上的分析,俄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總產值(GDP)出現穩步回升的可能性不會很大。因為,在1997年俄前政府就提出1998年要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4%,工業產值增長4%. 新政府也寄希望於到秋季開始好轉,年底實現GDP和工業重現增長。而實際上1998年多項經濟指標都有所下降,國內總產值出現了0.5%的負增長。政府預算不切實際,入不敷出。預計1999年俄羅斯社會可能重新出現經濟危機、財政貨幣危機與政治危機交織並發的局面。而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總產值可用來說明一國的經濟規模和生產能力。GNP或GDP的增長可提高一國的對外償債能力,與國家風險管理有密切的關系。例如,黑勒(H.R.Heller)曾對GDP與外債額作過回歸分析,其相關系數為每增加1美元的GDP,外債總額大約提高19美元。另據統計,至1998年底,俄羅斯還有近一半的企業虧損,生產能力只維持在1991年的1/3的水平。由於生產上不去,企業間三角債沉重、國內70%的經濟活動為易貨貿易等原因,加上國家稅收計劃無法完成,國庫空虛,國家可用於投資的資金很少。近年來,俄羅斯超級新貴將大量的資金轉移到國外,導致國內資金短缺。90年代以來,從俄羅斯流向國外的資本總額在1500億美元以上。資本積累率可用來說明一國資本積累的速度和規模。像俄羅斯這種資本積累率較低的國家往往會持續地出現資金短缺現象,對外來資金的需求較大。
(2)貨幣財政和金融政策
貨幣供給可用來表示一國的貨幣政策是膨脹性還是緊縮性的。如果貨幣供給過多,短期內可能刺激經濟發展;但就發展而言,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削弱出口創匯能力,對償還外債產生不利的影響。俄前政府提出1998年通脹率控制在8%,貨幣量(M2)增加22%~30%;新政府調整為,通脹率控制在10%以內,貨幣量(M2)增加30%. 許新:《俄羅斯新政府政策走向和經濟前景》, 《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4期。其結果是通貨膨脹與經濟發展相比仍然很高。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率應該低於經濟增長率,國民經濟才能穩定發展,而俄羅斯在經濟不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率全年仍高達12%左右。《世界經濟黃皮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這意味著即使稍微放鬆銀根,通貨膨脹也會馬上騰升。通貨膨脹率與償債困難的相關關系是,通貨膨脹推動物價上漲,進而影響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和創匯能力,最後導致一國沒有足夠的外匯償還外債。俄1998年上半年外貿下降4.4%,其中出口減少14.4%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脹控制不力。美國學者沙峻(N.Sargen)在研究中發現,延期償債國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幾乎是如期償債國的7倍。總之,俄羅斯經濟仍未能完全擺脫這樣一種連鎖反應:貨幣短缺-增發貨幣-通貨膨脹-出口減少-影響還債。
當我們進一步探究,為什麼俄會發生嚴重債務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時,不難看到,經濟轉軌中未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金融市場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俄羅斯在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注冊開業和經營方面,缺乏必要的審查和監控制度。轉軌初始,原來由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銀行業,立即涌現出大量私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到1996年4月1日,已注冊商業銀行多達2599家,還有5514家其他信貸機構。如此眾多的金融機構並沒有為俄市場經濟運行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更沒有為提高俄資金運行效率作出應有貢獻。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俄銀行的主要經營活動是外匯交易和證券交易,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業務量為數極少。1997年初,俄羅斯銀行對非金融性企業的貸款只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波蘭和匈牙利銀行貸款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俄羅斯的2倍。極少量的對企業貸款中,絕大多數是為期不到1年的短期信貸,幾乎沒有中長期貸款。如此嚴重的銀行業結構問題,不僅使俄羅斯經濟回升缺乏投資來源,更使俄經濟對舉債過日子產生了依賴。
(3)進出口貿易
出口實績和出口擴張力可用來分析一國的出口現狀和前景。一國的出口多,創匯能力強,其面臨的償債困難就小,不然則相反。俄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國內生產總值的20%靠外貿出口來實現,外匯收入的1/3來自石油出口。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下降,導致俄羅斯出口收入銳減。1998年國際原油價格從21美元/桶一度跌到12美元/桶左右,下降了約40%,天然氣的價格也下降了15%,使俄原油出口(每年1.2億噸)從盈轉虧,年損失達50億美元。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導致1998年外貿順差大大減少。特別是原油產量的下降,將產生更為嚴重的後果,因為油井一旦停止工作,那麼30%的油井以後就再也無法使用了。這對於主要依賴這兩種資源出口創匯的俄羅斯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同時,俄出口產品單一,不利於避開國際商品市場波動的影響,無法保證創匯水平的穩定。
(4)對外債務情況
外債總額佔GNP(或GDP)的比率,可用來說明一國外債與該國經濟實力的關系。盡管一些國家外債總額的絕對值很大,但是與其GNP相比,卻相對小得多,由此可斷定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並不重。不然則相反。目前,俄債務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按20.65盧布摺合1美元計算),還債支出占整個預算支出的34%,遠遠超出世界銀行規定的20%的警戒線,這說明俄羅斯國民的國民生產成果很大的一部分被用於償還債務,其可用於國內生產與消費的部分則相對較少。由此可斷定俄的負債程度已很高,不應再擴大外債的規模。

舉借外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國內資金短缺的困難,有助於加快借款國經濟的發展。但是,舉債過多,特別是在借款條件惡化、國內經濟不景氣、出口商品價格暴跌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借款國就很容易陷入不能如期償還債務的境地。例如,1981年3月,波蘭政府宣布無力償付到期外債的本息,預示著債務危機的到來。1982年8月墨西哥決定停止償還一切外債,接著巴西、阿根廷、智利等許多國家紛紛仿效,從而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債務危機。為克服危機的發生,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應急措施和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一攬子計劃。
第一,全面改革稅收體制,拓寬增收渠道,保證稅款如數到位。(1)把稅收重點從生產領域轉向流通領域,從法人轉向自然人,以保證稅收的到位。(2)擴大稅基,新設了對小商業、娛樂業、服務業的征稅,並增 收個人所得稅;年收入高於10萬盧布者需交納30%的所得稅,其餘則交12%. (3)統一稅率,國家統一徵收20%的增值稅,除麵包、奶製品和葯品外,對其他商品一律徵收5%的銷售稅。(4)嚴肅稅收紀律,建立納稅人清單制度,對偷、漏、欠稅者採取嚴厲的行政措施,甚至上訴法庭,拍賣企業資產。政府預計,如果上述措施得以落實,可增加稅收370億盧布,約占預算收入的10%.
第二,為了實現財政健康化,必須削減國家預算赤字。俄聯邦政府和中央銀行在1998年4月11日簽署的《1998年經濟和結構政策聲明》指出,1997年俄預算赤字佔GDP的6.75%, 1998年應降為5%, 1999年降為3.7%, 2000年降為2.6%, 2001年降為2.4%,使聯邦預算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為了確保預算方案穩妥,葉利欽強調從1999年起預算方案應當實事求是和從嚴,其收入部分應當建立在對經濟發展不樂觀的預計基礎上。減少預算支出的重要方面是限制國債的增加和還債付息支出的增加。目前,還債支出已佔預算支出總額的34%,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01年這項支出的比重將達到70%。俄政府規定1999年國債付息支出不應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4.3%,到2000年應減少到3.7%, 2001年再減少到3.5%。為此,必須逐漸減少國家借款數額,優化債務結構,將盧布債券轉化為美元債務,在此基礎上不再增加國債,穩定國債佔GDP的比重。
第三,經濟轉軌的重點從體制轉換向結構改造過渡,以擴大出口創匯能力。結構改造的核心思想是,選擇和培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和帶頭部門和產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增長點。這主要是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出口潛力的部門和企業,通過合資和股票上市等手段吸收外國投資和進行科技合作,對這些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但是,這些措施達到預期目的的障礙重重。俄羅斯仍處在經濟危機之中。改革以來,傳統的高消耗、粗放型的經濟在俄羅斯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蘇聯時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依然阻礙著經濟改革及其發展。俄羅斯國內的政治斗爭也在影響著經濟決策。故俄羅斯在短期內走出債務陷阱的前景依然暗淡。出路何在?外國債權人要想收回自己的錢,可能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根本調整債務達成協議。
(責任編輯 李 祿)
1 維·戈羅瓦切:《債務絞索》, 《俄羅斯勞動報》1999年3月16日。

Ⅳ 蘇聯解體後高達600億美元的債務都被俄羅斯承擔,俄羅斯為什麼還很高興

對於國際而言,繼承了蘇聯的債務,就相當於是直接繼承者,可以直接擁有繼承蘇聯遺產的國際名義,畢竟國際其他國家是很願意看到的。另外的這些債務是直接和海外軍事基地與港口掛鉤的,也是為大國戰略打下基礎。當然高不高興還是有待爭議的。



此外的核武器由於威力強悍,根據名義是最終落到了俄羅斯手裡;而航母作為大國的「玩具」,普通小國家根本養不起,所以基本上也全部被俄羅斯收入麾下,只有一些尚未建造完成的依舊留在烏克蘭,最後那也基本廢掉了。

最後的600億的債務,直接與蘇聯在海外的所有資產,尤其是軍事基地和港口一一掛鉤,俄羅斯的大國夢也從一開始就並沒有放棄。

Ⅵ 俄羅斯為什麼那麼窮

因為俄羅斯不僅天氣寒冷,人也不是那麼積極的勞動,所以大部分的他們都經常拿掙的錢去買酒喝,畢竟喝酒才暖和 。

Ⅶ 沙皇俄國是不是有堆積如山的財富為什麼

沙皇俄國的財富很多,但外債更多,俄羅斯帝國一直都有外國債務纏身。彼得一世拒絕向外國借錢,但從葉卡捷琳娜二世到尼古拉二世統治時期,俄羅斯一直依賴外部貸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外國分析家聲稱,1910年前的貸款加強了俄羅斯帝國的金融體系,當時它相當穩定。在1914年初,國家外債加上私營公司的擔保債務為63億盧布(預算收入34億盧布,5.5%用於償還外債)。隨著俄德戰爭的爆發和二月革命,相對穩定的金融體系受到了沖擊,當時的社會經濟形勢導致了革命情緒的升級,並演變成一場政變。

當布爾什維克掌權時,這個國家的外債高達100億盧布。列寧的處理方式很簡單: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一項法令取消所有外國貸款。蘇聯時期,外國國家元首多次要求蘇聯償還外債,蘇聯從沒有支付過沙皇的債務,就是西方國家穿越去問列寧,列寧也只會嘲笑說:“一個子兒都沒有。”

Ⅷ 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應對策略

緩解還債高峰。俄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3~4月間的政府危機,增加了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購買國債大量減少。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為,俄這次金融危機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國內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匯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殊不知,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第二天(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准-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只徵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匯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干預外匯市場。政府在此內外交困形勢下,就貿然決定,於8月17日推出了三項強硬的應急措施,即:第一項,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區間,調低盧布匯率的上限到9.5∶1。這實際上是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由6.295貶至9.5,貶值50%以上,市場有此預期,以後盧布匯率必然大跌,10天內跌到20~21∶1,將穩定了3年多的盧布匯率一下沖垮了。
第二項延期90天償還到期的外債,估計有150億美元。
第三項轉換內債償還期,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國債轉換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國債。在轉換結束前,國債市場暫停交易。
這三項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輿論大嘩,股票大跌而停擺,盧布匯率猛跌,後來,央行乾脆宣布任由盧布自由浮動,老百姓擠提盧布以兌進美元,或者搶購消費品。盧布匯率失守,股市更是一瀉千里。到8月28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綜合指數所包括的100種股票的市價已跌至159.2億美元,比年初的1033.56億美元,下跌85%,後來乾脆停業,變成一文不值。

Ⅸ 蘇聯解體的時候是怎麼處理貨幣的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進行換幣改革,將所有原蘇聯盧布的面額都變成原來的千分之一,即去掉尾數3個0,進行新盧布兌換。
無債一身輕,有債心不寧,債務問題一直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自彼得大帝之後,俄羅斯一方面窮兵黷武、四處擴張,一方面大興土木、加速邁向近代化。 為此,俄羅斯不得不向資本富裕的西方發達國家大筆借錢。
拓展資料:
蘇聯的債務問題:
1、截止到二月革命前,俄羅斯外債佔比GDP 達到駭人的 214.6%,成為了國際上的頭號債務國。 十月革命爆發後,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面對西方國家殘酷的封鎖,出於種種考慮,向外界宣布:拒絕償還一切前政府的債務。 蘇聯的債務瞬間歸零,輕裝簡車地走上了國家重建之路。 但與之伴隨的,是西方債權國漫長的經濟制裁。
2、直到二戰爆發,出於反法西斯的共同需要,蘇聯和英美等國冰釋前嫌,重新在國際債務市場上恢復了一定的信譽和形象。 歐美資本家的貸款才又一次源源不斷進入俄羅斯的國庫當中。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蘇聯大部分時間內,外債負擔保持在可控的范圍內,外債總額從未超過50億美元。 真正的債務轉折點,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下跌時。
3、(石油) 自1985年開始,沙特不再保護石油價格,開始大規模增加石油產量,使得原來一度處於高位的石油迅速下跌。 這對十分依賴石油出口獲得收入的蘇聯來說,無異於沉重打擊。 蘇聯石油收入從1983年的156億美元大幅減少到1986年的70億美元,三年減少90億美元。
4、(美國前總統里根與沙特國王) 收入減少了,剛性支出卻居高不下。 從1979年陷入阿富汗泥潭到對越南、古巴、朝鮮等國不計成本的海量援助,無數只進不出的財政黑洞把蘇聯經濟壓得喘不過氣。 開不了源又節不了流,自然而然地逼迫蘇聯走上大規模舉債的道路。 自1986年開始,蘇聯的外債已經超過300億美元,到了1989年已超500億美元的大關口。 解體前更是飆升到了96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當年GDP的四分之一。
5、(蘇聯紅旗從克里姆林宮落下) 當蘇聯轟然倒下的那一刻,這些債務卻無法憑空消失,重重地壓在15個新生的國家上頭。 針對這960億美元外債,15個國家還就如何還債,展開過激烈博弈。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債務總額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