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為什麼擴張西歐列強

俄羅斯為什麼擴張西歐列強

發布時間:2023-01-26 22:32:03

㈠ 西歐列強的殖民地損失殆盡,為何美國和俄羅斯殖民地幾乎沒有損失

因為其實西歐列強去各個地方殖民完全是為了發展他們本國的經濟。美國和俄羅斯完全是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地領土。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歐列強二戰過後幾乎都失去了殖民地。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幾乎沒有任何的損失。並且也因為美國和俄羅斯的殖民地基本上離他們本土都不遠。而西歐列強的殖民地則完全是全球發展。

英國曾經還將殖民地作為產品的銷售市場,英國的殖民其實並不是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而完全是想要獲得市場搶占市場。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殖民的殖民地會議相比較其他國家更加的發展好一些。而美國和俄羅斯的殖民地,其實都只是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

㈡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一直致力於領土擴張呢

俄羅斯從創業開始,不斷地對外擴張,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國土面積約2280萬平方公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東斯拉夫民族那麼熱衷於領土擴張呢?銘蘇先生就從以下6個方面給大家做深入的分析:

五、從地緣關系來看。

15世紀以來,海洋航行技術得到極大地提高,海上貿易逐漸超越陸上貿易,越來越受到重視。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剛開始在波羅的海沿岸和裏海沿岸都沒有出海口,這極大地限制了俄羅斯同西歐國家的貿易往來。

同時,在航海時代,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強國,要看其海軍是否強大,有了強大的海軍才能維護海上貿易航線的安全,也才能夠稱霸海洋。俄羅斯為了實現其帝國夢想,不斷地向周邊進行擴張,在波羅的海、裏海、北冰洋、太平洋等地區都打通了出海通道。

六、民族心理因素分析

東斯拉夫民族從開始創業,到一步步做大做強,經歷了600多年的奮斗歷程。他們天生都有一種恐懼心理,以前弱小的時候害怕被周邊鄰國欺壓、滅國;當自己通過掠奪變得強大了,又害怕自己擁有的總有一天會失去,畢竟搶來的地盤,別人有可能搶回去。

他們天生的恐懼症逼迫他們通過不停的擴張,先把對手消滅,先把對方佔領,自己才不會被消滅和佔領。俄羅斯人對外國人一般都比較排外,因為他們天生有民族恐懼症,害怕外來人員搶走了他們的飯碗、搶走了他們的福利這一心理會長久的伴隨著他們。

本文是銘蘇先生地緣關系第四章解讀俄羅斯第三節,喜歡的讀者請關注頭條號:銘蘇先生,後續繼續為您做地緣關系相關內容的解讀。

㈢ 沙俄在歐洲戰力一般,為何在遠東擴張這么快

當今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是什麼?俄羅斯。俄羅斯有多大?1709.82萬平方米,其中亞洲部分佔其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以上。可是把時間往回撥到現代俄羅斯國家剛剛建立的16世紀,那時的俄羅斯的領土僅僅只有莫斯科及其周邊地區,是個典型的歐洲國家。

但僅僅兩百多年的時間,就在17世紀的時候,俄羅斯就從一個東歐平原上的小公國一躍成為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大帝國,直接與中國接壤。那麼為何俄羅斯在遠東的擴張如此順利呢?

首先俄羅斯東擴最大的障礙金帳汗國已經崩潰。從16世紀開始,西歐雖然開始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通過殖民活動,英法等國逐步強大起來,但此時西歐殖民擴張主要是美洲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對於北亞,西歐國家既鞭長莫及,又沒有興趣。

在俄羅斯東擴過程中唯一能與之競爭的便是中國。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正是中國明清易代時期,中國內部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內部的各派勢力都忙著互相兼並,統一國家。等到最後滿清統一之時,俄羅斯人已經擴張到中國的家門口了。

㈣ 為什麼在歷史上俄羅斯一直在擴張自己的國土,很

俄羅斯的西面和南面,都有強國,比如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就輸得很慘。所以,將擴張的方向,對准了東方。西伯利亞大部分都是凍土,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其他列強並沒有涉足。而中國在晚清,又是不斷衰落。所以,俄羅斯得意飛速擴張,成為領土第一大國。
二戰中,也進行了一些擴張,但在解體的時候,大部分都吐出來了。蘇聯解體,俄羅斯失去了四分之一的領土,一半的人口。如果將阿拉斯加也算上,其實毛子失去的領土也挺多滴。

㈤ 為什麼俄羅斯會在歐洲列強中別具一格

最直接的緣由,是地緣干係的嚴密。大帆海時期降臨後,歐洲列強紛繁在全天下范疇內大肆擴大。而在擴大目標上,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仍是厥後的英法,其眼光都集合在歐洲之外的新大陸和亞非等地。
之以是雲雲,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度大多位於西歐,直面大西洋,帆海手藝和海上掌握力絕對較強,在降服海洋的才能具有後,可以以海為路,較便利的掌握天下;另一方面,新大陸和亞非地區廣大,可開辟價直較高,從中博取的收益更大。
而俄羅斯則差別,俄羅斯因為所處的東歐板塊開辟較晚,且天氣苦寒,其氣力本就不足以與西歐列強媲美,再加上東歐板塊離大西洋較遠,其所用以通向大西洋的兩大政策通道——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又因地形限定,咽喉樞路被歐洲其他強國掌控,以是其沒法與西歐海洋強國正面合作,以是只能挑選絕對瘠薄的北亞作為本人的次要擴大目標。
不外,也正因為雲雲,俄羅斯獲得了直接拓土開疆的良機。固然北亞的地緣潛力,分明與新大陸、亞非不克不及比擬,但因為俄羅斯的東歐本部與北亞、中亞直接山水相連,以是跟著俄羅斯權利的進入和不時延長,北亞和中亞便天然而然的與東歐組成了一個波動而嚴密的地緣全體。
而這一點,東方列強就不行了。當然,東方列強的海內領地,其可開辟價直遠在北亞和中亞之上,可是海洋的存在,阻斷了其與歐洲列強本部的干係。固然跟著科技的提高,人類降服海洋的才能愈來愈強,但再強的才能,也不可能完整弭平海洋的天然地緣阻斷屬性。地緣上的天然疏離,減弱了列強本部對海內領地的掌握,使它很難將兩者融為一體,只能接納殖民這類羈縻式辦法加以掌握。
不外,話又說回來,假如僅僅是地緣上的天然拓展延長,還不足以成績昔日之俄羅斯。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中國早在秦漢時便已基本成型。但在之後的幾千年裡,華夏王朝哪怕是極盛的大一統時期,可以真正直轄統治的(即設流官辦理),也不外就是東亞大陸中東部罷了,而稍偏離一點的,像雲貴、廣西還有四川等地,就只能採納羈縻手腕,直接掌握。而再偏僻一些,甚麼西域、關外、大漠、青藏等地,固然他們與中國本部同樣是屬於東亞大陸這個地緣全體,但對這些偏僻之地,華夏王朝常常連羈縻都做不到,更別說兼並了。
北亞之於東歐的偏僻閉塞,其實不遜於東亞大陸邊沿板塊之於華夏,為何當年中國不克不及直接兼並,而俄羅斯卻可以呢?
這還得感激產業文化的西風。俄羅斯的興起擴大,恰好與人類由農耕文化向產業文化轉機同步。依仗產業的加持,俄羅斯不只獲得了對游牧武裝的壓服性軍事劣勢,並且產業前提下,人類交通運輸才能也大幅加強,這使得俄羅斯可以把本人的地緣影響力無效的投射到北亞和中亞。反觀農耕時期的華夏王朝,固然在文化質量上遠高於同時期的邊沿地區,但農耕的天然范疇,決定了其不只不克不及在軍事上壓服游牧武裝,並且在地緣影響力的投射上,對天文間隔和崇山險阻的打破才能也無限,以是只能對邊沿地區望之興嘆。只需當產業文化到來,中國才終究打破這類結界,基本完成對邊沿板塊的無效吸納。
而除去產業的加持,北亞的瘠薄本身,也有助於俄羅斯對其之霸佔兼並。普通來說,在拓土開疆的目標上,各人都天然的會傾向於挑選那些可開辟價直高的地區——究竟後果這類處所才有可能發明更多的收益,給本人帶來很高的報答。
但問題是,可開辟價直高的地區,其本身的板塊地緣氣力天然也相稱弱小。即使入侵者可以憑仗一時之劣勢佔得廉價,但跟著這些板塊開辟水平加強,板塊地緣氣力逐步開釋,那末樹立在其基礎上的本地盤緣權利,天然不肯意本人頭上再多一個遠在萬里之外的奴才,不肯本人的長處被無故剝削——這樣一來,他們必然會生出對抗之心。而其本身氣力的逐步弱小,還有與本部(宗主)的悠遠地緣間隔,又決定了,本部未必能何如得了這些地頭蛇,最初的後果,就是本部自願保持對海內領地的統治。
關於這一點,最分明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本為英國殖民地。但北美新大陸的地緣潛力,分明在大不列顛本部之上。從前沒開辟時,英國倒還壓抑得住;但跟著開辟水平加強,北美新大陸的氣力不時加強,逐步有才能順從英國統治,最初終究經過一場自力和平,從英國手中離開而去。
而北亞差別。北亞,尤其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與東歐本部的干係也非常疏離。但北亞真實過分瘠薄,這類瘠薄,招致了兩個後果——第一,北亞基本沒法組成足以自成一體的地緣權利,第二,離開了其他強勢板塊的撐持,北亞連人類基本正常生活都難以供給。這類情況下,北亞不只沒有自我掙脫俄羅斯東歐本部的才能,連掙脫它的願望都遭到限定。

㈥ 雲石俄羅斯靠什麼從東歐小邦,發展成全球第一領土大國

作者 雲石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當今全球第一領土大國,其陸地面積現高達1700萬平方公里,是排名第二的加拿大的近兩倍之多。

而這令人瞠目的1700萬平方公里,還是縮水後的結果。在沙俄晚期和蘇聯極盛期,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最高時曾突破2200萬平方公里,其規模之大,在人類正式進入星際時代前,估計也少有可比肩者。

俄羅斯之所以能有如此廣闊的領土,與其近代對北亞、中亞的積極開拓密不可分。正是近代幾百年中對亞洲的大力蠶食,這才讓俄羅斯從蝸居東歐平原的一個邊緣小邦,一躍成為雄踞亞歐大陸中央的一流世界級大國。

只不過,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有一個現象十分奇怪;雖然這一時期,歐洲但凡有點實力的國家,莫不大舉對外擴張,但在這股瓜分世界的浪潮中,大家的擴張方式是不一樣的。主要的歐洲國家,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還是後來居上的英法,乃至作為新貴的德國,他們的擴張方式,大多以殖民為主。雖然這些國家也掠取了眾多領土,但在統治上,一般的歐洲列強,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宗主國——殖民地的間接管理方式,對其所得土地,大多隻作為海外領地,保留相當自主權,並未納入直轄。

只有俄羅斯是個例外。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是赤裸裸的鯨吞,直接並入俄羅斯版圖。

為什麼俄羅斯會在歐洲列強中別具一格?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最直接的原因,是地緣關系的緊密。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歐洲列強紛紛在全世界范圍內大舉擴張。而在擴張方向上,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還是後來的英法,其目光都集中在歐洲以外的新大陸和亞非等地。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家大多位於西歐,直面大西洋,航海技術和海上控制力相對較強,在征服海洋的能力具備後,可以以海為路,較便捷的控制世界;另一方面,新大陸和亞非地域遼闊,可開發價值較高,從中博取的收益更大。

而俄羅斯則不同,俄羅斯由於所處的東歐板塊開發較晚,且氣候苦寒,其實力本就不足以與西歐列強媲美,再加上東歐板塊離大西洋較遠,其所用以通向大西洋的兩大戰略通道——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又因地形限制,咽喉要津被歐洲其他強國掌控,所以其無法與西歐海洋強國正面競爭,所以只能選擇相對貧瘠的北亞作為自己的主要擴張方向。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俄羅斯獲得了直接拓土開疆的良機。雖然北亞的地緣潛力,明顯與新大陸、亞非不能相比,但由於俄羅斯的東歐本部與北亞、中亞直接山水相連,所以隨著俄羅斯勢力的進入和不斷延伸,北亞和中亞便自然而然的與東歐形成了一個穩固而緊密的地緣整體。

而這一點,西方列強就不行了。固然,西方列強的海外領地,其可開發價值遠在北亞和中亞之上,但是海洋的存在,阻斷了其與歐洲列強本部的關系。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征服海洋的能力越來越強,但再強的能力,也不可能完全弭平海洋的天然地緣阻斷屬性。地緣上的天然疏離,削弱了列強本部對海外領地的控制,使它很難將二者融為一體,只能採用殖民這種羈縻式方法加以控制。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僅僅是地緣上的自然拓展延伸,還不足以成就今日之俄羅斯。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中國早在秦漢時便已基本成型。但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中原王朝哪怕是極盛的大一統時期,能夠真正直轄統治的(即設流官管理),也不過就是東亞大陸中東部而已,而稍偏離一點的,像雲貴、廣西以及四川等地,就只能採取羈縻手段,間接控制。而再偏遠一些,什麼西域、關外、大漠、青藏等地,盡管他們與中國本部同樣是屬於東亞大陸這個地緣整體,但對這些偏遠之地,中原王朝經常連羈縻都做不到,更別說吞並了。

北亞之於東歐的偏遠閉塞,並不遜於東亞大陸邊緣板塊之於中原,為什麼當年中國不能直接吞並,而俄羅斯卻可以呢?

這還得感謝工業文明的東風。俄羅斯的崛起擴張,正好與人類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折同步。依仗工業的加持,俄羅斯不僅獲得了對游牧武裝的壓倒性軍事優勢,而且工業條件下,人類交通運輸能力也大幅加強,這使得俄羅斯能夠把自己的地緣影響力有效的投射到北亞和中亞。反觀農耕時期的中原王朝,雖然在文明質量上遠高於同時期的邊緣地區,但農耕的天然局限,決定了其不僅不能在軍事上壓倒游牧武裝,而且在地緣影響力的投射上,對地理距離和崇山險阻的突破能力也有限,所以只能對邊緣地區望之興嘆。只有當工業文明到來,中國才終於沖破這種結界,基本實現對邊緣板塊的有效吸納。

而除了工業的加持,北亞的貧瘠本身,也有助於俄羅斯對其之佔領吞並。一般來說,在拓土開疆的目標上,大家都天然的會傾向於選擇那些可開發價值高的地區——畢竟這種地方才有可能創造更多的收益,給自己帶來很高的回報。

但問題是,可開發價值高的地區,其本身的板塊地緣實力自然也相當強大。縱然入侵者可以憑借一時之優勢佔得便宜,但隨著這些板塊開發程度提高,板塊地緣實力逐漸釋放,那麼建立在其基礎上的本土地緣勢力,自然不願意自己頭上再多一個遠在萬里之外的主子,不願自己的利益被無端盤剝——這樣一來,他們必然會生出反抗之心。而其自身實力的逐漸壯大,以及與本部(宗主)的遙遠地緣距離,又決定了,本部未必能奈何得了這些地頭蛇,最後的結果,就是本部被迫放棄對海外領地的統治。

關於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本為英國殖民地。但北美新大陸的地緣潛力,明顯在大不列顛本部之上。以前沒開發時,英國倒還壓製得住;但隨著開發程度提高,北美新大陸的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有能力抗拒英國統治,最後終於通過一場獨立戰爭,從英國手中脫離而去。

而北亞不同。北亞,尤其是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與東歐本部的關系也十分疏離。但北亞實在太過貧瘠,這種貧瘠,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北亞根本無法形成足以自成一體的地緣勢力,第二,離開了其他強勢板塊的支持,北亞連人類基本正常生活都難以供應。這種情況下,北亞不僅沒有自我擺脫俄羅斯東歐本部的能力,連擺脫它的慾望都受到限制。

而且北亞、中亞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也給俄羅斯吞並他們提供了支持。俄羅斯在亞洲大舉擴張期間,有資格對它構成阻礙的對手主要有兩個——西亞的土耳其,和東亞的中國。如果這兩個地緣大國當時足夠強勢,那俄羅斯不僅擴張成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就是搶到的領土,也可能出於博弈需要和戰略緩沖的考慮,不便直接吞並,而採取羈縻方法間接控制——或者乾脆讓它獨立。

可問題是,近代的中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雖然地緣實力足夠強大,但當時都深陷農耕泥沼不能自拔,被西方並列為亞洲兩大病夫,別說阻截俄羅斯了,連自家領土都被俄羅斯吞並了一大塊,所以並不足以讓俄羅斯感受到外來威脅,進而能夠專心的對亞洲擴張成果消化吸收。

而到20世紀,奧斯曼土耳其甚至徹底崩盤,從曾經的一流地緣大國,淪落為蝸居巴爾干一隅和小亞細亞半島的二流國家。至於中國,雖然在20世紀末重新開始崛起,但此時的俄羅斯已經成長為世界級大國,綜合實力並不弱於中國。生米已煮成熟飯,再加上國際形勢決定了,中俄需要緊密合作,故而中國也只有咬咬牙認了。

工業文明的加持,北亞地緣潛力的匱乏,以及周邊其他強勢地緣勢力的沒落,使俄羅斯對亞洲領土的擴張和消化,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最後一個促使俄羅斯直接吞並的原因,則在於其開發亞洲領土的方式。俄羅斯的亞洲領土要麼乾旱(中亞),要麼酷寒(北亞),都不適合常規性的大規模工農業開戰,對這種地方的開發,主要以資源開采為主。

這和西方對殖民地的開發是不一樣的。西方對殖民地的開發,雖然也有單純的資源掠奪,但同時也種植業發展和常規工業建設——而這種開發是需要全民大規模普遍參與的。尤其是全球化時代來臨後,西方普遍將初級工業轉移至亞非拉,進而將他們納入了自己主導的經濟循環。在這個體系中,西方雖然居於高端,但亞非拉地區的穩定,也對這種經濟模式的維持起到了支撐作用。

而且,這種全球化產業鏈條的分布,也多少會給亞非拉當地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繁榮和增長。所以這些地區也成為西方產品的消費市場,供西方二次受益。

這種情況下,西方各國有必要給予當地人更多的自主權力,以確保這種雙向經濟模式的穩定,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反之,如果壓迫太多,一旦引發反抗和動亂,這種基於共贏模式的雙向循環經濟體就會受到破壞。

但中亞、北亞不同。俄羅斯的亞洲領土缺乏常規工農業開發條件,無法打造可以自成一體的經濟產業集群,俄羅斯也不需要來自北亞的大范圍工農業開發支持,只要掌控住關鍵的礦產資源,然後再沿西伯利亞鐵路,打造出幾個據點式的工業中心,便足以把握北亞的經濟命脈。這種情況下,由於北亞沒有自成一體的經濟基礎,也不存在大規模的本土市場,俄羅斯也沒必要打造什麼共贏模式,也沒必要考慮什麼當地市場二度開發(當地連人都沒幾個,更遑論市場),所以也沒動力出於繁榮當地經濟,或者維穩考慮,給予他們過度的自主權。

地緣關系的緊密,工業文明的東風,北亞的天然附庸屬性,以及開發模式的不同,這種種因素匯聚在一起,決定了俄羅斯有慾望,也有能力將這廣袤領土直接收入囊中。

不過,要攬瓷器活,也得有金剛鑽。相較於龐大的亞洲領土,俄羅斯東歐本部體量並不算太大,而且位於國土最西端,地緣結構上存在一定缺陷。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要維系龐大的國土,除了本部的強勁硬實力外,也需要在政治體制上做一些設計,以適應自己的特殊國情。

㈦ 俄羅斯用了什麼樣的擴張方式,發展成世界第一大領土國

俄羅斯的發展歷程是很坎坷的,當時莫斯科公園開始,俄羅斯就一直搶奪領土然後擴大自己的地界,俄羅斯深受工業文明的影響,在其崛起擴張之時,其國家已在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換。工業文明之下,熱兵器戰勝了游牧武裝的冷兵器,軍事上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同時,在工業文明的加持下,人類交通運輸能力有了跨越式的進步,這就為俄羅斯文明及其地緣影響力投射到北亞和中亞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到了近代,俄國的彼得大帝時代過去了,俄國卻一直處於倒數。因此俄國在等待一位能夠改變俄國處境的皇帝,而這時尼古拉一世執政了,他認為自己就是帶領俄國走上巔峰的人,於是將目標放在了土耳其,當時的土耳其靠近地中海,掌握三個海峽是絕佳的靶子。

㈧ 為什麼說俄羅斯民族是個極具擴張意識的民族

1、非理性。重感性輕理性是俄羅斯民族最顯著的性格特徵。
2、共同性。俄羅斯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共同性。其歷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斯拉夫人自古以來的村社共同生活(勞動組合互助、原始的公正平等)和東正教的聚合性(在愛的基礎上的自由與統一)。
3、極端性。俄羅斯人凡事好走極端。非此即彼,沒有過渡,講究純粹。平穩的適度的從從容容的生活與俄羅斯人無緣的。
4、排外性。渴望純粹相聯的是俄羅斯民族的排外心理。東正教哺育了整個俄羅斯民族的成長,深深地紮根於俄羅斯人民的世界觀中。東正教最突出的思想,即自己是唯一純潔的、最代表上帝意願的宗教。真正的教會只有一個——東正教會,其他都是外來的,敵對的。

㈨ 二戰之後,英法等國去了絕大部分殖民地,為什麼俄國卻一寸未失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二戰之後英國和法國的確失去了絕大部分殖民地,但他們並非自願放棄的。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更是狂妄的號稱“英國不會放棄一寸土地”。因此,在二戰之後,英法等國之所以失去絕大部分殖民地,不是因為他們突然良心發現,更不是因為英法等國改吃素了,而是因為隨著二戰民族覺醒和美國的攪局,英法兩國已經控制不住如此龐大的領土,被迫“吐”了出來。

沙俄對中國的侵略

還有如今俄羅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飛地、著名的旅遊勝地加里寧格勒,也原屬於二戰時期德國的領土。蘇聯佔領之後,將居住於當地的德國人全部驅逐一空,並大量遷居斯拉夫人。因此,即使蘇聯已經解體,這塊飛地依然牢牢控制在俄羅斯手中。

因此,二戰之後,俄國沒有如英法等國一樣失去大部分殖民地,歸根結底的原因在於沙俄在侵略過程中,將侵佔的地方當做本土經營,同時在經營的過程中,手段夠狠、夠殘酷、夠徹底。殖民地的反抗乃至獨立,歸根結底還是需要由當地人民來進行的,如果當地連人都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了反抗。

㈩ 俄羅斯擴張之謎

1547年1月19日,庄嚴肅穆的克里姆林宮烏斯賓大教堂正在舉行隆重的加冕儀式,當滿頭銀發的大主教馬卡里把鑲滿珠寶的莫諾馬赫皇冠鄭重地戴在年僅十七歲的大公伊凡四世(又被稱為伊凡雷帝)頭上的時候,俄羅斯 歷史 上新的一頁開始了。

伊凡四世加冕成為俄國 歷史 上的第一個沙皇,這決不僅僅意味著「稱號」的改變,而是代表著一個民族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從這時起,到十九世紀末的僅僅四百年時間,沙皇俄國從一個地處歐亞平原一隅的、面積280萬平方公里的小國,發展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面積達220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這是一種何等驚人的擴張速度!

從伊凡四世起,象徵著沙皇統治的雙鷹旗幟,就開始在北半球的上空獵獵飄揚。

那麼,沙皇俄國為何如此擴張成性呢?它的內在驅動力和外部環境如何?擴張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它本身所具有的東方基因,又是如何形成和助長了它在東方的擴張?另外,沙皇除了他手中高舉的軍刀以外,他還擁有什麼魔力和法寶,驅使那些好戰的哥薩克分子,像決了堤的洪水,向廣闊的歐亞平原沒有遮攔地傾泄而去?這一系列看似簡單實則頗費考究的向題,長期以來,引起了人們無限的興趣。

一架沒有欄桿的嬰兒車

俄羅斯發祥於歐亞大平原。它的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川大地,既沒有高山大川可憑,也沒有雄關要隘可守。對於一個剛剛誕生的國家來說,歐亞大平原是一架沒有欄桿的嬰兒車,毫無安全可言。因此,它飽受過侵略和奴役之苦,那些神出鬼沒的草原飛騎和金戈鐵馬的韃靼軍隊,就曾是酷愛自由與獨立的俄羅斯的大敵。在經過了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的血與火的洗禮後,俄羅斯終於掙脫了韃靼人奴役的枷鎖,但是,就像勝利來之不易一樣,要保衛勝利也是極不容易的。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就不得不經常擴張邊界,以防止他們的敵人接近他們。

這其實只是一種簡單的生存規律,一種本能而已。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教授曾經指出:生存和安全是人的頭等需要。一個民族的心理也是這樣。俄羅斯咄咄逼人的擴張行為,也只是出自一個單純的慾望——繼續生存的本能,這是一種對地形所造成的危險的直接反映。

近代地理大發現認為,有沒有出海口和領海,幾乎成了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近代 社會 的重要標志。在這一方面,俄國也有著先天的缺陷。因為瀕臨俄國北部和東部的海洋,盡管海岸線很長,實際上卻不能用於經濟上的需要。唯一起著海上大門作用的是阿爾漢格爾斯克——白海上的一個港口,但它一年也有9個月的封凍期。

鐵路時代出現前,一個國家沒有出海口,就等於與世隔絕,它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將停滯不前,對外貿易也將仰人鼻息。因此,尋找出海口的願望,也是助長俄國向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到彼得一世時期,向海洋擴張的願望就更為迫切了。馬克思曾經評論說:「『俄國需要有水域』這句話,成了彼得一生的座右銘。」

此外,人煙稀少的亞歐大平原,還使俄國遠離當時世界上的商業和文化中心,這就導致了俄羅斯文化上的孤立,從而迫使它不斷地尋求與西方的一些中心對話。

俄羅斯的這種地理環境,一方面賦予了它對外擴張的內在要求,另外,也提供了它對外擴張的客觀條件。既然亞歐大平原只是一架沒有欄桿的嬰兒車,它沒有山川河流作為屏障來保護一個弱小的俄國,同樣,它也不會有障礙來阻擋一個野心勃勃而又日漸強大的俄國。遍布於亞歐平原上的橫交錯的河流網,四通八達的連水陸路,無疑助長了它向南到黑海、向西到波羅的海的大移動。再加上廣闊的東部地區人煙稀少,這就給俄羅斯向東殖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空前的機會。

有關地理環境引起擴張的觀點,在許多學者們看來也是成立的。尼古拉·伯狄阿耶夫在他的論文《論空間對俄國人精神的抑制》一文中,就清楚地寫道:「我雖然不是從亞歐平原成長起來的俄羅斯國家的同情者,但我也認識到它是為控制廣闊土地而斗爭的產物。我認為是自衛迫使俄羅斯人趕走侵略者,並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堅定地保衛自己,但由於居住的地方對他們幾乎沒有什麼自然保護條件,他們就不得不經常擴張他們的邊界·•••••」

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說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盡管早期的俄羅斯就野心勃勃地極欲擴張它的版圖,但它畢竟還面臨著復雜的周邊環境。

西面,與俄國毗鄰的有立沃尼亞(約相當於今天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立沃尼亞以南是立陶宛大公國。俄國的西北方則為瑞典(其版圖包括芬蘭)。這些國家是俄國向西方擴張的嚴重障礙。特別是立沃尼亞位於俄國進入波羅的海的咽喉之地。立沃尼亞原為日耳曼騎士團的領地,後來成為獨立國家。十六世紀時,立沃尼亞四分五裂,內戰頻仍,名義上是日耳曼帝國的組成部分,並受羅馬教皇的庇護,實際上成為它的鄰國瑞典、丹麥、波蘭、立陶宛長期爭奪的一塊肥肉,俄國也想染指其間。至於波蘭、立陶宛控制下的白俄羅斯、烏克蘭,早就成了沙皇俄國覬覦的對象了。但是,和當時的東北歐強國瑞典、丹麥、波蘭、立陶宛比起來,俄國還只是一隻初生牛犢,盡管勇氣可嘉,畢竟實力有限。不過,隨著俄國實力的發展,這些國家也都紛紛成了它的俎上肉。

南面,與俄國連界的是從金帳汗國的廢墟上站立起來的克里米亞汗國,再往南是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的前身為突厥人,它們於1453年征服拜占庭後建立奧斯曼帝國,它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地跨歐亞非三洲,特別是控制著黑海與地中海相連結的咽喉要道——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克里米亞本身實力不強,但它得到了強大的土耳其的支持,不僅堵塞了俄國進入黑海的道路,而且還經常襲擾俄國。

東面,與俄國接壤的是位於伏爾加河中下游的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以東則是諾蓋汗國,再往東就是失必兒汗國了,這些汗國都是從金帳汗國中分離出來的。伏爾加河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一向被俄國擴張主義者稱為「天下勝地」。喀山汗國的首都喀山城是通向烏拉爾一帶的必經之地,也是東歐、北歐同高加索、中亞地區貿易往來的沖要之道。如果俄國一旦佔領喀山,即可獲得東進和南下的基地。再加上喀山等諸汗國實力相對弱小,因而就成了俄國擴張主義者的首批祭品。

吉普賽式的斯拉夫人

如果說自然環境造就了俄羅斯的擴張主義的話,那麼,這種擴張主義的早期特徵則是斯拉夫民族對亞歐平原長達數世紀之久的移民過程。從許許多多生動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知道了一個喜歡遷徙的民族——吉普賽人。他們攜兒帶女,輕裝簡從,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而俄羅斯人的祖先——東斯拉夫人,似乎也有著吉普賽人的習性,在廣闊的亞歐平原上漂泊、游盪,艱難地繁衍著他們的生機和文化。

據編年史記載,斯拉夫人對亞歐平原自願或非自願的移民,比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所有其它表現要早出現幾個世紀。一般說來,斯拉夫農民的漂泊遷移,並不像吉普賽人那樣浪漫,而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被迫不斷深入內地和向北或向東推進的:尋找沒有游牧部落襲擊危險的土地;獲得自由土地的願望;希望躲避國家那些貪得無厭的稅吏和募兵官。早在六世紀東斯拉夫部落到第聶伯河起,他們就開始利用第聶伯河方便的交通條件來擴大他們的領域。他們順利地向南移動,遠達黑海南岸並且往北到達伏爾加河上游。

從十一世紀開始,斯拉夫人的移民進入第二個階段。波洛伏齊游牧部落的蜂擁而至,使基輔周圍的南部草原生活變得日益不穩定,於是許多斯拉夫人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去,其中許多人的遷移完全超越了過去斯拉夫人的定居線。這批移民的到來,使附近地區的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日益強大起來。這個公國位於蒙古人控制的羅斯地區的中心地帶,而後來的莫斯科公國,就恰好誕生在這里。

在蒙古人統治的時代,斯拉夫人的擴張主義和移民傳統雖然被限定往北方發展,但決不能說它們移民的范圍縮小了,恰恰相反,數千逃難的農民逃往卡累利阿以躲避蒙古人的恐怖,因而給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提供了一個要求合並該地區的機會。

斯拉夫族遷徙的第四次浪潮是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的,這時俄羅斯國家已經建立,這次遷徙的浪潮成了任何官方的政治合並的先聲,並為俄羅斯後來的邊界擴張奠定了基礎。當時,立沃尼亞戰爭在進行,為了反抗無休止的戰爭加諸農民的橫征暴斂和拉楓徵兵,也由於響應回到南方肥沃土地去的多年夢想的召喚,數千莫斯科國的農民向南方遷徙,其中大半遷入頓河流域和頓涅茨克河流域渺無人煙的土地。隨著最初的農民進一步向南移動,他們建立起一些新的哥薩克社區,這些社區正好處於莫斯科政府的代理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因此,俄羅斯向黑海擴張最早的事實就是半逃亡的農民偶然的推進,如果沒有他們的先期移民,那麼征服和兼並黑海地區的進程就會被大大地推遲了。農民成了俄羅斯擴張的先遣隊。斯拉夫農民最後一次遷徙的浪潮發生在十六世紀後期和十七世紀初,這是對開墾擁有誘人的自由土地的西伯利亞的響應,也是再次為反對壓在莫斯科國全體農民身上越來越重的橫征暴斂的一次無聲反抗。提起「西伯利亞」,一般人會感到毛骨悚然,在他們的想像中也許會涌現出沼澤密布、冰雪茫茫的蠻荒景象。人們也許還會認為這里除了偶爾出現幾個原始的土著外,就是滿山遍野的野狼,間或有幾個手持火槍的哥薩克······當然,這只是一般人的想像而已。其實,在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看來,這里是一片絢麗多彩的土地,到處是美麗的自然風光,這里的生活充滿艱辛也富有自由。無論是寧靜夏日貝加爾湖陽光明媚的景緻,或是西伯利亞土著居民的純朴熱情,都令許許多多的拓荒者們心向神往。

但是,無論怎麼說,這最後一次農民遷徙的浪潮卻大大地促進了政治的統一。這次遷徙嚴格說來是隨著皮貨商人之後的,可是,在政府推行它的殖民政策之前,農民遷徙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以商人和教士為代表的俄羅斯官方人士,而且總是在數量上大大超過由國家遣往的移民。十七世紀初,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後,由於農奴制度的強化,自發移居的農民的數量大大減少了。以後,沙皇政府又嚴格地規定了農民流入西伯利亞的比例,從此,斯拉夫農民的移民浪潮基本停止。

但是,回顧十七世紀以前的 歷史 ,我們發現,俄羅斯農民幾乎在一切情況下都是走在國家官吏之前的,因此,他們才是亞歐大草原上真正的拓荒者。為了尋求肥沃土地或為了免遭游牧民的襲擊或為了逃避國家的兵稅,冒險的俄羅斯農民以他們勇敢而不畏艱辛的行動,擴大了俄羅斯人對於自然界的不幸的是,他們勇敢的行動,反倒給他們力求逃避的那國家開辟了擴張的道路。他們越是走在政府的前頭,他們就越是助長了俄羅斯擴張主義加快速度。

金錢的誘惑

在促使向外擴張的諸因素中,貿易是最恆久不變的因素。早在俄羅斯統一國家出現之前,這種商業與擴張互為推動的情況就已經出現了。北歐海盜出身的瓦良格人首先發現了斯拉夫人地區巨大的商業意義:他們的領土能夠用來連接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的市場與加羅林帝國的市場之間的貿易路線。於是,瓦良格人南下征服斯拉夫人,建立起基輔羅斯,為了實現他們建立商業大帝國的夢想,最初的幾個基輔大公執行著擴張主義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在處理同拜占庭帝國的關系方面,基輔把對外擴張作為對外貿易的補充,幾次發動了對拜占庭帝國的戰爭。最終迫使後者接受屈辱的條約,為基輔羅斯的商品和奴隸貿易進入拜占庭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

俄羅斯國家統一以後,莫斯科商人控制並且主持著羅斯地區的貿易事業,伊凡四世時,因為貿易沖突而引發的國際爭端達到了嚴重的關頭。1552年對「天下勝地」喀山的迅速征服被偽裝成為一次反對伊斯蘭教徒的基督教十字軍,而1554年和1556年征服阿斯特拉罕時就公然以給莫斯科的貿易打開整個伏爾加河流域為目標。1558年,為了不使俄羅斯被排擠到歐洲貿易活動的外圍,伊凡四世冒著極大的危險,發動了耗費巨大的立沃尼亞戰爭,以求在波羅的海海岸為莫斯科獲得一個港口。因為在伊凡四世看來,只要他保有哪怕是最小的一個港口,這個戰爭就證明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業,但由於波蘭、立陶宛和瑞典三方都反對伊凡插足波羅的海,因而伊凡四世最終一無所得。

在彼得以前莫斯科國領土擴張的最後階段多半是為貿易事業推動。這種由於經濟上的貪婪而引發的對外擴張在俄國征服西伯利亞的過程中達到了高峰。前面說過,西伯利亞的自然條件是艱辛的,但是那裡也埋藏著淘金者的夢想。許許多多希望發財致富的商人和哥薩克分子,冒著生命危險,在西伯利亞尋找著發財的機會,他們中間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則長眠於此。

對於商人們的冒險和擴張,沙皇政府是完全同意的。它先是授予大商人斯特羅干諾夫家族一項政府專利權,允許他們在西伯利亞進行殖民掠奪。對於那些自發前往東方的人們,沙皇政府則通過一種納貢效忠(以毛皮、牲畜等納貢)的制度把他們管理起來。到1590年,沙皇政府又派出軍隊永久駐扎西伯利亞,用來鎮壓地方的起義。

沙皇政府與商人的緊密合作,不僅鞏固了它在西伯利亞的勢力,而且主持了不斷向東尋求皮貨的探險。這個殖民擴張進程於1648年達到了頂點,在這一年裡,謝苗·迭日涅夫通過白令海峽自歐亞大陸的東北角到達了美洲大陸。

因為貿易的關系,沙皇政府除了在東方冒險外,還在西方與南方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在西方主要是爭奪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南方則是為了打通由黑海到地中海的商路,這一切都在證明,是金錢和貿易的巨大誘惑,促使沙皇政府進行著全方位的擴張戰爭。貿易與擴張,有一種極為密切的關系,用馬克思的話說:「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著一種掠奪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時代的商業民族中的發展,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征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俄國的商人階級也是這樣,為了保證貿易道路、商業利潤以及殖民掠奪,不斷地支持和推動沙皇政府向外擴張。

正教的光輝

宗教原則雖然從來沒有靠犧牲政治的利益而收到預期的效果,但它卻常常成為一個有用的理論,因為它能掩蓋擴張者為掠奪金銀財富而發動戰爭的凡俗動機。從988年羅斯軍隊皈依羅斯人的生活方式,鼓舞和發展了他們個人的和公眾的活動,更重要的是東正教賦予俄羅斯人一種世界觀,使他們可以向其周圍的人們-東面的伊斯蘭教徒和西面的羅馬天主教徒-定出自己的方針。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伊斯蘭教徒和羅馬天主教徒都對他們的政治生存因而也對他們的宗教生存擺出了一種威脅姿態。

基輔和莫斯科公國反對信仰其他宗教的國家的大多數軍事行動,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進行的,並且以十字軍的形式出現:奪取新的領土以擴充東正教的邊界。因此,我們除了看到由地理限制引起的咄咄逼人的擴張主義和經濟慾望引起的貪婪外,我們還能看到俄羅斯擴張主義的另一方面,即由宗教的救世主義產生的熱誠。既然俄羅斯被信仰其他宗教的列強長期包圍,那麼東正教在彼得以前俄羅斯的征服理論中就成了堅定不移的信仰。

伊凡四世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就是以宗教的名義完成的,有些為了追求商業利益的征服和擴張有時也假借宗教的名義。莫斯科特列基雅科夫畫廊展出的著名聖像《教會的得勝》,就充分說明了伊凡四世是如何假借宗教的名義進行他的擴張事業的。這幅聖像表示沙皇伊凡與大天使米哈伊爾和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並列,表示在崇高的東正教征服者的神聖傳統中,伊凡乃是神聖的後裔。當伊凡在勁頭十足地與立沃尼亞人進行戰爭時,就把他們都當做是不信上帝的人。他還三番五次地把自己描繪成基督教的監護人,因而被賦予了統一基督教世界的任務,以便與他的偉大前輩康斯坦丁皇帝媲美。

就俄羅斯教會來說,它在配合莫斯科當局擴大邊界方面也是毫不示弱的。從1328年俄羅斯的總主教移居莫斯科起,他們對莫斯科大公們日益增強的野心就更加給予道義上的支持。1453年,當東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陷落使莫斯科國成為唯一自治的東正教的政治體系時,教會在努力發展莫斯科國的帝國意識形態方面的呼聲變得更響亮了。瓦西里三世時期,僧侶弗洛菲正式提出了「第三羅馬」的理論。他在給瓦西里三世的文件中闡述了這一理論,他寫道:

「至高至貴的君主,基督教正教的沙皇,大公陛下······您將取代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地位。

「第一個羅馬因信奉異端而垮台,第二個羅馬一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之門也被伊斯蘭教徒的戰斧所劈開。現在這里是新的第三羅馬,保持您的皇位以及神聖使徒的教會,使宇宙之內、普天之下,永遠照耀著正教信仰的陽光。

「尊敬的沙皇啊!因為一切信仰基督教的王國將統一於您的王國,您也將成為普天之下基督教的沙皇。

「尊敬的沙皇,請自尊自愛吧!全部基督教王國將統一於您。兩個羅馬已經垮掉了。第三個羅馬屹立著,而第四個羅馬永不會有。」

這種呼聲就是要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全世界的基督教王國要統一於沙皇俄國,而沙皇將成為全部東正教徒的沙皇。

雖然都主教和教士們在直接影響莫斯科國的領土野心方面並不成功,但他們能夠把救世主和宗教使命的生氣勃勃的 情感 灌輸進莫斯科國的外交政策。到伊凡四世統治時,整個朝廷受到一種基督教優越感和自以為是的氣氛的影響,這種氣氛一方面增強了把新教徒趕出波羅的海的慾望,另一方面在東方穆斯林地區加強了基督教廣泛殖民的政策。

在十七世紀初,當弗拉萊特總主教與他的兒子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沙皇共同統治時,教會有更多的機會指導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到1633年弗拉萊特死之前,他擬訂了計劃,以便有朝一日羅曼諾夫王朝的俄國能夠進行反對波蘭的戰爭,不僅要報復在混亂時期波蘭的干涉,而且要使好戰的東正教與好戰的波蘭天主教打仗。他這樣做的時候得到了老百姓的有力支持,因為他們把波蘭看成是反對基督的化身。隨著1652年尼康總主教的就職,俄國更加轉向信奉東正教的東方,並且擬就了解放那個地區信奉同一宗教的人們的計劃。一旦波蘭被迫宣布中立和東烏克蘭被兼並,這種野心就與莫斯科現實主義的計劃相吻合,即與土耳其打仗。從十四世紀以來,侵略成性的基督教君主的原則與俄羅斯東正教會的世界野心已經結合起來,到1700年他們終於完全合拍了。這時,沙皇認為,俄羅斯強大到足以向土耳其人挑戰了。巴爾干半島的關鍵是信奉東正教的各族人民,這給俄羅斯提供了一個進入巴爾乾地區的絕好口實-解放巴爾干。這最終使俄羅斯人的貿易有一個通過戰略要津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出口。

沙皇-帝國意識的象徵

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俄羅斯的統治者開始把自己說成是羅馬皇帝的後裔和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甚至把自己描繪成金帳汗國的大汗繼承人。這種努力把自己裝扮成正統繼承人的做法,在中國 歷史 上也曾出現過,但這種情況在西方似乎更多。

就俄國 歷史 來說,早在伊凡·卡利達時期,這位號稱「錢袋」的大公在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的稱號後,就把它(指稱號)擴大為「全俄羅斯之王」。伊凡在這樣做的時候宣告說:我們是偉大的留里克家族的後裔,留里克王朝的世襲權起先確定在基輔,後來移往弗拉基米爾和蘇茲達爾,現在已經在莫斯科確立起來了。這種宣稱自己為某一個偉大家族後裔的做法並不僅僅是為了一種表面上的虛榮,而是反映出莫斯科公國所逐漸形成起來的帝國意識形態。因為他們的所追求的目標是收回他們的「世襲領地」(遺產),也就是世世代代擴大領土的幻想。

1473年以後,伊凡大帝在許多場合都用「沙皇」這一稱呼號,這是莫斯科公國在帝國意識形態方面採取的一個象徵性步驟。「沙皇」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皇帝的稱號「愷撒」,意思是「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原來是俄國人用來稱呼拜占庭皇帝的,後來,俄國人也以此來稱呼蒙古可汗。

伊凡大帝的這一舉動,關繫到下列的事實,即留里克家譜把莫斯科公國的家族上溯到古代羅馬皇帝。為了給日耳曼皇帝(他也把自己當作羅馬統治權的繼承人)以深刻的印象,伊凡還使用了雙頭鷹的國徽(這原來是拜占庭帝國的國徽),對此,恩格斯曾經形象地指出:「當君士坦丁堡剛落入土耳其人之手,莫斯科大公就把拜占庭皇帝的雙頭鷹加入了自己的國徽,從而宣稱自己是羅馬皇帝的繼承人和復仇者;大家都知道,從那時起俄國人就力求佔領沙皇格勒即沙皇城(他們在自己的語言中是這樣稱呼君士坦丁堡的)。後來小俄羅斯的富饒平原又引起了他們吞並的慾望。」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成為「沙皇」,這表明,他也成了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總之,莫斯科的統治者們採用和從戰略意義上運用種種稱號以及為這些稱號附加上意識形態,這不僅想要表示與其他統治者平等,而且等於公開宣布了擴張主義計劃,這對於莫斯科的一些敵對國家來說,還是起了一些作用的。

莫斯科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還日益覺得他們是金帳汗國的遺產繼承者,並把金賬汗國曾經擁有的全部領域作為俄羅斯帝國政策的一種最終目標。在俄羅斯統治者看來,只有它才最有資格提出在前宗主的區域內充當領導者的要求。在對伏爾加河中、下游的兩汗國進行征服的過程中,盡管莫斯科曾策動信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作為一支基督教十字軍而進行戰斗,可是,莫斯科國的統治者卻是以充當早先金帳汗國舊址的當然繼承人來進行這次東方戰役的。在俄羅斯的思想里,把沙皇的稱號與羅馬愷撒的概念聯想起來以前,沙皇這個稱號同「汗」這個稱號早就是同義語了。在伊凡三世取得喀山戰役勝利之後,他才第一次採用了「沙皇」的稱號。當伊凡四世以「沙皇」之尊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時,他乃是作為金帳汗國的汗的真正繼承人而這樣做的。在向東征服的過程中,沙皇政府利用許多土耳其部落和蒙古部落把它當做可汗繼承人的這種感覺,為它的征服活動創造了心理上的有利局面。直到十八和十九世紀,對於加爾梅克和布里亞特人來說,沙皇還是他們心目中的「白汗」。

這樣,「沙皇」這一明顯表露俄羅斯帝國心跡的稱號,就成了一個萬能的法寶。在向西方推進的時候,俄羅斯的統治者就把自己看作是羅馬皇帝的後裔和拜占庭皇帝的神聖繼承人;在向東方推進的時候,他又是金帳汗國的繼承人了。東正教的俄羅斯盡管曾打著「維護正教信仰」的旗幟對外用兵,但它卻是心甘情願地承認偉大的穆斯林統治者的威望的。實際上,它只不過是利用了自己輝煌的過去——由基輔羅斯以及羅馬帝國和蒙古帝國——所提供的一切可能的條件,為它的勃勃野心添上一層美麗的謊言罷了。但是,從俄羅斯發動的歷次戰爭的動機來看,我們又幾乎可以說,正是這種妄想至高無上的勃勃野心,構成了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最大動力。

參考資料:《俄國史》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為什麼擴張西歐列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