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宇宙無敵大明朝割讓的西伯利亞,為什麼由清朝背黑鍋
宇宙無敵大明朝割讓的西伯利亞,為什麼由清朝背黑鍋?
作者:托恩多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編者註:歡迎大家理性討論歷史問題,把有關意見發表在留言區內。
⑵ 什麼時間哈爾濱被俄國人佔領過
沙皇俄國是一個歐洲國家,它和亞洲東部的中國,相距遙遠,並不接壤。由於俄國極力推行擴張政策,不斷侵佔領土,十七世紀中期,它的侵略魔爪就伸到了中國領土黑龍江流域,從此它對中國開始了侵略活動。
1:沙皇俄國立國東進史
十五世紀中期以前,俄羅斯還處於封建割據時代,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只是到了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俄羅斯才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這時俄國的領土只有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東部邊界還在鄂畢河以西,距離中國黑龍江流域還有數千公里。
到了十六世紀中期的一五四七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自己是全俄羅斯的統治者,並自稱為沙皇(「沙皇」稱號來源於羅馬皇帝凱撒的變音,凱撒以窮兵黔武著稱)。此後沙皇俄國不斷向外擴張,侵略別國領土。
十六世紀下半葉,沙皇俄國越過了鳥拉爾山,向東方的西伯利亞擴張。十六世紀九十年代,它推進到鄂畢河東岸。十七世紀初,它佔領了葉尼塞河流域。一六二八年又擴展到勒拿河畔。一六三二年在勒拿河中游建立了俄國東方侵略據點雅庫次克城,這時它的領土逐漸接近中國黑龍江流域。
對於沙皇俄國的這種領土擴張,日本學者渡邊千春在二十世紀初寫的《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一書中評論說:從十六世紀開始的最近四世紀中,俄國以每日平均佔領一百三十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到二十世紀初,它的領土已達二千三百萬平方公里。這樣的擴張領土,世界歷史上除英帝國外,沒有一國可以相比。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羅馬帝國,當時的領土也不過是今日俄國領土的七分之一。
在沙皇俄國這種不斷兼並領土的擴張下,十七世紀中期,和它東方侵略據點相鄰近的中國黑龍江流域,就成了俄國侵略的目標。
2:中華民族黑龍江流域行政設置史
黑龍江流域很早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代,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的各族人民,就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漢族的古稱),密切交往。他們勤懇勞動,開發著祖國的東北邊疆。
到了公元八世紀初,中國唐朝在黑龍江流域正式設立行政機構,建立了黑水軍和黑水府,設都督等官職進行管理。
十二世紀初,居住在東北地區的中國女真族(即滿族,古稱肅慎,後改稱勿吉、靺鞨等),建立了金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置了蒲與路,在緩芬河流域設置了恤品(速頻)路等機構,進行管轄。
十三世紀時,元朝政府在黑龍江下游設置了水達達路,並在黑龍江口附近的奴兒乾地方,設立了征東元帥府,統轄這一地區。
到了十五世紀初,當時俄國還處在封建割據、沒有形成統一國家的時候。中國的明朝政府又在廣闊的黑龍江流域建立了各級行政機構,進行管轄。根據明朝的史書記載:明朝從建國一開始就積極經營東北地區和黑龍江流域。到一四零三年,明朝皇帝派遣行人邢樞和知縣張斌,招撫奴兒干一帶(即黑龍江下游和庫頁島地區)的吉列迷(明代黑龍江下游的少數民族,清代稱為費雅喀。俄國人稱之為基里亞克人。蘇聯稱為尼夫赫人)各部後,整個黑龍江流域都歸明帝國管轄。明朝政府在這一地區設立了衛指揮使司(簡稱衛)、千戶所、百戶所(簡稱所)、站和地面等行政機構,進行統治。
到一四四七年(明正統十二年)止,共設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站和地面等五十八處。為了統轄這些衛、所,明朝政府在一四零九年於黑龍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設立了軍政合一的最高行政機關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這些行政機構的官員,有漢族人,有女真族人(即滿族人),也有中國其他民族的人。
後來由於這一地區衛、所的增加和分設,到一五七三年(明萬曆年間)時,奴兒干都司共轄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和地面各七。它的管轄區域西起鄂嫩河,東到庫頁島,北至烏第河,南臨日本海。對這一地區,明朝的中央政府不斷派遣官吏前來視察。僅從一四一一年(明永樂九年)到一四三三年(明宣德八年)的二十二年間,就先後十次派遣中官亦失哈(女真文)到這一帶巡視。
3:明永寧寺的初建和重建史
永樂年間,皇帝命令內官亦失哈等,以強大的船隊遠航,五次到達努爾干都指揮使司,安撫、勸告、慰勞哪裡的百姓。哪裡的長官僚佐撫恤百姓,哪裡的人民歸化朝廷,於是捕捉海東青等土特產到朝廷進貢。皇上為了嘉獎他們的到來,賜給他們官爵,賞給他們錢物,慰勞他們一番,送他們回去。朝廷還怕他們沒有變好,進一步命令地方官建造佛寺,使其神佛去軟化他們。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在巡視期間,在奴兒干都司所在地,修建了永寧寺。現屬於俄羅斯聯邦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永寧寺距特林村2.4公里,距黑龍江入海口150公里,近鄂霍次克海出海口的奴兒干都司。永寧寺內供奉觀音菩薩,並樹立一座石碑,上刻永寧寺記碑文《永寧寺記》。永寧寺碑原在永寧寺中,其位置在奴兒干都司城西南、黑龍江與亨滾河交匯處對岸的江邊石崖上。永寧寺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塊碑被稱為(永樂碑),記錄了明朝在這里建立奴兒干都司的史實與亦失哈前兩次巡視的過程。
後來,因特林有永寧寺,黑龍江入海口的村鎮被中國人稱之為「廟街」,即今天的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立·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亦失哈在外東北考察時見寺廟已毀,於是委派官員在原址重建永寧寺,命令工匠塑造佛像,華麗和雅緻的程度,比舊佛寺還要優美。努爾乾的民眾不分遠近,都來磕頭作揖,深深感謝說:「我們永遠臣服天朝,永遠不會對天朝產生疑心了。」並再立《重建永寧寺記》這塊碑被稱為(宣德碑),這兩塊碑被合稱為永寧寺碑,是明朝對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進行管轄的重要物證,也是研究東北歷史的重要史料。
明宣德八年(1433年)立·重建永寧寺碑記
石碑正面有漢文,碑陰有簡易的蒙古文、女真文翻譯。永樂碑碑高102厘米,寬49厘米,厚26厘米,碑底座為38厘米。宣德碑碑高120厘米,寬70厘米,厚32厘米。
在這兩個著名的碑記中,具體記錄了明朝在這一地區的建政經過和亦失哈幾次巡視的情況。
4:清時代曹廷傑拓片永寧寺碑史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三姓(黑龍江省依蘭縣)供職靖邊軍後路營邊務文案的湖北枝江人曹廷傑(1850-1916),奉吉林將軍希元之命到特林對俄佔區永寧寺碑作實地考察。他冒著「凡中國人有拓碑文者,格殺勿論」的危險,不顧個人安危,在懸崖荊棘中,拓下兩塊永寧寺碑文。釋出《永寧寺記》362字,《重建永寧寺記》344字。從而確認:兩座永寧寺碑,一系明永樂年間奴兒干都司建永寧寺所立,一系明宣德年間重修永寧寺時所立,是古代中國東北邊疆的鐵證。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曹廷傑永寧寺碑拓片
曹廷傑的這一發現和研究,當時被認為是「震驚學術界的一大貢獻,」受到國內外重視。光緒22年,俄國學者巴·西·西里耶夫寫道:「根據永寧寺碑文可以肯定,明永樂九年,明朝政府在奴兒乾地區建立了地方管轄機構,把奴兒干改為省一級的都司。」曹廷傑親眼見證永寧寺碑,並寫進《西伯利東偏紀要》。書中敘述永寧寺被毀,改建成喇嘛廟(喻東正教堂)後,仍可見「二碑尚巍然立於廟西南百步許」。
清代·曹廷傑
曹廷傑又為永寧寺碑拓片第一人,消息傳開,在史學界引起反響,吸引海內外無數關注的目光。永寧寺碑於1904年遷移海參崴,兩座石碑被搬進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兩座博物館。碑附近的永寧寺遺址也被毀壞。
當時明朝為了加強中央同黑龍江流域的聯系,還在奴兒干都司管轄境內,設立了兩條大的交通干線。一條從肇州站(古代的州名,在今黑龍江省肇源縣茂興鎮)開始,往西到兀良河(呼倫貝爾附近),全長約二千七百里,共經十一個站。另一條由底失卜站(古代的地名,在今黑龍江省雙城縣西南花園屯)開始,沿松花江往東,直到大海附近亨滾河口的滿涇站,全程共五十五個城、站。
到了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明朝的建州衛官員、女真族(即滿族)首領努爾哈赤及其後繼者皇太極起兵反抗明朝的統治,建立了後金政權。一六三六年改稱為清,接管了明朝在東北的疆土,取代了明朝在黑龍江流域的統治。在這一地區設官鎮守,徵兵收稅,繼續行使主權。
5:沙皇俄國窺視黑龍江流域起始史
就是在這個時候,俄國西伯利亞的「皇室僕人」,乘承沙皇關於「極力為沙皇陛下尋求好處」的敕令,到處刺探新土地,擴張領土。一六三六年俄國托木斯克地方的哥薩克首領科佩洛夫,在阿爾丹河畔從鄂溫克人那裡,第一次聽到了有關黑龍江的傳說。鄂溫克人告訴他,海邊有一條叫「奇爾喀爾」的大河(即黑龍江),那裡種植糧食,還有一座銀山,出產白銀。科佩洛夫為了找到這塊美麗富饒的地方,一六三八年派遣莫斯克維金,帶領三十人進行偵察。
莫斯克維金沒有找到黑龍江,但他於一六三九年進一步搜集了有關黑龍江的情報,這就更加引起俄國統治者對黑龍江的侵略野心。
雅庫次克督軍彼得·戈洛文,在一六四零到一六四一年間,曾數次派人搜集黑龍江的情報,並企圖佔領這個地方。從此一個偵察、佔領中國黑龍江的侵略行動就開始了。
6:永寧寺兩碑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作為歷史見證沙皇俄國侵略中國黑龍江流域的永寧寺碑,是極其重要的文物,稱之為國寶並不為過,許多中國人對其懷有深厚的感情。但是1860年簽訂割讓外東北大片中國領土的《中俄北京條約》之後,永寧寺碑被遺留在俄國占據的外東北。
永寧寺記碑較早進入海參崴的阿爾謝涅夫博物館展廳。重建永寧寺記碑則放置在距離博物館一公里左右的的馬路邊,這塊碑缺乏基本的保護措施,長年在室外經受日曬雨淋和冰雪侵蝕。直到近年,置於室外多年的重建永寧寺記碑才移至阿爾謝涅夫博物館展廳,與永寧寺記碑放在一起展出。兩塊碑都已經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大部分字跡已模糊不清,令人痛心。可見,永寧寺碑流落俄羅斯後,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屬於級別較低的文物。
歷史不容忘卻,也不容選擇性遺忘。永寧寺碑和重建永寧寺記碑歷經風雨,飽經滄桑的姿態,依然堅強的屹立在異國他鄉。同時也在訴說著,證明著中華民族歷經的侵略、屈辱、磨難和悲涼。永寧寺碑和重建永寧寺記碑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兩塊永寧寺碑也許只有在中國才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發揮其在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獨一無二的重大價值。
永寧寺碑每當想起你時,華夏兒女多麼希望跪在你的面前,抱著你痛哭一場,讓嘩嘩的淚水沖刷掉心中的傷痛和恥辱,用華夏兒女胸膛溫暖你被遺棄百年的悲涼。
⑶ 永寧寺碑的發現說明了什麼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永樂九年(1411)春,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作為明朝廷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最高一級的地方官府機構。明朝廷所派遣到的奴兒干都司的欽差大臣亦失哈、封疆大吏康旺在對奴兒干都司的管理和經營上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他們對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採取了「柔化斯民」的政策,使奴兒干都司所轄衛、所的各部族與明朝廷的關系極為密切。
明朝廷在奴兒干都司的治所(今俄羅斯特林)建立了一座供奉觀音的永寧寺,並在寺旁豎立了兩塊石碑,一塊是永樂十一年所立,刻有《敕修永寧寺記》,另一塊是宣宗宣德八年(1433)時所立,刻有《重建永寧寺記》。這兩塊碑記記錄了明朝廷管理和經營奴兒干都司的事跡,碑文用漢、蒙古、女真、西藏四體文字書寫。從永寧寺碑上所列官員人名來看,有漢族人、蒙古人、女真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可以看出奴兒干都司是明朝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地方政權。永寧寺碑與一般碑文不同的是,在它所列的一百多人中,不僅有欽差大臣、封疆大吏,而且連底層的勞動人民像鐵、石工匠等也一一列名其中,這也表現了亦失哈和康旺尊重百姓的態度。
永寧寺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永寧寺碑卻曾經巍然挺立在原址幾乎達五百年之久,不少中外文獻都對它作過記述。永寧寺碑是明朝廷管理奴兒乾地區的歷史見證,它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⑷ 明朝的版圖到底有多大
明成祖朱棣時期派鄭和下西洋的同時,還派遣亦失哈對黑龍江流域進行探險,陳誠出使帖木兒帝國的首都赫拉特。我們比較多的關注鄭和下西洋,卻很少知道亦失哈對黑龍江流域的探險活動和陳誠出使西域。
1413年至1414年期間,亦失哈第二次前往黑龍江下游探險,並在特林(今俄羅斯聯邦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烏利奇斯基區特林地方特林)逗留了將近一年。
他在特林海岬上建了一座名叫永寧寺的佛教寺院以供奉觀世音菩薩,並用漢文、蒙古文和女真文豎立石碑以記其事。這塊被稱作《永寧寺碑》的石碑現位於海參崴的阿爾謝尼耶夫博物館內,上面的碑文稱贊當地的居民擅於射箭和捕魚,他們的衣服是用魚皮製成的。
這次前往黑龍江流域,最遠到達了庫頁島,亦失哈在1413年前往黑龍江入海口處的庫頁島沿海一帶,冊封當地酋長為明朝官員。
明朝在庫頁島北部近海處設立囊哈兒衛,在中部波羅奈河流域設波羅河衛,東部駑烈河流域設兀烈河衛,隸屬於奴爾干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9月,明成祖詔令中官李達護送帖木兒帝國國王沙哈魯派遣的使者回國。隨行使者包括副使李暹,典書記陳誠、楊忠等8人。使團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10月,抵達帖木兒帝國國都哈烈。
明朝的領土囊括今日萬里長城以南及遼寧省之范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諸部落有宗主權,東北疆域最遠到達庫頁島以及外興安領更北的地區。
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明朝在今中國東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都設有羈縻機構。
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今越南北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國土面積達到極盛,其領土面積約為1000萬平方公里。
相對於清朝而言,明朝的領土面積是少了點,清朝領土極盛時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但是明朝的開放性遠遠超過清朝,明朝有鄭和下西洋、亦失哈對黑龍江流域的探險、陳誠出使西域。
明代《職貢圖》更為重要的是,明朝士大夫和皇帝的世界地理知識全備,都看過當時的世界地圖。
⑸ 努爾干都司在那
應該是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一作奴爾干都指揮使司,明官署名。成祖永樂七年(1409)置,是中國明朝明成祖時在東北黑龍江出海口一帶(今俄羅斯境內)所設立的一個軍事統治機構。治所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為當地軍政機構。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永樂十一年(1413)與宣宗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清光緒三十年(1904),二碑被帝俄政府劫去,移置海參崴博物館。
奴兒干都司轄區,幅員遼闊,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轄區內廣置衛、所,作為都司所屬的地方軍政建制。在奴兒干都司建立前後,1403—1409年(明永樂元年至七年),陸續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滾河和烏蘇里江流域設立130餘衛,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奴兒干都司轄區內增加到衛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稱384衛。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黑龍江地區的統治。[3]
⑹ 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
奴兒干都司是中國明代政府設置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洪武年間,黑龍江下奴兒乾地區的元代故臣多歸降明政府。奴兒干都司的設立密切了奴兒干同明朝的政治聯系、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明廷經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奴兒乾地區巡視。太監亦失哈從1411—1433年(明永樂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視察,對都司、衛、所官員授予官職、印信,賞賜衣物錢鈔。並在奴兒干都司的山頂上,修建了永寧寺,先後留有「敕建永寧寺記」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寧寺記」兩塊石碑(現藏於俄羅斯海參崴博物館)。它是遼東都司奉命設立的專門承擔對黑龍江與松花江流域進行招撫的機構,遼東以北數百個衛所直接聽命於中央政府,直接與明廷官方建立聯系,而無需要經過奴兒干都司這個中間環節。同時,明初在東北的種種經略活動如吉林船廠建造舟師,建立數千里的驛站系統等則是由遼東都司方面全權辦理。
⑺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有什麼重要意義
明朝建立以後,領土范圍很快達到東北的邊疆地區,並設立都司、衛、所,對這些地方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明初,太祖就曾派人招撫遼陽行省等地的居民。洪武四年(1371),設置遼東衛及遼東衛指揮使司。洪武八年,改稱遼東都指揮使司。成祖即位以後,進一步加強對東北的行政管理。從永樂二年(1404)設置奴爾干衛開始到永樂七年,共設置了一百三十二個衛、所。尤其是在永樂七年設置的奴爾干都指揮使司,任命康旺為都指揮同知,使領土管轄范圍達到西起鄂嫩河(今俄羅斯南部),北抵外興安嶺(今俄羅斯東南部斯塔諾夫山脈),東至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下屬一百八十四個衛,二十多個所。奴爾干都指揮使司即奴爾干都司是直接隸屬明朝廷的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機構,其中的重要官職均由明朝廷從內地委派官員擔任,領取較高的俸祿並每年前往京城,得到很多賞賜。都司以下各衛所也是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關,大小官員也由朝廷直接任命。明朝廷還在奴爾干都司駐扎軍隊,駐軍最多時達到三千人,戍守期為兩年,而且是聽從朝廷的直接調遣。按照規定,奴爾干都司各衛所的居民都要向朝廷繳納貢物,各衛所還要按期朝貢。除了委派官員對奴爾乾地區進行管理以外,朝廷還經常派大臣前去巡視。都指揮同知康旺在奴爾干都司的治所特林(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東岸蒂爾)附近建立了一座供奉觀音菩薩的永寧寺,並鐫刻了《敕修永寧寺記》碑石與《重修永寧寺記》碑石。這兩塊碑是用漢、蒙、藏、女真四種文字書寫的,詳細地記載了朝廷設置奴爾干都司的經過以及派人巡撫的情況,充分證明了明朝對奴爾乾地區所進行的有效管理,也說明了奴爾乾地區各民族間有著良好的交流和融合。
⑻ 明朝設立奴兒干都司,他的衙門在哪兒
明朝時期,我國東北黑龍江流域居住著女真民族。明朝永樂元年,朱棣派官員到黑龍江下游流域地區對女真各部進行招撫,在奴兒乾等地區設立了若干羈縻衛所。以後的五六年間,先後在黑龍江下游及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建立了130多個衛所。
永樂七年,為了加強對這些衛所的管理,明朝廷把奴兒干衛改設為奴兒干都司,任命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奴兒干都司的治所設在元朝時遼陽行省征東元帥府所在地特林,位置在今俄羅斯境內阿穆爾河與阿姆貢河交匯處,距離黑龍江入海口約200多公里。
奴兒干都司是明朝中央政府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廣大地區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管轄范圍西起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東到庫頁島、南抵鴨綠江邊。全盛時期擁有400多個衛所。
明朝政府任命當地部族首領擔任羈縻衛所的都督、都指揮使、千戶、鎮撫等官職,給予印信,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民族習俗進行管理,各衛所之間互不隸屬。明朝政府不定期派官員到奴兒干都司所轄地區進行巡察。
為了傳遞公文政令、往來人員物資,明朝在元朝原有驛站的基礎上,開辟了奴兒干通往內地的驛傳路線。這條驛路北起奴兒干都司附近的滿涇站,沿黑龍江、松花江南下,經過遼東都司,最後抵達北京,全長2500多公里。
到了明朝後期,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崛起,奴兒乾地區逐漸被後金控制,奴兒干都司也就退出歷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