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搞壟斷業的叫什麼

俄羅斯搞壟斷業的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06 07:47:38

① 俄羅斯七大寡頭是什麼人他們有什麼經歷

金融寡頭是指掌握著龐大的金融資本,幷在實際上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政權的大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東方財富網文章稱,俄羅斯的七大金融寡頭,是從葉利欽執政前發展起來的,有些對葉利欽甚至普京的執政做了大力扶植;但他們自恃功臣,處處干預政治,實施行業壟斷,暴斂資本,資助車臣,意圖參政,干預政府。這樣不遵守游戲規則的大亨下場,往往祗有逐漸衰落一途。

傳媒大亨古辛斯基:顛沛流離

古辛斯基是猶太後裔。1989年,他組建了大橋銀行。1993年,他轉向傳媒業,隨後,他控制了《今日報》和《七日》周刊,收購了著名的"莫斯科之聲"電台,與美國人合辦《總結》周刊。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古辛斯基成了傳媒大亨,個人財產高達4億美元。

隨著普京在民眾中的聲望日高,古辛斯基重操手中的輿論工具,對普京在車臣發動圍剿非法武裝的行動醜化,在俄羅斯掀起一場反戰浪潮。獨立電視台對第二次車臣戰爭進行全程跟蹤報道,不斷地直播那血淋淋的作戰場面,挑起民眾對政府產生不滿情緒。

2000年春季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之前,古辛斯基所掌控的傳媒工具覆蓋率,已經完全可以與政府手中的傳媒覆蓋率相抗衡。

普京明白,要想打擊和削弱寡頭干預政府,首要任務是控制輿論導向。2000年6月12日,俄總檢察院指控他侵吞國有資產幷下令將其逮捕。6月16日,蹲了3天大牢的古辛斯基被取保候審,之後就神秘失蹤。11月俄通過國際刑警機構發出紅色通緝令。2001年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西班牙家中落網,但西班牙警方拒絕了俄方的引渡請求幷將其釋放。2003年8月23日,古辛斯基在希臘再次被捕,不久後又被釋放。目前,古辛斯基躲藏在以色列。

評:葉利欽曾經在答謝宴上對他說:"錢多不要緊,但不要從政。"最終,他沒有接受這個勸告,與政府作對,結果在所難免的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別列佐夫斯基:政治避難

當有記者向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及別列佐夫斯基的名字時,普京在嘴裡重復了幾下,然後輕蔑地反問:"他算老幾?"

別列佐夫斯基集數學家、金融家、媒體大亨和"政壇鬼才"各種身份於一身,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1999年12月,別列佐夫斯基混入了國家杜馬代錶行列,但2000年7月他又主動放棄了代表資格。寡頭別列佐夫斯基暗中操控媒體,還養了一幫精英,包括法學家!

但他涉嫌資助車臣分裂勢力,2000年初,俄司法機關指控他參與了一系列欺詐案。為躲避牢獄之災,別列佐夫斯基於當年5月溜到英國。2003年3月26日,別列佐夫斯基在倫敦落網。俄總檢察院曾准備將其引渡回國,但別列佐夫斯基居然說服英國政府同意了他的政治避難要求。盡管如此,這棵"白樺樹"(別列佐夫斯基的外號)還是被普京砍倒,再也直不起來了。

評:逃亡之後,白樺樹又涉嫌僱傭前克格勃少將刺殺普京,可見其野心昭然若揭。處處和當權作對。樹大招風,白樺樹成長的太茂盛了,也就需要修剪修剪了。

霍多爾科夫斯基:身陷囹圄

原為共青團幹部的霍多爾科夫斯基靠倒賣假酒發家。1990年,步入金融界。1997年到2003年,霍氏的財富由24億美元增至80億美元,在全球富翁排行榜上躍居到第26名,成為俄羅斯首富。

03年7月,霍氏公開支持反對黨,挑戰普京。10月25日,俄特警在霍氏乘坐的專機上將其抓獲,幷關進監獄。霍氏正面臨著偷稅、逃稅等多項指控。

評:有錢了就想著不受政府的束縛,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你要是長的不成型了,肯定會被規矩掉。

斯摩棱斯基:出國避難

1989年,斯摩棱斯基創辦了首都儲蓄銀行幷擔任總裁。1996年11月,他獲得全俄第五大銀行農工銀行的控制權,首都儲蓄-農業銀行成為全俄八大銀行之一。

在1998年的金融危機中,"首都儲蓄-農業銀行"遭到毀滅性打擊。同時,俄內務部調查局開始調查斯摩棱斯基非法經營案件。為此,斯摩棱斯基不得不跑到維也納去避難。

評:僅在政府面前做"乖孩子"還不行,你可不能挑戰金融秩序啊,再加上經營不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維諾格拉多夫:破產隱居

1988年10月,維諾格拉多夫成立了私人銀行--莫斯科國際商業銀行,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在1998年金融危機中,國際商業銀行遭到致命的打擊,所欠23萬儲戶的存款無力償還。在俄中央銀行沒收了國際商業銀行營業執照後,1999年維諾格拉多夫申請破產。2001年,俄羅斯審計院指控他非法轉移資產,但司法機關沒有追究其刑事責任。在"七大寡頭"中,維諾格拉多夫輸得最慘,正如他的姓氏(意為葡萄)一樣,他已是一串爛掉的葡萄。現在,維諾格拉多夫深居簡出,俄羅斯媒體差不多將他忘了。

評:又一個受金融危機打擊,搞銀行無法償還儲戶存款,估計這葡萄個頭也得從巨峰葡萄瘦成默默無聞的野生小葡萄了。

賭場老闆馬爾金:祗能小賭怡情了

1994年,馬爾金開始擔任俄羅斯信貸商業銀行總裁。1998年金融危機時,該銀行遭受重2000年馬爾金辭去銀行總裁職務,改任第一副總裁。2002年,俄媒體指責馬爾金參與了俄羅斯和安哥拉一筆貸款的商業詐騙活動,幷涉嫌向車臣非法武裝提供資金援助。但俄司法部門沒有調查此事,馬爾金躲過一劫。馬爾金加入加拿大國籍,但一直居住在俄羅斯。2002年4月,他在莫斯科開了一家名叫"地獄花園"的賭場。

評:經濟失利,還和車臣有關系,好在沒人追究。但嚇得不敢興風作浪,也祗能小賭怡情了。

國際化寡頭米哈伊爾·弗里德曼:失勢了

1991年弗里德曼創建了Alfa銀行。從2001年到2003年間弗里德曼的資產從11億美元增至43億美元。秋明石油公司是弗里德曼商業帝國的核心企業。該公司最近與英國石油公司(BP)成立了一個合資企業,資產達140億美元。

外界傳聞的Alfa集團從事毒品走私、進行間諜活動等。但後來經過努力,Alfa集團出資50萬美元僱用一家叫做Kroll的公司做的調查報告洗清了罪名。

但最近Alfa集團的形象再次受到打擊,被日內瓦法庭起訴。法庭認為Alfa集團意圖以非法手段控股俄羅斯一家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動電話公司MegaFon。

評:被標榜為經濟學家,但不守經濟游戲規則,"寡頭"不再時髦嘍!

希望這些材料對你有所幫助~

② 俄羅斯寡頭怎樣解釋俄羅斯寡頭是什麼意思

1、寡頭市場又稱為寡頭壟斷市場,它是指少數幾家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這樣一種市場組織。寡頭市場被認為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市場組織,西方國家中不少行業都表現出寡頭壟斷的特點,例如,美國的汽車業、電氣設備業、罐頭行業等,都被幾家企業所控制。
2、再說,這個可能跟不同國家的壟斷名稱不同有關: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康采恩。它們之間固然有程度差異,但很中的一點就是國別不同。故俄羅斯的富豪多叫寡頭,聯系下日本的財閥可能就會更清楚了哦。
3、寡頭這個詞一般用在經濟領域,特別是在俄羅斯,專門用來形容那些在蘇聯解體之後,乘機將國家資產占為己有,而後在資本主義市場上不斷侵吞其他同行,最後成為這個國家(俄羅斯)某個行業的絕對「統治者」。在俄羅斯,人們不用「壟斷」資本家這個詞,而是用「寡頭」,可能是由於歷史原因吧。

③ 俄羅斯寡頭是什麼意思

石油寡頭就是,即壟斷企業

④ 俄國的費奧多羅夫簡介是什麼

費奧多羅夫·達維多夫阿·阿·費奧多羅夫·達維多夫(1873—1936):俄國兒童文學作家。提要: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休克療法」政策,是俄羅斯以及多數轉型國家在轉型前10年所實施的經濟社會政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的社會制度轉型的實踐表明,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休克療法」政策, 不僅沒有獲得最初所預期的績效;而且,這一轉型的政策,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質疑與批駁。本文試圖從新自由主義學說及其轉型績效的視角,結合俄羅斯的轉型實績及其政策結果,給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近年來,對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社會轉型的失敗,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事實,是實證性的記錄(empirical record)。這些國家在20世紀末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歷表明,以「華盛頓共識」 [1] 為指導的轉型政策和做法,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良好績效,而且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在俄羅斯,前10年轉型的失敗,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和經濟的深刻危機。對於這些國家在轉型期所表現出的經濟社會危機,現在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探討,國際上關注和研究轉型問題的資深學者、經濟學家和一些政府人士,都在反思並探討其原因。

本文試圖從「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理論淵源—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的推行及其效果的視角,對俄羅斯前10年的經濟轉型做些分析與評述。

一.新自由主義政策在俄推行的結果:經濟社會的「休克」與危機

迄今為止,國際上眾多學者對俄羅斯等國經濟社會的轉型,進行了實證性的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依據的「華盛頓共識」及其轉型的一系列政策,是導致俄羅斯經濟社會的全面「休克」的重要原因。[2]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陷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大危機,其經濟大幅下滑與陷入深刻衰退。從俄羅斯國家的經濟增長方面看,1989年,俄羅斯的GDP是中國的2倍強,而在10年後卻僅為中國GDP的1/3。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出台的「休克療法」式的制度轉型,不僅摧毀了前蘇聯原有的經濟基礎;而且使俄形成一種扭曲而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這種扭曲的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所表現出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主要方面:

(1)掠奪性。以掠奪方式獲得資產,是俄羅斯當今國有資產和財富再分配過程的實質,也是俄羅斯市場化和私有化進程中的一個典型特性。之所以稱為「掠奪」,就在於這一過程不是通過比較合理的方式,而主要是利用投機和犯罪等手段實現的資本積累。俄羅斯前10年的轉軌過程,基本上處於既無政府幹預又無市場制度的混亂進程,這就使得非法掠奪成為可能。同時,當時俄激進民主派政府對於混亂無序的野蠻市場經濟束手無策,這使得俄經濟犯罪、黑手黨、行政腐敗、利益集團等,通過各種非法的和非正當手段,大肆侵吞、瓜分和佔有國家資產,國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被黑手黨和非法組織所控制。根據俄羅斯內務部1995年的一個數字,當時受犯罪集團控制的企業有4萬家,包括400家銀行、近50家股票交易所和大約1500家國有企業。

(2) 強制性。也被稱為「親權性」,即私有者資產積累的過程與權力或者政權的親和。俄羅斯的暴富者和「新俄羅斯人」在致富的過程中,無一地具有這一特點。其表現形式被歸納為:俄羅斯首富進入政權、各工業-金融集團的代表人物躋身議會和控制媒體、干涉政府立法和左右議會選舉等。在俄羅斯社會,這種由暴富者與權利階層所推進的改革,它是由少數人依靠政權力量強制推行的結果,並不代表廣大群眾的願望與要求,支持和認同這種經濟政策、方針、模式的人,只是掌握政權的極少數人和利益階層。因而,俄羅斯激進的改革政策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社會輿論、中小企業界與一些政黨的反對和抵制。

(3)官僚性。它的特徵是「寡頭」( oligarch)經濟,也稱「壟斷性」。隨著俄羅斯快速私有化進程,俄羅斯形成了各種官僚壟斷集團。這個巨富的群體,被稱為「新資產階級」,他們的代表人物則被視為「寡頭」,鑒於這一群體與「官僚集團」的合流,又被稱作「強力階級或強力集團」。伴隨著這種官僚壟斷集團的出現,俄羅斯經濟中的壟斷集團一方面與權勢勾結;另一方面,其大型私人資本壟斷的特徵也很明顯,私人資本控制了俄羅斯經濟中的高利潤產業,如石油、天然氣、電力、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屬等行業。其中,一個典型的概念就是「新俄羅斯人」,他們主要是由行政官僚集團所構成的擁有來自權力財產的群體所構成。[3] 少數寡頭們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機發家的同時,經濟權力乃至政治勢力急劇膨脹,不少寡頭在投機和暴富的過程中,將巨額利潤通過各種途徑轉移到國外。俄羅斯社會轉型期這種利益分割的極不公平性,使得大多數民眾普遍貧困化。

(4)政治性。俄羅斯推行的轉軌政策帶有濃厚的政治意識形態傾向,它的政治動機是盡快和徹底摧毀舊體制及其公有制經濟基礎。其政治目的是首要的,而經濟績效則位居其次。按照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理論邏輯:只有廢除公有制和通過實現私有化,才能夠摧毀舊的共產主義制度基礎。俄大規模的快速私有化的政治目的即在於此。這與新自由主義思想相吻合,因為在西方,新自由主義不僅被視為一種「右翼」理論,而且也被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俄羅斯在轉型中形成的這種扭曲而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在一些學者看來,乃是「由於建立市場經濟不是循著民主道路、而是受制於官僚和犯罪集團的利益壓力」的原因。換言之,俄羅斯市場經濟的建立,是沿著犯罪集團的利益方向進行的。在大多數民眾的眼裡,造成這種扭曲變形的人員,主要是三種人:一種是「不文明的商人」,他們缺乏商業道德;一種是官員集團,他們貪污成性;一種是犯罪團伙,他們殘忍並貪權。這些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廣大民眾對於改革的態度。因此,在俄羅斯的轉型的過程中,人們對社會狀況的不滿與各個階層的沖突始終貫穿。按照俄羅斯的統計,人們對俄社會轉型過程的不滿主要是:對轉型後的社會動亂與生活倒退不滿、對私有化後的暴富現象和社會不公不滿、對改革政策與通貨膨脹不滿,等等。這種不滿逐漸體現在各種社會利益集團的沖突上面,由於俄羅斯普遍存在的強烈不滿情緒,各種社會矛盾的積聚與爆發,最終導致了2003年12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中激進黨派的落選。

二.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指導的轉軌政策:「休克療法」

俄羅斯以新自由主義為依據的激進經濟政策的推行,乃是造成俄經濟社會深刻危機、經濟大幅度衰退的重要原因。有鑒於此,現在國際上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華盛頓共識」和所謂三位一體(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的轉型,對於一個成功的轉型來說,它是引人誤入歧途的葯方。

俄羅斯前10年經濟社會轉型政策的「精髓」,就是以「華盛頓共識」為導向的「休克療法」的經濟政策。在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俄羅斯開始強制而快速地推進經濟轉軌過程。1992年初,俄激進民主派政府推出了上述的三位一體(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的「休克療法」式經濟轉軌政策。作為指導俄羅斯經濟轉軌政策工具組合的「休克療法」,它不僅僅是俄政府用於遏止通貨膨脹的貨幣主義政策,特別重要的是,在俄「休克療法」的一般內容中,加進了制度轉型的一些重要內容。例如,在大多數轉軌國家中,「轉型」是以建立民主政治為首要目的的過程,它伴隨著一個國家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轉變,首先包括要實現多黨民主政體的做法。

以新自由主義學說以及現代貨幣主義為理論支柱的「休克療法」,成為葉利欽時代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基本經濟政策。按照美國學者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的概括,「華盛頓共識」的教條是「主張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廣泛自由化」。在俄羅斯,以「華盛頓共識」復制的這一經濟政策的內容大體包括:第一,市場和內外貿易快速自由化,「快速而全面地消除價格監督」,「盡快轉向開放的、非集中的監督和貨幣體系」。俄自1992年1月開始,全面而急劇放開商品、物價、匯率、外貿進出口等的管制,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作用被大大縮減;第二,國有企業的全盤私有化,「所有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歸結為包括幾乎全部企業的私有化」。迅速而大規模的國有企業私有化的主旨,是打造以私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廣泛的有產者和企業家階層;第三,宏觀經濟穩定化,減少財政赤字,嚴格限制貸款和貨幣發行,將穩定盧布、控制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生產發展、產業調整、結構更新和科技政策等,均讓位於貨幣緊縮政策。此外,「西向化或全盤西化」也被認為是俄國轉型的一個核心方面,其實質是:效仿西方模式和依賴西方的援助。即:俄國必須引入和效法西方市場經濟特別是美國模式,向外國首先是西方國家全面開放國內市場,盡可能多地爭取西方國家的投資和貸款。這些,則是葉利欽時代俄激進民主派自蓋達爾政府提出、此後歷屆政府實際推行的俄社會經濟轉軌政策和戰略的主導思想。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起始階段,俄羅斯政府和學界圍繞如何向市場經濟過渡,在政策和理論方面發生了激烈的論爭。當時,俄羅斯國內主要存在著兩大不同的派別和主張。一派是以葉利欽為首的政府派,即激進民主派,這是當時俄羅斯的主流派別。他們的基本思想和主張是:採用西方的新自由主義學說與貨幣主義理論來指導俄羅斯轉型,力主推行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作用;在轉型政策與方法上,實行激進的一步到位式的經濟轉軌,並宣稱:俄羅斯能夠在若干個月內實現市場自由化和經濟私有化。這就是俄羅斯已被付之實施的「華盛頓共識」,也即「休克療法」 的轉型政策,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蓋達爾、丘拜斯、費奧多羅夫等人。另一派是以俄羅斯科學院為首的,由一些著名學者所組成的「學院派」,即與葉利欽政府和激進民主派相對立的主張和派別。他們贊成並主張俄羅斯實行市場經濟的改革,但認為應該採取讓政府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漸進改革方式,主張俄羅斯的轉型應該符合俄羅斯的國情,走「特殊的俄羅斯式的轉軌道路」,這些學者中包括俄著名經濟學家阿巴爾金等人。這一派的觀點和主張在當時被認為是保守派,因而在俄羅斯,這一派的看法始終不佔主流,而是被邊緣化。

面對不斷加深的俄羅斯經濟社會危機,俄羅斯政府和學者們不斷地在反思轉型政策。前一派對此的解釋是,認為激進的改革政策未能得到徹底和全面的實行;後者則提出,俄羅斯自1992年以來所出現的經濟社會危機是俄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政策的結果。總之,雖然這兩派對於轉軌政策的主張不同,但是都將俄羅斯的轉軌績效不佳與其所推行的政策 「休克療法」相聯,「激進民主派」將轉型績效的不佳與失敗,歸咎於「休克療法」政策執行的不夠徹底;而在「學院派」看來,問題恰恰在於俄羅斯執行了「休克療法」的政策。由於「休克療法」政策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以及它的強制推行及其惡果,使得堅持和反對這種經濟轉軌政策的較量,一直是俄政治斗爭的較量和各派政治勢力對抗的焦點。

三.「華盛頓共識」旁及的理論:西方經濟學說的負面作用

「華盛頓共識」和激進轉軌的「休克療法」政策的得與失、利與弊、激進與漸進孰優孰劣等,一直是國際學界和俄羅斯精英們爭議的焦點。實際上,它是關於轉型國家如何向市場經濟轉軌的路徑、道路以及所採取的過渡模式的論爭。根據「華盛頓共識」和激進民主派執政黨當時的構想,俄羅斯只要得以實現上述的經濟轉軌政策,市場就能夠有效配置資源和經濟就能夠實現增長。雖然當時反對「休克療法」政策的一些學者們提出了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多種可替代方案,但它們均以「反對改革」的聲音而被忽視。從表面看,轉軌政策和路徑是俄羅斯和國際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而實質上,這里涉及到了經濟過渡政策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俄羅斯等國的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經濟學說的影響和誤導。

轉型政策工具的基礎理論來源。
今天看,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和某些東歐國家大規模製度變遷的路徑,基本上是抄襲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一些理論學說。這樣的轉型被認為是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國際一些著名學者提出,「國際金融機構一直在推動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 「市場原教旨主義」,「這既是一種不良的經濟政策,也是不良的政治政策,它建立在與市場運作有關的立論之上,這些立論甚至在發達國家也是不成立的,更別提發展中國家」。[4] 國際著名的轉型經濟學學者熱若爾.羅蘭對此指出,當時俄羅斯等國轉型的許多政策直接來源於(西方)基礎教科書經濟學。「華盛頓共識」認為,轉型有三大重要支柱,第一是價格自由化,第二是私有化,第三是宏觀經濟穩定化。「華」的支持者認為,「一旦轉型引進市場改革,就可以立刻有收獲,效率就可以提高。因此,轉型應該是大爆炸式的,激進的,休克式的」。[5]

正是這樣的理論認識,在當時成為一些轉型國家執政黨的主導思想。在這一理論導向下,俄羅斯在走向市場經濟之初,葉利欽和蓋達爾等人就荒謬地認為,一旦俄推行經濟和市場自由化,為經濟提供充分競爭的條件,俄經濟就能走出危機。還有一種觀點在當時也很流行,即強調從體制間各元素互補的重要性而導出「大爆炸式的激進改革的路徑」,即指要全面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不分先後、同時進行改革。但是,俄社會當時尚存的計劃經濟的體制「遺產」表明,俄羅斯缺乏市場交易的制度基礎及其市場經濟所必循的規則。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和市場制度是完善的。而在轉型國家,當時的情況只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一些人對自由市場經濟作用的誤解和神化,使得俄政府削弱甚至放棄了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職能,這是俄國出現長久的社會失控、經濟衰退和深度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多數人生活極度貧困、市場秩序嚴重混亂等狀況的重要原因。

2,全面自由化與現代貨幣主義的理論聯系。

在俄羅斯等轉型經濟中,迅速而廣泛的經濟自由化基於西方經濟學說中的現代貨幣主義理論。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可以反映產量、價格和就業等的變化,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等,都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的管理進行調節。因此,在俄羅斯等國,當時執政的民主派政府則主張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擴張或緊縮調節經濟,以此替代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由這一理論所導出的自由化經濟政策,在俄羅斯,國家一方面全面放開了商品、物價、匯率、外貿進出口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俄實踐中,俄政府不得不實行緊縮財政和貨幣的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和貨幣發行。但是,由於俄羅斯社會當時普遍存在的是一種供給短缺型的通貨膨脹,國家壟斷仍然嚴重和非貨幣交易的盛行,這種長期緊縮貨幣的政策,造成了俄生產難以恢復、企業間的實物交易與拖欠巨額債務等現象。當時俄羅斯經濟的狀況是:貨幣越緊縮,生產越滑坡,貨幣的根基越不穩,通貨膨脹壓力越大。西方學者將俄羅斯過渡時期的這一現象稱為「虛擬經濟」[6]。這導致俄政府在90年代處於嚴重的支付危機和財政危機之中,就其實質看,它是一種「政府危機」。

3,大規模私有化的理論依據。

俄羅斯實行快速的大規模私有化的理論依據被認為是:私有化能夠向經理們、廠長和職工提供新的刺激,只有私有產權才能夠為他們帶來最強的激勵,提高生產率和增加利潤。「華盛頓共識」則強調它的政治意義,即通過大規模私有化可以摧毀舊的國家機構,並盡快將國有資產轉移到私人手中。這個問題在轉型經濟研究中被稱為「政治約束條件」,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俄羅斯私有化方案的設計。按照熱若爾.羅蘭的解釋,當年俄羅斯私有化的設計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施萊弗等人的論述,俄羅斯無償分發國有資產的主要依據不是經濟目的的而是政治考慮,除了已經選擇的方案外,其他任何私有化方案在當時都將被政治程序所否定。[7] 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薩克斯在1990年曾經要求「以拍賣的方式出售公司」,但他並沒意識到,當時「除了黑幫成員和黨任命的經理外,有足夠資本購買國有企業的投資者寥寥無幾」。因此後來,薩克斯提出採取投資信託公司的形式,使人們擁有企業股份。蓋達爾和丘拜斯等試圖通過這種加速的私有化方式,來形成一個廣泛、強大的有產階級和企業家階層。

今天看,俄羅斯私有化的結果並未能締造出當年所設想的企業家階層及出現私有經濟帶來的高效率。而是:(1)國有資產大量流向官僚壟斷集團和金融工業集團。使私有化能夠大大增加國家預算收入曾是俄私有化的初衷之一,但私有化給俄財政帶來的收入卻少之可憐。俄羅斯國家杜馬私有化結果分析委員會委員弗·利西奇金,對私有化結果的分析被認為最具權威性。他指出,「有關俄私有化的全部資料能夠證明存在著掠奪俄羅斯、把我國人民變成國際金融寡頭的犯罪事實」。他還透露,俄已經出售的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售價僅為1300美元,其出售的價格之低廉創世界記錄;據俄聯邦國庫管理局的統計,在1992-1996年的5年間,俄私有化上繳的預算收入合計為8480億盧布,僅占預算收入總額的0.15%。[8](2)「私有化更准確地說,就是腐敗化」。當時,在許多人看來,一旦市場放開後,私人經濟基礎會自然而然地生長起來。但是,另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現象就會出現:腐敗和犯罪對私有生產者的掠奪。私有化所造成的腐敗,無論從政治穩定還是推進改革的兩個方面,都始終引發人們的擔憂。與私有化的腐敗相關的就是俄羅斯由政府官員中產生的所有者階層。(3)俄羅斯的現實是:人民被迫接受了私有化方案,因而,也正是俄羅斯的私有化,在國際上和俄國內所受到的指責、批評和抨擊最為強烈。即使信奉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著名學者雅諾什.科爾奈,在對後社會主義轉軌反思時也承認,「大規模私有化」作為無償分配國有資產和認股權證私有化的同義語,成了斯大林「大規模集體化」的翻版。[9] 但是,俄國領導人往往用世界銀行的要求,壓制人們對私有化的批評。

4,「西向化」思想的產生與現實矛盾。

在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俄羅斯等國試圖實現向全球市場開放的經濟制度。一方面,西方堅持建議俄羅斯採納其民主制度和觀念;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改革者如蓋達爾等人,迷戀並且不顧俄國的現實照搬自由主義思想。薩克斯堅持認為,轉型國家「經濟變革的成功根本的是依靠西方」。[10] 西方國家在傳授其理論、學說和觀念的過程中,一方面將其價值觀傳授給俄羅斯;另一方面,由於俄在轉型之初所推行的理論和學說基本上是基於成熟市場經濟而言,鑒於俄的體制遺產、文化傳統、制度基礎等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有天壤之別,包括許多條文與規則也是這樣。所以「並不存在把成功資本主義制度簡單照搬的制度捷徑」。 特別是,俄羅斯這種大規模的社會制度變遷,被簡單化為僅從形式上參用西方的法律、條文和規則。例如,俄在轉軌初期從西方借鑒的《私有化法》、《公司治理法》等多個法規,後來都被證明與俄國情差異較大,「俄羅斯照抄了盎格魯- 薩克遜國家在公司治理方面許多行之有效的法律,卻不能實施這些法律」,所以後來在普京時代, 轉軌之初制定的一些立法和條款,大多都被加以修訂。

四.基於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傳播的渠道:政策制定與推行是主渠道

在俄羅斯,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指導的 「休克療法」轉軌政策之所以能夠在俄羅斯得到推行和傳播,其原因主要是俄政府接受、制定並推行了錯誤「休克療法」的改革政策。在葉利欽時代,激進民主派政府是俄羅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主要制訂者和推行人。當時的葉利欽政府之所以能夠接受這樣的政策,其原因在於:由於俄羅斯市場改革幾經失敗,俄政府自認為原因在於其缺乏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政策、策略與理論指導,因此積極尋找自由市場經濟的成功模式的經驗。西方的顧問們和國際經濟組織出於其多方面的考慮,將「休克療法」這一政策推薦給俄羅斯。

90年代之初,在俄羅斯等大多數轉型國家中,盡管人們都承認,建立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是轉型的總體目標,但是,如前所述,對於以什麼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俄羅斯國內以及國際上都存在著激烈的爭議和截然不同的觀點。[12] 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市場原教旨主義」方面,採取以「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是這些國家大多數執政者當時的主導思想。這種自由主義的思想和政策,得到了IMF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和一些國際著名學者的支持。在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的政府中,俄羅斯前總理蓋達爾,波蘭前副總理巴爾采羅維奇,捷克前總理克勞斯等人物,都是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追隨者和推行者。在過去的10多年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解體、中東歐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美國芝加哥學派的新自由主義學說迅速傳播到一些轉型國家。「休克療法」作為激進轉軌的重要政策工具組合,新自由主義又作為「休克療法」的理論支柱,成為這些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主流觀點而被一些的國家政府用於市場經濟的轉型實踐。所以,新自由主義學說及其政策,被廣泛運用於指導俄羅斯等前社會主義國家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並且曾對轉型過程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在俄羅斯,一方面,當時,「休」式的激進轉軌政策,與俄激進民主派政府當政者葉利欽、丘拜斯和蓋達爾等人向自由市場經濟過渡的激進主張相吻合,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新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包括東歐國家在內的大多數轉型國家, 對於西方市場經濟也普遍存在著一種幻想,認為一旦拋棄社會主義制度,就可以進入市場經濟。特別是在俄羅斯,迫於當時國內的經濟惡化、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危機的壓力,西方國家趁機對俄既拉(給以經濟援助)又壓(迫使接受西方價值觀)。這使得俄能夠順從西方國家倡導的轉軌政策,採納並推行「休克療法」,以通過這些措施快速完成經濟轉軌。這樣,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及其政策工具,就成為俄國等轉型國家經濟轉軌的一種載體而能夠迅速傳播。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世界上哪裡的新自由主義也沒有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改革派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那樣毫不妥協。

在國際上,早在20世紀70-80年代,新自由主義學說就逐漸流行,並在西方思想理論界中占居明顯的優勢地位,而且被作為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主導思想。[13] 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擴張和傳播,是影響俄羅斯等國轉軌政策的外部因素。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一定程度上說,都是新自由主義思潮向全球擴張的一種結果。早在1990年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美國學者約翰. 威廉姆遜在就會議討論內容進行總結時指出,在拉美國家所實施的10項政策工具在本會議上已達成共識。[14] 這乃是「華盛頓共識」和「休克療法」政策的雛形和標志性事件。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憑其能夠提供貸款與推進結構改革等手段,在拉美和俄羅斯東歐等國家積極推行「華盛頓共識」的政策。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形成與出台,新自由主義學說迅速向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蔓延,由於人們「對於自由放任主義存在的普遍性信仰」,這一理論以及政策迅速成為這些國家制度轉型與改革的政策和理論依據。亞當·斯密所開創的這種經典自由主義,原本是西方現代化社會革命的精神成果,但在20世紀末卻被置換成了「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也就是說,「華盛頓共識」已然成為現代自由主義的「新」意所在。其核心思想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其基本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貿易自由化、市場定價(『使價格合理化』)、消除通貨膨脹(『宏觀經濟穩定』)和私有化」。美國學者羅伯特.W.邁克傑尼斯則對「華盛頓共識」的本質內涵,給出了如下簡明概括:「華盛頓共識」具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三重特性。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對此曾經指出,以新自由主義為主旨的「華盛頓共識」,是在80年代拉丁美洲經驗的「催化」下形成的,但是拉美國家從來沒有在「華盛頓共識」中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然而,它卻能夠在90年代捷克和俄羅斯等國家被推行。在轉型國家中,俄羅斯和捷克是奉行以新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轉型政策的代表性國家。曾經被稱為捷克轉型的設計師和新自由主義代言人、捷克前總理克勞斯,他在1990年上半年率先提出、並在捷克實施以「華盛頓共識」為指導的經濟轉軌政策。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實現,其中一個主導論點是,為使私有制企業促進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繁榮,一旦給企業和公司以真實的價格信號,就能夠創造穩定的經濟環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經濟增長的軌道,實現薩克斯所言的「能夠建立在本國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增長」。捷克前總理克勞斯制定的轉型政策以及實施,在當時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計劃的轟動性的勝利。隨後,在大多數轉型國家劇變後,也都紛紛倡導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支柱的休克療法式的轉型,主張採取激進的被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 的轉軌戰略與政策。在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中,政府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制定者與推行者,政府所實行的失誤的政策,對於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十分沉重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向市場經濟過渡中,政府執行什麼樣的經濟社會政策,對於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至關重要。

五.「後共識」 替代「華盛頓共識」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英勇無敵 情

⑤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為什麼會出現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的概念:壟斷組織,一般是指資本主義大企業間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有多種形式,如卡特爾是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辛迪加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托拉斯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大企業合並組成的壟斷組織;康采恩是共同依賴某一大金融資本集團的不同經濟部門的大企業、大公司和銀行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不論壟斷組織採取何種形式,它們都是以生產集中,個別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的前提而形成的,卡特爾和辛迪加的參加者雖然在生產上還是獨立的,但它們都是一些大型企業;托拉斯和康采恩則已是大型企業合並組成的規模極大的企業和企業群。因此,壟斷組織既是一種旨在攫取高額利潤的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又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1870年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多,於是股份公司這種早已出現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的發展。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資本與生產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生產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早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中就已開始出現個別的壟斷組織。1873年的經濟危機使許多中小企業破產,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集中,於是壟斷組織較多地發展起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地發展起來,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在各國的表現:由於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不同,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1.美國:美國的壟斷組織主要採取托拉斯的形式,這同美國工業生產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聯系。美國的許多企業是在採用當時最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的,創業之初規模就很大。它們在競爭中擁有優勢,很快擠垮了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把生產集中到自己手中。這樣,同一部門的少數大企業為了壟斷銷售市場和加強競爭能力,又進一步採取合並的形式組成「托拉斯」,確立了它們的壟斷地位。1904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約有1900個,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25.6%,它們的產值占總產值的38%。美國出現的第一個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國石油的90%,是美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美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工業托拉斯,擁有全部加工工業資本額的40%。美國的各重要工業部門都已被一兩個或少數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
2.德國: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僅次於美國。由於德國農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國內市場狹小,它作為較晚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擴大國外市場方面又面臨激烈的競爭,因而解決銷售市場問題十分緊迫。德國雖然也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大企業,但還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條件,使得在產品銷售上進行壟斷聯合的「卡特爾」成為德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國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卡特爾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在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5年卡特爾已發展到385個,壟斷組織遍及採煤、冶金、電氣、化學、食品等工業部門。再20世紀初,卡特爾開始向高級形式——擁有統一銷售組織的辛迪加發展。與此同時,在一些主要生產部門還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紀初壟斷組織已成為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07年,擁有50個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總數占工人總數的39.4%,佔佔有的蒸汽馬力和電力分別高達75.3%和77.2%。特別是重工業和運輸業中,許多往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支配。1910年,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煤業辛迪加的煤產量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8%。電氣工業基本上被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兩個集團控制,航運業則集中於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意志航運公司手中。
3.英國: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的發展速度緩慢,占優勢的紡織業等舊工業部門的生產集中程度較低,以及擁有龐大的殖民地為資產階級帶來高額利潤等因素的影響,壟斷化的進程比較緩慢,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也比美、德兩國要低。就壟斷組織的形式而言,由於英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在銷售方面較少實行聯合的辛迪加和卡特爾。它的壟斷組織一般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由若幹家大企業合並改組為大股份公司,並進行一系列兼並活動後形成的生產上的聯合。壟斷組織在各工業部門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業方面,特別是新興工業中發展較快,壟斷程度也較高,並開始出現跨部門的壟斷聯合企業;在輕工業方面,特別是在棉紡和棉織這兩個部門中甚至尚未形成壟斷組織。而在生產比較集中的棉線和染整業中也出現了壟斷組織;為了抵制美國煙草公司的傾銷,英國的制煙大企業也於1900年合並成帝國煙草公司。
4.法國:法國向壟斷階段過渡時,工業生產的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法國中小企業比重很大,工業生產集中程度比較低,因而在壟斷組織的發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國和德國。同時,它也沒有形成某種比較突出的壟斷組織形式,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國都有所發展。法國的壟斷組織首先發生在重工業部門,特別是冶金工業以及與冶金工業密切有關的部門。
5.俄國:俄國資本主義起步雖晚,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開始進入壟斷階段。在俄國,辛迪加成為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重要工業企業一般都分別掌握在不同國別的外國資本家手中,它們在生產上難以聯合組成托拉斯;而政府的大批訂貨和保護關稅政策,又使資本家爭奪訂貨和國內市場的斗爭異常激烈。於是它們便組成辛迪加加以調節彼此間的矛盾。早在19世紀80年代,俄國就出現了一批壟斷聯合組織。但壟斷組織的廣泛發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機以後。
6.日本:日本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比歐美先進國家落後得多,但它的近代工業一開始就操縱在得到政府特殊保護與扶持的少數特權資本手中。這類特權資本原來就廣泛從事商業、金融、運輸、工業生產等各個部門的活動,以後它們又在對外侵略戰爭和殖民掠奪中膨脹起來,很快便轉化為壟斷資本。它們大多採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財閥。
在工業生產集中並形成壟斷的同時,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也達到很高的程度。隨著銀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它們控制了全社會工商業的經營,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與工業資本相融合,形成所謂「金融資本」。在比較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金融資本形成的過程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這些國家,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資本家缺乏創辦這類企業的資金,於是銀行的貸款成為它們所需要的重要來源,這就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結合。如美國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銀行集團不僅統治者美國的整個銀行業,還是擁有成百家工業企業的巨頭。
影響:壟斷組織作為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體,必然會帶來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但作為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它的出現卻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的。
1.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又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壟斷是在競爭中形成的。由於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必然是設備精良、經營管理有方的大企業。它們在發展成為壟斷組織後,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良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所能提供的條件,使科學技術的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從而取得新的成果,運用於生產之中。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2.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工業產品的增長幅度暫時超過了市場需求的增長幅度,結果導致了價格、利潤的普遍下降以及經濟危機的更加頻繁、深刻和持久。因此,為了擺脫危機,國內同一工業部門的大生產者聯合為一個「托拉斯」,即一個以調節生產為目的的聯盟,他們規定應該生產的總量,在他們中間加以分配,並且強制實行預先規定的出售價格。
3.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對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通過企業合並而極大地擴大規模之後,在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可以產生如下一些優越性:企業合並後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這就有可能使用那些位置最有利的工廠和最有效率的機器設備來進行生產;大規模的生產可以實行更有效的分工,在不同的工廠里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同時它也能使副產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當一個托拉斯擁有生產同一產品的許多工廠時,就可以通過對各家工廠進行仔細的比較,發現既節約又效率高的生產方法;通過許多企業的合並,可以取消重復的高薪職位,以減少行政費用,並獲得最有才乾的技術專家和經營管理人員;如果托拉斯進一步實行縱向聯合,不僅控制生產,而且控制原料資源和加工以及產品的銷售,就可以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經營,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4.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在經濟上開始成熟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壟斷並不意味著完全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競爭仍然是生產發展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壟斷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沒有使經濟發展的速度放慢,反而使它加快了。20世紀初,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很高的美國和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率分別為4.8%和4.2%。相對緩慢的英法兩國也分別為1.4%和3.3%。
壟斷組織雖然有促進生產發展的積極一面,但是它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1.壟斷組織壟斷市場、壟斷價格,勢必降低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壟斷組織的形成,意味著加強對於勞動人民的掠奪。
2.壟斷資本的形成,就是大生產吞噬小生產的結果,其間充滿了暴力、欺詐的行為及種種卑鄙丑惡的手法。
3.壟斷組織的形成,必然伴隨者食利階層的出現,他們靠海外投資及向外國放貸(如法國對俄國的貸款),坐享超額利潤及高利息收入,因而成為游手好閑的寄生蟲階層。
4.壟斷組織推動了殖民擴張。它不僅繼續要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也要求擴大資本輸出地,因此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國家、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5.壟斷資本是戰爭的根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必然導致它們之間的爭霸,不可避免地導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⑥ 俄羅斯是石油大國嗎

是石油大國,儲量約742億桶,佔世界第七。

另外在北邊北極海域底下有大量未探明的石油資源,俄國一直引用經濟專屬海域主張北極海域是其大陸棚的延伸主權,2011年後和英國BP石油聯合探勘北極石油,但俄國表明最終資源主權屬於俄國。

俄羅斯的出口包括超過 5 Mbbl/d (790,000 m3/d) 的石油和近 2 Mbbl/d (320,000 m3/d) 的成品油,主要銷往歐洲市場。

俄羅斯的石油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工業之一。俄羅斯擁有最大的儲量,是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它擁有第二大煤炭儲量,第六大石油儲量,是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它是第四大能源用戶。

俄羅斯石油工業聲稱需要巨額投資。俄羅斯經濟的強勁增長意味著當地對各類能源(石油、天然氣、核能、煤炭、水電、電力)的需求持續增長。

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

1、 Gazprom(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壟斷企業;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公司);

2、 盧克石油;

3、 Rosneft(俄羅斯國有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公司);

4、 蘇爾古特石油公司;

5、 韃靼石油公司;

6、 諾斯加斯;

7、 Transneft(俄羅斯的管道壟斷);

8、 Bashneft(俄羅斯煉油公司,該國最大的石油產品生產商之一);

9、 俄羅斯石油公司;

10、 伊特拉;

11、 諾瓦泰克;

12、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

⑦ 為什麼俄羅斯的富豪要叫寡頭

今年,世界銀行提供的報告中,有二份報告,極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銀行專家在4月17日公布的關於俄羅斯經濟狀況的報告中指出,俄羅斯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的利益的經濟增長。第二份是世界銀行專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報告:在2001年至 2003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10%人群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



第一份報告讓人震撼,是讓人們知道,有一種經濟增長,叫「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開始於1999年。從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長速度約6%,經濟總量增加了70%。然而,俄羅斯的工資和人均收支卻增加了 500%,扣除通脹後,人均收入實
際的增長,超過了200%。八年間,俄羅斯的人均實際工資和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高出二倍。俄羅斯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地分享了經濟增長的成果。當下,俄羅斯人平均月工資10800盧布,約合人民幣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資最高,目前
人均約2萬盧布,摺合人民幣6700元;與中國接壤的遠東地區最低,月均工資在9500至10000盧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間。實際工資增長大大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只是俄羅斯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俄羅斯聯邦和各聯邦主體、地方政府,將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用於教育、醫療、救濟等社會領域的。從而建立和維持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讓退休、失業、兒童、學生等等弱勢人群,也扎扎實實地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隨著經濟增長,俄羅斯各地每一個季度都調整「人均最低生活標准」,也就是「貧困線」。最低生活標准每一季度由俄羅斯各聯邦主體制定,用於評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為制定補助金、補償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項。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標准為月51
24盧布(折人民帀每月 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費確定為每人每月448元,僅為莫斯科最低生活費標的26%),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標准為 5795盧布,退休人員3533盧布,兒童是4381盧布。與中國東北接壤的濱海邊疆區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
低生活費標準定為月4362盧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與之接壤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現行居民最低生活費保障標準是1997年制訂的,市區每人每月200元,阿城市、尚志市、木蘭縣和延壽縣為 117元),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費指數為4687盧布,退休人員3383盧布,兒
童4202盧布。由於「貧困線」的標准特別高,全俄羅斯平均計算,相當於人均GDP的40%,而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最大一塊,就用在醫療、教育、補貼、救濟等社會保障體繫上。以莫斯科市2007年預算兒童補貼項目為例,全市明年財政預算,用於有子女家庭社會支持款
項總額360億盧布(108億人民幣),生育二胎及更多孩子的家庭所獲一次性補助金額將增加4倍,從2000 至1萬盧布不等;每個兒童的月津貼數額將增加1至1.5倍;多子女家庭的年度校服補貼從1000盧布增至5000盧布;因在家照顧3歲以下殘障兒童而不能外出工作的父母將
獲得每月4500盧布(1300人民帀);撫養三歲以下兒童的大學生家庭每月的食品補貼將增加兩倍,從550盧布增至1650盧布;為預防社會孤兒出現及發展家庭教育方式,發放給監護人用於撫養被監護人的資金數額將從4500盧布提高到6000盧布。(註:最新匯率10盧布=2.97
31 人民帀)

可以這樣說,今日的俄羅斯,「貧窮」是相對的,從絕對意義上,已經沒有窮人了。民選
的官員,拚命討好選民,除免費醫療、免費教育之外,俄羅斯政府補貼,救濟項目,共有
幾百項之多。這樣情勢下,在經濟恢復了的俄羅斯,想當窮人,不容易做到。4月10日,俄
羅斯財政部部長庫德林宣布,根據俄羅斯2007~2009年三年預算計劃,未來三年間,實際
工資還將提高50%。俄羅斯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俄羅斯經濟長期趨勢》報告預測
, 2012年前俄可進入發達國家,趕上韓國、西班牙、以色列的經濟發展水平,2020年前,
人均GDP可達29400美元。

十五年轉型,俄羅斯人民,真正地實現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百年之夢。

今年10月11日,普金訪問德國,接受德國ARD電視台和《南德日報》的采訪時表示:「我們
正在建設一個與我們建設了幾十年的社會完全不同的新的社會。我們將盡力做到遵循現代
文明世界原則和民主原則,保障我國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目前,俄羅斯有近四千個電視台
,四萬多份報紙和雜志,其中半數以上系與外國媒體合辦。與許多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俄
羅斯不打算對國際互聯網進行監控。俄羅斯不打算重返蘇聯時期的……,我們只是在探索
一種適當的體制,既能保證我國公民享有自由,又能保障他們享有管理國家及解決各種問
題的權利,同時還能使國家成為造福人民的工具」。



第二份,世界銀行12 月1日在北京發布將完成的《貧困評估報告》初步研究結果,顯示20
01年至2003年,中國10%貧困人口實際收入下降2.4%,由於世行專家尚未完整得到2004年
以後的數據,研究仍在進行。有跡象顯示中國最貧困的人群正在進一步滑向貧困的深淵。
這份報告,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嘩然,是這個結果,徹底地顛覆了發展經濟學中「水漲船
高」的基本原理。與腐敗共生的權貴資本主義社會,會產生極端的貧富差距,但經濟高速
增長的同時,出現一個實際收入減少的龐大群體,全球第一次記錄到。

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通過分析發現,在中國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窮人卻更加
貧窮了,不是相對貧窮,而是絕對貧窮。世界銀行說,中國的貧窮人口已經不再集中在一
些特定的地區,而是分散在全國各地。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貧窮人口中超過半數的人
不是生活在官方劃定的窮困村莊,現在的貧困人口不僅分布在農村地區,而且已經蔓延到
城市,各個發達地區和發達的城市都有。

在計劃經濟時期,城市裡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基本上都有個人頭費,生活都有所保障。貧
困大多出現在農村地區。現在城市也出現了大批貧困的群體,並且城市的貧困群體有時候
比農村的貧困群體甚至還要難過。因為在城市的環境條件下,它的水、電、氣、買菜、買
油這些所有的東西統統都需要錢。一旦沒有錢的話,就比農村還要難過。筆者的舅父和舅
媽,在廣東東部沿海的一個小鎮,前幾天我問他倆,養老金每月多少?每人189.94元。我
舅父說,他是集體八級工,30年前工資八十多元,現在每月拿 189.94元,而一瓶液化氣就
要90元。

「水漲船高」,經濟增長,全民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就會提高。這是發展經濟學的根基
,也是政府對其體制合理性和執政合法性論述的承諾。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俄羅斯的
增長同時起步於1999年,增長速度更快。但是,同樣甚至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反映在居民
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素質的提高卻完全不同,猶如天壤之別。

1999年至2006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一番還要多。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全社會工資總額
佔GDP的比例不斷下降,多數非公職就業人者的工資沒有與經濟增長同步。與此同時,貧富
差距迅速擴大,公職群體和工商業者的財富迅速積累。「老闆」不再吃香,「下海」幾乎
絕跡,買官最為時尚,公務員成為最搶手的職業。很大一部份人沒有分享到經濟高速發展
的成果。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與非公職人員工資滯漲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七年間,國家財
政收入增加接近二倍,增長迅速遠遠超過經濟發展速度。國家財政收入從1999年1.5萬億增
加到今年接近4萬億元的情況下,社會保障體系卻近乎完全消失。人們在醫療、教育、養老
、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壓得有些喘不氣過來。更有一個10%的貧困人口實際收下還在下降
。世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Bert Hofman)表示:「分析表明,大量生活在貧困線
以下的人口受到收入沖擊的影響,因此只能依靠儲蓄來維持消費」。令人擔心的是,他們
微少的儲蓄,能補貼他們維持多久;六年前1.5萬億的財政收入,建立不起社會保障體系,
六年後,年4萬億的國家財政收入,也沒有一套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他們的希望,何等渺茫。 "

⑧ 外國把壟斷企業家叫做什麼斯【三個字的】

托拉斯
托拉斯歸根到底是力圖到處抬高價格,只要這符合於聯合起來的資本家的利益,並且極力防止價格下降,而價格下降是改善生產的必然結果。此外,資本家相互勾結,用他們的聯合力量來反對工人聯合會及其要求,以加強對勞動者的壓迫。這即使不是托拉斯的目的,往往也是托拉斯的結果。

⑨ 為什麼壟斷的企業又叫托拉斯

托拉斯就是trust的音譯
托拉斯,卡特爾,辛迪加,康采恩都是壟斷的形式
卡特爾
cartel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一種形式。法語cartel的音譯,原意為同盟或協定。這里特指生產同類商品的資本主義企業為壟斷市場和攫取高額壟斷利潤,通過簽訂各種協定如劃分商品的銷售市場范圍、規定商品的產量限額、確定商品的銷售價格等而組成的壟斷聯盟。參加卡特爾的企業,要受所訂協議的約束,如果違反協議,將處以罰款或受到其他制裁。參加協議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財務上和法律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卡特爾的壟斷組織形式不穩定、不持久。在卡特爾內部,各資本主義企業為了爭奪有利的銷售市場和擴大銷售限額進行著激烈的競爭,一旦企業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卡特爾就會解體,就要求按照新的經濟實力對比狀況簽訂協議,組合新的卡特爾。因此,卡特爾的存在一般很難超過5~10年。卡特爾的活動一般限於流通領域。卡特爾最早在1857年出現於德國,隨後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當時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德國也因此被稱為卡特爾的國家。在歐洲其他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奧地利等,卡特爾曾盛行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卡特爾在日本也有了迅速發展。
辛迪加
syndicate

比卡特爾發展程度高、較穩定的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形式。生產同類商品的幾個大企業,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通過簽訂共同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材料的協定而形成的一種壟斷同盟。法語syndicat的音譯,原意為組合。
參加辛迪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和法律上有自己的獨立性? ,但在商業上已失去了獨立地位。它們采購原材料和銷售商品的業務均由辛迪加的總辦事處統一辦理,總辦事處統一接受商品訂單和統一采購原材料,按照協議在辛迪加所屬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參加辛迪加的企業不再與市場發生直接聯系? 。企業一旦加入了辛迪加很難隨意退出,如果要退出,必須花一筆資本重新建立購銷機構、重新安排與市場的聯系,但是這要受到辛迪加的阻撓和排擠。因此,同卡特爾相比,辛迪加具有穩定性。19世紀末20世紀初,辛迪加在西歐各國特別是德國比較流行,在俄國也有很大的發展。
托拉斯
trust
一種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形式。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在生產上有密切聯系的企業,為了壟斷某些商品的產銷,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組成的大壟斷企業。比辛迪加更加高級、更加發達。英語trust的音譯,原意為託管財產所有權。
參加托拉斯的企業在生產上、法律上和商業上都不再是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而由托拉斯組織董事會及其委任的經理來統一掌管所屬全部企業的生產、銷售和財務活動。托拉斯的領導權掌握在最大企業的資本家手中,沒有擔任托拉斯組織職務的其他企業主則是托拉斯的股東,按其所持有的股份取得紅利。在托拉斯內部,爭奪領導權和利潤分配額的斗爭是很激烈的。托拉斯是眾多大企業的聯合,匯集了巨額資本,具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競爭中不易被擊敗;而且由於股東不能撤出股份,只能將股票拿到市場上出售,無論股票怎樣轉賣,都不會影響托拉斯本身的存在,因此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壟斷組織形式。
托拉斯的壟斷組織形式可分為兩種:①以金融控制為基礎的托拉斯。參加的企業形式上保持獨立性,實際上從屬於掌管托拉斯股票控制額的總公司,這種總公司是一種持股公司,通過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控制額對它們進行金融控制。②以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完全合並為基礎的托拉斯。這種托拉斯所從屬的總公司是一種業務公司,直接經營產銷業務。在總公司下按產品類別或工序、工藝設立若干分公司來管理。
托拉斯最早於1882年在美國產生,後來迅速得到發展,並在美國的工業部門中占居了支配地位,美國被稱為「托拉斯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托拉斯在西歐各國也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國家,托拉斯是社會主義企業的組織形式之一。我國在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中央工業交通部門先後試辦了煙草、鹽業、醫葯、橡膠、鋁業、汽車、紡織機械、地質機械儀器等十二個托拉斯企業。

康采恩
concern
高級壟斷組織形式。晚於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出現,規模更為龐大。德語Konzern的音譯。原意為多種企業集團。一般以一兩個實力最雄厚的大壟斷企業為核心,把跨部門、跨行業的許多大企業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壟斷企業集團。
參加康采恩的不僅有單個資本家的企業,而且有集團資本家的壟斷企業如辛迪加、托拉斯等;不僅包括許多工業企業、運輸公司、礦業公司等生產性單位,而且還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商業公司、其他服務性公司等非生產性單位。大工業企業和大銀行是該組織的核心,它們除了經營本身的業務外,還把一部分資本投入參加康采恩的其他企業中去,通過參與制掌握這些企業的股票控制權。參加康采恩的企業形式上雖然具有獨立性,但實際上卻受居於核心地位的大工業企業或大銀行的控制。壟斷資本家通過這種形式,控制著比其本身資本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資本,以加強壟斷統治,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康采恩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形成。它的產生和發展,控制著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融合為金融資本的重要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壟斷組織日益向綜合多樣化發展,康采恩也有了諸如實力增強、對國家的控制和利用加強、家族色彩淡化等一系列的變化。它已成為最突出、最典型和占優勢地位的壟斷組織形式。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搞壟斷業的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