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的艦載雷達最大能探測幾遠
艦載雷達作為海軍防衛系統中的主要探測設備:可以同時處理多種模式信息
、執行搜索、跟蹤、動目標顯示搜索與跟蹤、導彈制導、阻塞干擾探測、引導飛
機、預警導彈指令和目標定位等。
俄羅斯望天型雷達
該雷達是一部E/F波段相控陣對空搜索雷達,該系統採取4個6×6米方形固定
板陣天線,15o傾斜,每陣約含5100個反射單元,工作頻率0.2千兆周~4千兆周,
系統內含6部計算機,可執行搜索、目標捕獲、分類、跟蹤、威脅估計等,並可為
艦載導彈提供一定的制導,該系統最多可同時對付15~18個目標,主要裝備大型軍
艦。
俄羅斯項網-C型雷達
該雷達是一部S波段三座標遠程對空搜索和目標指示雷達,由兩部兩座標雷達
背靠背地按裝在一個球形天線馬達上,其中一部天線與水平面形成30o仰角,使扇
形天線仰波束垂直波組合成V形波束,以完成測高功能,其作用距離對中空飛機為
130千米,對水面艦艇37千米,該雷達1967年列裝,裝備於大中型軍艦上。圖為印
度戈達瓦里級護衛艦上裝備的該雷達(頂部背靠背格網天線),桅桿後部為荷蘭
靠LOLW-08對空搜索雷達,下部園型天線為蘇制皮手籠型炮瞄雷達,用以控制雙
管57毫米炮。
俄羅斯頂板/頂網型雷達
該雷達是一部新型三座標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由頂板和頂網兩部雷達平面陣
縫隙天線背靠背地傾斜安裝而成,採取了全電掃相控陣天線,與美國AN/SPY-I
A型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相似,工作在E/D波段,圖為俄羅斯無畏級驅逐艦上裝備的
頂板/頂網雷達。
俄羅斯板舵型雷達
該雷達為一部新型三座標/兩座標搜索雷達,工作在L/S波段,其主要功能
是完成遠程對空對空搜索,並可跟蹤和引導飛機,目前主要裝備在俄羅斯現代級
驅逐艦上。
俄羅斯樂台型雷達
該雷達是一部工作在D/E/F波段的艦對導彈制導雷達,用來制導由無線電指
令控制的SS-N-22導彈,此外還具有對空對海搜索能力,天線外罩為一個直徑3
.2米、高4.5米的長套筒形,頂部呈圓形。罩內裝有一圓拋物面反射體該雷達於
1969年始裝備現代級驅逐艦和納努契卡級導彈艇。
俄羅斯果皮群型雷達
該雷達是一部C/X波段單脈沖導彈制導雷達,主要為SA-N-1艦對空導彈提
供製導,整個雷達系統由大小四部雷達組成,具有邊掃描邊跟蹤能力,工作在C波
段;兩部小型天線為導彈跟蹤雷達,工作在X波段,此外不有一部小型圓拋物面天
線,用於導彈指令控制或具有敵我識別功能。該型雷達作用距離55-75千米,峰值
功率250千瓦,重復頻率1.75-3.5千赫,脈沖寬度0.5-0.25微秒,波束寬度
水平為1.5o,垂直為5o。該型導彈自1961年列裝後大量裝備在導彈巡洋艦和導彈
驅逐艦上。圖為卡寧級驅逐艦上裝備的果皮群型雷達,艦尾機庫頂部為SA-N-1
型艦對空導彈發射架,主桅桿頂部為頂網-C型三座標對空搜索型雷達。
俄羅斯前頂型雷達
該雷達為一部H/1波段導彈制導雷達,主要用於為SA-N-7型艦對空導彈提
供目標照射,該雷達為一多天線系統。圖為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上裝備的主要雷達
,主桅頂部為頂板型三座標對空搜索雷達,其下方及兩側為3部棕櫚葉型對海搜索
雷達,然後艦艇中線自上而下分別為鳶聲型炮瞄雷達和樂台型導彈制導雷達,主
桅右側中部為前頂型導彈制導雷達,下部兩座前者為低音帳篷炮瞄雷達後者為前
頂型雷達,右舷前方為四聯裝SS-N-22反艦導彈反向裝置。
俄羅斯梟聲型雷達
此雷達為一部圓錐掃描炮瞄雷達,工作在C或X波段,用以控制雙聯裝76毫米
艦炮,天線直徑2.5米。圖中梟聲型雷達在中間位置,其上部為前燈-C型導彈制
導雷達,右下前方為低音帳蓬型炮瞄雷達,右後方為衛星導航天線。
俄羅斯棕櫚葉型雷達
棕櫚葉型雷達是一部1波段導艦雷達,兼有對搜索能力。目前採取的配置多為
三部棕櫚葉型雷達天線並排三角形地安裝在主桅桿的橫桁上。
該雷達70年代末列裝,目前裝備基洛夫級巡洋艦以及現代級和無畏級驅逐艦
。
② 有關俄羅斯航天業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成果
俄羅斯在航天方面曾一度與美國比肩,但由於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本國經濟發展等因素,導致俄羅斯航天發展面臨重重困難。例如,僅發展俄羅斯導航衛星群一項計劃的資金差額就有28.46億盧布(約1.02億美元)。由於缺少資金,阻止了2003年再次發射三顆導航衛星,以及2005年再次發射新型導航衛星(被推遲到2008年)。
盡管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俄羅斯相關部門仍然積極制定了新的航天政策,要求對航天工業現行體制進行改革,以圖保持世界航天大國的地位。經過各方的積極努力,俄羅斯的航天發射活動在2005年繼續保持了世界領先勢頭,發射量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在美國太空梭復飛幾經推遲的情況下,2005年,國際空間站的運輸工作主要由俄羅斯負責,俄羅斯在發展國際空間站的同時,重點提出航天器的發射及衛星性能改進。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波米諾夫接收俄新社獨家采訪時強調,新航天計劃是一項國家經濟戰略。
一、航天發射
2005年12月27日,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波米諾夫發表言論稱,2005年俄羅斯的航天發射量依舊占居世界第一位(參見文末「附錄:2005年世界航天發射表」),共進行24次運載火箭發射,佔世界航天發射總量的45%,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聯盟」號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佔18.9%,「質子」號系列佔11.3%。2005年美國運載火箭發射12次,發射量佔世界航天發射總量22.6%;歐洲航天發射5次,占總量9.4%。
商業服務為俄羅斯創造了物質財富,每年該國航天公司簽訂外國合同總計可達7億美元。在2005年7月俄羅斯政府批準的2006-2015年聯邦太空計劃中,大力發展航天運輸業務是俄羅斯最具有競爭性的優勢。俄羅斯將發射多種衛星入軌,增加在全球發射市場上所佔的比例。
2005年,俄共有3次發射失敗:
6月21日,攜帶俄羅斯國防部「閃電」-3K通信衛星「閃電」-M(Molniya-M)火箭從普列謝茨克升空後不久墜毀。 原因可能是火箭第三級發動機失靈,或第三級與第二級分離指令失敗。分析認為:火箭及衛星的主要部分在再入密集大氣層時已經燒毀。
10月8日,俄羅斯「羅克特」(Rokot)火箭發射歐空局Cryosat衛星時出現故障,第二級沒能分離,衛星墜毀。原因可能是箭上飛行控制系統指令錯誤,導致主發動機在應當熄火時繼續運行,從而耗盡了火箭上的全部燃料。俄羅斯隨後暫停「羅克特」火箭的發射。歐空局被迫決定重新建造Cryosat衛星。
10月27日,俄羅斯「宇宙」-3M發射的一箭八星中,主要載荷Mozhayets-5衛星未能進入指定軌道。該衛星旨在進行光學試驗,航天官員已與衛星失去聯系。
除了致力於發射外,2005年時逢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50周年之際,俄羅斯還將對其進行全面現代化改造。2005年俄哈達成協議,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為新型的「安加拉」運載火箭建造一座專用發射架;「天頂」運載火箭的發射裝置也將得到全面改造,以使其具備發射「三桅快船」型宇宙飛船的能力;「聯盟」-2運載火箭的加加林發射架也要改造。俄羅斯還決定繼續租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至2050年,每年支付租金1.15億美元,共計53億美元。拜科努爾發射場每年承擔的航天發射任務居世界第二位。
俄羅斯、哈薩克還將共同建造新的發射場。2005年哈薩克簽署法案,批准了與俄羅斯合作建設Baiterek火箭中心的協議。俄哈合資新航天企業BAITEREK負責建造工作,並任命著名宇航員Talgat Musabayev擔任主管。新中心使用俄羅斯「安加拉」火箭擔任發射任務,該火箭RD-191發動機使用了煤油與氧的液體混合、環保推進劑,可攜帶26噸的有效載荷進入低地軌道,及攜帶4.5噸的有效載荷至靜地軌道。該計劃預計於2009年早期執行。俄羅斯還積極協助烏克蘭確定2007~2011年合作太空探索願景;籌劃2006年送巴西宇航員進入太空,並幫助巴西重建發射場。
在俄羅斯新十年太空計劃中,歐空局成為主要合作者。2005年,俄羅斯與法國進一步加強航空航天領域合作,1月雙方簽署開發、製造並應用運載火箭的長期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共同開發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的火箭發動機和試驗型可多次使用的航天貨運飛船等。確定了實施「聯盟-庫魯」項目的原則和條件。協議規定,「聯盟-庫魯」項目的總建設費用為3.44億歐元,俄羅斯將承擔其中1.3億歐元的費用。雙方航天代辦處將在圭亞納建造發射綜合系統,使用庫魯航天發射場發射「聯盟」號飛船,第一次發射預計在2007年進行。2月俄羅斯表示將參加「全球觀測系統計劃」和「歐洲統一航天計劃」。在與德國的合作方面,1月份有報道表示,俄羅斯近期發射的一枚宇宙3M火箭成功進行了新有效載荷發射的示範飛行,該火箭經過臨時改裝以適應德國合成孔徑雷達(SAR)-Lupe軍用偵察衛星的發射。2005年,俄羅斯計劃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發射5顆雷達偵察衛星。按照2003年協議,2005~2007年間俄制運載火箭將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發射一系列軍用衛星。
俄羅斯還在積極研發新型航天運載能力。六人「快船」(klipper)設計用來替代俄羅斯三人座「聯盟」飛船。「聯盟」飛船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運行,目前是飛往國際空間的唯一可靠運輸工具。「快船」比「聯盟」飛船動力更大,也比美國的太空梭更輕便,更像飛往國際空間站的「計程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在8月份舉行的莫斯科國際航空展上展示了「快船」的全尺寸模型。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並且歐空局參與其中,支付部分費用(12月歐空局正計劃從其成員國申請6千萬美元的資金),「快船」的設計研究將可在2006年初開始,2011年前完成無人飛行試驗,2012年前完成載人飛行試驗。
快船示意圖
「快船」的基本情況如下:
•進入太空:13噸重的「快船」是「聯盟」飛船重量的近兩倍,因此需要一個推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俄羅斯工程師正在考慮一些選擇方案,包括烏克蘭建造的「天頂」火箭和尚未研製完成的俄羅斯火箭「奧涅加」(Onega),這是「聯盟」火箭的改進型。
•乘員艙:6.4米長的乘員艙和返回艙將可容納六名工作人員(包括兩名駕駛員),外加近500千克的貨物,總重為「聯盟」飛船的10倍。
•防熱罩:飛船的外層由防熱陶瓷板組成,防熱陶瓷板可飛行數次才需更換。
•起居艙:近4米長的、可分離式起居艙配有生命保障系統,包括衛生間以及與國際空間站的對介面。
•動力推進器:儀器艙配有推進器,可使「快船」與運載火箭分離並使飛船進行機動。它還包括一個電子系統,由可展開的太陽能電池陣供電。儀器艙和起居艙都將在返回地球前被拋棄。
•兩種著陸選擇:飛船的短翼能使駕駛員在下降過程繼續操縱飛船,並可在機場跑道完成受控著陸。如遇緊急情況,降落傘可確保「快船」安全著陸在俄羅斯中部的平原。
另有報道表示,俄羅斯航天工程師正在設計下一代超重型助推火箭。這種三級火箭具有110噸低地軌道運載能力,可為未來太空裝配空間站提供材料。俄羅斯也在研製一台「永恆」的發電裝置,既可以在太空也可以在地球上使用,目前已經建造了這種非傳統發動機的原型。據稱,該發動機可用於調控衛星和空間站的軌道,它還是推進力的清潔資源,未來還可用於天空和水陸運輸。
二、衛星
2005年初有報道稱,俄羅斯目前有97顆衛星在軌工作,其中81顆正常運轉,9顆備用,還有7顆用於特殊用途的項目。截至2005年底,俄羅斯衛星數量已經恢復到100顆。俄羅斯新計劃旨在開發、補充、現代化俄羅斯各種用途的在軌衛星組群。年底航天局長波米諾夫稱,約40%的俄羅斯衛星都已超過其壽命期,盡管組群整體都還運轉正常,但不僅僅需要更換衛星,而且還應延長現有衛星的使用壽命,新衛星可服役15年。此外,俄羅斯還應增強並現代化太空通信系統。俄羅斯新太空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恢復遠距離探測地球的太空系統。目前航天氣象學仍然被列為弱項。俄羅斯計劃從2006年開始逐漸發射現代化衛星,並開始恢復氣象系統。俄羅斯目前只有一個運轉的氣象衛星「Meteor」,但實際至少需要4~5個此類衛星。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的建造也是重點,俄羅斯航天局表示在2007年能夠啟動該系統。
在衛星建造方面,俄羅斯也展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2005年,俄羅斯與伊朗簽署價值1.32億美元合同,建造一顆名為「金星」(Zohreh)的衛星,旨在傳送數據、音頻和視頻信號來支撐伊朗的通信基礎設施。10月27日,俄羅斯以一箭八星的形式,將伊朗首顆衛星「西娜」(Sina)發射升空。10月,俄羅斯表示將與韓國組建聯合企業研製、生產新型航天器,雙方還討論了在韓國建造航天發射系統及輕型運載火箭的項目。
1、改良衛星性能
2005年4月俄羅斯航天局在《俄羅斯航天器在軌群與面向保持和發展的緊急措施》中強調:目前俄羅斯99顆衛星中只有39顆衛星百分百勝任工作。60顆衛星已經超過它們的現役壽命。隨後,2005年6月俄羅斯信息技術及通信部部長列昂尼德•雷曼表示,俄羅斯已將一部分通信衛星的使用壽命增加了四倍,確保俄羅斯在衛星通信領域列居世界第六位。並提及自2000年以來,發射了8顆多用途新衛星。目前,俄羅斯衛星團隊已有100顆衛星(5顆老衛星停留在軌),幾乎覆蓋全球。俄羅斯已建造出新型通信衛星「歐洲」-1(Europe-1),旨在提供高質量廣播。
2005年1月9日,俄羅斯Cobalt間諜衛星因運作原因被提前引導離軌。1月20日,俄羅斯國防部仍然未能發現Cobalt間諜衛星。2004年9月24日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了改良設計的Cobalt間諜衛星(入軌編號「宇宙」-2410),這是一顆試驗衛星,在軌只停留107天(原系列至少在軌120天)。衛星攜帶兩個膠卷已經在飛行早期通過一個特殊艙送回地面,最後飛行階段拍攝的照相膠卷尚未傳送。
8月26日,俄羅斯發射地球遙感衛星Monitor-E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在短暫通信失靈後,地面人員曾重新控制了這顆衛星。但10月19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宣布Monitor-E失去控制。
2、繼續完善GLONASS導航系統,2007年將全面運轉
2005年12月25日,攜帶三顆GLONASS衛星的質子-K火箭發射升空,其中2顆衛星屬於GLONASS-M衛星新系列,第3顆衛星則屬從前系列。使用壽命為7年和10年的新一代衛星Glonass-M與Glonass-K將在三年內加入軌道衛星編隊。新型衛星可向全球任何地點無數用戶提供導航信息,定位精度1米。
截至2005年底,俄羅斯GLONASS系統共有17顆衛星在軌; 2006年,俄羅斯軍事預算的10%將用於航天,完成GLONASS系統的部署將獲得優先權;2007年,該導航系統衛星將增加到18顆,開始全面運行;隨後,到的2010年,俄羅斯將使該系統全部24顆衛星(21顆運行,3顆備份)在軌部署完畢,並能完全發揮導航功能。
GLONASS星座包括24顆衛星(21顆運行,3顆備份),運行於19,100千米高空軌道內(稍低於美國的GPS導航系統),每顆衛星繞軌一周約11小時15分鍾。衛星在軌間距經過設定,特定時間點至少有5顆衛星在視線之內。首批3顆衛星於1982年入軌,1993年星座具備初始運行能力,1995年星座部署完畢。但由於經濟原因,2002年4月僅運行了8顆衛星——當時幾乎沒有發揮導航功用。2004年3月有11顆衛星運行。2004年12月發射3顆新型GLONASS-M衛星,運行壽命7年。
在導航衛星上,俄羅斯與印度展開合作,未來將使用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兩顆GLONASS-M衛星。目前雙方正在合作研發新一代可鏈接至俄羅斯GLONASS導航系統的衛星。按照一項政府間的合作協議,俄羅斯的專家將與印度合作夥伴一同研製GLONASS-K衛星,該型衛星重量減少,運行壽命增加為10~12年,預計2008年開始服務。
3、發展遙測、遙感太空系統
俄羅斯新太空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恢復遠距離探測地球的太空系統。目前航天氣象學仍然被列為弱項,目前只有一個運轉的氣象衛星「Meteor」。俄羅斯計劃從2006年開始逐漸發射現代化衛星,並開始恢復氣象系統。俄羅斯正在建立新一代地球觀測太空系統;第一顆地球遙感衛星也將於2006年下半年發射 。
未來幾年內俄羅斯將把一個完整的高解析度太空雷達星座發射入軌。目前,俄羅斯專家已經研發了的高解析度雷達衛星有幾下幾種:
Kondor-E航天器。該衛星只有800千克(國外類似衛星重達2~3噸),且費用比國外類似衛星亦減少4~5倍(卻有著可以相提並論的規格)。其多功能雷達可提供Kondor-E軌道兩側各500千米范圍內的高解析度圖像。該衛星的特點是環繞著一個6米的拋物線天線,而非沒有採用重型的相控陣結構。控制專家們可以瞄準這些拋物線天線,並迅速掃描不同地區。衛星上的雷達還能提供30幅數字地圖模擬圖像。
Monitor-E地球遙感衛星。該衛星由俄羅斯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研製,2005年8月發射即出現故障,隨後宣布失蹤。經過大量努力,Monitor-E衛星於12月失而復得,進入軌道。該衛星重僅600千克,展開後形如邊長1米的立方體,將是一系列小級別地球遙測系統的首顆衛星。由於這顆小衛星搭載了靈活的系統,因而是世上首個可在規格、能力上與重型衛星相媲美的小型航天器。俄羅斯稱從未擁有具備如此能力的航天器。
Monitor-E屬於擁有智能星載系統的新一代航天器,裝備有兩架解析度分別為8米和20米的電子光學攝像機。這種航天器重750克,大部分設備及專用元件都可稱是俄羅斯宇航工業研發中最先進的。俄羅斯建造新的地球遙感衛星系統的根本原則是:提供一套標准系統,能提供從發射到最後產品的所有功能。該衛星系統的主要構成是基於統一平台的小型航天器編隊。Monitor-E衛星收集的的信息70%歸航天局所有,用來滿足官方客戶需求;30%歸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用於商業目的。
Monitor地球遙感系統基礎性的新技術及其提供的觀測周期,將使該系統在全球市場上產生極高的競爭力。2005年9月報道,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正計劃宣布建造一顆解析度小於1米Monitor-E衛星招標方案,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將競標製造與發射合同。未來將要加入Monitor衛星編隊的有:Monitor-I(熱力學),Monitor-S(立體成像),以及Monitor-O(高解析度),全都裝備有多種光學電子設備,另外Monitor-R將配有星載雷達。這些衛星都將使用輕型運載火箭發射。
箭(Strelka)衛星計劃。這是一項正在投資的4億美元的長期計劃,由6顆衛星組成,包括3顆雷達衛星,旨在將輔助監視石油和煤氣設備。
Arkon-2多功能雷達衛星。可以為聯邦局和商業客戶提供高解析度和中度解析度的圖片,還可用於國家防禦和國際合作項目中。衛星擁有獨特的三波段雷達。它的分米-波段觀測系統(23厘米)可以在下層叢林中尋找目標。雷達的70厘米波長可在乾燥土地之下掃描表面。Arkon-2 航天器還可提供詳細的、質量最好的區域圖片,其測量范圍是10X10千米(解析度達1米);還可提供450千米范圍內的全景圖片(解析度達50米)。此外,它可以拍攝測量長度在400~4,000米的范圍。在未來3年裡實施Arkon-2計劃不僅意味著俄羅斯製造的雷達衛星將重返軌道,還意味著俄羅斯將在雷達衛星情報市場上獲得一個立足點。
新一代地球觀測成像衛星Resurs-DK1。2005年8月有報道,俄羅斯即將完成新一代地球觀測成像衛星Resurs-DK1的製造。這個多譜段光譜衛星將拍攝地球表面照片,並在空中通過一個實時的下行鏈路系統將高解析度圖像信號發回地球。這些數據將更新和改進現有的數字地圖,使監測自然資源、提供環境監控和獲得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的實時信息都變成可能。這是第一個將先進的衛星和高專業化地面基礎設施結合在一起的下行鏈路系統,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接收站,還包括信息處理及可以快速市場化的硬體設備。這些性能意味著該衛星處在國際地球觀測技術的前端。除高速下行鏈路外,它還具有強大的星上存儲能力,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為廣大用戶復制圖像。由於在重量、載荷和能源消耗上具有安全冗餘,因此可以承載一些用於其它研究項目的輔助設備。
地球遙感衛星「流星」-3M。俄羅斯首顆地球遙感衛星「流星」-3M(Meteor 3M)將於2006年晚些時候發射。按照2006-2015年聯邦航天計劃要求,俄羅斯將建造7個遙感系統,旨在掌握地球的基礎知識,並監測自然資源。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建設和研製一個在軌遙感群,並創建用戶訪問的基礎設施。用戶包括緊急事務部、農業部、運輸部等。(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 章國華 許紅英)
③ 天線是誰發明的
天線是由俄國科學家波波夫發明的。1888年,29歲的波波夫得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茲發現電磁波的消息後,這位曾經立志推廣電燈的年輕科學家對朋友們說:「我用畢生的精力去安裝電燈,對於廣闊的俄羅斯來說,只不過照亮了很小的一角:假如我能指揮磁波,那就可以飛越整個世界!」於是,他埋頭研究,向新的目標發起了沖擊。1894年,波波夫製成了一台無線電接收機。這台接收機的核心部分用的是改進了的金屬屑檢波器,波波夫採用電鈴作終端顯示,電鈴的小錘可以把檢波器里的金屬屑震松。電鈴用一個電磁繼電器帶動,當金屬屑檢波器檢測到電磁波時,繼電器接通電源,電鈴就響起來。有一次,波波夫在實驗中發現,接收機檢測電波的距離突然比往常增大了許多。
④ 我有一對俄羅斯早期軍用對講機,標有1932khz,八節大電池的,12伏。兩種天線:軟線的,和一節
你那是早期的短波電台,有收藏價值,發射的話幾公里沒有問題。
⑤ 天上有多少個衛星
俄航天局稱,截至2005年4月份,在地球軌道運行的各種用途的人造衛星共有849顆,其中有425顆(占總數的50.6%)為美國所有,俄羅斯有99顆。而且,據國際預測公司在其日前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稱,未來10年內西方國家將向地球軌道發射118顆各種型號的軍用衛星。隸屬於美國的將佔到40%,另有19%屬於歐洲國家。
下面是中國的發射衛星的詳細資料:
東方紅一號(DFH-1)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一舉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衛星採用自旋穩定方式。電子樂音發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復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東方紅二號(DFH-2)
共3顆於1984年4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共研製和發射3顆東方紅二號衛星,從1970年開始研製到每三顆星發射,經歷了近16年。「東方紅二號」的發射成功,開始了用我國自己的通信衛星進行衛星通信的歷史。
東方紅二號甲(DFH-2A)
共4顆東方紅二號甲是東方紅二號衛星的改型星,其預研工作開始開1980年。
第一顆東方紅二號甲衛星於1988年3月7日發射成功,不久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二顆和第三顆星,它們分別定點於東徑87.5°、110.5°、98°;第四顆星由於運載火箭第三級故障而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幾年來,3顆衛星工作情況良好,達到了設計使用指標,在我國電視傳輸、衛星通信及對外廣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東方紅三號(DFH-3)
共3顆東方紅三號衛星是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主要用於電視傳輸、電話、電報、傳真、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
星上有24路C頻段轉發器,其中6路為中功率轉發器;其它18路為低功率轉發器。服務區域包括:中國大陸、海南、台灣及近海島嶼。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間,全部轉發器工作。衛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700W:衛星允許的有效載荷質量達170kg。衛星工作於地球靜止軌道,位置保持精度,東西和南北均為±0.1°;天線指向誤差為:俯仰和滾動均為±0.15°,偏航為±O.5°。衛星工作壽命8年,壽命末期單星可*度為0.66。衛星可與多種運載火箭相介面(ZC-3A、ARIANE-4等),衛星平台採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為中型的多種應用目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具有國際同類衛星(中型容量)的先進水平,其主要技術特點為:先進的衛星公用平台設計概念和模塊化、艙段化總體構型設計技術,衛星分為推進艙、服務艙、通信艙,使平台能適應不同有效載荷的需要;中心承力筒加壁板的結構形式,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輕型結構;大質量液體晃動和柔性部件影響的全三軸姿態軌道控制方案;先進的雙組元統一推進系統;一次展開式太陽電池陣與鎘鎳蓄電池聯合供電及雙獨立調節母線方案;有效載荷的頻率復用、波束成形技術;高熱耗散和熱流密度的熱控設計;國際C頻段統一載波測控體制;控加專檢設備的先進自動化測試系統;整星級EMC試驗和不帶工質的環境試驗技術。東方紅三號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准確進入傾角28.4°,周期10小時39分,近地點為207km,遠地點為36194km的大橢圓轉移軌道。按預定飛行程序,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測控管理下,衛星先後完成進入OBC太陽搜索模式;南北太陽電池陣展開;通信天線的展開;遠地點變軌發動機經過第三次點火變軌,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並完成定點捕獲;5月20日16時衛星成功的定點於東經125°赤道上空。
衛星定點後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共同對衛星有效載荷和衛星平台進行了在軌測試,整星狀態良好,工作正常;並對衛星進行了在軌管理,進行了南北位置保持、東西位置保持等監測;先後有5路轉發器開通工作進行試運行,進行了全國甲級足球聯賽和八運會賽場的電視實況轉播以及報紙版面的數字傳輸業務。運轉情況表明其話音清楚、圖像清晰、傳輸質量良好。
東方紅三號衛星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經營,已於1998年初正式開始商業服務,主要用於電話、傳真、數據傳輸、VSAT網、電視等業務,服務對象遍布全國各地。為中國人民的生活、經濟活動、文化教育、外交活動、政治活動等各方面提供重要的服務,有著顯著的社會效益,對推進中國的信息化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東方紅三號衛星以其良好的技術性能和質量、性能價格比和服務是用戶的最佳選擇。
返回式一號(FSW-1)
共9顆,返回式一號是我國第一代返回式遙感衛星。
返回式一號衛星為可見光遙感衛星,它攜帶一台全景掃描相機,對預定地區進行攝影,並用一台星相機同時對天空攝影,以測定對地攝影時刻的姿態精度。衛星完成預定攝影任務後,將存放膠片的再入艙,在預定的地區回收。於1975年11月26日發射入軌,29日返回。
返回式一號甲(FSW-1A)
共5顆,是我國第一代攝影定位衛星。
返回式一號甲衛星至今已進行了5次飛行試驗,4次獲得成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返回式一號甲衛星由返回艙和儀器艙(包括過渡段)兩大部分組成。於1987年9月9日至13日進行了首顆衛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於1988年8月5日至13日成功進行第2顆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1990年19月5日至13日進行第3顆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1992年10月6日至13日進行02批第1顆星的飛行,安全返回。
返回式一號乙(FSW-1B)
共3顆,返回式一號乙於1992年8月9日首次發射,經16天飛行,於8月25日在四川成功回收。返回式一號乙衛星是我國第二代遙感衛星。攝影解析度是4m,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1992年8月9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一顆星發射成功,25日在四川潼南回收;1994年7月3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二顆星發射成功,18日在四川遂寧地區回收;1996年10月20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三顆星發射成功,11月4日在四川遂寧地區回收。
實踐一號(SJ-1)
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於1977年3月3日發射入軌,1979年5月11日衛星軌道壽命結束,星上長期工作的遙測系統一直清晰地向地面發回遙測信息。
實踐一號是一顆自旋穩定的衛星,只經歷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發射升空
⑥ 聯通手機信號塔有多高會有輻射嗎
有輻射,但都在國家安全標准內,不會對人體有不良什麼影響的。通訊設施的發射塔都是經過當地環保局批准建的,功率很小,在200mW以下,對人基本沒有危害。手機信號發射塔,學名叫基站天線,發射功率一般在20W~60W范圍,頻率分別是900MHZ和1800MHZ。一般GSM基站天線高度均在35至55米,電磁波在空中傳播衰減很快。其次,當電磁波穿過一般磚牆時要衰減6dB左右(摺合4倍),而穿過帶鋼筋的牆要衰減20dB左右。目前聯通通信所用900MHz頻率帶寬,其電場強度只要小於每米12伏或者說功率密度每平方厘米小於40微瓦就符合安全標准。
⑦ 為對付蘇聯,美國60年代向太空發射4億根針,至今影響各國航天器
2015年,美國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星鏈計劃」,計劃發射12000個衛星,這樣就可在地球上空組建龐大的星鏈網,如此一來就可為人類提供低成本、高速度的網上沖浪服務。
目前SpaceX公司已發射了300多顆衛星,並覆蓋北美地區。不過這項野心勃勃的項目,卻引來了很多很多天文學家的吐槽,一旦這些衛星全部升空,那就意味著地球軌道會顯得非常擁擠,別說再發射新的衛星,就連天文學家想要觀測外太空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因這些衛星造成視線遮擋,那就無法及時發現並預判潛在的危機,如彗星撞擊地球。同時,星鏈衛星的發射,也會威脅其他已運行的衛星,可能兩者之間會相撞爆炸,從而產生新的更多的垃圾。
還有天文學家表示,「星鏈計劃」讓他聯想到了60年代一項更瘋狂的計劃,它就是「西福特計劃」,也被稱之為「針計劃」。
它是冷戰期間的產物,但所造成的危險一直存在至今。星鏈衛星發射後,難免會和這些「西福特針」相碰撞,到時候美國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此學者建議馬斯克,發射星鏈衛星前,還不如先將太空上數以億計的「銅針」清理掉。
那麼,什麼是「西福特計劃」?它對人類 探索 天空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西福特計劃的產生,其實和美蘇爭霸有關。早在1946年5月12日,美國科學家布勞恩就提出了發射衛星的計劃。
他表示,用火箭將227公斤的衛星運上高度為480公里的地球上空,預計1951年就可實現計劃。
而沒過幾天,蘇聯一個年輕的研究學者吉洪拉沃夫也提出了研發太空衛星的想法,但遭到了斯大林的笑話。不過他並沒有放棄,繼續自己的研究,1950年3月15日,吉洪拉沃夫再次提出發射衛星的可行性申請,得到了批准。
1957年2月,蘇聯提出在10月6日發射衛星,趕在革命節前發射,但太空計劃首席科學家科羅廖夫認為美國可能會搶先發射,在他的建議下,蘇聯方面於10月4日發射了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美國總統其實在1955年就表示要啟動衛星發射任務,但卻不想讓布勞恩——這個曾經的納粹軍官,擔任首席科學家,結果在美蘇人造衛星爭霸中落後。值得一提的是,科羅廖夫其實也是「罪犯」出身,但蘇聯人卻不拘小節。
直到蘇聯衛星成功發射後,美國才加快啟動衛星計劃,並於當年12月6日匆忙發射,誰知才起飛一秒後,人造衛星就直接爆炸,這讓美國丟了大面子,也讓美國民眾失望和抱怨。此時,美政府才知道外行人無法領導內行人,准許布勞恩負責衛星計劃。
布勞恩早就有了衛星發射的技術儲備,他上任之後,1958年2月1日,衛星「探險者-1」號成功升空。
蘇聯當然不服氣,立馬展開了載人航天工作,計劃將人送上太空再安全返回,也就是「東方計劃」,美國隨即也展開了「水星」計劃。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展開了你追我趕的架勢,蘇聯方面因有著 社會 主義的優勢,投入了巨資,並選出了六名宇航員。
就這樣,1961年4月12日,「東方-1」號飛船成功登上了太空,加加林也成為人類 歷史 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被稱贊為「宇宙哥倫布」。
其實在加加林進入太空前一個月,布勞恩就打算啟動載人飛船計劃,不過在最後關頭他卻改變主意暫停發射,怕載人任務失敗。直到蘇聯太空計劃成功後的23天,美國才將宇航員送上天,但對美國民眾而言已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接連輸掉了兩場太空競賽,肯尼迪覺得面子上無光,如何才能勝蘇聯一籌?美國宇航局提出登月計劃,肯尼迪信心大增,隨即宣布要在十年內將人類送到月球。
為了完成這項登月計劃,美國耗費了巨資,賭上了國家榮譽,也讓布勞恩壓力巨大。據統計,美國「阿拉伯」載人登月計劃花費了250億美金,且有120所高等學校、2萬家技術企業、40萬人加入這個工程。
美國科學家展開了多項研究,並進行多項飛行試驗,制定了登月方案,選拔宇航員等。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在「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幫助下升空,在四天的飛行後,飛船成功在預定著陸點落地。
阿姆斯特朗用腳輕踩月球表面,確定不會陷下去才大膽在上面留下了第一個人類足跡,而他的那句「個人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激動人心,整個世界為此歡呼。
有人或許會問,此時的蘇聯在哪裡了?首席科學家科羅廖夫製造出推力為1000萬磅的N-1火箭,比起「土星-5」號推力多出了850萬磅,可以說對登月他勢在必得。
然而,此前不幸的生活,讓科羅廖夫一身傷病,1966年1月,他因庸醫錯誤的手術白白喪命,登月計劃只好由其副手米辛負責,但他發射多個探測器,無一例外全部墜毀,無奈之下,蘇聯只好放棄登月計劃,承認輸掉了太空戰。
然而,美國盡管掌握了太空爭霸戰的主動權,卻是一個十足的「太空垃圾製造者」,多年來一直被各國科學家詬病,如2008年2月,美國用一顆導彈摧毀了間諜衛星,產生大量垃圾。
不過要說美國最缺德的一件事,那就是啟動了「西福特計劃」,這個計劃一直到今天都影響著人類。
美國盡管笑到最後,但在太空爭霸的前10年裡一直是老二的位置,每次太空競賽項目都會被蘇聯領先,如第一個上太空的生物、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第一個實現太空漫步等都是蘇聯人領先。
當時的蘇聯全力進攻重工業領域,其研發速度快、實力強,讓美國人坐立不安,為此展開了瘋狂的「超蘇」計劃,而最缺德的就是「西福特針」。
60年代通信技術還不是太便利,但通信又是戰爭時期最為關鍵的東西。在當時,美國的遠距離通信是靠海底電纜、電離層反射無線電而實現的,而人造衛星在當時還沒表現出太好的通信效果,無法全天提供通信技術。
比起電離層的無線電通信來說,海底電纜自然是更加穩固一些,不過當時美國在太空爭霸時全面落後,他們對蘇聯的高新 科技 諱莫如深,猜測蘇聯會秘密研究高能量太空武器,一旦美蘇之間出現了摩擦或戰爭,蘇聯可能輕而易舉地將美國的海底電纜斬斷,到時候只能利用電離層通信。
不過電離層反射通信並不穩定,它屬於色散介質,傳播頻帶比較窄,無法發送視頻信號,不能實時接收無線通信。同時,因「多徑效應」,信號的衰落大,且受太陽的影響,電離層波動比較異常,也會讓通信中斷。
如果在戰爭中失去了通信,和前方作戰部隊不能直接溝通,那就等於輸掉了比賽,戰爭自然也就很難獲勝。為此,有著「被迫妄想症」的美國開始尋求更為穩固的通信方法。
美國科學家制定了兩條方案,一條是加快人造衛星的發射,爭取早日實現全球即時通信;一條是採用人工方式打造太空電離層,以彌補自然電離層的不穩定狀態,以便於遠距離的通信,且還能監測其他國家的無線電發射情況。
但怎麼製造穩定電離層,這在當時是十分困難的航天任務,美國軍方將任務委託給了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在一番探究後,科學家提出了瘋狂的「西福特計劃」。
也就是向距離地球三千八百公里的太空中發射銅制偶極天線,從而形成針狀環雲,打造出人工電離層,這樣地面上的通信就要大為穩定,消除美國人的危機感。
這些銅制天線長為1.78cm,直徑為17.8μm,比起頭發絲要細上很多,外形和針一樣,因而也被稱為「西福特針計劃」。據悉,此計劃累計發射4.3億根,從而在地球軌道附近形成三十八公里長、八公里寬的人工環狀針形雲。同時,科學家在西福特鎮架構衛星天線,以進行遠程的通信輔助,從而實現通信工作。
同時,因這些「銅針」所處在的高度其他國家都不知情,這樣就無法拿到准確數據,一旦他國發射衛星,那就容易和銅針相撞。
美國之所以將「銅針」打造地這么精細,其實也是為了避免蘇聯發現並摧毀,從而保證通信的穩定性,並力壓蘇聯一頭。
在美國科學家的大量實驗和論證之下,他們認為可以發射銅針,進而准備在1961年10月21日發射上百萬枚銅針,然而,這次發射中盡管將這些銅針送上了太空,但並沒有建立起通信關系,計劃失敗。
不過美國軍方急於追求結果,科學家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改進,在經過了一年多的改進研究後,又在1963年5月9日開始了第二輪發射,這次發射計劃圓滿完成,通信十分穩定,這讓美國軍方大喜,不斷催促科學家將大量銅針送上太空,打造全球性的通信體系。
不過,很快科學家們就發現「西福特針」計劃的局限性很大,想要全球通信,那就需要在全地球軌道上布滿銅針,而大量的銅針發射不僅增加成本,也會嚴重影響衛星發射。
因此美科學家推翻了這一實驗,在一番研究後,決定發射LS系列衛星,計劃發射9枚,用於轉發通信,解決上行、下行鏈路等多個難題。
1965年2月11日,美國發射了LS-1衛星,這顆衛星的發射用了不少前沿先進技術,如軍方的SHF甚高頻段通信波段,可滿足幾百個用戶同時通信。該衛星採用太陽能電板保證電力供應問題,不過功率低,電池也無法同時全部工作。
然而,LS-1衛星發射成功,也進入預設的軌道中,卻因接線錯誤,結果失去信號,就此失聯了五十年之久,2012年12月才意外向地球發射信號。
然而不管西福特針計劃是否成功,美國擅自發射衛星本就是錯誤行為,太空作為人類共有的資源,全人類都應該有知情權,可美國實施「針計劃」時並沒有向外界透露任何計劃,沒有得到全球各國的准許就執行這個任務。
這顯然是不符合國際公約的,同時也將美國人的自私和蠻橫展露得淋漓盡致。而美國人的遮遮掩掩並不能掩蓋真相,反而得到了多國的口誅筆伐。
原來,1965年時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一次研究中意外發現了異常,經過研究才知道美國正進行秘密「針計劃」,義憤填膺的英國科學家立馬公布此事,並號召天文學家一同抵制、抗議。
蘇聯也在第一時間在《真理報》上對美國的「針計劃」進行了抨擊,言辭非常激烈。
蘇聯專家表示,美國這一行為是「玷污了宇宙」,製造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將會讓人類的航空計劃提前擱淺,阻止人類對宇宙的全新 探索 和認識。
隨後,英國、蘇聯通過聯合國,要求美國終止「西福特針」實驗。隨後,越來越多國家站起來,反對和抗議美國,這讓美國在國際上的威信大跌。
在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發言人阿德萊•史蒂文森謊稱:「因太陽輻射威力巨大,在太陽風的壓力下,西福特針會在三年內離開各自的既定軌道,回歸大氣層中,在高溫摩擦之下徹底化為灰燼,不會對宇宙和人類產生任何危害。」
然而,有科學家反對:「憑什麼就認定這些銅針會在3年內離開軌道?這些銅針本就是特製的,如果輕易離開,美國還投入那麼大的資金發射幹嘛?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面對科學家這一咄咄逼人的言論,美方表示:「這些銅針比頭發絲還要細,體積可以忽略不計,對各國衛星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請各國放心。」
這一解釋讓其他國家的代表笑了,畢竟飛機高速飛行時,一旦撞上了小鳥都會引發嚴重的飛行事故甚至空難。更別說在太空中以7.9公里/秒高速飛行的銅針,一旦航空設備和其相撞,那必然會導致損壞,而在太空中,就是一顆螺絲松動都可能導致飛行器爆炸。
在各國的追問下,美國才將「西福特針」的軌道高度公之於眾,也就是大約三千六百五十千米高的軌道上空,之後各國在飛行器發射時都會避開這一高度,生怕中彈。
最後此事不了了之,美國並沒有對西福特針進行處理,只是宣布暫停西福特計劃,而且美國科學家也意識到這個技術不現實,自動放棄了該計劃。1967年時,聯合國發布了《外層空間條約》,特別強調任何國家不能私自製造太空垃圾。
而如今已過去了近六十年,依舊有相當數目的銅針殘留在軌道上,以7.9km/s的速度在3600-3800公里高度上快速飛行,只有少數銅針偶爾回到大氣層,因這些銅針太過於微小,在摩擦中融化,並不會對地面產生影響。
至於美國負責人當年所說的3年內就會自動離開軌道,顯然是無稽之談。
其實,從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升天後,太空垃圾就已產生,且多年來因太空垃圾引發的事故可謂是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57年到2005年,全球發射了6000多個航空器,其中前蘇聯+俄羅斯為3121個,美國為1802個。這些航天器的存在自然也製造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如飛行器報廢、故障產生的垃圾,發射的火箭分離時的碎片,宇航員太空作業時遺留的工具、手套、攝像機等。
有報告分析,目前的空間碎片已超4000萬個,且以2-5%/年的速度遞增,它們通常按既定軌道繞地飛行。
這些太空垃圾在高300-450千米的近地軌道上空高速運轉,其相對速度可達10千米/秒以上,其破壞力巨大,嚴重威脅人造衛星、飛船、國際空間站。
據統計,直徑10cm的太空垃圾足以將航天器摧毀,而毫米級的垃圾可讓這些設備無法正常工作。而目前,直徑大於10cm的太空垃圾超9000個,預計2025年增至11000塊。
1983年時,航天器「挑戰者」號和一塊0.2mm大的碎片碰撞,結果舷窗劃傷,為了保證宇航員的安全,只能提前讓飛行器回到地球。
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三年以後,火箭「阿里安」進入軌道後就出現了爆炸,結果產生了五百六十四塊十厘米大小的殘骸以及兩千三百塊小碎片。
一時間產生這么密集的碎片,且高速運轉,如同子彈一樣撲向日本2顆通信衛星,致使其直接失靈。
這些事故的發生,說明太空垃圾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而美國「西福特計劃」中投放的銅針就等同於太空垃圾,對任何航天設備都會造成隱患。以至於後來各國發射航天器時,都要特別注意這些垃圾,這給各國航天事業帶來了很大負擔和風險。
為了控制太空垃圾,天文學家也提出了不少對策,如「避、禁、減、清」。
避也就是建立太空監測系統,如美國1961年就展開了「太空籬笆」物體跟蹤系統,每月對近地軌道進行500萬次探測,並可同時跟蹤200個體積稍大的垃圾,只要直徑超10cm,那就會被太空司令部編號監控,但因太空垃圾太多,這一系統並不能百分百避免太空事故。
禁就是禁止在太空部署和實驗武器,禁止核動力衛星的發射;減就是減少並控制太空垃圾,如我國已成功掌握火箭剩餘燃料排放技術,避免太空垃圾的形成。
清就是對太空垃圾進行清理,目前美國航天局正研究「太空清掃器」技術,可將這些垃圾捕獲,並投降大氣層燃燒粉碎;俄羅斯開發出了防護屏,當太空垃圾和其碰撞時,因化學反應產生巨大能量,將垃圾分解成粉末。
在未來的太空競賽中,人類想要從太空軌道中獲得可持續的資源便利,那就要展開對太空垃圾的清理工作,且不能再繼續無止境製造垃圾。
如果人類不重視太空垃圾問題,那就會形成「鏈式反應」的惡性循環,到時候太空碎片多到無法控制,將近地軌道覆蓋,到時候航天器無法沖破這道「垃圾帶」,人類將失去航空、失去未來,到時候衛星通訊等也會斷開,人類文明必然會大後退。
責編:勞謙有終
⑧ 我有一對俄羅斯早期軍用對講機,我想知道它的通話距離
軍用對講機,1932KHZ就是1.9MHz,屬於短波段,主要靠天波傳播。既然是對講機,功率一般不大,參照我國軍用的短波段營連級對講機/電台(),估計只有2瓦左右,通話距離應該在幾十公里的量級。
同樣已我軍早期的2瓦級71型電台的性能參數,供你參考:
71型報話機的工作頻率為2-7MHz,發信部分劃為三個頻段,收信部分劃為兩個頻段。配用3種天線:1米帶負荷線圈(中部加感)及頂部輻射葉鞭狀天線。其指標為可通報5—15公里、通話3—7公里。2.4米頂部加輻射葉鞭狀天線,可通報40—55公里、通話10—22公里。44米偶極天線,通信距離指標為約60公里。由於71型報話機是供戰術通信工具,主要使用地波實現連續的通信。如果使用天波,並配以長度適當的偶極天線、或者更好的天線,在傳播條件良好時不難進行更遠距離的通信。
⑨ 俄羅斯「頓河」雷達站
西方很早就有報道稱,當航班在俄羅斯莫斯科北部的謝諾梅傑沃機場降落前,需要繞行一個環形區域,而這個神秘的環形區中心有個貌似金字塔的巨大建築,這就是俄羅斯「頓河」雷達站。該系統在俄羅斯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美譽,多年來一直是俄戰略反導的核心。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⑩ 俄羅斯SA-N-7防空導彈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SA-N-7由俄羅斯牛郎星科研生產聯合體於上世紀80年代研製而成的全天候中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成功,在作戰性能上,類似於美國海軍的「標准I」導彈武器系統,是9K37-M1(北約編號SA-11)式地空導彈系統的海軍型,共用一種導彈9M38(9M38I),導彈由革新者機械製造聯合體研製。
主要用以取代服役多年的4K90(北約編號。SA-N-1)式艦空導彈系統。SA-N-7系統於1980年在「卡辛」級「伶俐」號驅逐艦上進行了首枚導彈測試,1981年裝備於「現代」級(956型)驅逐艦上,用於對付中低空高速飛機和反艦導彈的攻擊。
SA-N-7的發射方式為單臂發射架,與美國海軍「佩里」級護衛艦上的「標准I」發射方式類似。在「現代」級(956型)驅逐艦前後各配置1座24枚導彈的彈庫。單臂發射架的反應速度介於垂直發射和普通旋轉發射架之間,在10秒左右,對非專職防空艦艇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作為一種全天候多通道的艦載中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SA-N-7可擔負艦艇和編隊的防空作戰任務,主要攔截的目標是轟炸機、殲擊轟炸機、攻擊機、直升機和各類反艦導彈。
據有關資料介紹:SA-N-7防空系統導彈武器是對付全方位來襲的各種空中威脅的有效武器,在所有艦載中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中效費比很高。
俄海軍水面艦艇大量裝備該型武器,至今已在全部的「現代」級(956型)驅逐艦上裝備了SA-N-7防空武器系統。在「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上,為SA-N-7防空系統配置了6部照射器,形成6個火力通道。因此,該系統可同時攔截6個空中目標。
SA-N-7系統主要由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連續波照射雷達、TV電視頭、目標分配台、精跟顯控台、射擊控制台、中央計算機、導彈、發射架、彈庫及發控設備等組成。
以下按「現代」級(956)驅逐艦上的「施基利」系統的配置情況,對該系統逐一介紹。
作為系統中的關鍵環節,搜索雷達是防空系統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SA-N-7系統的探測、火控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MP-710三坐標搜索制導雷達、照射雷達、TV電視頭、OK-10B對空態勢台、目標分配台、精跟顯控台、OK-10射擊控制台、中央計算機。
MP-710三坐標搜索制導雷達
該雷達北約代號為「頂板」,平時擔負全艦的對空搜索警戒任務,在戰時,它的主要任務是向SA-N-7導彈武器系統所屬的兩個目標分配台轉送目標點跡。
雷達天線是由兩個一維頻掃的單面陣背靠背組成,平時轉速為6轉/分,戰時轉速為12轉/分,數據率為1次/2.5秒。該雷達採用MTI、方位機掃、俯仰頻掃體制,工作頻段為D/E波段,天線波束寬度為方位2°、俯仰2.5°-3.5°,天線增益33-35dB,天線總重3.5噸。
照射雷達
本系統配有6部目標照射雷達,分布在艦首、艦尾各兩部、左右舷各一部。中央計算機決定照射雷達何時工作,何時調轉指向目標,何時向目標發射連續波信號,一部照射雷達只能照射一個目標。
照射雷達的工作頻段為C波段,平均發射功率4千瓦,天線直徑0.6米,天線罩直徑一米,波束寬度為1.5°,總重1.2噸。
該導彈系統採用全程半主動單脈沖雷達尋的制導,通過目標監視雷達為導彈系統提供空中目標信息,為全艦提供情報信息。
艦上的制導系統由多部「前蓋」跟蹤照射雷達來完成,該雷達配有數字式計算機,能完成目標測定、識別、威脅判斷、照射雷達的分配、發射架指向和導彈快速再裝填等多種功能。並可以同時處理多批目標和制導多枚導彈。
其它系統組成
TV電視頭系統有4部TV電視頭,兩部在駕駛室上甲板左右兩側,兩部在直升機指揮控制室上甲板左右兩側,作為系統的備用目標跟蹤通道。
OK-10B對空態勢台該態勢台主要用於對空態勢顯示和對空中目標編號,並進行目標-武器分配。
目標分配台該台的垂直平面顯示屏被分成812個小區,每個小區以1,2,3…96順序編號。在控制面板上(左側)有812個按鍵與其相對應並有編號(1,2,3,…96)。面板的右側有模球和鎖定鍵,用來錄取目標並給目標標志。該台同時進行敵我識別、目標運動諸元粗算以及粗航跡平滑等。
在812個鍵鍵盤的正下方,有12個分配鍵(一排)與鍵盤對應,按其中某個鍵可將粗目標信息對應送到12個精跟顯控台。
精跟顯控台系統配有12個精跟顯控台,每一個精跟顯控台有兩個小顯示器(P型),功能一樣,每個顯示器可顯示一個目標的精確航跡和目標運動諸元(如方位、仰角、距離),每個精跟顯控台最多能送出兩個目標的精確坐標信息,也可以通過模球人工跟蹤(建航)送出人工(粗)目標指示,操作員可以進行有關的航跡管理。
該系統還配有4個OT-10電視顯控台,當遇到強電子干擾環境下,用電視進行跟蹤。
OK-10射擊控制台該台是全系統的控制中心,它有兩個顯示器,左邊為P型顯示器,右邊為B型顯示器,P顯顯示「施基利」系統所要打擊的目標態勢,當P顯上顯示出現「蝌蚪狀」的帶矢量的亮點時,表示該目標已被跟蹤,在最危險目標扇面內的目標(由計算機威脅排序)首先被打擊,B顯上有一個固定垂直平面發射區(按單發命中概率0.8計算的),一旦目標亮點進入該區,指揮員就可發射導彈,射擊效果可在B顯上顯示出來。
中央計算機系統配有3台中央計算機,功能一樣,互為備用,同時工作。每台計算機可以處理12個目標信息,超過12個目標信息時,另一台計算機自動工作。計算機內有若干專用軟體模塊,要完成大量的信息處理和運算,如目標精確航跡處理,目標運動諸元計算,目標威脅排序,目標攔截概率預估以及目標丟失後的外推,導彈飛行狀態參數的計算等等。
它向目標照射雷達輸出精確目標指示,根據目標運動情況決定目標照射雷達的工作狀態;向導彈發射裝置提供目標坐標信息,導彈飛行狀態參數及有關指令;並可向其他防空武器如AK-630、AK-130的炮瞄雷達輸送目標指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