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沙俄征服西伯利亞時,對各部落韃子的戰績是怎麼樣的當時哪些韃子最難對付
匈奴、丁零、肅慎、女真等在我國古代史活躍過不少年頭的民族,其實都是從西伯利亞興起的,但是那裡由於土地嚴寒貧瘠,所以只適合放牧,覬覦中原富庶的他們經常南下擄掠。也正因為喜歡擄掠中原,所以這些兇悍的游牧部落一直離中原王朝很近,而不願向北往如今俄羅斯的方向發展。反觀中原王朝,歷代統治者都極其注重農業發展,因而歷史上多以守土為己任,在他們眼裡,北邊那些雜草叢生的戈壁或者方圓百里的大沙漠壓根沒有什麼吸引力,這也正是古代中國沒有徵服西伯利亞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歷史上,只有寥寥數人到達過西伯利亞一帶,而且都是為了驅逐這些游牧部族而深入北邊腹地,並不是以征服和奪取土地為目的,比如漢朝名將霍去病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中國雖沒有想過要去征服貧瘠的西伯利亞,但逐漸發展起來的沙俄卻在逐漸地向南發展。沙俄人驚喜地發現,兇悍的西伯利亞土著要麼已經在戰亂中被消滅,要麼遠走他鄉,或者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當地幾乎沒有什麼強悍的部落存在。於是,沙俄很順利地就把這片地區都吞並了。不過沙俄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在將貧瘠的西伯利亞納入版圖後,沙俄人又盯上了富饒的中國,從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沙俄就開始不斷騷擾邊境,成為繼匈奴等部落後的又一個心腹大患。
第一次全面殖民遠征是哥薩克人葉爾馬克1581年對庫楚汗的遠征,此時新可汗已開始侵擾邊境地區的俄國土地。庫楚汗政權很不穩固,許多西伯利亞民族更願意選擇俄國沙皇而不是穆斯林可汗。800人的哥薩克軍隊擊潰了15000人的庫楚汗大軍,原因之一就是漢戴人和曼西人不願為可汗流血,戰斗剛一打響就離開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庫楚汗不斷進行游擊戰爭,甚至在一次大膽突襲中殺死了葉爾馬克,但他已無法阻止俄羅斯人對西伯利亞的殖民。新遠征隊開始在西伯利亞建立木製堡壘,這些居民點後來都變成了大城市,如1586年建立秋明(現人口72萬),1604年建立托木斯克(現人口57萬),1628年建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現人口超過100萬)。
哥薩克一邊椎進,一邊修築象美洲邊遠地區的碉堡那樣的設防據點或要塞,來保護他們之間的交通。西伯利亞的第一個要塞建在靠近錫比爾、位於托博爾河與額爾齊斯河匯流處的托博爾斯克。俄羅斯人發現這兩條河流是鄂畢河的支流後,就劃船順鄂畢河而下,結果,發覺自己把船搬上陸地運一段距離便可進入下一條大水路葉尼塞河。至1610年,他們已大批到達葉尼塞河流域,並建立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要塞。在這里,他們遇到自征服古楚以來最先極力抵抗他們的一個好戰的民族布里亞特人。俄羅斯人避開布里亞特人,折到東北部,遂發現勒拿河。1632年,他們在那裡建立雅庫茨克要塞,並與土著、溫和的雅庫特人進行可牟厚利的貿易。但是,布里亞特人不斷進攻他們的交通線,因此,俄羅斯人發起一場野蠻的滅絕性戰爭。最後,俄羅斯人獲勝,並繼續推進到貝加爾湖;1651年,他們在那裡建立伊爾庫茨克要塞。
在此期間,一支支探險隊已從雅庫茨克朝四面八方進發。至此,俄羅斯人未曾遇到任何能阻擋他們的力量。然而,當他們從伊爾庫茨克向前推進、抵達阿穆爾河流域時,他們不僅僅遇著對手,他們碰到了當時正臻於鼎盛的強大的中國帝國的前哨基地。
飢餓驅使俄羅斯人來到阿穆爾河流域。嚴寒的北方出產的是毛皮而非糧食,而歐洲俄國的谷倉則好比是在另一行星上。
一連串冒險家繼波雅爾科夫之後進入阿穆爾河流域。他們攻佔阿爾巴津城,修築一系列要塞,以典型的哥薩克方式屠戮搶掠。他們在中國邊緣犯下的這些暴行最終使中國皇帝極其惱怒,他於1658年派一支遠征隊北上。中國人奪回阿爾巴津,把俄羅斯人從整個阿穆爾河流域清除出去。但是,他們一撤離,俄羅斯冒險家就成群結隊地回來。於是,又一支中國軍隊被派到阿穆爾河,與此同時,兩國政府為解決邊界問題開始談判。經過許多爭論,尼布楚條約於1659年8月27日簽訂。
這條約除了極其重要的條款外,還對兩個問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中國與歐洲一大國簽訂的第一份條約;由於中國代表團有耶穌會會士任譯員,條約用拉丁語擬定。邊界確立在沿阿穆爾河以北的外興安嶺一線上,所以,俄羅斯人不得不完全地從有爭議的流域地區撤走。作為回報,第四條條款授俄羅斯人以商業特權;該條款規定,兩國臣民可以自由地超過邊界、不受干涉地從事買賣。以後年代中發展起來的貿易是由商隊從事的,它包括了黃金和毛皮;俄羅斯人用黃金和毛皮交換茶葉。正是從中國人那裡,俄羅斯人獲得了日後成為其民族飲料的東西。俄羅斯人很快就成為甚至比英國人更愛喝茶的人。
隨著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俄羅斯人在亞洲擴張的第一階段終於結束。以後170年中,俄羅斯人一直遵守條約規定,停留在阿穆爾河流域以外的地區。他們直到19世紀中葉才又繼續南進;那時,他們比在瓦西里·波雅爾科夫的時代時強大得多,而中國人則相對地衰弱了。
❷ 曾被蘇聯瓦解的德國容克貴族,巔峰時期的他們到底有多牛
容克貴族們控制著德國的政權,尤其是軍權。容克貴族起源於16世紀,在德國文獻中,容克又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不過,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到較大作用的則是鄉村容克。
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因為容克仇視共和體,並且在當時容克甚至支持希特勒,所以容克也被稱為“容克帝國主義”。而容克貴族同時也領導了德意志統一的運動,並且在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中的普魯士王國的貴族們也是容克。因此,在德意志統一後,一直到1918年德意志帝國因為戰敗瓦解後,其實都是容克貴族控制著德意志帝國的政權,尤其是軍權。
❸ 戰斗民族的往事:俄羅斯人是否真的尚武善戰從歷史看答案
戰斗民族如何定義? 許多人提起俄羅斯,就會開始車軲轆般地念叨「 」戰斗民族」。但是,大部分人對「 」戰斗民族」的印象,來自那一組組的搞笑視頻。顯然,這無法成為「 」戰斗民族」的衡量標桿。撇除「 」戰斗民族」這種帶有民間戲稱的說法,許多人會用「 」尚武」或者「 」善戰」形容俄羅斯人。 這個印象的由來與蘇聯有直接關系。作為擊敗納粹的頭號功臣,俄羅斯被冠以「 」善戰」的稱呼,似乎當之無愧。當然,這是不考慮蘇聯與納粹的交換比,作為前提條件。 【蘇德的人員交換比為2:1,坦克為9:2】 但是,與法國一樣,我們不能因一次戰爭而對整個民族定性。更何況,俄羅斯有著全世界最遼闊的領土,這意味著它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以及後備基地。否則德軍的閃電戰,足以在一開始摧毀蘇聯的全部工業,也就沒有後期的大反攻了。(法國就死在這里) 如果扣除俄羅斯客觀擁有的地理、資源、人口優勢,單獨對這個民族本身的「 」善戰」與「 」尚武」進行評判。我們就需要先給「 」善戰」和「 」尚武」下一個定義。「 」善戰」可以解釋為指外線作戰能力強大,即境外作戰不依靠自己的國土,進行防守反擊的能力。比如全盛時期的英法,無論在歐陸還是在海外,都能打出不錯的戰績。尤其是英國,人口、資源、縱深都是二流水準,卻能打出日不落帝國,讓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 【一直到二戰,皇家艦隊都是海洋上的絕對霸主】 「 」尚武」的定義更為簡單,即這個民族對「 」武力」的看法,以及軍人在社會中的實際地位。最後,需要看體育在這個國度的地位。雖然,現代化的武器,正在抹平士兵體格上的差距。但一個優良的體魄,依舊是軍人的根基。一個全民鄙視運動,恐懼武力的民族,肯定無法稱之為尚武。 俄羅斯與歐洲各國的戰爭 我們先對俄羅斯人的「 」善戰」與否做出評判。看看歷史上的俄羅斯人,在離開自己廣袤的戰略縱深後,是否有能力打出漂亮的戰績。 扣除金帳汗國時期,大部分中國人對俄羅斯的印象來自近現代。所以,我們選147-19世紀的俄羅斯進行解讀。它既不像莫斯科公國那樣,被蒙古人奴役;也不是不攻自破,真實實力為迷的蘇聯。它被人攻入過首都,也曾遠征歐亞大陸,建立起遼闊的殖民地。 這個階段的俄羅斯,是典型的兩個拳頭往兩面打——既進攻歐洲,也入侵亞洲。前者主要體現在,對波蘭為首的東歐各國進行長達數百年的入侵、殖民,以及與奧斯曼帝國多達十一次的大戰;後者主要體現在對中亞各國和清王朝的蠶食上。 前者由於交通相對便捷,俄軍可以出動幾萬至數十萬的軍隊爭霸。這讓歐洲人一直蔑稱毛子為「 」灰色牲口」。但蔑稱歸蔑稱,俄羅斯的戰績究竟如何?我們以波蘭和土耳其為代表,看看「 」戰斗民族」的實際水平。 波蘭人作為羅斯宿敵,雙方從基輔遠征算起,雙方一共進行了18次大戰。若把時間限定在17-19世紀,並將幾次不對稱戰爭去除。我們會發現,俄軍雖然能夠在戰場上擊敗波軍,但是無疑都占據數量優勢,而且波蘭特色的制度缺陷也引發了問題。俄軍既有在波蘭-莫斯科戰爭,以及斯摩棱斯克戰爭中被波軍按地上摩擦的慘痛回憶,也有俄波戰爭和鎮壓巴爾聯盟的爽快。總體而言,俄羅斯人能擊敗波蘭,很大程度依靠波蘭人內部問題(第一次瓜分波蘭的理由,便是波蘭人無法靠自己穩定秩序),以及自身的體量優勢。 但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是如此。當俄羅斯的對手換成奧斯曼時,戰爭的過程便順利許多。從1676年,雙方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開始(不計算1568年的阿斯特拉罕遠征),俄羅斯贏了大部分戰爭的勝利,奧斯曼僅有的幾次勝利都建立在歐洲盟友的基礎上。可以肯定,大部分時間段,奧斯曼的單兵素養不如俄羅斯,至少在步兵素質上,雙方有巨大的差距。相比信奉天主教的波蘭,有著更多亞非特色的奧斯曼在單獨面對毛熊時,無疑十分吃力。 俄羅斯對亞洲的侵略 如果說俄羅斯打波蘭和西歐需要盟友的幫助,以及確保自身的體量優勢;打土耳其需要保證,其在外交上的相對孤立,不讓奧斯曼人有機會得到歐洲的增援。那麼在攻打北亞、東北亞、中亞時,俄羅斯只需要確保,沒有其他列強玩虎口奪食,以及氣候站在己方。哪怕軍力上,俄軍處於絕對弱勢也沒有關系。 1839年,俄軍開始入侵土耳其斯坦。俄軍在軍力上,處於弱勢,戰斗部隊+後勤一共5000人。12月30日,2000-3000名希瓦汗國的士兵襲擊了他們。結果,俄軍僅僅戰死5人,受傷13人,希瓦汗國卻被殺80人。最後,俄軍因氣候不適,大量士兵患病死亡,不得不下令撤退。 1847年,俄羅斯人吸取了1839年的失敗經驗,改為緩步推進。他們現在錫爾河三角區建立兩座堡壘,然後利用蒸汽船順流而下探險。這種相對保守的戰略,取得了成果。最後,俄軍以400多人死亡,不到千人受傷,600多病死的代價,消滅了上萬土耳其斯坦的士兵。 【與哈薩克人激戰的哥薩克】 在外東北,俄軍的挺近更為順利,往往幾百人上千人的探險隊配合 *** 版的堡壘戰略,就能讓清軍疲於應對。在外西北,清朝通過胡雪岩得到英國人的貸款,購買大量的德械裝備,才勉強穩定住西線戰局。但是,清朝依舊丟失霍爾果斯河以西,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俄軍在東線戰場上,完全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在東亞稱得上武德天花板的日本,在日俄戰爭中,需要靠英國人的援助,以及數倍的人員傷亡,才勉強擊敗遠東俄軍。 【俄方畫的日俄戰爭圖】 俄羅斯人的"尚武」 「 」尚武」不同於「 」善戰」,它可以從很多維度去解析。但是,最佳的方法,無疑是觀察民眾,尤其是上層精英對參軍的看法。因為,窮人可能為選票或者金錢而戰。國家再窮困,也不太可能讓軍人餓肚皮,當兵對窮國的底層人而言,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貴族和精英階層沒有這個顧慮,他們也是這個國家的上層結構。他們的參軍熱情,是個很好的指向標,標志這個民族的實際情況。 例如英軍的軍官階層一直被貴族把持,他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一戰後許多貴族的繼承人戰死,不得不修改繼承法,才能維系家族。 【一戰帶給英國的傷痛,遠比二戰多】 同理,德國的容克貴族,為帝國的建立和維系付出血的代價。尤其是二戰後,名字中帶有「 」馮」的德國人,基本被排擠出政界。甚至連哈耶克這樣,知名的自由派人物,也會因為名字中的「 」馮」字而被對手抨擊。這也暗合「 」責任與義務等同」的真理,雖然希特勒不是貴族,但德國發動了戰爭,貴族無論是否願意都要參戰,並為戰敗買單。 反觀俄羅斯,雙方的武德差距不是一星半點。俄軍最初為終身兵役制,全體國民只要參軍,就必須在軍隊里度過餘生。不過,貴族階層很快便成功簡化了其服役的條件。先是爭取到貴族家庭兄弟中有一人可以免除兵役,後又將服兵役的期限限制到25年,1762年貴族階層更是全部免除了兵役義務。 之後,有錢人也加入這個環節中,提出用金錢來免除兵役。19世紀,俄國總共有3000萬納稅人,包括商人、榮譽市民、中產,其中有600萬人通過經濟手段免除自身的軍事義務。實在很難將他們與西邊的鄰居相提並論。 但俄羅斯精英也並非一無是處,這個階段的俄羅斯以音樂、繪畫、小說聞名於世。和一些人心中傻大黑粗的「 」戰斗民族」印象截然相反,俄羅斯人非常文藝且富有藝術氣息。許多蘇聯時期的課本,到今天依舊是中國在內的許多藝術生的教材。只能說部分國人對北方的鄰居,真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竟然將這么文藝的民族,視為美國式的傻大個。 結語 俄羅斯人善戰也不善戰,關鍵要看對手是誰。對手是波蘭、瑞典人時,俄羅斯就依靠體量碾壓,再利用外交夾擊;對手是土耳其人時,俄羅斯人就利用步兵和海軍的素質、技術優勢配合體量碾壓,同時盡可能地不讓奧斯曼通過外交手段獲取援助;當對手換成亞洲各國時,俄羅斯人則需要提防其他列強的干涉,尤其是英國攪屎棍的干涉。只要確保這點,再克服水土不服的客場劣勢,俄軍的進攻基本勢如破竹。 至於尚武,俄羅斯的兵役制度已經很好地表達,「 」俄羅斯人不尚武」這一事實。畢竟在一戰前,精英階層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民族的風向標。相反,俄羅斯的藝術造詣,完全可以匹敵西邊的鄰居。只能說網路時代,造成的誤解比我們想像中更多。
❹ 德國二戰時被俄羅斯滅掉的容克軍團是怎麼回事組成容克是貴族嘛
容克軍團怎麼回事具體不清楚。
容克是指德意志第一,第二,第三帝國期間的德國貴族,相當於中國古代「士」這個階級
❺ 英國300年搞不定蘇格蘭,俄羅斯為何用50年就同化東普魯士
英國300年搞不定蘇格蘭,俄羅斯為何用50年就同化東普魯士?
這個問題,英國人聽了會流淚,德國人聽了會沉默。
英國人是什麼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第一反應就是曾經的超級大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可是,對於英國人來說,嗯,就是英格蘭人。
我們常說的英國,其實應該叫做「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文簡稱uk,不僅僅包含了英格蘭,還包含了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
最讓英國人頭疼的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現在還有不少人想要獨立出去。
反觀俄羅斯人,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是英國面積24萬的70倍以上。從沒有出現過一次國內鬧獨立的事情。即便是各個地方被美國和北約挑動鬧事情,但從沒有出現過大型的獨立運動。
尤其是,俄羅斯人二戰後得到了德國龍興之地東普魯士,竟然給他建設成了加里寧格勒,如今統治很穩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獨立問題。
英國和俄羅斯,到底有什麼不同?在同化本國土地上出現了如此嚴重的問題?
蘇格蘭大地,大約相當於《權力的 游戲 》中北境之地,不過這里並沒有千米高的長城隔絕,隔絕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其實是政治割據。羅馬人入侵英格蘭島,給英格蘭人帶來了文明,但是對於遠在北境的蘇格蘭來說,羅馬實在是無能為力,於是就有了哈德良長城,蘇格蘭和英格蘭分為兩半。
羅曼人撤走後,蘇格蘭建立起強大的帝國,只不過這個帝國,其實主要力量是北歐維京人。1034年鄧肯一世佔領了今日蘇格蘭大部分土地,而鄧肯的兄弟麥克白,鄧肯的兒子馬爾康姆之間的斗爭,就是莎士比亞著名悲劇的 歷史 原型。
之後的600年時間里,英格蘭通過聯姻方式不斷干涉蘇格蘭的王位斗爭,甚至一度把蘇格蘭納入到自己統治范圍。而蘇格蘭在本身權利不斷削減的狀態下,先後發動了兩次獨立戰爭,均告失敗。蘇格蘭還被迫進行賠款,喪權辱國,儼然把英格蘭這個鄰居當成了敵人。
更慘的是,蘇格蘭在英法戰爭中多次站在了法國這邊,這種北方蠻族居高臨下的狀態,實在是讓英格蘭人無法接受。
1603年蘇格蘭國王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於是兩國形成了共主聯邦,合並為一個國家。幾十年後,英國內戰爆發,英國進入工業革命,後來竟然成了日不落帝國。
當整個不列顛是日不落帝國時,蘇格蘭自然不願意分家,可是,當英國衰落,尤其是英格蘭出身的王室和內閣胡作非為時,蘇格蘭獨立,就成了他們的選項之一。
畢竟,蘇格蘭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英格蘭王國還要長。
英國無法征服同化蘇格蘭的主要原因在於三點:
1,兩國文化上接近,互相沾親帶故,下不了狠手。
2,兩國人員流動少,民族始終無法融合。
3,兩國南北走向,跨緯度征服太難了。
這三點,讓英格蘭永遠無法征服同化蘇格蘭。
而這三點,恰恰是俄羅斯征服同化東普魯士的真正原因。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德國先後建立起三次帝國,分別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納粹德國。也有人說他們是第一帝國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第一帝國如馬克思所言,既不神聖,更非羅馬,更不是帝國,完全是德意志地區的各個割據政權鬆散的邦聯,還受到羅馬教皇國盤剝。德意志地區最東部,羅馬教皇分封了條頓騎士團,讓他們有了土地,於是形成了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崇尚武力,經過上百年戰爭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當一戰中德意志第二帝國被打敗時,所有協約國成員一致認為,普魯士精神必須連根拔掉,避免戰爭再次爆發。
只可惜,英法為主的協約國,太弱了,扶持的波蘭,也不足以分割消化但澤走廊。最終,來自於奧地利的希特勒,以但澤走廊和東普魯士為借口閃擊波蘭,形成發動二戰。
二戰勝利後,東普魯士自然要被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所瓜分。1945年,東普魯士不少人死掉,有些德國人想要返回東普魯士的故鄉,都被蘇軍所驅逐,有的甚至被送到西伯利亞古拉格做苦工。而東普魯士,漸漸成了蘇聯的海外飛地。
1946年蘇聯正式吞並東普魯士,第二年所有德國人被驅逐,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遷到此地。
俄羅斯征服同化東普魯士,其實是一場大規模的民族大換血。1875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時,東普魯士有73.48%是德國人,18.39%是波蘭人和8.11%的立陶宛人。宗教上,大部分是基督教徒,少數天主教和猶太教,幾乎沒有俄羅斯的東正教。
俄羅斯人消滅納粹,吞並普魯士,這是同盟國共同的決定。波茨坦公告和雅爾塔會議,都做出了將東普魯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在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這是因為,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
這種思想指導下,俄羅斯對於吞並東普魯士,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更不存在任何的心慈手軟。
1944年10月,蘇軍在東普魯士的內梅爾斯多夫和貢賓嫩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蘇軍屠城的消息很快傳到哥尼斯堡,當地居民紛紛逃亡。
到了次年1月份,蘇軍兵圍哥尼斯堡,哥尼斯堡內的日耳曼人對蘇軍的暴行驚恐不已,於是,當地大量的居民趁著防守的德軍突圍出逃哥尼斯堡。
當蘇軍攻陷哥尼斯堡後,哥尼斯堡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州,面對境內尚有存留的日耳曼人和日耳曼文明,蘇聯將這些「二等公民」部分驅逐回德國老家,甚至相當多的日耳曼人則被蘇聯政府流放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等地。
在文化上,德式建築全部被拆除,德式地名全部改掉。在戰爭和大屠殺的廢墟上,屬於俄羅斯人的加里寧格勒建立起來。
如此雷霆手段,再加上國際上的一致認可,東普魯士自然成了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蘇格蘭無法吞並英格蘭,這一點與我國古代長期存在與蒙古高原乃至於西伯利亞的原因幾乎完全一致。甚至,中國古代王朝,對東北地區統治力也很弱。
反而是在大漠戈壁隔絕的西域,卻長期處於我國中原王朝的范圍。這是因為,西域與我國北方是同一緯度,而蒙古高原、東北平原、西伯利亞緯度更高,征服難度更大。
同樣道理,我國南方政權也很難做到完成大一統。
這是因為,跨緯度征服,需要克服溫度、氣候等多方面的障礙。在近代的保暖設備、取暖設備不齊全的情況下,直接進行跨緯度征服,實際上等同於自殺。這一點,拿破崙和希特勒在俄羅斯已經證明過了。
反觀俄羅斯征服東普魯士,其實就相當於我們漢唐王朝開拓西域一樣,強大的軍事作為後盾,當地氣候與本土差不多,這里自然而然就成了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俄羅斯征服東普魯士的合法性早就做出了規定,除非發生世界大戰,誰也不能把加里寧格勒從俄羅斯手裡拿走。
❻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出於何種目的
二戰後蘇聯非要弄死容克貴族,是為了徹底鏟除德國內部法西斯勢力的根基,避免在引起新的世界范圍內的大戰。方式是:武裝鎮壓,並將容克貴族的土地回歸國有化,或者分配給農民。
回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無不譴責德日意軸心國集團對於世界人民帶來的無盡的災難。而在西方國家嚴重,德國則是最痛恨的目標。
於是爆發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即是他們發動的。從整個歷史過程,我們可以看得出,當時的德國之所以變得好戰,實質上即是源於容克貴族內部。
當二戰結束後,蘇聯人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認為只有鏟除容克貴族,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維護世界和平。基於此,他們毅然決然採取了行動。
❼ 希特勒為什麼要殺猶太人啊
因為政治需要
一戰之後德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各種苦難包圍著德國人民,這容易造成民眾對執政者的不滿,為此希特勒必須做些什麼,來達成以下目的:1.轉移民眾的視線,使民眾不至於將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遷怒到執政者的頭上,也可以讓民眾適當的發泄自己的壓力
2.激發民族凝聚力,有同樣目標的人會自然而然的團結在一起,這對國家有很多隱性的好處
3.有效的解決猶太人對經濟的影響,增加執政者對經濟的掌控能力,同時也能有限的緩解行政財政壓力
試想殺猶太人對希特勒就有那麼多好處,怎麼能忍住不殺呢
❽ 二戰之後,蘇聯人為何執意要殺滅德國的容克貴族
說起戰爭,我想更多人熟悉的就是一戰和二戰了,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起者德國,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攻打的對象蘇聯,已然相互都把對方為眼中肉中刺,都想要將對方一舉消滅,戰爭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德國兩次都戰敗了,不過我們所關心的不是戰敗的原因而是戰敗後德國的去向,蘇聯人也就是俄羅斯人向來被稱為戰斗民族,幾次三番被德國打的節節敗退對於蘇聯人來說臉上肯定不光彩,好在守住了國土,也守住了最後的家園,最終熬到了戰爭的勝利結束,對於向來是“有仇報仇有德報德”的蘇聯人來說,是斷然不會再一次放棄對於德國的制裁,那麼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蘇聯究竟如何對待德國的。
❾ 二戰時期,為什麼希特勒可以打敗整個西方,卻最後被蘇聯消滅
先說明題目的錯誤,希特勒沒有打敗到歐洲的西方世界,只是打敗了法國,就是與英國空戰打不過才入侵蘇聯的。
在二戰中蘇德大戰是最為慘烈的,當時希特勒趁著襲擊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威風,偷襲蘇聯,由於蘇聯毫無准備,精銳部隊被消滅,大面積的國土淪喪在德軍的手中。
由於中國牽制了日軍,使得蘇聯無後顧之憂,敢大量投入軍力在於希特勒的正面戰場上。英國在北非戰爭的勝利,也牽制了德軍的主力。同時,美國也投了大批主力軍到歐洲戰場,英美聯軍的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使得希特勒無論應付東西兩線作戰,稱霸世界的野心最後破產!
❿ 二戰期間納粹都用活人做了哪些滅絕人性的
人道毀滅精神病人,殘疾人。。。。想想就可怕。不信因果輪回,遲早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