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對阿富汗轟炸了多少次

俄羅斯對阿富汗轟炸了多少次

發布時間:2023-02-12 11:32:57

㈠ 阿富汗戰爭是從哪一年開始的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出什麼

阿富汗戰爭始於2001年10月7日,即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美國要求阿富汗政府交出本·拉登,塔利班不會交出本·拉登,因此美國和英國向阿富汗宣戰,美國的第一次空襲使用了多種武器。希望戰爭以閃電結束。在第一輪戰斗中,由於受到美國、英國和北方聯盟的包圍,塔利班於2001年11月16日撤退到阿富汗東南部坎大哈周圍地區。2002年3月3日至3月19日,為了消滅山區的塔利班,再次發起了「博阿行動」。

㈡ 像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是如何在阿富汗慘敗的

戰爭現在發展成一種新的模式:蘇聯佔領了城市和交通樞紐,而聖戰者,蘇聯軍隊士兵稱為「Dushman」,意思是「敵人」,分裂成小群並發動了一場游擊戰。該國近80%的地區不受政府控制。

蘇聯軍隊被部署在東北部的戰略要地,特別是沿著從特爾梅茲到喀布爾的道路。在西方,蘇聯的強大存在是為了對抗伊朗的影響。順便說一句,蘇聯特種部隊也會在伊朗領土上進行秘密襲擊,摧毀可疑的聖戰者基地,然後他們的直升機與伊朗噴氣機交火。

一旦蘇聯必須親自動手,他們就採取了三種主要策略來鎮壓起義。

恐嚇是第一種策略,蘇聯人會使用空中攻擊和地面裝甲攻擊來摧毀動盪地區的村莊、牲畜和莊稼。蘇聯人會在游擊隊襲擊蘇聯車隊或支持抵抗組織的地點附近轟炸村莊。當地人民被迫要麼逃離家園,要麼死亡,因為每天都有蘇聯的襲擊使他們無法在這些地區生活。蘇聯人希望通過迫使阿富汗人民逃離家園來剝奪游擊隊的資源和安全避難所。

第二種策略是顛覆,即派遣間諜加入抵抗組織並報告情報,同時賄賂當地部落或游擊隊領導人停止行動。

㈢ 蘇聯攻打阿富汗

1981年3月9日,美國電視台播放了剛剛上任不久的里根總統與國內外記者的 談話,里根正式宣稱:他將「非常肯定地」考慮向「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不希望成 為一個衛星國的」阿富汗人提供武器的問題。 里根此舉使蘇聯進一步加固了對阿富汗的控制,而各游擊隊組織也增強了對蘇 軍的反攻,雙方的戰斗在1981年驟然變得激烈起來,而交戰中心則漸漸地集中在南 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爾及其北部的地區。 1981年4月,蘇軍的空運活動益發頻繁了,安12型和伊爾76型運輸機不停地掠 過阿富汗的上空,他們正在利用換防的機會繼續向阿富汗增兵。 盡管這個做法與勃列日涅夫的想法背道而馳,但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在 坎大哈等地,形勢已明顯地變得對蘇軍不利了。游擊隊已經攻人了坎大哈市區,戰 斗持續了十幾天,蘇軍仍然無法扭轉局勢。4月中旬,蘇軍又向坎大哈派遣了一個 精銳師,這個師裝備有600輛坦克和裝甲車,並有60架直升機在空中防護。但在戰 斗中,還是經常在關鍵時候出現政府軍突然倒向游擊隊的事件。為此,蘇軍又陸續 將各個城市內的政府軍調離市區,讓他們開進山區,去圍剿游擊隊。 同一時期,阿富汗北部的戰斗也變得同樣激烈起來。這一狀況使蘇聯不得不把 攻打焦點向喀布爾以北一帶地區轉移,因為這里的努里斯坦人以及活動在潘傑希爾 谷地的馬蘇德的游擊隊勢力越來越大,並且,一旦這一帶地區被游擊隊控制,蘇聯 與喀布爾的陸上聯系將被全部切斷。 為此,蘇聯先在1981年7月與卡爾邁勒簽署了一項協定,獲取了對東北部瓦汗 地區的控制權,另一方面,蘇軍開始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搜索與殲滅。 7月中旬,蘇軍與游擊隊正面相遇在拉格曼地區,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斗,這 是自19個月前蘇軍入侵阿富汗以來最激烈的一次戰斗。 早在5月份,這里就發生過幾起激烈的槍戰,一大批游擊隊組織一直活躍在這 里,他們不斷地襲擊這里的蘇軍哨所和過路的蘇軍,這里的交通線多次被游擊隊切 斷。為此,蘇軍曾屢次派出米格飛機和武裝直升機前往這里轟炸,但都未能見效。 7月門日,蘇軍召集了一大批阿富汗政府軍向拉格曼地區發起進攻,但由於政 府軍人數不夠,卡爾邁勒政府臨時調動300名喀布爾軍事學院的學生,告訴他們將 去執行逐屋搜查的任務。在一個叫達拉村的小村莊附近,這部分學生遭到了游擊隊 的伏擊。當游擊隊發現他們不是蘇軍時,便用擴音器向他們喊話,要求他們放下武 器,但其中有70多名士官生沒有這樣做,結果他們當場被游擊隊員打死,其餘的人 則直接參加了游擊隊。 7月14日,一支由幾百輛裝甲車組成的蘇聯和阿富汗軍隊在直升機和米格飛機 的掩護下開進了拉格曼。開始對這個地區進行狂轟濫炸。隨後,一大批步兵沖了進 去,打死了許多藏在自己房屋的廢墟內或地窖里的老百姓。同時,游擊隊也利用有 利地形,與其展開巷戰,向這些步兵開火,並打死了許多被空運到交戰現場的蘇聯 突擊隊成員,而另一些游擊隊員則在有利的地勢中用高射炮射擊蘇軍的飛機。最後 蘇聯飛機被迫撤走,阿富汗政府軍則集結在兩個陣地里。當天夜裡,游擊隊撲進政 府軍集結地,集中襲擊了其中的一個營地,之後就撤了出去。 7月15日,在蘇軍指揮下,政府軍集中兵力從地面上向游擊隊發起了進攻,正 當政府軍占優勢之時,突然從瓦爾達克、帕爾萬和巴米安等方向開來了游擊隊的援 軍,政府軍只得撤回。 在這次戰斗中,有近百名游擊隊員被打死,數百名蘇軍和政府軍死傷,數十輛 蘇聯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兩架直升機被擊落。 戰斗後,由於70多名士官生的死亡,引起了喀布爾市民的極大公憤,他們強烈 譴責卡爾邁勒政府讓那些未畢業的學生參加戰斗,並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還沖擊 了喀布爾軍方的醫院。同時,喀布爾約有3500名軍校學員逃離了他們的學校,以抗 議政府的行為。 8月,蘇軍再次反撲此地,但沒有什麼收獲。可當蘇軍撤出後,游擊隊又活躍 起來,屢屢向蘇軍發起主動進攻。蘇軍無奈,只得再次增兵,到1981年底,蘇軍總 人數由8.5萬增加到了9萬人,但傷亡人數已達到1.5萬人左右。 12月,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謝爾蓋·索科洛夫來到喀布爾的戰爭前線,他此 次前來除了布置新任務外,更大的目的是來鼓勵前線的蘇軍。在視察了前線戰斗情 況之後,他召集了所有的高層軍官,經過一番慰問後,索科洛夫說:現在是戰爭的 關鍵時刻,誰也不能放鬆,蘇聯的大批支援馬上就將來到,勝利即將出現在你們的 面前。 在索科洛夫視察喀布爾前線之後,蘇軍的力量果然加強了。 1982年,一批米格—23「鞭擊者」B式飛機和一些機動的「薩姆—8」式「壁 虎」式導彈連在阿富汗境內悄悄地出現了。一部分蘇軍還擁有了一些化學武器,可 以施放「藍雨」、「黑雨」。「灰雨」等化學毒氣彈。 蘇軍人數也仍在增加,到1982年中期,已達到了10萬人,另外還有3萬軍隊作 為預備隊駐扎在蘇阿邊界蘇方一側。 蘇軍經過進一步的增派和調整,在阿富汗境內已駐扎了12個師,每個師將近回 萬人,其中10個是摩托化步兵師,另2個是空降師。其部署如下:第16摩步師駐在 昆都士和馬扎里沙里夫、第20摩步師駐在賈拉拉巴德、第305步兵師駐在加德茲。 第360和第225摩步師駐在喀布爾、第357摩步師駐在坎大哈、第54摩步師駐在赫 拉特、第275摩步師駐在加茲尼、第66摩步師駐在信丹德、第103摩步師駐在巴格 拉姆、第105空降師駐在喀布爾、第104空降師駐在巴格拉姆。 各摩步師配備有T—59、T—62、T—72坦克以及BTP和BMDI裝甲運兵車,空 降師則配備有米格一21、米格一23、蘇一17飛機、武裝直升機、安一12、安一22運 輸飛機等。 阿富汗政府軍經蘇聯的組建,仍保持在14個師,但每個師僅有2500人左右, 其中有11個步兵師和3個裝甲師,第7和第8步兵師駐在喀布爾,第12步兵師駐在 加德茲、第11步兵師駐在賈拉拉巴德、第14步兵師駐在加茲尼、第25步兵師駐在霍 斯特、第15步兵師駐在坎大哈、第9步兵師駐在巴爾赫的丘加塞頓、第19步兵師駐 在赫拉特、第18步兵師駐在馬扎里沙里夫、第20步兵師駐在巴格蘭的納赫林、第4 和第15裝甲師駐在喀布爾、第7裝甲師駐在坎大哈。 蘇軍加快了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的6個新機場的修建,並不斷擴建喀布爾 以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和阿富汗西部的信丹德、南部的坎大哈和東部的賈拉拉巴 德空軍基地。 隨著搜索與殲滅戰術的不斷實施,蘇軍已基本清楚了阿富汗游擊隊的主要集結 地,並意識到,搜索與殲滅戰術對蘇軍來說,仍然是耗費大而效果不佳。1982年中 期,蘇軍改變了戰術,開始對游擊隊主要基地實施圍剿。 毫無疑問,重點圍剿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困擾蘇軍多年,最令蘇軍頭痛的潘傑希 爾谷地。 潘傑希爾山谷位於阿富汗東北部,兩邊峰巒迭起,山勢奇偉,山谷全長約150 公里,寬5~10公里,整個山谷只有15個山口與外界相通,其最南邊的谷口離喀布 爾不到80公里,對蘇軍威脅極大,而且谷地里駐守的是阿富汗最有名、戰鬥力最強。 由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 1982年5月中旬起,蘇軍先後從加茲尼、賈拉拉巴德、法扎巴德等地抽調了蘇 軍一個師、阿富汗政府軍3個師共計2萬餘人,在3000餘輛坦克和無以計數的飛機 的掩護下,採取多路突人、分進合擊的戰術,對潘傑希爾谷地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 蘇軍首先從不同的幾個人口同時攻進,並派出武裝直升機通過空降方式,搶先佔領 了谷地的各制高點,然後分路向谷地內縱深推進。盡管蘇軍火力猛烈,部隊龐大, 但游擊隊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踏著溶化未盡的積雪在山間小路上進退自如,不斷 地避開蘇軍主力而從側面沖擊消滅來犯之敵。在戰斗開始的僅僅一周內,蘇阿軍隊 已有近1000人被消滅,而游擊隊卻只傷亡了100人。當蘇軍最後佔領了谷地時,卻 沒有見到一個游擊隊員,所以喀布爾的廣播電台向全國宣告:蘇軍已全殲了潘傑希 爾谷地的游擊隊員。但蘇軍還未全部撤出山谷,他們就發現,潘傑希爾又重新為游 擊隊所有。這樣,蘇軍不得不又重新攻回谷地,從5~9月,蘇軍先後6次進入谷 地,但除了損失慘重外,沒有取得任何收獲。最後,蘇軍不得不暫時放棄對這一帶 的圍剿。 與此同時,就在蘇軍調集兵力進攻潘傑希爾之際,阿卜杜勒·哈克乘著喀布爾 地區蘇軍的空虛對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發起了猛烈的炮擊,一舉擊毀了13架蘇聯飛機。 7月,當蘇軍在西部戰線上大舉進攻赫拉特時,在赫拉特南部的信丹德至法臘 公路線上,蘇軍的車隊也遭到一次大規模的伏擊,共損失了37輛汽車和9輛坦克, 有60餘人被當場打死。 11月,在蘇軍圍剿賈拉拉巴德南部地區時,受到了游擊隊頑強的反擊,70多人 被消滅,12輛坦克和軍車被擊毀。 游擊隊的戰績令勃列日涅夫震驚,猶如是一個又一個的重拳,接連打在他那具 難以再抗拒風雨的軀體上。 1982年5月底,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卡爾邁勒在結束訪問民主德國返回阿 富汗的途中,在莫斯科停留了一個月。此時的卡爾邁勒臉部浮腫、顴骨突出、前額 緊綳綳的,兩眼水汪汪的,顯出一副精神恍惚的樣子,面對著國內黨派間的明爭暗 斗和日益強大的游擊隊組織,卡爾邁勒漸漸地感到一切都是那麼力不從心,他只想 藉助這個時機在莫斯科多休養一段時間,並接受來自蘇聯醫學專家的一系列身體檢 查和治療。 當卡爾邁勒受到蘇聯最高領導人接見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與自己形態與處境 極為相似的人,老態龍鍾的勃列日涅夫帶著無法掩飾的病容。 卡爾邁勒代表阿富汗政府授予勃列日涅夫一枚紅旗勛章,並表示:全體阿富汗 人民由衷地感謝蘇聯為了阿富汗的和平而做出的長年努力,阿富汗人民相信,在蘇 阿兩國的共同奮斗下,幸福和和平必將降臨在阿富汗。勃列日涅夫臉上掛著木獃獃 的表情,雙手顫抖著接過這枚勛章。突然間,兩行熱淚猛地湧出眼眶。勃列日涅夫 為什麼流淚,無人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已經獲知,有史以來蘇軍對潘傑希 爾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已宣告失敗。 這次失敗對勃列日涅夫來說,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類似的令人沮 喪的消息已經令他感到難以招架了。這時的勃列日涅夫畢竟不是多年前的那個精力 充沛、生氣勃勃,時而還流露出些許幽默感的勃列日涅夫了,他已經變成了一個表 情呆滯。動作僵硬、離開講稿就無法准確表達自己思想的垂暮老人了。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來到亞塞拜然首府巴庫視察,電視向全國直播了他在 巴庫招待會上的講話,全蘇聯的人都看到了這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在兩名助手的護送 下登上了講台,然後開始平平淡淡地念起一份講稿。但人們很快就發現,講稿的內 容好像與這次招待會毫無聯系。果然,開場未過3分鍾,就有一個助手急匆匆地跑 上台來,送給他另一份講稿。但勃列日涅夫卻表現得異常平靜,他毫無表情、緩慢 僵硬地放下原來的講稿,然後顫顫抖抖地拿起助手剛遞給他的那份新講稿繼續讀起 來。 全蘇聯觀看電視直播的人都意識到,勃列日涅夫的日子沒有幾天了。 於是,一旦有幾天,各個媒體沒有報道勃列日涅夫的消息,人們就會傳出有關 勃列日涅夫已經去世的謠言。 1982年11月10日,很多人又在哄傳,說勃列日涅夫已經在扎列契耶別墅里去世 了,有些人不相信,因為三天前他還在十月革命63周年的慶祝會上致了祝酒辭。但 11日莫斯科發布的訃告很快就證實:這一次哄傳的不是謠言,而是一個事實。 勃列日涅夫終於告別了他統治了18年的蘇聯,把整個國家連同阿富汗這個爛攤 子一起交給了他的接班人,蘇聯克格勃主席、蘇共黨內第二號人物安德羅波夫。 安德羅波夫上台後第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阿富汗問題,因為每天的戰報仍 然在接連不斷地傳來,誰都無法塞住耳朵迴避這個現實。為了表示他對阿富汗問題 的關心,他把卡爾邁勒和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列入了第一批要會見的外國領導 人的名單之中。對此,齊亞·哈克向外界做了大肆的宣傳,說安德羅波夫在接見他 時真誠地表示了蘇聯很願意從阿富汗撤軍的想法。於是一些人開始猜測,安德羅波 夫上台也許就預示著和平將會很快回到阿富汗了。 但事實恰恰相反。安德羅波夫是負責阿富汗決策問題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極力 反對從阿撤軍的主要人物,如今他登上了蘇聯的最高位置,怎麼會改變自己一貫堅 持的主張呢?1982年12月16日,蘇聯《真理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是誰反對政治解 決阿富汗問題》,文章中說:「民主阿富汗正在為自己的主權和利益而斗爭」,這 場「革命正在發展,而且阿富汗的這一進程是不可逆轉的,因為這是人民的革命, 因為阿富汗人民及其政府得到蘇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全世界進步力量的支持 和聲援」。 這說明,蘇聯不僅不會停止對阿富汗的侵略,反而會加劇侵略的強度。 1982年12月,蘇聯利用換防的機會再次向阿富汗增兵,並迅速地在喀布爾附近 安裝了十八個「薩姆—6」導彈發射器。此外,蘇軍還首次將「熊蜂」火箭式步兵 噴火器送入阿富汗。這種噴火器口徑為93毫米,長920毫米,重11公斤,射程為600 米,其彈葯威力相當於122~152毫米的榴彈炮,一發炮彈就可以擊毀一架正在起 動的飛機、直升機或裝甲運兵車。 這種「熊蜂」步兵噴火器的發明者科爾涅耶夫斯基同時還向阿富汗送人了一批 威力更大的武器,即裝在T—72坦克上的「卡拉季諾」,它可以在15秒之內將30發 炮彈傾瀉一空,而且,其精確程度和火力密度極高,據後來的俄羅斯《共青團真理 報》報道,「卡拉季諾」直到90年代末的今天,仍然在世界找不到可與之相比的同 類武器。 很明顯,安德羅波夫在阿富汗將發起新一輪更具強度的攻勢。 三月份,正是阿富汗暖風徐來、鳥語花香的季節。但對阿富汗人來說,這個美 麗的月份已經成為災難的前兆了,因為每年這個時候,蘇軍都要採取大規模的「春 季攻勢」,就像一頭冬眠醒來的狗熊,又要大踏步走出來,任意塗炭所有的生靈了。 1983年3月,情況似乎與往年又有所不同。喀布爾的蘇軍部隊幾乎是以師為單 位大批地調往西部的赫拉特和南部的坎大哈,而歷年來戰斗最激烈的潘傑希爾谷地 卻顯得平靜起來了。 4月底,蘇軍對赫拉特的進攻正式開始了。這次進攻持續了兩周,每天都有多 達50架的飛機對赫拉特市區進行轟炸。連續的轟炸使赫拉特約有三千名無辜居民被 炸死,市內建築有二分之一被完全炸毀,那些殘留的建築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幾乎 已沒有完整的房屋得以倖存了,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曾經擁有十六萬居民的赫拉特 成了一片廢墟。與此同時,坎大哈附近的戰斗也變得激烈起來,蘇軍派出浩浩盪盪 的車隊穿過坎大哈對其周圍的游擊隊進行了一次大清洗似的進攻,而這個車隊,全 部穿過坎大哈就足足花了九個小時的時間。 隨著各地戰斗的激烈進行,阿富汗很多人開始關注起潘傑希爾谷地,為什麼那 里現在那麼平靜,難道馬蘇德已經被蘇軍消滅了嗎? 馬蘇德沒有被消滅,這位剛剛年屆30歲的游擊隊領導人此時正處在一種更為艱 難的境況之中。1982年蘇軍兩次大規模的進攻,已使潘傑希爾游擊隊傷了元氣,4000 名主力戰斗員損失了1000多名,而且蘇軍已深人谷地,在谷地中央建立了十幾個固 定哨所。 進入1983年,安德羅波夫改變了過去的先消滅大股游擊隊的戰略,特別針對潘 傑希爾谷地,久攻而不下不僅使蘇軍損失慘重,而且大令蘇軍士氣低下。安德羅波 夫決定先清除小股力量,最後再一鼓作氣狠拿潘傑希爾。 1月,蘇軍主動派人來到馬蘇德的游擊隊中,邀請馬蘇德前往喀布爾進行停戰 談判,並答應將送給馬蘇德卡皮薩省省長的頭銜。但馬蘇德沒有接受,並且只派出 他的副手阿卜杜勒·拉扎克去參加談判,而馬蘇德本人則一方面加緊了對手下部隊 的訓練,以迎接蘇軍新一輪的進攻,另一方面他又親自前往阿富汗中部的哈扎拉賈 特、北部的巴格蘭以及拉格曼,謀求與那裡的游擊隊攜起手來,共擊蘇軍。 對馬蘇德來說,他最需要的實際上是能夠得以休整的足夠時間。而蘇軍也需要 一定的時間去進一步擊滅其他的小股游擊隊,蘇軍很了解馬蘇德的狀況,他們正在 採取各種辦法先穩住馬蘇德,因而雙方的談判一直在進行。6月,蘇軍把卡爾邁勒 的弟弟、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巴里亞拉伊作為人質送到潘傑希爾谷地, 要求馬蘇德前往喀布爾進行直接談判。最後,馬蘇德前往蘇軍總部,在那裡停留了 近半個月,他沒有接受蘇軍的利誘,只與蘇軍簽署了休戰到八月份的協議。 在此期間,馬蘇德的隊伍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到1983年中期,潘傑希爾游擊 隊主力戰斗員已達到了7000人,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但蘇軍卻利用這個機會向各游擊隊進行了間諜滲透,後來馬蘇德又對游擊隊進 行了大清洗,開除了具有明確證據的間諜人員數十名。 由於馬蘇德的休戰協議,整個1983年,北部的戰場都顯得冷清了許多,只在9 月份,拉格曼的游擊隊曾伏擊了一次蘇軍車隊,摧毀了20多輛卡車和裝甲運輸車, 並遭到了蘇軍的一陣狂轟濫炸。 在蘇軍將主要進攻方向轉向南部的坎大哈和西部的赫拉特之後,游擊隊也相應 改變了主攻方向,主戰場迅速地移到東部邊境的帕克蒂亞省一帶地區。從8月底開 始,那裡的游擊隊合力進攻該省重鎮霍斯特和烏爾貢,盤距在那裡的三千多名卡爾 邁勒政府軍和上萬名蘇軍被重重包圍,戰斗持續了一個月。到9月底,游擊隊最終 攻佔了這兩個城市。蘇軍不甘失敗,從10月起,每星期出動飛機至少150架次,輪 番對那裡進行轟炸。但游擊隊不僅未被趕走,反而乘勝而進,到12月,游擊隊幾乎 占據了除扎爾馬特地區以外的整個帕克蒂亞省。 在其鼓舞下,全國各游擊隊的士氣大為高漲,赫拉特地區的游擊隊對蘇軍進行 了大規模的反攻,僅在9月和10月進行的兩次交戰中,就擊斃了蘇阿兵力500多人。 喀布爾地區的活動更為頻繁,游擊隊屢屢發起主動進攻,喀布爾市內的蘇軍駐地、 阿富汗國家情報局總部、廣播電台、蘇聯顧問住宅區、蘇聯駐阿大使館等蘇軍重點 防守的地段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 阿富汗戰場的形勢令安德羅波夫極為沮喪,在冬季到來之前,他沒有在阿富汗 取得任何戰績。相反,安德羅波夫自以為聰明的策略卻使馬蘇德得到了充分休養的 機會。安德羅波夫決定來年春天再搞一次大規模的春季攻勢,讓那些游擊隊看一看 10.5萬蘇軍的真正力量。但是安德羅波夫沒有等到來年的春天。 1984年2月9日,莫斯科正處在天寒地凍之中,房瓦上。街道旁仍堆積著厚厚 的積雪,突然,從紅場上傳來一陣炮聲,一群正在伊萬大公樓上瑟瑟發抖的鴿子猛 地飛起來,在空中打了個旋便飛向了更遠處的房瓦。 而很多人正緊裹著大衣,隨著緩緩的車隊走向紅場,蘇聯最高國家領導人安德 羅波夫在執政不到一年半的時候突然離開了人世。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連續送走了兩位最高國家領導人的蘇聯人不禁要問:為 什麼要讓那麼大年紀的老人來承擔整個國家的責任呢? 沒有人回答。相反,緊接著走上蘇聯最高權力位置的卻是一個更老的老人:73 歲高齡、體弱多病、言語遲鈍、呼吸困難的契爾年科。 但在阿富汗戰場上,蘇軍的攻勢卻並沒有因為契爾年科的蒼老而減弱。對蘇聯 領導人來說,似乎在阿富汗採取強硬措施的程度能夠代表著這個領導人的領導能力。 契爾年科上台後,蘇軍在阿富汗的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很快就由原來的 10.5萬人增加到了11.5萬人,而另有多達5萬名的經過特殊訓練的空降兵來到 了土耳其斯坦軍區,部署在阿蘇邊界,隨時可以乘飛機進入阿富汗。 2月底,卡爾邁勒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中央全會上發起了全面進攻游擊隊的 動員報告,題目為《強化對反革命的戰斗》,他號召全黨全軍「從3月22日起,采 取嚴厲措施,使各武裝力量一致行動,徹底消滅反革命武裝,以鞏固地方政權」, 同時,卡爾邁勒還鼓勵大家,「蘇聯人將會使今年成為解決戰斗的一年」。 從3月份起,蘇軍一改以往以出動一兩個旅進行小規模活動的作法,突然間以 一兩個師的兵力集中向坎大哈、帕克蒂亞等地發起了主動進攻。與此同時,一批飛 機開始輪流在潘傑希爾谷地附近進行偵察活動。 蘇軍肯定要在潘傑希爾谷地有所行動。 馬蘇德獲知此情報後,馬上召集游擊隊各小組領導人,讓所有的游擊隊員做好 思想准備,准備迎接蘇軍的進攻,同時對有關部隊進行了初步的分組,要他們負責 快速疏散群眾的任務,並加緊在谷地外圍的布設地雷,另一方面,他又派人通知附 近的其他游擊隊,注意蘇軍動向,加強相互聯系。 4月20日,蘇軍集中了兩萬兵力,以第105空降師為主力,出動了500多輛坦 克和裝甲車,近80架米—24型武裝直升機,並從蘇境內增派了30多架圖—16型「獾」 式戰略轟炸機,轟轟烈烈地開向潘傑希爾谷地,為這次蘇聯入侵阿富汗五年以來規 模最大的戰斗拉開了序幕。 蘇軍首先在山谷的南北兩端部署了重兵,同時派出一支直升機運載的空中突擊 隊,佔領谷內主要山峰,把潘傑希爾谷地作為一個大口袋,兩邊袋口死死系住。而 在山谷外圍的蘇阿聯軍則負責將各出入口切斷,斷絕谷地內游擊隊與外界的聯系。 4月21日起,蘇軍的轟炸機首先對谷地內發起了「高空飽合轟炸」,對游擊隊 的據點、工事、彈葯庫等一切設施盡數轟炸。 但馬蘇德的隊伍,早已經退人了裝備較好的山洞裡了,正在尋找蘇軍的薄弱點 以待機反攻。 4月25日,「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主席薩亞夫在白沙瓦向全阿富汗的游 擊隊組織下達命令,要求各游擊隊發起反圍剿戰,全力攻打潘傑希爾谷地外圍的蘇 軍據點,切斷蘇軍供應線,以保護全阿富汗的「聖戰者中心」——潘傑希爾谷地。 4月底,一支游擊隊炸毀了喀布爾以北戈爾班德河上的戰略重地——馬托克橋, 使蘇軍的給養問題馬上受到了嚴重威脅。 而進入谷地的蘇軍地面部隊則在空中力量的保護下,沿著谷地中央的公路緩緩 推進。到5月初,他們已推到了谷地中部,但是他們時刻准備應付的戰斗並沒有發 生,除了路上的地雷,他們極少受到襲擊,所以這支在山區里行動笨拙的機械化大 軍不得不分散向兩側挺進,而馬蘇德等的正是這一刻。 游擊隊驟然間活躍起來,他們炸山岩、阻道路,埋地雷、搞偷襲,使蘇軍一片 混亂,同時,馬蘇德當機立斷,將各個山口做為阻擊的重點,用預定的聯絡信號與 外部的游擊隊取得聯系,像做陷餅一樣,對蘇軍展開內外夾攻。蘇軍兵力就在這種 分散的小戰場中遭受到一個又一個的損失。其中游擊隊取得成就較大的一次伏擊是 在薩蘭山口,聖戰者們一舉擊斃了蘇軍500多人,並毀壞65輛坦克、20輛裝甲車和 油車。 到6月份,蘇軍基本上完全控制了潘傑希爾谷地,但四周的山口仍牢牢掌握在 游擊隊手中,蘇軍未能掃清游擊隊,而自己卻受到了不小的損失,他們惟一取得的 戰果只是在荒蕪空曠的谷地里留下了幾個留守據點,成為游擊隊練槍法的靶子。 而此次蘇軍攻勢的一個副作用是使阿富汗境內的游擊隊進一步活躍起來,並出 現了地區性聯合的趨勢。6月以後,馬蘇德為答謝其他游擊隊的援助,派出一些有 經驗的游擊隊員前往附近的其他游擊隊基地幫助訓練和建設。 但蘇聯並不死心,繼續向阿富汗境內增送軍用物資。 10月26日,整個興都庫什山地區已降過幾場薄雪,可蘇軍還是派出15000兵力 和近2000輛軍車和大批的武裝直升機以及圖—16轟炸機再次進犯潘傑希爾谷地,力 圖在冬天來臨之前給馬蘇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可是事與願違,這一次戰果比上一 次更糟,出兵的當天便被附近的游擊隊擊落了8架飛機,進入山谷後,仍然是一無 所獲,他們根本沒有正面遇到游擊隊。山谷里也什麼都沒有,他們留下的防守據點 仍然孤零零地在那裡呆立著。 經過這兩次戰斗,馬蘇德又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存留了下來,他已成為阿富汗游 擊隊的榜樣和自豪,人們都稱他為「潘傑希爾之獅」,這一名聲越傳越遠,游擊隊 員們一聽到這一稱呼就猶如在暗夜裡看到了一束灼亮的火光。[轉自鐵血讀書 http://book.tiexue.net]

㈣ 俄羅斯為什麼要發動阿富汗戰爭其是導致其貧窮的原因嗎有其自身的地理原因嗎

自1919年阿富汗獨立以來,雖然名義上一直是獨立國家,但蘇聯卻不斷干預阿富汗的內政。1976年,達烏德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1977年,達烏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但達烏德企圖擺脫蘇聯的束縛,這引起了蘇聯的不滿。1978年4月,蘇聯支持以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達烏德政府。阿富汗國名被改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並兼任總理。塔拉基政府繼續執行親蘇政策,被蘇聯拉入了「社會主義大家庭」。1978年年底,塔拉基訪問蘇聯,雙方簽訂了《友好睦鄰合作條約》,有效期20年。條約規定,雙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互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全面合作,為保證兩國安全、獨立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磋商,經雙方同意後採取相應措施,繼續發展兩國間軍事領域的合作。締約雙方各自宣布,不參加旨在反對締約另一方的軍事聯盟或其他聯盟,不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以及行動或措施。
塔拉基在執政期間,國內矛盾錯綜復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蘇聯企圖聯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政府執政時期,國內政局動盪,而且人民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蘇聯認識到,阿明政權不能實現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決定實施南下戰略,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死了阿明。之後,蘇聯扶植卡爾邁勒組成了親蘇政權,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等職。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斗爭。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斗爭。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全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蘇聯被迫表示,願意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5月,納吉布拉代替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一職。12月,納吉布拉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二年,又擔任了總統。198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議。協議包括四項文件和一項關於聯合國提供監督的備忘錄,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爾政權互不幹涉內政、阿富汗難民自願返回家園,以及由美、蘇提供國際保護。協議還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起,9個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議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聯合國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計劃,建議成立多黨政府。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權瓦解。28日,穆賈迪迪在喀布爾成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臨時政府。

㈤ 蘇聯是如何入侵阿富汗的

1979年12月下旬,蘇聯入侵阿富汗。

最初,巴基斯坦軍方很擔心蘇軍的南下,但是接下來對蘇軍動向的情報分析表明,從目前的情況看,蘇軍並沒有對巴基斯坦構成直接威脅。相反,在阿富汗戰爭的第一年裡,蘇聯人主要是忙於建立據點以及在佔領區建立統治秩序。司令部設在土庫曼蘇維埃共和國特麥茲的蘇聯第4軍下轄4個航空團,每一個團都裝備有米格-21戰斗機和米-24武裝直升機,其中的兩個團還裝備了米-8直升機。他們的飛行員接到的指示是「嚴禁飛進距離巴基斯坦邊境線15公里的范圍內。」實際上,開始的時候蘇聯人非常擔心來自伊朗的干預,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在該地區部署大量防空武器的原因。蘇聯人的這種多慮和保守的策略給了抵抗運動太多的時間,使他有機會組織一系列的起義。很快地,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局勢變得明朗起來,他們可以放手組織對抵抗運動的支持和援助,而這種援助行動將不會遭到來自蘇聯的反擊。

然而,從1981年的早些時候開始,隸屬於蘇聯第4軍的飛行團的數目增加了,同時,他們的戰斗機和直升機開始沿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邊境線巡邏——有時候甚至深入到巴基斯坦境內。開始的時候僅僅是偵察,但是很快就開始了對巴境內難民營的轟炸,因為這些難民營被抵抗運動用來進行補給和訓練,而巴基斯坦人也在這里為抵抗運動招募新兵。由於形勢的變化,巴基斯坦立即向美國人提出購買新式武器裝備的要求,包括新式飛機、地對空導彈、雷達以及電子戰設備。五角大樓做出的回答是,向他們提供F-5E「虎II」戰斗機和A-10A「雷電」攻擊機。然而這一方案並沒有得到實施,因為巴基斯坦人認為這些飛機的技術含量太低,並不足以對抗他們所面臨的威脅。當時,巴基斯坦空軍主要裝備的是中國和法國的飛機,如殲-6截擊機和幻影III/V戰斗機,無論是F-5E還是A-10A都無法使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

到1981年底,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巴基斯坦軍方開始直接參與組織、支援以及「指導」阿富汗抵抗運動,而美國人也決定參加進來。開始時,他們僅僅向「聖戰者」們提供武器裝備,但是很快地,隨著蘇聯空軍在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活動頻率越來越高,美國人終於做出了決定:向巴基斯坦提供F-16戰斗機。1981年12月,巴基斯坦和美國正式簽署協議,巴方購買美方40架F-16「隼」式戰斗機。其中,美國將提供32架F-16A和8架F-16B,但是此後,巴基斯坦人將比例改為了28架F-16A和12架F-16B,因為巴基斯坦空軍考慮到將來可能需要在國內進行飛行員訓練。1982年10月,第一批的2架F-16A和4架F-16B准備交貨,同時,首批巴基斯坦飛行員也在位於猶他州希爾空軍基地的第421訓練飛行聯隊完成了全部訓練課程。第一批戰斗機從佛羅里達州的麥克迪爾空軍基地起飛,飛越大西洋,經亞速爾群島,到達沙烏地阿拉伯的達蘭,在那裡,巴基斯坦飛行員接替了他們的美國同行,駕駛飛機飛回國內。

㈥ 蘇-22戰斗轟炸機戰史

蘇—17是從蘇—7改裝而來的新一代超音速攻擊機,成為70-80年代前蘇聯及華約國家主要的攻擊機機型,發展改型多,1967年7月首次在展覽中亮相,70年代初服役,參加過第四次中東戰爭。

蘇—17的出口型叫蘇—20及蘇—22。蘇—17試飛於60年代末,1971年開始裝配前蘇聯海軍與空軍,後還向原東德、匈牙利、埃及、利比利、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秘魯等十幾個國家出口。

蘇—17有一個比蘇—7粗大的機身,機身背部擁有高大的脊艙,用於容納更多燃油與設備。機頭仍採用機頭進氣口,但中心錐體放大,內可裝測距儀、全向警戒雷達等火控電子設備,兩根皮託管裝在機頭上方。頗有特色的外翼段可變後掠機翼為中單翼形,外翼後掠范圍為28-62度,武器掛架共有8個,其中2個專掛副油箱,其餘6個可掛總計4000千克的各類對地攻擊武器(如火箭發射巢、240毫米大直徑火箭彈、減速炸彈、AS-7黑牛空對導彈等),機翼根部內裝2門30毫米HP-30機炮,各帶彈70發,全機外形相當矯健威武。蘇—17的綽號仍為「裝配匠」。

蘇—17改型主要有:

蘇—17「裝配匠」B 原型機。除外翼段可變後掠角外,與蘇—7差別不大,但起落性能改善。

蘇—17「裝配匠」C、蘇—17「裝配匠」D、蘇—17「裝配匠」E、蘇—17「裝配匠」F、蘇—17「裝配匠」G、蘇—17「裝配匠」K 後期改型,1984年被西方確認,背脊上有小的令卻空氣進口。

蘇—20 蘇—17的出口型,設備從簡,發動機不更改,曾售與阿爾及利亞、捷克、埃及、伊拉克、利比亞、波蘭。

蘇—22「裝配匠」F

蘇—22「裝配匠」G

蘇—22「裝配匠」J

變後掠翼戰斗機的顛峰之戰

1969 年 9 月 1 日,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Moammar EL Gadhafi)上校發動政變,推翻伊德里斯(Idris)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卡扎菲上台後,走親蘇路線,當即逐出西方勢力,利美關系緊張。1981 年,卡扎菲宣布北緯 32 度 30 分線以南為「死亡線」,里根政府隨即派出一支特混艦隊前往錫德拉灣,尋機教訓卡扎菲。

1981 年 8 月 19 日,兩國戰機於錫德拉灣(Sidra)第一次交火,利比亞飛機向越線的美機發射導彈,美機未被擊中,也沒有還擊。19 日早晨,正在巡邏的兩架 F-14A 雷達截獲了兩架從的黎波里(Tripoli)附近空軍基地(前美國惠勒斯 Wheelus 空軍基地)起飛的 Su-22 戰斗機。這兩架 F-14A 隸屬 VF-41 中隊,呼號快鷹 102,飛行員克利曼(Harry "Hank" Cleeman)中校,雷達截獲官汶萊特(David Venlet)少尉和快鷹 107,飛行員穆津斯基(Larrry "Music" Muczynski)上尉,雷達截獲官安德森(Jim "Amos" Anderson)中尉。兩架 F-14 以疏散隊形飛行進入戰斗,利比亞飛機先開火,但 AA-2 環礁失去目標。隨後克利曼使用 AIM-9 擊中利比亞僚機,飛行員跳傘,隨後穆津斯基擊落長機。這是 F-14 的第一個實戰戰績,也成為首次可變翼戰斗機之間的空戰。

1981年8月18日,一支龐大的艦隊開進地中海。這個由16艘各種艦船編隊的艦隊,有兩艘航空母艦,一隻為「尼米茲」號,另一隻為「福萊斯特」號。他們很快開到距利比亞海岸只有140公里的錫德拉灣海灣邊緣,舉行了為期兩天的「例行」性導彈演習。
負責這次演習的指揮官是美海軍第六艦隊的詹姆斯。塞維斯海軍少將。他心裡很清楚,這次演習實際上是對利比亞的一次事先准備的武力威懾。
美軍「演習」的區域呈不規則形狀,約有3200平方海里,逐步深入到錫德拉灣內。「演習」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煩。利比亞起飛了35批次飛機,其中72架次飛入演習區。但這些飛機全部受到從「尼米茲」和「福萊斯特」兩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美機攔截。雙方雖然沒有發生沖突,但利比亞飛機發出可見信號,使其知道已進人危險區。美艦隊則暫停發射導彈,直到利比亞飛機離開演習區。整個白天,美國艦隊的演習都受到騷擾。
第二天,演習「照常」進行。早晨7。15分左右,利比亞4架飛機又來艦隊上空活動,受到攔截後飛走了。之後,兩架美國F14式戰斗機從「尼米茲」號甲板滑起,升人60(米高空巡邏。長機飛行員是克利曼中校,僚機飛行員是穆津斯基上尉。起飛不久,「尼米茲」號接到這兩個飛行員的報告,發現兩架蘇一22式戰斗轟炸機。詹姆斯。塞維斯少將意識到這次情況異乎尋常,因為這是被發現的唯一的一批該型號飛機。他隨即命令正一14戰斗機作好戰斗准備。
根據艦隊的指令,兩架F一14戰斗機轉向正南,以3200米的疏散隊形飛行,隨即發現兩架蘇一22戰斗機以150米的間隔向東北方向飛來。克利曼逐漸接近利比亞的飛機,作了一個向左叨度的滾轉,然後准備左轉彎180度,以便採取與利比亞的飛機相同的航向與之編隊飛行。
為了佔領主動位置,克利曼飛到了利比亞蘇一22戰斗機長機前上方150米處,兩機相距300米。這時利比亞長機的翼下火光一閃,突然發射了一枚「環礁」式熱尋導彈。這枚導彈顯然發射過早,而且利比亞長機在發射導彈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進人有利的射擊位置。兩名美國飛行員同時驚叫了一聲,不約而同地打開加力向左急轉彎擺脫。導彈從美軍飛機肚子底下飛了過去。真是好險!
這時,兩名美國飛行員意識到報復的機會來到了。克利曼眼見著穆津斯基進人利比亞長機後方,他自己就去追蹤利比亞僚機。只見蘇一22戰斗機僚機猛然左右擺脫,隨即開始爬高。克利曼窮追不舍,兩次超過蘇一22戰斗機的飛行航跡,終於轉彎回來進人這架蘇一22戰斗機尾後。利比亞的僚機一見情況不妙,急忙迎著太陽方向爬高。此時,克利曼已進入了最有利的發射位置,但他害怕導彈去追蹤太陽,沒有發射。直到利比亞的僚機已經脫離太陽方向,耳機里發出導彈對准目標的信號,到達1200米的距離時,克利曼才猛然開火,一枚「響尾蛇」導彈擊中了蘇一22戰斗機的尾部。利比亞僚機飛行員感到飛機猛烈震動,知道已被導彈擊中,立即按下跳傘按鈕,彈出機艙。
克利曼把這一戰果立即報告給穆津斯基。穆津斯基得知這一消息,精神更加振奮。此時,他正左轉彎進入了利比亞長機的內側,已在其後上方改平,向北飛行了一段距離。利比亞的長機開始左轉彎爬高,隨後又改右轉彎擺脫。於是,穆津斯基緊緊咬住利比亞長機,距離保持在800米之內。他立即乘利比亞長機未及再作轉彎之際也發射了一枚「響尾蛇」導彈。這枚導彈打得非常准。正好擊中蘇一22戰斗機的尾噴管,飛機的整個尾部被轟沒了,翻滾著向下墜去。

㈦ 蘇-24戰斗轟炸機的服役事件

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1984年在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期間,蘇-24執行掩護地面部隊突進的任務;
黎巴嫩內戰:1990年10月13日,敘利亞空軍的蘇-24參與對黎巴嫩奧恩軍事力量的打擊;
沙漠風暴行動: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伊拉克空軍的蘇-24被美軍摧毀5架在機場;
第二次車臣戰爭:俄羅斯使用蘇-24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執行偵察和轟炸任務,並有至少兩架蘇-24損失;
南奧塞梯沖突:俄羅斯使用蘇-24進行對喬治亞的攻擊;
2011年利比亞內戰:2011年3月5日,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使用ZU-23-2高射炮擊落了一架利比亞空軍的蘇-24MK,並被BBC戰地記者所記錄;
抵近美艦:2014年4月12日俄羅斯一架蘇-24在靠近羅馬尼亞的公海海域12次抵近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唐納德·庫克號飛行,時長約90分鍾;
敘利亞內戰:敘利亞空軍的蘇-24是首先投入到對ISIS攻擊的軍用飛機之一。在2014年9月23日,以色列方面在戈蘭高地使用美製MIM-104防空導彈擊落了一架敘利亞空軍蘇-24,兩名飛行員彈射逃生,並稱該機飛越了停火線並進入了以色列佔領的地區; 2015年9月,俄羅斯空軍包括蘇-24在內的多種軍用飛機進駐敘利亞,幫助敘利亞政府軍打擊ISIS; 2015年11月24日,一架疑經過土耳其領空的俄羅斯蘇-24遭到土耳其空軍的F-16戰斗機擊落,飛機墜毀在敘利亞境內,機上乘員跳傘後疑遭到敘利亞土耳其旅的攻擊,一名飛行員死亡,另一名飛行員被俄羅斯武裝救回。俄羅斯隨即對土耳其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終止和土耳其方面的所有軍事合作,俄羅斯海軍1164型巡洋艦莫斯科號當天取消對同樣執行對ISIS軍事行動的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護航任務,抵近土敘沿海 ,並繼續向敘利亞增派軍事力量,次日空運敘利亞多套S-400防空導彈, 准備對一切危機俄羅斯軍事單位的因素進行必要的打擊。

㈧ B2轟炸機參戰過的最知名的戰役是哪次

研製國家:美國名稱型號:B-2「幽靈」(Spirit)研製單位: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軍用飛機系統部造 價:每架飛機約合6億美元。最終加上研製費用,每架超過20億美元。現 狀:現役。目前共裝備21架。

一、概述
B-2「幽靈」(Spirit)是美國空軍重型隱形轟炸機,它能從美國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飛,在無需支援飛機護航的情況下、穿透敵復雜防空系統,攻擊高價值、強防禦、最急迫的目標。它是美國空軍在21世紀的一支有效的威懾和作戰力量。目前B-2隻有B-2A型。
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軍用飛機系統部是B-2轟炸機的主要承包商,負責飛機全部系統設計和合成。波音、休斯、通用電力公司也參與了飛機各類部件和訓練設備的研製。
由於B-2的先進性、保密性和可維護性的緣故,加上產量少、通貨膨脹,B-2的造價是昂貴的。1995年,根據美國空軍與諾思羅普公司的合同規定,廠家以每年3架的生產速度製造出20架B-2A,每架飛機約合6億美元。最終加上研製費用,購買一架B-2A的費用超過20億美元。
B-2從1978年開始研製,首架飛機於1989年7月首飛,第1架B-2轟炸機「密蘇里幽靈號」於1993年12月交付。美國空軍目前共裝備21架。

1、研發背景
研製B-2隱身轟炸機的構想始於1975年。當時美國國防部所屬的先進計劃局出籠了代號為「哈維」的項目,落實到空軍,就派生出了XST(意思是實驗,隱身,戰斗)計劃。在這一計劃中美軍工科研界首次提出了將隱身技術運用到飛機上的設想。富有研製軍用飛機經驗的洛克希德公司捷足先登,率先獲得了軍方的研製合同,並很快拿出兩架全尺寸XST樣機,初步證明了隱身技術應用在飛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當時冷戰仍酣,為能隱秘的突破蘇聯防空網,尋找並摧毀蘇軍的機動型洲際彈道核導彈發射架和其它重要戰略目標,美國空軍提出要製造一種新的戰略轟炸機,強調突防能力,要求能夠避開對空雷達探測,潛入敵方縱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務。為此,空軍擬制出了「軍刀穿透者」計劃,把隱身技術的應用列入了具體議事日程。由於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樣機受到好評,空軍將生產F-117A隱身戰斗機的合同交給了這家公司。隨著隱身戰斗機的投產,美國國防部和國會要人也開始接受了「隱身轟炸機」這一概念,並於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軍提出的研製這種飛機的申請報告。隨後,美國空軍把新型隱身轟炸機的研製項目正式定名為「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這就是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最初名稱。

2、研發歷程

1980年9月美國空軍要求洛克希德公司與諾斯羅普公司針對先進技術隱身轟炸機計劃,就性能、成本、後勤支援、項目管理與保安等五個方面提出建議書。洛克希德的方案為SeniorPeg(老假腿人),諾期羅普公司為Senior lce(老鑽石)。1981年10月20日,諾斯羅普公司獲得競爭勝利,將代號改為老CJ,以紀念死於癌症的主管隱身飛機的美國空軍副部長CJ·凱利。美國各大航空技術公司很快都投入到了隱身轟炸機計劃中,波音公司負責鈦合金的飛翼後中段、外機翼、燃油系統、武器發射系統和起落架。LTV公司負責飛翼中段,鋁與鈦合金結構及復合材料結構。通用電氣公司專門改造的F119-GE-110渦輪風扇發動機。諾斯羅普公司負責製造前中段與駕駛艙及總裝配。
80年代初,B-2經歷了幾次大的設計更改。1984年,對主翼設計進行了重大改動,因為空軍不僅要求飛機能從高空突入,而且還要能超低空突防,從而帶來了提高飛機升力、增強機械結構強度、進一步降低其雷達反射截面等一系列問題,上述拖延使飛機的設計歷經數年才得以定型。
B-2的研製過程是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之後美國保密程度最高的軍事科研工程。1982年4月8日諾斯羅普公司購置了洛杉磯郊區的畢柯萊佛拉地區的一座閑置廠房,並將其改裝成保密工廠。軍隊與保安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為防止蘇聯潛艇潛入加利福尼亞近海監聽計算機軟體系統發出的電磁輻射,畢柯萊佛拉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終端裝置所在的房間,都採用了特製金屬板進行電磁屏蔽。每台計算機都裝有特製的罩套,未經批準的人員無法看到熒幕。關鍵崗位上的工人全部進行測謊試驗,嚴防間諜與吸毒者。只有少數高級管理人員知道計劃的細節,且監控更加嚴格。參與計劃的諾斯羅普公司的一位副總裁的加拿大籍夫人被迫入籍美國。在遠離廠區的地區注冊了假公司,用於交接從轉包商運來的部件。這些部件在深夜用無標記的卡車轉運到畢柯萊佛拉。空軍官員訪問畢柯萊佛拉一律要換穿便服。更甚的是偌大的國會中只有8名議員知道此事。
外界首次得知B-2是在1988年4月20日,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飛機的不準確的手繪彩圖,世界為之一震。同年11月22日,編號為AV-1的B-2原型機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一時成為美國公眾爭相一睹的怪物。這期間,B-2原型機經歷了軍方進行的多次秘密試飛和嚴格檢驗,生產廠家不得不根據空軍方面提出的種種意見和各種苛刻要求不斷進行設計修改。83年研製計劃的修改使B-2由高空突防變為低空突防轟炸機。1987年1月起,在KC-135上安裝B-2的電子設備進行試飛。據計劃6架B-2被指定用於研究發展的試驗試飛,將進行3600小時的試飛。除第二架試驗機外,剩餘5架在完成試飛計劃後將被改裝成標准型進入服役。另外還製造了兩架用於靜力試驗的機體。首架原型機1988年11月出廠,1989年7月首次進行了2小時20分的試飛。首架原型機主要進行氣動及適航試飛;第二架原型機主要進行載荷試飛及擴大包線試飛,該機沒有標準的隱身構形;第三、第四架原型機裝有全套電子設備,主要進行電子設備、隱身及武器試飛;第五、第六架主要進行武器和實際服役試飛。在歷時整整5年之後,1993年12月美國空軍終於接收了第一架作戰型的B-2A型飛機。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隱身轟炸機正式服役。

二、性能指標

B-2A轟炸機機身長20.9米,高5.1米,翼展52.12米,最大載重18144公斤(40萬磅),實用升限15240米(5萬英尺),正常起飛重量152635千克(33.65萬磅),機上裝有4台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出產的F118-GE-100型渦扇發動機,每台發動機推力7,854公斤(17,300 磅),機組人員2名,飛機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

三、結構特點

1、隱身特性
B-2A隱身性能出眾。隱身性能首先來自它的外型,首先它的機體扁平,採用翼身融合的無尾飛翼,機翼前緣為直線,機翼後掠33度,飛機頭部到翼尖成銳角,機翼後緣成雙「W」形,像鋸齒,外形像一隻巨大的黑蝙蝠。巨大的鋸齒狀後緣由10條直的邊緣組成,從而可使雷達波從後緣和上沿兩個方向反射出去,以較大的角度偏離飛機的尾後區域。
B—2A無垂直尾翼,這就大大減少了飛機整體的雷達反射截面。機體下方沒有設置武器艙或武器桂架,連發動機艙和起落架艙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機翼之下,從而避免了雷達波的反射。B—2飛機的整個機身,除主梁和發動機機艙使用的是欽復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纖維和石墨等復合材料構成,不易反射雷達波。並且,這些不同的復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鉚釘拼合,而是經高壓壓鑄而成。另外,礬翼的前緣還全部包覆上了一層特製的吸波材料(RAM)。位於機翼前部、內裝雷達掃瞄天線陣列的兩個方形突出部件,也採用了特殊的吸波材料。此外,B—2A的整個機體都噴塗上了特製的吸波油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

B-2A飛機的整個機身,除主梁和發動機機艙使用的是鈦復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纖維和石墨等復合材料構成,不易反射雷達波。並且這些不同的復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鉚釘拼合,而是經高壓壓鑄而成。此外,整個機體都噴塗上了特製的吸波油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整個飛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只有0.1~0.001平方米,與一隻小鳥相當,僅為B-1B的1/100~1/10。所有的武器系統都隱藏在機體內,機身外無任何武器掛架,在機身內裝有旋轉式發射架,連發動機艙和起落架艙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機翼之下,既減少了飛行阻力,又可以有效避開雷達探測。飛機採用了能吸收雷達波的蜂窩結構,飛機外表面的材料及灰色塗料都有減少雷達波的反射、熱輻射的特點。

B-2的座艙

B-2座艙外形

2、動力裝置

B-2A飛機的發動機進氣口放置到了機翼的上方,呈S狀,可讓入射進來的探測雷達波經多次折射後,自然衰減,無法反射回去。發動機噴嘴則深置於機翼之內,也呈蜂巢狀,使雷達波能進不能出。此外,發動機構件內還裝有氣流混合器,它能將流經機翼表面的冷空氣導入發動機中,持續降低發動機室外層的溫度。噴嘴呈寬扁狀,使人在飛機的後方無法看到噴口。特別是由於採用了噴口溫度調節技術,噴嘴部分的紅外暴露信號大為減少,飛機的隱身性能大為增強。此外還將氯氟硫酸噴混在發動機排出的尾氣中,以消除發動機的目視尾跡,最終達到隱身目的。
B-2由4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118-GE-110無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單台最大推力7854公斤,使B-2飛機進行超音速飛行,並保證152635公斤的最大起飛重量。飛機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公里,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公里。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B-2的空中加油設備安裝在飛機座艙後面的上部中心線上。

四、武器控制與電子系統

1、火控系統。
B—2A飛機上有許多先進的機載電子系統,如偵測、導航、瞄準、電子對抗等系統,B-2A偵測雷達為AN/APQ-181型陣列雷達,由休斯公司製造。具有頻譜較窄,信號不易被敵截收的優點。這種電子掃瞄式陣列雷達系統,內有2片雷達天線陣列,特點是不需外加旋轉或搖擺式天線,只通過信號陣位的改變和組合,就可對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進行掃瞄。它的工作頻率在12—18GHZ,旁波瓣極小,抗電子干擾的能力很強。工作模式共有21種,最突出的是合成孔徑雷達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前者主要用於掃瞄陸地地貌,可清晰地獲取161千米距離內地表的掃瞄圖像,供飛機對地面目標轟炸時使用;後者則主要用於識別和捕捉海上目標,最遠有效距離可達128千米。B-2A轟炸機可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規避技術,使其能貼地低空突入敵方空域去遂行轟炸任務。B-2A上還配有先進的NSS導航系統。該系統內包括兩種導航設備,一種是慣性導航單元,一種是NAS-27型天文導航單元,分別為B-2A提供先進的自動導航和最常用的星座對位導航方式,雙重確保飛行安全。機上的目標瞄準系統採用的是全球定位輔助瞄準系統,可將選定的目標鎖定並放大四倍,方便機組人員對目標的識別和瞄準,從而提高炸彈的命中精度,炸彈擊中目標的誤差通常小於6米。B-2A還帶有型號為APQ-50型的電子對抗系統。該系統既可為飛機提供雷達預警,又能迅速偵悉敵方雷達所處的方位座標。飛機上的ZSR-62型主動式電子對抗系統能夠快速、主動地對敵進行干擾和壓制。飛機上還有一些其它電子系統,如TCN-250塔康系統,VIR-130A自動著陸系統,AN/APR-50雷達告警接收機以及ZSR-63防禦輔助設備等。另外還有通信管理系統和駕駛艙內的各種顯示系統,它們能夠將所有感測器獲取的信息及圖像匯合並顯示出來,供機組人員判斷處理情況、與地面相關部門聯絡時使用。兩名機組成員的座位前面,各設有4個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顯示屏,使情況顯示一目瞭然。

2、武器裝備。

B-2A轟炸機無外掛點,有2個機內武器艙,每個武器艙裝備有一個旋轉發射架和兩個炸彈架。B-2可以攜帶18160公斤(4萬磅)彈葯,包括常規彈葯、核武器、精確制導彈葯。B-2可以攜帶的核武器有:16枚B61鑽地核彈,可以打擊深埋和加固目標;16枚B83戰略自由落體核彈,16枚AGM-129高級巡航導彈,16枚AGM-131「斯拉姆」導彈。常規彈葯:80枚227公斤MK82炸彈,16枚908公斤的MK84炸彈,34-36枚CBU-87、34-36枚CBU-89、34-36枚CBU-97集束炸彈。精確制導彈葯:80枚227公斤的GBU-30聯合直接攻擊彈葯、16枚908公斤的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8枚GBU27、8枚EGBU-28、8枚GBU-36、8枚GBU-37、8-16枚AGM-154聯合空對地導彈。8枚AGM-137防區外發射攻擊導彈。

B-2航程及投彈能力

五、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美國空軍在役的B-2轟炸機共有21架,全部隸屬於美空軍作戰司令部第509聯隊,駐地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但其中只有16架B-2擔負戰備任務。B—2飛機從研製至裝備部隊經歷三種型號。在最初交付時,6架為測試飛機,10架為「布洛克-10」飛機,3架為「布洛克-20」飛機,2架為「布洛克-30」飛機。2000年6月,所有「布洛克10、20」型B-2轟炸機都升級成為「布洛克-30」飛機。
「布洛克-10型」從1993年12月開始首次交付,一直持續至1996年4月,這型B-2飛機只能攜帶16枚B83型核彈或16枚MK84型常規炸彈,在中空和高空對軟式目標進行打擊。
「布洛克-20」是1996年4月至12月間製造,能載16枚B61型核彈,也可攜帶36枚集束炸彈及16枚過渡型由全球定位系統制導的炸彈。這型飛機具有地形跟蹤和地形迴避能力,可執行低空轟炸任務。
第1架「布洛克-30」飛機於1997年8月7日至1999年5月間交付。這型飛機的地形迴避能力和地形跟蹤能力比「布洛克-20」飛機要高,並且能投放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和聯合防區外導彈。

六、飛機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的改變,B-2作戰任務也隨之而變,目前,諾斯羅普·格魯曼開始對B-2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以滿足美空軍新的作戰需求。這些改進包括:優化飛機的通信與雷達系統、炸彈架以及應用新的、更有效的隱身塗層,為美軍將領在戰時決策的制定和執行計劃的控制上提供更大的機動性。

1、通信系統。
美空軍將使用下一代極高頻衛星通信系統代替B-2的雙向通信設備。B-2新的通信系統可用於在核環境下鏈接國家指揮機構,能夠顯著提高飛機與飛機之間的帶寬和數據傳接處理能力。B-2的新系統更有利於飛機在執行任務中接收最新的目標信息。2003年6月,美國空軍計劃按照B-2超地平通信計劃,在B-2轟炸機上增裝Link-16 數據鏈。Link-16數據鏈以高速率安全地傳輸數據信息並具有抗堵塞能力。Link-16可在指揮控制飛機、作戰飛機、導彈等武器系統平台之間以及在各作戰單元之間傳輸各種戰術數據信息,實現戰場資源共享。Link-16數據鏈最大的優點是,如果鏈路中的一個參與者被摧毀或失效,整個數據傳輸系統不會因此崩潰。應用Link-16數據鏈數據,將令B-2駕駛員實時獲知飛機所處位置。同時還具有和哈里斯公司生產的通信衛星PRC-117無線電台的介面能力,支持「鷹視」系統軟體的介面能力,接收戰術數據鏈J(6016B)和3011 App. A 協議能力和接收全球定位系統的位置與時間信息等能力。

2、雷達系統。
由於電視和電影工業將在2007年左右開始使用新的一些無線通信頻帶,將可能與B-2的機載雷達目前所使用的頻帶發生沖突。屆時B-2轟炸機的雷達可能會對上述頻帶的傳媒廣播通信衛星造成嚴重損害。空軍計劃改造雷聲公司的APQ-181雷達,使它不與商用衛星發生沖突。空軍目前完成的一項研究傾向於對APQ-181雷達進行混合升級,包括採用主動電子掃描陣列天線。到2006年,將有6架B-2轟炸機安裝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系統,2010年之前,所有B-2都將安裝該系統。

美國空軍B-2轟炸機雷達現代化計劃(B-2 RMP)將對現有雷達系統進行改進,以便解決在所使用頻段上的可能存在的沖突。按照聯邦政府的要求,雷達頻率必須改到為B-2 所指定的頻段。改進的雷達系統設計應能使B-2轟炸機在隱身特性、作用距離、載荷和精確武器投放等綜合能力方面滿 足飛機作戰要求。當兩項關鍵技術已經成熟和兩項技術接近成熟的情況下,B-2 RMP在2004年8月份開始進入研發階段。所有關鍵技術應在2005年6月進行設計評審時取得突破。目前,71%的設計圖紙已經發出,估計到2005年6月設計評審時可以發出85%~95%的圖紙。項目負責官員表示,生產成熟性准則將在研發期間形成,該准則尚未確定是否包含生產工藝控制數據。在研發期間計劃製造6部雷達,在飛行試驗完成前用於B-2作戰部隊飛行員的培訓。
B-2 RMP項目總投資:12.043億美元,其中研發費用為 6.937億美元;采購費用為5.106億美元
項目進度表:
2002年10月 項目啟動,進入概念研究階段
2004年8月 進入研發階段
2005年1月 進行政府責任辦公室(GAO)評審
2005年6月 進行項目設計評審
2007年2月 低速初始生產
2007年10月 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2008年2月 全速生產
2009年 完成采購

3、炸彈架。
隨著空軍對高精度武器興趣的增長,諾斯羅普公司升級了B-2飛機上的炸彈架,使其可裝載80枚227公斤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葯。此外,B-2還計劃加裝2270千克的鑽地炸彈和小型靈巧炸彈(即「小直徑彈葯」,SDB)。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2004年開始在首批4架B-2轟炸機的安裝新型炸彈架。B-2轟炸機採用現役炸彈架一次出航可投放16枚908千克JDAM制導炸彈,換裝新型炸彈架後,一次出航可投放80枚227千克JDAM制導炸彈。美空軍計劃於2006年前為全部B-2轟炸機換裝新型炸彈架。此外,美空軍在2005年3月開始為B-2轟炸機加裝2270千克GBU-28增程鑽地制導炸彈的裝機綜合工作。

4、新隱身塗層。
諾思羅普公司正在努力增強B-2的性能以躲避敵方雷達的探測。經過幾年的研究,該公司已經研製出一種名為先進高頻材料(AHFM)的隱身塗料,它是一種基於環氧樹脂的、可有效吸收雷達信號的材料,用於替換目前B-2使用的近3000英尺的吸波帶。這種塗層材料可以像油漆一樣噴塗,而不像以往那樣要使用工序繁復的吸波帶。其塗覆工作可以在普通的維修條件下實施,不需要高度復雜的封閉機庫即可完成,而飛機的隱身性能不發生改變。進行打開維修口蓋等工作時,以往採用吸波帶覆蓋這些口蓋的縫隙時,效率頗低,耗時費工,新開發的這種噴塗型吸波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點,明顯減少了維修時間。塗覆工作在加州帕姆代爾的諾·格公司安蒂洛普谷製造中心進行,採用機器人噴塗系統。採用機器人噴塗系統不僅可降低工時、節省人力,並使精度可達百萬分之一英寸。2004年8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向懷特曼空軍基地交付首架具有新隱身塗層的B-2轟炸機。其他飛機更換新塗層的工作將隨著其常規維修程序逐漸展開,每年約開展3架B-2的常規維修工作,預計即2011年完成所有B-2飛機的塗層更新。
七、作戰使用
B—2飛機的主要作戰任務是依靠隱身性能突然進行敵方領空,用核彈或常規武器打擊戰略目標如指揮機構、通信設施、導彈基地等。B-2執行攻擊任務時一般進行遠程奔襲,通過空中加油,可對全球任何地方實施打擊。但是由於B-2對可見光無法隱身,因此一般在夜間執行攻擊任務。

B-2在關島安德遜空軍基地

為了支持空軍的全球打擊特遣部隊的任務,美國空軍在關島建設了B-2飛機掩體的基礎上,又在英國費爾福德、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上分別建設1個和4個B-2飛機掩體。這種掩體採用骨架式充氣蒙皮結構,內部寬大,長76.2米、寬38.1米、高16.76米,可以承受每小時177千米的大風,及沉重的積雪壓力。內部裝備有空調、增濕器及其他設備,環境可控,從而可保持在B-2敏感的塗料可承受的范圍內。美國空軍要求這種掩體便於運輸,可以快速安裝和開啟。前線部署掩體還將作為B-2的半永久機庫使用,從而極大減少了飛機的維護時間,相應提高了飛機的任務出動率。B-2可能利用這些機庫在24小時內打擊全球的任何地方。

B-2飛機前沿基地掩體

B-2機庫

八、實戰表現
B-2自服役以後參加了三次戰爭。1999年3月24日,2架B-2從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經過30小時連續飛行、兩次空中加油後,向南聯盟的目標投放了32枚908公斤聯合直接攻擊彈葯,這是B-2轟炸機的首次參加實戰。在整個科索沃戰爭中,6架B-2共飛行了45個架次,對南聯盟的重要目標投放了656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葯,B-2的飛行出動不到戰爭中飛機總出動量的1%,投彈量卻達到總投彈量的11%。摧毀了近南聯盟近33%的目標。
在阿富汗戰爭中,在戰爭的頭3天里,共6架B-2從本土起飛,經太平洋、東南亞和印度洋,對阿富汗實施空襲後再到迪島降落,創造了連續作戰飛行44小時新紀錄,並投擲了96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葯。
在伊拉克戰爭中,B-2型機共出動49架次。其中,27架次以本土懷特曼為起降基地,飛越大西洋航線,實施遠程奔襲,飛行時間約35小時。另外22架次是以一個前沿基地為起降基地,對伊拉克的指揮、控制、通信等設施進行了精確的打擊。

㈨ 阿富汗戰爭總共經歷多少天

從1979年12月27日蘇聯出兵入侵阿富汗,到美國在「9·11」恐怖襲擊20周年紀念日(即2021年9月11日)之前從阿富汗撤出全部美軍,阿富汗戰爭持續了近42年。如果按天計算的話,那麼,近42年的阿富汗戰爭共經歷了1.5萬多天。

歷時20年的阿富汗戰爭,最終以美軍倉皇撤離、塔利班重新掌權為結局,留下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和飽受苦難的人民。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對阿富汗轟炸了多少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