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傲慢與偏見1500年來西方一直無法接納俄羅斯,究竟是為什麼
融入西方,事實上俄羅斯民族已經追求了1500年。
可1500年來,西方從未接納過俄羅斯。
從部落時期「向歐洲」開始,俄羅斯民族主體——斯拉夫人就一直將其作為國家發展壯大的基本戰略。
但1500年來,歐洲除了拒絕承認外,便是更強烈地拒絕。
一個是排除萬難「向歐洲」努力地成為西方,而另一邊卻打死都不承認俄羅斯是西方。
這究竟是為什麼?
據資料顯示,維斯瓦河河谷是所有斯拉夫人的「故鄉」。
早在公元4世紀,斯拉夫人就出現了部落聯盟,在希臘語中,「斯拉夫」這個名字, 就是「榮耀」的意思。
隱喻「斯拉夫民族」,不但是盡顯榮耀的民族,更是一直追求榮耀的民族。
所以,1500年來,斯拉夫民族一直未曾放棄這一夢想。
所以,6世紀起,斯拉夫人就開始與拜占廷帝國摩擦不斷。從那時起,斯拉夫民族就把「成為西方人」當著自己的夢想。
因為,在沖突中,西方的宗教、習俗、工具、武器等「先進文明」,一直深深吸引著斯拉夫民族。
所以,1500年來,斯拉夫民族一直 學習西方。
並努力成為西方。
但卻每次都被西方拒絕承認,甚至是一直認為斯拉夫民族依然是一直未開化的「蠻族」。
所以,基於這樣的傲慢與偏見,俄羅斯民族在其 歷史 上 一直證明自己的「文化優越」和「民族優越」屬性。
以此證明歐洲(西方)的落後。
因此,從6世紀開始,俄羅斯民族就與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摩擦不斷,甚至是屢屢大打出手。
而摩擦與干架,又使斯拉夫民族與歐洲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 歷史 的循環, 便形成了斯拉夫民族與歐洲之間的 歷史 性對峙的怪圈。
有學者認為,斯拉夫民族與歐洲之所以會出現以上怪圈,主要原因在於 東歐平原農耕文明的局限與精神文明的誘惑。
因為一直居住在富饒的東歐平原,斯拉夫人並不缺乏物質(糧食等生活品) ,而是在空虛的精神世界。
從最初,斯拉夫人就有自己的信仰。
包括自己的神靈體系。
但遺憾的是,斯拉夫民族的原始信仰大多都是口口相傳,這容易導致不同的版本出現,從而原始信仰比較混亂。
長此以往,其原始信仰就失去了其原本的魅力。
可歐洲的原始信仰及宗教則不同—— 他們有著大量的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手資料。
大量的史詩級文獻記載的多姿多彩的故事,不但深深吸引斯拉夫人,其體系化有因有果有過程,且曲折傳奇的宗教信仰,更吸引著斯拉夫民族。
所以,在15-16世紀俄羅斯民族國家形成後, 斯拉夫人在精神上更被西方文明徵服。
由此,有學者認為, 基於文明的深深吸引,斯拉夫人在國家安全、 社會 制度、族群發展等領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強了向西歐靠攏的 歷史 進程。
所以,早在近代俄羅斯民族形成之前, 基輔羅斯接受東正教就已使俄羅斯人的祖先接觸到當時歐洲文明(基督教文明)的最發達部分,並建立了直接的聯系。
此外,隨著東羅馬帝國的崩潰,斯拉夫人自我整合,並將斯拉夫進組地域上的基督教自成體系—— 並稱之為東正教。
東正教的出現,讓歐洲更為不滿。
原本屬於歐洲羅馬帝國的輝煌文明,怎麼就成了斯拉夫人的「正教」?所以,自此便有對宗教「正統」的不同看法。
由此,進一步拉開了俄羅斯與歐洲的裂縫。
甚至是不可調和。
所以,歐洲則乾脆在原有基督教的基礎上 ,創立了新教和天主教。
由此, 「本是同根生」的宗教,就花開三朵各表一枝。
但長期以來,東正教與歐洲宗教,一直陷入 「誰是正統」的話題生態。
俄羅斯與歐洲的裂縫不但未曾有些許緩解或癒合 ,反而間隙與摩擦越來越大。
此外,蒙古鐵騎的到來,也給斯拉夫民族帶來巨大影響。
1223年,蒙古大將哲別率領蒙古大軍擊潰了當年烏克蘭的基輔羅斯諸國王公,後又攻入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
此後,蒙古人對東歐平原的統治,又使斯拉夫民族剛建立起來宗教, 在「胚胎」時期就融入了來自蒙古人的東方思維、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和文化習俗。
於此,斯拉夫人的思維深處, 並被融入了無法消除的東方元素。
如此, 「三劍合璧」 的顯著特點,便成為俄羅斯文明呈現的基本特質,既其文化內核上深深烙上 「俄羅斯文明、西方文明、東方文明 」的「 三重元素」 。
其相互制約、影響,甚至是沖突,始終貫穿於俄國的發展史。
尤其是近現代以來,這種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甚至是相互制約的文化屬性 ,影響了俄國數百年。
由此,在其發展歷程中,因自我情結和實力之間的矛盾, 常使俄羅斯產生兩種境遇:
一是追趕並融入西方。 「 成為歐洲強國」,不但從彼得大帝時開始便是俄國的國家戰略,且此後成為俄國 歷史 運動的總趨向。
從另一種角度出發,西方一直是俄國的安全威脅,同時又是強國的榜樣。
俄國國家戰略軸心——就是與西方強國的關系。
要麼合作,要麼斗爭。
但俄始終被西方視為「非我族類」。
二是戰略影響。 「三劍合璧不可避免地影響俄國戰略。
當俄羅斯被摒棄於西方之外時,俄的自我意識便 出現了一種受到侮辱的大國主義綜合症。
也即反復地強調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天賦使命。
在俄羅斯本土神話中,就有賦予斯拉夫人天賦使命的傳說。
此外,東正教的教義, 亦賦予俄羅斯民族有一種天生的使命感。
因此,在俄羅斯民族內心,天賦使命感使他們從不甘心平庸的價值觀。
甚至不甘心偏於一隅。
所以, 俄羅斯國土面積很大。
他們總是在在其本源文明體系的傳統文化精神中, 懷著—使命感和救世主的精神不斷進取與開拓。
這一思想某種程度上 貫穿於俄羅斯統一的整個進程。
且集中體現在15世紀時期,其東正教提出的「 第三羅馬帝國 」的理論, 即俄羅斯自古就自認為肩負著一種天賦的 歷史 使命感。
或者說是肩負重任。
這種重任,主要體現在—— 俄羅斯認為自己負有使歐洲擺脫西方文明罪責的責任。
俄羅斯人認為—— 這是俄國的政治天命,更是道德權力和義務。
這種使命意識在對外政策上集中體現為俄國與西方的對立,以及建立在東正教和俄國精神「拯救」歐洲的認知基礎之上。
同時,於此伴生的是俄羅斯人對西方的矛盾心理。
也即他們既羨慕、又嚮往西方的先進。
同時又無法接受、甚至是敵視西方的價值觀念。
這樣的 「矛盾糾葛 」, 使很多俄羅斯精英表現為從最初的親西方開始,最後卻反西方,從而回歸俄羅斯本土文明而告終。
東西方文明與本土文明的融合,以及伴生的矛盾, 一方面使俄羅斯既統一、又有分裂的沖動。
同時在面對西方文明構建的結構性弊端前, 俄羅斯又無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反對西方的情緒。
所以,在反西方弊端上,俄羅斯民族就披上了「 天賦權力」的神聖袈裟。
這個袈裟——是西方永遠也無法接受俄羅斯的真正根源。
不過,話說回來,在即統一、又分裂的俄羅斯世界時值轉型與重構的「多事之秋」,除了個別的理想主義者外, 在俄羅斯,再也沒有人企圖擔當救世主的角色。
但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人骨子裡的使命意識和大國心態消失了。
自19世紀俄羅斯進入歐洲政治舞台的中心,其歷程經常伴隨著磕磕絆絆,甚至是分分合合, 以及動盪和碰撞。
所以,當前的俄烏沖突,有史家認為俄羅斯的境遇與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木戰爭時代幾乎驚人地雷同。
那時,俄國被法、英、奧等歐洲強國圍堵,並在歐洲列強的圍攻下落敗。
當時,沙 俄處於落後的農奴制時代。
通過克里木戰爭, 自負而上進的尼古拉一世因此而服毒自殺,而之後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由此徹底廢除了沙俄落後的農奴制。
在此背景下,當時的沙俄外交大臣 阿·科爾查科夫 提出了全新的外交思想: 「 俄羅斯不生氣,它在養精蓄銳。 」
他強調,俄羅斯在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後,應該奉行與外部和解的政策,應減少參與歐洲事務的程度,集中精力於國內的農奴制改革,外交政策必須服務於內部的發展。
無獨有偶,上個世紀初, 當俄國再次離世界前進的腳步越來越遠時, 沙俄總理 彼得·斯托雷平 要求外部世界: 「 請給我們20年外部和內部的安寧,您將不認識俄羅斯。 」
這些都與如今的俄羅斯驚人的相似。
不過,當年彼得一世花了20年時間終於突破了瑞典人的封鎖,並奪得了進入歐洲的海上通道。科爾查科夫用了15年的時間擺脫列強對俄國在黑海活動的束縛。
而普京呢?目前正在重復俄羅斯史上曾不斷重復的故事——崛起、走向歐洲。
而他的道路,就是確保黑海的固若金湯。
以及彼得大帝時代突破瑞典人的封鎖而直通歐洲。
2. 軍事 歷史 關於俄羅斯和羅馬的關系
東羅馬公主在東羅馬帝國於1452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攻滅之時逃到了俄羅斯,
並嫁給了當時的沙皇。以後的俄羅斯沙皇就以東羅馬帝國皇室的繼承人自居。
3. 現在的俄羅斯人到底是東羅馬帝國的後裔還是北歐維京人的後裔謝謝
俄國立國千年,不算現在普京時代,共歷三朝,即留里克朝,羅曼諾夫朝,蘇聯帝國時代。其中,留里克朝七百年,羅曼諾夫朝三百年。在這一千年中,大部分時間里,統治俄羅斯的是日耳曼人。
說起這留里克朝,起根兒上就是北歐日耳曼人的。東斯拉夫人居住在北起北冰洋沿岸,南至黑海,東到烏拉爾山脈的廣闊的平原上。這些東斯拉夫人,從事漁獵和原始的刀耕火種的農業。因此,他們通常以分散的家宅和小村落,而不是以人口密集的村莊和城鎮為單位。出現的城鎮,很少發展成為主要河流沿岸的貿易中心。只有第聶伯河沿岸的基輔和伊爾門湖畔的諾夫哥羅德是當時的貿易中心;前者擔負著南北運輸,後者控制著東西貿易。
正是這種長途貿易,為第一個俄羅斯國家提供了基礎。彼此不和的東斯拉夫諸氏族,為了平息戰亂,遂邀請北歐人的酋長留里克為其統治者。「我們的國家富饒遼闊,但卻沒有秩序,快來管轄和統治我們吧!」於是862年,留里克成為諾夫哥羅德的第一任王公;不久以後,他的北歐追隨者們南移基輔。這些北歐人,即東歐人所稱的瓦良格人,他們創建了俄羅斯國家,創造了最早的俄羅斯文化。
留里克兄弟倆帶著隨從入主諾夫哥羅德,成為該城及周圍地區的統治者,留里克朝開始,其對俄羅斯的統治自862年直至1598年。留里克的繼承人奧列格後來創建了基輔大公國(882年-1132年)。
基輔大公國的著名君主除了那些開國之主外,還有奧莉加女大公和弗拉基米爾一世,前者開始接受基督教,後者則使俄國接受了東正教。
後來基輔大公國分裂為諸俄羅斯公國,被蒙古人征服達兩個世紀,這些俄羅斯王公,都是北歐人的後裔,都是留里克朝的貴族兄弟。
在南方羅斯被蒙古統治期間,唯一倖免於蒙古統治的北方公國諾夫哥羅德,在大公涅夫斯基亞力山大的率領下擊敗了瑞典人的進攻,正如兩次世界大戰中,擊敗德國人的主力是德裔美國人一樣。
通過討好蒙古人而悄悄崛起的莫斯科王公,也是留里克家族成員。
1446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被敵俘獲並刺瞎雙目,其子6歲的小伊凡起初躲藏於隱修院,後被秘密送往安全地方。同年父親獲釋後,小伊凡才結束了逃亡回到父親身邊。在父親的教誨下,伊凡學習了作戰和治國之道。他12歲便擔任遠征軍統帥,深入北方地區,指揮大軍肅清殘敵;18歲又揮師南下,與宿敵韃靼人作戰。1462年3月27日,22歲的伊凡即位,成為莫斯科大公並首次自稱為「全俄羅斯的統治者」,這就是伊凡三世。他在位期間做了兩件大事,統一俄羅斯,推翻韃靼統治。從他的繼承人瓦西里三世(1505—1533)開始,俄羅斯的君主都稱「沙皇」(源於古羅馬執政官「凱撒」——Caesar),沙皇俄國的歷史開始了。
伊萬四世(1533——1584)執政期間極力對外發動戰爭,擴張領土,同時以殘暴的手段鏟除異己和鎮壓民眾,從而獲得伊萬雷帝的稱號。他消滅了殘存的一些韃靼小汗國,將俄國領土推進到伏爾加河以東。1584年,伊萬四世去世。1598年沙皇費多爾過早離世,身後無子。至此,留里克朝絕嗣。此後,俄國皇位更迭,戰亂頻繁,進入混亂時期。日耳曼人對俄羅斯七百年的統治暫時告一段落。
1613年,俄國軍隊趕走了波蘭軍隊之後,貴族米哈伊爾-羅曼諾夫(1613——1645)被推舉做沙皇。從此開始了羅曼諾夫皇朝(1613-1917)。這算是正經八百的俄羅斯族的君主。1645年,沙皇米哈伊爾去世,其子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1645——1676)繼承皇位。這時,歐洲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而羅曼諾夫朝的幾任沙皇卻頑固堅守封建農奴制,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導致各種矛盾的爆發,市民騷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7世紀最大的一次農民反抗運動當屬斯傑潘-拉辛領導的農民起義。
在短暫的俄國本土皇室統治時期,出現了俄羅斯帝國第一位大帝,彼得大帝(1689——1725)。1689年,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的幼子彼得即位,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十七世紀末,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均遠遠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十七世紀初的混亂年代將俄羅斯國家推向毀滅邊緣。彼得一世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引進歐洲的先進科學技術,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實現進一步擴大疆域,實現自己的俄羅斯帝國夢。他首先隱姓埋名,親自到歐洲各國考察和學習科學技術;然後,大力開辦兵工廠、造船廠、金屬冶煉廠、化工廠等;他不僅從歐洲各國引進了大批專家和技術人才,同時還強迫貴族學習知識;他大力發展各級教育、建立海軍學校、軍事技術學校以及國家科學院;推行新歷法,發展通訊事業。在短短的幾年裡,俄羅斯的工業生產、教育、強大的海軍、陸軍都建立和發展起來,俄羅斯迅速增強了國力和軍事力量,在北方戰爭中擊敗瑞典,奪得了北方出海口,從而進入了歐洲強國的行列。彼德大帝還有一大業績,在荒無人煙的涅瓦河畔沼澤地建設一座新型港口城市——首都彼得堡,在那裡建造軍艦,建設海軍。為了推行改革,彼得一世用殘暴的手段鎮壓一切反對派、屠殺敢於反抗的民眾,甚至對自己的兒子也毫不手軟。
1725年,彼得大帝死去。此後,經過一番皇位爭奪,1761年,俄國皇位重又為日耳曼人所佔據,直到俄羅斯帝國滅亡。
事情是這樣子的,彼得大帝死後,其孫彼得二世即位,但很快就感染天花而死,羅曼諾夫朝的男性後代絕了種,於是,先是彼得大帝遠嫁德國的侄女取得皇位,成為安娜女皇。安娜女皇死後,彼得大帝的小女兒葉麗薩維塔奪得皇位。這位女皇頗為能幹,治國有方,但她也有不幸事,她的德國未婚夫早死,此德國小伙頗為英武,他死之後,葉麗薩維塔矢志不嫁,當然也就沒有正式的皇子。彼得的大女兒也遠嫁德國,與德國丈夫生有一子烏爾里希。葉麗薩維塔就把這個姐姐的孩子接到俄國,作為皇太子,改名為彼得,費多羅維奇。
再說葉麗薩維塔未過門的德國婆家,雖是貴族,經濟卻頗為窘迫,聽說葉麗薩維塔成為女皇,忙發來賀信,這女皇對未婚夫家一直是極為熱情。後來聽說小姑子有個女兒,便接到俄國,改名葉卡捷琳娜,女皇做主,讓皇太子彼得和葉卡捷琳娜成親。
您看仔細嘍,這彼得和葉卡捷琳娜都是根紅苗正的德國人,所以他們的後代保羅一世,保羅的兒子,那個摧毀拿破崙帝國的亞力山大一世,亞力山大的兄弟,那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大敗,憤而自殺的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的兒子亞力山大二世,亞力山大二世的兒子亞力山大三世,亞力山大三世的兒子,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當然也就都是德國人的後裔了。
葉麗薩維塔去世後,皇太子即位,是為彼得三世。這彼得三世,是個不忘本的好同志,是鐵桿哈德派,時刻不忘自己是德國人。他極為崇拜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剛一即位,立刻報效故國。當時,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被俄國奧地利和法國打得找不著北,普王身上揣著毒葯,隨時准備自殺。彼得三世一上台,立刻停止對普作戰,歸還所有侵佔的普魯士領土,並且派俄軍協助普魯士作戰。本來面臨亡國之難的普魯士,絕處逢生,擊敗奧地利,一躍成為德意志強邦。
彼得三世還堅持信奉路德教,拒不改宗東正教,德籍官吏遍布俄國朝廷,連俄軍總司令也由德國人擔任。
那葉卡捷琳娜卻完全不同,她的家庭不富裕,所以,她對德意志故鄉沒有什麼好印象,相反,地廣人眾的俄羅斯,卻使她十分熱愛。這位皇後玩了命地學俄語,學習俄羅斯的風俗文化,改宗東正教,拼著命,想盡快融入俄羅斯社會中去。
由於夫妻二人感情不和,漸漸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葉卡捷琳娜搶先發動政變,殺死彼得三世,成為女皇。
葉卡捷琳娜登基。推行「開明專制」政策,主張自上而下地取消和改革業已過時的封建制度。她在位期間,鎮壓了普加喬夫哥薩克暴動,還頻頻發動對外戰爭,大大擴張了俄國的領土。她夥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攫取了波蘭62%的領土,滅亡了波蘭共和國,在波蘭建立殖民統治。她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國船隊能順利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實現了彼得大帝都沒能實現的夢想。
在亞洲,葉卡捷琳娜通過修築軍事堡壘,蠶食高加索,侵入中亞北部的哈薩克草原。到18世紀80年代,俄國完全佔領了西伯利亞北部。俄國還從亞洲東北部越過白令海,佔領了北美阿拉斯加,俄國成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葉卡捷琳娜的文治武功使得俄羅斯帝國達到極盛,她也因此成為俄羅斯帝國兩大帝之一。
不過,雖然自彼得三世後,俄國歷屆沙皇都是德國裔。但是,除了彼得三世外,自葉卡捷琳娜大帝以下,在精神上和相貌裝束上,歷代沙皇可以說都是不折不扣的俄羅斯人,與德國已沒有什麼關系了,正如留里克朝的各位王公,除了開國的留里克兄弟還被認為是北歐人以外,其他後來的王公,從里到外,早已是毫無疑問的俄羅斯人了。
4. 俄羅斯歷史東征西討
你說錯了,蒙古人消滅了俄國。當時俄國很弱小,還是個城邦式的公國,畢竟嚴寒的天氣對古代人來說,嚴重製約了經濟和人口的發展。蒙古人佔領了俄羅斯公國,在那設立了個皇族的兒子當汗王。但是後來元朝崩潰後,各地的汗國也紛紛瓦解,俄羅斯也獨立了。
但是蒙古人沒有從那裡撤出來,他們就是後來回歸的土爾副特部,後來一部分回歸了中國,一副本就還盤踞在車臣,繼續和俄羅斯民族對抗。這也是為什麼車臣問題很復雜的原因。
俄羅斯人當時是孫子裝的好,投降的快,果然識實務。委曲求全的民族現在都活下來了,死硬到底的民族很多都被蒙古人滅絕了,比如說黨項和中亞各族。
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的帝國。
經過成吉思汗本人和他的兒孫的東征西討,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陸地連續領土幅員最廣闊的帝國。如果包括跨海的殖民地,蒙古帝國的面積僅次於20世紀的大英帝國。
蒙古帝國通常被認為創建於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上各部落,稱成吉思汗的1206年,結束於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1368年。不過蒙古帝國其實早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時各汗國就已經事實上獨立而分裂了,之後元朝和四大汗國開始各自為政。
成吉思汗時期 蒙古人是鮮卑人的後代。唐朝之後,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
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臣服於遼朝和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及蒙古勢力的逐漸強盛,蒙古不再向金朝進貢。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西夏。
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並佔領中都。1218年,蒙古大軍滅掉西遼政權。
1219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進攻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攻佔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素丹逃至裏海孤島病死。
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繼續西進,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大公,後撤軍。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代國王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在賀蘭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的一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
成吉思汗之後的擴張 歐洲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
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受阻於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
1242年窩闊台的死訊傳來,拔都率軍東歸爭奪汗位的繼承。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
中東 窩闊台之後經過貴由的短暫統治,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的兒子蒙哥繼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
1258年,西征軍攻佔巴格達。1259年旭烈兀征敘利亞,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
當年蒙哥在進攻南宋時於四川戰死。旭烈兀回師爭位,之後留下的少量蒙古軍隊在大馬士革戰敗於埃及。
埃及佔領敘利亞全境,並使得蒙古帝國無法延伸到非洲。 東亞 窩闊台時,1230年至1234年,蒙古滅金。
窩闊台之後,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時,蒙哥於1258年率三路大軍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釣魚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戰斗中中箭而亡(一說病死)。
正在進攻湖北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遂班師,自稱大汗。在戰勝也自稱大汗的弟弟阿裡布哥之後,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後改稱大都。
1271年改國號為「元」,是為元朝的開始。1267年至1279年,經過對南宋多年的征戰,元軍終於滅宋。
蒙元軍隊於1257年、1285年和1287年曾三度佔領越南北部的地區,即當時的大越。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入侵軍。
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之後在1303年又退出該地區。元軍於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兩次試圖入侵日本,但由於台風而失敗。也有研究說當時元軍在高麗和山東建造的艦隊所用船型是內河船,所以經不起海上的風浪。
日本人認為台風是天神對日本的保佑,於是有神風一說。 四大汗國 忽必烈遷都大都(現北京)之後,支持阿裡布哥的窩闊台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
察合台汗國被忽必烈、阿裡布哥、窩闊台汗國等勢力多次爭奪。這兩個汗國位於新疆、中亞一帶。
欽察汗國為拔都所創,位於現在的保加利亞、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北高加索、和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藩屬國。伊利汗國為旭烈兀所創,包括現在的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
欽察汗國在忽必烈與阿裡布哥爭奪汗位時已事實上獨立,而伊利汗國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蒙古帝國分裂,「大蒙古國」不復存在。這四大汗國雖然是原屬於大蒙古國,但已互不隸屬、各自為政,也不屬於忽必烈的大元帝國,即元朝。
帝國的分崩離析 元朝末期,統治者對下層人民進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1351年,劉福通率白蓮教教眾和被征挖黃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開始了元末農民運動。
1368年,朱元璋推翻大元帝國,建立明朝,蒙古人退出中原,回到塞外,元朝滅亡。塞外的蒙古政權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至15世紀初去國號。
四大汗國中,窩闊台汗國在1309年滅於察合台汗國。察合台汗國和伊利汗國經多次分裂,最終均在1388年被帖木兒征服。
欽察汗國到15世紀分裂成了幾個小汗國,最終在16世紀中被沙皇伊凡四世治下的羅斯公國全部佔領。 西察合台汗國突厥化的蒙古貴族的後裔帖木兒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孫。
他在1369年自立蘇丹,征服察合台汗國和伊利汗國之後,進攻欽察汗國、印度(攻陷德里)、小亞細亞(擊敗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帖木兒帝國的版圖,東起印度河,西到小亞細亞,北自裏海,南達波斯灣。
當時中國是明朝。帖木兒死後,帝國分裂,1500年亡於烏茲別克人。
帖木兒的後裔巴。
自古至今,俄羅斯都是世界上公認的軍事大國,他們還有一個更霸氣的稱呼是「戰斗民族」。俄羅斯無數事跡足以讓地球村村民認識到這個戰斗民族狂野戰力。任何戰爭,俄羅斯的戰士們是不容許退縮的,他們除了沖上前就是死,所以說他們的戰斗意識都非常強!俄羅斯崇尚武力,以強硬狀態示人,表現的無所畏懼,驍勇善戰,充滿戰鬥力跟威懾力。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彰顯著民族的個性!
為什麼俄羅斯人叫戰斗民族
歷史原因,經常打仗,主要是說斯拉夫人民風剽悍,勇武好戰,崇拜英雄,保家衛國和侵略擴張都需要戰爭,有車臣人、韃靼人、哥薩克人這樣的好戰族群。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尼古拉二世、斯大林等,都是這樣的人物。西邊是一群天敵,東歐國家和西歐國家、南歐國家,如波蘭、瑞典、法國、德國、土耳其等。
近代史上沙俄就是歐洲憲兵,屢次三番武力介入歐洲事務,帶去戰亂兵禍。東邊和南邊的擴張就不必說了吧,150多萬平方公里啊!
俄國人幾乎不停在打仗,內憂外患沒完,但是頑強地堅持下來,國家性格都有粗獷直爽的一面,不打仗,斯拉夫人就被西歐國家奴役了。
現在的北約堤防和 *** 俄羅斯向西擴張影響力,斯拉夫人 *** 西方的封鎖,這是無解的矛盾。
歷史上,斯拉夫人骨子裡就有蒙古人的好戰善戰之基因。羅斯公國和金帳汗國是其發源歷史上的重要政權集團,俄羅斯自出生起就要打仗,誕生至今作戰無數、
另外網上這么說,有調侃的意味。
俄羅斯「戰斗民族」是怎樣練就的?
提起俄羅斯人,人們腦海中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一個詞:「戰斗民族」。這個素以彪悍而著稱的民族確實不同凡響:赤手空拳斗棕熊、台風天氣開飛機等,無一不顯示出俄羅斯人的勇敢無畏。那麼,這樣的「戰斗民族」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獨特的地理條件
地理是凝固的歷史,對一個國家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橫跨亞歐兩大洲且地大物博的國家,俄羅斯這個「戰斗民族」就是其特殊水土的產物。
俄羅斯曾在幾百年的東征西討中,不斷擴展自己的領土,成為橫跨歐亞兩大洲的龐大帝國。即使解體以後,領土面積為1707.5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這樣一來,俄羅斯人從小就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也就決定了粗獷豪爽成為俄羅斯人民族氣質的特點。
首先,你這個問題問的就不對。
元朝不等於蒙古帝國。蒙古帝國(1206~1635),是歷史上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是大蒙古國擴張的結果,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鼎盛時達匈牙利),南至南海。
佔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超越了1/5,為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統治著1億人口。元朝只是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統治,是其分汗國。
而元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帝國大汗。之所以蒙古帝國喜歡擴張,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屬於馬背上的民族,生性驍勇善戰,長期生活在草原,資源不足。
呵呵,每個文明都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被其他貧困的民族和人群窺視,也在不斷的蠶食和吞並著周圍的土地。說的好聽點,這叫民族融合,說的科學點,這叫生物的掠奪本能。生物的本能就是勝者為王,從個體來說都想把自己的基因和後代留下,從群體來說都要佔領地盤維護生存。
我們華夏民族從最初的黃河流域的一個部落,發展到大唐盛世的時候雄霸中亞地區,難道都是所謂的和平演變嗎?民族融合的面紗之下,真是的歷史就是劍和血的征服。史料記載有很多絲綢走廊上的小國部落,在拒絕臣服唐朝,或者投靠突厥後,被唐朝滅族滅國,一個不剩。這就是勝者為王的生存法則,人道主義在沒有聯合國的時候很難實施,那時候就是講生存法則。
首先需了解帝國的定義。
帝國是對領土非常遼闊,統治或支配民族眾多,擁有極大的國際影響力的強大國家的通稱。 世界歷史符合上述標準的狹義帝國主要有:公元前6至4世紀的波斯帝國(阿黑門尼德王朝),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孔雀帝國、笈多帝國、貴霜帝國、莫卧兒帝國等王朝,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的中國歷代「正統」朝代(秦至清),公元前後至4世紀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大秦國),神聖羅馬帝國(對於其是否是一個國家尚存在爭議), *** 帝國(大食國,或薩拉森帝國,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等。
廣義上的帝國范圍要寬泛很多,只要是統治或支配的地域廣闊,在國際上或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就可以被稱為帝國。通常這些國家只達到狹義上帝國的標准中的一點(領土廣闊)或幾點,而且不論政體是否為君主制。
這些國家本身一般並不稱自己為帝國,而是王國、共和國、聯邦、聯盟等。如古希臘的「雅典帝國」,中世紀的「威尼斯帝國」,近代的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殖民)、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等。
歷史上有一些規模龐大但統一時間很短,通過短期的軍事征服暫時建立起來的國家,如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時的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時的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也被稱為帝國。但嚴格的說它們都不能達到狹義上的所有四個標准,仍然只是王國。
現代的「帝國」雖然很少有君主制政體的,但實際地位和影響則與古代狹義的帝國沒有太大區別。比較著名且被接受的概念有希特勒統治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羅納德·里根提出的邪惡帝國(蘇聯帝國)、被稱為新羅馬帝國的美帝國。
綜上所述,西歐歷史的5大帝國,應為: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 帝國、奧斯曼帝國。這五大帝國在各自統治的全盛時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國力強大,擁有極高的國際影響力。
一、波斯帝國 波斯最早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伊朗高原北接裏海和中亞盆地,東北起自興都庫什山脈,西北倚高加索山脈,西有札格羅斯山脈,南臨波斯灣和 *** 海。
其四境或阻以高山,或面臨大海,是比較閉塞的內陸高原。 伊朗高原最古的居民是依藍人部落。
公元前4000年,他們已定居於札格羅斯山脈的西南部,公元前2000年代後期,曾形成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7世紀被亞述擊敗,逐漸衰落。 波斯帝國以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後興起過埃蘭和米底。
公元前7世紀後半期,伊朗高原西部形成米底人的奴隸制國家,它曾與新巴比倫王國結成軍事聯盟,於公元前 612-前605年擊滅並瓜分了亞述帝國。但米底國家歷時短暫,於公元前550年亡於波斯。
當公元前7世紀米底強盛時,波斯人的部落聯盟,受米底統治。公元前553年出身於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居魯士(公元前558-前529)率領波斯人起來反抗米底的統治,於公元前550年滅米底王國。
隨後,居魯士率兵進行擴張戰爭,征服小亞細亞,又於公元前538年佔領巴比倫城,滅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29年,居魯士死於對中亞細亞的擴張戰爭中,這時波斯帝國已基本上形成。
居魯士死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於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 公元前522年,祭司高馬達起兵反抗波斯,奪取了政權,並以免稅三年和不服兵役為號召。
一時波斯帝國境內被征服民族紛紛獨立。高馬達起兵後,岡比西斯死於從埃及回國的途中。
出身於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5)在波斯貴族的支持下,殺高馬達,奪得了政權。大流士一世即位後,殘酷鎮壓了波斯帝國境內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斗爭,不僅恢復而且又擴大了帝國的疆土:東起印度河,西至小亞細亞沿岸,並曾一度佔有了歐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區,南有埃及,形成包括整個中近東地區的領土空前廣闊的奴隸制大帝國。
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帝國的首都共有四個: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里斯,波斯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蹕於每個都城。 在大流士一世統治的晚期,公元前492年和公元前40年,曾兩度派兵西侵希臘。
此後,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持續多年,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史稱"希波戰爭"。 波斯文明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從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
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恢復了屬於本民族的自由與榮耀,並發展成為一個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的版圖。
然而接連不斷的戰爭削弱了波斯帝國的實力,為了奪取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個 *** 半島的控制權,與強大的羅馬帝國交戰了數年。直到公元364年,羅馬人才和波斯人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
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東羅馬帝國。
公元619年,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
公元1260年4月,以旭烈兀為統帥的第三次蒙古西征,由於蒙古大汗蒙哥在中國四川釣魚城被南宋守軍擊斃而退兵。
此時,第三次西征的蒙古軍隊正准備攻打埃及地區。 旭烈兀退兵之時,令切地布花率2萬兵卒,繼續攻略巴勒斯坦和埃及諸地。
1260年,切地布花遣使勸告埃及國王(算端)忽都思投降。 忽都思原為突厥人在埃及建立的馬木魯克朝的丞相,國王馬合謀死後,忽都思繼承王位。
他收容了從敘利亞逃亡到埃及的札蘭丁臣僚及部隊,在他們的支持下准備與蒙古軍決一死戰。他們不僅殺死了切地布花的使者,並率兵出征。
切地布花便親自率軍迎擊,兩軍戰於利利地區(阿音札魯德)。 蒙古軍隊遭到埃及軍團的伏擊,切地布花戰死,蒙古軍幾乎全軍覆沒。
埃及軍乘勝進擊,佔領了敘利亞地區。切地布花的妻室兒女和親族全被俘獲,各地區的蒙古官員被殺,留在敘利亞的一般蒙古居民退到魯木地區(幾十年之後,伊利汗國最負盛名的合贊汗痛快地回敬了埃及和敘利亞)。
疾風以為:客觀上講,南宋釣魚城之戰的勝利不僅使南宋多存活了十餘年,也拯救了埃及甚至整個非洲(旭烈兀一代名將,如果不是帶領主力退兵,只留偏師經營,埃及實難取勝)。盡管當時的宋人是無心之舉,現在看來,卻的確很有意思。
搜索一下「蒙古西征」會有很多資料。 推薦一個比較簡潔的: 。
應該認為亞歷山大大帝書寫的歷史更為神奇,在當時條件下可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恆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葯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的拿破崙來講在歷史上是沒有像亞歷山大大帝那樣傳奇。
5. 沙皇俄國和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有什麼關系
兩者的關系可以追溯到拜占庭的馬其頓王朝時期(公元850年~公元1050年):
那時的沙皇俄國還是一群互相混戰的俄羅斯公國,而在公元9世紀中葉,拜占庭帝國的傳教團向斯拉夫人傳播東正教,而傳教士們還為斯拉夫人制定了第一版斯拉夫字母,因此斯拉夫書面語和斯拉夫基督教派同時誕生,之後,俄羅斯諸國也皈依了基督教,因此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得力同盟者。
而之後一直到拜占庭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後,約公元1462年,俄國沙皇伊凡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為妻,索菲亞為其帶去了東正教與拜占庭帝國的國徽與傳統,因此俄國便成了繼拜占庭之後的東正教中心,把莫斯科稱作第三羅馬。因此從法理皇冠上繼承了拜占庭帝國。
所以兩者的關系在拜占庭滅亡前是同盟國,而在拜占庭滅亡後則是法理上的繼承關系了。
6. 俄國的第一位沙皇簡介
伊凡·瓦西里耶維奇(ИванIV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稱為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 歷史 上的第一位沙皇。下面是俄國的第一位沙皇簡介。
伊凡·瓦西里耶維奇登基背景
伊凡四世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當時各集團激烈爭權、傾軋和謀殺,對伊凡四世冷酷多疑的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1547年加冕稱沙皇。他開始執政後,於1549年建立重臣會議,編纂新法典。1549~1560年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 法律 、財政、軍隊、宗教等方面進行改革。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鞏固專制政權,強化國家中央集權。其 軍事 改革的基本內容是完善軍事指揮體系,限制按門第選任軍官的制度,建立常備軍,整頓俄國地方部隊的勤務和調整俄國邊境守備與屯紮勤務。這次改革奠定了俄國正規軍的基礎。執政時期,制訂了第一部軍隊條令——《貴族會議關於屯紮和守備勤務 決議 》。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軍事改革,使俄羅斯走向強大。
1547年開始,伊凡四世實行獨裁統治。對內政策的方針是反對大貴族分立主義,具體表現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轄地區制,即把全國化分為兩大部分:普通區和特轄區,給貴族勢力很大的打擊。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建立了中央集權。
第一位沙皇的對外政策
對外政策方面,伊凡四世開始了俄羅斯對外的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並,然後又吞並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志著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於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之前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強於俄羅斯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而且,攻滅喀山汗國,為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並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掃平了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並於1579年被佔領。1572年粉碎了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里木汗國政權。當時位於中東地區、並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穆斯林帝國——奧斯曼帝國處於鼎盛時期,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地區,而粉碎克里木汗國給奧斯曼帝國的迎頭痛擊,挫敗了奧斯曼帝國統治俄羅斯及東歐的圖謀。
以英國船開辟北方航路為契機,伊凡開始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1558年發動立窩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由於鄰近國家波蘭、立陶宛、丹麥、瑞典的介入和貴族的反對而受阻,使戰爭長期化,打了二十五年。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1556年,沙皇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鄰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兵買馬,伺機侵佔西伯利亞汗國。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托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屢屢發生激烈沖突。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系,鼓動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 拓展 疆土效犬馬之勞。
1581年,經過長期謀劃准備,葉爾馬克率領840人的隊伍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皇俄國軍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托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1581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沙皇政府 決定 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沙皇俄國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斗爭了20多年。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皇俄國最終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汗國。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皇俄國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第一位沙皇的軍統特點
伊凡四世作為軍事家統帥活動的特點是,戰略企圖大膽,實施企圖果斷。他親自領導軍隊參加了喀山遠征(1545~1552)、波洛茨克遠征(1563)、1572年和1577年兩次立窩尼亞遠征,戰場上的伊凡四世十分勇敢。在戰略方面遵循的方針,是連續打擊敵人,動員國家和軍隊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准備。在保障了羅斯東面的安全(征服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做好其南面的防禦(在克里木韃靼人入侵的通路上建立了鹿砦邊界配系)之後,伊凡四世集中主要力量對付立窩尼亞騎土團。馬克思指出:“他反對立窩尼亞的企圖是頑強的,其自覺的目的是為羅斯爭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打開向歐洲的通路。”在戰術方面,伊凡四世認為,野戰中應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出發點,但要塞防禦和包圍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攻堅戰中廣泛使用火炮和工程器材,其中包括地雷爆破器材。
沙皇的起源
“沙皇”,即“царь”(“愷撒”的俄語發音)稱號來自伊凡四世(在俄羅斯又被尊稱為伊凡大帝)。早期俄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位於東歐平原上的俄羅斯人尊稱拜占庭帝國的君主為“沙皇”,而認為俄羅斯的大公們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蒙古韃靼人的駭人聽聞的統治,使俄羅斯人轉而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俄羅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強盛的蒙古大汗還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為皇後,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俄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1547年,伊凡大帝發表了重要講話,要親政並正式自稱沙皇。伊凡大帝的講話令領主們聽得目瞪口呆,他們發現伊凡四世的講話是那麼深思熟慮,與他16歲的年齡是不相稱的,伊凡四世很早熟。於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國改為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權力很小,受到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沙皇專制政體。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許多令人驚訝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羅斯擠入歐洲強國之林。
人物的評價
伊凡四世是當時莫斯科最優秀的演說家,他酷愛讀書,博覽群書,尤其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擅長寫作,對俄語有很高的造詣,是當時俄羅斯第一流的語言學家和作家,雖然大多數作品已經失傳,現存的作品主要是 政治 性的,但他遣詞 造句 的本領和尖刻諷刺的技巧卻躍然紙上。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羅斯的大公、沙皇 文化 水平最高的,十分重視俄羅斯文化事業的發展,比如印刷術的推廣就是一例子。
伊凡四世時期,俄國的農民們,因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被進一步束縛在土地上。
伊凡四世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幹之人,其活動特點是具有遠見和堅定的目的性,並具有進步的性質,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國的開國史上佔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長在階級斗爭和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極其復雜的環境中,自幼即養成意志堅強和冷酷無情的性格,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壓。13歲時就下令處死了反對他的世襲大領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號由此而來。
猜你感 興趣 :
1. 彼得三世的簡介
2. 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簡介
3. 彼得大帝的歷史簡介
4. 彼得大帝的生平簡介
5. 俄羅斯歷史上的王朝
6. 俄羅斯歷史的五個時期
7. 向歷史專家求教:五大臣誰是誰
清初開國五大臣指的是瓜爾佳信男公費英東、紐祜祿巨集毅公額亦都、董鄂溫順公何和理、佟忠烈公扈爾漢、覺羅公安費揚古五人。
我現在是高中生,說句大言不慚的話,我的歷史老師以我為榮,我就不說別的了,歷史,這是個敏感的話題,你也說了,你對歷史感興趣,為什麼學不好?我也是曾經走過來的,那時和你一樣,喜歡但是深的問題就回答不好,後來高中時明白了,然後慢慢轉型,你的問題就出在對問題的認識淺顯,和我以前一樣,現在聽好了,我給你說說,希望對你有幫助,但是如果說的不對請見諒,我已經說明原因了,對待問題不能看的太輕,要認真的去看待,我建議你去學一下哲學,或許你學完哲學後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歷史的問題都是有原因的,一定要把握事件當時的背景,從全盤考慮,記住,對待歷史要全盤!全盤考慮!解答簡答題要答到點上,在初中一般都是客觀題,直接說明歷史事件就可以,而在高中就是全部的綜合了,初中也會出一些向高中過渡的題目,說了這么多,主要就是給你說,我曾經從你的問題走過,有惺惺相惜的感覺,你的歷史好,那理解力我就不會懷疑,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說問問 評價秦始皇?就這五個字,你的答案就不止幾百了,你首先想到他的個人歷史問題,全盤考慮,謹慎做答,然後想到的是他的歷史功績,有好幾點,他對國家的作用,對社會的貢獻,對歷史的影響,要把所有的關於他的都要想到,進行整和,然後答題,這個是一個過程,要慢慢來,不能著急,量變引起質變,積累的多了,自然就會達到程度了,這是教不了的,我只能說這些,對待問題要全盤考慮,你慢慢體會吧,當你參透了,你會發現你已經能把題答好了,還有,我想說的,對待歷史問題一定要謹慎!謹慎!端正的態度去看待,去回答,不要偏激,記住我的話,會對你有幫助的,說的不對的地方請你包涵,謝謝
作家池莉在散文《下一個世紀什麼女人最吃香》中寫道:「再看另一個時代,楚王愛的卻是細腰。有詩為證: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女人們為了討楚王的喜愛,把腰勒得飯都吃不進去了。快要餓死的女人,盡管腰還是細得盈盈一握,可是還能做什麼用?」 其實作家犯了「不明典故」這個當今文壇的常見病,望文生義地將「細腰」理解為「女人腰」,實際上此「腰」原本指的是「士之腰」。 「楚王好細腰」是一個極為著名的典故,此「楚王」乃春秋時期的楚靈王。《墨子·兼愛中》記載:「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悅)之,故臣能為之也。」 因此,「楚靈王好細腰」是一則主題嚴肅的寓言,而並非什麼「帝王後妃軼事」。 大約到東漢的時候,這一典故已演化為諺語:「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後漢書·馬援傳》)雖然這與本事相去不遠,但標明「宮中」,可見典故的所指已經變得模糊。而在唐朝,「細腰」已特指女子之腰,並且衍生出「楚腰」一詞,杜牧《遣懷》詩雲:「楚腰纖細掌中輕」。
你是問什麼的啊
北京多次為都,各方面條件明顯比其它地方好(政治、經濟、文教等)。又離近蘇聯,緊靠社會主義大陣營。靠海也近,交通便利。
清初開國五大臣:瓜爾佳信男公費英東、紐祜祿巨集毅公額亦都、董鄂溫順公何和理、佟忠烈公扈爾漢、覺羅公安費揚古
張自忠:"吾一日不死,必盡我一日殺敵之責;敵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貞至死而已。 " (這是他在棗宜會戰犧牲的前夕寫給弟弟張自明的信。 ) 薛岳:一心為革命,選擇陣營先對後錯 一心為民族,抗日殺敵名流青史 林彪:神塑造了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但沒有戰爭後,神不會再塑造一個天才的政治家。
盤龍紐是雕刻著一條龍纏在上面.
交龍紐是兩條或多條龍纏繞在一起,但並不顯得零亂.
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由此開始的封建大一統與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制度,在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使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秦的統一結束了「近古之無王者久矣」的局面,開創了封建大一統的時代,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由地區性統一邁入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歷史上也出現過割據局面,但無論是統一時期或割據時期,統一意識總是占支配地位。
2、開創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為以後歷代王朝沿用,中央、地方官制為後世封建統治者繼承與改造,秦律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國家依戶籍徵收賦稅與征發徭役成為封建時代的根本制度。統一文字對我國文化、政治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3、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也被後世引以為鑒。
4、秦朝疆域遼闊,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聲威遠播,對古代世界影響巨大。《劍橋中國秦漢史》指出:「說明帝國的威名甚至遠揚於中華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這一名稱很可能是英語『中國'(China)及各種非漢語 *** 他同源名稱的原型。」
建立
奧斯曼土耳其人(簡稱土耳其人)為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亞,信奉伊斯蘭教。13世紀初遷居小亞細亞,副屬於魯姆蘇丹國,在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
1293年酋長奧斯曼一世(O *** an I,1259-1326)乘魯姆蘇丹國瓦解之際,打敗了附近的部落和東羅馬帝國,自稱埃米爾,獨立建國。穆拉德一世(Murat I,1359-1389年在位)時,改稱蘇丹。
1326年,他們奪取東羅馬帝國的布魯薩,並定都於此。從此被稱為奧斯曼帝國,這支土耳其人也被稱為奧斯曼土耳其人。
擴張
奧斯曼一世之子奧爾汗統治時期(1326年 - 1360年在位),建立了常備軍,並且吞並了羅姆蘇丹國的大部分地區。1331年打傷了東羅馬皇帝,攻佔了尼西亞城;1337年奪取尼科美底亞,將東羅馬的勢力逐出了小亞細亞。奧爾汗改稱「總督」(Bey)。1349年,奧爾汗用2萬騎兵打敗了塞爾維亞,佔領亞得里亞堡,並遷都於此,改名「埃迪爾內」。
奧爾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年 - 1389年在位)自稱「蘇丹」。1389年取得科索沃戰役勝利,打敗了巴爾干諸國聯軍,征服塞爾維亞。1393年又征服保加利亞。1396年,羅馬教皇授權匈牙利國王率領多國部隊同土耳其決戰,結果聯軍大敗,歐洲各國震驚。至14世紀末葉,土耳其人控制了巴爾干半島大部,兼並小亞細亞。
15世紀初期,帝國曾一度衰落。到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國力恢復。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30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經過53天激烈的戰斗,在5月29日終於攻克。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隨即更名為伊斯坦布林,東羅馬帝國滅亡。
攻滅東羅馬後,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1463年征服波斯尼亞;1478年臣服克里米亞汗國;1479年征服阿爾巴尼亞;1514年打敗伊朗。1517年滅亡埃及馬穆魯克王朝。隨後麥加、麥地那也相繼被佔領,蘇丹自稱是「兩個聖城的僕人」,成為穆斯林世界的首腦哈里發。
在蘇萊曼一世(1520年 - 1566年在位)時期,國力達到鼎盛。蘇萊曼一世被尊為「大帝」。1521年,佔領貝爾格萊德;1529年征服維也納;1555年進占兩河流域。到1574年,勢力達到黎波里、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版圖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由於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事不斷,打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使得西歐往東方的交通不時受阻。而帝國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是原產東方的香料、茶葉等商品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豐厚的商業利潤是西歐各國尋找去東方的新航路的主要誘因之一,從而導致了地理大發現的到來。
衰落與滅亡
17-18世紀,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俄國交戰迭遭失敗,勢力轉衰。1695年 - 1878年9次的俄土戰爭又失去大片土地。19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後獨立;英,法,俄,奧爭奪帝國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失敗。戰後又遭列強宰割。1919年穆斯塔法·凱末爾 (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的民族抗戰運動爆發。1921年1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廢除蘇丹制,結束了奧斯曼帝國的歷史。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政治
奧斯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國教為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為蘇丹,被認為是真主安拉的代表。中央機構有大維齊爾(宰相),輔佐蘇丹管理行政和軍事。下設2名維齊爾,分管司法和財政,另外還有樞密大臣1人。鼎盛時期,全國共分31個省,250個縣。土地全部歸蘇丹所有,以服兵役為條件分封貴族。
8. 古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439年,汪達爾-阿蘭王國在西羅馬帝國北非地區建立,首都迦太基,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不停地從海上襲擊羅馬帝國。451年,匈人首領阿提拉率兵入侵,被帝國名將埃提烏斯聯合西哥特王國擊退。此後,埃提烏斯又多次擊退蠻族的進攻。
454年,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串通大臣誣告埃提烏斯謀反,瓦倫提尼安三世信以為真,在皇宮內謀殺埃提烏斯。隨後,馬克西穆斯串通士兵謀殺瓦倫提尼安三世,自己稱帝。455年,汪達爾人首領蓋塞里克聯合匈人趁亂入侵,攻進羅馬,馬克西穆斯被殺,全城再度被洗劫一空。
至此,西羅馬帝國已經無法維持,僅是苟延殘喘。後來的八個皇帝均是傀儡,實權掌握在蠻族將領的手中。李希梅爾執政的16年間,廢阿維圖斯、馬約里安、利比烏斯·塞維魯,殺死東帝扶立的皇帝安特米烏斯,另立奧利布里烏斯。
岡多拜德執政時,扶立格利塞里烏斯。475年,歐瑞斯特將兒子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立為皇帝。476年,蠻族將領奧多亞克反叛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宣稱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制的崩潰,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8)有多少東羅馬帝國大臣投靠俄羅斯擴展閱讀
古羅馬帝國發端於義大利半島中部,泰伯河谷一個叫做羅馬的小城邦。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中亞印歐語系的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從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中部定居下來,形成古義大利人,過著農耕生活。
公元前1000年,進入鐵器時代,開始建立許多城邦。這一時期,又從安那托利亞遷入埃特魯斯坎人,占據義大利北部;處於鼎盛時期的古希臘人,殖民到義大利南部,這兩個文明程度均高於中部地區。
公元前753年,拉丁人中的一支始建羅馬城,鄰近埃特魯斯坎人的地盤,其文化深受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影響,比如埃特魯斯坎人學來希臘字母,又被拉丁人學來發展為拉丁字母。
羅馬城邦先是實行王政,七任國王中前4任是羅馬人和薩賓人,後3任是埃特魯斯坎人,就是說羅馬城曾被埃特魯斯坎人佔領,羅馬人在公元前509年奮起反抗,奪回了政權,埃特魯斯坎人的勢力走向衰落。
奪回政權的羅馬人改行共和制,實行對外擴張,元前396年攻陷埃特魯斯坎人的維愛城,將領土擴大1倍,但在公元前387年,凱爾特人的一支游牧部族高盧人,突然侵入義大利半島,將羅馬城夷為平地,幸因疫病流行撤離,羅馬人對城邦進行了重建。
公元前 343—280年,羅馬與埃特魯斯坎人之間,進行了艱苦的薩莫奈戰爭,先後打了三次,最終羅馬獲勝,控制了義大利中部。公元前 282—265年,羅馬人對南部希臘人征戰,並取得勝利,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義大利,但未組成統一國家,而是「分而治之」的政策。
公元前264-146年,為爭奪西地中海控制權,與當時北非的強國迦太基,先後進行了3次「布匿戰爭」,最終迦太基被消滅。
為控制東地中海,公元前 215—168年,羅馬通過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及其統轄下的希臘;公元前192—188年,繼續東進發動敘利亞戰爭,兼並小亞細亞等地區。
隨著對被征服地區實施霸權,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奴隸起義和內戰頻繁,羅馬共和國走向末路。公元前31年,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羅馬佔領埃及。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 「奧古斯都」稱號,建立元首制羅馬帝國,並繼續對外征戰,帝國版圖擴大到多瑙河以北。14年提比略繼位,開創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克勞狄一世(41年-54年)時,對外發動戰爭,攻佔不列顛南部、日耳曼尼亞、敘利亞和非洲北部地區。
69年韋斯巴薌建立弗拉維王朝。96年涅爾瓦於繼位,開創安扥尼烏斯王朝,羅馬帝國進入最強盛時期,但到了奧列里烏斯(161年-180年)在位時,帕提亞帝國屢犯邊疆,北方蠻族乘虛而入,帝國開始出現頹勢,192年安扥尼烏斯王朝告終。
9. 俄羅斯皇太子尼古拉二世,皇室貴族,王公大臣,歐洲貴族,上層社會各是些什麼人
尼古拉二世不是俄國皇太子呀,尼古拉二世是俄國沙皇,他的兒子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羅曼諾夫是皇儲,也就是皇太子。他們屬於羅曼諾夫家族。這個家族統治俄國期間一共有十八個皇帝,是整個歐洲比較知名的家族,血統也很尊貴,尼古拉二世和德皇威廉二世、英王喬治五世都是表兄弟。
歐洲王室之間通婚很普遍,所以整個歐洲王室以及他們的上層貴族(主要是侯爵、公爵這一階層)基本上是親戚連親戚,盤根錯節。這點和亞洲的皇室區別很大,亞洲的皇室之間通婚很少。
整個歐洲上層貴族基本上分成兩部分,一個是西羅馬被滅了後神聖羅馬帝國那些貴族們,這些人基本上成了後來西歐貴族階層的主體,主要是日耳曼人、諾曼人(斯拉夫民族稱他們為瓦良格人)、凱爾特人等等。另一個就是東羅馬被滅了後,莫斯科大公繼承了東羅馬皇帝的權位,加封為沙皇,成立了俄羅斯帝國,冊封了一批貴族,斯拉夫人是主體。
10. 沙皇的基本資料喲。。。。。
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翻譯音(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中文名沙皇
外文名Цезарь
著名人物伊凡四世 彼得大帝
沙皇(царь) 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中凱撒(Caesar)的轉翻(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後保加利亞君主西蒙大帝自稱沙皇(цар),其詞源即來源於「沙阿」,是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當於國王,而不是皇帝。
伊凡四世後來也採用沙皇作為自己的頭銜,俄語轉寫為царь(Tsar)。
中文譯為「沙皇」,是將царь的音譯「沙」與代表地位(當時俄國已經是帝國)的「皇」字連寫而來。俄國的最高統治者。
中世紀的俄國,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早期俄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羅斯人尊稱拜占庭的君主為「沙皇」,而認為俄羅斯的大公們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們也稱呼舊約的人物為沙皇。
13世紀,蒙古韃靼人的駭人聽聞的統治,加上強盛的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為皇後,使俄羅斯人轉而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俄羅斯大公即又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了。
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俄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
西蒙大帝
西蒙大帝
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發表了重要講話,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國號即被稱為沙皇俄國(王國時期),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了沙皇專制政體,於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後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於1721年將沙皇升格為皇帝,俄羅斯正式成為帝國,但一般沿用沙皇、沙皇俄國作為俄羅斯帝國君主和國家的呼稱。
在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大帝西蒙一世(西蒙大帝)於913年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國號即變更為保加利亞王國,925年迫使東羅馬帝國給予「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頭銜,即成為皇帝,國號也一度被稱為保加利亞帝國。特別注意的是:「希臘人的皇帝」是東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
說沙皇是凱撒的俄語音譯,其實是一種附會。沙皇一詞最早出現在歐洲是10世紀的保加利亞,西蒙大帝一生與東羅馬帝國交戰,自然不會去崇拜羅馬帝國的事實開創者凱撒。更不可能用凱撒一詞作為自己的頭銜作為國王的地位來使用。西蒙大帝後來被東羅馬帝國奉為皇帝,也表明沙皇是國王,而不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