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怎麼打閃擊戰

俄羅斯怎麼打閃擊戰

發布時間:2023-02-18 19:03:54

A. 閃電戰怎麼打

閃擊戰其實可作為現代地空協同的雛形來看待。大體是在主要進攻地段以空軍壓制摧毀戰場周邊縱深抵抗力量。再以裝甲部隊和炮兵為先導摧毀敵軍防禦陣地,掃除前進障礙,製造缺口。配套裝甲步兵隨即佔領肅清殘敵,然後繼續沿裝甲部隊推進路線分割包圍敵軍。要點在於戰場全局的情報掌握能力,對機動兵力的投放能力。核心為火力上全面壓制,速度上以快打慢,局部以多打少。
業余拙見,如有不足,還請批評指正。
題外話:如果有人對這方面比較感興趣,可以搜一搜科索沃戰爭、海灣戰爭。

B. 二戰中蘇聯是怎樣對付德軍的閃電戰的

蘇聯一開始作戰節節敗退的原因第一是因為那時蘇聯剛剛經歷了大清洗,那些只會說話唱戲的政治家登上了舞台對一些有能力的將領進行了迫害,第二是國家剛剛處於紅色政權建立期間,尚未穩定,也正在發展階段,對戰爭的准備不足,在和德國開戰之前,蘇聯就和芬蘭幹上了,雖然吃掉了芬蘭的一些土地,但是從戰爭的表現來看相當拙劣,這也是希特勒加速入侵蘇聯的原因之一。實際上,閃擊戰在相對於大縱深和城市作戰的效用就不大了,特別是城市作戰,在進攻華沙的時候就凸顯出來了,連續的強攻並沒拿下華沙,而是長久的轟炸迫使波蘭當局為了保住城市幾個世紀來的發展成果和多少萬平民的性命才投降的,當然納粹還是食言,在波蘭表示投降以後還是把它炸了個底朝天。而在蘇聯,從一開始的失利到基輔戰役,蘇聯立即停止了大清洗,將一些有用的將領重新啟用,同時發動舉國上下積極抗擊德,將幾十萬大軍從基輔撤下來棄卒保帥,加上嚴冬的天氣和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及大范圍的縱深,有個很好的例子,希特勒當時組建了三個集團軍,分別從北方中部和南方進攻蘇聯,背後還有一個第六裝甲集團軍作策應,以及快的速度對蘇聯的部隊實施分割包圍再殲滅的方法。正是因為縱深太大,吃到大城市的時候吃不動了,而一路上沒有被殲滅掉的蘇軍仍然可以組織反抗,為了盡快拿下城市,第六裝甲集團軍在這個范圍一會從北跑到南,一會再從南跑到北,軍隊疲憊不堪。當然蘇聯也不好過,三大城市被飢餓、死亡的恐懼情緒籠罩著。隨著嚴冬的到來,隨著閃電戰逐步變成攻堅戰,特別是莫斯科,在蘇聯與日本單方面和談之後,得已將西伯利亞所駐扎的二十萬適應嚴冬作戰的精銳部隊拉過來解危。總體來說,閃電戰只是一種恐懼的信號,因為歐州的地勢相對平坦,交通相對發達,地面部隊的機械化優勢能完全發揮,在能取得抽空權的優勢下,閃電戰的效用就會發揮到極致,而如果不能取得絕對的領空權,閃電戰也只能發揮一部分效應。單方面依託某種防禦也是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的,法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分的寄託希望在馬其諾防線上了,結果被突入阿登森林的德軍打了個挫手不及。實際上蘇聯在初期也是對戰爭准備和防禦不充分,但他很快意識到不能完全的依託每一座城死守,而是應該收縮戰線把手指握成拳頭,雖然醒悟得有點慢,但總算是醒悟了,如果蘇聯在廣闊土地上的每一座城進行嚴防死守,那再強大的兵力也必定被分成一小股一小股的,這正合了德國分割包圍的胃口。應該說蘇聯是採用集中力量打防守反擊的戰略。

C. 德國的閃電戰那麼厲害,蘇聯是靠什麼擊敗德國閃電戰的

首先,不能低估實力的對比。從兵力對比上看,德國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但一旦被消滅,就是整建制地被消滅,戰鬥力不復存在。蘇聯紅軍則是靠人海戰術。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徵兵數量高達3000萬,其中約有1000萬陣亡,傷員更是不計其數。蘇聯紅軍靠的是在戰斗中成長,老兵帶新兵,源源不斷地補充戰鬥力。德軍孤軍深入,物資供給難以跟上,而蘇聯到1942年就恢復了物資生產能力。從全局來看,1942年軸心國的生產能力和同盟國不相上下,1943年同盟國就超過了軸心國,到1944年同盟國就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場戰爭拼的是血肉和鋼鐵的消耗。但是,兵力和軍火數量的多寡從來就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尤其是要想戰勝「閃電戰」,靠的更不是數量。
第二,不能低估戰略的重要性。跟德國相比,蘇聯的一個戰略優勢就是不用兩頭作戰,可以一心一意地集中兵力。起初,蘇聯還擔心日本可能會北上,得知日本南下東南亞的作戰計劃之後,蘇聯就開始把自己在遠東的部隊拉回歐洲戰場。對那些趴在莫斯科城外的戰壕里,已經又冷又累的德國士兵來說,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漫天大雪之中,突然看到身披白袍,從蒙古前線趕回來的紅軍精銳之師。與此同時,德國卻不得不同時在多條戰線作戰:歐洲、海上、北非,即使是在東線,戰線也長達1800公里,往往顧此失彼。
當然,也不能高估戰略的重要性。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疑心很重、出爾反爾的領袖。進攻莫斯科失利之後,希特勒變得更加神經質。如果不是他連出餿招,德國軍隊戰績會更好。到底德國應該再次進攻莫斯科好呢,還是南下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好呢,至今仍然是一個爭執不下的問題。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德國不該同時在幾條戰線上展開進攻,既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又要進軍巴庫油田。如果不是斯大林對蘇聯紅軍的清洗,蘇聯也不會在戰爭初期遭受如此慘痛的損失。但他在戰爭期間,逐漸意識到,自己有一批能乾的將領,這才將權力更多地下放。事實證明,英明領袖是不靠譜的,戰略的重要意義在於,不要犯致命的錯誤就行。
第三是地理。人們常常提到,蘇聯的戰略是用空間換取時間,由於腹地縱深,所以有緩沖的機會。這一點當然是不容置疑的,但也無法強調得過頭。試想,如果莫斯科被打下來,德國佔領了蘇聯的歐洲地區,即使蘇聯還剩下廣袤的西伯利亞,但元氣大傷,是不是會有滅國之災,就真的很難說了。拯救蘇聯的最重要的地理因素不是地形,而是氣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1941年恰好趕上了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之後最冷的一個冬天,而德國士兵還穿著夏季的制服。秋天陰雨綿綿,地上一片泥濘。冬天冰冷刺骨,油箱結冰,飛機、坦克都沒法開動,機槍也因冰凍無法開火。春天到來之後,表層的泥土化凍,但底層的泥土仍然凍結,加上下雨,又是泥濘。這使得德軍的機動能力大大受阻。本來,深入敵後是可以以戰養戰的,但蘇聯採取了「堅壁清野」的做法:他們燒毀谷倉和橋梁,毀壞水井,或在水井中投毒,把牛羊、工廠都運走,讓敵人得不到任何東西。著名歷史學家基根的《戰爭史》里,專門寫過地理對戰爭的制約:有的地方,任你再雄兵百萬,打不了仗就是打不了。
最後一點,可能也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一點,是組織的自我進化能力。很多歷史學家熱衷於尋找「轉折點」,但這一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下棋下到最後,都有可能一著不慎,全盤皆輸。有的電視編劇喜歡尋找決定戰爭勝負的「秘密武器」,比如破譯了對方電碼的情報人員,比如新式武器。一些研究二戰的學者會提到蘇聯的T-34坦克。這一坦克號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性能最好的坦克,就連古德里安都承認,當T-34坦克投入戰場之後,德軍的裝甲兵優勢就沒有了。其實,T-34早期的缺陷很多,比如沒有無線電聯絡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T-34還漏雨,一下雨就要擔心儀表盤會不會被淋壞。蘇聯不是不知道T-34有這些缺陷,但戰事緊張,怎麼能停下生產先改進呢?他們只能一邊生產一邊改進。最終, 當T-34經過改進、真正發揮威力的時候,是在1944年年中之後,那時二戰歐洲戰場的局勢已經明朗。
「閃電戰」本身靠的就是協同作戰。空軍要先發制人,炸掉對方的飛機、兵工廠和交通通訊設施;工程兵要趕到裝甲部隊的前面搭建浮橋;步兵要負責保護坦克,清除地雷,提防反坦克部隊;這其中靠的是官兵之間、不同的兵種之間、武器和士兵之間、前線和後勤之間的協調。勝敗乃兵家常事,最初的勝利並不保證最終的勝利,最初的失敗,甚至是慘敗也不預示著最終的失敗,關鍵在於一邊打仗、一邊調整,不斷地自我進化。
蘇聯紅軍之所以能夠挫敗「閃電戰」,是因為他們慢慢摸索出了如何阻擊納粹坦克、瓦解敵人主力武裝、並不斷提高自己的機動能力。

D. 俄烏沖突從閃電戰打到持久戰,何時迎來總決戰俄勝算概率大嗎

從最開始俄烏沖突的時候,我們就一直議論紛紛,認為俄羅斯打烏克蘭將會很快結束。最開始的時候,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進行了一個閃電戰,似乎直接將烏克蘭給拿下了,但是隨著後續事件的持續發酵,從閃電戰也打成了持久戰。其實俄烏沖突持久戰對於全世界的人民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目前已經苦不堪言了,因為俄羅斯對於能源的供給相應的減少了很多,讓一些歐洲國家民眾都成為了受害者。那麼俄烏沖突到底何時迎來總決戰呢?我們就來好好的分析一下這個話題。

E. 二戰中閃擊戰的戰略戰術分析

【閃擊理論】給點分吧!

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
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鄰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希特勒上台之後,在向納粹黨徒大談建立「大德意志」國家時就提出要佔領波蘭,以獲得大量資源,改善戰略地位。波蘭是英法在歐洲最強的軍事盟國,消滅了波蘭,既可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又可將其作為跳板,建立入侵蘇聯的前進基地。因而希特勒在吞並奧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立即把侵略矛頭指向已被其三麵包圍的波蘭。

慕尼黑會議後,德國多次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要波蘭政府歸還波通往波羅的海的一條狹長地帶——但澤走廊和瀕海的但澤自由市,德國要修建享有治外法權的超級公路和復線鐵路,將德國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其實希特勒的目標並不僅僅是奪回根據《凡爾賽條約》被割去的但澤走廊,而是要佔領整個波蘭,奪取「東方的生存空間」。波蘭政府拒絕了德國的要求。希特勒即於1939年4月頒布一道准備戰爭的秘密指令,其中附有一個進攻波蘭的「白色方案」,規定德軍應於9月1日前做好一切准備。

德國人在發動攻擊的前夕把13名罪犯從德國東部的奧拉寧堡集中營提出,然後將他們安置在附近的一所校舍里,在時機成熟以前,他們將一直呆在那裡。這次行動的代號叫「罐頭食品」,那些罪犯也就成了隨時被吃掉的「罐頭」。整個行動分兩個階段。

8月31日是第一個階段。囚犯們被強制穿上波蘭軍服,體內注射了致命的葯物。他們被帶到德波邊界以西大約10英里的霍齊林德。在附近一片小樹林里,這些囚犯被槍殺。他們的屍體被精心擺放,看起來像是剛進入德國時被打死的。外國記者和其他目擊者則被帶到當地現場看作為證據的死屍。當天晚些時候,軍事行動的第二階段開始了。那些「罐頭食品」,即剩下來的囚犯,由納粹黨衛軍保安處的少校阿爾弗雷德·納朱克斯和其他軍官一起押

送到附近的格雷威茨鎮。黨衛軍都穿著平民服裝,沖進當地的廣播電台,並佔領了它。納朱克斯帶領的一部分人用波蘭語進行煽動性的廣播,宣布波蘭正在進攻德國,號召所有的波蘭人一起來給德國人點顏色。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幾分鍾後波蘭人便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般傾瀉到波軍陣地上。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霍爾斯坦」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它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當天上午10時,希特勒興奮地向國會宣布,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他宣稱,「從現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名軍人,我又穿上這身對我來說最為神聖、最為寶貴的軍服。在最後的勝利之前,我決不脫下這身軍服,要不就以身殉國。」希特勒的演說激起了議員們一陣陣狂熱的歡呼。

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即將向德國宣戰。據希特勒的譯員希米德回憶,當希特勒接到英國的最後通牒時,他沉默靜坐不動。而戈林則回過頭來對他說:「假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那麼上帝應該饒恕我們。」正午時,法國也向德國發出類似的最後通牒,其期限為下午5時。德國對英法兩國的最後通牒,均置之不理。於是,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當晚,希特勒將他的辦公地點從柏林的總理府移到了「亞美尼亞」號火車專列上,乘車去前線視察,並在火車上處理東線和西線的戰事。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境腹地突進。倫斯德的南路集團軍群以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掩護下,從西面和西南面向維斯瓦河中游挺進;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以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為主力,向東直插「波蘭走廊」,另以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向南直撲華沙及華沙後方的布格河。

作者:火槍兵 2007-6-1 19:19 回復此發言

--------------------------------------------------------------------------------

2 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被擊潰的波蘭軍團中包括波摩爾斯克騎兵旅,這支部隊曾嘗試沖破德軍在波蘭走廊布置的防線,與東南波軍主力會合。令德國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波蘭騎兵採用古老的戰法向他們發動進攻。波軍騎著北方的高頭大馬,軍官們帶著白手套,揮舞著指揮刀,號兵則吹著軍號,長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波軍騎兵旅像歷史教科書上描述的那樣,在田野中擺好陣型,一陣地動山搖的狂呼之後,揮舞著長矛,沖殺過來,徑直沖向古德里安的坦克陣營中。幾分鍾內,這些騎兵就在炮火的硝煙中灰飛煙滅了,慘烈的叫聲和戰馬的嘶鳴在空中回盪,剛才還耀武揚威的騎兵頃刻間屍橫遍野。倖存的波軍則被俘獲,送進了德軍戰俘營,在他們列隊離去的時候,還不由得用懷疑的目光盯著停在路邊的德軍坦克。在戰斗開始前,他們的長官還告訴他們,這些坦克都是用紙板糊的。盡管面臨波蘭騎兵旅大膽而荒唐的進攻,德國裝甲師團仍然勢如破竹地渡過波河,德軍在閃電戰的指導下迅速深入波蘭的農村。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

對於波蘭的防衛力量來說,另一個缺陷是波蘭的民族特性。波蘭是多民族國家,軍隊的凝聚力不高,無法在作戰區域同仇敵愾,當地民眾對於保家衛國的熱情度也不高。在波蘭共和國至少有302的人不是波蘭族。在波蘭境內至少有一半的人是少數民族,其中包括200萬日耳曼人,他們在平時飽受當局的迫害。在北方省份的立陶宛人則宣稱,他們應該建立獨立的立陶宛共和國,把維爾紐斯定為首都。在東部省份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農民則面臨貧困的威脅,他們在歐洲的生活條件是最惡劣的。在德軍發動進攻的最後幾天,撤退的波蘭軍隊夜間從這些地區經過時,可以看到當地的俄羅斯東正教農民放火焚燒當地的天主教堂,以發泄他們幾個世紀對波蘭舊地主的仇恨。而波蘭的猶太人盡管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害怕希特勒,但他們對於像對待二等公民一樣對待自己的波蘭政府同樣沒有好感。在西方省份的日耳曼人則從這次事件中找回了1918年以前的記憶與榮耀,他們迫不及待地希望納粹軍隊能使他們與波蘭的鄰居分開,再次回歸故鄉。

至9月7日,倫斯德的南路集團軍群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佔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團軍的前鋒霍普勒的第16裝甲軍於9月8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並重創波「莫德林」集團軍,佔領了「波蘭走廊」,隨後強渡維斯瓦河,奪佔了從北面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9月8日,北路集團軍群所屬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實施突擊,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後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9月14日,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佔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於半被合圍的狀態。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其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以便與南路集團軍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完成最後的縱深合圍。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包圍了科沃夫之後繼續北進,16日在符活達瓦地區與北路集團軍群會師,合圍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9月17日,德軍在完成華沙的合圍後,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而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已於16日越過邊界逃往羅馬尼亞。

正當波蘭在德軍的進攻下開始瓦解的時候,蘇聯政府於9月17日向波蘭駐莫斯科大使遞交了一份照會,指出鑒於既成局面,蘇聯政府已向部隊下達了越過邊境保護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命令。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發表廣播演說,聲明蘇聯政府不能對波蘭出現的局勢袖手旁觀。就在這一天凌晨,蘇軍分六路開入波蘭,未遇重大抵抗即佔領了波東部地區。俘獲波軍20餘萬人,繳獲飛機300餘架和大量武器。被俘波軍中有數萬名軍官,其中約1.5萬人不久被殺於斯摩棱斯克附返的卡廷森林,這就是著名的卡廷事件。

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隨後,德第8集團軍開始向華沙發起攻擊。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9月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丁尼亞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一個戰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在波德戰爭中,波軍傷亡20萬人,被俘40餘萬人。德軍亡1.06萬人,傷3.3萬人,失蹤3400人。

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等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閃擊戰 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閃擊戰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
1奇襲
2集中
3速度
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剝開閃擊戰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閃擊戰,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閃爍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啟迪。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5)陸軍擁有優勢空中支援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以極快的速度突襲敵軍。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對付閃擊戰的鑰匙
為什麼閃擊戰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巨大威力?為什麼二戰中的閃擊戰又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頂點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個「頂點」,主要指的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頂點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頂點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的話,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閃擊戰盡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但畢竟這個沖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頂點。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沖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當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兵臨斯大林格勒時,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主要是暴行導致的抵抗)、自然條件的惡劣、後勤補給線的困難,特別是蘇聯軍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工業能力、正確的戰略部署、經過調整並適應德軍戰術的新型軍事理論和逐步裝備先進武器的軍隊,以及美英和中國的支持等,使得閃擊蘇聯的侵略戰爭在斯大林格勒由「頂點」跌落,從而開始走向失敗。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信息技術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在計算機技術的武裝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已經遠遠超出二戰時地面的裝甲集團,體現出諸多的新優勢: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遠程精確打擊與火、力、快速機動能力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動如雷震」、「斬首」、「震懾」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揮、控制、偵察等系統作用下,能量發生空前躍升,形成超視距攻、防一體的作戰系統,對戰爭命運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現代戰爭中「戰爭頂點」已在高技術下變得難以利用,戰爭的「非接觸式」、「非線式」、「非對稱」,讓弱小的一方「以劣勝優」的餘地越來越小。那麼防範閃擊戰的出路在哪裡?唯有加速新軍事現代化,未來化,在軍事思想上斷不可輸給對手,在編制體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等上,也勵精圖治,形成對手不敢輕舉妄動的優勢,使敵無機可乘。

當閃擊戰插上信息的翅膀後,需要我們給軍事思維插上信息的翅膀,不僅僅是貼著「信息」標簽的名詞的變化,必須有全新、敏銳而不保守的哲學頭腦,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昇平的危機意識。★
但是閃擊戰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個一鼓作氣勝利解決,那麼,後果嚴重! 古德里安(1888年~1954年) 德國坦克兵的創建者,陸軍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犯。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庫爾姆城。1908年開始服役。191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騎兵部隊中任職。戰後服役於國防軍。
他於 1922年起,在汽車兵和坦克部隊中任職。30年代初開始研究坦克作戰理論,認為坦克是在戰略上具有決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戰的思想。1934年倡議組建3個坦克師,他任第 2坦克師師長。1938年任坦克軍軍長,在德國兼並奧地利的行動中,指揮所部長驅直入近 1000千米,在 48小時內全部抵達維也納。這次行動檢驗了坦克兵的實際作戰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國坦克兵中的首創地位。
1939年 9 月德軍進攻波蘭時,以他所指揮的坦克部隊為主力的德軍,採用猛打猛沖的閃擊戰術,只用了十幾天時間,就擊敗了波蘭。他因此而成為遠近聞名的「閃擊英雄」,獲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 5月,德軍開始閃擊西歐,他又指揮所屬坦克部隊以破竹之勢向前突進,使德軍在不到兩個月內就征服了荷、比、盧、法等西歐國家,再次顯示了坦克閃擊戰術的威力。
1941年 6月,蘇德戰爭爆發。他的坦克閃擊戰術在戰爭初期盡管獲得了某些成功,但很快遇到了剋星,並迅速走向沒落。當年12月,他作為德軍坦克第 2集團軍司令,在指揮所部參加莫斯科會戰時,遇到蘇軍最沉重的打擊,被迫下令所部撤退,他因此被希特勒解職,調回編入預備軍。1943年2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後,他又被召回,擔任坦克兵總監。他組織研製出了德國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並進行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但是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德軍又以慘敗告終。他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國坦克閃擊戰術,終於徹底破產。
他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後,一度代理陸軍總參謀長,但到 1945年 3月,又因戰場失利而被再次解除職務,從此轉入預備役。德國投降後,古德里安被美軍俘虜,不久即獲釋。1954年病死。著有回憶錄《坦克指揮官》和《注意!坦克!》等。

他在軍事上的另一成就是閃擊戰術思想的確立和運用。閃電戰,閃電閃電,迅猛而突然,閃電戰因此而得名。
閃電戰的核心是在對手展開其主要兵力和戰略資源之前,即以迅猛的攻勢將其擊敗。其基本手段就是集中大量高機動兵力(主要是裝甲兵和空軍)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然後迅猛突入敵縱深,合圍敵主力集團而殲之。為了實現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的目的,古德里安創建了裝甲師。他認為在裝甲師內,「除非其他一切支援兵都具有同坦克一樣的速度和越野機動力,否則坦克是絕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的。」這一點在當時尤為可貴。古德里安裝甲兵作戰理論(也可說就是德國裝甲兵作戰理論)的特點還有:坦克只能用於進攻,不能用於防守;坦克只能集中使用,不能分散;裝甲師可用於第一梯隊實施突破,而後高速向縱深發展,決不遷就步兵的進攻速度等等(以上只是理論,與實際多少有點距離)。
戰爭爆發後,德軍基本是按戰前的的觀點運用裝甲兵的,其在進攻作戰時基本特點是:在適合裝甲兵機動的地形上,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大量集中使用裝甲兵,在空軍的有力配合下突然發起進攻。突破對方戰術防禦地域後,高速向戰役縱深進攻,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戰役目的。突破後向縱深發展勝利時,遇敵堅固設防地域多予以繞過;遇對方反沖擊時,則多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頂著,裝甲兵則從側後發起突擊。
閃電戰理論的原創並非古德里安,而源自英法。但德國人在英法相關理論上補充完善,最後在戰爭中率先實踐,直到1943年前,德國人仍然是該種理論的最大受益者。
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思想更加註重戰略癱瘓理論,即以突不及防的打擊,突破敵軍正面防線,敵指揮系統就會面臨癱瘓。快速機動的部隊的凌厲攻勢,在敵軍前線和後方造成的極大恐慌,從而指揮失序,軍心混亂,從心理上給對手造成的沉重打擊。因此,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的目的是癱瘓敵人,裝甲、速度和立體協調只是其手段。
結合實戰的運用也不難理解。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發動對法國的進攻,至17日的七天之間,英法聯軍的整個南部戰線已接近崩潰,法國人不相信德軍在法國的復雜地形能夠重演閃擊波蘭的奇跡,還在幻想用馬恩河會戰式的打法去玩陣地相持戰。法軍參謀總部對這種全新的戰法束手無策,前線士兵草木皆兵。古德里安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徹底的驗證。
確實,當面對淺縱深,長戰線,後方戰略預備隊組織鬆散的防禦體系時,閃電戰的效能實在不容低估.德軍所強調的首次突擊及其後效應可以發揮最大效果.突破後前出的各裝甲師的確不用太在意側後的威脅(魔鬼7師戰線最長時近400km,卻一直沒感到側後有多大實際壓力便是明證).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空軍的戰術支援也著實靠得住(戴高樂的第4裝甲師(旅?)反擊古德里安部,終被古協同空軍擊退,亦又成煥?.總之,法國之役,閃電戰發揮得的確完美.
與閃電戰相同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源自30年代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大縱深也十分注重各兵種協調,但它對裝甲部隊的使用與閃電戰有些不同。大縱深仍把步兵作為主體,進攻先期步兵在火炮、裝甲部隊等各兵種支援下在敵軍陣地打開突破口,隨後才開始投入機械化部隊用以穩固突破口,擴大戰果,並深入敵防禦縱深,加以分割包圍;戰略航空兵同時對敵後方戰略要地實施打擊,從而摧毀其戰爭潛力。最終達到徹底擊垮敵人的目的。
蘇聯的大縱深理論誕生不久,但當時坦克發展水平有限,其三大性能還無法滿足戰略需要,大縱深似乎有點超前,即使如此蘇聯紅軍仍在1932年按照這種理論建立了最早的機械化部隊。但頑固守舊者仍對此不屑一顧,不久後到來的大清洗終於徹底將其束之高閣。直到1941年德國對蘇聯發動的閃電進攻,才驚醒了那支混沌的蘇聯紅軍,大縱深理論才又被重新撿起來。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的戰略主動易手蘇聯人,蘇聯國內坦克產量多的也足夠為「大縱深理論」提供所需的裝甲部隊,也就是到了這時大縱深理論才終於有了實踐的機會。
大縱深和閃電戰都是機械化協同機動作戰理論,但在戰斗開始時,裝甲部隊的應用上還是有區別的。閃電戰主張將其獨立、集中使用,從而能實現戰略突然性,令敵方措手不及,如同閃電般迅速,主要強調的是利用高機動的快不及防從心理上威懾敵人,從實際上打擊敵方,已達到癱瘓敵方的目的;大縱深則不同,它仍舊把步兵作為首次進攻的主體,其它兵種以及裝甲部隊的作用是支援,待突破口打開後在使用裝甲部隊進行縱深的分割包圍,其使用裝甲部隊相對保守,仍有坦克支援步兵的殘存意識。如此一來,開戰之初將很難對敵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非己方具有明顯兵力優勢(至少也是戰場局部優勢),不過這種思想的確符合1943年後的蘇軍以多打少的實際情況,倒也稱的上是量身定做。
補充:說到大縱深機動作戰理論,不能不提倡導此思想的蘇軍學究派代表人物——圖哈切夫斯基。他在被斯大林謀殺的前一年,曾集中論述了新作戰思想的基本觀點。他指出,由於有了裝甲兵和航空兵這樣的作戰手段,就不僅能夠直接攻擊前沿防禦之敵,而且能夠越過敵防禦陣地,同時攻擊整個防禦縱深內之敵。他認為,進行單個的戰役已不足以全殲敵軍,必須通過多次連續性的戰役方能奏效。因此他建議在單個戰略方向上,選擇一定范圍的縱深,幾乎不停頓地組織多次戰役。這將使敵方無法補充休整、調整部署和前調預備隊,從而最終達成在該方向上殲滅敵主力的目的。基於此思想,蘇軍在早於任何別國的1932年創立了作為縱深作戰突擊力量的機械化軍(1938年改稱坦克軍),裝備了一大批機動性良好的裝甲車輛。但這一切都差點被大清洗的狂濤沖走。1938年,大縱深作戰思想受到廣泛的懷疑,坦克軍被撤消。30年代末,40年初蘇聯所進行的兩場戰爭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具體運用上,蘇軍既不同於法軍的坦克零散配步兵,也不同於德軍的決不遷就步兵。蘇軍採取的是中庸之道,即承認裝甲兵的獨立作戰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作用。在攻擊作戰時,蘇軍將裝甲兵分為「近戰」和「遠戰」兩種。近戰者,即直接支援步兵進行突破的坦克,多為直接配屬給步兵師軍的坦克團(旅)。遠戰者,即由坦克軍(集團軍)組成的快速集群。用於突破後發展勝利。這里又涉及兩個重要概念「突破口理論」和「快速集群」。
個人認為大縱深的初期突破強調以步兵為中心,其它兵種包括裝甲部隊也僅是為了支援,坦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進攻的節奏也要大大減慢。
大縱深理論的潛在保守,無形的將其定位為強兵戰略,只有數量上的優勢才會保證勝利。倘若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且敵方指揮官素養較高,進攻成敗與否將很難預料。
德軍在1940年進攻法國的成功戰例,如果將進攻一方換為蘇軍,而且假定當時的蘇軍還在貫徹大縱深理論,蘇軍即便會獲得最後的勝利,它也會付出更高的代價,以及更長的時間。

F. 希特勒實施了幾次閃電戰,分別對哪幾個國家,

共計大概有6次,第一次是閃擊波蘭,二十九天內擊敗波蘭,第二次是閃擊法國(曼施坦因計劃丿,三十九天打敗了當時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並且還順便吞並了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等一干國家,第三次是佔領挪威,丹麥(從快速,突擊這個方面來看,也是閃電戰)第四次是空襲倫敦(現代空戰最經典戰役,也是人類第一次只以空軍作戰的戰役,其實也屬於閃電戰)失敗,第5次是閃擊巴爾干半島(將巴爾干半島的南斯拉夫,地圖上現在找不到,塞爾維亞加身邊那三個國家組成的,言歸正傳,還佔了保加利亞,希臘等,)第六次閃擊蘇聯,(當時蘇聯把波蘭以東的國家都佔了,~最後兵敗莫斯科。)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怎麼打閃擊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