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芬蘭一戰二戰打過仗嗎
芬蘭在一戰前屬於俄羅斯,1917年12月6日,議會宣布芬蘭為獨立共和國,這一天後來成為芬蘭的國慶日。蘇俄政府率先承認了芬蘭獨立,俄國的新主人已自願無保留地承認芬蘭是一個主權國家,享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到1918年1月23日時,德國、瑞典、法國、挪威、丹麥和其他一些國家也承認了這個新國家。這樣,芬蘭就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脫離了與俄國的聯合關系。
盡管蘇聯政府承認了芬蘭的獨立,但他們對芬蘭的獨立一直耿耿於懷,所以蘇聯策動了芬蘭國內布爾什維克進行起義,導致芬蘭陷入了內戰中。芬蘭人平定了國內起義後,遂對蘇聯採取了嚴重的敵視政策。內戰結束後,蘇聯和芬蘭的關系一直非常緊張,兩國甚至在邊境地區劍拔弩張。由於當時蘇聯內憂外患,而芬蘭和西方關系不錯,蘇聯不願意惹麻煩,所以一直沒有對芬蘭動手。但隨著蘇聯實力的膨脹和外交環境的改善,蘇聯開始對芬蘭產生了想法。
蘇芬和解後,德國人自然不會高興,所以芬德矛盾不斷激化。按照和蘇聯達成的協議,芬蘭決定驅逐德國人,所以和德國人又打了起來,芬蘭軍隊和德軍爆發了激烈的戰斗。在拉普蘭戰役中,芬蘭人很快就把德國人趕走了。而在這場戰役中,芬蘭傷亡不過1000人,而德國損失高達2000人,芬蘭人的戰鬥力可見一斑。在二戰中,芬蘭簡直就是歐洲的平頭哥,和德國、蘇聯兩大強國先後交手。面對強大的對手,芬蘭人一點沒有畏懼,沒有退縮,靠著一股狠勁硬是把兩大強敵都趕走了,而且把強大的蘇聯打的遍體鱗傷,提起芬蘭就頭疼。
㈡ 1944年蘇聯已經攻入芬蘭境內,為什麼不趁機吞並芬蘭
因為當時的芬蘭為了求和,已經主動的割讓了自己的土地,而且還給蘇聯非常多的賠款,蘇聯也對芬蘭提出了非常多苛刻的要求,芬蘭也都同意了,所以蘇聯也沒有理由再攻打芬蘭。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有很多西方國家都在支持芬蘭,雖然蘇聯與芬蘭的實力相差很大,但是因為在二戰的時候,蘇聯的實力已經大打折扣了,在面對受西方國家支持的芬蘭的時候,還是有點力不從心,如果蘇聯還堅持攻打芬蘭的話,很有可能會惹怒西方國家,如果真的這樣的話,絕對會產生蘇聯沒有辦法控制的後果。
㈢ 二戰時芬蘭到底是哪一方的
芬蘭在二戰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態度,是一個中立國,沒有協助參戰的任何一方。二戰時期芬蘭和蘇聯有過兩次戰爭,即冬季戰爭、繼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助,在元帥曼納海姆領導下創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芬蘭人通過該戰爭收復了卡累利阿地區)。
芬蘭在二戰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態度。1944年,蘇聯發動反攻,重新佔領了被芬蘭奪回的領土。
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己決定命運,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3)俄羅斯對芬蘭在哪裡打擴展閱讀
芬蘭現代發展
中國與芬蘭之間航線由芬蘭航空公司(Finnair)經營,北京、上海、香港至赫爾辛基每日均有航班對飛,其中北京、上海至赫爾辛基航班由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其實行代碼共享,重慶(每周四班)和西安(三月至十月,每周三班)至赫爾辛基有航班對飛。
赫爾辛基—萬塔國際機場是芬蘭最繁忙、最重要的現代化空港,每天大約有120架國際航班抵達,它距離赫爾辛基市中心有19公里,開車約需30分鍾。
往返機場與赫爾辛基市區,可以乘坐芬蘭航空公司自營的機場巴士(票價約 6 歐元)或者市中心火車站的615路公交車(票價約4歐元)。乘坐出租汽車從機場到市中心大約需要35歐元至40歐元。
火車:芬蘭主要大城市之間都有列車線路,包括北部的拉普蘭地區。首都地區擁有優良的本地通勤火車網路。此外,赫爾辛基每天都有開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火車。
公交及長途車:赫爾辛基的公交網方便快捷、覆蓋面廣,可抵達芬蘭各地。同時,來自芬蘭境內各個地區的長途巴士都抵達市中心公交車站(Matkahuolto),發往大城市約每小時出發一輛巴士。中心公交車站位於康比(Kamppi)中心。
㈣ 蘇聯為何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佔領芬蘭的小城維堡
首先,對於蘇聯來說,維堡這個小城就是一個保衛列寧格勒的橋頭堡。維堡在列寧格勒西北130公里處,是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當年沙皇俄國為了向西發展,逼降了地處維堡附近的瑞典軍隊。沙皇在奪取瑞典東部大量土地的基礎上,建立了附庸於沙俄的大公國——芬蘭大公國。沙皇便在此處積極建立了軍事重鎮維堡,以圖向西發展,更為了能換購護衛東方的聖彼得堡這座城市。
後來,德軍閃擊蘇聯,芬蘭站在德國一面,迅速恢復了對維堡的管理。在近五年的時間里,芬蘭人一直是站在德國人對抗蘇聯的前線。後來,蘇聯實施大反攻,一舉將德國人趕出了蘇聯,1944年的時候,蘇聯人重新控制了維堡,並一舉將戰線一直推進到了德國境內。這樣,隨著蘇聯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者,維堡也一直被蘇聯控制,成為其西部重要的國土。
㈤ 蘇芬戰爭誰贏了蘇聯還是芬蘭
蘇聯。
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蘇聯對芬蘭進行的戰爭。又稱「冬季戰爭」。
當時的芬蘭政府在德國法西斯政府的慫恿下,妄圖成為進攻蘇聯的橋頭堡,並為反抗蘇聯而專門構築了聞名二戰史的曼納林防線(笑獨行按:新譯曼納海姆防線),又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修建了接收能力十倍於芬蘭飛機的機場,大肆進行反蘇宣傳。
1939年10月德國侵佔波蘭後不久,蘇聯以列寧格勒等城市過分暴露和維護西北邊境安全為由,要求芬蘭轉讓芬蘭灣諸島嶼和雷巴奇半島部分領土,租讓漢科半島軍事基地並將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後移。作為補償,蘇聯將卡累利阿地區兩倍於上述地區的領土轉讓給芬蘭。親德的芬蘭政府以自身安全和中立地位為由,無情拒絕蘇方要求。11月9日,雙方談判破裂。11月26日,芬蘭炮擊列寧格勒蘇軍。28日,在邊界蘇軍屢次喊話無效的情況下,為了對付芬蘭不可調和的敵對立場,蘇聯暫時廢除了兩國互不侵犯條約,並於次日宣布斷交,30日對芬蘭宣戰。
蘇軍企圖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主要突擊,在拉多加湖以北邊境以積極行動牽制芬軍。據此,蘇軍列寧格勒軍區(司令為梅列茨科夫)從巴倫支海至芬蘭灣展開4個集團軍,由波羅的海艦隊和北方艦隊提供支援。其中,第7集團軍(轄13個步兵師、5個坦克旅,戈列連科指揮)在卡累利阿地峽展開,突破曼納海姆防線,佔領維普里(舊俄領土維堡),進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第8集團軍(轄6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索邊尼科夫指揮)在拉多加湖東北地區展開,以正面攻擊支援第7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第9集團軍(轄8個步兵師,崔可夫指揮)在坎達拉克沙、烏赫京斯卡亞、雷博勒方向展開,佔領奧盧和凱米,切斷芬蘭南、北之間的聯系;第14集團軍(轄3個步兵師,弗洛洛夫指揮)在摩爾曼斯克方向展開,佔領佩特薩莫(今佩琴加),切斷芬蘭北部與挪威的聯系。蘇軍展開總兵力約50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1800餘門、飛機約800架。
芬軍總兵力包括民兵、預備役在內約40萬人,坦克約60輛、飛機100餘架、火炮100餘門,總司令為曼納海姆元帥。芬軍的戰略企圖是利用高寒和湖泊眾多、森林密布等天候地理條件並依託曼納海姆防線,發揮士兵擅長滑雪、精於射擊、熟悉地形等特點,以陣地防禦和機動防禦阻滯蘇軍進攻,等待英、法等國援助,幻想在有利條件下與蘇媾和。為此,芬軍在卡累利阿地峽展開第2、第3集團軍(共5個師、4個騎兵師,由奧斯泰爾曼統一指揮),堅守曼納海姆防線;拉多加湖北岸的防禦由第4集團軍(2個師又1個團)負責;中部邊境地區為第5集團軍的9個邊防營;北部拉普蘭地區為4個獨立營。預備隊為第1集團軍的2個缺編師和1個騎兵旅。戰爭分為兩個階段。
蘇軍全線進攻,芬軍頑強抗擊(1939.11.30~1940.2.10)
戰爭爆發後,蘇軍第7集團軍在卡累利阿地峽迅速進抵曼納海姆防線。12月6日至20日,該部右翼在炮兵和艦炮火力支援下,對泰帕萊發起進攻,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芬軍防禦,未果;15日至23日改從左翼向蘇馬發起重點進攻,因步、炮、坦協同較差,戰術呆板而受挫。第8集團軍至12月5日在拉多加湖北岸推進10~20公里;9日起,該部所屬各師先後遭到芬蘭第4集團軍反擊,損失慘重。
在邊界中段,第9集團軍左翼第54師向庫赫莫發起進攻,12月8日在進軍途中遭芬軍伏擊和分割,隨後轉入防禦;中路第163、第44師沿森林公路向奧盧推進,在蘇奧穆斯薩爾米遭芬軍阻截、襲擾,至次年1月7日先後被殲;右翼第122師、第88師從坎達拉克沙實施突擊,12月16日進抵距凱米耶爾維25公里處,遭芬軍反擊後被迫撤至薩拉地區設防,直至停戰。
在摩爾曼斯克方向,第104師在海軍協同下迅速攻佔佩特薩莫和雷巴奇半島,隨後分兵南下,次年1月28日在瑙齊受阻。
蘇軍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芬軍戰敗求和(1940.2.11~3.13)
蘇軍及時總結失利教訓,確定單靠列寧格勒一個軍區的力量,無法獲得全勝,只得調整部署,從其他軍區增調兵力,於1939年12月底在卡累利阿地峽地區增編第13集團軍(轄9個步兵師又1個坦克旅),接替第7集團軍右翼防務;次年1月7日組建西北方面軍(司令鐵木辛哥,軍事委員日丹諾夫),統一指揮第7、第13集團軍。其企圖是:由第7集團軍從左翼實施主要突擊,突破曼納海姆防線,佔領維普里;由第13集團軍從右翼實施輔助突擊,佔領凱基薩爾米。
經周密准備後,西北方面軍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於2月11日對曼納海姆防線發起猛烈突擊。14日,步兵12師率先進入突破口,第7集團軍在蘇馬附近突入芬軍主要防禦地帶,並形成寬5公里、縱深5~6公里的突破口;但其右鄰第13集團軍進攻受阻,未能突破芬軍防禦。至18日,芬軍主力撤至第二防禦地帶。蘇軍第7集團軍企圖以不間斷的進攻繼續突破,但未能如願。28日,蘇軍經變更部署後重新發起進攻,當日粉碎芬軍抵抗。
3月2日,蘇軍進抵芬軍後方防禦地帶,從東北方向包圍芬軍維普里集團;其左翼部隊在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渡過冰凍的維堡灣,從西面迂迴,切斷維普里通往赫爾辛基的公路。3月12日,曼納海姆防線被全線突破,第13集團軍強渡武奧克薩河,向凱基薩爾米發動進攻。芬軍精疲力竭,彈盡糧絕。為避免亡國,芬蘭政府被迫向蘇聯求和,本來可以佔領芬蘭的蘇軍隨之立即撤軍。
1940年3月12日,雙方在莫斯科簽訂和約,次日停止軍事行動,戰爭結束。
㈥ 二戰時期的芬蘭到底站在哪一邊都有什麼突出貢獻
芬蘭因為蘇芬戰爭的緣故站在了德國那一邊。
蘇芬戰爭是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結束。最終蘇聯付出巨大軍事損失打敗了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
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戰爭。1938年4月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談判徹底破裂。11月28日,蘇聯單方面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次日中斷了兩國外交關系。
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宣布在其佔領區帖里約基成立了以O.V.庫西寧(1881~1964)為首的芬蘭民主政府,聲稱紅軍是應該政府要求越過邊界的。
芬軍憑借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
1940年1月蘇軍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芬軍於2月26日退守維堡一線。
3月13日兩國簽定了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
(6)俄羅斯對芬蘭在哪裡打擴展閱讀:
蘇芬戰爭的影響:
19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原本定在日本東京,但由於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奧委會將舉辦地點改到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可沒多久,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主動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流產了。
㈦ 蘇芬戰爭蘇聯為何不吞並芬蘭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襲擊了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與蘇聯將波蘭給瓜分了。之後德軍的開始轉入西線與英國和法國展開「靜默戰」。從10月份波蘭戰役結束一直到次年4月發起的挪威戰役,德國足足安靜了大半年的時間。然而與德國以寇松線問為界的蘇聯在這段時間里可沒那麼安靜了。在斯大林親自運作下,蘇聯開始緊鑼密鼓構建「東方戰線」。
如上圖,東方戰線從北冰洋到黑海幾乎縱貫歐洲大陸。在之前的蘇德密約中,芬蘭同波羅的海三國一起被劃入蘇聯勢力范圍。作為蘇聯西北唯一的鄰國,芬蘭不幸成為東方戰線的「起始段」。
俄國十月革命的1917年底,芬蘭率先宣布從俄國獨立,經過短暫而殘酷的內戰,芬蘭最終在德國支持下獲得完全獨立。趁蘇俄陷入內戰混亂,芬蘭又奪取了卡累利阿部分地區並不斷挑起邊界沖突。
1920年2月,芬蘭與正在打蘇波戰爭的蘇俄政府簽訂了塔爾圖條約。在兩國的邊界劃分上,芬蘭得到非常理想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距當時的彼得格勒僅30公里,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大公國時期,不僅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
據此,之後芬蘭和蘇聯的關系自然好不到哪去。在親身經歷過蘇俄內戰的斯大林看來,芬蘭與波蘭一樣都是帝國主義侵略俄國的「通道」,他們趁火打劫佔領俄國的土地早晚都得還回來。
整個1920年代,蘇聯不斷開動宣傳機器指責芬蘭:「邪惡、反動的法西斯集團」,「有朝一日會再度聯合列強侵略蘇聯」。尤為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蘇芬邊界距列寧格勒過近,對蘇聯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
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宣傳攻勢,芬蘭也不甘示弱,由白軍領袖主導的政府經常進行「仇俄」宣傳,部分民族主義者積極倡導取得更多卡累利阿領土,在構築「大芬蘭」目標下,芬蘭軍隊多次在兩國邊境地區挑起沖突。
1931年九一八後,日本在遠東挑起戰事,蘇聯不得已將防禦力量向遠東分散。彼時,歐洲局勢相對平靜,於是蘇聯著手調整與鄰國波蘭和芬蘭的關系,在1932年分別同兩國簽訂了條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中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敵對行動。
雖然雙方都清楚一紙條約不過是權宜之計,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還是一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1934年,蘇芬兩國進一步確定條約為10年有效。與此同時,芬蘭與西方也保持著良好「互動」,不斷接受來自英國、德國的軍事援助。
從1935到1938年,英國向芬蘭提供了價值超過2億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而德國則為芬蘭空軍提供大量援助,英德兩國不遺餘力為芬蘭培訓軍官。在西方支援下,芬蘭還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起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防禦所指不言自明。
受大國政治博弈的牽動,芬蘭表現出的親西方動向不可避免引起蘇聯警惕,在斯大林看來,帝國主義強化在芬蘭的存在就是赤裸裸的挑釁。彼時,經過十幾年迅猛發展,蘇聯已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一躍成為歐洲大陸響當當的強國。斯大林認定,是時候洗刷屈辱對芬蘭這個原帝俄附庸展開清算了。
有資料表明,早在瓜分波蘭前的1939年5月,斯大林就曾向列寧格勒軍區下達命令,要求軍方准備一個「芬蘭人發起軍事挑釁後的反擊計劃」。
對蘇聯來說,蘇芬邊界帶來的威脅不止列寧格勒一處,芬蘭灣的島嶼也將成為敵人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百沙摩的礦產源源不斷供應給反蘇的德國,作為蘇聯戰略要道的摩爾曼斯克鐵路也處在芬蘭威脅下。
當年9月17日,蘇聯依據蘇德密約出兵波蘭東部,入侵芬蘭的計劃也在此時制定完畢。9月底至10月初,蘇聯分別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發出通牒,以武力威脅波羅的海三小國接受蘇聯在其境內駐軍和建軍事基地的要求。同時,蘇軍開始在蘇芬邊境密集調動,「反擊」芬蘭的軍事行動初步定在11月間。
雖然清楚打一個小小芬蘭沒任何問題,但蘇聯還是希望芬蘭能識時務而回心轉意。打仗畢竟要死人的,況且這還是師出無名的一仗。1939年10月5日,新任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召喚芬蘭駐蘇大使,要求芬蘭外長「緊急赴莫斯科談判」。
來莫斯科之前,芬蘭政府就談判定下基調:任何領土讓步和駐軍要求都必須拒絕;任何讓步必須是對等的,補償也必須在外界看來是合理的;只有在極大壓力下才能就芬蘭灣的幾座島嶼讓步。
芬蘭人預料到到蘇聯會開出苛刻條件,卻沒想到這些條件竟如此不可接受。在莫斯科,以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為代表的蘇方開門見山,向芬蘭提出「必須接受的」下列條件:
1、為使列寧格勒不被芬軍重型火炮射程覆蓋,卡累利阿地峽的蘇芬邊境向西北推移40公里;
2、拆除曼納海姆防線,蘇聯租借雷巴奇半島並在此駐軍5000名;
3、蘇聯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租借漢科半島30年,蘇軍在此建軍事基地,與愛沙尼亞的帕爾迪斯基基地聯合封鎖芬蘭灣入口。
4、割讓芬蘭灣內的蘇爾薩里島、拉萬薩里島、蒂泰爾薩里島和科伊維斯托群島予蘇聯。
5、作為交換,蘇聯將割讓雷波拉與波拉亞維予芬蘭,兩者合計面積5529平方千米,為蘇聯對芬蘭要求的2761平方千米領土大上兩倍。
蘇聯提出的這些條件沒有一個符合芬蘭政府事先定下的基調,談判無可避免地破裂了。也是,要求芬蘭拆除專為防禦蘇聯的曼納海姆防線,放棄同樣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漢科半島,除非芬蘭人腦子進水了才會答應。
該談也談了,不行就打吧,對蘇聯來說,找個開戰理由從來都不是什麼問題。芬蘭代表團離開莫斯科後的11月26日,蘇芬邊界就發生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伴隨著蘇方憤怒的譴責聲,蓄謀已久的蘇芬戰爭打響了。
戰爭過程不再贅述,歷時105天的這場冬季戰爭令蘇聯在世人注視下顏面大掃。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在佔領的芬蘭領土上扶植起以庫西寧為首的「芬蘭民主共和國」,准備在戰後將其作為傀儡政權。然而在打敗芬蘭後,蘇聯也僅割走芬蘭部分領土,並沒有將其吞並,這難道是蘇聯萌發了慈悲之心?
起初,蘇聯的確有將芬蘭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納入版圖的計劃,如同當時吞並波羅的海三國,這在後來成立的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上體現得很明顯。而蘇聯之所以在最後關頭「收手」,主要還是基於當時的國際局勢和自身戰略考量。
蘇芬戰爭期間的1939年12月,蘇聯悍然侵略一個主權國家的行徑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譴責,當時的國聯將蘇聯開除,來自世界各國的志願者奔赴芬蘭與蘇軍作戰,外國記者也紛紛來芬蘭報道戰事。可以說,為了構建「斯大林防線」,蘇聯已經在國際上頂著與納粹德國一樣的侵略惡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吞並芬蘭,蘇聯和清楚將要面臨的後果。
另外,蘇芬戰爭取得慘勝後,蘇聯不僅迫使芬蘭接受戰前提出的所有條件,還加碼割走了巴倫支海上雷巴奇半島,此前承諾芬蘭的領土置換也不了了之了。也就是說,經過「無害化處理」的芬蘭對蘇聯完全構不成威脅。
蘇聯清楚,與其吞並芬蘭這個中立國而將自身置於周邊國家的對立面,不如將這個盡在掌控中的小國打造成「親蘇」的楷模。如同遠東的蒙古,芬蘭這個緩沖國也是蘇聯與西方博弈的籌碼。
㈧ 蘇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蘇芬戰爭是1939年,蘇聯悍然發起入侵芬蘭的 軍事 行動,此刻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僅過去三個月的時間。最終前蘇聯付出巨大軍事損失打敗了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蘇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蘇芬戰爭的起因
蘇芬戰爭是一場發生在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從1939年11月30日一直打到了1940年的3月13日,戰爭中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雙方在戰後進行談判,簽訂了和平協定,蘇聯通過這場戰爭達到了讓芬蘭割讓領土和租借漢科港的目的。蘇芬戰爭的原因就是蘇聯對芬蘭提出無禮要求,而芬蘭不同意。
蘇芬戰爭的原因:芬蘭原來是俄國的附屬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獨立,獨立後的芬蘭與資方 資本主義 國家的關系比較的密切,與 社會主義 國家蘇聯的關系比較的冷淡,而蘇聯也積極的支持芬蘭的共產黨奪取芬蘭的政權,因此芬蘭對蘇聯充滿了敵視,在蘇芬邊境建立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芬蘭的態度讓處於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包圍下的蘇聯感到一種威脅。
之後蘇聯與芬蘭多次談判,蘇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對芬蘭提出了要求芬蘭割讓領土,並且將漢科港租借給蘇聯的主張,蘇聯作為回報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2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但是鑒於漢科半島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芬蘭對蘇聯也充滿了不信任,所以拒絕了蘇聯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蘇聯已經下定了決心要通過戰爭讓芬蘭屈服,於是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炮擊曼尼拉的蘇聯軍隊,造成了蘇聯軍隊士兵的死亡,要求芬蘭政府道歉,並且要求芬蘭軍隊後撤20-25公里,遭到了芬蘭政府的拒絕,蘇聯軍隊藉此撕毀和平條約,於1939年11月30日進攻芬蘭,蘇芬戰爭爆發。
蘇芬戰爭影響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的蘇聯,不顧形象,向旁邊的小國芬蘭發起了進攻。這場戰爭受到了 國際 社會很多國家的反對,那麼蘇芬戰爭影響都有什麼呢?
蘇芬戰爭影響十分廣泛,受到影響的不僅是蘇聯和芬蘭,而是整個國際社會。蘇聯突然襲擊芬蘭,小國對大國的戰爭結果不言而喻。芬蘭被迫接受蘇聯的要求,割讓了整個國家百分之十的土地。本來准備舉行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因為冬季戰爭,而無法履行職責,因此向國際奧委會主動提出放棄舉辦的資格,也造成了第十二屆奧運會在二戰期間被迫取消。對於蘇聯而言,雖然國際聲討聲不斷,但是贏得的這片土地卻為後面德國進軍蘇聯,蘇聯反擊 成功 做出了巨大貢獻。這片緩沖地帶,成功拖住了德國進軍的腳步,也間接促成二戰的勝利。
作戰初期,蘇聯被芬蘭訓練有素的軍隊打得叫苦不迭,因為戰爭中的犧牲太多,促使斯大林對戰爭進行思考,他發現軍隊還處在一戰時期的水平,紀律散漫、沒有正確作戰,於是他更換了全新的、有能力的軍官,加強了軍隊建設,增強了蘇聯紅軍的整體實力。在蘇芬戰爭影響中,最為主要的便是對蘇聯的影響。蘇聯紅軍受到重創,人員傷亡慘重,武器彈葯消耗量大,同時紅軍改革開始進行,雖然改革還未完全實施,但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德軍的攻擊,為後面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蘇芬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
蘇芬戰爭是一場發生在社會主義大國蘇聯和資本主義小國芬蘭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雖然蘇聯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逼迫芬蘭答應了戰前蘇聯提出的要求,將大片的領土無條件的割讓給了蘇聯,但是蘇聯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蘇芬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蘇芬戰爭是在1939年11月30日爆發的。
蘇芬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蘇聯為了建立自己的東方防線,向芬蘭提出了割讓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領土給蘇聯,並且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軍事基地的要求。作為對芬蘭的補償,蘇聯將奧涅加湖西北2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但是芬蘭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拒絕了蘇聯的要求,這使得蘇聯建立東方防線的計劃無法實現,於是蘇聯 決定 通過戰爭逼迫芬蘭同意自己的要求。
其實在戰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蘇聯紅軍總參謀部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擬定了一個作戰方案,這個方案較客觀地考慮了芬軍作戰能力和戰場的特殊條件,對戰爭做出了正確的估計,認為戰爭會持續幾個月的時間,但是這個方案不符合斯大林的心思,於是蘇聯改由列寧格勒軍區司令梅列茨科夫擔任了前線總指揮,做出一份在幾周內拿下芬蘭的作戰計劃。由於蘇聯對戰爭的盲目樂觀,使得蘇聯在不利於自己的氣候條件下,在不利於自己的地形下,挑起了戰爭。
蘇芬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1939年11月30日,蘇聯紅軍開始進攻芬蘭,戰爭正式爆發。
猜你喜歡:
1. 二宮之爭經過是怎麼樣的
2. 蘇芬戰爭的影響有哪些
3. 蘇芬戰爭的歷史背景介紹
4. 蘇芬戰爭是哪一方取勝
5. 冬季戰爭時代背景怎麼樣
㈨ 俄羅斯曾經跟芬蘭發生過戰爭
蘇芬戰爭
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戰爭。1938年4月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談判徹底破裂。11月28日,蘇聯單方面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次日中斷了兩國外交關系。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宣布在其佔領區帖里約基成立了以O.V.庫西寧(1881~1964)為首的芬蘭民主政府,聲稱紅軍是應該政府要求越過邊界的。芬軍憑借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1940年1月蘇軍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芬軍於2月26日退守維堡一線。3月13日兩國簽定了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進攻蘇聯後,芬蘭於25日宣布全國處於戰爭狀態,芬、蘇重新開戰。芬軍於6月28日發動總攻,9月佔領維堡等城市,12月6日芬蘭宣布收復在上次戰爭中的一切失地。1944年蘇軍在德蘇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後,6月9日揮師向芬軍陣地猛攻,攻破新曼納海姆防線。6月15日,芬軍退出東卡累利阿,20日維堡失守。7月蘇軍重占薩拉地區,8月芬蘭被迫求和。9月19日同蘇簽訂停戰協定和臨時和約,並對德宣戰。1947年2月10日,蘇聯等盟國與芬蘭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除確認1940年《芬蘇和約》的一切規定外,芬蘭又將貝柴摩省歸還蘇聯;把波卡拉半島租讓蘇聯50年;賠款3億美元。芬蘇兩次戰爭中,蘇聯從芬蘭共割取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 將卡累利阿地區蘇芬邊界線向北推移了150千米。
㈩ 二戰傷亡過百萬戰役,蘇聯如何堅守872天芬蘭是關鍵第三方
列寧格勒在俄羅斯 歷史 上可以說和莫斯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彼得格勒)曾經有差不多205年是俄羅斯的首都,而且被普希金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可以是俄羅斯從彼得大帝開始改革並崛起的象徵。而在二戰爆發之前,列寧格勒更是蘇聯的業中心。1939年,列寧格勒的工業產值佔到了全蘇聯的11%,而且還是其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
所以希特勒在策劃蘇德戰爭時,就把列寧格勒列為了其侵蘇行動,也就是巴巴羅薩行動的首要目標。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後,希特勒曾多次重申,巴巴羅薩行動的3大戰略目標是「列寧格勒第1、頓涅茨克平原第2、莫斯科第3」。當時德國內部甚至有人提議在佔領列寧格勒之後,將其用希特勒的名字命名,改稱「阿道夫堡」(Adolfsburg)。在納粹的東方總計劃里,列寧格勒也會在未來成為第三帝國所建立的英格里亞省首府。
所以從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的目標就是摧毀列寧格勒這座城市及其人口,從而為未來將其變成一座德意志城市開辟空間。因此針對列寧格勒,德軍從很早就決定將對其進行圍困,完全切斷這座城市與外界的聯系,再加上持續地猛烈轟炸,德軍預計列寧格勒最多能堅持數周,之後就會因為嚴重飢荒和傷亡而投降。而那時德軍會進入城中,將還活著的城中居民遷入俄羅斯內陸地區,從而在地球上徹底抹去這座俄羅斯人的城市。
而在蘇德戰爭初期,巴巴羅薩行動進展順利,德軍摧枯拉朽,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先後攻佔蘇聯上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殲滅了差不多400萬蘇聯軍隊。到1941年8月底,德國第16集團軍、第18集團軍和第4裝甲軍已經從西南兩個方向對列寧格勒形成了合圍之勢。8月30日,列寧格勒最後一條通往外界的鐵路被切斷。9月8日,德軍攻佔毗鄰列寧格勒的什利謝利堡,列寧格勒通往外界的所有公路也被切斷。蘇聯的列寧格勒方面軍和卡累利阿方面軍此時已經被牢牢地困在列寧格勒周邊地區,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合圍已經基本完成。
而在此前後,德國空軍也開始對列寧格勒發動猛烈空襲。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9月19日,當天德軍出動了276架轟炸機,分6次對列寧格勒發動了密集空襲,僅僅一天就炸死了超過1000名蘇聯平民。在空襲中德軍對市中心一家集貿市場進行了轟炸,炸死了數百名在裡面躲避空襲的平民。可以說在當時,列寧格勒已經陷入了絕境之中。
剛才我們說到,在8月底,德軍已經在西南兩個方向對列寧格勒實現了合圍。但明明四面合圍才算是真正的包圍,德軍只圍西南兩個方向怎麼能算包圍呢?
這裡面可以說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列寧格勒東面不遠處就是面積達到17891平方公里的歐洲第一大湖拉多加湖,並不存在與外界相連的陸上通道。其次,當時在北面,也有一支大軍在對列寧格勒步步緊逼,以實現真正的合圍。只是這支軍隊並不是德軍,而是芬蘭軍隊。
所以其實我們說列寧格勒保衛戰是蘇德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並沒有錯,但卻也並不全面,因為這場戰役,其實還是芬蘭與蘇聯之間「繼續戰爭」(Continuation War)的一場重要戰役。這場戰爭被稱為「繼續戰爭」是因為它其實是1939年蘇芬冬季戰爭的延續。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芬蘭人傷亡遠遠小於蘇聯,但最終卻無疑還是戰敗的一方——他們被迫將11%的國土和30%的經濟資產割讓給了蘇聯。
所以在1939年之後,芬蘭其實也在一直想要報復甦聯,並借機奪回領土。所以在列寧格勒戰役期間,芬蘭軍隊也全面參與其中,並與德軍形成了協同作戰的關系。而他們就是負責在北方對列寧格勒形成合圍。1941年8月20日,芬蘭軍隊就推進到了距離列寧格勒北郊僅僅20公里處,拉多加湖的西岸幾乎全部被其佔領。同時,他們還繞過拉多加湖,佔領了湖東岸的卡累利阿地區。
不過芬蘭雖然在當時深度參與進了列寧格勒戰役,而且被德軍和希特勒視為盟軍,是包圍列寧格勒的重要一環,但在初期配合德軍迅猛推進之後,芬蘭軍隊在之後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常耐人尋味了。從1939年9月開始,芬蘭軍隊突然在列寧格勒郊外停下了腳步。當然在明面上,芬蘭的理由似乎也顯得很充分,即它參戰只是要收復失地,它並不想佔領蘇聯領土。但許多人認為,芬蘭這么做是因為芬蘭當時就認定蘇聯最終仍會取勝。而如果自己對蘇聯不留任何情面,一旦蘇聯緩了過來自己很可能就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了。
所以在隨後的3年時間里,盡管德軍曾一再要求芬蘭軍隊配合自己從北方對列寧格勒展開空襲,芬蘭卻將其全部回絕。1941年9月6日,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曾經到訪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要求芬蘭配合德軍繼續發動攻勢。但當時芬蘭總統呂蒂、國防軍總司令曼納海姆和國防部長沃爾登已經一致決定芬蘭的目的並不是攻佔列寧格勒,因此直接拒絕了德國的請求。
所以在後來,芬蘭軍隊的存在使列寧格勒包圍戰出現了一種非常有趣的景象。雖然芬蘭軍隊在此後名義上仍然是德軍的盟軍,但芬軍卻只是零星地對列寧格勒進行炮擊。而因為芬軍是德軍的盟軍,所以德軍又沒法自己推進到列寧格勒以北,從北方對列寧格勒發動進攻。因此在隨後的兩年多時間里,芬軍參與列寧格勒圍城戰反而在很多時候成為了對蘇聯有利的因素,而由芬蘭軍隊駐守兩岸的拉多加湖也在後來列寧格勒的解圍過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雖然芬蘭當時的糾結心態在客觀上使蘇聯守衛列寧格勒的壓力稍微小了一點,但畢竟德軍是真要困死列寧格勒的,而且在1941年9月之後,列寧格勒與外界的交通確實都被切斷了。那麼列寧格勒又是如何堅守了872天呢?
當然列寧格勒能夠堅守成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蘇聯軍民堅定的守衛決心。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無論是從 歷史 角度還是現實角度,蘇聯都不能失去列寧格勒。所以當時蘇聯政府可以說也是鐵了心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其守衛到底。
而此時,拉多加湖和列寧格勒冬季的嚴寒就成了救命的稻草。1941年11月,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組建了一個疏散委員會。很快這個委員會提議,利用拉多加湖冬季結冰,在冰面上修建一條冰路,一方面大量疏散城內平民,另一方面則向城內運送各種物資。
11月19日,蘇軍上尉米哈伊爾·穆羅夫(Mikhail Murov)率領一隊士兵,通過冰路用馬拉雪橇將第一批給養運送進了列寧格勒。但當時德軍對這條冰路的轟炸非常猛烈,而且因為天氣還不夠寒冷,冰面經常破碎,所以這條冰路運送能力非常有限。不過在一個月後,蘇軍反攻收復了拉多加湖畔小城季赫溫,極大減緩了德軍對冰路的轟炸。而且此時冰面更加堅固,冰路上很快可以通行卡車,雙向運輸的速率大幅提高,使列寧格勒真正贏得了一線生機。
戰前列寧格勒城內總共有310.3萬居民,如果算上郊區居民,則一共有338.5萬人。在德軍逼近列寧格勒之時,已經有大約40多萬的居民被撤離。而在冰路可用之後,到次年4月24日冰面開始解凍時為止,總共運行了152天。在此期間,大約有51.4萬列寧格勒市民和3.5萬傷兵通過冰路撤離,另有來自86個工廠的工業設施和一些博物館文物也通過冰路撤出了列寧格勒。而在次年冬天來臨之後,冰路再次投入使用。兩年合計,總共有130萬平民通過冰路撤離了列寧格勒,其中多數是婦女兒童。
而與此同時,大量食物和武器等物資也通過冰路運進了列寧格勒。因此這條物資和人員通道很快就被當地人稱為了「生命之路」(Доро га жи зни)。1942年12月,冰路甚至還與一條30公里長的鐵路相連,進一步加快了人員物資運送速度。而在此期間,蘇聯還在拉多加湖水下12.5米處修建了一條長達21公里的輸油管道,列寧格勒的能源供應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但此時的列寧格勒仍然處在被半包圍的狀態,每天仍然會遭到德軍飛機和大炮的猛烈轟炸,無論是冰路還是陸路的物資運輸通道也在持續遭到轟炸,物資損耗率很高。因此城市中仍然不斷有許多平民和士兵因為凍餓而死。據估計,在接近兩年半的圍城期間,列寧格勒的蘇聯守軍和平民死亡人數分別達到了101萬和64萬人。這種人員損失規模在世界史上的圍城戰中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名。同時,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軍對列寧格勒郊外的許多俄羅斯宮殿進行了大肆破壞和劫掠。
而蘇聯政府為了給列寧格勒解圍,從1942年秋天開始就發動了一系列攻勢。1943年1月12日,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聯合發動進攻,經過激烈戰斗,將拉多加湖南岸的陸路通道打通。幾周後,一條連接列寧格勒與什利謝利堡的鐵路建成,使列寧格勒的物資緊缺情況進一步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