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世紀末的俄國有火車嗎除了有船之外,還有什麼交通工具嗎
在19世紀以前,俄國和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最傳統的交通運輸方式是水運。早在18世紀初期,俄國已經建成了很大規模的運河系統,並逐步將伏爾加河、第聶伯河、頓河、北德維納河與鄂畢河的上游聯系在一起,以促進水路交通的發展。至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的浪潮擴展到俄國,機器化生產逐漸代替手工業生產,工廠制度逐漸代替手工工場。工業化的發展必須解決交通運輸問題,水路及公路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輸需要。因此,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俄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提出仿效英國修建鐵路,但招致了一些保守勢力的反對聲音,最激烈的反對者是財政大臣康克林和交通大臣托爾,他們認為修建鐵路是「無謂的浪費資本和破壞人民道德」。盡管如此,軍事戰略的考慮和國內外貿易的利益促使俄國逐步走上修建鐵路的道路。
俄國第一條使用蒸汽機車牽引的鐵路,是於1834年在下塔吉爾的一家冶金工廠內建成的,全長854米。這條小型鐵路的建築者和俄國第一台鐵路機車的創造者,是農奴工匠契列潘諾夫父子兩人,這條鐵路能以每小時16公里的速度運輸1000普特的礦石。而俄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用鐵路,是建於1837年的皇村鐵路,這條鐵路連接了當時的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和位於其市郊的皇家行宮所在地——皇村(今普希金市),全長25俄里(26公里),採用1829毫米(6俄尺)的軌距,最高速度可達60公里/小時,機車車輛均由國外輸入。皇村鐵路實際上並無經濟意義,這是專門為從聖彼得堡到巴甫洛夫斯克度假的軍官服務的,但這條鐵路的重大意義在於以實踐證明了鐵路運輸的優越性。
1842年2月1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根據交通部部長梅利尼科夫(Павел Петрович Мельников)及聖彼得堡交通工程學院學者克拉夫特(Николай Осипович Крафт)的報告,頒旨修建莫斯科-聖彼得堡鐵路,同年8月1日動工,至1851年11月1日建成通車。為了便於施工計算,在梅利尼科夫的堅持下,軌距被確定為5俄尺(1524毫米),並採用右側行車,成為日後俄國鐵路的統一標准。這條鐵路連接了俄國兩座最大的城市,全長644.5公里。過去兩地之間由水路及公路運輸的糧食及農產品貨流從此能夠改用快捷的鐵路運輸,對俄國的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莫斯科-聖彼得堡鐵路也是當時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鐵路之一,從建設之初即為復線鐵路,沿線經過許多泥濘、沼澤、河流,全線建有8座大型橋梁、182座中小型橋梁、34個車站。除此之外,俄國於1851年開始建造聖彼得堡-華沙鐵路,至1853年修築了聖彼得堡至加特契納一段後,因為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而被迫暫停,至1857年恢復動工,到1862年建成通車。
② 有哪些關於俄羅斯鐵路的冷知識
俄式寬軌(1520毫米軌距)
西伯利亞鐵路,採用特殊的路軌以適應永久凍土,造價高昂。地形復雜,永久凍土層,氣候惡劣,溫差巨大(西伯利亞冬季負50度,夏季正40度),極其造成鋼鐵脆裂、設備損壞。沙俄經濟比較落後,幾乎傾盡國力,僅在1891年—1901年間,俄國就為西伯利亞鐵路花費了14.6億盧布,遠遠超過了同期的軍費開支。1890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正式頒發命令,決定西伯利亞鐵路首先從最東端的海參崴動工。1891年5月,皇儲尼古拉(即後來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親臨海參崴主持鐵路奠基儀式。1904年7月13日,這條世界最長的鐵路干線才開始通車,而收尾工程則延續到了1916年。
西伯利亞鐵路施工期間一直採用強制勞工。 千上萬的俄國貧苦農民以及服苦役者參與了施工。他們冒著嚴寒酷暑,開山搭橋,鋪設枕木,很多人因勞累致死。俄國曾多次派人到中國的山東、河南及東北各地招募工人,前後達幾十萬人。這些中國工人除一部分修建東清鐵路外,其餘大部分來到西伯利亞地區的鐵路工地上工作。據說,西伯利亞大鐵路東段的橋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中國工人完成的。這些中國人去哪兒了,有興趣了可以自己找資料看。
1904年,西伯利亞鐵路正式開通,立刻成了沙俄侵略遠東的重要工具。遠東移民增長800萬,有效控制西伯利亞和遠東,黃俄羅斯計劃,支撐日俄戰爭,策動外蒙獨立,侵略中國東北,在中國扶植各派勢力(呵呵)。之後支撐了1945年對日作戰,並從中國東北搜刮運回了大量物資。中國近代史中沒有勝利,幫人修路,送人領土和財產,還有可憐的東北婦女,換來的結果是外東北全是斯拉夫型雪膚豚。
貝阿鐵路,全名貝加爾—阿穆爾鐵路,是蘇聯為應付與中國的緊張關系,所建的策略性支線鐵路,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相距380至480英里。原本是西伯利亞大鐵路最初的選線,在1930年代動工,1953至1974年間停工,1991年宣稱完成。 配套工程至今仍未完工,復線和電氣化建設也尚待進行。蘇聯到死都沒有完成,喜大普奔。
貝阿鐵路的泰舍特至烏斯季庫特、共青城至蘇維埃港段是蘇聯二戰後驅使日德俘虜修建的,分別於1947和1954年建成通車。貝阿鐵路被稱為蘇聯全國性的「世紀工程」,和中國三線鐵路的建設一樣,蘇聯投入的修建主力,是蘇軍鐵道兵部隊。直至今天已經大幅裁減的俄羅斯軍隊里,依然保留著鐵道兵,這恐怕也是全世界最後一支鐵道兵部隊了。
7.中國幫俄羅斯修建「莫斯科——喀山」高鐵 ,本人在此打賭:不可能建成。
③ 俄羅斯鐵路
找的好累,還改了一次。答案是B。下面有解釋。
為了加快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蘇聯決定修建第二條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大鐵路(貝加爾湖至阿穆爾共青城大鐵路的簡稱)。這條鐵路西起西伯利亞大鐵路上的泰舍特,經勒拿河畔的烏斯季庫特、貝加爾湖北端的下安加爾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爾州的滕達、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烏爾加爾、共青城,直到日本海沿岸的蘇維埃港。全長4275公里。1984年底竣工,1985年通車。耗資150億美元,設計能力為年運貨量3500萬噸,不但縮短了該國西部地區至太平洋港口的運輸距離,而且減輕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壓力。對開發沿線地區豐富的煤、銅、鐵、鉛、鋅、石棉和森林資源,加強俄遠東地區經濟和戰略地位有重要作用。
④ 中俄首座跨江鐵路大橋什麼時候鋪軌貫通
8月17日9時58分,在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施工現場,隨著中俄兩國准軌介面最後一組軌道夾板安裝完成,標志著中俄兩國首座跨江鐵路大橋——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實現鋪軌貫通,為大橋全線開通運營奠定了基礎。
新建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同江市與俄羅斯下列寧斯闊耶市之間,橋梁全長7194米,引橋長4979米,主橋長2215米,其中中方境內主橋長1886米,俄方境內主橋長329米,設計運營時速100公里,年過貨能力2100萬噸。
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建設創造多項紀錄
據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介紹,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建設創造了多項紀錄。它是連接中俄兩國的首座跨江鐵路大橋,在國內外首次採用鋼桁樑上鋪設四線套軌無砟軌道板施工方案。
大橋設計階段,中俄雙方工程技術人員對兩國橋梁、軌道設計標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最終共同確定採用套軌的設計方案,可適應中俄兩國不同標准軌距(中國軌距1435毫米,俄羅斯軌距1520毫米)的要求。施工期間,參建單位克服堅冰、凍土、涌沙等難題,創新高寒地區防腐塗裝、高栓施工、深水圍堰防撞等工藝技術,保證了大橋施工建設的順利推進。
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南接東北三省,輻射全國,向北經同江口岸與俄羅斯下列寧斯闊耶口岸、俄遠東鐵路相連,向西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通往俄羅斯腹地,不僅新增一條我國對俄鐵路運輸通道,還將開辟一條西通歐洲的全新歐亞聯運大通道。
建成通車後,黑龍江經同江至莫斯科的鐵路運距較綏芬河口岸縮短809公里,節省運輸時間10小時,將極大緩解滿洲里、綏芬河鐵路口岸運輸壓力,有效助力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對進一步建設開放合作新高地,推進中俄經貿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北青網-中俄兩國首座跨江鐵路大橋鋪軌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