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驅逐英國軍艦是用什麼武器

俄羅斯驅逐英國軍艦是用什麼武器

發布時間:2023-03-14 11:00:03

Ⅰ 外國早期的海戰武器是什麼

地中海上的古代主力戰船

據歷史記載,2300多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各國,由於貿易紛爭經常發生海戰。它們普遍使用一種長形的、外形裝飾華麗典雅的長槳帆船,由幾十名槳手劃動。在船頭裝有尖利的金屬撞角,這是海戰的主要武器,可用於對敵人船隻的沖撞。早期的這種木製戰船隻有單層槳座,為了增加速度和機動性,埃及、腓尼基和希臘的海軍製造出2層槳座戰船和3層槳座戰船。作戰時,每1把槳由1人劃動,同時船上有人吹笛或擊鼓,統一指揮幾十、甚至上百名裝手的操裝動作。戰船行進主要靠槳手們劃動,同時也依靠風帆作輔助動力,能使船以很快的速度前進。靠一側槳手倒劃水,可使船環形急轉。機動性比現在人們的想像要好得多。

公元前480年,希臘與波斯帝國在愛琴海上的薩拉米斯島附近進行了一場海上大戰,波斯、希臘雙方都使用這種靠人力劃槳的3層槳座戰船。當波斯大軍的戰船駛進雅典附近的狹灣時,風把波斯海軍的後續戰船吹進海灣,800艘戰船擠作一堆,這時,一支小型的希臘海軍艦隊,趁機用3層槳戰船的撞角對波斯戰船橫沖直撞,一艘一艘地將之撞沉。希臘戰艦左沖右突,使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波斯艦隊遭到修敗。此次海戰,希臘艦隊損失40艘戰船,而波斯艦隊則損失近200戰船,其餘船隻被迫退回出發地。這次海戰徹底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波斯帝國最終喪失了海上優勢,而希臘確立了其對海洋的控制權。

但這種3層獎座戰船舷高24米,吃水只有0.9米,穩定性較差,所以不適於遠洋航海。另外,船上缺乏就寢和貯存空間,基本沒有續航能力。夜間或氣候不良時,人們習慣將它拖到岸邊。

戰船行進主要靠槳手們劃動,同時也依靠風帆作輔助動力槳帆並用戰船

16世紀初,以槳為動力的槳帆並用戰船仍在稱霸地中海時,大西洋沿岸的國家開始用風帆作為戰船的主要動力。風帆取代了人力劃槳,使戰船成為遠洋探險、貿易和海上搶劫的性能優異的工具。1520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建造了世界上第1艘4桅風帆戰船「偉大的亨利」號,該船配有80門火炮,分別布置在船首、船尾和兩層火炮甲板上。該船有4根桅桿,滿載排水量達1500噸,是16世紀最大的戰船之一。當時的另一個海上強國西班牙,也步英國的後塵,建造了一種西班牙式的大桅帆戰船。該船技約30米,寬9米,船身狹長,船首仍保留了一個金屬尖角,用於撞擊敵船,船上也安裝了許多火炮,可在遠距離對敵人發動攻擊。

1588年,英國與西班牙因爭奪海上霸權而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西班牙組織了一支龐大的「無敵艦隊」,有大小戰略130餘艘,整個艦隊共有3萬名兵士,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所用的戰船,仍沿用射程較近的大炮和靠土兵跳船格鬥作戰的古老戰術。戰爭開始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海軍統帥和海軍事務高參約翰·霍金斯就發現,過去那種跳船格鬥的戰術,已經不如遠程大炮適於海戰,他花了10年時間把皇家軍艦改裝為快速艦隊,配備遠程重炮,可發射4000~8000克重的圓形銅炮彈,命中率高,有些射程超過2000米。交戰一開始,西班牙艦隊擺開新月型陣式,試圖在英國艦隊對其中央戰船進攻時,用兩翼戰船包抄夾擊的戰術,將英國艦隊擊潰。但經驗豐富的英國海軍統帥霍華德和德雷克,指揮英國艦隊分成兩列,分別攻擊西班牙艦隊的兩個側翼。面對著開向英吉利海峽的西班牙艦隊,把握住戰斗距離,而攻擊主要是用人炮遠距離轟擊。在激烈的戰斗中,大批西班牙戰船連同那些無用武之地的士兵被英國戰船的炮火擊中,很快沉入大海。

這次海戰,西班牙「無敵艦隊」損失慘重,130艘戰船隻剩下65艘,西班牙人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英國人取代。這也是一次單憑艦炮攻擊取勝的海戰,它改變了2000多年的海戰方式。

英國風帆戰列艦「勝利」號

1804年底,西班牙與法國聯合對英國宣戰。1805年,英國與法國之間的特拉法爾加海戰爆發了,英國的傑出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率領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法國、西班牙聯台艦隊。因此,納爾遜被英國視為偉大的民族英雄。

特拉法爾加海戰時,以軍艦當炮台的觀念已經把木製戰船發展到了頂峰。在一艘巨型軍艦上,5層甲板上分別排列著上100門大炮,遠遠望去,戰船儼然是一座火炮構築的城池,具有威猛異常的火力。但是,這種船需炮手和帆纜手不下900人。為了防止致命的變形,船體必須裝置厚重結實的縱肋骨,肋骨之間必須增加鐵肘材和交叉牽條。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就是這樣的戰列艦。該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65年下水,全長689米,寬155米,排水量3500噸,整個艦的建造共用了2500根橡樹。「勝利」號上有3層火炮甲板,共裝備了102門鐵鑄加農炮,另外還有2門巨型短炮,可發射30千克的炮彈。「勝利」號戰列艦服役後一直是英國地中海艦隊的旗艦。納爾遜就是在這艘戰列艦上指揮英國艦隊最後打敗了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特拉法爾加海戰是木製戰船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海戰。人們看到,除了在船上安裝許多性能優良、火力巨大的大炮外,木製的戰船已經不能適應未來海戰的需要了。

17世紀的英國戰列艦

火炮在戰船上的應用,雖然使戰船的威力大增,但在17世紀以前,由於無法解決火炮的後坐力問題,致使當時艦炮的裝彈和射擊十分笨拙。到17世紀初,在艦炮的射擊技術上解決了火炮的後坐問題,裝填炮彈變得簡單了。這使艦炮的火力大大提高。17世紀英國與荷蘭進行了3次大規模海戰,在海戰中善於總結經驗的英國海軍將領羅伯特·布萊克,首次提出和確立了艦隊縱列的海戰隊形,並據此第1次提出了艦隊作戰隊形的戰術原則。英國海軍首次制定了《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和《戰斗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以及《艦隊隊列條令》和《艦隊戰斗條令》。根據條令規定,作戰時所有戰艦以一定間隔排成1個縱隊,戰斗時每一艘戰艦用舷側炮向敵射擊,其餘各艦裝填彈葯。1艘艦射擊完畢後,第2艘艦接著進行射擊,依次進行下去。這種戰術改變了以往海戰無戰斗隊形的混戰局面。與此同時,採用縱列隊形進行作戰的主力戰艦開始被稱為「戰列艦」,因為,只有這些較大的戰艦,才有能力堅持在戰斗隊列上。當時的英國戰船按艦炮的數量分成了6個等級,1級艦90門炮以上,2級艦80~90門炮,3級艦50~80門炮,4級艦38~50門炮,5級艦18~38門炮,6級艦18門炮以下。前3級艦被稱為戰列艦,第4級艦是快速艦或巡航艦,即是巡洋艦的前身。

鐵殼裝甲蒸汽動力鐵甲艦

1859年,英國海軍開始建造鐵甲蒸汽動力戰艦「勇士」號,1860年建成下水。最高航速可達14.5萬節,如果機帆並用,可以使戰船航行的速度達到17節,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戰艦。

「勇士」號戰艦上總共安裝了各式火炮40門,其中有當時最先進的後裝線膛炮和前裝滑膛炮,能分別發射49.5千克炮彈和30.6千克炮彈。

由於建造匆忙,還存在許多技術上的不足,因此未能在英國海軍的序列里占據主力的位置,很快便受到冷落。

1987年6月,英國對這艘100年前的老艦重新進行了整修,並在英國的朴茨茅斯作為一艘游覽船向遊人開放,向人們展示早期鐵甲艦的雄姿。

蒸汽機作動力的鐵甲戰船

1765年,英國的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為艦船採用蒸汽動力創造了條件。19世紀初,軍艦開始採用蒸汽機,這標志著艦船動力的第一次重大革命。1807年,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設計並建成了第1艘明輪蒸汽艦「克萊蒙特」號,它使用木頭和煤作燃料,時速可達3000米。1815年,富爾頓為美國建造了第1艘蒸汽動力戰艦「德莫洛戈斯」號,1819年,美國的蒸汽船「薩凡納」號首次橫渡了大西洋。1820年,第1艘鐵殼蒸汽船建成。

1829年,奧地利人約瑟夫·萊塞爾發明了可用於船舶的螺旋槳,隨後,瑞典工程師約翰·埃里克森又對其進行改進,使之能與蒸汽機相近,這就使蒸汽機可以安裝在艦船的吃水線以下的艙室里。螺旋槳發明並裝艦使用後,把航速從幾節提高到十幾節,使軍艦第一次具備高速和良好的機動能力,可不受風向、風速、潮流的影響而進行遠洋作戰。

1849年,法國建造了第1艘螺旋槳推進器的戰列艦「拿破崙」號,該船的蒸汽發動機有440千瓦,船上裝備了100門火炮。由於此時的火炮炮膛已經應用了來復線,炮彈也改為殺傷力更大的爆破彈,艦船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炮彈的發射距離已經達到了7650米人左右,設計精度也大為提高,這也迫使戰艦的設計更多地要考慮採用裝甲來保護自己,這就加速了鋼鐵戰艦的出現和發展。

19世紀的蒸汽動力鐵甲艦

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軍海軍部長為了迅速裝備自己的海軍,於1862年3月將北軍丟棄的一艘木質螺旋槳蒸汽驅逐艦「麥利瑪克」號打撈起來,以英國的「勇士」號裝甲艦為樣板,進行了大規模改裝,使之成為一艘裝甲艦,並重新命名為「弗吉尼亞」號。南軍的這艘包鐵甲戰艦,排水量達3500噸,乘員320人,首任艦長是富蘭克林·布坎南上校。南軍建成了自己的鐵甲艦。

1862年3月8日,南北兩軍的戰艦在漢普頓錨地附近海域遭遇,並展開激戰。「弗吉尼亞」號企圖突破北軍軍艦的封鎖線,用新裝大炮的開花彈擊沉了2艘北軍的木質帆艦「坎帕蘭」號和「國會」號。北軍用大炮轟擊該船,但並不能擊穿船體包著的鐵甲,第2天,「弗吉尼亞」號展開歷時4小時的炮戰,雖雙方都沒能用大炮擊穿對方戰船上的鐵甲,但擊中後爆炸的開花彈卻使北軍戰船上的土兵受到巨大威脅。另一方面,北軍戰船上裝的可以旋轉的炮塔使大炮在船體的任何角度都能實施炮擊。

早期的戰列艦

早期的戰列艦也稱鐵甲艦、裝甲艦等。在航空母艦出現以前,戰列艦成為主宰海洋的巨型戰船達數百年之久。

17世紀至19世紀中期,是風帆戰列艦主宰海戰的階段。戰船為木質船體,最大為3桅帆船,通常設2~3層甲板,帶有輪子的火炮置於甲板之上,通過舷側門進行射擊。17世紀,戰列艦最大為1750噸,裝有80~100門火炮,艦員600~700人。18世紀,排水量增至2000噸以上設3層甲板,裝120~140門火炮。火炮多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從炮口裝填實心炮彈。19世紀中期,戰列艦排水量已達4000~5000噸,裝有120~130門從炮尾裝填爆炸彈的火炮。由於炮塔不能旋轉,所以作戰時必須將戰列艦一字排開,用舷側艦炮進行射擊。

英國1860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1873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完全去除風帆、採用蒸汽動力的「蹂躪」號鐵殼裝甲艦;1892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至此,戰列艦的發展趨於成熟,各國開始向大噸位、猛火力、重裝甲、高航速方向發展。

有史以來,戰列艦噸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達6.9萬噸,航速達27節,續航力為7200海里。裝有9門主炮,口徑460毫米,射程45千米。此外,還裝有12~20門中口徑副炮和100門左右小口徑副炮;戰列艦在水線以上的船舷、甲板、炮塔、指揮塔等部位都裝有裝甲防護。一般為150~400主毫米厚,個別部位達400~500毫米。

日本「武藏」號戰列艦,排水量高達69000噸,為世界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戰列艦曾作為海軍之魂稱雄於世長達200多年,主宰著世界海洋。1941年12月8比英國當時最新型的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駛離新加坡,阻止日軍在馬來西亞半島北岸登陸。12月10日,英國這兩艘軍艦被日本海軍岸基轟炸機發現。盡管英國軍艦向飛機猛烈開炮掃射,也抵擋不住日本飛機的狂轟猛炸,很快被擊沉了。事實證明,用戰列艦和巡洋艦奪取制海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二戰後,由於核動力、艦載機、導彈及電子裝備的大量裝備使用,使戰列艦的優勢所剩無幾,很快處於從屬地位,並被航空母艦取代。

無畏級巨型戰列艦時代

1906年2月10日,英國建造的「無畏」號戰列艦開始下水服役。該艦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20世紀現代化戰列艦。它的排水量為1.79萬噸,航速21節。武器裝備為305毫米炮10門,分別配置在5座炮塔內,其中3座在首尾線上,2座在兩舷;76毫米炮24門,用來抗擊雷擊艦的攻擊。它的兩舷、炮塔和指揮室的裝甲厚達279毫米,還有5具457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該艦首次採用了蒸汽輪機作主機,4台螺旋槳推進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和最龐大的戰列艦,而且是第一艘全部裝備大口徑火炮的軍艦。

「無畏」號戰列艦與當時其他戰列艦的主要區別是:主炮的數量和口徑大大增加了,而且沒有中口徑火炮。這種威力強大的戰列艦很快成為各國製造戰列艦的榜樣。德國獲悉英國第一艘無畏級戰列艦下水後,於1906年修改了海軍法案,對原計劃建造的大型軍艦一律改造成與無畏級相似的戰列艦。1908年,英國製造出無畏級戰州艦8艘,德國建造7艘。繼之而起的戰州艦航速已達23~266節,排水量達3萬噸以下,主炮口徑達380毫米,從而導致了「大艦巨炮」主義的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滿載排水量3000~4000噸級的巡洋艦,動力裝置以燃油蒸汽輪機為主,航速由25節增至30節,艦炮多為127~152毫米口徑,最大達190毫米。

英國「蘇塞克斯」號重巡洋艦。戰爭期間用快速商船改裝了一批輔助巡洋艦,裝備一定數量的艦炮、魚雷和水雷等,以彌補巡洋艦數量的不足。

戰後各國建造的大型商船還預留炮座,以備緊急改裝成巡洋艦。這時期,各國的巡洋艦有幾種,一種是重巡洋艦,其垂直裝甲厚約76~203毫米,水平裝甲厚約51~127毫米,排水量1~2萬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達1.2萬萬海里,能與戰列艦、航空母艦在遠洋協同作戰。它裝有8~9門主炮,口徑在203毫米以上分裝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滅敵巡洋艦和攻擊岸上目標。

此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在130毫米以下,多為高平兩用數十門自動炮,用於抗擊小型艦艇和飛機的來襲。有的還裝有3~4架水上飛機,用以校正艦炮射擊和進行偵察。另一種是輕巡洋艦,排水量5000~10000噸左右,航速35節,續航力10000海里,裝甲厚約51~127毫米。輕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下,裝有6~12門主炮,其作用是攻擊輕型艦艇和陸是目標。有的裝127~133毫米艦炮,用於對空防禦和攻擊小艇。有的主炮口徑88~127毫米,副炮8~12門,另配幾十門小口徑炮。

此外,還配有魚雷、水雷和深水炸彈等,一般裝2座3~5聯裝魚雷發射管,攜水雷80~100枚,還可攜2~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

早期專門對付魚雷艇的驅逐艦

19世紀60年代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用水雷作為攻擊武器的水雷艇。這種艇將水雷拖曳於艇後,以觸及敵艦使之重創或沉沒。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魚雷問世之後,便很快裝艇使用。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軍國家已建成800餘艘魚雷艇,對大型軍艦形成很大威脅。1893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批「哈沃克」號和「大黃蜂」號遠洋魚雷艇,排水量240噸,航速27節,足當時最快的戰艇,裝有3座魚雷發射管和4門艦炮。這種專門對付魚雷艇的戰艦當時被稱作魚雷艇驅逐艦,此為驅逐艦的始祖。

早期的驅逐艦以蒸汽機為動力,機動能力很差,1899年被蒸汽輪機取代,航速提高到30節,排水量增至1000多噸,已具備了隨艦隊遠洋作戰的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已成為艦隊的重要作戰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驅逐艦排水量增至2000噸左右,到大戰結束時,已達3500噸左右。航速也相應增至35~40節,成為最快的戰斗艦艇。驅逐艦的武器配備也逐漸增強,魚雷發射管由單管發展為雙聯裝、甚至五聯裝,艦炮由1~2門75毫米炮增至3~6門130毫米炮,作戰威力有很大提高。各參戰國投入二戰的驅逐艦總數達1800艘之多,使驅逐艦成為參戰機會最多的水面戰船。

航空母艦的出現

1913年英國皇家海軍改裝輕巡洋艦「競技神」號為水上飛機母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多艘艦只改裝成同類母艦。水上飛機利用浮筒下可脫落的輪子起飛,降落時則落在艦旁海面,再吊回艦上。

1915年8月12日,蕭特184型水上飛機自英國航空母艦「彭米克利」號上起飛,在土耳其馬爾馬拉海擊沉一艘土耳其補給艦,成為第1架用魚雷擊沉戰艦的飛機。

1917年,一戰後期,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以甲板中部建築為界,鋪上木製跑道供飛機起飛用。

1917年8月2日,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鄧寧中校駕駛飛機降落在「暴怒」號上,成為降落在航行中艦只上的第一人。

1918年,拆去後炮塔,加建降落甲板,但中部的艦樓、桅桿和煙囪仍然把飛行甲板分隔為兩段,使飛機升降相當危險和不便。這艘改裝後的巡洋艦叫「暴怒」號飛機搭載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是最早出現的用舊軍艦改裝成的航空母艦。同年7月,從這艘艦上起飛的飛機,轟炸了德國的一個空軍基地。

1918年,英國又把一艘正在建造的客輪「康蒂羅索」號改裝成「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飛行跑道更長了,起飛和降落極為方便。有一層機庫甲板及幾部液壓升降機,可載機20架。

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

1954年1月,世界第1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建成下水。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水下排水量4040噸。長974米、寬84米、吃水67米。主機採用壓水堆和蒸汽機組成,總功率15萬馬力。最高時速為30節,潛航速度超過20節,並能一直保持這一速度航行。

1955年5月,「鸚鵡螺」號在試航中走完從康涅狄格州新倫敦到波多黎各聖胡安之間的航程,只用了84小時,全部在水下行進,打破了歷史上所有潛艇的速度、續航力和航程的紀錄。1957年,它成為第一艘在北極冰下航行的船。

第2年,它載著116名船員,從珍珠港出發,然後向北行駛穿過白令海峽。8月1日,潛艇在阿拉斯加的巴羅岬潛入水下,一直向北駛去。潛艇一直在冰層下面航行,中途只有一次升上潛望鏡檢查方位。

1958年8月3日上午1時45分,潛艇在大塊浮冰下穿過了北極。8月5日,潛艇駛入格陵蘭海才浮出水面。8月7日抵達冰島,結束航行。此次航行在冰下穿越了3704千米,打破了潛艇航行史上的所有記錄,且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原子彈和核動力潛艇

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人開始研製原子彈前,美國海軍研究所的羅斯·根恩博士就曾提出第一個建造核潛艇的建議。

1946年,同一研究所的菲利普·艾貝爾森博士提出研製動力裝置計劃。隨後,研製工作在海曼·里科弗上校領導下正式開始。核潛艇的心臟是受控制的核分裂,須有一具核反應堆。設計製造能在潛艇內工作的反應堆,是一項最具有創造性和涉及范圍極廣的研究工作。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科學顧問喬治·基斯塔科夫斯基博士形容這種劃時代的潛艇是「美國工業技術中一個令人驚異的小天地」。核動力獲取的原理大致是:反應堆里受控分裂所產生的熱傳到密封導管內的水中,由於水處於高壓下,它能升到高溫而不沸騰。泵把超高熱的水抽進蒸汽發生器,在那兒熱力傳到第二套水處理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的水受洛杉磯攻擊型核潛艇到的壓力低,便沸騰起來。沸水所產生的蒸汽供應機艙帶動渦輪。轉動的渦輪又帶動螺旋槳和開動供應潛艇所需電力的發電機。蒸汽已通過渦輪,溫度便降低還原為水,又回到蒸汽發生器第二套系統中。潛艇使在這種完全不需要空氣來助燃的動力推動下長時間地在水下運行了。

此外,由於這種持久的動力會帶來人所需要的許多東西,於是核潛艇的製造成為可能。

美國人最早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

僅有核動力和常規武器的潛艇,並沒有增大潛艇的威懾力,潛艇也不具備戰略價值。

俄羅斯D1彈道導彈核潛艇。於是,1957年美國首先開始研製第一代裝有遠程導彈的核潛艇。

研製工作歷時5年,由美海軍特種計劃處和威廉·小羅伯恩海軍少將負責。研究費用35億美元。5年後試製成可從水下潛艇發射的北極星A-1型導彈。它是世界上第一枚遠程固體燃料導彈,重約15噸,形狀像個香檳瓶。它裝上核彈頭能飛2253千米。發射時利用壓縮空氣將它從發射管中推出。離開水面時,它的兩節火箭發動機點火,使它升入預定彈道,以每小時1931千米的高速掠過同溫層,然後火箭脫開,導彈射向目標。

1958年9月底有5枚導彈發射失敗。

1959年4月,第6枚掠空而過,直中目標。

與此同時,第一艘設計用以攜載導彈的潛艇「喬治·華盛頓」號,1959年6月9日在康涅狄格州的泰晤士河下水。美國人立刻把這種威力巨大的北極星A-1型導彈裝上去。1960年7月20日12點39分,這艘潛艇在水下成功地發射了一枚北極星導彈。

從此,美國開始有了在海洋任何地方都可以發射的戰略武器。陸上的導彈發射場容易被敵方偵察出來,但極難在來得及反應的時間內找到這種隱蔽的、隨時行動的潛艇。這種潛艇分布在世界各地,監視著射程以內的所有陸上目標。它們發射的命中率高,裝有核彈頭的導彈幾乎可以摧毀一切。

Ⅱ 1997年中國以4億美元一艘的價格買驅逐艦,這件事你怎麼看

現代級無論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反潛直升機甚至速射炮,都是很實用的,其中一些我國當時根本沒有類似的產品。

自然,現代級就算在90年代也不是什麼先進的東西,到了今天更是落後的不成樣子。

然而,在90年代,說句難聽的,我國就算出40億美元一艘,未必能夠有國家願意賣給你,西方都對你武器禁運了,子彈都不賣。

毛子願意賣給你現代級,也算是不錯了,對解放軍海軍也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這筆買賣是非常合算的。

Ⅲ 俄羅斯有哪些反航母武器

俄羅斯海軍的反航母戰略繼承自蘇聯海軍。1 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使蘇聯顏面盡失,處於優勢的美國航母戰斗群令沉醉於開發遠程導彈的蘇聯當局驚醒,開始大力研究對付航空母艦的手段。由於蘇聯,俄羅斯沒有像英、美那樣的海軍傳統思維,創新思維成為蘇聯海軍作戰研究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被贊譽為「紅色馬漢」的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主持的蘇聯海軍科研部門,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對稱「反航母」作戰理論體系,並被後來的俄羅斯海軍沿襲至今。

該理論的2個關鍵原則是「系統對抗」與「不對稱打擊」。由於蘇聯工業基礎短期內難以打造出全面抗衡西方的艦隊,因此海軍在打擊航空母艦的策略上強調突破關鍵技術、大量建造價格低廉的特殊艦艇,組成一支分工合作的「多功能艦隊」,以「系統對抗」的方式來取得勝利。俄羅斯海軍歸納出「首輪齊射」的反航母作戰原則:艦隊在遇到不可避免的沖突時,要不顧一切地搶佔有利戰位,利用己方導彈在射程和破壞力方面的「不對稱優勢」,先發制人地將遠程導彈全部打出去,使敵艦隊在來不及做出反應前就被消滅掉。

根據俄羅斯海軍教案的論述,對付類似「尼米茲」級的超級航母,「三位一體」的飽和攻擊至少要一次性發射90枚以上的導彈。俄軍在大艦對決的狀況下處於「非對稱優勢」,尤其在近海防禦作戰中,敵航母艦載航空兵會受到俄海軍航空兵岸基飛機的堅決打擊。

上述反航母戰略的目的,就在於縮小俄羅斯海軍與美國海軍在航母對抗作戰時的差距。一位俄軍總參謀部軍官曾指出:「我們的艦艇在建造過程中存在許多缺陷,這已不是秘密。此外,我們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面也落在美國人後面,在無線定位和電子戰方面的落後程度更嚴重。我方核潛艇航行時發出巨大雜訊也不是秘密。我們了解這些缺陷,並盡力解決這些問題……(然而)根據我方評估,俄羅斯所有艦艇能夠在戰爭中充分展現作戰效能,在跟蹤和打擊敵方航母方面有絕對把握。」雖然目前俄艦隊與美艦隊相比,在作戰能力上的差距非常大,但俄羅斯採取的反航母戰略改變了這種局面。

蘇聯導彈嚇退美國航母

最近解密的美國冷戰期間的檔案顯示,蘇,俄特色的反航母戰術曾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期間得到具體表現,最後是蘇聯艦隊取得完勝。當時分別支持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美蘇艦隊在希臘克里特島附近的水域緊張對峙。蘇聯因向敘利亞提供補給的船隊遭到以色列飛機的襲擊,實際上已參加戰爭。作為牽制,美國3個航母戰斗群從10月20日開始挑釁性地向蘇聯艦隊逼近。

在蘇美艦隊越來越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時,蘇軍指揮官沃洛布耶夫採取了多種讓美軍感到緊張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顯示蘇軍潛艇對美軍航母構成的威脅。由於美軍飛機一直在搜索蘇軍潛艇,蘇聯水兵便向海中投下一枚手榴彈,好像是在與己方潛艇進行聯絡,這後美軍飛機的起降強度明顯升高。沃洛布耶夫說:「讓他們神經緊張去吧。」蘇聯艦隊的「伏爾加」號、「格羅茲尼」號巡洋艦,3艘「卡辛」級驅逐艦均擁有威力強大的反艦巡航導彈,它們採用被美國人稱為「自殺性」的隊形,把反艦導彈全部瞄準在場的美軍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等待一聲令下即發起攻擊,其他美軍艦艇僅是次要目標。10月25日,蘇聯艦隊向美軍發出信號:「如果美國干預蘇聯運輸補給行動,將會遭到蘇方武力回擊。」最終,美國總統尼克松下達了撤退的命令,在嚴陣以待的蘇聯艦隊面前轉舵西去,力量本屬弱小的蘇聯艦隊用能力捍衛了自己的尊嚴。
俄羅斯反航母武器擷英

為解決打航母問題,蘇聯從70年代開始進行反航母「撒手鐧」武器的研製,取得了很大進展。以下是幾種俄羅斯海軍現役及出口的重點反航母武器。

「拉達」級柴電潛艇

2005年3月10日,「拉達」級柴電潛艇(677型)首艇「聖彼得堡」號在俄海軍上將造船廠正式移交俄波羅的海艦隊,成為該艦隊近10年來獲得的第一艘先進作戰艦艇。據研製該潛艇的紅寶石中央設計局稱,「拉達」級潛艇應用了許多新的系統,在設計上也有諸多創新。俄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瓦盧耶夫稱它是「俄海軍300年裝備史上隱身性能最好、雜訊最小、性價比最高」的潛艇。它在波歲的海艦隊的服役,意味著今後北約艦艇在進出水下情況復雜的波羅的海時將要更加小心,因為這種有「海洋黑洞」之稱的水下幽靈幾乎難以被捕捉到。
「拉達」級是紅寶石中央設計局在「基洛」級636型常規動力潛艇基礎上研製出的第四代常規動力潛艇。新型潛艇在設計上多有創新,採用了大量新技術,包括從636型設計經驗發展而來的降噪新技術。該艇艇身為水滴形設計,外表短粗,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最佳降噪形狀。艇殼採用高強度AB-2鋼材,艇身表面敷設有消聲瓦,不但能吸收本艇噪音,還可以減少對主動聲吶的反射波。推進器採用7葉大側斜精加工螺旋槳,轉速降到250轉/分。柴油發動機被安置在軟墊上運轉,還對艇內高雜訊設備加裝了消聲器、隔音罩。「拉達」級潛艇的噪音降到了110分貝,與海洋背景噪音相差無幾,因此可以在敵方艦艇渾然不知的情況下發起致命攻擊。
「拉達」級柴電潛艇長67米、寬7.1米,標准排水量為1950噸,水下排水量為2650噸。與傳統的柴電潛艇必須經常浮出水面、啟動柴油發動機充電的「致命弱點」相比,「拉達」級採用了世界新一代常規潛艇流行的不依賴空氣推進(AIP)裝置,這種裝置通過在艇內安裝燃料電池提供動力,提高水下續航時間。「拉達」級採用兩組鹼性燃料電池系統,同時還有一套功率4100千瓦的柴電動力裝置。整套燃料電池動力裝置的功率為300千瓦,能保證潛艇在水下以3.5節的速度持續航行20天。該級艇的水下最大航速21節,水面最大航速為10~11節,通氣管狀態下續航能力為4000海里/7節,自持力45天,水下繼航能力為650海里/3節,下潛深度250米。
「拉達」級潛艇的自動化程度和電子設備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裝有「利蒂」綜合作戰系統和「利拉」聲吶系統。艇上的自動化指控系統的操作都集中在主控室內,操作員通過8個彩色多功能控制台操作所有的艇裝系統。各種感測器通過先進的數據匯流排與自動化指揮和武器控制系統連接在一起,從感測器獲得的戰場信息能快速得到自動加工、分析,
並顯示在控制台屏幕上。「拉達」級潛艇能夠先於敵方發現目標,並在敵方潛艇位置數據被輸入系統15秒後即實施攻擊。由於自動化程度高,潛艇的艇員編制僅為34~41人,遠小於「基洛」636型。
同樣令西方國家感到畏懼的,是「拉達」級艇上強大而繁多的武器裝備:6個直徑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可發射53型線導魚雷、中近程SS-N-15反潛導彈、「俱樂部S」反艦巡航導彈。艇上最多可攜帶18枚魚雷或導彈,快速裝填裝置令西方常規潛艇望塵莫及。為了應對日趨嚴重的航空反潛威脅,紅寶石設計局甚至為「拉達」級潛艇研製了水下發射的SA-N-25潛射防空導彈。該導彈將置於一個標準的圓筒形貯存/發射容器中,容器外徑與潛艇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匹配,可以迅速裝填入發射管。SA-N-25導彈從「拉達」級潛艇像魚雷一樣射出後,火箭發動機即刻點燃,導彈迅速沖出海面。導彈上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在出水瞬間開始工作。它既可以自主捕獲空中目標、實施攻擊,又可通過光纖雙向傳輸信息由潛艇內的操作人員遙控攻擊。防空導彈的發射容器長7米,空重1200千克;導彈重120千克,射程18千米,以3倍聲速飛行,具有全自主、全向攻擊能力,從而可以極大地削弱反潛直升機等空中平台的威脅。「拉達」級艇還能夠攜帶30枚水雷封鎖水道,這一點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相當有吸引力。
另據英國《簡氏國際防務評論》報道,2004年9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附近舉行的非洲航天航空和防務展上,俄羅斯紅寶石中央設計局展示了一艘延長了一段艙體的「拉達」級常規潛艇的模型,這段7米長的艙體可以容納8枚垂直發射的「布拉莫斯」反艦巡航導彈。「布拉莫斯」導彈是印度國防研究和開發組織與俄羅斯彩虹機械設計局聯合開發的,採用沖壓噴氣發動機,超聲速飛行;最大射程290千米,具有對地攻擊能力,可換裝核戰斗部;只需1枚命中,航空母艦就會粉身碎骨。

「現代Ⅱ」級導彈驅逐艦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2005年底之前,俄羅斯北方造船廠向外國客戶移交2艘956EM型「現代Ⅱ」級導彈驅逐艦。該級艦是專為遠程反艦任務而設計的,將與遠程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陸基轟炸機協同,摧毀闖入己方導彈核潛艇活動領域、攔截己方潛艇的敵航母編隊。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資深海軍編輯切尼·夏普稱,「現代Ⅱ」級綜合了俄羅斯最新戰艦製造技術,在重點部位採用類似俄羅斯為[口度製造的「17號工程」(Project 17)護衛艦那樣的隱身技術。
「現代Ⅱ」級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增至7940噸,長156.5米、寬1.72米,吃水5.96米。從目前公布的示意圖看,「現代Ⅱ」級的艦橋低矮,艦首部干舷較高,可以改善遠洋航行的性能。兩舷從艉部到艦橋前方附近有明顯的折角線,艦艉為方形。採用小長寬比的寬艦型,水線面系數較大。盡管這種艦型會使最高航速受到影響,但增加了艦艇的適航性。艦體採用高強度鋼材製造,全艦由15道橫隔壁分割成16個水密艙,可保證任意相鄰的3個艙進水而不會翻沉。每個艙段和重要部位都設置有多種消防設備,並有專門的損管部門。重點艙門可以密封,使全艦具有良好的內部防護能力。艦上乘員有344人。為適應遠洋航行,艦上提高了居住舒適性,平均居住面積為軍官5米2、士官3米2、水兵2米2。艦內設有空調和通風系統,對改善艙內作業有很大幫助。
至於動力系統,早期的「現代」級採用蒸汽動力裝置,有4台鍋爐和2台汽輪機,總功率12萬馬力,採用雙軸驅動,最高航速32.7節。在裝載最大燃料以18節航行時,續航力有6100海里。目前,關於「現代Ⅱ」級的動力系統是否採用最新式的燃氣輪機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功率絕對大於早期「現代」。
「現代Ⅱ」級驅逐艦將進攻當作最好的防禦。根據俄方提供的信息,為「現代Ⅱ」准備的反航母「撒手鐧」是射程達240千米的3M80BME超聲速反艦導彈。它兼顧反艦和對地攻擊能力,助推火箭使用固體燃料,主發動機是使用液體燃料的;中壓式噴氣發動機,最高時速2~2.5馬赫。高空、低空飛行的最大射程分別為240千米和150千米,射高5~15米,彈頭重200千克,發射重量3000千克。彈頭制導系統搜索角度為±45°;高空飛行的巡航高度15000米,由慣性制導,接近目標時下降到5~10米;在距目標25千米處,抗干擾的雷達自動制導系統開始追蹤目標。
出於成本考慮,「現代Ⅱ」級防空系統提高水平是採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採用比「現代」級上SA-N-7更好的SA-N-17「烏拉爾」中程防空導彈,備彈量64枚,能夠對多個目標進行跟蹤,並讓6枚導彈同時進行瞄準。SA-N-17的射程為40~50千米,飛行速度3馬赫,可對付戰機和反艦導彈等目標。導彈在中段採用慣性加彈道修正指令制導,末段為半主動雷達制導。指令制導可讓導彈在中段飛行時節約能量,從而增加射程。

P-700「花崗岩」超聲速反艦導彈

世界上最有威脅的武器是什麼?俄羅斯人的解釋是既能讓敵人一無所知、而性能又具有一流水準的武器,符合此種要求的武器就存在於俄羅斯海軍的驕傲——「彼得大帝」號巡洋艦上。它配備的P-700「花崗岩」超聲速反艦導彈是任何軍艦都為之膽寒的強大武器,即使航空母艦也不例外。
P-700反艦導彈長10米,發射質量7000千克,飛行速度為2.5馬赫。蘇聯/俄羅斯導彈歷來追尋「大且重」的設計理念,靠增大導彈的幾何尺寸和發射質量來提高導彈的打擊能力,以便能夠對美國航母構成實質性威脅。導彈採用整體式沖壓發動機,彈體為變直徑圓柱體,中部較粗,呈鼓形。頭部為沖壓發動機環形進氣道,彈體中部有一對較小的上單翼,可以折疊,後部有呈「X」形配置的尾翼,對飛行姿態進行控制。
據俄羅斯零星資料顯示,「花崗岩」導彈的制導系統廣泛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彈上計算機儲存有現代各類戰艦的數據、可能採用的戰術編隊、敵方可能使用的電子對抗技術以及躲避防空系統的方法。「花崗岩」可以選擇目標並將其分類,然後選擇一種最佳打擊策略。在齊射攻擊中,導彈能自主決定攻擊編隊里的哪個目標,並自主實施最佳戰術機動,攻擊該目標。一旦艦隊中的主要目標被摧毀,剩下的導彈將攻擊編隊中別的艦艇。這樣的自主程度對導彈的智能化程度要求相當高,導彈相互間必須具有高性能的數據鏈。

Ⅳ 俄羅斯的主要武器是什麼

美國建立NMD體系一波三折,幾度使世界輿論嘩然。在最近美俄的高峰會談中,俄羅斯一直持強硬立場,敢於對美國說「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俄羅斯軍事實力雄厚,對美國有撒手鐧,使美國不敢妄自尊大,也是重要原因。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復甦,其武器裝備在原本良好的基礎上,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甚至可以在各個領域與美國繼續抗衡。在陸戰武器方面:美國有 M1系列坦克,俄羅斯則有T—80、T—90等;美國研製出敏感反裝甲彈葯,俄羅斯則開發出「紅土地—M」152毫米激光制導炮彈;美國開始裝備「輕標槍」單兵反坦克導彈,俄羅斯便推出採用雙重製導技術的新型9M123反坦克導彈。在海戰武器方面:1996年美國裝備「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和「伯克」級驅逐艦,俄羅斯則裝備了「北風之神」級攻擊核潛艇和「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重型巡洋艦。在空戰武器方面:美國研製出「暗星」無人駕駛偵察機,俄羅斯便裝備了「熊蜂」無人駕駛偵察機;美國宣布研製出F—22「猛禽」戰斗機,俄羅斯則向世界展示出S—37 「金雕」戰斗機。總之,競爭從地上、水下到太空,從常規武器、核武器到新概念武器,俄羅斯利用自己雄厚的軍事科技實力,在一些高精尖武器裝備上直逼美國的優勢地位,使美國不得不對俄羅斯刮目。目前俄羅斯對付美國尖端武器的撒手鐧主要有:

航母剋星:「寶石」

「寶石」反艦導彈是由俄羅斯「彩虹」設計局研製的第四代超音速反艦導彈,它屬於一種戰役戰術導彈,可以用於對各種復雜目標進行打擊。既可打擊單艘艦只,又可打擊敵方的航母編隊,是俄羅斯對付美國航母最具威力的剋星之一。

「寶石」導彈的性能遠遠優於當今西方國家裝備的反艦導彈,其主要特點:一是能在飛行中自動調整自己的最佳飛行高度,避免過早暴露和及時規避浪峰,其最低飛行高度為5米;二是採用了主動和被動雷達聯合制導,因此抗干擾能力很強,在接近目標時,它能自動進行S型戰術運動,以規避敵防空火器的攔截;三是飛行速度快,使防禦方幾乎無法發射干擾彈和干擾電波進行軟對抗,也來不及以導彈和用「密集陣」火炮進行硬防禦。四是威力大,攻擊目標准確。

NMD的冤家:「白楊」

近年來,俄羅斯戰略導彈也有長足發展。作為俄羅斯21世紀主要核打擊力量的「白楊—M」戰略導彈,已於1997年12月正式服役,並進入戰斗值勤狀態,這標志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戰鬥力達到了新水平。

「白楊—M」戰略導彈採用三級固體火箭推進燃料,最大射程近2萬公里,命中精度大大優於美國的「MX和平保衛者」洲際導彈,且發射反應時間更短。它的制導控制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帶有人工智慧控制系統,可以突破多種導彈防禦體系。據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透露,這種導彈的飛行性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一種反導系統能攔住它。

「阿帕奇」死敵:「短吻鱷」

1996年初,俄羅斯研製出最新型的卡—52戰斗直升機,這種稱「短吻鱷」的雙座直升機,能全天候作戰,且夜戰能力大大提高。

與美軍裝備的「阿帕奇」直升機相比,「短吻鱷」的新結構可防止像「阿帕奇」直升機那樣一旦尾部被擊中即失去平衡而造成整架直升機墜毀;減輕整機的重量,使上升力增加12%;該機還提高了在高溫、潮濕等環境下進行低空盤旋與貼地飛行能力,使飛行員增強了近距作戰的信心。

「猛禽」天敵:「金雕」

1997年9月11日,美國剛宣布結束對其最新型的第四代戰斗機F—22「猛禽」 的研製兩周後,性能更為先進的俄羅斯第五代戰斗機的試驗機S—37「金雕」已飛上了天空。這種有著一雙前掠機翼、外觀一反傳統的飛機一出現,就引起了美國的特別關注。該機採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翼面布局、前掠機翼、雙重尾翼設計,其性能遠遠超過了迄今世界其它戰機,難怪令西方瞠目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驅逐英國軍艦是用什麼武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