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人怎麼看待蘇聯解體
既懷念又不喜歡的矛盾心態。 用普京一句話解釋,就是:「誰不後悔蘇聯解體就是沒良心,誰想回到蘇聯時代就是沒腦子」, 1、懷念蘇聯時代。 蘇聯的光榮,讓美國都顫栗。沒有失業、全民醫保,主導世界的大力量。 1991年3月17日,蘇聯就關於是否保留聯盟的問題進行了全民公決,這是蘇聯歷史上第一次全民公決。當時全國登記的選民共1.84億人,其中參加投票的為1.47億人,76%的人贊成保留蘇聯。 2、沒人想回到蘇聯時代 蘇聯時代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工作完全分配,沒有自主選擇權。此外詬病比較多的是斯大林在30年代的清洗以及高壓統治。 總的來說,自由度高,收入也恢復到了解體前的水平,福利不及以前。 3、憎恨戈爾巴喬夫 超過50% 的俄民眾認為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領導人「過錯大於功」,對其表示反感者佔28%,認為「功大於過」的佔11%,表示好感的只有14%。1996年他最後一次競選總統時,甚至只得到了0.5%的選票
2. 現在俄羅斯人對馬克思、列寧還很尊重嗎
當然尊重
無論是前蘇聯,還是俄羅斯,他們都有同一個願望:人人平等
所以才出現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而馬克思、列寧順勢而入,才誕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接下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斯大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綱領性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摒棄了斯大林主義。
但原則還是想讓社會變好
3. 現在的俄羅斯人是怎麼看待斯大林的
俄羅斯人對斯大林的看法是大相徑庭的:有人視他為黨和國家的偉大領導,沒有他,列寧思想不會發展,他在經濟和反法西斯上貢獻巨大;有人則指責他是獨裁者,剝削農民,壓迫社會。如果說有共識的話,那就是,大家都會承認「斯大林是一個大人物,對歷史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不管這種影響是好是壞」。
今天的俄羅斯人多數未曾經歷過斯大林時期,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生活過。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年輕人也開始對斯大林產生興趣,政府、學校、報紙都告訴他們,要更多地從國家現代化的角度去看待斯大林,作為愛國的一代,他們的付出是為了換來俄羅斯更美好的未來。懷念斯大林已不僅僅是「遺老」們的情結,更是那些為俄羅斯跌出一流國家而憂傷的年輕人如何看待歷史和未來的問題。
在過去一年裡,俄羅斯政府從言辭和行動上開啟了新一輪的「去斯大林化」運動,公開承認他犯下的、一度「被遺忘」的一些罪行,這些罪行在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主政時期曾被揭露。自去年年底開始的這輪「去斯大林化」運動有逐漸升溫的趨勢。去年10月30日,也就是「斯大林大清洗遇難者紀念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在視頻博客中毫不含糊地譴責了「斯大林的罪行」,並稱這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然而,不管「去斯大林化」運動的動機如何,正式承認斯大林的罪行無疑是一個社會的進步。
4. 現在的俄羅斯人如何評價赫魯曉夫
總體來說,現在的俄羅斯人對於赫魯曉夫的評價是要好於斯大林的。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何會有這種偏差。在權力謀取方面,赫魯曉夫繼承自斯大林,是斯大林一手提拔起來他,直到最後他掌握前蘇聯大權,他都將斯大林的意見奉為“導師真理”,然而斯大林死後,這位曾經的乖學生就迫不及待的掘了斯大林的墳墓,將其遷出列寧墓。之後在經過1956年那篇長達四個半小時的“內部講話”傳播於世界各地,赫魯曉夫成了第一個公然將全民偶像斯大林拉下神壇的人。
5. 俄羅斯人是如何評價葉卡捷琳娜大帝的
俄羅斯歷史只有兩位大帝,一位是使俄國從野蠻時代邁向帝國時代的彼得大帝,另一位是使俄國成為歐洲霸主的葉卡捷琳娜大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出生於普魯士一個敗落貴族家庭。父親是普魯士軍隊中的一位將軍,後被封為公爵,封地是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國,這只不過是當時德國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國。如果不是她13歲那年的一個偶然事件,索菲婭的命運可能與同年代的貴族小姐們沒有什麼兩樣。
1744年,索菲婭公主皈依了東正教,改名為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
1745年,俄羅斯宮廷為彼得與葉卡捷琳娜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葉卡捷琳娜接手時的俄羅斯雖不是千瘡百孔,但也危機四伏。她在日記中寫道:"國庫空虛,軍中已三月無餉。商貿日益凋敝,多有囤積壟斷之現象。國政鬆弛,軍機各部亦有欠款之舉,海政疲憊,幾近崩潰。司法淪為銖兩悉稱,律令之行惟強者是瞻。"鑒於這種情況,葉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一系列施政目標,旨在強調恢復國家行政秩序,強化國家機器,促進商貿繁榮,增加國庫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施政目標中,葉卡捷琳娜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如果俄羅斯想要獲得自身民眾和周圍鄰國的尊重,俄羅斯就必須成為一個令人生畏的強權國家。
葉卡捷琳娜曾深受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於是她在1766年打算根據啟蒙思想對俄國進行重大變革,並召集了立法委員會。立法委員會的代表來自俄國的各個階層(沒有農奴和教士),旨在編撰法律。但委員會內部因階級的差別而四分五裂,加上普加喬夫起義的爆發,最後委員會流產了。
1774年,起義軍被打敗,普加喬夫被斬首並四馬分屍。普加喬夫死了,但與之合葬的是女皇曾經開明的思想
但更讓人矚目的還是她在開拓疆土上的成就。她打開了通向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擊敗了俄國的老牌敵人土耳其和瑞典,還和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起瓜分了波蘭(一共三次瓜分),從而得到波蘭46%以上的土地。此間,俄羅斯國家的土地面積擴大了67萬平方公里。望著大大擴張了的俄國版圖,葉卡捷琳娜豪情萬丈地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6. 俄羅斯人是怎麼看待《尼布楚條約》的
雖然《中俄尼布楚條約》不能算一個不平等條約,但許多人提起這個條約依然義憤填膺,並將其視為康熙皇帝及清朝鼠目寸光的典範。因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使得明明是戰爭勝利者的清朝,失去了包括貝加爾湖在內的大片領土,中國也從此失去了向北開拓西伯利亞的可能。
沙俄割占的中國領土
7. 俄羅斯曾受蒙古奴役兩百年,俄羅斯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不應該說奴役,而應該是同化,蒙古軍隊在征服俄羅斯的前期,還是很有強悍了,俄羅斯的大小公國也是面子上沉浮。面子下面其實都在搞各種聯合。蒙古統治了俄羅斯兩百年,可是在現代的俄羅斯根本就看不到被俄羅斯奴役過的痕跡。
8. 俄羅斯人如何看待它奪取中國遠東地區領土的 來自
那小兵:俄羅斯人如何看待它奪取中國遠東地區領土的問題,您可以做一個簡單解讀嗎?
普京總統顧問莫洛夫:這個問題比較敏感,但我還是想從一個中立角度談談。首先我要說的是,現有俄羅斯遠東領土都是通過合法程序獲取的,當然這也包括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俄邊境條約,這點大家都無話可說。因此,所謂中國人對俄羅斯佔領「中國領土」爭議目前僅僅是個歷史感情問題,不是現實法律糾紛問題。這個條約是中俄關系的基石,如果沒有這個安定的北方邊界,中國絕對無法大規模搞改革開放。
一,俄羅斯如果真的退出西伯利亞地區,這意味著美國和日本及其韓國進入該地區,中國面臨多個對手;
二,俄羅斯不會輕易退出西伯利亞,必然藉此使用「二桃殺三士」策略借力打力,讓日本這個海盜國家成為與中國的陸地邊界最大對手,同時促成美國聯合日本在該地區對付中國的格局,這對於中國是引狼入室;
三、中國人歷代都不習慣北方領土經營,這點從東北工業區衰敗和內蒙地區土地沙漠化就可以清楚看出。中國人是典型農耕民族,搞手工業和輕工業可以,搞重工業沒有恆心也沒有特長,最能耐就是搞房地產炒作,這絕對不適合北方地區。
我反而覺得中國政府絕對不希望俄羅斯這個北方大國失去這塊版圖,因為俄羅斯顯然比日本和美國在這塊土地上構成的威脅要小的多,俄羅斯有求於中國,中俄可以通過貿易達成互補性經貿合作,相互平等相待,這點上日本和美國都做不到,也不會做。
雖然有人說中國與俄羅斯是世仇,卻忽略了另一點,那就是中國和俄羅斯也是世交,尤其是意識形態方面有天然的契合度。雖然西方人刻意弱化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文化共性,我到認為中俄文化都具有濃厚的蒙古集權傳統色彩,更貼切的說,都有秦始皇的影子。刻薄一點說,我們兩國都曾經是蒙古人的奴隸民族,當我們不當奴隸時,卻無法擺脫要讓別人當「奴隸」的壞習慣,否則我們不知道如何統一管理如此巨大的國家。這註定我們兩國在無法吞並對方時會形成某種聯盟關系。
9. 俄羅斯人怎樣看待十月革命
俄羅斯人怎樣看待十月革命
是一場游戲一場夢。二月革命後蒙斯維克組成的臨時政府,無法完成領導國家的工作。全國面臨著焦灼的狀態。這時布爾什維克發動的十月革命佔領了冬宮,其實沒有費一兵一足,因為沒有抵抗。就像做夢一樣。和葉利欽的革命很像,俄羅斯的歷史很像小孩子在做游戲。
10. 俄羅斯人是怎樣評價蒙古人統治俄羅斯的
俄羅斯人對這件事可謂是深惡痛絕的,並且是連提都不想提起的。
當年蒙古人入侵俄羅斯,並且這段統治還不是短時間內的,而是長時間對俄羅斯進行侵略,是一段長達200年的統治,這對於俄羅斯這個戰斗民族來說,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俄羅斯不只有一個民族,這個國家如同中國一樣,具有很多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俄羅斯族,也是最純正的俄羅斯人。在眾多民族中,其中有一個民族叫做韃靼族。這個民族就是當時蒙古人統治俄羅斯時期,蒙古人和俄羅斯人的後代。
這個民族的人的長相現在已經很脫離歐洲化了,甚至有的人和蒙古人長得是一模一樣,並且這個民族如今在俄羅斯的地位非常低,俄羅斯人普遍認為這個民族的人不是純種俄羅斯人,甚至會受到歧視。由此可見俄羅斯人是多麼想拋棄那段被蒙古人統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