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羅斯休克療法是什麼意思
俄羅斯休克療法是一種經濟綱領和政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提出的。
薩克斯根據玻利維亞經濟危機問題,提出了一整套經濟綱領和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經濟自由化、經濟私有化、經濟穩定化,實行緊縮的金融和財政政策。
由於這套經濟綱領和政策的實施,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在短期內可能使社會的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震盪,甚至導致出現「休克」狀態,因此,人們借用醫學上的名詞,把薩克斯提出的這套穩定經濟、治理通貨膨脹的經濟綱領和政策稱為「休克療法」。
休克療法的作用:
經濟轉軌需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而在經濟轉軌的國家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宏觀經濟失控的狀況。對於那些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社會總需求極度擴張、經濟秩序 嚴重混亂而陷入經濟困境的國家而言,擺在第一位的任務顯然不是經濟轉軌,而是穩定宏觀經濟。
隨著宏觀經濟的不斷惡化,這些國家不可能用傳統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休克療法可以為這些國家提供有效的應急方案,使這些國家在短期內獲得宏觀經濟穩定,
從而為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有利的外部條件,奠定穩定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休克療法對經濟轉型至關重要,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能。
Ⅱ 什麼是休克療法為啥當年俄羅斯急切地把國運壓在休克療法上
休克療法本是一個醫學術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聘於玻利維亞的美國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在擔任政府經濟顧問期間提出來,至此,休克療法引入經濟領域。當時薩克斯根據玻利維亞經濟危機問題,提出了一整套經濟綱領和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經濟自由化、經濟私有化、經濟穩定化。實行緊縮的金融和財政政策,由於這套經濟綱領和政策的實施,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在短期內可能使社會的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震盪,甚至導致出現「休克」狀態,因此,人們借用醫學上的名詞,把薩克斯提出的這套穩定經濟、治理通貨膨脹的經濟綱領和政策稱為「休克療法」。
因此,俄羅斯猶如賭徒一般,急切地把國家命運壓在休克療法上,最終致使經濟瀕於崩潰!這種動盪局面持續了十年時間。一直到普京上台執政,這種跌勢才得以制止,並逐步回升。只不過是普京當年「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的豪言壯語,現在看來並不那麼輕松,恐怕還要假以時日。因為俄羅斯內外種種弊端不會那麼輕易得以解決,依舊纏繞俄羅斯這個龐大的軀體。
Ⅲ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到底是什麼東東啊什麼意思
「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原是醫學上臨床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電休克療法亦稱電抽搐治療,系指以一定量電流通過患者頭部,導致全身抽搐,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是一種很有效的療法。上世紀80年代被引入經濟學領域,指穩定經濟、治理通貨膨脹的經濟綱領和政策。
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的失敗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獨立,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家底。豐厚的遺產令葉利欽喜上眉梢,可窮家難當,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業,外加1萬億盧布內債和1200億美元外債,也讓新總統夙興夜寐,坐卧不安。作為前蘇共的反對派,葉利欽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補補,白白斷送了蘇聯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羅斯要避免重蹈覆轍,重振大國雄風,不能再做小腳老太太,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深刻變革。此時,年僅35歲的蓋達爾投其所好,在薩克斯的點撥下,炮製了一套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葉利欽「慧眼識珠」,破格將其提拔為政府總理,1992年初,一場以休克療法為模式的改革,在俄羅斯聯邦全面鋪開。 傑弗里·薩克斯休克療法的重頭戲,也是第一步棋是放開物價。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和80%的生產資料價格。與此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物價放開的頭三個月,似乎立竿見影,收效明顯。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彷彿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可沒過多久,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到了4月份,消費品價格比1991年12月上漲65倍。政府原想通過國營商店平抑物價,不料黑市商販與國營商店職工沆瀣一氣,將商品轉手倒賣,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市場秩序亂成一鍋粥。由於燃料、原料價格過早放開,企業生產成本驟增,到6月份,工業品批發價格上漲14倍,如此高價令買家望而生畏,消費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不旺反過來抑制了供給,企業紛紛壓縮生產,市場供求進入了死循環。
休克療法的第二步棋,財政、貨幣「雙緊」政策與物價改革幾乎同步出台。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稅收優惠統統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與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減了公共投資、 軍費和辦公費用,將預算外基金納入聯邦預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銀行貸款彌補赤字。緊縮的貨幣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貸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實行貸款限額管 理,以此控制貨幣流量,從源頭上抑制通貨膨脹。可是,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於稅負過重,企業生產進一步萎縮,失業人數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濟補貼和直 接投資,財政赤字不降反升。緊縮信貸造成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短缺,企業間相互拖欠,三角債日益嚴重。政府被迫放鬆銀根,1992年增發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行量的20倍。在印鈔機的轟鳴中,財政貨幣緊縮政策流產了。 傑弗里·薩克斯休克療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規模推行私有化。蓋達爾認為,改革之所以險象環生,危機重重,主要在於國有企業不是市場主體,競爭機制不起作用,價格改革如同沙中建 塔,一遇到風吹草動,便會轟然倒塌。為了加快私有化進程,政府最初採取的辦法是無償贈送。經有關專家評估,俄羅斯的國有財產總值的1/3約為1.5萬億盧布,剛好人口是1.5億,以前財產是大家的,現在分到個人,也要童叟無欺,人人有份。於是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啟動,已是1992年10月,時過境遷,此時的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因此這個措施使大批國有企業落入特權階層和暴發戶手中,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是盡快轉手盈利,職工既領不到股息,又無權參與決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生產經營無人過問,企業效益每況愈下。1992年12月,蓋達爾政府解散。
休克療法的失敗使俄羅斯GDP幾乎減少了一半,GDP總量只有美國的1/10。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燃料、電力和冶金工業成了民族經濟的關鍵部門,其比重在GDP中約為15%,在工業總產品結構中為50%,在出口中為70%多。實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如果說原料和能源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還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標的話,其它部門則遠遠低於美國同類指標20%~24%。70%多的生產設備服務期超過十年,高於經濟發達國家一倍。這種局面是國內投資特別是實際經濟部門的投資大幅度減少的直接後果。外國投資不願進入俄羅斯,吸收的外資總額累積只有115億美元。俄羅斯科技開發支出全面減少,投資不足,對創新重視不夠,使得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和質量競爭力的產品越來越少,特別是在民用科技產品市場上受到外國競爭對手的排擠,俄羅斯產品還占不到1%的份額。 傑弗里·薩克斯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羅斯人的貨幣收入總量不足美國人的10%,健康狀況和平均壽命也在惡化。有專家估計,俄羅斯人均GDP生產要達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長速度也需要15年的時間。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休克療法」照抄照搬別人的做法,完全背離了俄羅斯的國情,失敗是必然的。這是俄羅斯民主派改革家們在俄羅斯經濟轉軌過程中所犯的最本質的錯誤。曾在莫斯科度過近20年記者生涯的義大利人朱利葉托·基耶薩對此評論道;「是因為俄羅斯民主派改革家們不顧俄羅斯自己的傳統與特點,丟掉了俄羅斯精神,照抄照搬西方也有爭議的新自由主義和現代貨幣主義的東西,結果使俄羅斯陷入了今天這樣的災難性的境地」。
由於改革的失敗,俄羅斯副總理蓋達爾不得不於1994年1月16日被迫辭職。葉利欽也被迫在1994年2月的國情咨文中宣布放棄「休克療法」的改革,並在1996年大選時承認「過去在改革中試圖抄襲西方經濟的做法是錯誤的」。
Ⅳ 什麼是蘇聯改革的休克療法,中國改革的漸進方法
「休克療法」原是醫學上臨床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後來,這一醫學術語被用來形容治療經濟危機的「後遺症」———通貨膨脹。此種經濟葯方的基本用意在於:採取嚴格從緊的金融貨幣政策,輔以壓縮消費的手段,強行彌合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缺口,達到短時間內遏制通貨膨脹的目的。由於上述經濟措施具有很強的沖擊性,社會經濟會受到極大的震盪,甚至處於「休克狀態」,故有了醫學上的「休克療法」的比喻。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國家政局突變,各國急需擺脫經濟危機,盡快實現經濟體制的轉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應邀為計劃經濟國家轉軌開出了 「葯方」,即「休克式」經濟轉軌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第一,政府努力建立一種由市場因素決定的價格體制,停止價格控制,消減乃至取消國家補貼,進出口貿易更加自由化。第二,取消對私營活動的限制。第三,通過私有化和對現有國有企業實行嚴厲的控制,約束國有企業。第四,保持價格穩定性,實施緊縮的貨幣財政政策,消減赤字,平衡預算。後來,他又將此戰略概括為穩定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並認為這是原蘇聯及其它東歐國家轉軌的「三大支柱」。 俄羅斯新政府組成後,薩克斯應邀擔任俄羅斯政府「顧問」。當時蓋達爾政府的經濟改革措施就採取了薩克斯的「休克療法」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在價格改革與私有化孰先孰後的問題上曾一度猶豫不定,最終做出決定,即價格改革在先,而私有化也不能「拖延」,否則,將錯失「改革良機」。 於是,1992年初,俄羅斯正式進行經濟改革,其主要內容是:全部放開價格;商業、外貿自由化;大規模私有化。主要措施包括:一次大范圍地放開物價,形成自由價格制度,為經濟市場化創建必要的條件;實施嚴厲的財政金融政策,緊縮銀根;大規模推行私有化;實行外貿體制改革,外經貿活動自由化。 然而,「休克療法」式的經濟改革,其後果又如何呢? 俄羅斯經濟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經濟高度壟斷化、經濟結構中存在過分龐大的軍工體系和與國家財政預算不相符的公眾福利基金、缺乏市場競爭環境和發達的生產激勵機制等。這些都使得企業和居民對政府的改革措施做出了不相適應的反應。在物價方面,92年一年的時間內,俄羅斯物價彷彿如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不斷攀升。社會消費品的價格和服務費用比1991年高出26倍,同90年相比物價上漲幅度高達6700%,僅一年的光景,許多商品的價格便上漲了100倍,甚至更多, 一度為世界物價最低水平的俄羅斯,現已連續幾年在歐洲被評為「首屈一指」;在政治權利方面,由於經濟改革嚴重受挫,經濟形式不斷惡化,進一步激化了上層的權利之爭,也導致以葉利欽總統為首的掌權一派與以議長、副總統為代表的政府反對派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兵戎相見;在社會經濟效果方面,雖然通過改革,俄羅斯具備了市場經濟的雛形,引入了一些重要的市場要素,如商品交易體系、自由價格體系、外匯管理和銀行體系等,但是革命式的改革運動也給社會造成了極其慘重的後果:1990-1995年間,俄羅斯的經濟下降幅度達38%,超過了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工業生產下降了50%。其中,機械製造業下滑了65%-85%,高新技術產業下降90%,日用消費品下降了55%,70%的食品需要進口才能滿足,農業、機械、儀表、電子、道路建設等部門或行業幾乎全軍覆沒。
希望採納
Ⅳ 前蘇聯的休克療法是怎麼回事
蘇聯時期高的山計劃經濟,國防民生等任何物資,都是由中央造計劃,而進行生產或鄭兆的控制型經濟模式(這更本行不通)。其後窮兵黷武發展重工而荒廢民生(特別是阿富汗戰爭那十年的消耗),蘇聯主體俄羅斯盤剝加盟共和國的各種資源,從而導致內部不穩定搖搖欲叢核墜,再加上歐美國家各種操作使其加速土崩瓦解。(主體俄羅斯聽從歐美許諾解體民主後給錢給物,讓其融入西方的懷抱。但)結果解體後一根毛都沒有給,還假懷好意的派個著名磚家幫助毛子搞經濟體制改革,結果讓其國家機器上從上至下癱瘓,慢到甚至停止運行。本來所謂休克療法就是:國家結構領導層,不再干預經濟。讓各種經濟結構中下層自由發展。其中國家剛剛解體,處於混亂狀態,缺鹽少米,無錢可發,即管不了,也管不到,只得聽之任之,指望睡一覺起來什麼都會好起來地。 呵呵回答的不太理想,網見諒!如要說個徹底得忒大篇幅,望見諒!衫租
Ⅵ 能否通俗的說一下俄羅斯的休克療法
因為計劃經濟嚴重阻礙了蘇聯的生產力,而且官僚主義嚴重,使蘇聯的食品和輕工業的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人民缺少食物,社會經濟已經瀕臨崩潰了……概括地說,休克療法是針對嚴重失衡的社會總供求狀況,從控制社會總需求出發,採取嚴厲的行政和經濟手段,在短時間內強制性地大幅度壓縮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使 社會總供求達到人為的平衡,以此遏制惡性通貨膨脹,恢復經濟秩序。
Ⅶ 為什麼說俄羅斯採用「休克療法」進行經濟轉軌並不成功
第一,對經營管理機制轉軌的困難估計不足。俄羅斯共和國原來的經濟運行機制,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從組織結構、人員配置、運行方式等,都相當規范化;從領導幹部、工作人員以至普通勞動群察纖蔽眾,已經習慣並接受了業已形成的經營管理機制;長期以來,又把「國民經濟計劃化」當作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和優越性廣為宣傳,在人們的思想意識 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等等。所有這些都加大了改革的難度,赫魯曉夫的改革,特別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其所以失敗,都與上述情況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而葉利欽既沒有認真研究俄羅斯的狀況,也沒有深入總結各個時期改革的經驗教訓,而採取了快刀斬亂麻的魯莽政策,試圖在極短時間內,把俄羅斯由原來的計姚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運行的豎侍軌道;把原來的「短缺市場」,轉變為以供求關系為基礎的現代化市場關系。欲速則不達,貿然行事必然導致失敗。俄羅斯副總統魯茨克伊曾公開批評說,「政府的原則性錯誤在於」,不加研究和分析地「通過休克療法沖向市場」。
第二,政出多門,法令不統一。在俄羅斯這樣的大國,要使改革取得勝利,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中心和得力的各級領導千部,而俄羅斯卻缺乏這樣的前提條件。1992年,是俄羅斯政治激烈斗爭的一年,集中表現為總統與議會之間的爭斗,兩者是在「嚴重對立的情況下」工作的。
葉利欽認為,「經濟改革最嚴重的障礙之一是」,立法機關與執行機關之間的「深刻矛盾」。其結果,一是政出多門,總統批評說,同一個問題常常「有3一4個決定」;議長則抱怨說,許多命令、決定、指示是「互相抵觸的」,地方工作人員很難搞清「這團亂麻」,使人們無所適 從;二是法令無法貫徹執行,到目前為止,從中央到地方基本上是兩套班子各行其事,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互相扯皮上」,葉利欽認為,只有一半地區兩套班子建立了「正常的協作關系」。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任何改革方案和政策,都無法貫徹實施,並導致了整個經濟「發生內向爆炸」。
第三,對西方援助期望過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大國,以經濟援助為誘餌加速了原蘇聯解體,之後又試圖把「獨聯體」各國盡快納入西方的經濟運行軌道。戈爾巴喬夫為得到西方幾百億美元的援助,曾跪倒在西方大國面前行乞,而葉利欽也被西方援助所迷惑。首先,這在戰略上是錯誤的,像俄羅斯這樣將近1.5億人口的大國,只能靠自力更生發展經濟和進行改革。依賴外國援助只能導致失誤。其次,葉利欽把西方的大國政治行為與經濟行為混為一談,西方大國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可以在政治上支持某一派,包括經濟援助的許諾行為,但是,當落實經濟援助時則是另一回事,在這方面國家政權只能在不同程度上起某種促進作用,因為按慣例這樣巨額的經濟援助計劃,多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具體實施的,作為經濟組織,它不僅要反映各大國敗州的政治意圖,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經濟利益。既要考慮貸款的經濟效益,也要 考慮受援國的償還能力。在美國授意下制定「500天計劃」的亞夫林斯基一語道破了天機:西方的經濟援助,「主要是精神援助,而不是經濟援助」。「西方七國」曾答應給俄羅斯240億美元的援助,這對千瘡百孔的俄羅斯經濟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就是這點微不足道的援助,經過一年爭取和哀求,到位的還不足半數,對此,俄羅斯議長公開批評說,政府曾把西方援助看作「改革的動力」,現在已「遭到明顯的失敗」。
Ⅷ 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是什麼
1992年新年伊始,獨立後的俄羅斯將「休克療法」付諸實施。放開物價後,俄羅斯市場並沒有出現總統向人們的許諾的貨架充實、物價穩定的結果。俄羅斯人看到的仍然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失業增加、犯罪上升、社會動亂的局畫,人們不僅未能從民主中得到幸福,也未能從市場經濟中獲得實惠。於是,他們走上街頭,向葉利欽及其他們支持的蓋達爾政府表示抗議。這些人中有前共產黨人,前蘇聯軍人,還有新興的民族主義分子,甚至還有昔日葉利欽的忠實擁護者。
Ⅸ 什麼是蘇聯改革的休克療法,中國改革的漸進方法
http://www.ccforum.org.cn/archiver/?tid-13160-page-1.html
到底什麼是休克療法和漸進式改革?
最近壇子里好象在激烈爭論休克療法和漸進式改革孰優孰劣,這里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提出來討論:到底什麼是休克療法和漸進式改革?
它們僅僅是指的經濟層面的改革還是包括政治改革在內?我們現在討論問題時往往有一個預設前提(包括本人在內):休克療法就是俄羅斯式的改革,這種改革涉及了政治改革;而漸進式改革就是中國式的改革,到目前為止基本只涉及經濟改革.這種認識正確嗎?我看不見得.
如果這兩種改革就是上面說的那樣,那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休克療法更好一些,因為他有一個光明的前景.但如果我們認為漸進式改革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同時進行了政治改革的漸進式改革的話,就另當別論了.那我們就可以以排列組合的方式來劃分四種改革方式,我覺得這樣劃分一下也許可以使大家的思路更清晰一些,免得爭到最後才發現大家說的都是一樣的話:
1 不進行政治改革的休克療法
2 進行政治改革的休克療法,如俄羅斯改革
3 不進行政治改革的漸進式改革,如中國改革
4 進行政治改革的漸進式改革
那麼這幾種改革方式到底哪一種更好一些?
可問題又來了:有這種劃分方法嗎?不進行政治改革那能叫"休克療法"嗎?進行了政治改革那能叫漸進式改革嗎?呵呵.
居柔守弱 2005-6-16 14:54
俄羅斯當時那麼乾的確是有設計師的
俄羅斯經濟 改革中的「休克療法」
2001-11-16 國際金融報
「休克療法」原是醫學上臨床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後來,這一醫學術語被用來形容治療經濟危機的「後遺症」———通貨膨脹。此種經濟葯方的基本用意在於:採取嚴格從緊的金融貨幣政策,輔以壓縮消費的手段,強行彌合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缺口,達到短時間內遏制通貨膨脹的目的。由於上述經濟措施具有很強的沖擊性,社會經濟會受到極大的震盪,甚至處於「休克狀態」,故有了醫學上的「休克療法」的比喻。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國家政局突變,各國急需擺脫經濟危機,盡快實現經濟體制的轉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應邀為計劃經濟國家轉軌開出了 「葯方」,即「休克式」經濟轉軌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第一,政府努力建立一種由市場因素決定的價格體制,停止價格控制,消減乃至取消國家補貼,進出口貿易更加自由化。第二,取消對私營活動的限制。第三,通過私有化和對現有國有企業實行嚴厲的控制,約束國有企業。第四,保持價格穩定性,實施緊縮的貨幣財政政策,消減赤字,平衡預算。後來,他又將此戰略概括為穩定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並認為這是原蘇聯及其它東歐國家轉軌的「三大支柱」。
俄羅斯新政府組成後,薩克斯應邀擔任俄羅斯政府「顧問」。當時蓋達爾政府的經濟改革措施就採取了薩克斯的「休克療法」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在價格改革與私有化孰先孰後的問題上曾一度猶豫不定,最終做出決定,即價格改革在先,而私有化也不能「拖延」,否則,將錯失「改革良機」。
於是,1992年初,俄羅斯正式進行經濟改革,其主要內容是:全部放開價格;商業、外貿自由化;大規模私有化。主要措施包括:一次大范圍地放開物價,形成自由價格制度,為經濟市場化創建必要的條件;實施嚴厲的財政金融政策,緊縮銀根;大規模推行私有化;實行外貿體制改革,外經貿活動自由化。
然而,「休克療法」式的經濟改革,其後果又如何呢?
俄羅斯經濟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經濟高度壟斷化、經濟結構中存在過分龐大的軍工體系和與國家財政預算不相符的公眾福利基金、缺乏市場競爭環境和發達的生產激勵機制等。這些都使得企業和居民對政府的改革措施做出了不相適應的反應。在物價方面,92年一年的時間內,俄羅斯物價彷彿如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不斷攀升。社會消費品的價格和服務費用比1991年高出26倍,同90年相比物價上漲幅度高達6700%,僅一年的光景,許多商品的價格便上漲了100倍,甚至更多, 一度為世界物價最低水平的俄羅斯,現已連續幾年在歐洲被評為「首屈一指」;在政治權利方面,由於經濟改革嚴重受挫,經濟形式不斷惡化,進一步激化了上層的權利之爭,也導致以葉利欽總統為首的掌權一派與以議長、副總統為代表的政府反對派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兵戎相見;在社會經濟效果方面,雖然通過改革,俄羅斯具備了市場經濟的雛形,引入了一些重要的市場要素,如商品交易體系、自由價格體系、外匯管理和銀行體系等,但是革命式的改革運動也給社會造成了極其慘重的後果:1990-1995年間,俄羅斯的經濟下降幅度達38%,超過了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工業生產下降了50%。其中,機械製造業下滑了65%-85%,高新技術產業下降90%,日用消費品下降了55%,70%的食品需要進口才能滿足,農業、機械、儀表、電子、道路建設等部門或行業幾乎全軍覆沒。
休克療法」原是醫學上臨床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後來,這一醫學術語被用來形容治療經濟危機的「後遺症」———通貨膨脹。此種經濟葯 ... [/quote]
這裡面完全沒有涉及到政治改革.可是離開了政治,改革能算是完全的嗎?比如在中國這種制度條件下,能夠實行"治療方法"嗎?就這篇文章中說的:".......第二,取消對私營活動的限制。第三,通過私有化和對現有國有企業實行嚴厲的控制,約束國有企業。......."如果中國的改革做到了這兩條的話,既得利益者的權利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他們會同意這種改革嗎?因為現今中國越是腐敗的地方,就越是國有企業集中或國家干預最集中的地方(比如電信,電力,醫療,教育,房地產等等).
俄羅斯金融危機引發了更為全面、激烈的經濟、政治、社會危機,同時也引起了俄羅斯國內對其社會經濟轉軌道路和模式合理性的反思。本文擬就這種模式的基本特點、主要矛盾及其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做些概略分析,以就教於讀者。
(一)俄羅斯經濟轉軌模式的基本特徵
1992年初,由激進民主派代表人物蓋達爾等人主持的俄羅斯新政府在其西方顧問的協助下,提出了內容龐雜而激進的經濟轉軌規劃,其基本內涵大體可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1)私有化。它是整個經濟轉軌的核心和基礎,其基本內涵是出售和處理國有企業及國有資產。當時政府規定,私有化從小型國有企業的所謂「小私有化」入手,繼之推行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大私有化」,整個私有化預定到1995年末基本完成,屆時70%左右的國有企業轉為私有。其目標是,建立起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同時形成一個廣泛而強大的有產者和企業家階層,作為新政權的社會經濟基礎。
(2)自由化。其基本內涵是:全面放開價格,而且力爭一步到位;徹底拋棄物資計劃調撥制,同時全面廢除國家計劃和國家計劃管理機構;給企業以充分自由,同時斷絕國家對企業的投資和一切其他資助,讓企業在市場上自謀生路。如果說私有化的目標是徹底改變所有制關系的話,那麼自由化的目標則是徹底改變經濟體制和經營思想,力求盡快地和徹底地鏟除計劃制度,盡可能迅速地形成自由市場體制。
(3)西向化或全盤西化。這種西向化不同於通常的對外開放,具有特殊內涵:第一,轉軌方針制訂者認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合理的社會經濟制度,俄羅斯必須全面引入和效法;第二,沒有西方國家的援助,俄羅斯社會經濟轉軌是不可能的,俄羅斯的社會經濟轉軌符合西方國家的戰略利益,因而西方國家也會願意提供援助;第三,向外國首先是西方國家的商品和資本全面開放國內市場,向外資首先是西方國家的資本廉價出售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盡可能多地爭取西方國家的投資和貸款。總之,西向化方針的實質是:投靠西方、依賴西方、模仿西方,全盤西化首先是美國化,這乃是激進民主派提出並堅持的俄羅斯社會經濟轉軌模式的主導思想。
(4)休克療法。如果說以上3個特點反映了俄羅斯經濟轉軌的方向和目標的話,那麼休克療法則體現了激進民主派實現這種目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其基本內涵是:在實行全面的自由化,特別是全面放開價格的同時,實行嚴格的貨幣緊縮政策,把穩定盧布、控制通貨膨脹、減少政府預算赤字作為政府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生產發展、產業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均應讓位於或服務於貨幣緊縮政策,處於次要地位。在這種方法的炮製和推行者看來,這是俄羅斯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穩定的惟一有效途徑。從表面來看,休克療法只是一種方法問題,只是一種局部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它是激進民主派整個社會經濟轉軌指導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通過「休克」這種極端手段,盡快和盡可能徹底地打碎舊制度,盡快建立起他們所嚮往的資本主義制度。總之,它集中體現了激進民主派社會經濟轉軌的政治目的和意圖,是其整個經濟轉軌模式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點我們還要單獨加以說明。
激進民主派的上述經濟轉軌模式雖然是在美國顧問幫助下,按照美國樣板設計的,但在推行過程中卻走了樣,形成了一種嚴重扭曲、極其畸形、俄羅斯特有的轉軌經濟形態,其基本特點大體可概括為如下幾點。
(1)官僚性。民主派力圖通過經濟轉軌特別是私有化形成一個廣泛、強大的有產階級和企業家階層。實際上,這個階層並未形成,在廣大居民相當普遍地貧困化的同時,卻出現了一個官僚壟斷集團。這突出地表現為少數金融寡頭的經濟乃至政治勢力急劇膨脹。據透露,現在俄羅斯九大金融-工業集團控制了大部分最有實力和發展潛力的工業部門、大部分商品進出口業務、金融證券業務、近50%的基建投資。這些集團的領導人絕大多數都是原蘇聯的黨政官員,現在則成了民主派的重要支柱和依託力量,他們與政府官員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所謂上了「克里姆林宮電話簿」、持有「克里姆林宮、白宮出入證」的人。他們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機發家的同時,又把巨額利潤通過各種途徑移到國外。
(2)強制性。激進民主派高喊自由化、民主化,實際上這種經濟轉軌模式既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也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而基本上是少數人依靠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的。事實表明,這種模式嚴重脫離俄羅斯國情,既缺乏經濟基礎,也缺乏群眾基礎,它一開始就受到絕大多數政黨、派別、社會輿論、企業界、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在整個社會,支持和認同這種經濟政策、方針、模式的人是極少數。而且,隨著這種模式矛盾的暴露和加深,反對者日益強大、增多,支持者日益減少、衰落。
(3)政治性。這首先表現為,激進民主派之所以制訂和強制推行這種經濟轉軌方針,主要是服務於政治目的,即盡快和盡可能徹底地摧毀舊計劃體制和舊所有制關系,以消除舊制度復活的社會經濟基礎;盡快形成一種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和一個強大的有產者階層,以增強其統治的社會經濟基礎。至於它在經濟方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則是第二位的,次要的。此外,堅持和反對這種經濟轉軌方針和模式,從社會經濟轉軌伊始就成為俄羅斯政治斗爭和對抗的核心和焦點,並且貫徹始終、愈演愈烈。總之,不僅這種模式本身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且由於它的強制推行,使俄羅斯整個社會生活政治化了。
綜上所述,俄羅斯這種經濟轉軌模式,可以說是一種由西方國家策動的,少數人為了政治目的,打著自由化、民主化旗號,利用政權、通過休克療法強制推行的極其特殊的官僚壟斷性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既不符合俄羅斯國情和廣大人民的願望,更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其失敗、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就這種模式的主要矛盾及其後果做些分析。
(二)休克療法的主要矛盾和後果
休克療法不僅是俄羅斯經濟轉軌最重要的方法,而且作為一種金融貨幣政策與金融危機的聯系最直接,因此,我們首先加以分析。眾所周知,這種辦法並非俄羅斯首創,在俄之先,拉美、東歐一些國家已經採用過,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應該承認,在經濟轉軌之初,在驟然開放市場、放開價格的情況下,為遏制通貨膨脹,適當緊縮銀根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在俄羅斯確實存在著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採用這種辦法的客觀需要。問題在於,俄政府將這種緊縮政策長期化,政治化,變成了一項基本國策,將其視為是否堅持改革的重要標志。俄羅斯實行貨幣緊縮長達7年之久,而且緊縮到了極其荒謬的程度,創造了世界紀錄。一般說來,貨幣發行量(m2)應與gdp規模相適應,西方國家一般為gdp的80%~100%,蘇聯時期為了保持盧布的穩定,大體控制在社會總產值的70%左右,這已經是偏低了。而俄羅斯自經濟轉軌以來,在休克療法支配下,貨幣發行量平均不到gdp的20%,最高年份也未超過60%,現在還不到15%。從實踐來看,這種極端的貨幣緊縮政策,使得俄羅斯經濟休克長期化,帶來了嚴重後果,是政府最不得人心的經濟政策之一。其矛盾和弊端造成了如下幾個明顯的惡性循環。
第一,它造成了企業支付危機,破壞了生產運行的正常條件。由於缺乏支付手段,各企業近一半的產品供銷不得不用易貨方式,相當多的企業不得不用產品發工資。這是企業之間三角債和工資拖欠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生產大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產萎縮使國家稅源枯竭,為滿足政府必不可少的開支,不得不增加稅種、提高稅率,這使企業稅賦如毛,稅負超重,這又使生產進一步下降,稅源更加枯竭,造成稅收危機。這是第一個惡性循環。
第二,它造成了政府債務危機。稅源枯竭,稅收不足,必然造成國家預算赤字。為彌補預算赤字,大體有兩種途徑:一是增發貨幣,向銀行透支;二是舉借國債,發行國庫券。在休克療法、貨幣緊縮方針指導下,俄政府選擇了後者。結果是政府的國內外債務越積越多。到1998年中,俄政府外債約1400億美元,內債近800億美元,兩項合計已達gdp的50%以上,加上政府的各種拖欠已近gdp的100%,俄羅斯經濟成了名副其實的負債經濟,每年的償債支出約占預算支出的1/3,這又成了增加預算赤字的重要因素。現在,俄政府只能依靠舉新債還舊債過日子,借債越多支出越多,預算赤字越大;預算赤字越大越要靠借債彌補。這是第二個惡性循環。
第三,俄羅斯政府長期推行貨幣緊縮政策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治理通貨膨脹,實現經濟穩定。實踐證明,這一目標並未實現。長期貨幣緊縮在造成生產滑坡、預算赤字、債務超重的同時,也就從根本上破壞了經濟穩定特別是貨幣穩定的基礎,為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貨幣越緊縮,生產越滑坡,貨幣的根基越不穩,通貨膨脹可能性越增大;通貨膨脹壓力越大又越要緊縮。這是第三個惡性循環。199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盧布的再次惡性貶值,通貨膨脹率再次大幅度攀升就是這種惡性循環的明證。自1998年5月金融危機以來,盧布匯率下降近2/3,通貨膨脹率劇升為200%以上。多年的緊縮「成果」頃刻間化為泡影。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這種休克療法給俄羅斯經濟帶來了上述種種惡果,並且在推行過程中受到政府反對派以及為數眾多的著名經濟學家強烈反對和批評,政府為什麼還要長期堅持這種方針呢?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
首先,蓋達爾等人當年之所以接受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國家流行的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根據這種理論,對經濟活動干預最少的政府是最有效率的政府,貨幣政策是政府調節經濟的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這可以說是俄羅斯推行以貨幣緊縮為核心的休克療法的理論基礎。
其次,蓋達爾等人之所以極力鼓吹休克療法還具有深刻的政治目的。這表現為,他們力圖通過自由化政策以及全面放開價格等措施,盡可能快和徹底地鏟除舊體制,盡快地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因此,所謂休克可以說首先是讓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休克。此外,休克療法也是讓一部分國有企業休克,首先是軍工企業休克。在休克療法推出之前,它的泡製者們就曾聲言,在開放市場、放開價格、形成競爭的過程中,那些經營不善、產品沒有銷路、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破產、倒閉是不可避免的。它們的倒閉對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來說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在他們看來,這類企業不僅是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絆腳石,而且是舊體制、舊制度的重要經濟基礎和維護者。總之,休克療法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調節方法,它具有強烈的政治內涵。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通過休克療法削弱俄羅斯龐大的軍工綜合體更是其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
再次,俄羅斯政府之所以長期推行這種貨幣緊縮政策也有西方國家迫使的成分。與蓋達爾等人不同,葉利欽總統和前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在蓋達爾等人下台之後,都曾明確指出,「今後不再推行這種不得人心的休克療法」。但實際上,在切爾諾梅爾金當政的時期,人們普遍認為是推行了「沒有蓋達爾的蓋達爾政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推行休克療法,使俄羅斯經濟已經難以擺脫西方國家的援助,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生產大滑坡,稅源枯竭,政府財政困難,使俄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國家不間斷地申請貸款,以解燃眉之急。而西方向俄羅斯提供援助是有條件的。這就是,俄羅斯的經濟政策必須符合西方國家的要求和利益。這除了「堅持改革」,加速私有化、自由化這些基本要求之外,堅持貨幣緊縮政策是提供每筆貸款都要提出的前提條件。因此,多年來,俄羅斯政府在編制國家預算之前,總要與國際貨幣基金協商、談判,其中貨幣政策,貨幣發行量,通貨膨脹率則是談判的重要內容。這就形成了另一個惡性循環,即貨幣越緊縮政府財政困難越難解決,越需要依靠西方的貸款來維持,而要獲得西方貸款又必須堅持緊縮政策。長期以來,俄羅斯政府已經深深地陷入了這種種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
以上四個方面的惡性循環,使得俄羅斯經濟特別是貨幣金融體系極其脆弱,經不起些許風吹草動。這乃是俄羅斯這次金融危機深層次的經濟政策根源。從實踐來看,這次金融危機雖然有東亞國家金融危機沖擊、石油國際價格下跌以及政府更迭等客觀因素的作用,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俄羅斯財政金融體系深刻矛盾積累的結果,尤其是休克療法造成的負債經濟崩潰的結果。首先,外資撤離,拋售他們購買的政府債券是1998年5月下旬俄羅斯證券、股票和匯率暴跌的直接原因;其次,8月份基里延科政府宣布延期償還政府的短期債券引發了股市、匯市更加激烈的下跌。所有這些都是與政府債務超重緊密相聯的,而休克療法和貨幣緊縮政策則是形成負債經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俄羅斯私有化的特殊破壞性
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社會經濟危機加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休克療法之外,俄政府私有化政策的破壞性也是重要因素。應該指出,在經濟轉軌前,蘇聯長期以來形成的全盤國有化格局是十分不合理的,適當出售一些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縮小國有經濟的比重,發展多種經濟成分是必要的。正因如此,即使俄政府的反對派也沒有籠統地否定非國有化或私有化的必要性。早在社會劇變前,蘇共和蘇聯政府已相繼制訂了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綱領和法令,當年蘇聯政府提出的穩定經濟的「500天計劃」,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向企業職工和居民出售國有資產。根據該計劃的制訂者們的構想,當時蘇聯居民手中的現金達5000多億盧布,如果這筆巨資用於購買國有資產就可能一舉數得:第一,大大減輕市場壓力,避免惡性通貨膨脹;第二,使企業獲得急需的新投資,擴大生產,增加市場供應和政府的稅收,減輕政府財政壓力;第三,職工和居民成為企業的新所有者,給企業輸入新活力,有助於改變企業的經營思想,提高經營效率。盡管這種辦法還有待實踐檢驗,但就當時的條件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擺脫危機的出路。
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激進民主派推行的上述經濟轉軌方針,使這種改造國有企業的計劃完全失去了實施的可能。這是因為,俄政府在休克療法指導下,不顧條件地全面放開了價格,立即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盧布大幅度貶值,使居民多年的積蓄幾乎是在一夜間變成了廢紙,使絕大多數居民驟然間全都陷入貧困的深淵,不要說購買國有資產,即使填飽肚子也十分困難。
在廣大居民普遍貧困化的情況下,民主派政府為了實現其私有化計劃,加速私有化進程,只有無償贈送和廉價拋售國有資產。這就是俄羅斯無償性大眾私有化出籠的條件和背景。其結果是,俄羅斯的私有化具有了特殊的破壞性,如果與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尤為突出。
第一,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總體上是一個動員社會投資的過程,是社會總資本增量的過程。這表現為:私人購買國有資產會增加政府的預算收入,為政府再投資提供了可能,從這種意義上說私有化是國有資本存量和結構調整及優化的過程。這突出地表現為,政府將那些經營不善、已失去了政府佔有和直接經營必要性的企業出售的同時,增加那些對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具有更大意義部門或領域的投入,如文教和高新科技開發等;此外,私人購買了國有企業之後,大多還要追加投資,對企業進行改造。
俄羅斯的私有化特別是那種大眾私有化則不同,它直接變成了一個國有資產大流失的過程。據俄羅斯國家杜馬私有化結果分析委員會委員弗?利西奇金透露,俄羅斯已出售的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售價僅為1300美元,其價格之低廉創世界記錄。例如,擁有34000多名職工的大型國有機器製造企業烏拉爾機械製造廠僅賣了372萬美元,擁有35000多名職工的車里亞賓斯克鋼鐵廠僅賣了373萬美元,擁有10500多名職工的科夫羅夫軍工廠只賣了270萬美元,擁有54300多名職工的車里亞賓斯克拖拉機廠只賣了220萬美元,而歐洲國家一個中型麵包廠價值就達200萬美元。至於向居民無償贈送的「私有化券」,政府更是分文未得。據利西奇金援引政府財政部門提供的數字,從1992年到1996年期間,每年上繳預算的私有化收入僅約占預算收入總額的0.15%,僅1996年一年,因國有企業私有化造成的損失就比希特勒侵蘇戰爭使國家財產遭到的損失還要多[1]。
第二,在西方國家,私有化也有向外國投資者出售國有股份的情況,而在俄羅斯,由於國內缺乏私人企業,居民貧困,無力購買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因此,大型國有企業資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廉價賣給了外國人。更為嚴重的是,在西方國家,向外商出售國有資產是一個吸收外國投資的途徑,而在俄羅斯則變成了一個國有資本大量外流的途徑。這是因為,外國購買者相當多的是投機者,他們用廉價購買國有資產或股票,與本國的投機者相勾結,從事金融證券投機活動,並通過各種途徑把投機利潤和收入移到國外。據利西奇金估計,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流到國外的資金最少也有3000億美元,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由國有資產轉化而成的。如果說國有資產流失是流入本國人手裡,企業的資產仍在,仍然繼續運轉,那還是一種財產分配不公的問題,對企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為害還不太大的話,那麼國有資產流失是流入外國和本國的投機者手裡,他們又設法將獲得的資金移到國外,那就不簡單是國有資產流失,而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生產能力流失和破壞了。
第三,在西方國家,出售國有企業,由國有變為私有並非惟一的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在這些國家,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根本目的是轉變企業的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由官營體制轉為民營體制或商業體制,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正因如此,在這些國家,除了私有化這個一般術語之外還有「財產私有化」或「產權私有化」和「管理私有化」或「經營私有化」之分,而財產或產權私有化即出售國有資產只是手段,管理或經營私有化即轉變企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則是根本目的。
在俄羅斯則不同,私有化變成了單純地出售和處理國有資產和消除國有企業,至於企業私有化後的經營管理和經營效率如何,那是購買者的事,私有化方針的制訂者們似乎並未將此放在心上。事實上,俄羅斯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通過私有化產權關系雖然改變了,形式上都變成了股份公司之類的新企業,建立了董事會之類的新機構,但管理方法並沒有多大變化,大多仍然是由原班人馬用老辦法來管理和經營。從實踐來看,大多數私有化了的大企業,其經營效率還不如原來國有時期,甚至不如現在尚保留著的國有企業。
俄羅斯政府的反對派乃至政府系統中相當多的人士對丘拜斯等人的私有化政策早已提出了不少批評,說他們是「為了私有化而私有化」,是「完全不顧經濟效果和社會後果」。實際上,激進民主派之所以不顧人們強烈的反對、不顧條件地強制推行這種方針和政策,有其深刻的政治動機和目的,那就是力圖盡快地鏟除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盡快培植起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以增強其政權的社會經濟基礎,消除舊制度復活的社會經濟條件。對於他們要想達到的這一最重要的政治目的來說,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經濟上的損失都是次要的。
第四,與西方國家相比,俄羅斯私有化的進程、速度是創記錄的。只提出這一點就夠了:積極帶頭推行私有化的英國,盡管存在著俄羅斯無法比擬的強大的私人資本,將其僅占國民經濟10%左右的國有經濟減少5個百分點,就用了10多年的時間,而俄羅斯在幾乎還不存在什麼私人資本的情況下,將其占國民經濟90%以上的國有經濟,在短短5年裡削去了60多個百分點。俄羅斯私有化的這種超速度,是與它的目的和方法緊密相連的,也正是這種特有的目的、方法和速度,使之區別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正在進行中的私有化過程,決定了其特殊的破壞性
Ⅹ 何謂"休克療法"這一改革的歷史背景產生哪些作用結果如何
「休克療法」原是醫學上臨床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後來,這一醫學術語被用來形容治療經濟危機的「後遺症」———通貨膨脹。此種經濟葯方的基本用意在於:採取嚴格從緊的金融貨幣政策,輔以壓縮消費的手段,強行彌合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缺口,達到短時間內遏制通貨膨脹的目的。由於上述經濟措施具有很強的沖擊性,社會經濟會受到極大的震盪,甚至處於「休克狀態」,故有了醫學上的「休克療法」的比喻。 其實很多人看不透前蘇解體的實質,讓我來告訴你們,凡是支持前蘇休克療法的,恰恰是不重視人民利益的人。他們認為政治第一綱,經濟第二綱。也就是所謂支持制度決定一切的人。(實際上是西方制度決定一切)。如果用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這些人就是披著多元論外衣的一元論刺蝟。實際上,他們還不懂,按照自由主義理論,世界上沒有能決定一切的東西。制度、文化、政治、經濟都是相對而言。 改制,無非是讓制度更先進,讓人民能決定國家大事。但是改制改出了大貪污犯,改出了寡頭家族,改出了恐怖分子,而且這些人將利用改制的名義,逍遙法外。支持他們的人是真關心人民大眾么?我看這些人才是被YSXT沖昏了頭。 不要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你們恨是應該的,但是不能打倒一個王八蛋,又捧起一個王八蛋。但是這個世界王八蛋太多了。而很多人都是憤青,被荷爾蒙控制,經常干打倒一個王八蛋,又捧起一個王八蛋的事情。 休克療法與溫和療法 ○是的,這個問題不論是在國內國外爭論都很大。我們首先要確立統一的標准。比如許多德國學者把休克療法理解為財政、貨幣雙緊縮,從而認為前東德是惟一避免了"休克"的地方,但波蘭學者科沃德科,卻從私有化的角度認為只有前東德搞的才算"休克療法",其他東歐國家包括波蘭,實際上都沒有出現這種實踐。 ○"休克療法"本是指以財政貨幣雙緊縮來治理通貨膨脹,這個術語在拉美經濟實踐中出現時就是此意,其下葯雖猛,但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與"主義"無關,其目的在於糾正經濟失衡而非改變經濟體制,是一種穩定經濟而非改造經濟的葯方。但在東歐,這個術語有時被泛化為指稱變革經濟體制的一切激進做法,包括放開價格,大規模私有化,對外開放等等。狹義的"休克療法"只追求經濟穩定,與意識形態無關。廣義的"休克療法"則追求經濟改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把捷克和波蘭視為東歐實行"休克療法"的典型,而左派復出以前的匈牙利則是不搞"休克"的典型。俄羅斯和愛沙尼亞是前蘇聯的"休克"典型,而經濟水平與俄相當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拒絕"休克"的典型。 ○的確,蓋達爾的"休克療法"搞得很糟糕,但別的辦法是否會好一些則很難證明。畢竟進行了激進改革的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與波羅的海三國經濟轉軌都比俄羅斯強得多,而沒搞休克療法的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如今的經濟狀況況決不比俄羅斯好。其實,就前蘇東地區各國的比較而言,激進改革的國家在中長時段上付出的總代價一般要小於"漸進"的國家。在1992年初的俄國,狹義與廣義上的休克療法實際上都很少迴旋餘地。當時俄國已經連續兩年經濟滑坡,又突然面臨經互會"大家庭"經濟空間與聯盟統一經濟空間雙重解體的沖擊,1992年通脹率已達到1354%,經濟失衡已到了無論什麼"主義"者都無法容忍的地步,以緊縮制通脹的"休克"大概是誰在台上都難免要搞的。事實上,無論激進還是漸進的方案都不是萬應靈葯,但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關鍵在於任何方案都有其行為邏輯,其有效性取快於這種邏輯能否貫徹到底,無論激進還是漸進,都比一忽兒激進,一忽兒保守,沒有章法要好。而在當時葉利欽與議會的拉鋸戰中,任何療效都不能貫徹到底,其療法不佳也就不奇怪了。]△緊縮從邏輯上說是可以糾正失衡的,但這種糾正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如果一直找不到根治的措施,它還會產生更糟糕的效果。從緊縮的實際效果看,許多國家都產生了暫時的療效。這種"療效"的不能持久是"休克療法"的特點之一。 ○它的邏輯關系是這樣的:財政一緊縮就導致企業生產萎縮,生產萎縮就會帶來"二度失衡"。這個難題困擾著所有的東歐國家。不緊縮失衡得不到治理,經濟狀況就一直無法改善,但不會象"休克"、"陣痛"感到的難么難受,社會黨上台前的匈牙利、保加利亞以及烏克蘭、白俄羅斯就是這種情況。但一緊縮,雖然立竿見影就有效果,但若改造措施跟不上,不能恢復企業生機,短暫的"舒適。後新的不平衡帶來的"二度陣痛"就會接踵而來。所有搞過"休克"的國家短期效果都有,長期效果只有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比較突出。只有捷克例外,它的平衡問題不嚴重,"休克"是直接與私有化相聯系的。 △新自由經濟學有個理論,說"休克"壓縮的需求是有效需求,而它壓縮的供給是無效供給。按照這種說法,在"休克療法"中遭到破產的是沒有競爭能力、產品無市場的企業,有競爭能力、產品對路的企業在大浪淘沙的選擇是能夠留下來的。 ○實際操作中情況比較復雜。在俄羅斯"休克"中受打擊最大的就不是在經濟中處於長線地位的重化工業,而是輕工業、消費品工業,這恰恰是俄國最需要發展的領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放開以後還有一個外部環境。在一國之內搞緊縮或許可以見效,但如同時又在一個國際環境中,就會產生消費品需求轉向進口產品,國內廠家就會同時面臨資金短缺和改造壓力兩難處境。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大規模外來資金的介入。做到這一點的有兩個國家,一是東德,被西德徹底買斷。二是匈牙利,徹底開放市場,門戶暢開到任何領域,以外來投資解決國內產業的資本更新問題。俄羅斯的悲劇在於首先它的緊縮是不徹底的,緊縮了幾個月又放鬆銀根,接下來又緊縮又放鬆,反反復復,等於說從來沒真正徹底搞"休克療法",但又始終一直處在"休克"狀態。其次,俄國在"休克"過程中,企業體制改革一直陷於"內部人控制"的陷阱,外資無法進入,同時對國外產品又全面放開市場,造成的結果是第一壓縮需求的成效遠遠不及壓縮供給的成效大。第二,壓縮有效供給的成份也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具體說,對消費品工業的打擊最大。道理很簡單,在一下子放開的情況下,國家沒有加大資金支持,外資又不進來,企業無法進行資產更新、結構改造,自然無法與國外產品競爭。俄國的主導思想與匈牙利不同,它為外資進入設置了很多障礙,使得在轉制過程中很少有新資金注入。 總而言之,如果僅從技術層面看,"穩定"這個措施是需要的,是和"主義"無關的,是無論哪個主義的人在台上都要搞的。但是,正因為"穩定"是個技術措施,它實際上是不能解決體制問題的。如果體制本身有問題,採用這個辦法只能延緩矛盾,不能根治矛盾,危機還在積累,過一段時間它會以更嚴厲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穩定是不能單獨見效的,它必須要有一整套的配套措施跟上來。 △是否可以這樣概括:狹義"休克療法"只是以嚴厲的緊縮來糾正經濟中的破壞性失衡以不良穩定經濟,由於它是向以前造成失衡的邏輯原因對症下葯的,因此它的"療效"具有邏輯保證。但同時具有邏輯性的是,"休克療法"可以創造平衡,卻不能維持平衡。要把平衡維持下去,就得有"看得見的手"(行政性的計劃機制)或"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前蘇東各國的"療效"逆轉現象,雖然各有其具體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共同原因就在於"休克療法"作為一種緊縮政策只能穩定經濟而不能改造經濟,因此它本身不能維持平衡。從這點上來說,東歐既不同於80年代的拉美諸國也不同於1988年後的越南、中國。前者原有市場機制,"休克"創造的平衡可以用"看不見的手"維持之;後者原有計劃機制,"休克"創造的平衡可以用"看得見的手"維持。對於東歐國家來說,"休克"之後選擇便只剩下一個:加速經濟改造,趕快產生"看不見的手",這就使大力推進私有化成了轉軌第二階段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