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檢舉|2009-12-29 21:26 提問者採納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大、演變至15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俄國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為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蘇聯時期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取得了政權,實行共產主義政策,吸收其他小國家成為加盟國,定國名為蘇聯。建政初期發生了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內戰,紅軍勝利。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蘇聯在1940年成為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社會主義強大工農業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1941至1945年蘇聯人民打敗了兇殘的法西斯德國。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蘇聯在50-70年代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全面的對峙史稱「冷戰」。90年代,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政權於1991年解體。
現代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同為國名,實行資本主義和總統制。葉利欽為首任總統,普京為第二任(也是現任)總統。
沙皇:最傑出--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或稱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富傳奇色彩的沙皇之一。他曾化名為一個高個子士兵,到西歐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技術。在回國後,通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俄國走上富過強兵之路,並遷都聖彼得堡。
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也是最著名的沙皇之一。不同於彼得大帝的英明,伊凡大地可是因為其殘暴血腥的統治而文明於世的。其實伊凡大帝也是很有作為的一代明君,戰功赫赫。這就是矛盾的伊凡。
作為與彼得大帝齊名的一位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樣是俄國歷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非同一般的鐵腕,出眾的美貌,輝煌的戰功,復雜漫長的情史......她的一生是俄羅斯人爭議的。
最正本--亞歷山大二世
載入初中世界史課本正文的唯一一位俄國沙皇,不是彼得一世,不是伊凡四世,也不是......而是你可能不是很熟的--亞歷山大二世。可是他在俄國歷史上的作用是絕對不能忽略的。他實施的"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最後的--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也是俄國歷史上的著名沙皇,卻也是最後一位沙皇,他的退位標志著俄國沙皇時代的結束。一直覺得尼古拉二世多少和溥儀有點相似,他們都不再擁有皇帝應有的榮耀,有的只是無盡的凄苦和恥辱......
㈡ 俄羅斯硬幣兩個小鳥交差是什麼意思
呵呵,你說的是俄羅斯盧布上的雙頭鷹。
俄國國徽上的雙頭鷹圖案,本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Flavius Valerius)設計的,象徵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領土的統一。君士坦丁在306到310年為羅馬副帝,310到337年為羅馬正帝。他受其母親海倫娜太後(基督教尊其為聖徒,拿破崙被流放的聖赫勒拿島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的影響而信奉基督教。他是羅馬帝國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曾經頒布了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米蘭敕令》。公元330年,他遷都拜占廷,並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宣布這里是第二羅馬。他在軍事、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改造了羅馬帝國,奠定了以東方為中心的羅馬帝國拜占廷時代的基礎。他設計了雙頭鷹徽記,象徵帝國的東西兩部分領土地位平等、神佑「東西兩羅馬」——羅馬城和君士坦丁堡城。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分裂後,東羅馬帝國繼承了這個標志,象徵只有拜占廷才是東西兩羅馬帝國的唯一合法繼承者,西羅馬帝國則恢復了早期的帝國鷹徽,不久就被日耳曼蠻族滅亡了。
公元1453年,「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戰死。他的侄女索非亞逃到了羅馬。長大成人後,於1472年嫁給了莫斯科領主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是俄羅斯歷史上最著名的君王之一,被視為俄羅斯國家的奠基人。他在迎娶索非亞公主的同時,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同時繼承了拜占廷帝國的國徽,並且宣布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伊凡三世還給自己冠以「TSAR(愷撒的俄語發音)」的頭銜,因此,俄羅斯的「沙皇」稱號坦頃,也自其開始。伊凡三世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彼爾姆、梁贊等諸侯國。1480年,他打敗了阿赫馬德汗,停止對金帳汗國(Golden Horde)的納貢,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贏得了獨立的地位。新的國家成立了,並且獲得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承認。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全俄羅斯法典(Sudebnik),建立了古俄羅斯的政府機構。在這部法典中,規定了拜占廷的雙頭鷹國徽為俄羅斯國徽,並且將其圖案刻在了俄國國璽上。同年,一面鍍金的雙頭鷹徽記被安放讓慶陸在了克里姆林宮的斯巴斯基塔差敬樓(Spasskaya Chamber)上。俄羅斯獲得了象徵自己國家的標志。同樣在這部法典中,他還限制了農民的流動,規定只有在聖尤里節(俄歷11月26日)前後兩周期間,農民才可離開土地四處走動,開辟了俄羅斯的農奴化進程。
從1539年開始,莫斯科大公國的國徽圖案發生了變化。1562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在雙頭鷹的胸部增加了一塊盾牌,中央是基督教經典中著名的「聖喬治(俄語稱為聖格奧爾基)騎士屠龍」的畫面。同時,雙頭鷹頭部王冠上也增加了十字架的標志。在這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俄羅斯國徽中,王冠的數目並不完全一樣。有的是一個,有的是兩個。
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統治時期,東正教勢力在俄國上升。1589年,沙皇在雙頭鷹的兩個腦袋中間增加了基督教聖地—各各他(Golgotha)聖墓十字的圖案,增加了國徽的宗教意味。就在同一年,設立了全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的神職地位,總領全體東正教信徒,並且在俄羅斯建立了教堂自治制度。直到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標志還隨處可見。
隨著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被俄羅斯領主會議推舉加冕為沙皇,俄國歷史上的「空位時代」在1613年結束。俄羅斯開始向西方的強國——瑞典和波蘭張望。俄國國徽圖案再次被改變。1625年,首次出現了三個王冠的圖案。1645年阿列克謝即位後,這個徽記開始經常使用。1654年,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新的雙頭鷹國徽被掛上了斯巴斯基鍾樓——沙皇已經改變了鷹徽的圖案。原來拜占廷風格的老鷹被神聖羅馬帝國風格(西羅馬風格)的雄鷹取代。收攏的鷹翅變成了展開的鷹翅。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和上面國徽中雙頭鷹的不同。1667年,同波蘭爭奪烏克蘭的戰爭結束,鷹爪中增加了權仗和寶球的圖案。1667年12月14日,第一部關於沙皇稱號和國徽的專門法律被制訂出來。其中規定,「雙頭鷹是沙皇和大君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陛下,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的獨裁者和保護者,全俄羅斯沙皇的君權標志」、「三個王冠,代表沙皇陛下征服的三個強大而光榮的王國——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亞」。
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國徽又發生了變化。1698年,環繞雙頭鷹的胸頸部,增加了聖徒安德烈的標志——交叉的斜十字(在西方被稱為安德魯十字)。值得一提的是,1710年,距離彼得大帝被俄國元老院授予「俄羅斯帝國皇帝」稱號之前差不多整整十年,雙頭鷹上面就加上了皇冠的標志。
從這個時期開始,帝國雙頭鷹由棕色改為黑色。
1721年,俄羅斯改為帝國。1726年,葉卡捷琳娜一世女皇規定雙頭鷹國徽的底色為黃色。1729年頒布的法令,規定俄羅斯國徽圖案為:「黑色的雙頭鷹,位於黃色背景上,頭頂為帝國皇冠的圖案,胸部是紅色盾牌,中央為聖喬治,黃色披風,白馬,下方為被打敗的黑龍。鷹的左爪托寶球,右爪托權仗」 。安娜女皇邀請一個瑞典雕刻師將其刻為國璽。作為圖案主體的雙頭鷹的形狀就此被固定下來,一直到1856年,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沙皇保羅一世在俄國歷史上被認為是一個神智不健全的皇帝。他率領俄國參加了第一次反法戰爭,從法國手中奪到了馬爾他島,並得到了馬爾他騎士團授予的大十字勛章,並被尊為馬爾他騎士團領主。1799年他簽署命令,將馬爾他十字的圖案加入到國徽中。1800年,這個瘋癲的沙皇又設計了一個「節日國徽」。九個盾形紋章,四十三個小型國徽,環繞著中央的雙頭鷹大國徽。整個國徽背景是馬爾他大十字,下方是聖安德烈十字,背景是猩紅色、金黃色的流蘇、白底加黑色圓點的帷幔,上面是三頂俄羅斯帝國皇冠,背景左右還有兩個標准尺寸的雙頭鷹,然後由天使長邁克爾(米哈伊爾)和加布里埃爾手扶這面大紋章。這個瘋狂的紋章方案被設計出來之後不久,他就在聖彼得堡的「工程師棱堡」中,被心懷不滿的貴族們用枕頭悶死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一世(可能在幕後策劃了這起事件)簽署命令,取消了這個花里胡哨的國徽。
這個時期的俄國國徽有許多版本。有的頭上有一頂皇冠,有的有三頂皇冠。有的雙頭鷹,鷹爪上不是權仗和寶球,而是閃電和花環。鷹的翅膀形狀也有不同。歐洲大陸的時尚,決定了俄羅斯國徽的風格變化。 尼古拉一世時期,有兩種國徽共同存在:一種是簡單的雙頭鷹—聖喬治紋章圖案(雙頭鷹的樣子是下圖左邊翅膀張開的那個圖案)。還有一種是復雜化的國徽,見下面右圖。俄羅斯歷史上的各王國、公國、地區,還有代表新征服領土的紋章被加了上去:左翼(圖片的右側)從上到下是波蘭王國(今天的波蘭國徽也是這個圖案,紅色天幕下的白鷹)、克里米亞汗國、 芬蘭(紅地上的金色獅子,和今天芬蘭國徽圖案基本相同);右翼是早先被征服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亞汗國。也有的版本,右翼是古俄羅斯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紋章。胸部的聖喬治盾牌被紅底藍色的聖安德烈十字環繞。
俄羅斯在1855年到1857年進行了紋章改革。神聖羅馬帝國風格的雙頭鷹被普魯士風格的老鷹所取代。大家觀察鷹翅和鷹尾的形狀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同時,與西歐類似主題的紋章風格接軌,聖喬治的頭部改為朝左。鷹翅上的紋章發生了變化。左翼從上往下為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亞、喬治亞和芬蘭,右翼為喀山、波蘭、克里米亞和「大公國聯盟(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紋章。1857年,俄羅斯參議院簽署法令,接受這個圖樣作為俄羅斯國徽的圖案,並規定了大國徽、普通國徽和小國徽在不同場合的使用規則。
1882年7月24日,亞歷山大三世沙皇在彼得霍夫簽署了關於帝國國徽的新法令。沙皇保羅一世設計的那個紋章學家的噩夢——所謂「節日國徽」被接受作為俄羅斯帝國的大國徽使用。 但是做了一些改動:馬爾他大十字被取消了。背景的猩紅色、金黃色流蘇也拿走了。左右還有兩個標准尺寸的雙頭鷹也取消了。同時還增加了象徵新近征服的中亞地區各國的紋章。
1883年2月23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簽署命令,恢復舊國徽的使用。但是雙頭鷹頭頂上皇冠的顏色由金色變成銀白色。
1906年,最後一道有關國徽使用規則的法令被簽署。隨著日俄戰爭的失敗、社會矛盾的加劇、改革家斯托雷平的被害、「惡僧」拉斯普廷在宮廷里的得勢,俄羅斯上流社會歌舞昇平的年代結束了。在盛大隆重的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周年慶典(1613—1913)之後,俄羅斯迎來了它的血腥時代。
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羅斯成立臨時共和政府。皇室的雙頭鷹圖案因為凝聚了俄羅斯帝國450年的傳統,不好貿然宣布廢棄。但是,雙頭鷹上所有象徵俄羅斯帝制的皇冠、權仗、寶球、紋章、綬帶、徽記、聖符……,全部被取消了。日耳曼風格的雙頭鷹形狀,也恢復成傳統的拜占廷風格。這個圖案曾經用在臨時政府簽發的俄國護照封面上。甚至十月革命之後,直到1918年7月24日,革命後的紅色俄羅斯還在使用這個圖案。
1918年夏天,布爾什維克們決定和傳統的俄羅斯決裂。教堂和修道院被關閉,皇室和貴族們被全家槍斃,商人和教授們被逮捕,大批珍貴的宗教文物和文獻被焚毀……,甚至有人說,要拆除所有「封建」的俄羅斯時代建造的工廠和鐵路,重新修建新蘇聯的工廠鐵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國徽也不能倖免。
新的國徽完全和歷史、傳統、民族決裂,變成政治性很強的符號。中央是紅色盾牌和鐮刀錘子的圖案,上書RSFSR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的大字,兩旁扶持盾牌的由天使長變成了小麥穗。下面的緞帶上是俄文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972年,五角紅星——古代是火神伏爾甘的標志——被加了上去。1992年,蘇聯滅亡前夕,就象東德滅亡之前從國旗上取消鐮刀錘子國徽的預兆一樣,俄羅斯國徽上的鐮刀錘子也被「俄羅斯聯邦」的單詞取代。
1990年11月5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政府成立特別委員會,開始著手設計新的國旗和國徽。該委員會決定將俄羅斯歷史上的白藍紅三色旗作為國旗,紅色背景的金色雙頭鷹為新的國徽(這個時期,波羅的海三個加盟共和國已經把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國旗國徽換成了1940年之前的老國旗國徽)。1993年,葉利欽總統簽署法令,正式將俄羅斯歷史上的白藍紅三色旗作為國旗,使用紅色背景的金色雙頭鷹為新的國徽。
新國徽保留了許多不平凡的俄羅斯歷史標志。但是它們被賦予了新的政治涵義。彼得大帝加在雙頭鷹頭上的三頂皇冠被保留了下來,作為俄羅斯聯邦整體團結的象徵,權仗和寶球象徵國家的權力,聖喬治屠龍的紋章作為捍衛正義、懲處邪惡、保衛祖國、追求自由的標志。俄羅斯古老而光榮的歷史在這里凝結,並且將在新的一千年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俄羅斯是文化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傳承。
㈢ 誰可以說說立窩尼亞騎士團
1558~1583年,俄國為爭奪波羅的海東南岸地區和出海口,先後對立窩尼亞騎士團及瑞典、波蘭和立陶宛進行的戰爭。立窩尼亞(約相當於今蘇聯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原為日耳曼騎士團征服的領地,後變為獨立國。16世紀,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國內四分五裂。其戰略地位重要,成為各鄰國覬覦的對象,但其軍事力量薄弱,部隊分散在眾多的城堡中。1558年1月,沙皇伊凡四世政府借口立窩尼亞騎士團與立陶宛結盟反對俄國,派兵4萬從北部攻入立窩尼亞。佔領納爾瓦、多爾帕特(今塔爾圖)等要塞,並包圍里加主教區,因害怕其他國家插手,曾一度暫停進攻。立窩尼亞封建主乘機與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西吉斯蒙德二世·奧古斯都締結條約,將立窩尼亞置於波蘭、立陶宛保護之下。1560年,俄軍又從中部攻入立窩尼亞,佔領大片領土。瑞典出兵干涉,佔領愛沙尼亞北部地區。立窩尼亞其餘部分則歸立陶宛大公國控制。從此,俄國入侵立窩尼亞的戰爭,遂轉變為俄國對瑞典、波蘭和立陶宛的戰爭。1562年,伊凡四世(雷帝)率軍8萬從南部進攻立陶宛,並佔領波洛畢旦茨克,威脅其首都維爾諾。此時,俄國統治集團發生內變,沙皇忙於處理國內危機,前兄棚線俄軍連遭失敗。俄軍前線統帥A.M.庫爾布斯基於1564年投向立陶宛,形勢變化得對俄軍不利。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合並為波蘭立陶宛王國,加強了同俄國爭奪的力量。1576年,波蘭立陶宛國王斯特凡四世·巴托里與瑞典、土耳其、克里木國結成針對俄國的同盟。1579年,斯特凡四世·巴托里率兵攻佔波洛茨克、涅韋爾、大盧基等地,1581年,進而包圍普斯科夫,把戰爭引向俄國本土。這對扭轉戰局起了重大作用。同時,瑞典也在北方對俄國發動進攻,佔領納爾瓦羨數則、科列拉,並向卡累利阿進軍。俄國被迫與波蘭(1582)、瑞典(1583)簽訂停戰協定,放棄所佔立窩尼亞領土。俄國幾面樹敵,力不從心,先勝後敗,奪取出海口的目的未能達到。這次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是要塞攻防戰,野戰主要是配合爭奪要塞,攻城炮和爆破器材得到廣泛應用。
㈣ 什麼是立窩尼亞戰爭
立窩尼亞戰爭指俄國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波羅的海出海口與立窩尼亞騎士團,以及瑞典、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進行的戰爭。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並入俄國,能夠保證俄國經波羅的海與歐洲各國建立直接的聯系。俄國貴族希望在立窩尼亞攫取已開發的土地,而俄國商人則希望獲得經里加、列維爾和納爾瓦通往波羅的海的通路。持續了25年多的立窩尼亞戰爭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1558年1月,俄軍4萬人在格林斯基和希格·阿利亞統率下進入立窩尼亞領土。1558年夏初,索伊斯基、特羅耶庫羅維和合伊內指揮的俄軍包圍了涅伊豪津城。立窩尼亞騎士團團長福爾斯騰堡同2000名騎士軍一起被俘。俄軍佔領了20個要塞,其中包括良好商港納爾瓦,以及捷爾普特。同年秋,叔伊斯基的部隊返回俄國,只留下少量衛戍部隊守衛各要塞。1559年,俄國與立窩尼亞締結停戰協定。立窩尼亞封建主利用該停戰協定同波蘭國王西吉斯孟二世奧古斯都訂立了協定。根據協定,騎士團的土地和里加大主教的領地被置於波蘭國王的保護之下。福爾斯騰堡被撤職,主張親波蘭方針的凱特列爾為新任團長。同年,丹麥奪取厄塞爾島和庫爾蘭的一部分。1560年1月,俄軍在叔伊斯基、謝列布里亞內和姆斯提斯拉夫斯基的統率下開始軍事行動,圍攻並佔領了一級要塞馬林堡。8月,俄軍在埃爾梅斯附近擊潰騎士軍,包圍了費林,並迫使要塞中配備有約470門火炮的敵人投降。立窩尼亞爆發的反對德意志封建主的農民起義促使俄軍行動成功。立窩尼亞騎士團終於解體。這樣,俄軍在3年戰爭中奪取了最重要的要塞,決定了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命運。北愛沙尼亞的德意志封建主改入瑞典國籍,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其餘領地轉入立陶宛大公國控制之下。
1561年前,出現了對俄國不利的國際局勢。俄國被迫同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以及瑞典作戰。在1562年12月以前,軍事行動僅局限於小規模的沖突。而在12月,俄軍5萬人在伊凡四世皇帝的統率下,自莫查依斯克進入立陶宛,於1563年1月包圍了重要戰略城堡、波軍在立陶宛的基地——波洛茨克,2月在先用炮火摧毀防禦工事後將其攻克。這樣就打開了通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和里加的道路。但是,反動貴族反對伊凡四世的政策的斗爭加劇,以及一些軍事首領叛變,致使俄軍於1564年1月在烏拉河岸、7月在奧爾沙附近戰敗。同年秋,克里木汗傑夫列特·基列的韃靼部隊侵入俄國領土。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迫使伊凡四世於1566年召開縉紳會議,支持沙皇為奪取里加而純升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進行斗爭的企圖。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統一為一個國家——波蘭國。在北方,俄國同瑞典的關系再度緊張起來。在南方,克里木汗國和土耳其的軍隊包圍了阿斯特拉罕。1571年,傑夫列特·基列毀滅性地襲擊了莫斯科。俄軍剛一在南方打退敵人的進攻,就把軍事行動轉到了西部,並再次取得勝利。1573年1月,俄軍在伊凡四世的統率下,以強攻奪取了瑞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支撐點——維依森什廷要塞。在1574年的戰爭中,俄軍以成功的防禦打破了瑞軍對維津堡和托爾做梁老斯堡這兩個要塞的包圍。1574~1575年,俄軍佔領數城,其中包括彼爾諾夫。1576年的戰爭對俄國來說也是順利結束的,因為除里加和列維爾外,所有東南沿海一帶都轉入俄國控制之下。1577年夏,俄軍10萬人在伊凡四世的統率下,奪取了柳欽、克廖伊茨堡、拉烏東、澤斯維根、別爾佐納、科柳采瑙、文登等要塞。1576年即位的波蘭國王斯蒂芬·巴托里簽訂了臨時停戰協定。
戰爭的負擔和給俄國貴族分配被征服的土地引起了當地農民的不滿。俄國陷入了新的內部困難時期,這內困是伊凡四世反對貴族的斗爭,以及所謂的禁衛軍大規模鎮壓帶來的後果所造成的,因而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在這種情況下,波蘭國王斯蒂芬·巴托里在撕毀停戰協定並同瑞典、克里木汗國達成了相互支援的協議後,開始了軍事行動。在羅馬教皇的幫助下,巴托里使對俄戰爭成為一次全歐的十字軍遠征。全歐天主教軍隊都被集中到他的軍隊中,其中有德意志渣含、匈牙利、波蘭、立陶宛、丹麥和蘇格蘭等國的僱傭軍。1578年,波軍總數已達15萬人,扎莫伊斯基成為總指揮。俄軍此時已達30萬人,但卻分散在立窩尼亞各衛戍部隊和國內各邊境城市。在這種兵力部署的情況下,俄軍統帥部認為唯一正確的是進行防禦戰,迫使敵人把兵力、裝備和時間消耗在包圍眾多的要塞上。1579年8月,波蘭國聯軍佔領波洛茨克,遂後又佔領了恰什尼基、涅維利、大盧基等要塞。瑞軍奪取了納爾瓦、科列拉等要塞。在戰斗中,波洛茨克、大盧基和普斯科夫都英勇地進行了防禦。普斯科夫1.6萬人的衛戍部隊和居民抗擊5萬人的巴托里王軍長達5個月,迫使其放棄包圍。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結局和1582年1月15日在查波爾·雅姆與波蘭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晚些時候俄國又與瑞典簽訂了為期3年的停戰協定,把納爾瓦、伊凡哥羅德、雅姆、科坡里耶等要塞割讓給瑞典。這樣,俄國失去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整個來說,由於俄國經濟衰竭,國際國內形勢對其極端不利,所以立窩尼亞戰爭是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結束的。但是,俄國的敵人也被迫放棄侵略計劃和對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和斯摩棱斯克的領土要求。俄國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問題直到18世紀在北方戰爭中才得到解決。
立窩尼亞戰爭的特點基本是爭奪要塞,它是在炮兵和步兵在戰斗中的作用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進行的。在攻破城門和打開要塞城牆的缺口時,廣泛使用了地雷爆破性器材;在對要塞防禦時,廣泛採用了反地雷器材,並實施出擊。俄軍在立窩尼亞戰爭中表現出包圍和守衛要塞的高超藝術。立窩尼亞戰爭的戰略特點是:俄軍在西、南兩條戰線作戰,然而,俄軍統帥部善於機動兵力,在多次戰役中都取得勝利。
㈤ 1656年發生了什麼大事件
1654年,在滿清王朝順治11年,此時清朝已經入關第十年。大清世祖皇帝康熙剛剛出生的年份,在遙遠的東歐也發生著重要的事件。
這一年,時任俄羅斯沙皇的阿列克謝開始了他的御駕親征,目標是俄羅斯西南的波蘭人。
波蘭人統治著第聶伯河兩岸的烏克蘭人,而此時第聶伯河東岸的烏克蘭人請求俄羅斯人出兵解放他們,讓他們擺脫波蘭人的統治。
烏克蘭人、俄羅斯人都是從弗拉基米爾的基輔羅斯孫攔出來的同根同源的民族,俄羅斯人也想趁機擴大地盤。
於是困了,烏克蘭人就給送來了枕絕皮頭,俄軍進攻烏東地區的烏克蘭人,1656年俄羅斯人對波蘭人的戰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此後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領土。並一直是,直並凱差到俄羅斯帝國的滅亡。
㈥ 俄國從1861年到1991年發生的大事(帶時間)
1861年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改革
1876年 俄國策動中亞的阿柏古反華,侵犯新疆地區,並趁機搶占伊犁
1878年 在伊朗北部劃分勢力范圍
1881年 《中俄改訂條約》,俄國交還伊犁,但侵佔新疆邊界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83年 俄國文豪屠格涅夫逝世
1892年 為對抗德國,俄法結盟
1895年 俄國干預日本佔領遼東半島,趁機劃東北為勢力范圍
1896年 修建滿東大鐵路
1900年 製造海蘭泡屠殺事件
1901年 高爾基《海燕》發表;
1904年2月 日本挑起爭奪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
1905年2月 莫斯科工人起義與兵變
1908年 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
1913年 俄國策動外蒙古獨立
1914年8月 參加一戰,並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退出一戰
1917年 俄國人民進軍冬宮,結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
1918-1920年 蘇維埃政權保衛戰
1921年 社會主義蘇俄發生聖彼得堡兵變,實行新經濟政策
1922年10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4年 列寧逝世,斯大林接班
1925-1929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1936年 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頒布
1937-1939年 大清洗運動
1939年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
1940年 蘇聯西進,吞並波蘭和芬蘭
1941年6月 蘇德戰爭爆發
1945年5月 蘇軍攻克柏林,德國納粹戰敗,歐洲戰爭結束;8月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清剿日本關東軍
1948年 柏林危機
1949年 蘇聯試爆原子彈成功,與中國建交
1955年 華約組織成立
1956年 首枚洲際導彈發射成功
1957年10月 首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61年 載人宇宙飛船成功試航,加加林成為首位太空人;試爆當量在9000萬噸的超級氫彈,震驚了全世界;赫魯曉夫首次訪美;柏林牆的修建,美蘇冷戰的縮影
1964年 勃列日涅夫上台,提出建立宇宙空間站
1968年 出兵干預捷克斯諾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1979-1988年 出兵阿富汗
1987年 美蘇達成削減常規戰略進攻性和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數量的協議
1989年 八一九事件
1991年 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成立
㈦ 俄國發生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把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現實.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色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羨扒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御派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儒略歷)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故稱「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及左派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鎮派賀革命導師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勝利前進的道路。
㈧ 莫斯科風暴是啥
莫斯科風暴指的纖扒乎是2002年至2004年間俄毀悉羅斯政府針對恐怖主義進行的一系列反恐行動。這一行動主要針對的是位於北高加索地區的恐怖分子組織,例如車臣伊斯蘭獨立武裝等。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行動是2002年莫斯科音樂劇院劫持事件,持槍的恐怖分子在音樂劇院中此蔽挾持了超過900名觀眾和演員,最終導致了數十人死亡。此後,俄羅斯政府加強了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進行了多次反恐行動,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㈨ 求俄羅斯1950~2000大事年表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一起加入,後擴至16個蘇聯加盟共和國。
蘇聯通過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革成為世界強國,是二戰的戰勝國和聯合國五個創始成員國之一。美蘇爭霸時期,高度集中的經濟政黨體制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因素。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
1991年8月,蘇聯發生「8·19」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或俄羅斯)。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