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科技有哪些成就

俄羅斯科技有哪些成就

發布時間:2023-03-22 18:10:43

『壹』 蘇聯曾經有多少令人震驚的黑科技你都了解多少

蘇聯的存在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是在兩極的水平,蘇聯除了國土面積非常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無論是常規部隊還是核武庫,而在蘇聯的歷史上,它也留下了很多 "黑 "的科技設備,這些設備,在時間上是今天,仍然處於領先地位。那麼,蘇聯到底留下了多少 "黑科技",有多少令人震驚的黑科技?你知道多少?

戰略轟炸機:現在是俄羅斯的國寶,能夠直接飛入美國的AIRSPACE,打擊其本土,是當時所有轟炸機的實力。它的長度為54米,最大起飛重量為275噸,最大飛行速度為2.05馬赫,是當今世界上最快、最大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以上是蘇聯典型的 "黑科技"。即使是現在,這些裝備也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但是蘇聯的 "黑科技 "相信遠遠不止這些。蘇聯雖然維持了短短的70年,但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科學技術財富,卻是很多的。

『貳』 俄羅斯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俄羅斯科技

科學技術在俄羅斯復興中的作用被越來越重視。隨著俄羅斯政府對經濟改革方針進行調整,俄政府更多地轉向發展作為未來經濟增長基礎的國內現有工業、技術和科學潛力。

隨著俄經濟形勢的好轉和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俄羅斯的科技隊伍已開始出現穩定,人才流失速度也有所減緩。而且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不同,俄科技界流失人員的絕大多數是轉入國內收入較高的商業部門和私有化企業中,到國外謀職定居者只是小部分。據俄科學統計與研究中心估計數字,近年俄羅斯科技界移民到國外的人數分別為:1990年2,100人,1993年2,300人,1995年為2,200人,1997年1,200人,1998年1,100人,1999年1,400人。

在科技發展體制上,俄羅斯其科技發展的激勵機制並不先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水平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但其長處在於能集中國家力量發展最具前景的關鍵科技領域,並能較快居於這些領域的世界前列。俄基礎研究、軍工和宇航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便是這種體制長處的體現。雖然當前俄科技體制也在向市場經濟方向轉軌,但政府對重大科研活動的支持系統仍得到維持。盡管俄羅斯經濟不景氣,但對於那些代表國家高科技術水平的世界尖端科研項目捨得投入。

在基礎研究方面,俄從蘇聯繼承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學」。由於投入不足,目前俄基礎研究水平已落後於美國,但仍位居世界最先進國家之列。近年來,盡管困難重重,俄羅斯仍基本保持了其整體科技的完整性,而且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數十項世界級科研成果。在十分困難的物質條件下,俄科學院仍完成了約5,000個研究課題。近年來,在基礎研究的所有方面,幾乎都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那些不進行多年耗資龐大的觀察就不可能取得成就的研究。如:俄羅斯科學院在微電子和毫微電子、電光繪圖新工藝、高溫超導、化學、天體物理、超級計算機、分子生物學、氣象等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核激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俄科學家先後在實驗室合成元素周期表上第114號和166號超重元素等。這些都表明俄羅斯在面向21世紀的科技角逐中,仍是實力較強的一方。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不遺餘力地撈取俄羅斯的科技人才和成果的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證明這點。

在高技術研究方面,由於過去的積累和各方面的努力,俄羅斯在很多領域仍然保持著先進地位和許多原創性技術。據俄工業科技部調查,在當今世界決定發達國家實力的50項重大技術中,俄羅斯在其中12—17項技術領域可以與西方發達國家一爭高低,如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
參考資料:江西省科技廳國際合作處

『叄』 俄羅斯在軍事科技方面那些還比美國先進

樓上說得太籠統,也沒說到重點。個人認為俄羅斯真正強大的,也是俄羅斯自己最自信的,也是它軍方願意在有限的預算持續投資的,這幾方面:1 核潛艇. 2史上最厲害彈道導彈 3各種超性能反艦導彈. 4全程超音速巡航導彈. 5氣泡魚雷. 6運載火箭及其發動機.7部分直升機. ……個人覺得,由於陸地武器系統目前為止 沒啥不可超越的武器了。航空武器系統跟電子信息相關度太大 俄羅斯與美國比不佔優勢,水面戰艦也不是長項。長期以來 蘇聯的重心思想是變態潛艇和變態的各種導彈來壓制美國航母,基於這個指導思想,俄羅斯牛逼的就是水下武器系統,俄羅斯核潛艇領先中國50年,領先美國20年,。俄羅斯某些變態導彈領先中國30年,領先美國15年。俄羅斯超音速轟炸機領先中國30年,落後美國10年。俄羅斯氣泡魚雷領先中國30年,領先美國20年。世界上有核潛艇的國家俄,美,英,法,中 五個,但是能全球巡航,隨時瞄準大城市的核潛艇 只有俄美兩家,能實現大西洋半個全球巡航的英法兩家,唯一有核潛艇而不能戰斗值班巡航的只有中國,中國核潛艇至今沒有開出遠洋正式值班執勤 無法有限效二次核反擊。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是俄羅斯 彈頭最重的是俄羅斯 速度最快是俄羅斯。巡航導彈速度最快是俄羅斯,機動最大是俄羅斯。至於外銷武器的s300和蘇系列戰斗機都是防禦性武器,在俄羅斯不是機密武器,也不是啥真正的先進武器,超音速轟炸機俄羅斯就不賣 永遠不賣 性能卓越的導彈俄羅斯不賣 核潛艇想都別想。

『肆』 俄羅斯在科學技術、文化技術、社會經濟等方面有什麼突出成就

在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方面對全世界的貢獻極為巨大,但這些貢獻多為他們蘇聯時期的驕傲了,當時對社會經濟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對中國,不過這是歷史了,我學理的,不太了解,不敢瞎說。科學技術方面:往遠了說,他的科學家在數理化生方面提出了諸多理論:比如門捷列夫(Д.И.Менделеев)的元素周期表,巴甫洛夫的狗的條件反射實驗,Лев Ландау(朗道)對量子力學做的貢獻,加加林Гагарин上天是他們最驕傲的,學過大學微積分的都知道Б.П.吉米多維奇……文學方面很多作家,托爾斯泰、高爾基、普希金、葉塞寧、契訶夫等等,不說了。藝術方面,什麼列賓啊等的。

『伍』 俄羅斯的航天科技

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發展目標和計劃

http://tech.qq.com/a/20050926/000098.htm
俄羅斯將重新啟用「暴風雪」號太空梭(附圖
http://jczs.sina.com.cn/2001-06-30/25502.html
前蘇聯一直把載人航天計劃作為整個航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載人航天體系,在長時間載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前蘇聯在通過衛星式飛船試驗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術之後,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開創了載人航天時代。到1970年止,蘇聯共發射「東方」號,「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16艘,藉以掌握了載人飛船的設計、發射和軌道機動、交會、對接與艙外活動等基本技術,研究與試驗了航天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在天上生活與工作的能力,這為後來的長時間和大規模載人航天活動奠定了基礎。

從70年代起,前蘇聯的載人航天進入以載人航天為主體的研究、試驗新階段。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六十年代載人航天的已有成果,藉助於以航天站為主體、以載人飛船和無人貨船為運輸手段的載人航天體系,在近地軌道上開展了頻繁的載人航天活動,研究人在空間環境中長期生活與工件的能力,進行與軍事、科研和國民經濟有關的試驗。

迄今前蘇聯已經發射了三代共8艘航天站,重量均為20噸左右,即第一代的「禮炮」-1到「禮炮」-5號,一次只能對接一艘飛船,第二代的「禮炮」-6至「禮炮」-7號,每次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和平」號為第三代,可同時與6艘飛船對接,目前已形成了由「和平」號為核心艙、「量子」號天文物理艙、「聯盟」-TM飛船、「進步號」貨船四部分組成的軌道復合體,總重達60多噸。

為了支援「禮炮」號與「和平」號空間站,前蘇聯研製使用了這樣幾種運輸系統:①載人飛船,包括60年代研製的「聯盟」號和後來以它為基礎改進的「聯盟T」、「聯盟TM」飛船,可載3名航天員及少量貨物,主要用作為空間站運輸往返人員,1971年4月至1987年底共發射50艘,②「進步」號小型無人貨船,主要用於為航天站運輸燃料、儀器設備、消耗品等,本身不返回地面,1978年1月投入使用。飛行實踐證明,採用人貨分運的方式更有利於人的安全和載貨量。截止1987年底,共計發射33艘「進步」號貨船;③重型貨船,主要用於運輸較重的大型貨物,重約20噸,長13米,直徑4米,容積50立方米,可向上運輸5噸載荷,其返回可實現軟著陸,把500公斤貨物帶回地面。1977年到1987年底共發射4艘,即「宇宙」-929、-1267、-1443、-1686號,估計這種貨船尚處在研製試驗階段。

另外,前蘇聯也在研製發展作為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太空梭。1988年11月,已完成首次無人駕駛的大型太空梭的飛行試驗,90年代可望投入使用。據美國國防部分析,蘇聯還在研製一種小型太空梭,它將作為一種機動靈活、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取代目前使用的載人飛船,支援空間站計劃,從事軌道服務和軍事活動。今後10年,獨立後的俄羅斯試圖繼續在載人航天領域內發揮優勢和起主導作用。

首先,俄羅斯計劃繼續研製「和平-2號」號軌道站。未來的軌道站的運營方案有兩個,一是「和平一2」號軌道站在軌道上單獨飛行;二是與美國未來的「自由」號航天站在軌道上對接聯合飛行。「和平-2」號軌道站採用主桁架結構。各艙段集中在中部。太陽電池陣和太陽能收集器分別分布在兩端。目前,「和平一2」號軌道站的核心艙已經研製出來。其重量為20t。其餘各艙段也採用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的標准組件。

如果採用此方案,那麼美國航天局將全權負責航天站的計劃協調、系統工程組合與安全,俄羅斯將負責設計、研製和支持該計劃所需要的火箭和發射工具。為此,美國航天局將在莫斯科設立常駐聯絡處。

即使組合航天站發展計劃不能實現,俄羅斯也將為「自由」號航天站的建立提供大量的技術,其中包括提供「聯盟TM號飛船作為航天站可靠的乘員飛行器和應急救生運載飛船、新的對接系統、環境控制和生命系統、空間拖船等。關於空間拖船的詳細資料,俄羅斯已向美公開,對於美國這是前所未聞。它有可能代替准備用於「自由」號站的「航天公共汽車」飛行器。後者為美國一項秘密研製計劃。

為了發展與「和平一2」號軌道站配套的運輸飛行器,俄羅斯除繼續進行「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研製外,還推出了一個「小型太空梭」發展計劃。該計劃方案由一架小型的太空梭和一枚小型號火箭構成,小型太空梭類似於法國的「使神」號。「小型能源」號火箭由「能源」號火箭發展而成。有兩種方一案,一種是一次性使用的,另一種是可重復使用的。它由助推級和火箭組成。推進劑採用液氧、煤油,芯級採用液氧、液氫推進,火箭的起飛重量為1050~1100t。低軌運載能力為32~34t。為了發射高軌道衛星和星際飛行器,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又配置了三面級火箭。這些火箭採用自然推進劑,可回收的助推火箭帶有疊尾翼及機翼。在與芯級分離後,機翼及尾翼張開,飛回發射基地,水平降落。

俄羅斯已有數家機構開始對空天飛機進行探索性研究,並提出了多種方案。1993年9月在莫斯科舉辦的一個航空航天展覽會,推出了發展空天飛機的各種各樣的設想、草圖及眾多的設計方案。其中以電磁發射器方案特別引人注目。採用這種電磁懸浮技術可推進一些高速運行裝置或發射和回收太空梭中不同類型的遙控可器(這些工具都是由洲際特超音速飛機運送的)。太空梭是在洲際特超音速飛機裝置的「電磁跑道」上起飛和降落的。這種電通道既能使太空梭在起飛時加速,又能在返回時使其制動減速都是採用了磁場中運動系統相互作用的同一原理。還有一種空天飛機,也採用上述技術,但在結構上是一種單級式的可重復使用無污染的飛行器。它發射安全性高,向軌道運送或回收有效載荷成本低,可廣泛應用於觀測、研究和運輸。在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的今天,美國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空天飛機可能性很大。一個正在醞釀中的合作方案,被稱作「國際空天飛機系統」,它重27t,可運載10t有效載荷。在空中發射後空天飛機帶著一個可脫扣的裝有液氫、液氧和煤油的油箱,可飛到200km的高空。

從太空之旅看俄羅斯航天

莫斯科時間2001年5月6日9時41分,載有太空遊客蒂托的俄羅斯"聯盟"型飛船返回座艙准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薩克境內,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遊圓滿地劃上了句號。此次太空之旅創造了世界航天史和旅遊史上的奇跡,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的航天科技水平,及其航天商業開發取得的驕人成就,同時還顯示出,未來俄美在國際空間站等航天計劃上的的合作與斗爭將會繼續。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勇闖太空以來,俄載人航天業已走過了40年的風雨歷程。40年的航天科學成果的積累,創造了一個傳奇般的成就--普通地球公民遨遊太空。雖然蒂托也曾是一名航天專家,但其專業職務畢竟是航空航天工程師,若想成為合格的太空遊客,還須經歷技能和體能方面的考驗。蒂托在俄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接受了專項航天訓練。他先後學習了"聯盟"飛船設施、國際空間站構件、生命保障系統、航天器飛行控制等有關知識,並在"星辰"號服務艙和"曙光"號功能貨艙練習器上經受了鍛煉。這些技能訓練幫助蒂托順利往返空間站。

今年1月蒂托曾被查處患有肺炎,並接受了兩個星期的住院治療。據俄航空航天局局長科普捷夫表示,在經過治療之後,蒂托的恢復狀況令人滿意,訓練計劃的如期完成沒有受到影響。事實證明,俄宇航訓練技術、航天醫學和太空生命保障技術,確保蒂托平安度過了8天的太空之旅。蒂托的成功顯示出,俄航天科技依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蒂托的太空之旅還反映出,俄羅斯正在著力推進航天商業開發。據俄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俄政府的航天預算額約為1.65億美元。該預算額與俄航天業所需經費之間存在著較大缺口,彌補這一缺口的主要措施就是航天商業開發。在"和平"號空間站未墜毀之前,俄曾在"和平"號上成功地進行了商業開發活動,創造了年收入兩千萬美元的良好業績。目前,俄正打算利用國際空間站俄屬太空艙和先進的航天技術繼續進行商業活動,並計劃在俄所支付的國際空間站建設資金中,力求使預算外資金的比例達到30%至35%。另據俄航空航天局管理處主任古謝耶夫介紹,今年,俄有望在國際航天市場上創收約10億美元。今後,俄將努力使這一開發的年收入達到約20億美元。

此次蒂托的太空之旅也並非一帆風順。美國宇航局一直對蒂托之旅耿耿於懷,並以"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等為理由為蒂托太空旅行計劃設置重重障礙。但是在俄方的據理力爭和堅決抵制下,美方的企圖未獲成功。5月2日美宇航局局長戈爾丁在國會聽證會上宣稱,蒂托的旅行使空間站的建設工作被迫中斷,宇航局將因此向俄航空航天局索賠。對此,俄方國際空間站計劃負責人留明指出,所謂的"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其實是美方臆造出來的借口,其目的是為了部分地抹煞俄所取得的航天商業開發成就。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也表示,美國阻撓蒂托上天是出於政治目的。

俄航空航天局新聞秘書戈爾布諾夫指出,目前已有多人表示願乘"聯盟"飛船赴空間站旅遊。俄將就此事同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各方協商,以解決與此相關的法律和行政問題。但是,從美國宇航局近期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圍繞國際空間站商業開發等問題,美俄將面臨一番激烈的唇槍舌劍。

戈爾布諾夫介紹說,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以外,基於生存發展的需要,俄將繼續著力開展商業航天。目前,俄羅斯正與烏克蘭、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和歐洲航天局進行一系列的商業航天合作,部分合作項目將被納入2001年至2005年俄聯邦航天規劃。順利開展這些合作,將使俄航天業的生存空間逐漸擴大,俄總體航天實力的恢復將因此而充滿希望。

『陸』 俄國科技憑啥穩居世界前端

人所共知,俄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世界先進之列,不輸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始終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穩居世界第一梯隊之中。這樣問題就來了,俄國憑啥一直站在世界科技前端呢?

這要從三百年來的三次工業革命說起。其實俄國在這三次科技革命中都有不凡表現和一定優勢。

俄國在科學技術有今天的好基礎、好傳統、好習慣,與三百多年前沙皇彼得一世的努力歷祥是分不開的。

『柒』 在歷史上,前蘇聯究竟留有多少先進的「黑科技」

所謂黑科技是指遠超越現今人類科技或知識所能及的范疇,目前缺乏科學根據並且違反自然原理的科學技術產品。那麼,前蘇聯到底有多少超前的黑科技?我們列舉以下幾個實例:

一、1K17 Szhatie自走式激光平台

科拉超深鑽井是蘇聯在佩琴加區科拉半島上的科學鑽探項目。該項目試圖盡可能深地鑽入地殼中,於1970年5月24日開始—1992年停止。最深達12,262米。

本來主要目標深度設定為15,000米,由於在這個深度位置溫度高於預期的100°C達到180°C,更深的鑽探被認為是不可行的。

『捌』 俄羅斯太空研究機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在什麼這五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火箭發動機、載人飛船、太空對接技術、太空生命保障系統、運載火箭技術

『玖』 誰知道俄羅斯國家科學技術發達的事例

論現代科技革命與世界文明中心轉移

作者: 沈律 | 2005年07月14日07時38分
論現代科技革命與世界文明中心轉移

沈 律

http://scitechics.wy8.net

[email protected]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德國的衰落和美國的振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迅速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大國。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著順時針方向由西方歐洲大陸轉移到北美大陸。使得整個大西洋區域在各方面處於繁榮狀態。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及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以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將沿著順時針方向再次進行轉移,即從北美大陸及大西洋區域轉向東方亞洲大陸及太平洋區域。隨著未來一場更大規模的「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爆發,中國將隨之崛起再度成為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世界格局的演變將遵循這一古老法則。「分」則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經濟中心轉移之時,「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來將屬於中國。

[關鍵詞] 現代科技革命,世界格局演變,文明中心轉移,東方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民族崛起

1.引 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羅貫中《三國演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德國的衰落和美國的振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迅速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大國。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著順時針方向由西方歐洲大陸轉移到北美大陸。使得整個大西洋區域在各方面處於繁榮狀態。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及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以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將沿著順時針方向再次進行轉移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沿著順時針方向轉移主要取決於世界科技、經濟、貿易交流的途徑和方式,古代由於為陸地交流,近代和現代由於為海洋交流,因此,從歷史上看錶現出順時針轉移),即從北美大陸及大西洋區域轉向東方亞洲大陸及太平洋區域。隨著未來一場更大規模的「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爆發,中國將隨之崛起再度成為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當今世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相對衰退,世界格局正在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已從「二戰」後兩極東西方(東歐與西歐)軍事對抗狀態轉向南北方多極經濟競爭狀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矛盾將成為今後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戰」的結束標志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正式衰落及其局部性(歐洲區域)東西方關系的緩和以及舊時代的終結。多極化經濟競爭結構的形成,預示著新時代的開始。南北經濟矛盾的加劇將會進一步演變成新的世界性東西方(東方亞洲太平洋區域與西方歐洲大西洋區域)關系的緊張。激烈的競爭將會對未來世界格局的變革產生重大深遠意義的影響。隨著全球性(世界性)東西方關系問題的解決以及東方思想文化、科技傳統的回歸復興,中國將在未來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這一切將意味著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再次確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世界格局的演變也將遵循這一古老法則。「分」則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經濟中心轉移之時,「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來將屬於中國。

2. 現代科技革命的掀起

對於目前世界上掀起的科技革命浪潮,美國、日本、西歐以及東歐等國談論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各種觀點、各種提法紛紛涌現,有的叫「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有的叫「產業革命」,還有的叫「技術革命」,此外也有叫「後工業社會」、「第三次浪潮」、「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經濟時代」等等。現代科技革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經濟發達國家出現了新的科學技術群及其相關產業群。它們是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相對論、量子力學、材料科學、能源技術、信息技術、耗散結構論、海洋技術、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環境科學技術、城市工程、管理科學、協同論、突變論等等。這些新科學技術正在發達國家中不同程度地得到應用和發展,並已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對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變革以及世界格局的演變產生了廣泛深遠意義的影響。在當代誰能有效地發展和應用這些新科技,誰就能處於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的領先地位。

(1)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孕育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孕育和准備了。自由資本主義到上世紀末已經達到了它的頂峰。在二十世紀初,開始了資本主義的現代階段,也就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最深厚基礎(經濟基礎)是壟斷,表現在工業生產上尤其如此,與此相應的政治則是對內的欺詐和對外的侵略。而發達國家間的能源戰、資源戰往往是這種經濟和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各種新要求。
從工場手工業過渡而來的舊工業,由於設備簡陋,投資少,因此表現為規模小而且分散,十九世紀以來,工業生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首先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已相對集中,而出現的重工業和其他大工業需要高投資,多設備,密集勞動,這就使得資本的集中者掌握這些新工業成為可能。其次是專利制度的過分嚴格,新發明的技術往往集中在個別人手中,使他們得以利用新技術來發展自己的生產。還有與資本進一步的結合,人為地壓制了權力低、資本簿的企業。而權力大、資本厚的個別企業得以暢通無阻的迅速發展。應該指出,這種集中是有限的,因為最終不能完全集中於一個集團,更不能完全集中於一個人。所以高度集中並不能排斥競爭,相反會加劇競爭。競爭是整個壟斷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徵。集中和競爭對科學技術發展就產生了兩方面不同的影響。首先是抑制,當一種新技術出現後,某一公司或集團出於自身的經濟利益,買下這一專利,自己不用也不準別人來用。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別人採用了新技術就意味著自己的落後;另外,競爭也可以促進科技的發展。新科技往往意味著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利潤,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潤正是打敗競爭對手所必需的。
社會生產出現高度集中化的同時,則又表現為復雜化。傳統行業越分越細是社會生產復雜化的一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生產的復雜化必然導致先進科學技術產生,應該看到,復雜化的生產也並不完善,有的甚至還沒有達到初具規模的地步。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生產過程的完善和定型化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相聯系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生產的復雜化意味著分工的精細化。這時,從事於第一工序和流程生產的人們得以從專、精、深的角度考慮問題,並發現和發明新科學技術。當然還應該看到,人們從總體上來把握復雜化的生產時,由於需要考慮其間的聯系,也會產生新的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方面摧毀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另一方面也極大了刺激了新科學技術的發展,這表現在戰時,由於戰爭的需要促進了軍事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戰後軍事科學技術向民用科學技術的轉移,使得科學技術變成了新的經濟產業。新產業經濟的增長又反過來資助並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2)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爆發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首先在美國爆發科學技術革命,然後播及全世界。從開始發生到趨向高潮,時間很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是從自然科學技術的突破開始的,之後影響到哲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數學,並導致一系列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的產生。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現代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人類傳統的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科技觀、人生觀、倫理觀、審美觀等)和思維方式。在嶄新的思想和方法原則基礎上建立了一系列新科學技術。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量子生物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海洋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生物工程、原子能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材料科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微電子學、宇航科技等等。他們共同標志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能力的巨大飛躍。並進而帶來了一系列新興產業,如:信息產業、生物產業、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宇航產業、管理工程產業、咨詢產業等等。這些產業現已成為西方世界寄希望的所謂「朝陽經濟」。其中尤其是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為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播下了火種,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已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由於微電子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自動控制機器(電腦),已經可以有條件的代替部分特定的腦力勞動,就像其他機器代替體力勞動一樣,從而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技術的水平。這些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使人類面臨著一場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所以,人們把這個時代稱為「科學技術革命時代」。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三位一體,協同發揮社會功能。從而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結構,使得全世界的產業經濟、社會政治和世界格局為之震動。

(3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歷史的轉折年代。從以政治、經濟為中心的人類歷史角度上看,這時期發生了五件大事:第一,美國開始衰退 ;第二,蘇聯向美國提出挑戰;第三,中國國際地位開始上升;第四,歐洲經濟組織成為對抗美、蘇新勢力;第五,發展中國家開始覺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科學技術表現為綜合化趨勢,科學與技術各學科不斷分化,與此同時,相互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這就是專業化分化同時的綜合化趨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學技術是這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科學技術更加如此。這種綜合化趨勢越發增強,並且導致現代科學技術網路體系的形成。科學技術的幼年期,各學科是分立的,而現代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的界限則越來越模糊不清,與綜合化趨勢相應的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計劃化」問題。科學技術綜合化與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大規模化,就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科學技術工作,對科學技術進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從而更好地實現計劃目標。由於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及其研究規模的大型化和計劃化的驅使下,所謂「大科學」與「高技術」誕生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在各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生產的發展對科學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新要求,並且為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現代科學的進步,迅速轉變為強大的技術力量,並形成直接的生產力,為社會生產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說古代科學基本上與技術融合在一起,從整體上來說還是經驗性的,近代科學大體上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並與技術大體平行發展,那麼現代科學已經形成了十分龐大的理論體系,並且經常走在技術的前頭,據統計,由於採用科學技術成果而實現生產力的增加,二十世紀初為5-20%,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已達到60-80%,有的產業部門則為100%。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與技術,基礎與應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哲學與數學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成同一整體。從科學理論的提出到技術方法上的突破再到生產實踐上的應用,往往形成一個系統,成為一個轉化序列。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已向社會各個方面全面滲透,科學技術通過不同方式進入生產過程,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其步伐將越來越快,社會將更加科學技術化。與此同時,正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聯系,它本身的發展就需要有多方面支持,並與社會生產的狀況息息相關。現代科學技術不再是以個體勞動形式為其研究特點,而往往是有組織的社會化集體勞動,政府的支持,基金資助,科學技術也更加社會化,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
現代科學技術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網路體系。新科學技術的不斷出現,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許多學科有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雜交,往往在各門學科相互聯系的關節點上生長出更新的、更具有優勢的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學科群。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標志著現代科學技術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辯證統一。現代科學技術就是在這兩種矛盾過程中不斷進化發展。
總之,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成果輝煌,這首先表現為科學技術本身的深刻而廣泛的革命,其次表現為人類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倫理觀、人生觀等)和方法論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它直接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各個部門,使工業和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通訊、醫療衛生、文化藝術以及教育、法律、心理、宗教等各個方面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的科學技術既是對現代社會發展和國家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力量,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3.戰後世界格局之演變

二戰後的四十餘年,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世界格局的演變則是其中變化發展的主線。什麼是世界格局,所謂世界格局,從狹義上講就是指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則是在世界舞台上,各國政治力量基於自己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全球性整體結構和表現形態。世界政治格局是各國政治力量之間的較量達到相對均衡的產物。雖然這些政治力量基於一定的經濟力量和科技、軍事力量而展開角逐,但在這種角逐中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都融合成綜合國力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這些政治力量作為系統中的要素在全球大系統中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即這些政治力量之間是不斷對峙、矛盾、組合、分化、再重組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由於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全球整體結構與表現形態,因此國家、地區之間的細微變化不會帶來整體格局的變化。世界政治格局不等於局部地區的政治格局。而是各種政治力量角逐形成的世界政治相對穩定的總的主幹結構。如果我們把世界政治格局看成一個大系統,那麼各種政治力量就是系統中的要素。各種政治力量在各自的層次上相互影響、制約、合作、斗爭,從而導致世界舞台上各種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各種政治力量的不斷變化。尤其是具有重大影響政治力量的變化,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作用最為顯著。當然,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決不是某一、二個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種因素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相互抵消而形成的。一些因素要把它導向這方,另一些因素則要把它導向那方,我們看到的世界格局正是各種因素經過不停頓的、反復曲折的斗爭而呈現出來的相對均衡結果。

(1) 兩大陣營的對立與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美、蘇結盟也失去了現實的基礎。世界格局即從戰時兩大營壘—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國家集團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向戰後兩大陣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轉化。1944年8月在華盛頓附近巴敦橡樹園,美、蘇、英、中四國舉行會議,擬訂了「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建議案」,並建議這個組織取名為「聯合國」,翌年4-6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制憲會議,51個國家派代表出席大會,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它下設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共6個主要機構。聯合國憲章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的友好關系」。並規定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守會員國主權平等,以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侵害別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不得干涉別國內政等原則。聯合國的建立,體現了各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體現了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烈火考驗的各國之間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差異進行的某種合作與共處。
但是,美、英執政者不滿於雅爾塔體系中的勢力劃分,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屹立在他們的面前,力圖奪取戰略要地來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特別是由於東歐一些國家戰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更使他們感到不安,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他呼籲英、美合作,建立軍事同盟,以對付蘇聯的威脅。從此英美與蘇聯分道揚鑣,開始了長期的「冷戰」,而鐵幕演說則成了「冷戰時代」開始的標志。
在丘吉爾「鐵幕」演說之後不久,美、蘇兩國為了各自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意識形態等目的,相互執行著遏制政策和戰略。西方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籠,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東方通過成立共產黨(工人黨),建立經互會,建立中蘇同盟,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以「冷戰」為特點的兩大東西方陣營的形成與對峙不是偶然的,這種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競爭,其緊張程度不亞於「熱戰」是有深刻根源的。首先,它是兩種社會制度根本對立的結果。其次根源於美國妄圖建立一個長期以自己為核心的全球系統。實現美國全球戰略和美國世紀的夢想。以及蘇聯妄圖建立全球霸權主義的野心。再次,根源於雅爾塔體繫世界勢力劃分的不合理性,從而導致雙方勢力展開激烈爭奪。

(2) 兩大陣營的分化到三足鼎立

兩大陣營經過十多年時間,雙方都逐步走上了自身分化解體的道路。
首先,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社會主義各國之間應該是團結合作的關系,國家無論大小,地位一律平等,但蘇聯卻處處凌駕於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之上,動輒組織圍攻,嚴重傷害了別國人民的感情。隨著蘇聯走上與美國合作主宰世界的道路,社會主義陣營也就趨向解體。1961年起,中國觀察員不再出度經互會和華約會議,阿爾巴尼亞也在這年被禁止參加經互會,並與蘇聯斷交。1968年8月因捷克斯洛法克進行改革。蘇聯便武裝入侵,干涉其內政。事後,中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其它國家共產黨強烈譴責了蘇聯的暴行。羅馬尼亞同時拒絕參加華沙條約組織的實戰演習,至此,社會主義陣營正式趨向解體。
其次,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隨著美國實力地位的日趨下降,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貨貝體系開始瓦解,西歐、日本經濟恢復後,便迅速增長,他們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加強,資本主義陣營開始隨之分化,無論是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還是日本,進入六十年代後,都不甘心擔當美國的馬前卒,而要與美建立平等的夥伴關系,以此提高自已的國際地位。因此,美國再也不能絕對地控制西方陣營了。
再次,第三世界陣營的崛起。二戰後美國憑借其超群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實力一直稱霸於世界。但到了六十年代,蘇聯也走上了與美國爭霸世界的道路,這與蘇聯六十年代實力增強分不開。尤其是軍事實力的增強分不開。同時也是大俄羅斯民族利已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六十年代還有一支重要力量的崛起,這就是第三世界陣營。他們成了反對霸權主義的主力軍。這樣就形成了六十年代美、蘇爭霸與第三世界聯合反霸的世界政治格局。其特點是:第一,美蘇爭霸是在兩大陣營分化過程中進行的,反過來又加速了兩大陣營的分化。第二,美、蘇這一階段的爭霸經歷了從激烈到緩和的過程。激烈也好,緩和也罷,僅僅只是策略上的變化,而不是戰略的轉變。他們爭霸的重點在歐洲,同時也遍及全球,從而遭到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各國的反對。第三,有些國家雖然與美、蘇關系密切,但不再是亦步亦趨,甚至很不滿意美、蘇在世界上的擴張稱霸。第三世界也有一些國家親蘇或親美,但這只是他們根據自身的國情選擇的反霸策略。而不能認為這些國家贊成美國或蘇聯稱霸世界。
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其第一層次就是美國集團、蘇聯集團、中國及其它第三世界國家構成的三足鼎立的大系統;第二層次有若乾子系統,美國與日本、西歐相互關系形成傾斜性三元格局,即屬於這種子系統之一。它們在經濟和戰略上既有矛盾分歧,又要相互依賴。屬於第二層次關系的還有美國與其盟國組成的北約組織,蘇聯與東歐國家組成的華約組織的關系。第三世界國家組成的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等。在第二層次子系統下面各個地區國家又有不同程度的組合形式,如西歐聯盟、非洲統一組織、東南亞聯盟、孔塔多拉集團,這是屬於第三層次的系統。在這樣一個大系統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相互聯系,蘇、美之間是互挖牆腳,對壘分明,他們與自己的盟國則來往密切,增強向心力。西歐、日本已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尤其是西歐,一向加強自身的聯合,同時又積極發展對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第三世界則在聯合反霸的同時也增加同發達國家的交流,爭取廣泛支持,從而形成了多層次、多因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

(3) 走向多極化的東西、南北關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蘇聯在世界上擴張的力量開始下降,美國則陷入越戰後國際地位下降,日本、西歐則廣泛運用新科學技術,使自己的經濟發展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第三世界經濟也有所發展,中國的力量也在逐步增強,這一切都說明世界正趨向多極化格局。西歐隨著其整體經濟實力趕上並超過美國正在向世界政治的一極發展,他們日益不滿於美國的保護傘和「越頂外交」,越來越希望聯合自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新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通訊手段的現代化,西歐各國之間的交流越加頻繁,國際間的合作和經濟一體化也有了進一步發展,歐洲共同體對西歐各國的吸引力也在加大,在對待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上,西歐各國雖然態度差異,但都感到不能落後於美國,並在法國首倡下一致行動,通過「尤里卡計劃」,決心走聯合振興西歐科技、經濟和政治的發展道路。
東歐雖然實力較弱,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自主意識增強,大多數國家開始探索適合自已國家國情的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羅、匈、保、民主德國都不顧蘇聯的壓力,以不同方式提出並強調小國應該而且有可能在國際上發揮自己的作用,聲明不能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挾令各國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東歐國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與西歐恢復發展經貿聯系。現在正在向發展政治聯系過渡。
七十年代,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之後,也從依附美國的地位上升為平等夥伴,並積極鼓吹成立太平洋共同體。力圖通過經濟合作擴大自己政治影響。近年來,隨著它成為最大債權國,最大貿易順差國和最大投資國,使美國也有求於它。日本開始加緊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七十年代,中國自推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社會政治、經濟、科技體系結構更趨合理,國際地位更加提高。
七十年代,整個第三世界隨著新獨立國家進一步增多,經濟進一步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不結盟運動繼續向前發展,要求改變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斗爭持續深入,第三世界大力開展南南合作,其領域與范圍正在不斷擴展。 總之,第三世界的作用正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盡管多極化還是正在發展中的新格局,有些世界政治力量要真正成為世界一極還需一個過程,但多極化中的各種世界力量已能對美、蘇起很大的牽製作用,對國際局勢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強,在世界多極化中,東西關系和南北關系是其中軸和核心,它們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
首先,在東西關系方面,進入七十年代後期,東西方關系主要表現為蘇聯與美國繼續爭奪世界霸權,斗爭的形式表現為激烈對抗。但到了八十年代,對抗趨向緩和。由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的新思維,1985年元月,美、蘇日內瓦會談商定恢復核武器控制談判。從而預示著東西方關系的解凍。中導條約和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條約的簽署、東歐的變革、柏林牆的推倒、前蘇聯的政治多元化及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德國的統一、華約的解散、前蘇聯的解體、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獨立、歐盟統一大廈的籌建,等等,共同標志著「冷戰時代」的結束。一方面由於蘇、美兩國受到各自力量的限制及核戰爭的全球毀滅性後果設想以及蘇聯及東歐國家經濟的持續性衰退;另一方面也由於各自同盟國的分化與解體,限制了美、蘇爭霸勢力的發展。以及廣大第三世界反霸和爭取和平力量的增強。這兩方面共同導致世界「冷戰」格局瓦解。「冷戰」格局的瓦解則預示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相對衰落及其一統天下的歷史時代的終結。
其次,在南北關系方面,南北關系是指南方發展中國家聯合反對北方發達國家國際壟斷資本的剝削,要求改變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求得人類共同發展問題的解決。所以,他不光是個經濟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世界政治問題。從第三世界崛起的進程上看,開始南北談判則是第三世界進行國際斗爭的第二回合,即謀求民族經濟的發展。(第一回合是謀求民

『拾』 目前歐洲科技強國是哪個有排名嗎

歐洲科技強國有不少,比如俄羅斯,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都是著名的科技強國,不少製造業在全世界都有著很高的地位與影響力,具體排名很難排,因為各自的領域不同。

而德國,他們的汽車工業在世界上也是大名鼎鼎的存在,我們身邊絕大多數的汽車品牌都來自於德國,其次就是日本,德國也是一座注重精益求精的國家,義大利的汽車工業亦是相當強大,但是因為品牌比較高端,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義大利的汽車,像瑪莎拉蒂,法拉利都是來自義大利的豪車品牌。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科技有哪些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