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文學特徵
俄羅斯文學的特徵大概有以下幾個特徵:1、表現了俄羅斯特有的民族風情,俄羅斯民族那種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
比如茨岡人的剽悍等,在很多俄羅斯作家筆下都有表現。
2、表現了俄羅斯特有的社會風情,18、19世紀的俄羅斯是一個從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社會(這個時期是俄羅斯文學群星璀璨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沖突,各種社會群體都在維護自己的群體利益,尋找解決社會矛盾的辦法,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俄羅斯的作家們也在思考和觀察,塑造了這時候各個社會群體的不同人物形象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白痴-,果戈理筆下的狂人及地主群像,世界文學中的四大吝嗇鬼之一:潑留希金,托爾斯泰筆下的一系頃如列男女形象等等。這在世界文學所描寫的人物關系中是比較少見的
3、表現了俄羅斯特有的民族習俗及社會習俗,俄羅斯的這種習俗不同於法國,英國等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對資本家的欺凌、壓榨表現出自己的憤怒和無奈,它(俄羅斯的下層人民)對貴族、地主的欺凌和壓榨則是逆來順差賣受、曲意逢迎,是一味的順從;這在世界文學對社會人物關系的表現描寫中是比較少見的;而且,俄羅斯社會等級觀念十分強烈,上下層社會幾乎不來往,表現出農奴社會的層級特點,可是在上層社會又由於受西歐的影響,經常有沙龍、舞會等現代社會的標志,這些都構成了俄羅斯社會的特點。
4、表現了俄羅斯深厚的文學傳統,俄羅斯民族是一個文學傳統非常深厚的民族,其民族傳說、神話、童話很多,以至於普洛普研究敘事學就從俄羅斯民間故事、童話入手,這些民間文學既孕育了俄羅斯大量的文學大師,又使他們的文學作品飽含俄羅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俄文虛乎逗學對冰雪的描繪就不像亞熱帶地區文學那樣充滿恐懼,而是有著豐富的詩情畫意。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感受,不知能否使你滿意?
② 俄國感傷主義。
感傷主義在俄國是貴族地主階級精神危機的表現。它雖然促進了俄國散文的繁榮,對豐富文學語言和心理描寫的技巧有一定貢獻,但是這一流派的作品美化貴族地主,企圖掩飾地主和農奴之間的對立關系,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卡拉姆辛(1766-1826)被認為是這一派的代表,他的中篇小說《苦命的麗莎》(1792)敘述農村少女麗莎被貴族少爺埃拉斯特遺棄以至自殺的故事。作者同情麗莎的不幸,對她的心理活動寫得比較生動,文筆流暢。但他站在貴族立場,用「命運」來為埃拉斯特辯護,抹殺了造成麗莎的悲劇的社會原因。
感傷主義正是這種情緒在文態碧並學上的表現。它注意內心的情感,誇大感情的作用,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視自然景物的描寫,特別強調對個性和個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畫。認為文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細致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不幸的生活遭遇,以喚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它表現了對矛盾重重的社會現實的不滿,也體現了對貴族階級崇尚的理性主義和古典主義的反抗。有的感傷主義作家脫離現實,放任個人感情,沉迷於多愁善感之中,甚至贊美過去,歌頌黑暗、死亡,帶有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作品多用第一人稱,大多採用日記、旅行記、書信體和回憶錄等形式。
感傷主義顧名思義是作者作品帶有感傷情緒,將他們對於新興起來的工業時代所帶來的破壞和對人的道德淪喪的傷感情緒表現在作品之中。這個派別的作家大多數都強調了要抒發個人對於社會中這個不可抗力的無奈之情,比如墓地學派的詩歌都帆跡特別表現了這一點,<墓園輓歌>是代表作,就表現了這一種憂傷和感傷的情緒。
「物哀的感情是一種超越理慧廳性的純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個體體驗,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物哀美』是一種感覺式的美,它不是憑理智、理性來判斷,而是靠直覺、靠心來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當用「言傳」時,物哀不等同於悲哀。而當以「意會」時,它又確實表達了一種隱隱約約的有時甚至是極深極痛的哀情。
卡拉姆辛最具有代表性,其餘的都不太出名,連別林斯基也稱:「
開辟了俄羅斯文學中一個新的時代……把俄羅斯文學引入了新思想境界」。...
③ 普希金在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時的傷感心情
不。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裡,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裡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芹敗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嫌薯顫的開端 」。
詩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手型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④ 俄國文學很厚重,基調真的很悲傷嗎
俄國最偉大的文學都存在於19世紀,那時候俄羅斯正處於風雲巨變的邊緣,還處於一種農奴制社會,這個國家很掙扎也正在無比悲傷的前行,像是上天掉下的眼淚,俄羅斯的文學家如雨後春筍一般從屠格涅夫一個接著一個的冒了出來。
他們足以代表俄羅斯文學點高峰,反映出當時的痛苦,自然也是悲傷的,基調也是濃厚的。
⑤ 簡介俄羅斯文學史
俄羅斯文學是世界文壇上最偉大的文學遺產之一,她的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俄羅斯充滿悲壯的、喜劇的和光榮的歷史。在俄羅斯的文壇上,曾經有五位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伊萬布寧、米哈伊爾肖洛霍夫、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迫於蘇聯政府的壓力而拒絕接受)、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和約瑟夫布洛茲基。
基輔羅斯時期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公元882年,諾夫戈洛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公元 998 年,當時的弗拉基 米爾大公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對俄羅斯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是基輔羅斯的極盛時期,就在這時俄羅斯文學開始了它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形式有歷史故事、編年史、英雄史詩、傳記、旅行記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羅斯編年序史》和《伊戈爾遠征記》。
蒙古人統治逼?br>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解體。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孫拔都管轄的金帳汗國征服梁贊等地,後又征服基輔,由 此開始了蒙古人統治時期。14世紀末,莫斯科公國逐漸強大,德米特里大公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15世紀末,伊凡三世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這時期,俄羅斯的文化發展受到嚴重摧殘,留下的文學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為記錄著名戰役的歷史故事,如《拔都攻佔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頓河彼岸之戰》等。
莫斯科公國時期
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形成。為加強中央集權,伊凡四世採取嚴厲措施鎮壓主張分權的大貴族。這種集權與反集權之間的斗爭在16世紀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當代政論文佔了重要地位。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與庫爾布斯基通信集》。17世紀,沙俄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這時,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格局,出現了一些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庫姆的《行傳》生動地描寫了他與大主教尼康的沖突,體現了宗教文學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紀上半期
18世紀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系,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前二十五年,俄國社會新舊斗爭激烈,文學發展卻相對緩慢。除了政論文外,沒有突出的文學成就。30年代以後,古典主義興起。俄國古典主義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與西歐相似,但因同時到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因此它又帶有啟蒙主義的特色。康捷米爾(1708-1744)是俄國古典主義文學形成時期的第一個諷刺作家。羅蒙諾索夫(1711—1765)是俄國第一個著名學者和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古典主義作家還有以劇本創作為主的蘇瑪羅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紀下半期
18世紀下半期的俄國主要是在葉卡捷林娜二世的統治之下。女皇繼承了彼得一世的國內外政策,這時期俄國經 濟有較大發展,但社會矛盾也相當尖銳,以致1773年爆發了俄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普加喬夫起義。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相對活躍,出現了不少諷刺雜志,其中最優秀的是諾維科夫主辦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傷主義文學在俄國出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傑爾查文是俄國文學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詩人。馮維辛是18世紀俄國最傑出的戲劇家。拉季謝夫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貴族革命家和啟蒙作家。
十九世紀前期
進入19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學自身的進步,俄國文學也開始出現新的氣象。危機四伏。1801年上台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觸及這一制度的基礎。1812年,拿破崙率軍入侵俄國,激起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拿破崙兵敗後,俄國軍隊遠征西歐。一些青年貴族軍官回國後,成立了以推翻專制政體為宗旨的秘密團體。1825年12月,他們在彼得堡發動了起義,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遭到沙皇政府的鎮壓,但是它揭開了俄國貴族革命的階段,喚醒了一代年輕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國內採取了高壓政策,但是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的斗爭並沒有停止.如當時莫斯科大學就出現過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和別林斯基十一號文學社等進步組織的活動。四十年代俄國思想界還發生過斯拉夫派和西歐派之爭。19世紀初期,俄國開始出現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後出現的是思想上更為激進的以雷列耶夫為代表的「十二月黨詩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鮑耶陀夫(1795—1829)分別以他們的寓言和劇本推動了俄羅斯文學向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30年代前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開始形成。果戈理的創作使這一文學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終確立。傑出的批評家別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論著作為其推波助瀾。當時著名的作家還有赫爾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維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逐步走向繁榮。進入50年代,平民階級開始代替貴族知識分子登上歷史舞台。1855年,俄國在歷時二年的俄土戰爭中失敗,導致了農奴制度危機的加劇。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頒布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這種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徹底的,但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50—60年代,圍繞著對農奴制度的改革問題,革命民主主義者與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思想交鋒。當時有影響的進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現代人》雜志,以及《俄國言論》、《北極星》和《鍾聲》等,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薩列夫和赫爾岑等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讀者文庫》和《俄國導報》。這一時期,俄國文藝界空前活躍,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岡察洛夫(1812—1891)、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奧斯特羅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緬洛夫斯基(1835—1863)、費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爾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優秀作品。
十九世紀後期
19世紀後期,俄國文學在60年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70年代以後,俄國的資本主義也了較快的發展,但農奴制度的殘余依然存在,社會矛盾相當尖銳。1874—1875年間曾出現民粹運動高漲的局面。這一運動遭鎮壓以後,由部分激進分子組成的「民意黨」人曾組織暗殺活動。80年代,俄國民主運動處於低潮,「小事情理論」開始流行。90年代,俄國工人運動出現並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俄國繼續繁榮,小說、詩歌和戲劇等領域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作品。上一時期活躍在文壇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進行創作,新的優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壇。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薩爾蒂柯夫—謝德林主持的雜志《祖國紀事》。這一時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薩爾蒂柯夫—謝德林(1826—1889)和契訶夫(1860—1904),以及柯羅連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爾洵(1855—1888)、烏斯賓斯基(1843—1902)、馬明—西比利亞克(1852—1912)、蒲寧(1870—1953)和庫普林(1870—1938)等。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96738935
⑥ 「俄羅斯的憂郁」是如何得來的
歐亞大陸不同的文化,遼闊的大自然,漫長寒冷的冬季,苦難深重的歷史,造就了俄羅斯人憂郁、熱情、開放、富於幻想、情感化、藝術化的民族性格,培育了俄羅斯文化中獨特的藝術氣質,一種審美的烏托邦精神,其民族文化就多了一種精神性。「
俄羅斯的民族性格,與此有關。「我們祖國多麼遼闊廣大,它有無數田野和森林」,然而冬天寒冷漫長,白晝苦短,雪景單調,罹患「冬季憂鬱症」的可能性難免偏高。俄羅斯的文學、藝術,也嚴重沾染了這一民族性的憂郁特質,音樂尤其如是。從格林卡開始,俄羅斯作曲家無不在揮霍著廣闊大自然、豐富民間曲調與東正教傳統給他們的素材和啟發,以及彌漫於它們之上的宿命而深沉的悲哀。
⑦ 俄羅斯文學評論家( )認為,19世紀的俄羅斯作品在散布一種「銷魂而廣漠的哀愁」
俄羅斯文學評論家( 別林斯基)認為,19世紀的俄羅斯作品在散布一種「銷魂而廣漠的哀愁」
俄羅斯文學主調是深沉、憂郁,用別林斯基的話說,俄羅斯文學始終散布著一種「銷魂而廣漠的哀愁」。是俄羅斯人民的辛酸、苦難、掙扎、抗爭孕育了世界文學中這朵奇葩。文學生命力源於現實生活,它一旦離開時代,離開人民,註定要枯萎。俄羅斯文學的偉大和魅力正在於它同時代、同人民血肉聯系。受沙皇專政壓迫的俄羅斯人民災難深重,沒有任何民主自由可言,於是文學就成為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唯一場所,文學藝術家自然成為人民代言人。在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文學成了社會氣門,憋足了氣的所有社會激情都通過這個氣門直沖出來。
⑧ 當代俄羅斯生態文學的具有代表性的悲劇作品是什麼
20世紀中後期,人們開始反思是什麼造成的人性的悲劇,最終認為是道德的缺失。悲劇性已成為當代俄羅斯生態文學的一個顯明特徵。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阿斯塔菲耶夫寫的《魚王》。20世紀70年代俄羅斯文學的一個突出的走向是著重探索時代給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變化,著重發掘生活本身所包含的倫理道德意義。多數作家的著作開始大量思考人性悲劇,認為喪失人的倫理道德、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造成了這種人性悲劇。20世紀70年代悲劇性已成為生態文學的共有特徵。好多著作中所描寫的生態悲劇都給人們以警告,引起人們的深刻思考。善良的人備受欺凌,大自然遭到破壞,阿斯塔菲耶夫在這片沃土上考慮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他的智慧敗純旁凝聚在《魚王》一書中。20世紀70年代,他已經意識到自然在遭到人們的破壞,與此同時人類也在受到自然的懲罰,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稍有疏忽就能牽動好多人的命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都發生了翻天覆褲凱地的變化。阿斯塔菲耶夫察橡的《魚王》充分體現了他的創作能力。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寫了打獵,但不是為了體現打獵的樂趣,而是表現被獵殺的動物的痛苦及它們對人類的憎恨。阿斯塔菲耶夫以文學家的角度來審視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類如果失去了真善美,人與自然關系就要失去平衡。因此,破壞大自然是要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的。
⑨ 19世紀俄羅斯文學
十九世紀頭二十五年,由於1812年衛國戰爭後民族意識的覺醒和貴族革命的准備,加上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上升到主導的地位。
1825年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從萌芽、形成到完全確立的時期。
十九世紀中葉,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發展促進了文學創作的繁榮。六十至七十年代是文學雜志最為活躍的時期。
七十年代以後俄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作家加深了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對人們心靈的觀察,創作技巧也更加成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逐漸走向高峰階段。
(9)俄羅斯文學怎麼描寫悲哀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文學:
1、在體裁上,文壇上小型敘事體裁(短篇小說)勃興,長篇敘事體裁(長篇小說)衰落;戲劇和詩歌發生轉型,朝著現代主義方向位移。
2、從創作方法來看,現代主義悄然崛起,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出現了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的趨勢;小說領域出現了自然主義流派。
十九世紀是個變革的時期,那是個風雲激盪的年代,那是各種思想碰撞的時代。那是一個抗爭與壓迫同在的世紀。
⑩ 俄羅斯文學的古代文學
俄羅斯文學和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學同出一源,發軔於基輔羅斯988年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的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自此直到17世紀初,俄羅斯外患內亂不斷,影響了文學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作品,多為融宗教、歷史於一體之作。只有12世紀末佚名作者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史詩般雄渾生動的文筆敘述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大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及最後回國的經歷,貫穿團結禦侮的思想,在內容和技巧上堪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媲美。
從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羅斯近兩個半世紀之久,使羅斯的經濟、文化遭到巨大破壞。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較重要的有《拔都滅亡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13世紀70年代),以及索封尼記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敗蒙古軍事跡的《頓河彼岸之戰》(14世紀末)等。
1480年伊凡三世徹底戰勝蒙古侵略者之後,逐漸崛起一個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全國性的文學代替了分散的地區性文學,並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主要反映進步小貴族同反動領主之間的斗爭,代表作為伊·彼列斯維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庫爾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 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還出現了《戈列-茲洛恰斯基傳奇》、《薩瓦·格魯岑傳奇》和《弗羅爾·斯科別耶夫傳奇》,及《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鱸的故事》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作品。
17世紀初葉由波蘭、瑞典的武裝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到20年代,有關「混亂時期」的政論著作一度興盛。17世紀下半葉,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的格局,題材和體裁都有所增加,出現了大量描述社會生活、帶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對新生活的朦朧憧憬與對舊傳統的背叛,如《薩瓦·格魯德岑的故事》、《弗羅爾·斯科別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諷刺社會弊端,如《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棘鱸的故事》。同時,宗教文學也有了新的特色。分裂派領袖、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1672~1675)講述他同推行教會改革的尼康大教長之間的沖突,和受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亞的經過,書中充滿反強暴的精神和心理描寫,是俄羅斯古代文學中第一部以個人為中心而又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著作,文字樸素生動,受到後世作家的推崇。擁護尼康改革的宮廷詩人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為俄羅斯文學增添了新的體裁──音節體詩和詩劇。 彼得一世時期的文學仍然是新舊雜陳,具有過渡性質。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至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贊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他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詩人和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也有過很大影響,同時代人認為他的悲劇和羅蒙諾索夫的頌詩標志著俄羅斯新文學的真正開端。古典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 、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諷刺雜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諾維科夫 (1744~1818)主編的《雄蜂》(1769~1770) 和《畫家》(1772~1773)。前者主要暴露象雄蜂一樣過寄生生活的地主,後者側重抨擊上流社會的崇洋媚外風氣。此外還有艾明(1735~1770)的《地獄郵報》(1769)和楚爾科夫(1744~1792)的《雜拌兒》(1769)。70年代末,傑爾查文(1743~1816)的頌詩開始問世。他把諷刺與歌頌、批判與肯定結合起來(《費麗察頌》,1782;《權貴》,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進詩中(《茲萬卡的生活》,1807),從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模式。馮維辛(約1744~1792)在其優秀喜劇《紈袴少年》(1782)中雖然還遵守「三一律」,卻深刻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和寄生性,點出農奴制是俄國的萬惡之源,向現實主義邁進了一步。
18世紀末葉,在英、德、法等國文學的催化下,感傷主義在俄國勃興,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喬夫起義後貴族的憂傷情緒。其倡導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義的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在《苦命的麗莎》(1792)中寫一個農家姑娘和貴族青年相愛,最後見棄自殺。小說著力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格調新穎,語言清雅流暢,發表後風行一時。感傷主義詩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謠見長。偉大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強烈反對農奴制的力作。他真實地寫出了農民的困苦和抗議,並用書中《自由頌》一詩大膽歌頌17世紀英國革命,而抒發作者感受的章節仍保持感傷主義的特點。這部作品沒有對當時的文學產生直接影響,其效果到十二月黨人革命時才顯示出來。 受1812年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引發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盪的影響,19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變化較快,帶有新舊交接的性質。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雖然遵循古典主義的詩藝規范,但所展示的俄羅斯社會沖突、情節、形象和生動語言,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迅速為浪漫主義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自由和諧,流露出悲觀遁世情調;雷列耶夫(1795~182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洋溢著反對暴政和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
大約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又很快讓位給以強調冷靜客觀地觀察和描寫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特徵的現實主義。原來和十二月黨人一起同屬於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普希金,從這時起先後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戲劇、小說和詩歌,他因此被尊為俄羅斯近代文學之父。稍後的萊蒙托夫首先是個浪漫主義詩人,果戈理也起步於浪漫主義並始終保持著浪漫氣質,但前者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及後者的劇作和小說都是嚴峻的現實主義之作;他們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主要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之從此成了半個多世紀里俄羅斯文學的主潮。此後涌現的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個主要流派的,還有杜勃留羅波夫和皮薩列夫的評論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詩歌,以及皮謝姆斯基、格里戈羅維奇、列斯科夫、格·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特寫。
19世紀中後期
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俄羅斯文學出現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等客觀現實情況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多個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庫普林(1870~1938)和蒲寧(1870~1953)等人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沿著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同時流露出較多的感傷情調。柯羅連科、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等人的創作試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作《仇敵》因為較好地做到了這種結合,開了後來被定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先河。此外還出現了不少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點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別雷(1880~1934)等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和小說,有迦爾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而更接近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瑪托娃為代表的脫胎於象徵派的阿克梅派詩歌,以葉賽寧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派詩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