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何波斯與俄國能為了高加索爭奪幾百年
高加索地區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
高加索山脈、道路崎嶇,以農耕為主的時期不是平原嚮往的地方。從位置上看,高加索東臨裏海,西接黑海,是西亞與東歐的僅有的陸上通道。地緣上,高加索北部是俄羅斯,南是土耳其和伊朗(古稱波斯),因此這方面的原因也就註定這里會發生無數的紛爭。
此後十年俄是高加索的主人,到1735年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高加索北部為俄國,西南為奧斯曼土耳其,東南為波斯,奧斯曼土耳其以及波斯與俄的關系不太好,俄土爆發危機,俄將高加索歸還波斯,為的是在俄土間保持中立的立場。俄土戰事終結,波斯厄運降臨,1796年沙俄女皇進軍高加索,勢如破竹,波斯無力抵擋,不久沙俄女皇病逝,沙俄撤軍。
❷ 俄羅斯高加索問題的由來
這個要回顧俄羅斯的歷史,原本高加索地區處在沙俄的統治之下,仿歷在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中,橘岩沙俄戰敗,高加索地區憑借英法的保護,取得獨立,但是沙俄一直沒放備伍搜棄對這一地區的控制,這一地區一直是西方國家同俄國較量的主陣地。
❸ 外高加索三國一直動亂頻繁,俄羅斯在背後發揮著什麼作用
俄羅斯一直都沒發揮什麼作用,也不尊重他們。三國和俄羅斯本身就有恩怨,但是俄羅斯方面一直都沒有好好地處理。
加入蘇聯後,蘇聯當局也對三國不重視。隨意劃分領土給他們,也讓三國不滿。後來,斯大林開始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把他們強制遷移,還將反對的三國進行了鎮壓,這直接就把雙方的矛盾激發了,後來蘇聯解體也是有這個原因在其中。
❹ 俄羅斯擴張之謎
1547年1月19日,庄嚴肅穆的克里姆林宮烏斯賓大教堂正在舉行隆重的加冕儀式,當滿頭銀發的大主教馬卡里把鑲滿珠寶的莫諾馬赫皇冠鄭重地戴在年僅十七歲的大公伊凡四世(又被稱為伊凡雷帝)頭上的時候,俄羅斯 歷史 上新的一頁開始了。
伊凡四世加冕成為俄國 歷史 上的第一個沙皇,這決不僅僅意味著「稱號」的改變,而是代表著一個民族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從這時起,到十九世紀末的僅僅四百年時間,沙皇俄國從一個地處歐亞平原一隅的、面積280萬平方公里的小國,發展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面積達220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這是一種何等驚人的擴張速度!
從伊凡四世起,象徵著沙皇統治的雙鷹旗幟,就開始在北半球的上空獵獵飄揚。
那麼,沙皇俄國為何如此擴張成性呢?它的內在驅動力和外部環境如何?擴張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它本身所具有的東方基因,又是如何形成和助長了它在東方的擴張?另外,沙皇除了他手中高舉的軍刀以外,他還擁有什麼魔力和法寶,驅使那些好戰的哥薩克分子,像決了堤的洪水,向廣闊的歐亞平原沒有遮攔地傾泄而去?這一系列看似簡單實則頗費考究的向題,長期以來,引起了人們無限的興趣。
一架沒有欄桿的嬰兒車
俄羅斯發祥於歐亞大平原。它的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川大地,既沒有高山大川可憑,也沒有雄關要隘可守。對於一個剛剛誕生的國家來說,歐亞大平原是一架沒有欄桿的嬰兒車,毫無安全可言。因此,它飽受過侵略和奴役之苦,那些神出鬼沒的草原飛騎和金戈鐵馬的韃靼軍隊,就曾是酷愛自由與獨立的俄羅斯的大敵。在經過了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的血與火的洗禮後,俄羅斯終於掙脫了韃靼人奴役的枷鎖,但是,就像勝利來之不易一樣,要保衛勝利也是極不容易的。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就不得不經常擴張邊界,以防止他們的敵人接近他們。
這其實只是一種簡單的生存規律,一種本能而已。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教授曾經指出:生存和安全是人的頭等需要。一個民族的心理也是這樣。俄羅斯咄咄逼人的擴張行為,也只是出自一個單純的慾望——繼續生存的本能,這是一種對地形所造成的危險的直接反映。
近代地理大發現認為,有沒有出海口和領海,幾乎成了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近代 社會 的重要標志。在這一方面,俄國也有著先天的缺陷。因為瀕臨俄國北部和東部的海洋,盡管海岸線很長,實際上卻不能用於經濟上的需要。唯一起著海上大門作用的是阿爾漢格爾斯克——白海上的一個港口,但它一年也有9個月的封凍期。
鐵路時代出現前,一個國家沒有出海口,就等於與世隔絕,它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將停滯不前,對外貿易也將仰人鼻息。因此,尋找出海口的願望,也是助長俄國向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到彼得一世時期,向海洋擴張的願望就更為迫切了。馬克思曾經評論說:「『俄國需要有水域』這句話,成了彼得一生的座右銘。」
此外,人煙稀少的亞歐大平原,還使俄國遠離當時世界上的商業和文化中心,這就導致了俄羅斯文化上的孤立,從而迫使它不斷地尋求與西方的一些中心對話。
俄羅斯的這種地理環境,一方面賦予了它對外擴張的內在要求,另外,也提供了它對外擴張的客觀條件。既然亞歐大平原只是一架沒有欄桿的嬰兒車,它沒有山川河流作為屏障來保護一個弱小的俄國,同樣,它也不會有障礙來阻擋一個野心勃勃而又日漸強大的俄國。遍布於亞歐平原上的橫交錯的河流網,四通八達的連水陸路,無疑助長了它向南到黑海、向西到波羅的海的大移動。再加上廣闊的東部地區人煙稀少,這就給俄羅斯向東殖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空前的機會。
有關地理環境引起擴張的觀點,在許多學者們看來也是成立的。尼古拉·伯狄阿耶夫在他的論文《論空間對俄國人精神的抑制》一文中,就清楚地寫道:「我雖然不是從亞歐平原成長起來的俄羅斯國家的同情者,但我也認識到它是為控制廣闊土地而斗爭的產物。我認為是自衛迫使俄羅斯人趕走侵略者,並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堅定地保衛自己,但由於居住的地方對他們幾乎沒有什麼自然保護條件,他們就不得不經常擴張他們的邊界·•••••」
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說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盡管早期的俄羅斯就野心勃勃地極欲擴張它的版圖,但它畢竟還面臨著復雜的周邊環境。
西面,與俄國毗鄰的有立沃尼亞(約相當於今天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立沃尼亞以南是立陶宛大公國。俄國的西北方則為瑞典(其版圖包括芬蘭)。這些國家是俄國向西方擴張的嚴重障礙。特別是立沃尼亞位於俄國進入波羅的海的咽喉之地。立沃尼亞原為日耳曼騎士團的領地,後來成為獨立國家。十六世紀時,立沃尼亞四分五裂,內戰頻仍,名義上是日耳曼帝國的組成部分,並受羅馬教皇的庇護,實際上成為它的鄰國瑞典、丹麥、波蘭、立陶宛長期爭奪的一塊肥肉,俄國也想染指其間。至於波蘭、立陶宛控制下的白俄羅斯、烏克蘭,早就成了沙皇俄國覬覦的對象了。但是,和當時的東北歐強國瑞典、丹麥、波蘭、立陶宛比起來,俄國還只是一隻初生牛犢,盡管勇氣可嘉,畢竟實力有限。不過,隨著俄國實力的發展,這些國家也都紛紛成了它的俎上肉。
南面,與俄國連界的是從金帳汗國的廢墟上站立起來的克里米亞汗國,再往南是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的前身為突厥人,它們於1453年征服拜占庭後建立奧斯曼帝國,它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地跨歐亞非三洲,特別是控制著黑海與地中海相連結的咽喉要道——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克里米亞本身實力不強,但它得到了強大的土耳其的支持,不僅堵塞了俄國進入黑海的道路,而且還經常襲擾俄國。
東面,與俄國接壤的是位於伏爾加河中下游的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以東則是諾蓋汗國,再往東就是失必兒汗國了,這些汗國都是從金帳汗國中分離出來的。伏爾加河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一向被俄國擴張主義者稱為「天下勝地」。喀山汗國的首都喀山城是通向烏拉爾一帶的必經之地,也是東歐、北歐同高加索、中亞地區貿易往來的沖要之道。如果俄國一旦佔領喀山,即可獲得東進和南下的基地。再加上喀山等諸汗國實力相對弱小,因而就成了俄國擴張主義者的首批祭品。
吉普賽式的斯拉夫人
如果說自然環境造就了俄羅斯的擴張主義的話,那麼,這種擴張主義的早期特徵則是斯拉夫民族對亞歐平原長達數世紀之久的移民過程。從許許多多生動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知道了一個喜歡遷徙的民族——吉普賽人。他們攜兒帶女,輕裝簡從,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而俄羅斯人的祖先——東斯拉夫人,似乎也有著吉普賽人的習性,在廣闊的亞歐平原上漂泊、游盪,艱難地繁衍著他們的生機和文化。
據編年史記載,斯拉夫人對亞歐平原自願或非自願的移民,比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所有其它表現要早出現幾個世紀。一般說來,斯拉夫農民的漂泊遷移,並不像吉普賽人那樣浪漫,而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被迫不斷深入內地和向北或向東推進的:尋找沒有游牧部落襲擊危險的土地;獲得自由土地的願望;希望躲避國家那些貪得無厭的稅吏和募兵官。早在六世紀東斯拉夫部落到第聶伯河起,他們就開始利用第聶伯河方便的交通條件來擴大他們的領域。他們順利地向南移動,遠達黑海南岸並且往北到達伏爾加河上游。
從十一世紀開始,斯拉夫人的移民進入第二個階段。波洛伏齊游牧部落的蜂擁而至,使基輔周圍的南部草原生活變得日益不穩定,於是許多斯拉夫人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去,其中許多人的遷移完全超越了過去斯拉夫人的定居線。這批移民的到來,使附近地區的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日益強大起來。這個公國位於蒙古人控制的羅斯地區的中心地帶,而後來的莫斯科公國,就恰好誕生在這里。
在蒙古人統治的時代,斯拉夫人的擴張主義和移民傳統雖然被限定往北方發展,但決不能說它們移民的范圍縮小了,恰恰相反,數千逃難的農民逃往卡累利阿以躲避蒙古人的恐怖,因而給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提供了一個要求合並該地區的機會。
斯拉夫族遷徙的第四次浪潮是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的,這時俄羅斯國家已經建立,這次遷徙的浪潮成了任何官方的政治合並的先聲,並為俄羅斯後來的邊界擴張奠定了基礎。當時,立沃尼亞戰爭在進行,為了反抗無休止的戰爭加諸農民的橫征暴斂和拉楓徵兵,也由於響應回到南方肥沃土地去的多年夢想的召喚,數千莫斯科國的農民向南方遷徙,其中大半遷入頓河流域和頓涅茨克河流域渺無人煙的土地。隨著最初的農民進一步向南移動,他們建立起一些新的哥薩克社區,這些社區正好處於莫斯科政府的代理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因此,俄羅斯向黑海擴張最早的事實就是半逃亡的農民偶然的推進,如果沒有他們的先期移民,那麼征服和兼並黑海地區的進程就會被大大地推遲了。農民成了俄羅斯擴張的先遣隊。斯拉夫農民最後一次遷徙的浪潮發生在十六世紀後期和十七世紀初,這是對開墾擁有誘人的自由土地的西伯利亞的響應,也是再次為反對壓在莫斯科國全體農民身上越來越重的橫征暴斂的一次無聲反抗。提起「西伯利亞」,一般人會感到毛骨悚然,在他們的想像中也許會涌現出沼澤密布、冰雪茫茫的蠻荒景象。人們也許還會認為這里除了偶爾出現幾個原始的土著外,就是滿山遍野的野狼,間或有幾個手持火槍的哥薩克······當然,這只是一般人的想像而已。其實,在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看來,這里是一片絢麗多彩的土地,到處是美麗的自然風光,這里的生活充滿艱辛也富有自由。無論是寧靜夏日貝加爾湖陽光明媚的景緻,或是西伯利亞土著居民的純朴熱情,都令許許多多的拓荒者們心向神往。
但是,無論怎麼說,這最後一次農民遷徙的浪潮卻大大地促進了政治的統一。這次遷徙嚴格說來是隨著皮貨商人之後的,可是,在政府推行它的殖民政策之前,農民遷徙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以商人和教士為代表的俄羅斯官方人士,而且總是在數量上大大超過由國家遣往的移民。十七世紀初,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後,由於農奴制度的強化,自發移居的農民的數量大大減少了。以後,沙皇政府又嚴格地規定了農民流入西伯利亞的比例,從此,斯拉夫農民的移民浪潮基本停止。
但是,回顧十七世紀以前的 歷史 ,我們發現,俄羅斯農民幾乎在一切情況下都是走在國家官吏之前的,因此,他們才是亞歐大草原上真正的拓荒者。為了尋求肥沃土地或為了免遭游牧民的襲擊或為了逃避國家的兵稅,冒險的俄羅斯農民以他們勇敢而不畏艱辛的行動,擴大了俄羅斯人對於自然界的不幸的是,他們勇敢的行動,反倒給他們力求逃避的那國家開辟了擴張的道路。他們越是走在政府的前頭,他們就越是助長了俄羅斯擴張主義加快速度。
金錢的誘惑
在促使向外擴張的諸因素中,貿易是最恆久不變的因素。早在俄羅斯統一國家出現之前,這種商業與擴張互為推動的情況就已經出現了。北歐海盜出身的瓦良格人首先發現了斯拉夫人地區巨大的商業意義:他們的領土能夠用來連接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的市場與加羅林帝國的市場之間的貿易路線。於是,瓦良格人南下征服斯拉夫人,建立起基輔羅斯,為了實現他們建立商業大帝國的夢想,最初的幾個基輔大公執行著擴張主義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在處理同拜占庭帝國的關系方面,基輔把對外擴張作為對外貿易的補充,幾次發動了對拜占庭帝國的戰爭。最終迫使後者接受屈辱的條約,為基輔羅斯的商品和奴隸貿易進入拜占庭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
俄羅斯國家統一以後,莫斯科商人控制並且主持著羅斯地區的貿易事業,伊凡四世時,因為貿易沖突而引發的國際爭端達到了嚴重的關頭。1552年對「天下勝地」喀山的迅速征服被偽裝成為一次反對伊斯蘭教徒的基督教十字軍,而1554年和1556年征服阿斯特拉罕時就公然以給莫斯科的貿易打開整個伏爾加河流域為目標。1558年,為了不使俄羅斯被排擠到歐洲貿易活動的外圍,伊凡四世冒著極大的危險,發動了耗費巨大的立沃尼亞戰爭,以求在波羅的海海岸為莫斯科獲得一個港口。因為在伊凡四世看來,只要他保有哪怕是最小的一個港口,這個戰爭就證明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業,但由於波蘭、立陶宛和瑞典三方都反對伊凡插足波羅的海,因而伊凡四世最終一無所得。
在彼得以前莫斯科國領土擴張的最後階段多半是為貿易事業推動。這種由於經濟上的貪婪而引發的對外擴張在俄國征服西伯利亞的過程中達到了高峰。前面說過,西伯利亞的自然條件是艱辛的,但是那裡也埋藏著淘金者的夢想。許許多多希望發財致富的商人和哥薩克分子,冒著生命危險,在西伯利亞尋找著發財的機會,他們中間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則長眠於此。
對於商人們的冒險和擴張,沙皇政府是完全同意的。它先是授予大商人斯特羅干諾夫家族一項政府專利權,允許他們在西伯利亞進行殖民掠奪。對於那些自發前往東方的人們,沙皇政府則通過一種納貢效忠(以毛皮、牲畜等納貢)的制度把他們管理起來。到1590年,沙皇政府又派出軍隊永久駐扎西伯利亞,用來鎮壓地方的起義。
沙皇政府與商人的緊密合作,不僅鞏固了它在西伯利亞的勢力,而且主持了不斷向東尋求皮貨的探險。這個殖民擴張進程於1648年達到了頂點,在這一年裡,謝苗·迭日涅夫通過白令海峽自歐亞大陸的東北角到達了美洲大陸。
因為貿易的關系,沙皇政府除了在東方冒險外,還在西方與南方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在西方主要是爭奪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南方則是為了打通由黑海到地中海的商路,這一切都在證明,是金錢和貿易的巨大誘惑,促使沙皇政府進行著全方位的擴張戰爭。貿易與擴張,有一種極為密切的關系,用馬克思的話說:「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著一種掠奪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時代的商業民族中的發展,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征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俄國的商人階級也是這樣,為了保證貿易道路、商業利潤以及殖民掠奪,不斷地支持和推動沙皇政府向外擴張。
正教的光輝
宗教原則雖然從來沒有靠犧牲政治的利益而收到預期的效果,但它卻常常成為一個有用的理論,因為它能掩蓋擴張者為掠奪金銀財富而發動戰爭的凡俗動機。從988年羅斯軍隊皈依羅斯人的生活方式,鼓舞和發展了他們個人的和公眾的活動,更重要的是東正教賦予俄羅斯人一種世界觀,使他們可以向其周圍的人們-東面的伊斯蘭教徒和西面的羅馬天主教徒-定出自己的方針。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伊斯蘭教徒和羅馬天主教徒都對他們的政治生存因而也對他們的宗教生存擺出了一種威脅姿態。
基輔和莫斯科公國反對信仰其他宗教的國家的大多數軍事行動,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進行的,並且以十字軍的形式出現:奪取新的領土以擴充東正教的邊界。因此,我們除了看到由地理限制引起的咄咄逼人的擴張主義和經濟慾望引起的貪婪外,我們還能看到俄羅斯擴張主義的另一方面,即由宗教的救世主義產生的熱誠。既然俄羅斯被信仰其他宗教的列強長期包圍,那麼東正教在彼得以前俄羅斯的征服理論中就成了堅定不移的信仰。
伊凡四世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就是以宗教的名義完成的,有些為了追求商業利益的征服和擴張有時也假借宗教的名義。莫斯科特列基雅科夫畫廊展出的著名聖像《教會的得勝》,就充分說明了伊凡四世是如何假借宗教的名義進行他的擴張事業的。這幅聖像表示沙皇伊凡與大天使米哈伊爾和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並列,表示在崇高的東正教征服者的神聖傳統中,伊凡乃是神聖的後裔。當伊凡在勁頭十足地與立沃尼亞人進行戰爭時,就把他們都當做是不信上帝的人。他還三番五次地把自己描繪成基督教的監護人,因而被賦予了統一基督教世界的任務,以便與他的偉大前輩康斯坦丁皇帝媲美。
就俄羅斯教會來說,它在配合莫斯科當局擴大邊界方面也是毫不示弱的。從1328年俄羅斯的總主教移居莫斯科起,他們對莫斯科大公們日益增強的野心就更加給予道義上的支持。1453年,當東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陷落使莫斯科國成為唯一自治的東正教的政治體系時,教會在努力發展莫斯科國的帝國意識形態方面的呼聲變得更響亮了。瓦西里三世時期,僧侶弗洛菲正式提出了「第三羅馬」的理論。他在給瓦西里三世的文件中闡述了這一理論,他寫道:
「至高至貴的君主,基督教正教的沙皇,大公陛下······您將取代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地位。
「第一個羅馬因信奉異端而垮台,第二個羅馬一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之門也被伊斯蘭教徒的戰斧所劈開。現在這里是新的第三羅馬,保持您的皇位以及神聖使徒的教會,使宇宙之內、普天之下,永遠照耀著正教信仰的陽光。
「尊敬的沙皇啊!因為一切信仰基督教的王國將統一於您的王國,您也將成為普天之下基督教的沙皇。
「尊敬的沙皇,請自尊自愛吧!全部基督教王國將統一於您。兩個羅馬已經垮掉了。第三個羅馬屹立著,而第四個羅馬永不會有。」
這種呼聲就是要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全世界的基督教王國要統一於沙皇俄國,而沙皇將成為全部東正教徒的沙皇。
雖然都主教和教士們在直接影響莫斯科國的領土野心方面並不成功,但他們能夠把救世主和宗教使命的生氣勃勃的 情感 灌輸進莫斯科國的外交政策。到伊凡四世統治時,整個朝廷受到一種基督教優越感和自以為是的氣氛的影響,這種氣氛一方面增強了把新教徒趕出波羅的海的慾望,另一方面在東方穆斯林地區加強了基督教廣泛殖民的政策。
在十七世紀初,當弗拉萊特總主教與他的兒子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沙皇共同統治時,教會有更多的機會指導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到1633年弗拉萊特死之前,他擬訂了計劃,以便有朝一日羅曼諾夫王朝的俄國能夠進行反對波蘭的戰爭,不僅要報復在混亂時期波蘭的干涉,而且要使好戰的東正教與好戰的波蘭天主教打仗。他這樣做的時候得到了老百姓的有力支持,因為他們把波蘭看成是反對基督的化身。隨著1652年尼康總主教的就職,俄國更加轉向信奉東正教的東方,並且擬就了解放那個地區信奉同一宗教的人們的計劃。一旦波蘭被迫宣布中立和東烏克蘭被兼並,這種野心就與莫斯科現實主義的計劃相吻合,即與土耳其打仗。從十四世紀以來,侵略成性的基督教君主的原則與俄羅斯東正教會的世界野心已經結合起來,到1700年他們終於完全合拍了。這時,沙皇認為,俄羅斯強大到足以向土耳其人挑戰了。巴爾干半島的關鍵是信奉東正教的各族人民,這給俄羅斯提供了一個進入巴爾乾地區的絕好口實-解放巴爾干。這最終使俄羅斯人的貿易有一個通過戰略要津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出口。
沙皇-帝國意識的象徵
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俄羅斯的統治者開始把自己說成是羅馬皇帝的後裔和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甚至把自己描繪成金帳汗國的大汗繼承人。這種努力把自己裝扮成正統繼承人的做法,在中國 歷史 上也曾出現過,但這種情況在西方似乎更多。
就俄國 歷史 來說,早在伊凡·卡利達時期,這位號稱「錢袋」的大公在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的稱號後,就把它(指稱號)擴大為「全俄羅斯之王」。伊凡在這樣做的時候宣告說:我們是偉大的留里克家族的後裔,留里克王朝的世襲權起先確定在基輔,後來移往弗拉基米爾和蘇茲達爾,現在已經在莫斯科確立起來了。這種宣稱自己為某一個偉大家族後裔的做法並不僅僅是為了一種表面上的虛榮,而是反映出莫斯科公國所逐漸形成起來的帝國意識形態。因為他們的所追求的目標是收回他們的「世襲領地」(遺產),也就是世世代代擴大領土的幻想。
1473年以後,伊凡大帝在許多場合都用「沙皇」這一稱呼號,這是莫斯科公國在帝國意識形態方面採取的一個象徵性步驟。「沙皇」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皇帝的稱號「愷撒」,意思是「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原來是俄國人用來稱呼拜占庭皇帝的,後來,俄國人也以此來稱呼蒙古可汗。
伊凡大帝的這一舉動,關繫到下列的事實,即留里克家譜把莫斯科公國的家族上溯到古代羅馬皇帝。為了給日耳曼皇帝(他也把自己當作羅馬統治權的繼承人)以深刻的印象,伊凡還使用了雙頭鷹的國徽(這原來是拜占庭帝國的國徽),對此,恩格斯曾經形象地指出:「當君士坦丁堡剛落入土耳其人之手,莫斯科大公就把拜占庭皇帝的雙頭鷹加入了自己的國徽,從而宣稱自己是羅馬皇帝的繼承人和復仇者;大家都知道,從那時起俄國人就力求佔領沙皇格勒即沙皇城(他們在自己的語言中是這樣稱呼君士坦丁堡的)。後來小俄羅斯的富饒平原又引起了他們吞並的慾望。」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成為「沙皇」,這表明,他也成了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總之,莫斯科的統治者們採用和從戰略意義上運用種種稱號以及為這些稱號附加上意識形態,這不僅想要表示與其他統治者平等,而且等於公開宣布了擴張主義計劃,這對於莫斯科的一些敵對國家來說,還是起了一些作用的。
莫斯科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還日益覺得他們是金帳汗國的遺產繼承者,並把金賬汗國曾經擁有的全部領域作為俄羅斯帝國政策的一種最終目標。在俄羅斯統治者看來,只有它才最有資格提出在前宗主的區域內充當領導者的要求。在對伏爾加河中、下游的兩汗國進行征服的過程中,盡管莫斯科曾策動信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作為一支基督教十字軍而進行戰斗,可是,莫斯科國的統治者卻是以充當早先金帳汗國舊址的當然繼承人來進行這次東方戰役的。在俄羅斯的思想里,把沙皇的稱號與羅馬愷撒的概念聯想起來以前,沙皇這個稱號同「汗」這個稱號早就是同義語了。在伊凡三世取得喀山戰役勝利之後,他才第一次採用了「沙皇」的稱號。當伊凡四世以「沙皇」之尊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時,他乃是作為金帳汗國的汗的真正繼承人而這樣做的。在向東征服的過程中,沙皇政府利用許多土耳其部落和蒙古部落把它當做可汗繼承人的這種感覺,為它的征服活動創造了心理上的有利局面。直到十八和十九世紀,對於加爾梅克和布里亞特人來說,沙皇還是他們心目中的「白汗」。
這樣,「沙皇」這一明顯表露俄羅斯帝國心跡的稱號,就成了一個萬能的法寶。在向西方推進的時候,俄羅斯的統治者就把自己看作是羅馬皇帝的後裔和拜占庭皇帝的神聖繼承人;在向東方推進的時候,他又是金帳汗國的繼承人了。東正教的俄羅斯盡管曾打著「維護正教信仰」的旗幟對外用兵,但它卻是心甘情願地承認偉大的穆斯林統治者的威望的。實際上,它只不過是利用了自己輝煌的過去——由基輔羅斯以及羅馬帝國和蒙古帝國——所提供的一切可能的條件,為它的勃勃野心添上一層美麗的謊言罷了。但是,從俄羅斯發動的歷次戰爭的動機來看,我們又幾乎可以說,正是這種妄想至高無上的勃勃野心,構成了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最大動力。
參考資料:《俄國史》
❺ 為何大量俄羅斯人,被迫遷出高加索地區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每個區域人口的遷移,基本上都是相對穩定的,而且都是緩慢的遷移。尤其是對於遷出人口來說,那更是穩定。除非爆發大的動亂,以及有其他的戰爭或者災難,才會造成人口大量外遷,最典型中東的戰爭,就造成幾千萬人遷出,流落歐洲等地。但是很多地區其實沒有發生明顯的戰爭和動亂,反而還是和平的,卻也發生大量的人口遷移,這是為什麼呢?最典型就是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大量的俄羅斯族人,被迫遷出高加索,而且規模龐大,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只有三個字。
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主要就是指的北高加索地區,大概包括現在俄羅斯的邦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和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包括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卡巴爾達-巴爾卡爾等共和國。國土面積大概是20多萬平方公里。
而高加索地區,在俄羅斯的面積並不大,但是卻是非常重要。這里不光戰略位置關鍵,是俄羅斯扼迅槐慎守西伯利亞的屏障,而且更是俄羅斯的能源基地,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地。所以俄羅斯在征服高加索地區的時候,那是花費了巨大的成本和人員畝敬傷亡的。
而且為了穩固這里的局勢,達到控制的目的,俄羅斯一直有意的在向高加索地區,遷移更多的俄羅斯人進入,以增加俄羅斯人的比重,這樣就不會鬧出事端來。而且俄羅斯控制西伯利亞,還有歐洲地區,東普魯士等,都是如此。但是在高加索地區,很悲劇的是,這里的俄羅斯族人被迫大量外遷,回到俄羅斯其他地區。
尤其是很多國家,如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俄羅斯族人大量遷出,佔比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4%,很多甚至不足1%。而且就是這很少的俄羅斯族人,也在快速的遷出。按照這個速度,很快,整個高加索地區,可以說,那是連一個俄羅斯族人都要沒有了,一旦如此,俄羅斯努力了幾百年的成果那是要毀之一旦了。
很多人不理解,到底為何如此呢?其實真實原因只有三個字,那就是 *** 。在俄羅斯, *** 人口佔比在20%以上,而在高加索地區,這里更是 *** 區域。而這里的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國,都是 *** 共和國。
而 *** 生育能力膨脹,所以使得高加索地區的 *** 人口暴漲。而 *** 人口暴漲,帶來兩個問題,一是,不斷擠壓當地俄羅斯人的生存空間,使得當地俄羅斯族人的生存難度越來越大,逐步被擠壓出去;二是, *** 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那是極度的排外的,因為 *** 非常封閉,非 *** 那就是異教徒。
所以一旦 *** 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針對異教徒的歧視,打擊,殺戮等。甚至受到直接的生命威脅,這就使得這些在當地的俄羅斯人不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且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就像當年的科索沃地區一樣,科索沃本來明嘩那是塞爾維亞的祖宗之地,本來都是塞爾維亞人。而 *** 進來後,快速的生育,使得人口暴漲,最終成為當地最大民族。
而此後 *** 不斷的擠壓,威脅,打擊,暴力,使得塞爾維亞族人,被迫遷移出科索沃。最終科索沃就被徹底 *** 化,成為一個 *** 國家了。所以在高加索地區,其實是一樣的,因為 *** 人口暴漲,而俄羅斯族人生育率不行,完全無法跟 *** 相比。
在 *** 擠壓和打擊下,這里的俄羅斯被迫離開,於是就造成了現在的局面。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一旦高加索地區成為徹底的 *** 區域,那麼俄羅斯對於這片土地的管控能力將會更加弱。那麼未來可能產生很多的隱患問題,類似於車臣戰爭還會不會爆發,都是未可知也。
參考文獻:《俄羅斯史》。
❻ 沙俄為何擴張在遼闊的領土中,俄國哪個不凍港更重要
沙俄為何擴張,在遼闊的領土中,俄國哪個不凍港更重要,下面小編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沙俄東擴的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擴張的原因:
1、為了得到一個溫暖的港口和領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沙俄制定了一項長期戰略,以改變其地理位置。從地理上看,沙皇俄國位於氣候相對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港口也受到其他國家的限制。雖然海岸線很長,但幾乎沒有不結冰的港口。擁有一個溫暖地帶一直是俄羅斯的目標,這也是他艱苦的擴張。
不凍港 :摩爾曼斯克,位於科拉半島東北,臨巴倫支海的科拉灣,是俄羅斯在北冰洋沿岸最大的港口。這座港口緯度更高,大體位於北緯69度,已經在北極圈以內,但令人意外的是,摩爾曼斯克卻是一座不凍港。它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而且港口條件極為優良,是俄羅斯通向北極地區的重要門戶。現在摩爾曼斯克與世界170個港口建立了貿易聯系,在俄羅斯主要港口中地位極高。小編認為摩爾曼斯克更加被重視,畢竟是一個不凍港,還不被歐洲其他國家限制。
綜上所述就是小編的觀點了,你覺得呢
❼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一直致力於領土擴張呢
俄羅斯從創業開始,不斷地對外擴張,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國土面積約2280萬平方公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東斯拉夫民族那麼熱衷於領土擴張呢?銘蘇先生就從以下6個方面給大家做深入的分析:
五、從地緣關系來看。
15世紀以來,海洋航行技術得到極大地提高,海上貿易逐漸超越陸上貿易,越來越受到重視。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剛開始在波羅的海沿岸和裏海沿岸都沒有出海口,這極大地限制了俄羅斯同西歐國家的貿易往來。
同時,在航海時代,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強國,要看其海軍是否強大,有了強大的海軍才能維護海上貿易航線的安全,也才能夠稱霸海洋。俄羅斯為了實現其帝國夢想,不斷地向周邊進行擴張,在波羅的海、裏海、北冰洋、太平洋等地區都打通了出海通道。
六、民族心理因素分析
東斯拉夫民族從開始創業,到一步步做大做強,經歷了600多年的奮斗歷程。他們天生都有一種恐懼心理,以前弱小的時候害怕被周邊鄰國欺壓、滅國;當自己通過掠奪變得強大了,又害怕自己擁有的總有一天會失去,畢竟搶來的地盤,別人有可能搶回去。
他們天生的恐懼症逼迫他們通過不停的擴張,先把對手消滅,先把對方佔領,自己才不會被消滅和佔領。俄羅斯人對外國人一般都比較排外,因為他們天生有民族恐懼症,害怕外來人員搶走了他們的飯碗、搶走了他們的福利這一心理會長久的伴隨著他們。
本文是銘蘇先生地緣關系第四章解讀俄羅斯第三節,喜歡的讀者請關注頭條號:銘蘇先生,後續繼續為您做地緣關系相關內容的解讀。
❽ 俄羅斯的印度洋情結
有一個「 」古老的傳說」,說的是俄羅斯帝國彼得緩羨大帝臨死前留下遺囑,其中有言「 」當俄羅斯能夠自由進出印度洋時,就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帝國」。雖然我個人對此「 」遺囑」內容的真實性有所懷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彼得大帝去世後沙俄帝國乃至後來的蘇聯一直有南下印度洋的企圖,並且很執著地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對於沙俄帝國和蘇聯來說,南下印度洋並在印度洋沿岸擁有立足點始終是它們取得全球霸權的重要努力方向。 俄羅斯孫森海軍戰艦 俄羅斯在歷史上曾經是蒙古帝國的附庸國,1480年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獨立後不久即走上積極向外擴張領土的道路。起初俄羅斯的擴張與當時的俄羅斯統治者缺乏安全感有關,因為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地區皆為大片平原,缺乏高大的山脈為屏障保衛國家。因此俄羅斯不斷向四周擴展領土以尋求獲得高大的山脈作為國家的屏障。在西面俄羅斯兼並了烏克蘭;在東面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控制了廣闊的西伯利亞,還侵入到了黑龍江流域,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但這一階段的俄羅斯擴張主要還是以純占土地為主,還沒有主動進軍海洋的意圖。 俄羅斯新羅西斯克軍港中的戰艦 彼得大帝上台後曾經秘擾凱拍密前往英國和荷蘭學習,在學習期間他不僅領教了當時西歐國家先進的工業技術,而且也學習到了英荷等國深厚的海權觀念。自此俄羅斯領導人開始初步具備了「 」要征服世界,必須征服海洋」的意識。隨後的俄羅斯統治者開始努力走向海洋。為此俄羅斯一方面向西與瑞典展開戰爭,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向南則不斷與土耳其進行戰爭,在黑海沿岸獲得不少土地。在北方俄羅斯獲得了北冰洋沿岸地區,在東邊,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獲得了土地,並在19世紀中後期趁清帝國衰落之機占據了日本海沿岸的不少土地,包括該地區最重要的港口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至此俄羅斯已經初步實現了走向海洋的目標。 俄羅斯海軍博瑞級潛艇 但對於俄羅斯來說,獲得以上臨海地區並非就萬事大吉了。首先波羅的海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海,周邊有一些對俄羅斯存有敵意的國家,俄羅斯想從這里進入大洋並不容易。北冰洋沿岸被寒冰封鎖,僅摩爾曼斯克等個別港口通航條件好。在當時科技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這一海區經濟價值不大,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也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且由於自然條件極端惡劣,該區域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居民點甚至城市,無法造就經濟的繁榮。況且北冰洋沿岸還遠離當時歐洲最繁榮的國家和地區。在東面俄羅斯雖然在太平洋和日本海擁有了海岸線,但這些沿海地區一方面遠離當時世界主要的經濟繁榮地區;再則它們背靠西伯利亞,當時俄羅斯統治者將西伯利亞主要是用來流放犯人,並沒有真正想把這里建設好,因此當時俄羅斯的太平洋和日本海的沿海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很差,人口和城市不多,而且遠離俄羅斯的經濟文化發達區域,缺乏與這些區域的有效聯系。另外,鄰近的日本當時還處於鎖國狀態,想通過與日本進行貿易促進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發展也不太現實。 俄羅斯海軍陸戰隊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真正使海洋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大,就只有一條路可選,即向南挺進打通通往印度洋的道路。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在當時來說印度洋沿岸地區是世界主要貿易繁榮區,葡萄牙和荷蘭都通過控制印度洋沿岸貿易獲取了巨額財富。第二就是印度洋氣候溫暖,在這里擁有立足點尤其是重要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就等於是一年四季都有賺錢的機會。第三就是如果俄羅斯在印度洋沿岸擁有了立足點,一方面可以西進 *** 和非洲並能有效在這些地方擴充勢力,二就是可以東進東南亞和南中國,然後獲得巨額的財富。這樣俄羅斯就可以實現真正的世界霸權了。 游弋大洋的俄羅斯戰艦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俄羅斯統治者開始將擴張矛頭指向南方,一方面是將面積廣闊的中亞地區收入囊中,然後南下阿富汗。另一方面俄羅斯向外高加索和裏海方向擴張,企圖通過伊朗進入波斯灣,然後南下印度洋。雖然當時由於大英帝國的阻饒使俄羅斯的計劃沒有能夠得到成功實施,但通過對伊朗發動戰爭,俄羅斯還是獲得了不少土地,從而擴大了自己在中亞、西亞的影響力。 在黑海海域游弋的俄羅斯艦船 蘇聯成立以後,為了實現以「 」世界革命」來「 」解放全人類」的理想,蘇聯領導人和過去的沙皇一樣同樣擁有印度洋情結。為此蘇聯一方面努力發展與伊朗的關系,試圖全面控制伊朗。另一方面對阿富汗下手,企圖抄近路直通印度洋。為此1979年12月蘇聯直接武力入侵阿富汗,但遺憾的是侵阿行動沒有成功,蘇聯最後於1988年2月全部從阿富汗撤軍。不久後蘇聯瓦解,但俄羅斯聯邦的領導人心底里還是存在印度洋情結。現在俄羅斯之所以千方百計在敘利亞控制塔爾圖斯港,就是想保留南下印度洋的最後希望。最近阿富汗局勢出現新變數, *** 的進攻使美國狼狽不堪,俄羅斯現在試圖趁機重返阿富汗。如果俄羅斯真的成功重返阿富汗的話,那麼它一定會上演新的一輪「 」進軍印度洋」戲碼的。
❾ 高加索山脈,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
世界有人居住的六大洲中(不包括南極洲),只有亞洲與歐洲是緊密連在一起的,不像亞洲與非洲以狹窄的蘇伊士地峽(修建運河)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馬地峽(修建運河)為界。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主要有兩條山脈組成。歐洲的東部與亞洲的西部,以烏拉爾山脈為界。歐洲的東南部與亞洲的西北部,以高加索山脈為界。歐洲的最高峰——海拔5642米的厄爾布魯士山,就位於高加索山脈以北。
咱們看地圖,原蘇聯加盟國喬治亞、亞塞拜然與俄羅斯之間那條崇山峻嶺,就是高加索山脈。由於喬治亞與亞塞拜然以南的那條山脈被為小高加索山脈,所以喬治亞與亞塞拜然以北的這條高加索山脈,也被稱為大高加索山脈。
咱們對高加索山脈其實並不陌生。蘇聯的十五個加盟國,都是「一群一群」的。比如有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有中亞五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以及高加索三國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小高加索山脈以南)。
高加索山脈是歐洲與亞洲的分界線之一,也是俄羅斯與喬治亞、亞塞拜然的分界線,尤其是俄羅斯與喬治亞的邊界。喬治亞與俄羅斯關系緊張,除了 歷史 恩怨,最主要的就是喬治亞不放棄國際上承認屬於喬治亞的阿布哈茲和南奧賽梯。阿布哈茲與南奧賽梯,就位於高加索山脈南麓。
對俄羅斯來說,他們寧可付出巨大的代價,也絕不會放棄高加索山脈。在高加索山脈以北,有一個俄羅斯人刻骨銘心的地方——車臣。俄羅斯為了控制車臣,付出了多少慘重的代價,只有俄羅斯人心裡最清楚。
高加索山脈對俄羅斯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從進攻角度看,高加索山脈以南,就是俄羅斯必須參與的中東棋局。高加索山脈以南是喬治亞等三國,再往南就是土耳其、伊朗、伊拉克,以及波斯灣。而波斯灣以外,就是雹手印度洋。
蘇聯結束後,俄羅斯國力大減,但如果俄羅斯不能在中東顯示存在,那必然被美國進一步進行戰略打壓,最終被「悶死」在高加索山脈以北。
從防頃李守角度看,高加索山脈是中東地區(含喬治亞等三國)與俄羅斯南部的地理分界線。俄羅斯只要守住高加索山脈,就可以阻止敵人從高加索山脈進攻俄羅斯(包括軍事進攻與戰略進攻)。
高加索山脈對俄羅斯來說還有一個巨大的戰略意義。裏海,面積38.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裏海已經發現儲量驚人的石油,而裏海以東的中亞地區,同樣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煤炭、棉花等戰略資源。
但是,裏海和中亞都深處內陸,二地要向西出海,將資源變現賣給歐洲,就必須走高加索山脈通道。俄羅斯本身就是個靠賣油氣為生的國家,俄羅斯必須要參與國際能源價格的「圓桌會議」。俄羅斯不惜代價也要參與中東事務,比如敘利亞,就有這個考慮。俄羅斯控制高加索山脈通道,就能在裏海及中亞的能源問題上享有更高的話語權。更何況,俄羅斯自己就是瀕臨裏海,裏海讓人眼紅的資源,也有俄羅斯一份。
中亞源乎嫌諸國都是賣資源的國家,而中亞正好頂在俄羅斯中南部的腹背之地。美國找各種借口擠進阿富汗,也是沖著控制中亞,進而威脅到俄羅斯腹背去的。高加索山脈是中亞國家對歐洲出口的主要通道,俄羅斯控制高加索山脈,也能在更深程度的參與歐洲事務,與歐洲討價還價。
而站在高加索山脈以南的喬治亞、亞塞拜然來說,高加索山脈同樣是他們的生命通道。亞塞拜然是個純資源型國家,高加索山脈是他們通向歐洲的重要通道。喬治亞沒有什麼資源,但恰好扼守在高加索山脈的咽喉所在。喬治亞開放高加索山脈通道,打個比喻,就是歐洲與中亞(附亞塞拜然)兩頭通吃。
另外,美國也早就看中了高加索山脈的戰略地位。喬治亞要與俄羅斯抗衡,必須拉著美國,否則喬治亞根本無力對抗俄羅斯。而美國是要看菜下碟的,烏克蘭因失去了克里米亞,戰略價值在美國看來大打折扣。正因為如此,喬治亞才對早已失去控制的阿布哈茲和南奧賽梯絕不鬆口。
圖-喬治亞人
對美國來說,高加索山脈的戰略價值,怎麼高評都不過分。高加索山脈介於俄羅斯與中東之間,中亞與南歐之間,亞洲與歐洲之間。美國如果能控制高加索山脈,於北可部分切斷俄羅斯與中東的聯系,於東可控制裏海及中亞,在伊朗北部埋下「暗雷」,於西可要挾歐洲。
還有一點,高加索山脈附近的族群問題非常復雜,這一點就足可為美國所用,給俄羅斯製造巨大麻煩。高加索山脈以北的車臣,面積不到2萬平方公里,卻幾乎把俄羅斯「拖瘦」,沒有美國明中暗裡的支持,可能嗎?以現在的形勢看,俄羅斯與美國(附喬治亞)都不可能放棄高加索山脈,台前幕後的博弈還會繼續下去。
❿ 俄國亞洲部分是怎樣擴張的
當時西伯利亞里除來西西伯亞的西北部有統一的政權外,其它大部分都是些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游牧族群在生活著。所以俄國侵略者用火武器輕而易舉就搞定他們了,就像西班牙對印第安人那樣
我建議你看央視的《大國崛起》,裡面的解說或多或少可以回答你
俄國的擴張,細究起來,其實應該分為兩部分,即在歐洲的擴張和在亞洲的擴張。這兩類擴張,其性質其實是不同的。
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是俄國的政府行為,無論在規模上和形式上,與其他歐洲強國完全一樣,爭奪地區相對於亞洲來說面積不是很大,但至關重要,爭奪極其艱難。
莫斯科公國建立後的俄羅斯統一戰爭,類似於金人的內部統一戰爭。來自林海雪原的莫斯科人推翻金帳汗國的斗爭,則類似於同樣來自林海雪原的金人推翻遼帝國的戰爭。統一俄羅斯之後,莫斯科大公國就走上了對外擴張之路。
俄國在歐洲的擴張,首先是伊萬雷帝滅掉兩個韃靼小汗國,伊萬雷帝還為了爭奪北方出海口,發動了長達二十五年的立斡尼亞戰爭,但未能成功。
俄國在歐洲擴張的突破發生在一百年後的彼得大帝時代。羅曼諾夫沙皇與留里克沙皇在俄國的擴張上是一脈相承的。為了使俄國得到北方出海口,彼得大帝投入了自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經過二十一年的艱苦血戰,彼得大帝終於戰勝北方勁敵瑞典,奪得波羅地海出海口,並且興建了著名的彼得堡。瑞典也經此一戰,徹底退出大國行列,變為一個和平小國。
彼得的父親阿列克賽也對俄國有很大的貢獻,從1654年到1667年,他經過與當時的歐洲大國波蘭的十三年戰爭,虎口拔牙,從波蘭手裡奪得了半個烏克蘭。
而俄國在歐洲的大擴張時代則是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時期。通過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俄國擊敗土耳其帝國,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俄國獲得了比北方出海口更為重要的黑海出海口。
此後,葉卡捷琳娜大帝的俄國,擴張起來已經輕松自如,得心應手。她輕輕鬆鬆地和普奧三次瓜分波蘭,波蘭徹底消失。波蘭七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俄國分得四十多萬平方公里,可謂是最大的贏家。
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孫子亞力山大一世,和強大的拿破崙帝國苦苦周旋,戰戰和和,在慘痛的失敗後, 面對拿破崙帝國的強大攻勢,絕地反擊,以俄羅斯人千百年來在林海雪原中養成的特有的吃苦耐勞的特性,以及嚴寒的幫忙,艱難地戰勝拿破崙帝國,再次吞並已被拿破崙解放了的波蘭。沙俄也就此一躍而為歐洲霸主,獨步歐洲。俄國在亞洲的擴張,著力不多,收獲很大,這是因為,第一,亞洲北部空地面積很大;第二,亞洲北部居民很少,而且原始,俄羅斯人對付他們,與西班牙人對付印第安人完全一樣。
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俄國已成為面積達228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總觀俄國在東西兩線的侵略擴張,重點在歐洲,由沙皇政府親自出馬;亞洲非重點,前期主要由民間力量完成,後期由沙皇政府接手。可見俄國由上到下,無不具有十分強烈的擴張性。對外擴張,成為俄羅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