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波爾登森林公園的森林公園
波爾登先生為中國的林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1917年間為信陽市引種了北美落羽杉並獲得成功,形成了目前頗為豐秀的落羽杉林。
公園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森林生態優良,野生動植物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山林中許多珍稀瀕危動植物被列為國家級、省級保護,素有「大自然聚寶盆」之美稱。
⑵ 巴西亞馬孫地區發現高 88.5 米大樹,你還見過哪些奇特的樹
樹冠最大的樹大榕樹,可以覆蓋3.5平方英畝的面積。榕樹能由樹枝向下生根。這些被稱做「氣根」的樹根懸掛在半空中,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和養料。多數氣根也扎入土中,起著吸收養分和支持樹枝的作用。一棵榕樹最多的可有4000多根氣根,因為直立的氣根很像樹干,因此,從遠處望去,像是一片樹林,人們形象地稱這種榕樹為「獨木林」。
熱帶叢林中有一種香膠樹,其樹干里含有大量的樹液,這是一種富含倍半萜的柴油,將它注入柴油發動機汽車的油箱里,汽車便可賓士而去。而且它的產量很大,一棵直徑1米、高30米的香膠樹,2小時便可收得10升至20升的樹液。據估計,一公頃土地種上90棵香膠樹,可年產石油225桶。
有一種「燭台樹」,可代替羅盤的指南針。因為不論在什麼地區、什麼高度,樹幹上的一排細針葉,永遠准確地指向南方。這種樹極受當地人的珍愛,因為它能保障外出的人們,不會迷失方向。
有一種名叫索維爾拉的熱帶樹,每當乾旱季節的時候,它就會分泌出一種顏色、黏稠度和營養成分都與牛奶差不多的汁液。據悉,一顆成年的牛奶樹,割開樹皮之後,一次性可以流出3到4升的汁液,目前,已經成為當地人重要的的天然飲料之一。
有一種奇妙的信封樹。這種樹每年只開數十朵白色大花,但其花瓣厚實堅韌,而且是雙層的,島上的人把裡面4片大花瓣取下曬干後,剪去一邊,變成了一個信封,採用這種特別信封的信稱「花信」,據說收信人讀信時還能聞到芬芳宜人花香。
在草原上,聳立著一棵棵奇特的大樹,樹上掛滿了一條條特別像香腸的果實,長長短短、大大小小,足有十斤重。香腸樹的果實雖然樣子像香腸,但是味道卻和香腸相差得很遠,它吃起來味道甜甜的。
一種罕見的老杉樹,它的樹汁呈白色,其內含有很多糖質,這些糖質在氧氣不足時,就會發生奇異的變化,生出酒精,從而造出十分地道的天然美酒,甘冽爽口,醇香濃郁,令人多飲即醉。
⑶ 俄羅斯的戈拉傑哥沃位於什麼地方
是「格羅捷闊沃」(也有翻譯成「格拉傑闊沃」) ,這是其遠東濱海邊疆區的一個小鎮,有個火車站,距離綏芬河20公里。
⑷ 森林中的空氣成分有哪些
我們都有這個感覺,房間內人多了,有點氣悶,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一下,就感到舒適。一天工作之餘,到公園中遊玩一番,到郊區散散步,呼吸些新鮮空氣,會覺得精神振奮。這種事情很平常,可是一般人總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如此。
近地面的干純空氣,按容積計算,包含氮78%,氧21%,氬和其他氣體如二氧化碳等,約佔1%。如果把水汽計算在內,在溫帶地方,空氣中的氮約佔77%,氧約佔21%,氬及二氧化碳等約佔1%,水汽約佔1%。這些都是組成空氣的物質,它們的百分比,除了二氧化碳、水汽和微塵外,是很少變動的。
二氧化碳對動物是無益的,多了還會中毒。水汽的多寡,直接影響空氣的潮濕與乾燥。微塵多了,會使空氣混濁。因此所謂空氣新鮮與否,決定於這三者的變化。
這三者,在空氣中所佔的百分比雖很小,變動卻非常大。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正常情況下,含量在0.028%~0.03%;可是最多時能達到0.06%,變動量達一倍之多。
在濕熱的地方,蒸發力強,水汽來源充足,空氣就很潮濕。在通風不暢的地方,濕空氣中的水汽不易發散,水汽在空氣中所佔的百分比就較大。冬季嚴寒的地方,蒸發力弱,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極少。這樣,就使得水汽在空氣中變動在0.01%~4%之間。變動量達到400倍之多。
微塵的變化更大了。舉一簡單的例子來說,三五朋友在一起討論問題,吸一支香煙是平常的事。可是根據氣象學者的統計,吸一口煙就要噴出40萬萬粒微塵到空氣中去。這數目大的出乎人的意料。
打開門窗會覺得空氣流通,到公園中或郊區去就覺得空氣新鮮。這是因為房間內空氣交換情況不良,新鮮的空氣不易進來,房間內人吐出來的二氧化碳不容易外出的緣故。公園中或郊區空氣比較干凈,有充足的氧,當然就新鮮些。
同時,我們又可以知道,地球上近地面的空氣層,各成分的百分比變動很少。可是在個別的地區,因為條件不同,情況是不一致的。在森林地區,最為特殊。
人類和其他動物吸進空氣中的氧,吐出二氧化碳。植物卻需要二氧化碳來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放出氧。根據研究,植物中的干物質約有50%是取之二氧化碳中的碳素構成的。如果有1公頃面積的森林,在一年內增加4噸干物質,就需要2噸碳素。
二氧化碳中,只有碳素是構成樹木干物質的原料,所以2噸碳素棗返,就不止2噸二氧化碳,而是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來提取的。根據計算,2噸碳素需要在大約1100萬立方米空氣中提取,這就要超過1公頃森林中二氧化碳含量的30倍。假定以全球的植物對二氧化碳的需要量來講,一年中的需要量是很大的,約等於空氣中二氧化碳總合量的3%。如果不再補充,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只夠用30~35年。
如此說來,地球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是就會逐年減少了嗎?在森林區域,樹木生長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是就會少於無林區域了嗎?不是的,不是這樣簡單的。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一方面被植物吸收,進行它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會放出二氧化碳。地面上燃料的燃燒,礦山煤井的開采,火山的噴發,土壤內有機物質的分解,森林中地被物的分解,都會不斷地補充空氣中的二氧化碳。1公頃肥沃的土壤,每小時能放出10千克到25千克的二氧化碳;就是貧瘠的土壤,每小時也可以放出2千克到5千克的二氧化碳。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一方面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得到補充源褲,所以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可是我們要注意,上面是就全球情況來講的。在個別的地方,情況就不一定如此了。有活火山的地方,二氧化碳的百分比就要比沒有火山的地方大些。在森林區域中,樹木上部枝葉茂盛,空氣不暢通,樹木好像戴了一預帽子,所以叫做樹冠。樹冠因為枝葉特別茂盛,需要大量碳素,所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多半被它進行光合作用時吸收了。又因為通風不暢,補充困難,樹冠部分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百分比就要小些。
樹冠以下,樹葉少,碳素的需要量少,空氣流通也不暢,又接近土壤,接近地被物,也就是接近分解二氧化碳的源地,同時二氧化碳比干空氣重些,所以二氧化碳要多些。根據研究,假如樹冠以上的空氣組成狀況正常,二氧化碳的百分比是0.03%,那麼樹冠內的二氧化碳就會減到0.02%;而在樹冠雹岩簡以下,由於地被物及土壤分解了二氧化碳,百分比就會增高到0.05%~0.08%。所以森林中的二氧化碳的百分比,是隨著高度增加而減小的。
不但如此,森林中二氧化碳的合量,又會隨著晝夜的不同、季節的變化以及天氣狀況而有高低的。植物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吸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夜間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開始,就吸取空氣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夜間森林中二氧化碳的百分比是不同於白天的。森林中樹木的光合作用雖然全在白天進行,但是光合作用的強弱與溫度有密切的關系。溫度太低,光合作用緩慢;溫度高,光合作用快速。可是溫度太高了,光合作用又會停止。因此,季節不同,天氣狀況不同,溫度有高低,光合作用就有強弱,二氧化碳的需要量也就有多少。總之,森林中的二氧化碳,在同一時間內,既隨著森林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在不同的時間內,又因晝夜、季節和天氣狀況的不同而有高低。這種變化是異常復雜的。
另外,森林區域空氣中的水汽有其獨特的一面。
空氣中的水汽是由地面蒸發而來的。因此,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海洋湖泊的表面上,空氣中的水汽就多。沙漠地方,空氣中的水汽就少。森林區域既非海洋,又非沙漠,空氣中的水汽,究竟是多是少呢?
根據觀測,森林區域空氣中水汽的合量,比無林區域為多。這是因為天空降落的雨水,在無林區域,一部分被地面土壤所吸收,一部分又蒸發回到空中,另一部分就隨著地形的高低流失他處。地面吸收比較緩慢,蒸發回到空氣中的為量不多,大部分降水都散失掉了。在森林區域,情況就不是如此。森林中每一棵樹有一個樹冠。很多樹冠相連,就成了林冠。林冠對於降水是有阻滯作用的。它能截獲很多降水,不讓它流失他處。如果降雪,林冠上可以截留一層很厚的雪。當然,這些雪可能有一部分被風吹走。但是以整個林冠來講,截留的水分含量也是不少的。這些雪慢慢地融化,慢慢地蒸發,就使得森林區域的空氣所含的水汽量比較多了。根據實驗證明,林冠阻滯的降水量,因為樹種不同,阻滯的百分比約在在15%~80%之間。流失的水量相對減少,蒸發到森林區域空氣中的水汽量就多了。
其次,無林區域只有地表蒸發水汽,而森林區域,既有物理性的蒸發作用,又有生理過程的蒸騰作用。這里所說的蒸發作用,是指森林的林冠、枝幹以及森林中的土地水分直接蒸發。所謂蒸騰作用,是指森林的根部在土壤中吸收了水分,通過樹的內部,傳到枝葉,再把水分蒸發掉。這樣看來,森林區域的空氣里,不但有從地面上來的水汽,而且有從土壤深處來的水汽。同時,一棵樹種在地上,由於枝葉繁茂,它的面積要比這棵樹所佔的土地面積大若干倍。這就大大的增加了蒸發的面積,也就增加了輸送到空氣中的水汽量。根據在俄羅斯沃龍涅什省施波夫森林中的統計,夏季在樹林中,每立方米的空氣所含的水汽量,比同體積的田野空氣的含量平均要多1克,有時可以達到3克。
空氣中含有許多雜質,雜質的多寡和差異,完全是由各地環境決定的。譬如在海洋上,呼吸時會感覺空氣中有鹹味,這就說明空氣中有鹽分。又如在工廠區域,經過一天呼吸,鼻孔中有黑灰,這就說明空氣中有燃燒物的灰燼。
森林區域的空氣中究竟有什麼雜質呢?塵埃當然是有的;只要有空氣的地方,就有塵埃。塵埃可以分為有機雜質和無機雜質兩種。無機雜質如燃燒物的灰燼等都是。在森林區域,雖然沒有工廠,可是在剛剛發生森林火災的地方,空氣中的灰塵也是不少的。一般講,森林對於空氣中的塵埃有過濾的作用,所以愈向森林內部,空氣中的含塵量愈少。可是有機雜質,如微生物花粉等,森林區域的空氣中比較多些。
在森林區域的卒氣中,往往充滿了一種能消滅單細胞微生物、細菌與菌類的物質。這種物質,叫做植物性毒,是由植物放到空氣中去的。它對製造這種物質的植物有保護作用。植物性毒散布在空氣中,有的是氣體狀態,有的是浮懸狀的液體或固體狀態;有的有強烈的刺激性的氣味,伴隨著花香送入我們的鼻孔,有的是無色無香的。這些植物性毒,對於人類有特殊醫療作用。所以散步林中,不僅可避炎日,而且是很合衛生的。
由以上聽說的各點看來,森林區域的空氣中,二氧化碳、水汽和微塵三者的含量與普通空氣不同。大氣中最能影響天氣變化的是水汽,其次是二氧化碳及微塵。森林區域因為這三者的含量不同,所以陰晴變化,風霜雨雪,一切氣候的情況,也與他處不同了。
⑸ 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主要是已林業還是畜
俄羅姿讓斯西西伯利亞地區主要是止林業為
西伯利亞地區有大片待升衡開發的肥沃的黑鈣土、
褐鈣土土地;著名的西伯利亞森林覆蓋了西伯利亞地區的
遼闊地域,其木跡笑局材蓄積量占原蘇聯的75%以上,
⑹ 2010年俄羅斯森林大火的延伸閱讀
著火面積正在減少
據俄新社8月8日報道,俄羅斯緊急情況部長紹伊古8月8日表示,如果莫斯科郊外的森林大火今後以目前的態勢延續的話,俄消防人員能在5天,最多7天之內將其撲滅。當日在烏拉爾地區斯涅任斯克聯邦核中心附近的大火已被迅速撲滅。
俄緊急情況部長紹伊古8日在滅火專題會議上指出,如果今後火勢以目前的態勢發展,不再加劇的話,消防人員能夠在5到7天之內撲滅莫斯科郊外的森林大火。他指出:「我們准備(向森林大火)大舉進攻,希望能在一周之內撲滅莫斯科郊外的大火。1100萬莫斯科人已經煙霧折磨得精疲力盡。必須集合所有人來滅火。我認為,我們可以向莫斯科郊外投送國防部的部隊。」
俄緊急情況部副部長丘普里揚指出,盡管莫斯科郊外森林中還在出現新的著火點,但是8月8日著火面積已經減少了16公頃。截止到當日19點,莫斯科郊外共有68處著火點,其中27處為野火。
俄緊急情況部烏拉爾地區中心8日宣布,當日在一個俄聯邦核中心所在地,車里雅賓斯克州斯涅任斯克市爆發的面積約 7公頃的森林大火已被撲滅,市內居民和工業設施沒有受到威脅。烏拉爾地區中心新聞處早些時候曾經表示,斯涅任斯克市郊俄聯邦核中心地區爆發火災,火場面積約7公頃,滅火形勢比較復雜,因為此地屬沼澤地形,消防車無法進入火源地區,救援人員只能使用消防包滅火。聲明指出:「今天上午滅火工作通過背包式滅火器展開。為了給背包式滅火器加註滅火材料,特種給水線路從昨天起就已開始工作,共動用了100個背包式滅火器。下午第二條滅火給水線也已投入使用。另外,俄緊急情況部還派出兩架米-8直升機前來協助滅火,共噴水19次,每次3噸水。這樣,已向著火處噴灑了57噸水。在天黑之前還將繼續飛行滅火。」
俄緊急情況部透露,為了確保斯涅任斯克俄聯邦核中心的安全,消防人員還在延長隔離帶,使其寬度達到6公里,目前的長度已經達到15公里。另外還在北邊建成了第二條6公里長的隔離帶。為撲滅核中心附近的大火,當天共動用了441人和66件裝備,主要來自俄緊急情況部、國防部、內務部和林場,這些人員和裝備足以撲滅此處的森林大火。
斯涅任斯克市是俄聯邦封閉行政區劃,秘密核城,設在此處的俄聯邦核中心,即扎巴巴辛院士全俄工程物理科研所隸屬俄聯邦原子能署,建成於1955年,是世界級的核武器中心,主要任務是解決戰略和戰術核彈頭、核彈葯研製和試驗之中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熱核能過程中出現的科技問題,進行氣體動力學、湍流、高能物理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是俄聯邦原子能署框架內10個秘密行政區劃中的一個。
130年來最嚴重
經過大力撲救,大火的著火點和失火總面積都在減少。但最近的火災發生地距莫斯科城區只有15公里。
著名森林防火專家、中國林科院研究員舒立福分析,這次森林大火來勢比較兇猛,燃燒面積較大,多處火點呈網狀的區域性爆發態勢,每天火災最多達到600起~700起,這種情況在世界的森林火災史上也屬罕見。
受東南風影響,更多林火引發的煙霧被吹至莫斯科市中心,致使煙霧籠罩首都。氣象部門預計,煙霧將持續至11日。
據美聯社報道,莫斯科多年夏季平均氣溫僅有23℃,但最近每天的最高氣溫都在35℃左右,甚至達到40℃。
據新華社電,在莫斯科東部350公里處的下諾夫哥羅德州薩羅夫市,俄羅斯士兵挖下長8公里的溝,以免林火危及絕密核研究設施。
西伯利亞和遠東各地區紛紛向受災的中部和伏爾加河沿岸地區提供資金支持和消防設施,並派出志願者。亞美尼亞、義大利、德國、保加利亞、烏克蘭、白俄羅斯、法國等國的救援隊員正在參與滅火。
據法新社報道,森林大火殃及俄羅斯軍事基地,造成了包括幾百架戰機在內的大量軍事物資被燒毀。
煙霧蔓延歐洲
相關監測顯示,因為山林野火及周邊的泥煤沼田燃燒引起的刺鼻煙霾,莫斯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懸浮微粒超標五六倍。以克里姆林宮及聖瓦西里大教堂組成的著名天空線完全不見蹤影,一些地區能見度甚至不到50米。
莫斯科1000萬居民健康備受威脅,不少人已經因為眼睛及呼吸道不適就醫。莫斯科當局呼籲民眾最好待在室內,如要外出,也務必戴上口罩。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衛星圖像顯示,長3000公里的「煙雲」正籠罩俄羅斯西部上空。據當地電視台報道,受濃煙影響,莫斯科各機場當天有約90架次的航班延誤或轉飛其他機場。
據俄新網報道,俄羅斯國家自然保護機構莫斯科生態監測負責人謝穆特尼科娃透露,莫斯科州自然火災生成的煙霧或將蔓延至歐洲。
受俄羅斯森林大火煙霧影響,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南部沿海地區以及東南部地區的空氣質量明顯惡化。赫爾辛基空氣中所含的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已達每立方米60微克,為正常值的7倍。
據俄媒體報道,德國駐俄大使館和駐莫斯科領事部已暫停工作,奧地利、波蘭和加拿大駐俄使館的部分外交官及其家屬緊急撤離。此外,美國、法國和保加利亞等國提醒本國公民謹慎前往俄羅斯宣布實施滅火緊急狀態的地區。
同時,森林大火肆虐和高溫乾旱導致俄羅斯的糧食大幅減產,俄羅斯政府已決定臨時禁止糧食及糧食產品出口,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已將2010年全球小麥預期產量下調,並警告說,如果俄羅斯的旱災得不到緩解,明年的全球糧食供應將大幅縮減。
信息通報遭質疑
有媒體分析俄羅斯森林火災的成因主要有5個方面,分別為泥炭極易起火、高溫乾旱、地方瞞報災情、機構建設不全和民眾蓄意放火。
在森林內沼澤地區,由於日積月累,深達幾米的植物腐蝕物形成的泥炭極易起火。據俄消防人員說,森林裡的泥炭其實已燃燒了近20年。
據當地專家分析,此次大范圍森林火災的原因較以往復雜得多,高溫乾旱是原因之一。今年入夏以來連續不斷的高溫乾旱天氣點燃了暗火,火苗快速達到林邊的村莊和穿過森林的公路兩旁。
俄羅斯媒體和很多專家認為,發生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主要原因在政府。俄羅斯生態學家克賴因德林表示,火災發生雖與高溫乾燥的異常天氣有關,但主要原因是俄羅斯新的《森林法》取消了森林防護機構,大量削減森林防護工作者導致防災人手緊缺。俄羅斯目前沒有一個負責處理自然災害事宜的專門機構,處理森林火災的重任現在幾乎全落到了緊急情況部頭上。
據俄羅斯「自由」廣播電台援引俄羅斯林業部門的說法,森林火災問題還出在匯報情況上。因為怕「丟官」,一些地方政府官員不願如實向上級緊急情況部門匯報火災情況,而寄希望於自己處理火災,結果是,地方政府根本無力獨立熄滅火災,最終釀成大面積災情。
也有媒體提及,總理普京承諾受災的民眾在冬季來臨前替他們重建家園,向每名受災民眾發放6600美元的補償金。不過,當地媒體報道,對於每月平均工資只有800美元的俄羅斯民眾來說,政府發放的補償金金額巨大,造成部分民眾在住所蓄意放火,希望得到補償。
努力減緩氣候變化
持續高溫乾旱是俄羅斯森林大火的自然原因。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認為,暴雨、乾旱、高溫等極端氣候頻繁出現,都是氣候變化的表現,「氣候變化加劇了極端天氣的頻率和破壞程度。」
「俄羅斯地處高緯度區,也許他們對氣候變化一直心存僥幸,因此在氣候變化談判中並不積極。」楊愛倫說,「今夏的大火讓俄羅斯和更多的國家看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全球正面臨新的挑戰。」
氣候變化帶來高溫,高溫引發了森林大火,大火的燃燒破壞了大面積森林,森林的破壞減少了森林碳匯,且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氣候變化的影響已出現了『滾雪球』般的發展態勢。」楊愛倫說。
「濃煙已經蔓延到歐洲。」楊愛群感慨道:「環境問題不分國界,氣候變化是全球問題,全球必須聯合應對。」
談及如何應對極端天氣,美國可持續發展社區協會低碳城市項目經理潘濤認為,各國都必須從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兩個方面來操作,兩點都要抓。
據他介紹,國外不少城市正在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如推行綠色建築、綠色屋頂等;我國目前提出了二氧化碳減排目標,這屬於減緩性對策,但對於適應性對策提的還不多。
而楊愛群認為,應對極端天氣,一是要提高預防災害的能力,二是減少碳排放,「減排才是根本措施」 。
「梅普組合」安撫民心
為了全力遏制森林大火的蔓延,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多次召開電視會議,直接部署滅火救災事宜,而總理普京更是深入重災區視察滅火工作,安撫受災群眾。但是,「梅普組合」也因為這場火災受到一些批評。
據俄媒體報道,一名俄羅斯網友最近在博客上大罵其所在村莊的消防問題。這名網友寫道: 「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消防車都沒有,還需要建什麼創新中心」。他說,如果免除他的稅款和養老金,他願意自己花錢買輛消防車。對於這名網友的質疑,普京在第一時間回復說,政府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規模的災難,無法徹底應對,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普京向這名網友保證,他不用掏錢買消防車,因為「政府已經將應對災害的資金撥至受災地區。」
普京此前在走訪嚴重受災的維爾赫尼亞維列亞村時,也曾遭遇村民的質問。一些人大聲喊道: 「我們該怎麼生活?誰該為火災負責?」面對老百姓的怨氣,普京拿出擔任國家領導人以來練就的平和,耐心地回答說,他對民眾的不滿表示理解,因為他自己的房子在上世紀70 年代也曾經被大火燒毀,他保證在冬季來臨之前,政府肯定會給災民建好房屋。
為消除民眾的不安,梅德韋傑夫總統則迅速向民眾承諾,火災中有人遇難的家庭均可獲得 100 萬盧布((1 美元約合29.8 盧布))的賠償。他本人還「以身作則」,從自己的個人賬戶向慈善機構賬戶匯入了35 萬盧布的善款 。
「人禍」導致災難蔓延
在俄羅斯官方看來,這場森林火災之所以很難撲滅,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羅斯遭遇歷史罕見的高溫乾旱。另外,特殊的泥炭地環境也增加了撲火的難度。泥炭是古代低溫、濕地的植物被埋在地下,經過數千萬年的堆積形成的一種易燃物質,燃點非常低。當空氣中的溫度超過燃點,濕度又很低時,泥炭地會從地表層以下開始自燃。生態學者指出,即使消防員把泥炭地地表的火源撲滅,地下仍會有無焰燃燒繼續進行。
不過,也有人指出,「天災」只是這場災難發生的導火索,而「人禍」才是災難蔓延的根本原因。有俄羅斯媒體指出,大火之所以越燒越旺,部分原因應歸結為普京當年做總統時提出的森林管理政策出現偏差。2006 年,普京在擔任總統期間取消了由中央政府管理林區的制度,將林區保護責任下放給地方政府。盡管普京最初的想法是將林區管理許可權明確化,以降低管理成本,然而地方政府卻因為沒有了中央政府的監管,導致林區防火力度大打折扣。
另外,此次火災也暴露出俄政府在森林防火意識上的不足。特別是在火災剛剛發生時,相關部門並沒有充分重視,到了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為時已晚。
另一方面,由於經費短缺,俄緊急情況部以及地方消防部門的設備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到更新,設備老化嚴重。而在應對泥炭地火情方面,此前有地方政府提出用澆灌泥炭地的方式來預防火災,但由於應對金融危機讓俄羅斯政府已經囊中羞澀,因此這一規模龐大的方案曾經一度停擺,直到此次大火才讓普京痛下決心,准備重啟這一方案。
還有媒體認為,國家在組織救援和行政能力上有所欠缺,導致火勢難以控制。有俄媒體就批評說,政府部門包括軍隊,出了問題之後總是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比如軍事基地著火後,軍方試圖瞞住這件事,直到紙包不住火後才向外界公布。而這種情況在俄羅斯政壇已是屢見不鮮 。
聯合國表示哀悼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0日發表聲明,對在俄羅斯森林大火中死亡人員表示哀悼,並向遇難者家人表示慰問。潘基文在聲明中說,他注意到了俄羅斯政府在處理火災方面的努力,並使局勢處於控制之下。他重申聯合國願隨時向俄羅斯就此提供幫助。
入夏以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迎來了歷史上少有的高溫乾旱天氣,引發了嚴重森林與泥炭火災,已導致50多人死亡,超過3500人無家可歸。
普京駕機參與滅火
8月10號,俄羅斯總理普京作為別-200水陸兩棲消防飛機的副駕駛,親自參加火災重災區之一粱贊州的滅火工作。
周二,俄羅斯總理普京在半個小時的飛行期間作為副駕駛,兩次從奧卡河中取水,而後在粱贊郊區2個森林火點上空投水滅火。這架飛機總共進行了2次取水和投水飛行。飛機向每個火點投水12噸。最後這兩起火點均被撲滅。
俄羅斯緊急狀況部消防飛行隊的這架別-200飛機駐扎在粱贊郊區的傑亞基列沃軍用機場。普京乘專機抵達該機場後,便上了這架消防飛機。開始普京坐在機艙內的熱視儀前觀察火災情況。飛機起飛後,普京突然進入駕駛艙並坐在副駕駛座位,親自參加滅火工作。
這架飛機在空中進行滅火的同時,機組人員還意外發現了一處威脅兩個村莊居民安全的草場火情。當時在飛機上的粱贊州州長立即打電話給地面消防部門,指示採取滅火措施。
這不是普京在飛機掌舵的第一次飛行,1999年10月,他在在克拉斯諾達爾一個高等航空學校訓練基地參觀時駕駛蘇-25進行了10分鍾的飛行,2000年3月20日,從克拉斯諾達爾抵達格羅茲尼駕駛蘇-27進行了8分鍾的飛行。在2005年,普京駕駛戰略轟炸機圖-160「帕維爾塔倫」飛行了5個小時。
目前,俄羅斯火災最嚴重的地區分別在別爾哥羅德,沃羅涅日,伊萬諾沃,利佩茨克,莫斯科,下諾夫哥羅德,梁贊,坦波夫,莫爾多瓦地區。火災造成53人死亡,約3500人無家可歸。
⑺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的資源都有什麼
根據勘查材料粗略地估算,西伯利亞地區蘊藏的資源接近原蘇聯全部資源的三分之二。
西伯利亞地區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礦物資源極其豐富:
土地資源方面,西伯利亞地區有大片待開發的肥沃的黑鈣土、褐鈣土土地;
森林資源方面,西伯利亞地區的森林木材蓄積量占原蘇聯的75%以上;
水資源方面,西伯利亞地區有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它的淡水儲備量達到了2.36萬立方公里,佔全世界淡水儲量的約20%,占原蘇聯淡水儲量的80%以上;
能源資源方面,西伯利亞地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極大——
原蘇聯93%的煤炭資源在烏拉爾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據推算,在已探明的儲量中,70%左右在西伯利亞地區;
在原蘇聯的石油潛在資源中,約有一半集中在西伯利亞,秋明油田的遠景儲量可達400億噸,能開採的就有60億噸;
原蘇聯的天然氣儲量為910萬億立方英尺,居世界首位,以秋明地區為主的西西伯利亞油氣田,已發現的油田和氣田就達200多個,是世界上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油氣田,僅秋明一個州的油氣資源就已超過美國的全部儲量;
在礦物資源方面,西伯利亞地區的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十分豐富,這里幾乎擁有世界上已經發現的一切礦物資源!鐵、銅、鋁、錫、鎳、鉛、鋅、鎂、鈦等有色金屬礦,金、銀等貴金屬礦,鎢、鉬、鉀等稀有金屬礦,雲母、石棉、瑩石、石墨、金剛石、滑石、鹽、磷灰石、磷鈣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儲量都十分可觀,其中,鐵、銅、鋁、錫的儲量尤為豐富。
⑻ 俄羅斯火災原因
關於火災的原因,持續高溫無疑是重要罪魁,高溫無雨引起森林和地下泥炭自燃。但是8月2日緊急狀態部部長紹伊古在向總統匯報滅火工作時表示,今夏的大面積火災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周末燃火點迅速增加的事實說明,人為的因素不容忽視。周末兩天內,十餘個聯邦主體的燃火點上升一倍,某些州則上升數倍。周末人們在郊外別墅或森林中消夏時點燃篝火烤肉,隨地扔煙頭,不遵守消防規定,也是發生大面積火災的重要原因之一。
7月29日下午,俄海軍位於莫斯科州的倉儲基地發生大火,導致該基地總部、財務室、俱樂部、車庫及存放航空物資的十多個庫房被燒毀。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8月4日報道,俄羅斯莫斯科州科洛姆納地區兩處軍事基地早在7月29日就被附近肆虐的森林大火殃及而嚴重受損,其中一個基地內數百件物資、車庫、俱樂部甚至指揮部都被燒毀,但是相關消息直到8月3日被俄網路媒體披露後才為公眾所知,一度矢口否認的國防部被迫承認這一事實。
第一個對此事進行報道的俄生活網稱,7月29日,莫斯科附近的一處大型海軍艦隊基地遭遇大火,價值200億盧布的200架飛機報廢,失火面積達到100公頃。據悉,遭受火災的俄軍兩處基地全部在莫斯科郊外科洛姆納地區舒羅沃附近。
⑼ 地理俄羅斯
面積
1707.55萬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占蘇聯領土面積的76%),水域面積佔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人口
俄羅斯人口分布極不均勻,歐洲部分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4/5。而廣大東部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一人。城市人口佔全國的73%。1.41億(2008年政府估計,世界第9名)。人口密度8.3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09名)。性別比為0.88。
民族
俄羅斯共有民族130多個。其中俄羅斯人佔79% 。主要少數民族有德意志、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德穆爾特、亞美尼亞、阿瓦爾、馬里、哈薩克、奧塞梯、布里亞特、雅庫特、卡巴爾達、猶太、科米、列茲根、庫梅克、蒙古、印古什、圖瓦等。
語言
俄語(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俄羅斯聯邦的官方語言。各共和國有權規定自己的國語,有30多種語言。並在該共和國境內與俄語一起使用,目前俄語是四個獨聯體國家的官方語言。
宗教
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2001年俄權威社會調查機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其中91 %信奉東正教,5%信奉伊斯蘭教,信奉天主教和猶太教的各為1 %,0.8 %信奉佛教,其餘信奉其它宗教。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707.52萬平方公里(占蘇聯領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脈:烏拉爾山脈、達高加索山脈。 ②兩大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5℃,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冬季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烏拉爾區)、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歐洲部分。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北西伯利亞平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達高加索山脈,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溫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大河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河流和湖泊
①歐洲第一長河——伏爾加河,全長3685千米。(俄羅斯的母親河,五海通航) ②西伯利亞地區的鄂畢河、葉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國最長)。 ③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和裏海。
自然資源
俄羅斯資源總儲量的80%分布在亞洲部分。 ①森林和水力資源。 ②礦產資源: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天然氣、鐵(庫爾斯克)、錳、銅、鉛、鋅等。石油探明儲量65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2-13%,居世界第二位。森林覆蓋面積8. 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發電量為1310億千瓦/小時。核電佔俄電力的10%。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工業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 。 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 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主要工業區有:中央工業區,西北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西西伯利亞工業區等。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聖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中央工業區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區,以其生產的大量工業品供應全國。
編輯本段農業
2004 年農業產值為13663億盧布 ,同比增長1.6% 。 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 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編輯本段服務業
2004 年服務業產值 42035 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25% 。 2004 年服務 業從業人口400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59.6%。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俄羅斯的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管道運輸均很發達。 以鐵路、管道為主。鐵路在歐洲部分比較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跨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管道主要運輸石油、天然氣。
鐵路
至2003 年底鐵路總里程為13.9萬公里,客運量157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016 億噸公里(2004 年)。
公路
至2003 年底公路總里程90 萬公里,客運量168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21 億噸公里(2004 年)。
水運
2003 年海運商船3900 艘,總噸位 830 萬噸。 2004 年,海運貨運量 589 億噸公里,內河貨運量878 億噸公里。主要海港位於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巴倫支海、白海等,包括摩爾曼斯克、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新羅西斯克等。
空運
2001 年民用飛機有7 萬多架,國際航線總長約8 萬公里 。 2003 年客運量52 億人公里,貨運量 30 億噸公里(2004)。主要機場有莫斯科的謝列梅傑沃2號國際機場、謝列梅傑沃 1號國際機場、伏努科沃1號國際機場、多莫傑多沃機場、聖彼得堡國際機場、新西伯利亞機場、葉卡捷琳堡機場,哈巴羅夫斯克機場等。
管道運輸
至 2000 年底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總長 21.3萬公里,2004 年輸油氣總量 24133 億噸公里。
⑽ 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
1700—1721年北方戰爭,是俄國為爭奪波羅的海及其沿岸地區與瑞典進行的戰爭。
瑞典長期稱霸波羅的海,到17世紀末,與周邊國家丹麥、波蘭、俄國等國的領土爭端激化。1699年,俄沙皇彼得一世、丹麥國王和波蘭薩克森奧古斯特二世締結關於對瑞作戰的條約(「北方同盟」)。俄國允諾在與土耳其締約後開始軍事行動。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針對反瑞各國同床異夢,互不協調的弊端,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戰爭初期,彼得一世的戰略方針是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預定攻擊的第一個目標是瑞典要塞納爾瓦。1700年9月2日,彼得一世率部從莫斯科向納爾瓦開進,俄軍在納爾瓦外圍集結,並構築平行壕。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二世進軍立窩尼亞,包圍里加。正當俄軍開始圍攻納爾瓦時,奧古斯特二世卻解除了里加之圍,從而使查理十二世得以率軍8000馳援納爾瓦。
11月30日,查理十二世突然出現在納爾瓦地區,完全出乎俄軍意料。雙方兵力火力對比,俄軍都占優勢,然而,俄軍不敢貿然應戰,遲遲按兵不動。14時許,瑞軍率先攻擊,雙方交戰,俄軍軍官率先投降,俄軍慘敗,退守諾夫哥羅德。納爾瓦失利,彼得一世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加緊建立正規陸、海軍,發展軍事工業,准備再戰。查理十二世認為俄軍已無力再戰,遂於1701年率軍進入波蘭。
1701年,彼得一世在瑞軍轉戰波蘭之際,再次對波羅的海沿岸發動進攻。1702年,俄軍相繼奪占諾特堡、呂恩尚茨、楊堡和科波雷等地。在涅瓦河上大興土木,建立新都聖彼得堡。1704年,俄軍又攻佔多爾帕特、納爾瓦和伊凡哥里德。
1705年,俄軍一部進入波蘭。1706年,瑞典軍佔領薩克森,奧古斯特二世戰敗求和,被迫放棄波蘭王位。之後,俄瑞議和不成,雙方准備再戰。
1707年1月,彼得一世作戰計劃的基本精神是:俄軍從波蘭向俄本土實施戰略退卻,誘敵深入,以小戰不斷襲擾、消耗和疲憊敵人,視情況在俄境內進行決戰。查理十二世的作戰計劃是集中主力沿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進攻,力爭在俄邊界地區與俄軍決戰,一舉殲滅之。
1707年秋,查理十二世從薩克森出發東征俄國,波境內俄軍迅即撤回本土。1708年初,瑞軍佔領格羅德諾,6月強渡別列津納河,7月在戈洛夫欽附近殲滅俄軍一部。俄邊境城市莫吉廖夫守軍投降。彼得一世在瑞軍進軍路上實行堅壁清野,給瑞軍造成極大困難,使其放棄對斯摩棱斯克的進攻,轉向烏克蘭,以等待援軍,並期望反俄哥薩克統領馬澤帕的配合。1708年10月9日,彼得一世在列斯納亞村殲滅瑞典援軍,而後襲擊馬澤帕的基地巴圖林。進入冬季以後,天氣奇寒,瑞軍大量減員,被迫於次年春南移。瑞軍進入烏克蘭以後,分散在羅姆內、卡佳奇、普里盧基和洛赫維察等地過冬。
俄軍駐扎在切爾尼哥夫、基輔、佩列亞斯拉夫和波爾塔瓦等地,從北、西、南三面對瑞軍形成包圍態勢,繼續以小戰襲擾敵人。
1709年春,查理十二世決定經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進攻莫斯科,為此,4月底進抵戰略要地波爾塔瓦。5月11日,瑞軍開始圍攻波爾塔瓦,歷時兩月有餘,始終未克。7月6日,彼得一世率俄軍主力進至距波爾塔瓦5公里的雅可夫策村以北,並佔領陣地,決定同瑞軍決一雌雄。
7月8日凌晨2時,3.2萬瑞軍與4.2萬俄軍展開激戰。
瑞軍擺開戰斗隊形,開始出擊,俄軍首先以騎兵迎擊。3時,雙方在前沿陣地展開激戰,俄軍依託工事,牽制殺傷敵人,為俄軍主力出擊爭取了時間。4時,俄軍主力做好出擊准備。瑞軍進攻受阻,一部向波爾塔瓦森林逃竄,被俄緬希科夫部追殲;另一部撤至俄軍陣地右前方森林地帶。9時,雙方經重新部署後的短促交戰,立即投入白刃格鬥。瑞軍右翼部曾一度突破俄軍中部,俄軍實施有力的'反突擊,堵住缺口。俄軍騎兵包抄瑞軍兩翼,對其後方造成威脅;瑞軍動搖,從退卻變為潰逃。11時,瑞軍傷亡近萬,數千被俘。7月11日,瑞軍殘部約1.6萬人在佩列沃洛奇納不戰而降,查理十二世帶馬澤帕和少數隨從逃入土耳其。
波爾塔瓦會戰是北方戰爭的轉折點。此後,丹麥、薩克森恢復同沙俄的結盟,奧古斯特二世重登波蘭王位,普魯士和漢諾威也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俄軍乘勝在波羅的海沿岸先後攻佔里加、雷瓦爾、維堡、克克斯戈爾姆和尼塞爾島等要地。
波爾塔瓦會戰後,俄土關系又趨緊張。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鼓動土耳其政府對俄宣戰。鑒於南線吃緊,彼得一世決定在波羅的海方向停止進攻,主力轉到南線,計劃從巴爾干對土耳其實施突擊。1711年夏,彼得一世親率俄軍主力4萬餘人,向多瑙河下游孤軍冒進。土耳其出動10萬大軍,在克里木軍的配合下,包圍俄軍於晉魯特河畔。7月20日,雙方激戰,俄軍彈盡糧絕,彼得一世被迫求和。最終彼得一世以歸還亞速及其附近地區為代價與土耳其達成停戰協定。俄軍在對土戰爭結束後,恢復對瑞典的進攻。
1713年,俄陸軍在艦隊配合下,在芬蘭灣沿岸維堡與赫爾辛基之間登陸,連克芬蘭許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軍在芬蘭灣口漢科角附近與瑞典艦隊展開海戰。8月7日,俄海軍經2小時激戰大敗瑞典艦隊。
漢科角海戰後,俄艦隊佔領芬蘭與瑞典之間的海上跳板阿蘭群島,並以此為依託,在瑞典本土登陸。此時,各盟國由於顧慮俄國在波羅的海勢力的擴大,因而打亂了俄在瑞典南部登陸的計劃。加之英國開始施加壓力,俄國所有盟國先後同瑞典議和。1718年,俄、瑞也開始議和,但查理十二世在娜威前線中彈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國影響下拒絕和談。談判中斷,戰事又起。
1720年,俄海軍在格雷厄姆島附近大勝瑞典艦隊,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陸,直逼首都斯德哥爾摩。1721年夏,俄海軍再敗瑞典艦隊。9月,瑞典已無力再戰。俄、瑞雙方在芬蘭尼什塔德簽訂和約,結束戰爭。俄國奪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蘭、愛斯特蘭、立夫蘭等大片土地。同時,俄軍退出芬蘭其餘地區,並將阿蘭群島歸還瑞典。從此,俄國人得以自由地進入波羅的海。戰後,俄國樞密院奉彼得一世以「大帝」尊號,沙皇俄國正式稱「俄羅斯帝國」,一躍而成歐洲列強之一。
北方戰爭雖然是多國戰爭,但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戰爭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大的勝利者。馬克思稱這場戰爭為「彼得大帝的戰爭」。
彼得一世把戰爭作為侵略擴張的主要手段。他認為,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進一步西進和南下,必須動用軍事手段。
同時,他又十分重視外交斗爭與軍事斗爭的密切配合。無論是戰前,還是戰時,他竭力拚湊軍事聯盟,力爭最大限度孤立敵人;以軍事為後盾,迫敵接受俄停戰條件。在面臨南北兩個大敵(土耳其與瑞典)夾擊下,力避兩線作戰。他善於觀察形勢的變化,根據新的條件,實行戰略轉變。在戰爭指導上,彼得一世崇尚進攻性戰略,強調主動打到敵人國土上去。在強敵入侵時,他能大踏步後撤,發揮戰略防禦的作用,最終還是為了打出去。他重視會戰的決定性作用,但不輕易使用,確有把握才動手,習慣於以小打取勝。彼得一世在陸海軍建設上,注意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同時重視結合俄國具體條件,講究實效。彼得一世在作戰和建軍上的思想和實踐,對俄國軍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瑞典戰爭潛力沒有俄國雄厚,瑞典的霸權政策招致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反對,樹敵過多。加之在波爾塔瓦會戰之後,瑞軍遠離後方,孤軍深入敵國腹地,犯了盲動和冒進的大錯,導致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