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媒:俄羅斯計劃發射四枚「安加拉」運載火箭,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前蘇聯曾是第一個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但在載人登月方面,卻始終沒有取得突破。
據俄羅斯塔斯社當地時間2月16日報道,俄羅斯正醞釀發射四枚「安加拉」系列運載火箭,完成載人登月計劃。根據消息人士的說法,這一計劃意味著,在「安加拉-A5V」運載火箭的幫助下,將分別發射一個有人駕駛的宇宙飛船、一個月球登陸-返回艙以及兩個氫氧助推器。
報道稱,根據計劃,俄羅斯將在2030年之前向月球派出第一支航天員隊伍,實現載人登月。
俄羅斯塔斯社報道截圖
「安加拉」系列運載火箭是前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開發的一個全新宇宙火箭家族,命名源自西伯利亞東南部的安加拉河,而「安加拉-A5V」運載火箭更是寄託著俄羅斯未來航天大展拳腳和重回巔峰的重任。
「安加拉」系列運載火箭分為小型安加拉1.2、中型安加拉A3、大型安加拉A5(包括安加拉A5P載人型和A5非載人型兩種構型)和重型安加拉A7(包括安加拉A7.2、A7.2B和A7P載人型三種構型)4種型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覆蓋3.8至5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覆蓋2.4至19噸。
2020年12月14日,時隔六年後,俄羅斯從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再次試射「安加拉-A5」運載火箭 圖自俄國防部
消息人士說:「作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該公司目前正研究如何利用四次發射完成載人登月任務的方案。」
初步計劃是,首先發射載人飛船至近地軌道站,在軌等待,與後續發射的氫氧助推器會合。相應的,一個月球登陸-返回艙和配套的氫氧助推器也將先在近地軌道對接。在此之後,助推器將載人飛船和月球登陸-返回艙送至橢圓軌道,隨後助推器分離。
消息人士還說:「當它們轉移至近月軌道後,飛船和月球登陸-返回艙有望完成對接。」
而當宇航員轉移到月球登陸-返回艙後,將在月球表面著陸並工作。隨後,只有返回艙將從月球升空,與在軌的載人飛船對接。消息人士指出,在返回艙分離後,載人飛船將返回地球。
報道稱,早在2015年,俄羅斯國內的一位航天界人士曾透露,若要讓俄羅斯宇航員完成載人登月,最多需要從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和沃斯托奇尼發射場發射六枚「安加拉-A5V」運載火箭。後來,俄羅斯還曾設想過發射兩次超重型運載火箭,以完成向月球派遣宇航員的任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今年1月13日報道稱,根據俄羅斯科學院空間委員會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該國計劃在2021年上半年批准「2030載人登月計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貳』 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的型號
主要使用的是聯盟號U、閃電號M、聯盟號FG和聯盟號2火箭。聯盟號U和聯盟號FG
聯盟號U和聯盟號FG火箭為兩級結構,全部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主要用於發射載人/不載人貨運飛船或軍用照相偵察衛星,曾發射過上升號載人飛船、聯盟號載人飛船、進步號貨運飛船以及第2代宇宙號照相偵察衛星。在二級型火箭聯盟號U/FG的基礎上還可增加伊卡爾和弗雷蓋特上面級,用於商業高軌道發射。
閃電號M
閃電號M火箭是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軍用的大橢圓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6t,曾發射過閃電號通信衛星和預警衛星。
聯盟2
聯盟2火箭是聯盟號系列中改動最大的型號,採用了新的二子級和三子級。其基本型(二級型)可將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8.2t,帶上面級的三級型火箭可將有效載荷送入大橢圓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2.7~3t,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4.5~4.9t。聯盟號2火箭既與原來的聯盟號火箭有很好的繼承性,又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需求,最終取代現用的聯盟號U/FG和閃電號M,進行載人飛船、軍事和商業衛星的發射。
聯盟2-1B
聯盟2-1B運載火箭裝備了新型的數字導航系統和更強大的RD-124第三級發動機,這極大地提高了運載火箭的整體性能和有效載荷負載能力。「聯盟ST」(聯盟2-1B的改進型)。
『叄』 俄「聯盟」號火箭因故障推遲發射 將載38顆衛星上天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0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當地時間20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經理羅戈津表示,因發生故障,原計劃在20日進行的「聯盟-2.1a」號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被推遲至21日進行。
資料圖: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
據報道,羅戈津表示,「在發射之前,出現了一次電壓跳變,(我們)決定不冒險發射」。
另據法新社報道,這枚火箭計劃從位於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任務內容為將來自18個國家的38顆外國衛星送上太空,這些衛星來自韓國、日本、加拿大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
『肆』 俄羅斯東方號(Vostok)系列運載火箭它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包括哪些
俄羅斯東方號(Vostok)系列運載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種載人航天運載工具,它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月球探測器,第一顆金星探測器,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艘無人載貨飛船進步號等。它也是世界上發射次數最多的運載火箭系列。其中聯盟號是東方號的一個子系列,主要發射聯盟號載人飛船、進步號載貨飛船。
『伍』 一箭36星!俄「聯盟-2.1b」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當地時間26日,攜帶英國OneWeb公司36顆衛星的「聯盟-2.1b」號運載火箭,從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發射。相關負責大神人稱,36顆通訊衛星被分別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了發射任務。
資料圖:當地時間3月22日,俄羅斯「聯盟-2.1a」運載火箭已攜帶18個國家的38顆衛星,從哈薩克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
據報道,「聯盟-2.1b」號運載火箭攜帶英國OneWeb公司的36顆衛星,於莫斯侍橋科時間2021年4月26日1時14分從東方航天發射場發射。此次發射是紀念尤里·加加林太空飛行60周年,在任務老仿猛標志上繪有人類第一位宇航員的形象。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裁負責人德米特里·羅戈津表示,英國OneWeb公司的全部36顆通訊衛星分別被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了發射任務。他說:「所有衛星都正常分離。」
「聯盟-2」火箭的上一次發射於3月25日進行,攜帶36顆OneWeb衛星從東方航天發射場升空。4月26日是從東方發射場的第二次發射。
『陸』 固體燃料+發射筒,長征11號在海上發射一箭五星,技術有多厲害
長征11號運載火箭4月30日再次成功發射,將吉林一號高分03D(04~07)星和高分04A共5顆衛星送往預定軌道。長征11號具備全天候、無依託發射的能力,24小時之內就可完成發射准備。而且該火箭向來以高可靠性著稱,自誕生以來13次發射「箭無虛發祥游」,從未失手,共將58顆衛星送入太空。
因此,這次的一箭五星並不算稀奇,真正的厲害之處是:火箭是從黃海南部的海上平台上發射的,是我國第三次海上發射任務。而且這次發射船的航程超過了550公里,並首次實現運載火箭海上「一站式」發射。
所謂一站式發射即總裝、總測、出港、發射一體化。火箭在基地完成總裝總測後隨即轉運至港口,一天之內完成轉運上發射船。經全系統合練後,航行至預定發射海域即可發射,全過程共計只有三到四天的時間,任務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同時還減少了運輸成本及運輸過程可能產生的風險,為將來高頻次、批量化的海上發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除了心潮澎湃之外,也會對「海上發射」感到一些新奇。海上發射確實比較少見,在國外航天界也是如此,例如著名的SpaceX公司獵鷹9號火箭,有時會在海上的駁船上回收,但發射時也是老老實實在陸地上。那麼海上發射相比傳統的陸地發射有什麼優勢,馬斯克的火箭能不能也從海上發射呢?
獵鷹9號在海上的駁船降落回收,是為了在實現火箭第一級回收利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火箭的運力。獵鷹9號一、二級分離後,如果不在海上回收的話,火箭第一級就要飛回發射場,這樣的過程消耗的燃料比較多,用於發射衛星的燃料就會減少,從而造成運載能力的降低。
而有了海上回收之後,火箭第一級不必再返回發射場,而只需要消耗較少的燃料就能在海上平台降落。此消彼長之下,運載能力相比陸上回收就提高了不少。但是,不管獵鷹9號在哪裡回收,它正常都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的。
但是,火箭並不是隨便在任何一個地方發射都可以將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不同的航天器對軌道的要求不同,火箭也就需要在不同的位置發射,才能更好滿足軌道要求。固定的陸上發射地點限制了火箭能力的發揮和發射窗口的選擇。如果發射地點可以移動,靈活性就可以大大提高,而實現這一思路的手段就是海上發射。
海上發射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早在1964年至1988年間,義大利羅馬大學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利用位於肯亞海岸的「聖馬可「固定平台,發射了多枚航天器。1996年,俄羅斯曾將一枚SS-N-23潛射彈道導彈改裝為運載火箭,通過戰略核潛艇將一顆70公斤重的衛星送入了400公里高的軌道。1998年,俄羅斯又用同樣的方法發射了兩顆德國的小型通信衛星。
如果說到更加商業化的海上發射,就不能不提一下「海上發射公司」。1995年,美國波音公司、烏克蘭南方公司、俄羅斯能源科研生產公司和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共同組建了海上發射公司,建造了一座「奧德賽」海上發射平台,使用俄羅斯的「天頂」號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開展發射業務,共發射了30多次。
如今,由於火箭的可靠性、經濟性和公司債務等問題,奧德賽平台已經很久沒有再發射團宴團過了。不料近年來我國的海上發射卻異軍突起,算上這次已經進行了3次發射,而且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階段,未來還大有可為。那麼我國為什麼又看中了海上發射呢?
主要有這么幾個極為誘人的優點,首先就是它可以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塌橘力。由於海上發射平台是一艘特殊的船隻,可以移動,因此可將火箭在送到靠近赤道的區域發射。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速度,節省火箭的推力和燃料,從而顯著提高火箭的運力。如果發射的是地球同步衛星,在赤道地區發射還能讓衛星直接入軌。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把發射場盡量建在低緯度地區的原因,例如歐洲在法屬蓋亞那的庫魯設立的航天中心,緯度只有5度,是國際公認最理想的發射場。我國最南邊的發射場是海南文昌發射中心,位於北緯19度,相比庫魯航天中心還有一定差距。
但如果採用在海上發射,就可以不再受發射場地理位置的限制,理論上可以直接把船開到赤道附近去發射,不僅提升運載能力,還能填補我國0至19度傾角衛星發射能力的空白,滿足各種傾角衛星的發射需求,而且發射窗口的選擇也更加靈活。
海上發射另外一大優勢就是能解決落區的安全問題。火箭的第一級、第二級殘骸在發射完成後會掉落回地球上的某個區域,即「落區」,如果落在人煙稠密的地區,就有可能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失。我國西昌、酒泉、太原等發射中心地處內陸,在落區安全問題上受到比較大的限制。
但海上發射就幾乎沒有落區安全的問題,它可以在遠離陸地的海域發射,周圍都是汪洋大海,火箭殘骸傷人的概率極低。因此可以大幅降低陸地發射時的人員疏散成本。
既然海上發射有這么多的好處,那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沒能大規模推廣呢?像SpaceX的獵鷹9號,為啥不既在海上發射又在海上回收呢?其實馬斯克未必就不想這么干,畢竟好處多多,但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要看海上發射平台和火箭本身的能力。
獵鷹9號是液體火箭,使用的燃料是煤油+液氧。由於低溫的液氧不能在火箭內部長期貯存,因此需要在發射前加註燃料。如果獵鷹9號要改成在海上發射,就要求發射平台具備燃料加註能力,船上要儲存燃料,並能實現在發射前的臨時加註和測試,這個過程還得十分平穩才行。因此需要一個風平浪靜的天氣,以及比較大的平台。
「海上發射公司」的奧德賽平台就是這么乾的。這個發射平台設計有133米長,60米寬,42.5米高,重達3萬多噸,光支撐平台的4根大圓柱,直徑就有10米以上。平台上裝有足夠的供發射用的煤油和液氧,並可提供20人的食宿,人員在發射前將撤離到平台以外5000米。
與之配套的還有一艘裝配指揮船,在港口內它將作為火箭的裝配與組裝設施,在海上就成為發射指揮控制中心。由此可見,要想實現大個頭的液體火箭海上發射,還是相當折騰的。不僅需要巨大的發射平台,裝載足夠的燃料,還需要各種復雜的保障條件,這都增加了海上發射的難度和復雜程度。
既然這么麻煩,而獵鷹9號的運力又比較足,如果強行把它改成海上發射,所產生的收益未必比付出的代價更大,還是在陸地上發射更簡單直接一些。但我國的海上發射則是直接避開了這些問題。
我們的發射平台是由一艘半潛式的駁船改造而成,面積比一個標準的足球場還大。火箭則採用長征11號固體火箭,長20.8米,起飛質量58噸,主要用於發射中小型衛星,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為400千克。固體火箭的發射相比液體火箭就簡單多了,固體燃料可以長期貯存,事先就已經裝在了火箭里,不需要臨時加註。
而且長征11號的發射方式也很特別,是一種類似洲際導彈的「冷發射」:火箭裝在發射筒內,發射時先從筒內彈出一定高度,發動機再點火。固體燃料、發射筒、冷發射,這些特點使長征11號的造型很容易讓網友產生「遐想」。
這樣一來,長征11號的海上發射就方便得多,它在陸地上的基地里就已裝配好,到了海上直接起豎、發射,一氣呵成,完全沒有「海上發射公司」的天頂火箭那麼復雜。以後,長征11號藉助海上發射平台,可在不佔用寶貴的陸地發射場資源的條件下,以極大的靈活性發射各類小型衛星,具備非常好的市場前景。
『柒』 俄羅斯發射首顆「球體」項目衛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此舉有何意義
俄羅斯發射首顆球友者雹體項目衛星,運載火箭也順利的進行升空,這一發射有著重大的意義,首先,在通信與導航方面更加的方便和便捷,球體衛星的發射肯定是眾多衛星一起來進行發射,在通訊方面會更加的方便,而真正實現了衛星網路的系統,而突破了狹隘的接收模式,另外,在導航方面,可能是在建立一個互聯網運作的模式下,共同的來進行發展,讓生活以及經濟各領域都不斷的進行前進和驅動。而這顆衛星的升空,也將加速俄羅斯在偏遠地區的航線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而提供了互聯網快速的進行接入。
『捌』 俄羅斯安加拉-1.2 火箭首次飛行成功,將一顆衛星送上天
IT之家 4 月 30 日消息,俄國防部消息稱,當地時間 4 月 29 日,「安加拉-1.2」輕型運載火箭搭載一顆衛星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將俄羅斯航空航天部隊載荷 VKS RF 送入目標軌道。
關於該任務的已知信息不多,這顆載荷的身份尚未確認,而且火箭上可能有多個載荷。目前已知的是,該航天器在從火箭成功部署後被命名為 Kosmos 2555,外媒認為它最有可能的是一顆供俄羅斯軍方使用的雷達衛星。
IT之家了解到,這是 Angara 1.2 的首次飛行,成功驗證在經過一次亞軌道試飛後所有系統是否正常工作,以及 Angara-A5 型號的三次試飛,以證明其具備將有效載荷發射到地球靜止軌道的能力。
此次發射任務是今年 3 次飛行計劃中的第一次,「安加拉-1.2」將為俄羅斯國家航天局再執行一次發射任務,以及為韓國進行一次商業飛行任務(阿里郎 6)。之後,安加拉計劃要到 2023 年 12 月才會再次飛行,屆時它將啟動俄羅斯 Oriol 乘員艙的首次無人駕駛試飛,該項目旨在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該任務於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這是蘇聯政府於 1957 年 1 月 11 日設立的特殊軍事基地。自成立以來,該航天發射場一直在發射 R-7 衍生的聯盟號、Cosmos-3M、Rokot、Tsyklon,以及最新的安加拉系列火箭。
報道稱,衛星於莫斯科時間 29 日 23 時 18 分同火箭分離,在預定時間進入目標軌道,衛星現已由季托夫航天試驗總中心的地面設施跟蹤。
此外,這是輕型版「安加拉」火箭的第二次發射,這一類型火箭 2014 年 7 月 9 日首次發射。該火箭為兩級式,最多可將 3 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玖』 人造衛星是怎樣發射的
人造衛星一般是用運載火箭送上軌道,美國也常悔飢悶用航天肢跡飛機投送衛星.運載火箭從專門的太空基地發射場升空,俄羅斯曾用巨型運輸機從高空發射.
火箭根據衛星的軌道碧彎調整燃料以及飛行路線和速度,到達預定軌道點衛星分離,而火箭也應該耗盡燃料了,很準的!衛星脫離後點火自行調整姿態,就算完事了
『拾』 並聯30台發動機,史上推力最大的火箭—蘇聯N1重型運載火箭!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全球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人類正式拉開了航天時代的序幕。與此同時,正處於冷戰期間的美蘇兩國也開始了白熱化的太空競賽,在那個劍拔弩張的時代,第一次成功發射衛星、第一次進入外太空、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部照片的蘇聯曾一度占盡優勢。
不過,蘇聯的在太空競賽中的優勢並不是絕對的,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踏出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那為何在太空競賽中曾一度占盡優勢的蘇聯人,最終在載人登月中敗下陣來,蘇聯的載人登月火箭又在哪裡?
其實,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並不是在美國公布「阿波羅」計劃(肯尼迪於1961年宣布)後才開始的,早在1958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剛剛發射不久,蘇聯科學家就開始對運載火箭進行改進,使之適合發射月球探測器;1959年,科羅廖夫就開始著手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不過該火箭最初是為了向火星發射無人重型探測器准備的。
然而,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宣布不得不讓蘇聯人加快速度,1962年1月份,科羅廖夫設計局針對蘇聯的「登月計劃」對N1運載火箭進行了多次改進,並計劃在1967-1968年間趕在美國之前,由科羅廖夫負責的N1-L3運載火箭將第一個蘇聯人送上月球。
N1運載火箭可以說是蘇聯整個「登月計劃」的核心,該火箭全高105米(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最大直徑約為17米,整體外形類似一個圓錐體,最大發射質量約為2800噸,最大推力約為4500噸(是人類 歷史 上設計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低地球軌道的運載能力為90噸;N1整體由運載部分和上面級部分構成,而運載部分包括三級運載火箭,上面級則包括月球軌道器、登月飛船等。
其中,N1運載火箭運載部分的第一級火箭全高約30米,底部直徑17米、頂部直徑約為10米,並用於二級火箭的連接。N1運載火箭的第一級是由30台液氧/煤油NK-15發動機(後來升級為NK-33,單台推力1510千牛)並聯而來的,其中外環的24台發動機用於控制火箭的俯仰和偏航、中間6台發動機則用來控制火箭的轉;
而N1火箭的二級火箭全長為20.5米,由8台NK-15V液氧/煤油發動機構成(後改為NK-33的改進版NK-43),NK-15V/NK-43發動機在核心上本就與NK-15/NK-33相同,只是N1火箭的第二級是在真空環境中工作的,為此擴大了噴口、增加了推力(1754千牛);
N1火箭的第三級是該火箭運載部分中最小的一級,全長約為11米,由4台NK-21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構成,該級火箭是用於將N1運載火箭的上面級里的月球軌道探測器、月球飛船送入地球軌道,全程在真空中工作,而NK-21發動機的單台推力只有402千牛。
1967年11月份第一枚N1運載火箭就下線到發射平台進行了聯調測試,成功後又拉回廠房;1968年5月份,第一枚N1火箭又被拉到發射台,准備進行第一次發射,但在發射前的檢查工作室時,N1火箭被發現外殼出現裂痕,被迫拉回廠房推遲發射;之後,又發生了幾次類似的事故,導致N1火箭一直未能如期發射。
終於在1969年1月份,第一枚N1火箭被矗立在了發射台,但此時的N1火箭其實仍沒有完全准備好,全部30台NK-33發動機都是剛出廠大多未進行過點火測試的(這也為後來的事故埋下了隱患),在經過了4個星期的風吹日曬後,N1火箭終於迎來了發射的日子,卻遇到了大雨,發射被迫暫停。
但此時蘇聯高層卻等不及了(因為此時的美國的土星-5號已經完成了多次發射,而且此次N1火箭直接攜帶了聯盟7K-L1登月飛船,跳過了一些必要的步驟),要求一天之內必須發射成功。1969年2月21日N1火箭第一次發射,6秒後2台發動機熄火(30台發動機有動力冗餘,其實影響不大)、25秒感測器傳來燃燒室壓力不足(渦輪泵自動增大功率)、66秒剩餘28台NK-33發動機功率過載管路系統出現高頻振動、69秒火箭發射大爆炸,此時N1火箭飛到了12200米高空,N1火箭第一次發射宣告失敗。
1969年7月3日,第二枚N1火箭被拉到了發射台,意圖在美國「阿波羅11號」之前完成發射,可是在點火後的第6秒,一枚螺絲釘被引入了油料泵中(事後分析得知的),控制系統緊急關閉29台發動機,N1火箭從200米墜入地面在地面引起了大爆炸,N1火箭第二次發射宣告失敗。
之後,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發射並在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美國人贏得了美蘇兩國的載人登月競賽,蘇聯也開始能稍微靜下心認真分析N1火箭的問題了,這一分析就是2年的時間,1971年6月27日第三枚N1火箭發射,這一次經過重新設計後的動力系統沒有再出現問題,而是控制系統故障導致第三級火箭啟動自毀程序,整個火箭發生爆炸,N1火箭第三次發射再次宣告失敗。
又經過1年的時間,蘇聯科學家對N1火箭進行了多項改進,1972年11月23日第四枚N1火箭攜帶聯盟7K-L3登月飛船點火發射,在第一級火箭工作的前90秒時間內一切正常,在對內環6台NK-33發動機進行程序性關閉時,管路系統產生了超乎預期壓力並開始破裂,第一級火箭底部著火,經過大火持續的炙烤N1火箭再次發生爆炸。
此時N1火箭已經飛到40千米處的高空,再過10秒左右的時間一二級火箭就該進行分離了,這也是N1火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發射,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並成為N1火箭的最後一次發射。
從主觀上來說,N1火箭的頻繁失敗與研發時間短、總設計師換人等有著很大的關系,N1火箭本是科羅廖夫設計用來發射重型火星探測器的,但在美國宣布「阿波羅」登月計劃後,1962年臨危受命拿來用於載人登月,並且只給出了5年的研發時間就要進行載人登月,時間緊迫使得N1火箭的整體方案都比較倉促。
更重要的是,1966年科羅廖夫去世,設計師瓦里西·米申接手了N1運載火箭的設計工作,他與科羅廖夫的設計理念不一致並發現了N1火箭的上面級部分嚴重超重,所以他帶領團隊對N1火箭的進行了「魔改」,不僅大改了NK-15發動機,還直接將科羅廖夫設計的N1火箭的第一級並聯的24台發動機增加到了30台。
從客觀上來說,N1火箭的前兩次和第四發射失敗都是由「並聯」多台發動機造成的,第一級30台發動機並聯不僅讓N1火箭的結構設計變得非常復雜,復雜的發動機群設計也導致輸送推進劑的管道設計也很復雜,同時多台發動機「並聯」也大大降低了N1火箭整體的穩定性,因為一台發動機發生故障便會引發連鎖反應。
就N1火箭第一級「並聯」30台發動機這一問題,從概率論的方向來看,假設一台發動機的穩定性能達到99%,30台發動機「並聯」之後,其整體可靠性也就降到了74%,這也就大幅度增加火箭發生異常的情況;另外,多台發動機「並聯」也會導致耦合共振的問題,進一步誘發火箭發射故障。
此外,N1火箭的發射也缺少必要科學試驗步驟,在N1火箭第一次發射前,第一級的30台發動機在地面從未進行過同步點火測試,序列號N1-1L的第一枚N1火箭在進行地面測試時,只對第一級30台發動機中的四分之一進行了測試,而第一次發射時使用的第一級的30台發動機大多數都是嶄新的。
不過,N1火箭失敗多年以後的今天,馬斯克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並聯27台發動機依然取得了成功,這也說明並聯多台發動機的運載火箭並不是都不靠譜,經過成熟的科學試驗後,運載火箭並聯多台發動機發動機也是可以的。
四次發射,四次失敗,現實總是那麼殘酷,N1重型運載火箭縱然有著再強大的推力、再先進的性能,它最終還是走向了終結。而N1火箭作為蘇聯整個載人登月計劃的核心,它的失敗也直接導致了蘇聯登月計劃的無疾而終。另外,N1火箭的失敗,也說明了航空航天領域是沒有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