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的雌鹿武裝直升機性能火力如何現在還在服役嗎
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又叫納滾空中坦克。其威力可見一斑。其龐大的身軀是由於其兼顧運輸職能,也因此成為有點如滲不倫不類。而且據分析其運載士兵後武器是無法滿載的,渣茄脊而且機動性也會大幅降低。目前仍然在服役。其出口型又叫米-35.功能有所簡化。
② 俄羅斯遠東地區都有什麼野生動物
東北虎
花豹
猞猁
狼
梅花鹿
棕熊
狍子
獐子
馴鹿
水獺
山貓
狐狸
烏蘇里鱉
③ 馴鹿和麋鹿有什麼區別
一、形態特徵不同。
1、麋鹿,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體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體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
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頸長似駱駝、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狀特殊,沒有眉杈。
二、分布范圍不同。
1、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
2、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中國鄂溫克族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
三、棲息環境不同。
1、從麋鹿寬大的蹄及蹄間有皮腱膜分析,適於在沼澤地活動;長而多毛的尾,利於驅趕飛擾的昆蟲。
從飼養麋鹿喜泡水和泥浴的習性判斷,它們過去生活於溫暖潮濕澤地。喜平原、沼澤和水域,長江三角洲平原濕地顯然是它棲息的理瞎枯想生境。
2、馴鹿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
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
(3)俄羅斯有多少雌鹿擴展閱讀:
中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1950年至200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
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在1986年有390萬只。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
馴鹿致危因寬槐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中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
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磨巧洞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馴鹿保護措施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
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中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④ 蘇聯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有哪些型別
米-24是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研製的武裝直升機,是前蘇聯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60年代末開始研製,1969年首飛,1973年裝備部隊。約有1250架在獨聯體服役,並裝備包括阿富汗、越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國家。
現有型別:米-24A,武裝攻擊型,主艙可乘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每側短翼各有4個武器掛架,翼尖有掛導彈的導軌,機頭裝一挺12.7毫米機槍;米-24D,武裝型,用於空空及空地攻擊,座艙重裝甲,武器系統有USUP-24機炮,機頭裝12.7毫米機槍,KPS-53A光電瞄準具;
米-24V,類似米-24D,改進翼尖發射巢及4個翼下掛架,最多可攜帶8枚AT-6「螺旋」無線電制導的反坦克導彈,翼下掛架可選裝AA-8「蚜蟲」空空導彈,類似米-24,但機頭換裝雙管30毫米機炮;米-24R,每次可採集6個土壤樣本,以供NBC戰分析;米-24K,在機艙裝更大照相機;米-24BMT,掃雷型;
米-24生物勘查型,用於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裝出口型;米-35P,米-24P的出口型,米-35M,為滿足俄羅斯軍方最新機動性要求而升級,裝米-28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減輕了重量,裝備新的電子設備。
總體布局
前三點式可收放輪式起落架,5片矩形槳葉的全鉸接式玻璃鋼旋翼,由鈦合金大梁和玻璃鋼蒙皮組成,垂尾式尾斜梁,尾槳為3片槳葉。
動力裝置
兩台卡里莫夫TV3-117渦軸發動機,每台功率為1633千瓦。
武器
一挺4管「卡特林」12.7毫米機槍,儲彈量1470發,4枚AT-2「蠅拍」式反坦克導彈,多種火箭、炸彈、布雷器,最多可裝1500千克常規炸彈,試裝AA-8「蚜蟲」、AA-11「射手」空空導彈。
尺寸數據
機長21.35米,機高3.97米,旋翼直徑17.30米,尾槳直徑3.91米。
主要機載設備甚高頻、特高頻無線電台,自動駕駛儀,雷達高度表,盲目飛行儀表設備,有地圖顯示器的無線電羅盤。
重量數據
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12萬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2萬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335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時,經濟巡航速度217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12.5米/秒,實用升限4500米,懸停高度1500米,作戰半徑160千米,航程5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4小時。
⑤ 戰爭之王里的武裝直升機是什麼型號
就是米-24雌鹿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設備,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用戶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塊,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性能模塊,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性能讓行家驚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塊。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斗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斗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塊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數據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塊,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用戶(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任務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設備。·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數據與視頻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激光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激光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米-24是蘇聯陸軍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由米里設計局於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蘇聯陸軍最初於1968年提出設計要求,米里本人親自擔任總設計師。1972年西方首次報道這種直升機的情況,1972年底試飛並投入批生產,次年1973年裝備部隊。 米-24在蘇聯陸軍近距支援及特種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後接任其職務的季申科主持設計了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號為「雌鹿」(Hind)。
點擊查看:米-24阿富汗實戰 | 車臣戰爭使用教訓 | 陸軍航空兵使用經驗 | 米-24實戰視頻
點擊查看大圖
設計的背景是美國陸軍在越戰中裝備了AH-1型武裝直升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因此蘇軍決定仿效其設計思想研製自己的武裝直升機。正如AH-1是由UH-1改進而來,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運輸直升機上發展來的,後機身幾乎照搬了米-8設計。
米-24設計時規劃的主要任務包括,為己方坦克集群提供掩護,壓制地面敵軍和防空火力,強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隊,壓制空降區敵人的先頭部隊。但經過長期訓練和使用,米-24更多的擔當了反坦克任務,並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機的能力。米-24還可以擔負為米-8和米-17機群護航的任務。
米-24生產裝備數量巨大,據統計蘇聯阿爾謝涅夫和羅斯托夫的兩家直升機工廠已生產了2300多架各種型別的米-24直升機。現約有120架仍在俄羅斯和周邊國家服役,各軍區都編有直升機中隊。單價約為550萬美元。其出口型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葉門等國家,參與了兩伊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
由於米-24A並未大量裝備部隊,我們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機體結構。米-24D所有的動部件以米-8相應部分為基礎。5片槳葉的旋翼採用等弦長翼弦,翼型為NACA230。3片槳葉的尾槳類似米-8,但在改進型上,尾槳均改裝在尾斜梁的左側,與米-8演變為米-17相似。
歡迎您對本文進行評論:
開始評論@ Controls(Powered by JS-Kit)
旋翼大梁採用鈦合金,敷以玻璃鋼蒙皮,以蜂窩結構夾芯填充。旋翼槳轂為鍛造/機加工鋼制槳轂,採用傳統的全鉸接式旋翼。槳葉大梁充增壓氮氣,以便檢查裂紋。每片槳葉安裝液壓擺振阻尼器、平衡調整片、前緣防冰裝置和標準的剎車裝置。尾槳使用鋁合金材料。
米-24延續了米-8寬大的機身,有一個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米-24與AH-1為代表的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這一運兵艙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壓制地面敵軍,然後迅速將步兵空投到特定區域,非常適合用於陸軍部隊協同空降作戰。但這也使得米-24機體臃腫,比AH-1要碩大得多,飛行性能下降,被敵方命中的幾率增大。
在多年的阿富漢戰爭中,米-24反復使用上述戰術攻擊游擊隊,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嶺的阻礙,甚至直接攜帶航空炸彈進行轟炸。但米-24也被游擊隊擊落了不少。
機身為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短艙尾梁結構。機身前部根據任務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機身兩側有比西方設計大得多的全金屬懸臂式短翼,平面為梯形,具有大約16°下反角和20°安裝角,翼面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飛行時,短翼大約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調。旋翼槳葉和尾槳槳葉均裝有電加熱防冰系統。米-24採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單輪,低壓油-氣減震支柱和低壓輪胎。主起落架向後收在機身短艙後部。尾梁下面有管狀的三角尾橇,可保護尾槳。
米-24D採用兩台單台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2230軸馬力)TV3-117渦輪軸發動機,並排安裝在座艙上面。該發動機與米-8MT、米-17的發動機屬於同一系列,便於減低陸航地勤的維護工作量。發動機經由輸出軸、並車減速器驅動旋翼軸。動力系統關鍵部位裝有8毫米厚的淬火裝甲鋼板。機艙後機身內裝有主油箱,機艙底部有軟油箱。機艙中可安排1000千克輔助油箱,使內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時可帶4個外掛油箱,每個外掛油箱容量為500升。外掛油箱只可裝在短翼兩個靠內的掛點上。可選用轉向器和分離器濾除進氣中的異物和沙塵。旋翼槳轂整流罩尾部裝有輔助動力裝置,橫向安裝。
米-24的步兵艙
米-24A和D的駕駛艙有所不同。A型採用並排式布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艙,D型採用不同於西方平板玻璃艙蓋的縱列氣泡式艙蓋,前部為平直防彈風擋玻璃。駕駛員在後,射手在前,均有裝甲座椅。兩個鉸接式座艙蓋是分別獨立的,向右打開。後座比前座高,兩人視野良好。前後艙之間有防碎片屏蔽。運兵艙設有8個可折疊座椅,或安排4個長椅。兩側各有一個鉸接主艙門,分兩部分向上和向下打開。艙內備有加溫和通風裝置。
機內系統包括3台發電機,相關的雙套電氣系統和增穩系統。機載設備包括甚高頻和特高頻無線電台、自動駕駛儀、雷達高度表、盲目飛行儀表設備,以及有地圖顯示器的無線電羅盤。
米-24的武器配備火力強大。機頭下方炮塔裝有一挺可俯仰旋轉的12.7mm四管「加特林」機槍,部分後期型號採用了雙聯23mm或30mm機炮。短翼翼尖武器掛架可掛4枚AT-2「蠅拍」反坦克導彈,其他掛架可攜帶UV-32-57 32管57mm火箭發射器、其他大口徑火箭發射器、1500千克常規/化學炸彈等。
米-24系列共有7種型號。機體構架,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都是一樣的,武器、作戰設備和尾槳位置有所不同。簡述如下:
米-24A(「雌鹿」A)。該型號是原型,保留了較多米-8的特點。平板玻璃大型駕駛艙(見下圖)內可乘3名機組人員——駕駛員、副駕駛員兼射手和隨機工程師。主艙搭載8名全副武裝士兵。機身兩側短翼後掠角為20°,下反角為16°,每側短翼各有4個武器掛架。翼尖掛架可掛4枚AT-2「繩拍」反坦克導彈。機頭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和瞄準系統。左側內武器掛架的上部裝有攝像機。原型機尾槳位於尾斜梁右側,後來的改進型移至尾斜梁的左側。A型並未大量裝備,其三人機組也未被正式裝備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無上、下反角,其它與「雌鹿」A相同。每側短翼內側有2個武器掛架。「雌鹿」B性能優於「雌鹿」A,但沒有大量生產。
米-24U(「雌鹿」C)是一種教練型。基本上與「雌鹿」A相似,但沒有機槍、天線整流罩和導彈發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個真正大量裝備的米-24。裝TV3-117渦輪軸發動機,駕駛艙裝甲增厚。尾槳改在尾斜梁左側。由於A型的駕駛艙不利於機組執行攻擊任務,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溶入了西方設計思想。駕駛艙改為縱列式布局,射手在前,駕駛員在後。前艙水平視野為270°,前下方視野為45°;後艙視野水平視野為20°,前下方視野為15°。機頭防彈玻璃右上方裝有探測器,用於指示火箭彈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條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長,以適應機頭下方體積更大的探測器。前起落架收起後半露在機體之外。
短翼掛架,有兩個57mm火箭發射器和兩個AT-2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掛有一串12.7mm槍彈。
機頭下方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炮塔,旁邊是KPS-53A光電瞄準具艙。備彈1470發。12.7mm槍彈雖然威力小於西方通常的20mm炮彈,但射速高達4000到4500發/分;備彈量大,適合對付游擊隊等目標。機槍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機頭下方裝有雷達和微光電視系統。採用的AT-2「蠅拍」反坦克導彈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整個發射到命中的過程必需由射手手動瞄準。D型的教練型不裝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擊能力,大量裝備部隊使用。
D型的座艙
米-24BMT是掃雷改型。
米-24V(「雌鹿」E)採用無線電制導的9K114「螺旋」(Shturm,北約代號AT-6)反坦克導彈,改裝TV-3-117A發動機。相應的在機頭下方左側改裝大型制導設備艙。有4個翼下掛架,可選裝R-60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駕駛艙加裝平視顯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擊瞄準具。其出口波蘭型號稱米-24W。出口型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統同樣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但性能遠優於AT-2,使得米-24的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於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於原子戰、生物戰、化學戰的改型。可進行土壤樣本採集工作,每次可採集6個土壤樣本。在1986年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後,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掛架,在翼下加長的武器掛架上加裝機械爪,用於執行核/生物/化學戰用途。該型單獨部署,不編入陸軍航空兵一般部隊。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與E型相似,但機頭右側裝一門以GSH-230機炮為原型的AO-18型雙管30mm機炮,取消了機槍炮塔。該炮採用30×165mm炮彈,彈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發/分,炮重105千克。可掛AS-10空地導彈。出口型為米-35P。下圖為俄陸軍航空兵飛行表演隊。
美軍擁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於為美軍提供相關防空、對空觀瞄設備的訓練。
GSH-230機炮及炮彈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裝改型。注意米-24獨特的主艙門。下門可作為跳板。
米-24K(「雌鹿」G2)類似於同米-24R。機艙中有大型照相機,右側開有鏡頭艙門,用於偵察和高炮射擊觀測。
米-24VP(「雌鹿」V)機頭炮塔改裝雙聯GSH-23L型23mm機炮,出口型為米-35VP。GSH-23L炮採用23×115mm炮彈,炮重50千克,射速3200發/分。該炮可看作12.7mm機槍和30mm機炮之間的優化選擇,能較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要求。
GSH-223
按蘇聯的慣例,出口型性能不如蘇軍相應裝備。自1978年起,已經有25個國家進口了約600架米-35。下圖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設備,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用戶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塊,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性能模塊,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性能讓行家驚嘆。
下圖為阿富汗戰爭時的米-24圖片,包括乘員在機艙內架設了一挺7.62mm機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塊。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斗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斗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塊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數據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塊,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用戶(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任務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設備。·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數據與視頻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激光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激光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東歐各國正在尋求改進自己的米-35。圖為其中一種方案,採用西方觀瞄吊艙、機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四國國防部長簽署了關於共同改進米-24的協議。改進按照北約的標准進行,延長其服役期限。由波蘭負責協調,樣機在18個月之內完成,批量生產將在2004年開始,費用總額約需1000萬美元,每個國家將承擔開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軍表示未來的15年,很可能繼續由米-24擔當武裝直升機的主力。米里設計局計劃對米-24進行延壽和換裝制導和導航系統,加裝新武器。新型號為米-24P型,計劃使用米-28的復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槳。採用新型裝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設備,生存性將大大提高,同時飛行高度和機動性等飛行特性也將有明顯改善。2004年1月,俄羅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將進行改進型米-24PM的首飛。根據2004年俄羅斯國家國防訂貨,莫斯科米里直升機製造廠研製了米-24PM,使用性能大為提高,並且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不僅安裝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發動機,也安裝了改進型機載設備。預計改進型直升機的聯合國家試驗將持續一年時間,計劃於2005年中期結束。直升機的改進是利用國防部資金完成的,未來將對俄羅斯武裝力量直升機進行改進的還包括改進型米-35。俄羅斯空軍裝備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儀式將於1月28日在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舉行。
2003年9月,捷克共和國計劃年底前開展現代化它的18架老齡俄制米-24作戰直升機的招標。捷克國防部官員近幾年裡與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等夥伴國就聯合開展米-24現代化項目進行了討論,以延長該機使用壽命到35年。為克服各國立法不同帶來的問題,4國最近同意開展框架寬松的合作。捷克共和國是首個宣布招標的國家,知情人士未排除該國未來與匈牙利開展密切合作的可能。捷克國防部9月9日稱,正在准備招標的全套資料,與俄羅斯的升級該直升機航電系統的談判也一直在進行。國防部不能確定有多少架直升機需要升級,但熟悉情況的消息靈通人士稱可能多達18架。包括BAE系統公司在內共有7家防務公司對該項目表示了興趣。斯洛伐克國防部長Ivan Simko最近暗示,該國可能與波蘭合作開發米-24改進型原型機。
2004年12月,保加利亞國防部選擇埃爾比特系統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領導的小組作為保加利亞直升機改進項目的中標方。該改進項目包括改進12架米-24武裝直升機和6架米-17運輸直升機,使它們滿足北約標准。埃爾比特公司將作為該改進項目的主合同商,該項目的金額對埃爾比特公司來說也非常重要。不過,該項目還有待於完成談判並正式簽署合同。2005年12月6日,保加利亞國防部日前授予以色列Elbit系統公司一份為期3年、價值5730萬歐元合同,為其12架MI-24型作戰直升機以及6架MI-17型運輸直升機提供升級,與北約標准兼容。Elbit系統公司在過去數年內為蘇制裝備升級,使其與西方/北約標准相兼容。在2004 年3月加入北約後,保加利亞一直在進行將其裝備進行升級以與北約標准兼容並確保護操作性方面的工作。保加利亞2006年國防預算達到6.87億美元,約佔GDP的2.6%。目前計劃逐步實現其裝備的現代化,計劃於2015年結束。
AT-9反坦克導彈
12.7mm加特林機槍吊艙和雙頭12.7mm彈
2004年1月,俄羅斯空軍副總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將表示,俄空軍開始裝備專門用於實施夜間作戰行動的改進型米-24PN型武裝運輸直升機。到目前為止,空軍已經裝備了數架米-24PN型機,現已開始這些直升機的飛行人員培訓。這些直升機將首先配備給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區的第4空防集團軍。他表示,該型直升機的能力大為擴大,打擊的精確度也得到提高,無論是白天,還是在夜間,都可對目標進行有效的打擊。同時,中國、委內瑞拉等國都對該型機極感興趣。米-24PN(PN意指帶機炮的夜間型)直升機的改進工作由「羅斯托夫直升機」廠進行實施,它是由米-24P型直升機改進而成。在米-24PN型直升機上安裝有BREO-24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系統和「鏡子」型夜視熱成像瞄準引導分系統。這一系統包括有「彩虹-SH」型搜索瞄準系統,它與「鏡子」熱成像儀聯合工作。在直升機的瞄準系統中,還加入有熱成像分系統、激光測距儀和反坦克導彈控制通道。BREO-24型一體化系統包括有液晶顯示器、夜視儀並與駕駛艙的光學技術設備配合使用。新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可保證直升機的全天候作戰使用,並且可使用所有編制內的武器系統,夜間條件下在50~200米的高度飛行,由於採用有數字地圖,故有較高的導航精確度。該直升機的武器系統包括全天候使用的、高精確制導的「沖鋒」或「攻擊」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發射裝置,以及內置和懸掛式射擊武器,包括帶有23毫米口徑 GSH-23型機炮的NPPU-23型固定式機炮裝置。該直升機的懸掛武器包括「攻擊-V」系統16枚9M-120型反坦克導彈或9M-120F或9M- 114型導彈;10枚S-13型火箭彈;80枚S-8型火箭彈;帶23毫米機炮的懸掛式機炮裝置,帶彈450發;數枚空空導彈。改進型直升機的作戰效能要比基本型米-24高出50%~70%。俄羅斯共製造了620架米-24P型直升機。
⑥ 全球性能最好的十大武裝直升機是
一、美國AH-64阿帕奇。
二、美國RAH-66科曼奇。
三、AH-1F眼鏡蛇。
四、M1973管20mm「加特林式」機炮(備彈750發)。
五、卡-50機。
六、米-24雌鹿直升機。
七、歐洲虎式武裝直升機。
八、「貓鼬」(Mangusta)反坦克直升機。
九、SA341/342「小羚羊」輕型直升機。
十、南非CSH-2石茶隼武裝直升機。
⑦ 馴鹿的遷徙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⑧ 世界上最大的重型武裝直升機是什麼
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專用武裝直升機:米-24
在擔任總設計師的21年中,他的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戰斗直升機的研製上,其次是重型民用直升機的研製。
首先,季申科領導設計局對米—24進行重大改進。由於米里領導研製的米—24A存在不少缺點,它不是「純」戰斗直升機,又要作戰,又要運兵,勢必顧此失彼;並列駕駛艙設計影響飛行員的視界,不利於作戰;駕駛艙後面的運兵艙,使機身特別寬大,雷達截面積大、被彈面積大,容易被探測和攻擊;同時,由於「包袱」沉重,直升機的機動性受到影響。
從1970年開始,季申科領導設計局重新設計了米—24的前機身:將並列雙座的寬大駕駛艙改為兩個各自獨立的串列式階梯型座艙,射擊員在前,駕駛員在後。這樣的改進有很大益處。
第一,大大改善了飛行員的視界,有利於貼地飛行時觀察地面障礙物,有利於搜索和攻擊目標;第二,前機身變窄,減小了阻力,能防止一彈擊中兩名機組人員,有利於提高生存力。此外,武器系統也有所增強,其導彈攻擊目標的准確性提高了兩倍。軍事專家們認為,經過重大改進的新型號米—24D優於 美國AH—1S「眼鏡蛇」。米—24D型戰斗直升機連續生產20多年,共生產數千架,其出口型米—25和米—35銷往世界二十多個國家。70年代中期以後,季申科領導設計局開始根據軍方要求研製新一代戰斗直升機米—28。同米—24相比,米—28具有重大改進。首先米—28不再擔任運兵任務,是專門用於作戰的「純」戰斗直升機,直升機的性能和機動性明顯提高;其次由於機身變細,減小了雷達截面積,降低了被探測概率、有利於提高直升機的生存力。該機在設計上採取巧妙的安排,讓不太重要的部件作為屏障,保護那些關鍵部件。兩台發動機距離較遠,中間由主減速器隔開,防止一彈擊中兩台發動機。前後駕駛艙防護增強,前有防彈玻璃,周圍有陶瓷裝甲,能經受子彈的多次打擊。可以說,米—28是世界—上防護最強的戰斗直升機。米—28裝有新型的瞄準—駕駛—導航綜台系統,其武器威力大,所攜帶的16枚反坦克導彈,射程可達8千米。優於西方的導彈。許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米—28的生存力高於美國的 AH—64「阿帕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是俄羅斯的米-26,綽號叫「光環」,是米里設計局研製的重型運輸直升機。該機旋翼直徑為32米,機身長為33.727米,最大載荷為25噸,可裝載坦克、步兵戰車、自行榴彈炮等輜重,可裝運100多名士兵或85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米-26在1981年第34屆法國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公開亮相。1982年2月3日,在前蘇聯波得莫斯科夫納機場,米-26載重20噸飛至4600多米高,載重25噸飛至4100多米高,創造了直升機載重爬升高度的世界記錄。 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巨型」直升機,不過武裝類還是長弓阿帕奇比較牛逼。
⑨ 俄羅斯軍隊現役的代號為「雌鹿」和「浩劫」的兩種武裝直升機哪個更先進些
浩劫嘛 浩劫簡直就是阿帕奇的翻版 雌鹿只是通用機 不過雌鹿的戰績比浩劫輝煌而且 浩劫脫胎於雌鹿 但如果單純的嘩好比談肢較兩款武直 還是選亂侍鉛擇浩劫
⑩ 目前世界上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
最多的是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s),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復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馴鹿並非人工馴養出來的。北美的馴鹿是純粹野生的;而分布於北歐,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馴鹿則屬於大范圍圈養的。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馴鹿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嘴粗,唇發達,眼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頸粗短,下垂明顯,無鼻鏡,鼻孔生長著短絨毛,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掌面寬闊,是鹿類中最大的,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會陰毛密生,呈白色。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仔鹿生後10 天左右就開始生長初角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