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輪船上為什麼要有桅桿
艦船桅桿源於帆船時代,在掛帆揚航的同時,也承擔著艦船「耳目」的作用,正道是:「刁斗三更,風急旌旗亂」。隨著社會進步和艦船技術發展,風帆時代的桅桿宏型漸漸失去了動力源支柱的功能,演變為純粹的艦船信息源載體,尤其是雷達的出現,但初期作為平台的高聳艦橋在後知絕察巨艦大炮時代不再受人青睞,相對低矮而流暢的艦橋顯然無法滿足「站得高、望得遠」的要求。於是,此後桅桿結構形式的搭茄變換便與雷達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由細而粗,由柱而塔,桅桿既成為艦船「列艦聳層樓」的標志性結構,也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螺旋上升的變遷軌跡
在現代艦船的桅桿結構形式上可以大致將桅桿區分為桁格桅、塔形桅和筒形桅。下面分別就這幾種結構形式對兩力六性的不同貢獻作簡要分析。
現代艦船桅桿的最主要功能是提供雷達等探測設備的安裝平台,因此從雷達的探測性能要求出發,桅桿自然是越高越好,但同時任何形式的桅桿都是一種結構體,有其自身固有的結構力學特性,桅桿的選用和設計都必須滿足結構強度、振動、疲勞等力學指標,在相似載荷的前提下,幾種結構形式的力學性能有較大差異。結構強度方面,塔形桅具有不可動搖的優勢。塔形桅在結構上和上層建築融為一體,本身也和船體結構一樣設計有縱橫骨架,壁板和骨架同時受力,都對強度作出貢獻,因此相比較於依靠鋼結構平衡受力的桁格桅(包括在桁格桅上敷上蒙皮的貌似塔形桅)和相對細長、橫截面較小的筒形桅而言,塔形桅的結構強度最佳,承載能力也最強。當然,在大型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裝艦之後,艦載雷達的數量有所減少,而且相控陣雷達融於艦橋結構之中,對桅桿的承載能力要求下降,出現了如美國DDG51、日本16DDH上的輕型多面體桅桿,其設計要點顯然和強度已經沒有太大的關系。前蘇聯早早地在大型水面艦船上採用塔式桅,在結構方面就是看中其承載能力,這和前蘇聯艦載電子設備大而重的特性相匹配;即使雷達本身重量並不大,但為了「看得遠」,艦艇也可能採用塔形桅在保證高度的前提下具有足夠的強度。另外,較難衡量的是桅桿的動力性能,即振動、疲勞等方面的性能。在這方面,直接計算的理論和演算法並沒有發展到非常精確的程度,即使採用同一演算法也有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前蘇聯在這方面依賴於其雄厚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和科技人員的豐富經驗,往往在計算結果出來之前就已經能夠作出比較准確地判斷。在某出口艇的新型大傾角桁格桅的振動響應計算中,國內三家院校(海工、交大、哈船)的計算結果差異在一個數量級以上,對實際設計沒有任何指導意義;而在提交俄羅斯專家後,在未經計算的情況下憑經驗估摸了某個數量級的結果,此後的實艇測試證明了俄羅斯人的判斷。近年來,由於有限元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限元動力計算軟體日趨成熟,應該說在振動、疲勞等方面的計算結果已經能夠滿足工程實際的要求。
如果排除實際設計的影響,單從結構形式本身來判斷,由於塔形桅和船體以連續結構連接,因此性能較好;而桁格桅和上層建築的連接屬於點狀連接,在結構上形成應力集中,一般需要對根部特殊加強才能滿足動力性能要求;筒形桅在結構連續性上和塔形桅相似,但接觸面較小使其動力性能稍遜於塔形桅;輕型多面體桅桿本身重量較輕,承載較弱,受風面積也較小,而且有些可以做成「〉」型實心橫截面,因此在振動、疲勞方面的性能將不亞於塔形桅。總體上看,塔形桅在承載能力、結構強度、抗振動疲勞等方面的性能都較好,具有結構上的綜合優勢;輕型多面體桅桿在考慮到實際使用後,應該承認在滿足承載要求的同時,結構性能方面和塔形桅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筒形桅結構上可以視作塔形桅和輕型桅的中間體,性能上略遜一籌;桁格桅無論在承載能力、強度方面,還是在振動疲勞方面都和前三者有一定的差距
既然桁格桅在結構方面有眾多的弱項,為什麼還是有不少的艦艇要採用桁格桅?究其原因,應該是艦艇總體設計平衡協調的結果。桁格桅在以下方面具有優勢:本身重量較輕,在占據艦艇最高位置的同時,對船體穩性影響較小;受風面積最小,使船體受橫風影響減弱,有利於側傾穩性;可以採用非金屬材料製造,隱身性能較好(但在使用金屬材料時,由於繞射等反射方式的存在,其隱身性能甚至比塔形桅要差);工藝性較好,和民用鋼結構有共通之處。如果從這些方面考察另三種桅桿,能與之相類比的僅有輕型多面體桅桿,而且在同樣採用金屬材料時,輕型桅的隱身能力強於桁格桅。而塔形桅的自身重量、較大的受風面積、較大的雷達反射面積等缺點則暴露無遺。前蘇聯肯達級巡洋艦所為人詬病的穩性問題既有干舷較低的因素,龐大的塔形桅也是誘因之一,但在承載能力要求較高的場所塔形桅仍是不二選擇。美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主戰艦船設計中,除了核動力巡洋艦採用塔形桅之外,其餘大中型驅護艦以及常規動力巡洋艦均採用桁格桅,從中可以看出,在艦船總體設計中,解決桅桿的結構性能問題時其他性能犧牲的代價要低於總體性能問題,畢竟結構力學所牽涉的平衡范圍和難度要遠小於穩性、隱身性,從艦船設計局部服從總體的原則出發,在這些艦船上選用桁格桅應該說是水到渠成。
至於筒形桅,應用場合並不多,由於外形細長,並不適於作為艦船的主桅安置於艦橋之上,往往直接安裝於舯部甲板或甲板室上,在設計上往往更多地是考慮到實用性。除了能夠分散雷達等電子設備的分布從而改善整體的電磁兼容性之外,如果本艦動力為CODOG形式且桅桿位置合適,則可用於容納巡航用柴油機組和發電用柴油機組的排氣管;在綜合通信系統中,筒形桅還能兼作寬頻桅桿天線的發射體(如英國ICS-3系統);從美學角度,筒形桅和主桅一起能起到平衡視覺焦點的作用。另外,筒形桅和塔形桅都具有足夠的封閉空間以形成全天候的維護平台,可維性較好;而且,封閉空間也有利於高頻電纜等雷達附屬設施的保護,不必受風吹雨打和各種海洋腐蝕的影響。
綜上,塔形桅的承載能力最強,結構強度較高,可維性較好,在選取合適的壁板傾角和塗敷吸波材料後隱身性能尚可,但自重、迎風面積較大,結構復雜;桁格桅承載能力一般,結構強度在優化設計後可以滿足使用要求,設備完全露天安裝,但自重、迎風面積小,結構簡單;輕型多面體桅桿除了承載能力最小外,其餘性能指標均較優,是目前新興的一種桅桿結構形式。但隨著雷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艦橋圍壁共形的多波段雷達天線的研製成功將顛覆傳統桅桿的樣式,甚至導致桅桿的消失,正所謂:「長劍幾時天外倚,真是崆峒」。
❷ 俄羅斯為什麼買中國艦用發動機
我國現如今也是海軍強國了,這個海軍強國並不僅僅是說海軍現役的艦艇兵力強大,也在於我國海軍的相關配套技術非常先進,有很多先進技術,甚至一改過去人們對我國海軍的刻板印象。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國的艦用動力技術。
艦用動力技術,如今大致可以分為柴油機動力、蒸汽輪機動力、燃氣輪機動力、電力推進等四大類,我國已經全都涉足,而且在各個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拳頭產品。由於我國的艦用動力技術較為先進,甚至還獲得了俄羅斯的訂單。要知道,俄羅斯一向是以軍事強國自居,也是如此包裝和宣傳自己的國家,一般是很少從其他國家購買軍事裝備的。能讓俄羅斯付錢從我國購買艦用動力,已經足以看出我國海軍艦用動力的先進性。
因此,功率達到了33MW級別的GT25000燃氣輪機足以滿足俄羅斯的需求,可以裝備22350和11356型護衛艦,只不過俄羅斯實在是不願意外購燃氣輪機,讓自己的主力大艦也受制於人。因此,最終俄羅斯在自己沒有貨、又買不到烏克蘭產品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從我國進口艦用柴油機,其實當年,俄羅斯還從我國進口了補給艦的補給設備、紅星造船廠的龍門吊、戰斗機的雷達T/R組件等,其實已經不僅僅是購買一種設備了,而是系統性的從我國進口了一批設備和技術。
所以,別看俄羅斯人很堅強,其實他們也有脆弱、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國海軍也不是蓋的呢。
❸ 艦船後面甲板上有一行橫線豎線符號什麼意思
引導艦載機降落。艦船,棚則漢語詞語,指軍用和民用船隻。在艦船後面甲板上有一行橫線豎線符號是可以引導艦載機在白天降落,警告甲板作業人員,避免危險的。甲板是船體的重要構件,是船舶結構中,位於內底板鏈腔棚以上的平面結構,用於封蓋船內空間,並將圓野其水平分隔成層。
❹ 為何有些艦艇使用很長時間後,艦身上要纏繞很多電纜
是的。是艦艇受地球磁力和機器運轉、海水拍打等內外力作用,以及航行區域地磁場環境影響,艦艇本身逐漸形成較強磁場,這對軍劍而言是潛在襪者的威脅,這就進一步加深了軍艦進行消磁作業的重要性。 因為軍艦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受地球磁場,艦艇上的電磁設備以及海水沖擊影響,會帶有較強的磁場信號,這不僅會影響軍艦上電子設備的正常使用還會增加軍艦被探測儀器發現的可能,甚至會觸發一些磁性武器像磁性魚雷,磁性水雷之類的。 會給艦艇上的人帶來生命危險,所以,當長時間航行的艦艇回港後,必須在艦身上纏繞消磁電纜進行消磁並消。而絕好知且,消磁電纜還要根據軍艦的噸位,磁場強度,來選擇合適粗細的電纜和電力前度。
❺ 為什麼大型的軍艦或航母上都會養一隻貓呢
為什麼大型的軍艦或航母上都會養一隻貓呢?
實際上,最早的風帆戰艦主要是木質結構,在遠洋航行的途中不僅容易被含鹽量較高的海水侵蝕,更容易因為海上潮濕溫熱的環境從而滋生病菌,導致食物腐爛,而這,恰好給木質戰艦的剋星——老鼠,提供了極其優越的繁殖空間。一旦老鼠在遠洋船隻是大量繁殖,輕則啃食食物,污染水源,導致船員營養不良。重則破壞船體的木質結構,導致整艘戰艦由於失去結構支撐而沉沒!
在航母建造、甚至往航母上運輸物資的過程中,老鼠就會混進去。這些老鼠迅速鑽進了各個角落,咬斷電線,偷吃食物傳播疾病。對老鼠們,士兵們相當頭痛,在復雜結構的航母中抓老鼠,難上加難。老鼠破壞航母的電路,這可要了航母的親命了,抓不住,修航母又費錢,還可能影響作戰,你要發射導彈,結果老鼠把電線咬斷了,導彈沒出去,你航母報廢了
❻ 現在俄羅斯海軍有多少核動力巡洋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戰斗巡洋艦
為了與美國海軍全面抗衡,履行遠洋作戰使命,前蘇聯在八十年代初建成了二戰後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基洛夫"級,前蘇聯編號為1144型。該艦為前蘇聯首級採用核動力推進的水面戰艦,滿載排水量26,396噸,首次裝備了VLS(即垂直發射)系統和大量導彈,並配有3架直升機,其噸位之大,火力之強,一度使各國海軍為之震驚。《簡氏防務周刊》將其定級為"戰列巡洋艦"。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世界上威力最為強大的水面戰艦。
該級艦主要用於實施遠洋反艦、反潛和防空作戰。在作戰時,它主要充當海上編隊的核心力量,與其它艦只共同組成導彈巡洋艦編隊,遂行攻擊敵方戰斗艦艇和破壞敵方交通線的任務。該級艦裝備各型導彈近500枚,是美國載彈量最大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四倍,因此又有"武庫艦"的美稱。
基洛夫級設計時沿襲了前蘇聯復雜的設計特點,它的飛彈發射系統彼此重疊,這意味著基洛夫級對陸地和海上開火時事實上只有38枚飛彈可用。這個數字遠低於提康德羅加級。因而它與美國巡洋艦的戰力對比其實沒有數字顯示的那麼大。
蘇聯解體後,基洛夫級改名為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
俄羅斯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由位於彼得堡市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這是一艘巨大的核動力艦艇,是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建造的最大的巡洋艦。基洛夫(Kirov)級可以稱為「海上武庫」,艦載幾乎涵蓋所有海上作戰武器系統。提供艦隊防空和反潛,與敵方大型水面艦艇交戰,包括打擊大型航空母艦的能力。
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總共計劃建造五艘,最後一艘因經費等諸多原因取消。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原「加里寧」號)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號(原「安德羅波夫」號)1998年4月18日服役。首艦突出反潛能力;後繼三艘則強化防空性能,前蘇聯為之配套大量各型先進防空導彈,而且在世界上率先採用垂直發射模式;第四艘「彼得大帝」號,被稱為前蘇聯海軍的顛峰之作,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最完整的作戰信息系統、通信系統、武器系統、感測器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等,具有超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
目前,僅僅「彼得大帝」號保持作戰能力,服役於俄海軍北方艦隊。
據中國國科技信息網報道:一位來自軍工業界的知情者表示,俄羅斯決定對閑置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進行升級改裝。
2009年9月國防部副部長VladimirPopovkin在接受采訪時說,俄羅斯需要更新水面艦艇,而且可能進行的核動力巡洋艦改裝方案正在制定。
現在俄羅斯就這個問題已作出決定,兩艘核動力巡洋艦――北方艦隊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和太平洋艦隊「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將在改裝後服役,消息來源者表示。目前兩艘艦船都停泊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
據海軍表示,5-6億盧布的撥款已經分配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巡洋艦進行改裝。改裝工作預計於2011年完成,但時間表很可能改變。到目前為止,沒有撥款給北方艦隊的巡洋艦進行修理。
❼ 為何要在深海中放置電纜,就不怕被船隻或潛艇刮到嗎
一、為何要在深海中放置電纜?
海底電纜分為:海底通訊電纜和海底電力電纜
(一)海底通訊電纜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網路和通訊是聯繫世界各國人民的橋梁和紐帶。
現在99%的越洋互聯網數據傳輸是通過海底電纜進行傳輸; 80%的光電通訊也是依賴於海底電纜。海底電纜是用絕緣外皮包裹的導線束鋪設在海底,海水可防止外界光磁波的干擾,所以海底電纜的通訊噪音比較低;海底電纜通信中感受不到時間延遲。
目前,全球海底電纜的總長度已接近100萬公里長,連接幾十個國家和四大洲。
海底電纜通信已經有一百多年 歷史 。 全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850年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中國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988年完成。
海底電纜工程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復派芹雜困難的大型工程,從環境探測、海洋物理調查,以及電纜的設計、製造和安裝鋪設,費用是高昂的。
(二)海底電力電纜
海底電力電纜敷設距離較通信電纜相比要短得多,主要用於陸島之間、橫越江河或港灣、從陸上連接鑽井平台或鑽井平台間的互相連接等。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海底電纜傳輸電能無疑要比同樣長度的架空電纜昂貴,但用它往往比用小而孤立的發電站作地區性發電更經濟,在近海地區應用好處更多。在島嶼和河流較多的國家,此種電纜應用較廣泛。
二、放置在海底的電纜就不怕被船隻或者潛艇刮到嗎?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海底電纜因為被刮到而出現損壞的情況並不少見,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海底電纜最大的威脅是漁船,當漁船出海捕魚作業時,船工向海里拋錨捕魚,船工拋下的錨很容易刮到電纜並造成損壞。
鋪設海底電纜也分兩種情返慎況:
一種是1000米以下的深海海底電纜,緊靠海漏羨敬底鋪設,這種電纜是比較安全的,潛艇的潛航深度有限,是不會觸碰到海底電纜的,更不用說在海面航行的船隻了;
另一種就是1000米以上的淺海海底電纜,這一種電纜是比較容易遭到剮蹭損壞的,特別是普通船隻和漁船拋錨以及漁民打魚的漁具刮碰。
如今,在淺海航行的現代化的艦船都裝備有電子海圖,能夠獲得海底光纖電纜的大致位置而做出避讓,很難對海底的電纜造成破壞。
反而是普通的船隻,沒有先進的設備,在拋錨和拖網時會刮到海底電纜。
這種情況無可避免,只能設立打漁區域,沿著海底電纜布置設立警示點來保護海底電纜免遭破壞。畢竟海底電纜一旦遭到破壞,不僅極大的影響跨國通信,修繕的過程更是復雜,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隨著 科技 的發展,也許以後會有更多跟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海底電纜是不可能被船隻或者潛艇刮到的,對海底電纜威脅最大的也就只有淺海區域的作業船隻,這些在船上捕魚或者進行其他作業的船隻,一般都會進行拋錨起錨,甚至還有一些魚網作業都會威脅到海底電纜的安全。
在大海當中鋪設海底電纜,主要目的就是進行電力或者通訊的連接,而海底通訊電纜一般連接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數據傳輸。像現在咱們的互聯網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互聯網數據一般都是通過海底通訊電纜進行傳輸。在這里你可能會有疑惑,國與國之間的互聯網數據傳輸,為什麼偏要利用海底電纜呢?
1.海底通訊數據傳輸電纜
其實這個解釋起來也非常簡單,像歐洲與美國之間的互聯網數據傳輸,或者是我國與美國之間的互聯網數據傳輸,除了利用海底通訊電纜進行連接之外,你覺得還有其他的連接傳輸方式嗎? 總不可能將這些通訊傳輸電纜,像高壓電一樣直接架在美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大西洋上吧。 如果工程人員真的這么想的話,那麼在大西洋或者太平洋上架起一條通訊傳輸電纜,其建造施工難度不亞於直接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上建起一座大橋。
當然,在海底鋪設電纜的施工難度也不意味著就很簡單,甚至還稱得上是世界公認最為復雜的工程。在海底鋪設電纜的工程就包括了環境探測、海洋中的各種調查,另外還要包括了電纜本身的設計製造,當這些工作都准備完成之後,將海底電纜運送至目標海域進行實地安裝也是件大事。 而目前全世界近百個國家,以及主要人口所居住的4個大洲,這些區域的通訊傳輸都依靠海底電纜。
而海底通訊電纜的 歷史 可以追溯到1850年,當時歐洲的英法兩國之間就輻射了一條海底通訊電纜進行通訊使用,而我國的第1條海底通訊電纜到1988年才正式鋪設完成,也就是到了這時,我國才真正進入了互聯網通訊時代。
2.海底電力傳輸電纜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海底電力電纜,這種海底電纜鋪設的主要目的就是進行電力傳輸,比如說島嶼與大陸之間的電力傳輸連接都要依靠海底電力電纜。而海底電力電纜並不像通訊電纜那樣,動不動就是幾千上萬公里的連接長度,海底電力電纜主要連接的還是本國島嶼之間,或者是本國沿海區域的兩座城市之間的電力傳輸連接,並不存在著國與國之間的長距離連接。 而以上所提到的兩個點之間,為什麼要利用電纜進行電力傳輸,這個答案上面也已經講到了。
島嶼與島嶼之間的電力傳輸,總歸而言還是海底電纜比較合適。而利用海底電纜進行電力傳輸也是比較節約成本的,相比於在一些孤獨的島嶼之上獨立建造發電站而言,海底電纜的輻射連接會顯得更加具有經濟性。
再者,無論是海底通訊電纜還是海底電力電纜,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海底鋪色也是有原因。比如說海底通訊電纜,將它深深鋪設在海底就可以防止外界的各種電磁波干擾,這能夠讓互聯網的數據通訊傳輸顯得更加通順。
海底電纜會不會被船隻或者潛艇破壞呢?一般情況下,海底電纜可分為淺海區域以及鋪射在深海區域,輻射在深海區域的海底電纜也是最為安全,因為它受到人為作業船隻的破壞幾率幾乎為零。而在淺海區域的海底電纜所受到的威脅就比較多,主要還是來自於在此區域作業的船隻,比如說一些捕魚船隻的拋錨起錨,或者是魚網拖網作業都會威脅到海底電纜的連接安全。像我國的海南島以及與大陸之間的瓊州海峽當中,都遍布著各種電力傳輸或者通訊傳輸電纜。曾 經在一段時間里,海南的多個本地電視台,都會播放一則關於保護瓊州海峽海底電纜的公益廣告,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醒在瓊州海峽作業的船隻,必須要警惕可能會破壞海底電纜的情況發生。
而海底電纜遭到潛艇刮到,這種情況可能比你中500萬彩票的幾率還要低。你試想一下,海底電纜就是鋪色在海底的海床上,如果潛水艇一旦刮到海底電纜,那麼肯定意味著這艘潛艇已經碰到海底礁石。 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那麼這艘潛艇肯定會面臨著「艇」毀人亡的境地,根本就沒有哪艘潛艇敢下沉到距離海底很近的區域。 再者,潛艇大多都是游戈在各大洋之上,在這種情況下,潛艇不要說是無意中刮到海底電纜。就算是有意的,潛艇能夠在茫茫大洋之上找到海底電纜的幾率也非常難,如果真的有這種情況發生那麼肯定就是上天註定的事情,根本就無法改變。
除了人為破壞之外,海底電纜所面臨的損壞威脅還包括海洋生物,或者是海底地震與海嘯自然災害。比如,像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紐芬蘭」大地震,就出現了海底電纜遭到地震導致的海底崩塌而損壞。
還有就是一些海洋當中的生物,比如說鯊魚或者其他的一些海中動物,的確也有發生過鯊魚將海底電纜咬斷或者其他損壞的情況。
為了避免海底電纜在正常使用時遭到破壞,一般鋪設海底電纜的地方都會在地圖上有所標識,許多要從此處經過的船隻一旦在地圖上發現有標志海底電纜的地方,都會進行避讓繞行。
「軍器戰位」
1. 布置海底電纜的原因
首先,海底電纜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電纜,鋪設在海底,用於電信傳輸。海底電纜分海底通信電纜和海底電力電纜。現代的海底電纜都是使用光纖作為材料,傳輸電話和互聯網信號,所以也叫海底光纜。
海底電纜主要用於長距離通訊網、通常用於遠距離島嶼之間、跨海軍事設施等較重要的場合。海底電力電纜敷設距離較通信電纜相比要短得多,主要用於陸島之間、橫越江河或港灣、從陸上連接鑽井平台或鑽井平台間的互相連接等。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海底電纜傳輸電能無疑要比同樣長度的架空電纜昂貴,但用它往往比用小而孤立的發電站作地區性發電更經濟,在近海地區應用好處更多。在島嶼和河流較多的國家,此種電纜應用較廣泛。
圖:全球部分海底電纜地圖
2. 海底電纜發生損害的情況
海底電纜確實有被捕魚的拖網漁船、船錨給破壞掉的情況。不過,除此之外,也有因為地震和海嘯等不可抗力而被破壞的情況,比如1929年紐芬蘭大地震,其引發的大規模的海底崩塌導致跨大西洋電纜損壞。以及,也發生過海底電纜被鯊魚咬斷和其他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戰爭時電纜被敵軍破壞的情況。
在海底光纜的製作中,光纖首先會被嵌入在類似果凍的化合物中,保護即使在與海水接觸的情況下電纜也不會損壞。然後將光纜裝入鋼管中,防止水的壓力將其破壞。接下來將其包裹在整體強度極高的鋼絲之中,並套在銅管之中,最後套上聚乙烯材料的保護層。靠近大陸架的海岸,海底電纜的鋪設通常採用輕質電纜搭配強度更大的鋼絲,並覆蓋瀝青塗層以防止海水腐蝕。
圖:海底電纜結構圖
也就是說,在正常的自然情況下,海底電纜是不會輕易損壞的。
但是,海底電纜一旦遭到破壞,不僅會對國際通信造成巨大影響,其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算。
因此,為了盡量避免由於人為因素給海底電纜造成破壞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在海底有光纜通過的地方被劃作禁止拋錨區,不許船隻停靠。這個原理和陸地上的光纜一樣,我們經常在路上看到這樣的標志「地下有光纜,禁止施工」。海底光纜需要保護,也需加強技術提高海纜自身的抗拉性。
在大洋之中有許多電纜和光纜,目前大部分都是光纜,如今高速的互聯網就是通過這些光纜進行連接的,布設光纜需要專用的船舶,而這些光纜也就在布設的時候有機會懸在水中,布置完成之後就會落在海床上。
對於船舶來說在海上航行並不是可以任意行動的,對於商船來說為了航行的安全都是有固定航路,相關的國際機構會進行航路的協調工作,而布置光纜的位置會盡量避免這些航路。
實際上潛艇在水下航行是不會是在海底爬行,目前潛艇在水下的活動深度在500米以上,這個與海底光纜的位置差了不少,因為海底光纜都是布置在海底的。
所以說正常情況下海底光纜是不會被航行的船舶割斷的,除非這艘船舶的螺旋槳接近了海底。
一、鋪設海底電纜的原因
海底電纜分為通訊電纜和電力電纜。
海底電纜是早期遠距離和垮洋通訊的唯一途徑,雖然現在有了衛星通訊,海底電纜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通訊途徑之一。
海底電力電纜的作用是向附近海島,或海上作業平台,如海上鑽井平台等提供電力供應。
二 防止海底電纜被損壞的預防措施
在淺水區域,鋪設時就避開了船舶航行的航道、錨地等船舶航行或工作的區域,並且,海底電纜在海圖上標明了准確的位置,並圖示警告「禁止拋錨與捕撈」。如果一旦損壞了電纜,就面臨被處罰和賠償,賠償額是很高的。在深水區,影響就忽略不計了。
海底電纜是不會被船隻和潛艇劃到的,你可以試著這樣想,當初在設計這個項目的時候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考慮過了,所以設計師是不會在有可能被船隻和潛艇接觸到的地方鋪設海底電纜的,因為這會在經濟上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只能夠在鋪設海底電纜時小心翼翼。
唯一可能會觸碰到海底電纜的地方就是淺海區,隨著國際間的貿易和捕魚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船隻在海上航行,而在船向外駛出拋錨時,會經過淺海區,這個時候應該才會有可能碰到海底電纜,不過這個可能性非常的低,幾乎可以忽略這種情況對海底電纜的破壞。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在海底鋪設海底電纜的目的是什麼?好了,不賣關子,就是為了進行通訊或者傳輸電力,因此可以將海底電纜分為海底通訊數據傳輸電纜和海底電力傳輸電纜。
海底通訊數據傳輸電纜的作用主要是在國與國之間維持通訊傳輸,現在是互聯網 社會 ,國與國之間也必須要進行交流,所以鋪設海底通訊數據傳輸電纜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這種建設非常不簡單,一般的小國根本無法獨立完成。
那麼有人設想能不能像假設電線桿一樣在空中假設通訊數據傳輸電纜呢?我覺得吧這個難度應該比鋪設海底通訊數據傳輸電纜的難度還要大的多,這種工程都是我要跨海的呀!你怎麼能夠在海面上假設通訊數據傳輸電纜呢?
目前大多數國家之間的通信都是靠海底通訊數據傳輸電纜,而我國的第一條海底通訊數據傳輸電纜在1988年才鋪設完成,這么看來還真是不簡單,而從世界 歷史 上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0年英法之間的海底通訊電纜。
第二種海底電力傳輸電纜,主要是用來輸送電力的,一般應用於一些小島嶼,因為在小島嶼上自行發電不可行,所以乾脆由大陸負責給小島嶼上的人輸送電力,這種方式是目前比較合適的,所以這種輸送方式只用於本國內。
如果用海底電力傳輸電纜給別國供電,那麼距離就會增加很多,成本也會增加很多,另外有的國家也不接受這種方式,怕電力被別國掐脖子,所以他們會自己建發電站發電。
最後再來思考開始的問題,海底電纜會不會被潛艇或船隻劃到,我還是覺得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非常低,原因可以有以下幾點。
海底電纜一般都比較深,所以是船隻所觸碰不到的,就算是潛艇也不可能緊貼海底行駛吧!它不怕觸碰到海底的礁石嗎?所以為了保證雙方的安全,它們是不會碰到一起的。
還有一點,就是在可能發生觸碰海底電纜的地方設置有提醒,提醒那些往來的船隻注意海底電纜,如果這樣都能夠碰到,只能說是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的了,你說是不是呢?
end.
這問題問得真二,你的電纜是在海底鋪設的沒錯,難道船隻也是貼著海底前進?
哈哈,水底電纜布設深度比潛艇下潛最深還要深,沒有什麼船的螺旋槳能割斷電纜。
未來要想破壞敵國水底電纜,除了水下機器人,我真想不到其它辦法。
《華南早報》發表文章稱,在未來中國核潛艇的水下噪音將比美軍潛艇還要小,這也將大大提升中國核潛艇的戰鬥力。注意!!注意!!!說的是未來。哈哈
質量是你想不到的好
❽ 俄羅斯為什麼買中國艦用發動機呢
俄羅斯現在沒辦法自行生產燃氣輪機,雖然說我們現在的燃氣輪機是蘇聯技術,購買烏克蘭手中的,而且是獲得烏克蘭專家幫助下,終於在這幾年突破了燃氣輪機的技術,成為了全世界除了美國和英國之外單獨能生產大型燃氣輪機的國家,現在的烏克蘭雖然有技術,但是自行不能生產,俄羅斯自己已經不具備這樣的技術。
有了第一步就好辦多了,至少以後會在這個現在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路,而我們現在雖然使用的是蘇聯技術,但是現在是吸取經驗和學習,為自己未來自研打好基礎,現在雖然能製造出來了,但是不能驕傲,可以自豪,現在只是起點未來會更強大的技術在我們手中出現,而俄羅斯現在反過來找我們買動力系統其實他們也無奈,但是沒有辦法,因為各有所長吧!
❾ 俄海軍作戰能力跌至最低谷:黑海艦隊形勢太慘
近兩年來,俄羅斯與北約為敘利亞問題、烏克蘭問題劍拔弩張,冷戰氣氛重新籠罩黑海地區。11月下旬,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訪華,期間俄方放出消息稱中俄兩國海軍計劃明年春季在地中海進行聯合軍演。這些讓俄黑海艦隊、乃至整個俄羅斯海軍重新受到世人的關注,但黑海艦隊現在形勢其實並不妙。
2015年,俄黑海艦隊將失去大型水面艦
黑海艦隊是俄羅斯最古老的艦隊。黑海是暖海,一年四季皆可通航。相比之下,白海和波羅的海一年有9個月的冰凍期,北方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每年只有3個月時間可以從北邊進入大洋;並且黑海也是一個戰略地位重要的海域,俄羅斯歷史上高度重視該艦隊的建設。
1783年5月13日,由五艘護衛艦和幾十艘其它輔助軍艦組成的俄羅斯艦隊開進克里米亞半島西南海岸的阿赫季阿爾海灣,驅逐了土耳其人。它們成為俄羅斯黑海艦隊的第一批艦艇,至今231年。蘇聯時期,黑海艦隊異常強大,規模僅次於北方艦隊,擁有唯一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蘇聯崩潰以後,黑海艦隊日益衰落。
目前,俄海軍黑海艦隊只有2.3萬人,各型艦艇90艘、飛機50架,總體實力不到前蘇聯時期的五分之一,戰鬥力更是不值一提。艦隊所屬艦艇大多是中小型艦艇,而且型號大部分是較老舊的艦艇。
2014年11月4日,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刻赤"號大型導彈驅逐艦在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發生火災,傷勢嚴重。當時刻赤號正在港內進行定期維護,火災是從船後部動力艙發生的,燒毀4個艙室,著火原因是由於艦員利用柴油機發電機乾燥衣服引發,並非起初媒體推測的由電線引發。
這艘1974年服役的老艦,至今已有40年艦齡,已經嚴重老化,只能在本就衰落的黑海艦隊里充當門面。"刻赤"號屬於卡拉級大型反潛艦,排水量9700噸,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二號主力艦,僅次於旗艦光榮級莫斯科號巡洋艦。卡拉級是蘇聯於1971年起開始服役的大型反潛艦。蘇聯艦艇工程的編號是1134B型,總體是克列斯塔II型反潛巡洋艦的放大款。全部7艘由烏克蘭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市"61名公社社員"造船廠建造,這里也是我國遼寧號航空母艦的誕生地。2014年3月6日,俄海軍為阻止駐扎在克里米亞的烏克蘭海軍出港,炸沉了處於報廢狀態的"奧恰科夫"號大型反潛艦,阻塞了港口,"奧恰科夫"號是卡拉級反潛艦的第2艘。
黑海艦隊如今只有一艘萬噸以上光榮級巡洋艦"莫斯科"號,按計劃它將在2015年初接受改裝;一艘剛剛著火的卡拉級大型反潛艦"刻赤"號,估計會很快退役,俄海軍本來計劃讓該艦在2015年充當臨時旗艦的;還有一艘5000噸的卡辛級改進型導彈驅逐艦"機智"號,這艘艦更高壽,1969年服役,至今45歲,處於"永久"維護狀態。黑海艦隊還有兩艘排水量3000噸,艦齡高達30年的克里瓦克級反潛護衛艦,技術狀態尚可,能夠出海作戰,但武器裝備早已落後。
剩下的水面艦艇全都不值一提,除了軍輔船,就是導彈艇。包括2艘納努契卡級導彈艇,排水量500多噸,最初名稱是小型導彈艦,蘇聯海軍鼎盛時期一度被降級為大型導彈艇,蘇聯解體後,苦逼的俄羅斯海軍又將其重新定義為輕型導彈護衛艦,以便在紙面上維持護衛艦數量。黑海艦隊中最新也最有特色的輕型戰艦當屬2艘"海獅"級氣墊導彈艦(575、615號),分別於1995和1997年服役。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惟一一種採用大型氣墊船體的導彈艦,滿載排水量1050噸,使用柴-燃聯合動力裝置,最大航速達53節,裝備2座四聯裝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海獅級是俄羅斯海軍的獨創,設計上存在許多不足,僅建2艘,都部署在黑海艦隊,很少出海,其戰斗狀態不明。
這樣,到2015年,俄海軍黑海艦隊將不存在大型水面艦艇。
俄海軍新艦建造進度非常緩慢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持續好轉和增長,軍費大幅增加,俄羅斯的底氣又足了一些,三年來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武器采購計劃大體能夠按期完成,有些急需裝備甚至超額完成。俄羅斯海軍為黑海艦隊航空兵訂購了最新型的蘇-30SM戰斗機,為岸防部隊訂購了"堡壘"超音速岸艦導彈。
但要恢復黑海艦隊的戰鬥力,最關鍵的還是大中型作戰艦艇。根據計劃,黑海艦隊旗艦1164型光榮級"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將在2015年底進行技術維護和現代化改裝,將更新防空導彈系統,用全新的S-400以取代過時的S-300系統。具體由北德文斯克的"星星"造船廠負責。在"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升級改造期間,計劃由剛剛發生火災的刻赤號大型反潛艦做為黑海艦隊新旗艦。但是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目前另一艘1164型光榮級"烏斯季諾夫元帥"號導彈巡洋艦也在北德文斯克船廠進行維修,該艦計劃在2014年底前交付俄海軍。但是星星造船廠的總經理弗拉基米爾·尼基京表示,該艦維修任務的實際工作量遠遠超出原計劃,維修工作仍未全部結束,將在2015年重新進廠。"莫斯科"號2015年的進船塢改裝計劃,還要往後拖。
俄海軍在2008年訂購了6艘4000噸的1135.7型導彈護衛艦,其中三艘配屬給黑海艦隊。首艦"格里戈洛維奇海軍上將"號第一次計劃2013年底交付,第二次計劃2014年底交付,至今還未有動靜,估計2015年可能交付。1135.7型導彈護衛艦的首艦"格里戈洛維奇海軍上將"號(Admiral Grigorovich)2010年10月開工;第二艘"埃森海軍上將"號(Admiral Essen)2011年7月開工;第三艘"馬卡羅夫上將"號(Admiral Makarov)2012年2月開工,這三艘軍艦預計在2018年前可以部署到位並形成戰鬥力。
1135.7型護衛艦是一種多功能艦艇,涵蓋遠程反艦攻擊、防空以及反潛作戰等。相較於先前售予印度的塔爾瓦級,最大改進就是以3S90E垂直發射系統取代原來的"無風"單臂發射器,裝填垂直發射的9M317ME防空導彈。雖然俄羅斯北方造船廠在近些年已經開始建造同樣是4000噸級的2235型"戈爾什科夫上將"級(Admiral Vladimir Kuroyedov class)導彈護衛艦,許多裝備比隨後建造的1135.7型"格里戈洛維奇上將"號更為先進;然而"戈爾什科夫上將"號畢竟是一個嶄新的設計,尤其是使用俄羅斯先前沒有用過的全新作戰系統,相控陣雷達與武器裝備,技術風險較高,整個研發與建造進度也比原本進度大幅度拖延,下水四年,一直在水裡泡著,服役期無法確定。該艦在2014年11月初開始海試,按照中國海軍的那種工程進度推算,可以一年內正式服役,但是在俄羅斯,新武器交貨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什麼事情。
1135.7型導彈護衛艦是由外銷印度的"塔爾瓦"級改良而來,大部分設計都已經過驗證,技術上比較成熟。俄羅斯海軍可能是鑒於戈爾什科夫上將號護衛艦的進度不順,才會另外購買設計成熟的1135.7型來填補空檔。1135.7型導彈護衛艦是俄羅斯為印度建造的6艘"塔爾瓦"級護衛艦的自用版本,技術水平沒有變化,戰鬥力與中國的054A型導彈護衛艦大體相當。但是1135.7型採用的許多系統,當初是為海外客戶研製的,這些系統一直沒有獲得在俄羅斯武裝力量中使用授權,沒有正式國家試驗,造成該艦的建造異常吃力,服役期一拖再拖。本來一艘技術成熟,並且批量生產過的護衛艦,建造過程應該是很順利的,譬如中國海軍就在不到十年時間建造了20艘以上的054A型護衛艦。
水下力量方面,黑海艦隊已經24年沒有收到新的潛艇了,目前只有一艘潛艇,1990年服役於海軍的"基洛"級柴電潛艇"阿爾羅薩"號,該艇接近報廢狀態,早已不出海。俄海軍為黑海艦隊訂購了6艘基洛級新型潛艇,這樣就可以組成一個配備齊全的潛艇旅。首艘636.3型"新羅西斯克號"柴電潛艇於2010年8月開工建設,到目前為止,該型潛艇已開工建造4艘,第二艘頓河畔羅斯托夫號(Rostov-on-Don)於2011年11月開工,第三艘舊奧斯科爾號(Stary Oskol)於2012年8月開工,第四艘克拉斯諾達爾號(Krasnodar)於2014年2月開工。前三艘已經下水。雖然按原計劃有所拖延,但對於俄國,這進度算相當快了。
基洛級636型潛艇是前蘇聯在冷戰末期研製的一款常規柴電潛艇,水下排水量約3000噸,裝有6具魚雷發射管,最多可搭載18枚魚雷或潛射反艦導彈。636.3型潛艇,也稱636M型,由俄羅斯紅寶石中央海事設計局研發,是基洛級877型和636型常規潛艇的改進版(這兩種潛艇中國也有裝備,共進口10艘),具有先進的隱身技術,擴大了作戰范圍,具有對陸地、水面和水下目標的打擊能力,主要在淺水區完成反艦和反潛作戰任務。該型潛艇由52名艇員組成,水下時速可達20節,水下電力推進時航程可達400海里,續航力45天,裝備18枚魚雷和8枚艦對空導彈。636.3型潛艇採用水滴形艇型、浮筏減振設備以及低雜訊螺旋槳,航行時靜音水平良好。俄軍自述這種潛艇的雜訊強度接近海洋背景雜訊,極為安靜,俄羅斯海軍自豪的稱之為"海洋黑洞"。
2011年6月,俄羅斯與法國簽署了購買兩艘"西北風"的軍貿合同,其中第二艘將配屬給黑海艦隊。合同總價高達17億美元天價,為什麼說天價呢,因為相當貴,按照俄法兩國的采購合同,法國造船商的利潤快趕上毒品販子了,法國自用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造價僅為1.5億-2億歐元,摺合2億-2.6億美元,僅為地平線級導彈驅逐艦的4分之一。而且這17億美元僅為造艦費用,不包括氣墊艇等兩棲戰艦必須的配套裝備。由於烏克蘭危機,法國已經宣布延遲交付該艦。
俄海軍作戰能力已降至最低谷
由於黑海艦隊的艦艇普遍嚴重老化,戰鬥力低下,不足以應對地區局勢。2013年,俄羅斯在該地區建立了一支"永久性"的海軍特遣艦隊,主要是為了維護俄羅斯在黑海、乃至地中海地區的國家利益。特遣艦隊由12艘作戰艦艇和軍輔船組成,包括"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彼得·諾夫戈羅德"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和"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這三艘艦艇分別是俄羅斯海軍旗艦、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旗艦。
該特遣艦隊的任務是十分明確,即"殲滅"對俄羅斯核心邊界和安全造成威脅的任何目標,目前這個目標暫時是美國或北約對烏克蘭的海上支援力量。個人認為這種臨時抽調,甚至將三大艦隊旗艦都抽調上陣的艦隊組織方式,毫無疑問是無法持久的,因為保障問題,這種草台班子式的特遣艦隊,戰鬥力也令人懷疑。2014年初,"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即脫離特遣艦隊返回母港海參崴,據途中監控的日海海上自衛隊描述,歸港途中的瓦良格號銹跡斑斑,狀態很差,絲毫不像一艘隨時能打的戰艦。
2014年的俄羅斯海軍已經非常虛弱,整個俄羅斯海軍,能夠開出港口的,5000噸以上水面作戰艦只有:急需進港大修的庫茲涅佐夫號大型航母一艘,基洛夫級彼得大帝號核巡洋艦一艘,光榮級巡洋艦3艘,現代級驅逐艦3艘,無畏級反潛驅逐艦6艘,5000噸以下的水面艦也不多,只剩下核潛艇尚有一定戰鬥力和威懾能力。
這其中,太平洋艦隊能開出港的軍艦:光榮級瓦良格號巡洋艦、2艘現代級驅逐艦、4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水面艦規模和戰鬥力大致相當於中國海軍一個驅逐艦支隊。——中國海軍的驅逐艦支隊現在通常由4艘驅逐艦、4艘護衛艦組成,例如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下轄2艘052C型防空驅逐艦、2艘052B型通用驅逐艦和4艘054A型反潛護衛艦,一個支隊所提供的防空、反潛能力就已超過俄軍整支太平洋艦隊。
北方艦隊實力最強,現在能執行任務的大中型水面軍艦有庫茲涅佐夫號大型航母、基洛夫級彼得大帝號核巡洋艦、光榮級烏斯季諾夫號巡洋艦、以及1艘現代級驅逐艦和2艘無畏級反潛驅逐艦,作戰實力基本相當於太平洋艦隊加上一艘大型航母。
波羅的海艦隊的狀況比黑海艦隊更差,現在只剩下一些小型護衛艦、導彈艇,配合岸艦導彈部隊守衛海岸,已失去遠海作戰能力。
基洛夫級巡洋艦排水量2.5萬噸,蘇聯共造4艘,現在只有彼得大帝號在役。拉扎號是第二艘,原名伏龍芝號,1984年入太平洋艦隊,94年起停用,98年封存退役。俄軍2011年計劃重啟該艦,將於今年年末進港改裝,最新消息是只做大修,沒有新武器系統更新,2018年服役。該艦屬於海上恐龍,不足為懼。
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是目前唯一有戰鬥力的大型多用途導彈驅逐艦,排水量8000噸,配備8枚超音速反艦彈和兩座中程艦空導彈發射架,1980年代開始服役,共建造22艘,目前已退役11艘,另出售中國4艘,俄軍目前擁有7艘現代級,但只有3艘能夠出海,剩下的在「永久大修」中。
俄羅斯國防部已批准研發領袖級大型導彈驅逐艦,計劃建造6艘,該艦配備P-800寶石超音速反艦導彈,具有反導能力的最新防空導彈系統S-500。領袖級用於取代目前在役的現代級和勇敢級驅逐艦。按俄海軍這些年的造艦能力,估計普京總統退休前該艦能服役。
俄羅斯軍隊整體實力正在恢復,但因為前十幾年受過嚴重內傷,軍艦老化嚴重,國內造船能力又遲遲未能恢復,所以俄海軍仍在苦苦掙扎。再加上俄羅斯經濟受到國際市場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影響太大,自身工業體系還不完善,重振海軍之路著實艱難。
如果戰略需求、資金預算和技術條件均按照想像中的一帆風順,至2018年,黑海艦隊將成為擁有一艘經過現代化改裝,12000噸的光榮級導彈巡洋艦;3艘4000噸的1135.7型導彈護衛艦;6艘基洛夫636型常規柴電潛艇等艦艇組成的現代化小型艦隊。
突然,晴天霹靂,油價暴跌了!!!
受多種因素影響,從年中起國際原油油價持續下跌超過30%,按俄羅斯財政部測算,原油價格要維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普京的十年擴軍計劃,但現在油價已跌破每桶70美元。普京對此會作出何種決策?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