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載人航天用什麼火箭發射

俄羅斯載人航天用什麼火箭發射

發布時間:2023-04-13 18:01:50

『壹』 世界上最大的火箭發射基地—俄羅斯拜科努爾火箭發射場位於哪國境內

哈薩克。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俄語:Байконур)位於哈薩克的中部偏西南,地處北緯46度、東經63度,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航天基地之一。

曾經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前蘇聯航天員就是圓纖從這里走進太空,開始人類首次太空之旅的.幾年前,南非太空遊客馬克·沙特沃爾特遨遊太空所乘坐的「聯盟TM-34」號飛船,就是從這里起降的。

(1)俄羅斯載人航天用什麼火箭發射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後,拜科努爾發射場劃歸哈薩克所有,但由於財政困難,哈薩克根本無法保證發射場的運作。

1994年,俄哈兩國簽署拜科努爾發射場的租賃協議,期限為20年,租賃費用為每年1.15億美元。2003年7月,俄羅斯航天局官員透露,俄羅斯與哈薩克簽署協議,繼續租賃拜科努爾發射場50年。

2013年,俄羅斯和哈薩克高層決定修改關於拜科努爾頃昌發射場的協議,其中包括俄羅斯未來不再租用拜科努爾發射場等。

哈薩克國防和航空工業部航天委員會副主席加勒曼江·丹巴耶夫說,俄羅斯向哈薩克交付火箭發射場地面基礎設施的任務,將於2018年5月完成。

因此,哈薩克在接收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之後,將正式進入「太空俱樂部橘乎仿」,並將成為俄羅斯載人航天計劃中的全面合作夥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貳』 國外典型的運載火箭是什麼

大力神系列運載火箭

美國大力神(Titan)運載火箭系列由大力神-2洲際導彈發展而來,1964年首次發首數射。該系列由大力神-2、大力神-3、大力神-34、大力神-4和商用大力神-3等型號和子系列組成。它的最腔芹或大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1.9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5.3噸。

宇宙神系列運載火箭

美國宇宙神(Atlas)系列運載火箭於1958年12月18日首次發射,曾經發射過世界上第一顆通信衛星、美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等。目前正在使用的主要有宇宙神-2A、宇宙神-2AS和宇宙神-3。研製中的宇宙神-5運載火箭的第一級採用了通用模塊化設計,其中的重型火箭使用了3個通用模塊,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3噸。

德爾它系列運載火箭

美國德爾它(Delta)系列運載火箭系列於1960年5月13日首次發射,迄今為止已發展了19種型號,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德爾它-2和德爾它-3兩種型號。美國空軍的全部GPS衛星都是由德爾它-2發射的。德爾它-3是在德爾它-2的基礎上研製的大型運載火箭,可以把3.8噸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德爾它-3於2000年8月發射成功。美國還正在研製具有多種配置的德爾它-4子系列,其中的重型德爾它-4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在13噸以上。

土星-V系列運載火箭

土星-V(Saturn)運載火箭是美國專為阿波羅登月計劃而研製的、迄今為止最大的巨型運載火箭。其起飛重量為3000噸,直徑10米,高110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39噸,它能把重達50噸的阿波羅飛船送入登月軌道。土星-V曾先後將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

東方號系列運載火箭

俄羅斯東方號(Vostok)系列運載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種載人航天運載工具,它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月球探測器,第一顆金星探測器,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艘無人載貨飛船進步號等。它也是世界上發射次數最多的運載火箭系列。其中聯盟號是東方號的一個子系列,主要發射聯盟號載人飛船、進步號載貨飛船。

質子號系列運載火箭

俄羅斯質子號(Proton)系列運載火箭分為二級型、三級型和四級型3種型號。目前正在使用的有質子號三級型和四級型兩種。三級型質子號於1968年11月16日首次發射,其低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0噸,它是世界上第一種用於發射空間站的運載火箭,曾發射過禮炮l~7號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各艙段和其他大型低地軌道有效載荷。1998年11月20日,質子號發射了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艙段。

天頂號系列運載火箭

天頂號(Zenit)系列運載火箭是前蘇聯(後為烏克蘭)研製的運載火箭,分為兩級的天頂-2、三級的天頂-3和用於海上發射的天頂-3SL。天頂-2的低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4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1噸。可在海上發射的天頂-3SL是美國、烏克蘭、俄羅斯、挪威聯合研製的運載火箭,其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2噸,1999年3月首次發射成功。

能源號運載火箭

能源號(Energia)運載火箭是前蘇聯/俄羅斯研製的目前世界上起飛質量和推力最大的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05噸,既可伍伍發射大型無人載荷,也可用於發射載人太空梭。能源號於1987年首次發射成功,曾將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成功地送上天。目前由於俄羅斯經濟狀態不佳就再也沒有發射過。

阿里安系列運載火箭

阿里安(Ariane)火箭是由歐洲11個國家組成的歐空局研製的系列運載火箭,該系列已有阿里安l~5共5個子系列,目前正在使用的是阿里安-4和阿里安-5。阿里安-4於1988年6月15日進行了首次發射,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9.4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4.2噸。阿里安-5於1997年進行了首次發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2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6.7噸。目前阿里安-5正在進行改進,在2005年底之前將逐步把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目前的6.7噸提高到11~12噸。

H系列運載火箭

日本H系列運載火箭由H-1、H-2、H-2A等火箭組成,目前正在使用的H系列火箭只有H-2A,2001年8月首次發射成功。

極軌衛星火箭

印度自行研製的極軌道(PSLV)4級運載火箭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噸,低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噸。1993年9月首次發射,但由於火箭出現故障,衛星未能入軌。此後,該火箭連續三次發射成功。1999年5月,一箭三星技術又取得成功。

『叄』 神舟12號成功發射,美國也不甘落後,宣布延長國際空間站使用壽命

11年的等待、11年的默默付出,中國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空間站。6月17日,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以及3名宇航員,終於在每一位中國人的期待中,緩緩升空,並最終精準進入預定軌道。

這一次發射任務與以往不同,3名中國宇航員將肩負重要任務,在進入太空後會駐留長達3個月時間,負責空間站的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艙外維修、維護等一系列復雜操作,並成為「天和」空間站的首批駐扎的宇航員。而這一天的到來,中國人足足等了11年。

2021年3月9日,我國宇航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簽署了有關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空間站的諒解備忘錄。這意味著俄羅斯拒絕了美國的「邀請」,在月球開發上選擇與中國共進退。這是兩國在戰略上的選擇,但又何嘗不是中國的航天 科技 證明了自身的實力,這才獲得了俄羅斯的認同,選擇與中國結伴而行。

5月24日,俄羅斯方面又傳出一個「重磅消息」。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執行總監亞歷山大·布洛申科表示,他們打算與中國展開進一步合作,而這次合作的項目,竟是打算採用中國超重型運載火箭發射俄羅斯的載人飛船。同時,也將推動俄羅斯火箭搭載中國的載人飛船。

簡單地說,中俄將在火箭、載人飛船技術上,努力實現「標准化」。屆時,中俄火箭均可發射對方的載人飛船,這不僅會節約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含的戰略意義。這意味著中俄在航天航空領域的合作,將跨入全新的高度。

截至目前,共有28個國家向我國遞交了中國空間站的合作申請,其中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被我國選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也遞交了申請,但他們的項目被淘汰了。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國遞交的項目之所以被拒絕,並不是我們「記仇」,而是美國遞交的「項目」整體科研價值評估並不高,更像是一種對我國發起的「試探」,所以項目自然沒辦法通過。

眼見中、俄兩國在航天航空 科技 領域走得越來越近,美國顯然不甘心,打算繼續「挖牆腳」。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5日報道稱,美國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近日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經理德米特里·羅戈津通電話。而這次通電內容,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美國希望與俄羅斯合作,繼續經營國際空間站,將空間站的廢棄時間延長至2030年;第二層意思,美國希望拉上俄羅斯在空間站上加深合作。而在4月18日時,俄羅斯方面對外宣布,會在2024年國際空間站運營合約到期後退出該項目,並斥資60億美元著手建立俄羅斯國家軌道站,並在2030年前後投入使用。但這樣一來,美國若想要將國際空間站經營到2030年,無疑需要承擔更多的運營成本,這對於近年來「財政赤字」嚴重的美國而言,著實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第三層意思,美國希望俄羅斯聯邦宇航局與中國保持距離。近年來,俄羅斯聯邦宇航局雖然受困於經費問題,在研發上顯得「疲軟」。但不可否認一點,那就是美國與俄羅斯在航天領域的合作要比中國更加深入。

如今中國追趕速度有目共睹,這讓美國有了危機感。再加上中、俄的空間領域合作也在加深,令美國NASA倍感壓力。為了在「太空 探索 」上確保自身擁有足夠的優勢,並成為太空規則制定者和話語權掌控者,於是,NASA推出了《阿爾忒彌斯協定》。

協定一經推出,巴西、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加入。此外,NASA還計劃在2024年正式「重返月球」。就在6月15日,NASA對外宣稱,將在今年的11月22日進行繞月飛行。雖然不會搭載美國宇航員,但會攜帶一個身著宇航服、全身裝滿感測器的人體模型乘坐飛行器,在繞月飛行過程中收集相關數據,為下一步宇航員登月做准備。

如果一切順利,NASA會在2024年將一名男性宇航員和一名女性宇航員分別送上月球。不過,這需要不菲的資金。然而,截至目前NASA都沒有得到這筆33億美元的撥款。而美國國會首次撥款的10億美元也明文規定,只允許NASA用於建設載人飛船。可盡管如此,也能看出NASA正在謀劃一場「太空大行動」。

不只如此,美國為了確保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還拉著日本一起組建了「太空軍」。而在美國的「游說」下,2021年4月1日,英國國防部對外宣布,隸屬於英國的「太空司令部」正式成立。可見,美國這一次不僅打算在太空 探索 上拉著一眾盟友「圍堵」中俄,同時還打算在必要的時候,用「拳頭」替代「道理」。不得不佩服,美國這是要將「美式霸權」延伸到太空中,讓美國「霸權的惡名」響徹太空。

以上這些都在說明,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非常惡劣,此次神舟12號的成功發射,不僅激勵著我們要繼續發揚「不畏艱苦,攻堅克難」的精神,更是向外界發出了振聾發聵的中國聲音,那就是我們不怕封鎖,不管全球形勢如何變化,我們對於達成自己的既定目標的決心永遠不會變!

『肆』 誰知道俄羅斯的航天史

1961年4 月12日, 前蘇聯成功地將航天員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 在世界上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 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新紀元。前蘇聯共發展了五個型號的載人飛船和兩個型號的軌道站, 此外還有兩個型號的貨運飛船。
東方-1號載人飛船
發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員 加加林
飛行任務 世界上首次載人軌道飛行。飛行時間1 小時48分鍾。飛行目的是了解人體在航天中的生理反應。飛行中記錄了航天員的心電圖和呼吸描記圖。飛行證實了載人航天的可能性。

東方-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員 季扎夫
飛行任務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觀察人在失重狀態下進食、睡眠、操作工具、書寫和播音的能力。飛行過程中, 航天員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胸壁沖擊圖; 還進行了電影、照片的拍攝, 收集了氣象學資料。 東方-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員 尼古拉耶夫

飛行任務東方-3號飛船發射後第二天又成功發射東方-4號飛船。兩天內邊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要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會的可能性。飛行中兩艘飛船間進行了無線電聯系。
更詳細的在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38780100bpd1.html

『伍』 觀察|俄羅斯載人航天發展如何計劃雄心勃勃,但缺錢

【編者按】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引發了大眾對載人航天的熱議。目前衫伍喚,世界上只有中或凱美俄具備獨立將本國航天員送入太空的能力,但印度、伊朗等國也試圖進入這一俱樂部。那麼,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載人航天發展如何?
俄羅斯計劃在2023年對新一代載人飛船「鷹」進行首飛,但經費的問題可能導致飛船項目像其他航天項目一樣不斷拖延。
上個月28日,俄國家采購網上發布的俄國家航天集團材料中顯示,俄羅斯新型「鷹」號載人飛船將可以繞地球飛行1年左右時間,並可以繞月飛行長達半年。該飛船計劃在2023年進行首飛,2024年開始執行無人飛行任務,2025年進行載人飛行。

「鷹」號載人飛船模型。

「老黃牛」老驥伏櫪
今年10月,俄羅斯將發射「聯盟」MS-19載人飛船,將新一批航天員送往國際空間站,這是「聯盟」系列載人飛船的第150次發射,發射次數之多、改進型號之多,讓其他載人飛船難以望其項背。而且征戰太空55年的「聯盟」飛船還將繼續服役多年,直到俄羅斯新一代載人飛船「鷹」號上崗,可以說是世界載人飛船中的「老黃牛」。
1966年11月,代號「宇宙」133號的「聯盟」飛船進行了首次試飛。該飛船由科羅廖夫設計局研製,採用三艙式設計,最前面是軌道艙,之後是返回艙,最後是推進艙。「聯盟」飛船其實是為蘇聯載人登月設計的,但登月計劃以失敗告終,「聯盟」飛船轉向近地軌道,出乎意料的是,飛船不僅是蘇聯載人飛行的主力,蘇聯解體後還繼續服役了30餘年。「聯盟」飛船重約7.1噸(早期型號重6.5噸),擁有一個2.9噸重的返回艙,內部容積4立方米,可攜帶3名航天員。
「聯盟」飛船的指標並不算出眾,尤其是狹窄的返回艙只能容納3名航天員,而且非常擁擠,但由於後繼者遲遲未出現,只能一直改進,適應時代的變化,而同時代的「雙子星」、「阿波羅」飛船早已進入博物館,甚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誕生的太空梭都在2011年退出了 歷史 舞台。現役的「聯盟」MS由「聯盟」TMA改進而來,重點是使用了電子設備,比如新的電子計算機、遙測指令系統等,實現了全數字化,自動化程度、落點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改進的技術一部分將用於俄羅斯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研製。
雖然「聯盟」飛船目前是俄羅斯載人航天的主要工具,但這種飛船畢竟是50年前的設計,再怎麼改進,受原始設計的影響,已經無法滿足要求,尤其是返回艙空間有限,無法攜帶更多航天員,不適合用於載人深空探測。

「聯盟」飛船改進型非常多,現役的是「聯盟」MS。

與其他國家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相比,差距則更加明顯。其實早在蘇聯時代,「聯盟」載人飛船之後的下一代飛船就橘慧曾提上日程,上世紀80年代,蘇聯開始研製「曙光」飛船,該飛船兩艙式設計,最多可搭載8名航天員,但由於這一時期蘇聯國力開始走下坡路,加上「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存在,研製工作還未完成蘇聯就已經轟然解體,而繼承蘇聯最大遺產的俄羅斯財力有限,完全沒有餘力繼續研製「曙光」飛船,只能在「聯盟」飛船基礎「縫縫補補」。
進入新世紀後,借著石油價格的上漲,國力有所恢復的俄羅斯開始考慮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2006年,俄羅斯和歐洲聯合進行了名為先進載人運輸系統(ACTS)的研究,載人飛船的研製才算步入正軌,ACTS早期計劃使用ATV飛船的服務艙,外加「聯盟」載人飛船改進後的軌道艙。2007年10月,方案再次更改,變為大錐形返回艙加服務艙的設計,後來它的服務艙也改由能源集團專門研製。
2009年,由於歐空局遲遲不下決心,雙方合作曲終人散,ACTS飛船計劃不得不取消,不過這為俄國新一代飛船「聯邦」號的研製奠定了基礎。2009年4月6日,能源公司獲得了新飛船的研製合同,新飛船被命名為「未來載人運輸系統」(PPTS),它是一種兼顧近地軌道和登月任務的飛船。2016年1月15日,俄羅斯航天局正式公布的命名卻是「聯邦」號,最後又更名為「鷹」號。
「鷹」號飛船也採納了返回艙重復使用的概念,採用兩艙式設計,可以容納4人進行近地軌道或是深空飛行。為了同時兼顧近地軌道和深空任務,「鷹」號載人飛船使用大小不同的服務艙,飛船重量14噸和20噸兩個級別。「鷹」號載人飛船由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安加拉-A5運載火箭發射,將取代目前的聯盟號飛船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未來還可用於執行載人登月甚至登火任務。「鷹」號飛船原計劃在2015年發射,但因為技術和經費的原因,研製進度大幅落後於原計劃,目前已經推遲到2023年。
聯想到不斷推遲的「安加拉」火箭、「月球」-25等俄羅斯重大航天項目,「鷹」號飛船首飛時間還可能繼續拖延,「聯盟」號飛船「這頭老黃牛」還要繼續征戰多年。

「鷹」號飛船的返回艙模型。

重啟太空梭靠譜嗎?
近幾年,俄羅斯考慮重啟太空梭的報道不時出現,但一直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今年3月,俄羅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長伊萬莫伊謝耶夫向媒體表示,俄羅斯正在研發的太空梭未來可以用於軍事任務。俄羅斯「閃電」科研生產聯合體總經理索科洛娃表示,作為曾研發「暴風雪」號太空梭的機構,「閃電」科研生產聯合體將建造新的民用航空太空梭,新的航天綜合系統「最近5年內將實現太空飛行」。 俄羅斯航天集團2020年10月的文件顯示,該集團計劃在2022年9月前投入2.39億盧布論證建造可重復使用的有翼型太空梭的必要性。
2011年7月21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慢慢脫離國際空間站,包括「亞特蘭蒂斯」號在內的美國現役3架太空梭在當年全部退役。美國退役太空梭不僅宣告美國太空梭時代的終結,也宣告世界太空梭時代的終結。
太空梭是美蘇你追我趕航天競賽下的產物,由於美國太空梭最先發射成功,很多人認為美國是最早研製太空梭的國家。其實,恰恰相反,蘇聯比美國更早啟動太空梭的研製,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而已。
上世紀60年代,蘇聯為了能在太空領域進一步壓倒美國,蘇聯米格設計局的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螺旋」太空梭計劃,而美國太空梭研製計劃在70年代初才正式啟動。蘇聯又在1976啟動了「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研製計劃,並在1988年進行了首次發射,蘇聯解體後,「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後續發展戛然而止,而囊中羞澀的俄羅斯更是無法支持太空梭這個吞金巨獸,成為俄羅斯航天發展路上首先拋棄的對象。

「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命運非常悲慘,現在已經成為街頭藝人塗鴉平台,令人唏噓不已。

隨著經濟的好轉,俄羅斯開始考慮重啟太空梭,其中比較有名的項目是MRKS太空梭,該太空梭外形和「暴風雪」號較為類似,整個太空梭系統由軌道器和助推火箭組成,助推火箭採用可重復使用和模塊化設計,回收方式均為飛回式。火箭經過檢修和重新加註燃料之後可用於下一次發射。
MRKS太空梭在氣動布局和內部設計方面與「暴風雪」號太空梭基本相同,主要由前、中、尾三段組成,前段結構可分為頭錐和乘員艙兩部分,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和防熱系統。太空梭的中段主要是有效載荷艙。艙內可以裝載各種衛星、空間站等。尾段安裝了多台發動機,可為太空梭入軌和離軌提供動力。據悉,MRKS太空梭可將35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非常強。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MRKS太空梭項目至今沒有什麼進展。與俄羅斯其他重大航天項目一樣,錢是最大的問題。每架MRKS太空梭的成本可能不低於1.8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研發的費用。美國太空梭研發費用平攤到每架飛機約20億美元,俄羅斯這幾年每年的航天預算在50億美元左右,這幾年俄羅斯經濟並不好,加上安加拉火箭、探月計劃等項目占據了不少的航天經費,大型太空梭過於燒錢,很難得到支持。
對於俄羅斯來說,研製類似美國X-37B的小型無人太空梭是比較現實的選擇,可以使用現役的運載火箭發射,研製成本和運營成本也比「暴風雪」這樣的大型太空梭少很多,而且可以滿足軍用需求。

『陸』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竟然是它

你知道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哪種嗎?它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研發的?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RD170火箭發動機,是蘇聯為能源號運載火箭研製生產的 採用高壓補燃循環 以液氧煤油作為推進劑 海平面推力740噸 海平面比沖:309.5 s 真空推力:806.2噸 真空比沖:337.2 s 其改進型RD171M真空推力提高到了846.5噸 用於天頂號運載火箭。

能源號運載火箭

11К25“能源”號運載火箭(俄語:11К25,Энергия)蘇聯研製的一種超重型運載火箭。能源號至今仍保持運載能力最強的世界紀錄。

中文名 11К25“能源”號運載火箭 外文名 11К25,Энергия 首 飛 1987年5月15日 發射場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概念

是由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設計的蘇聯火箭。 作為重型一次性使用運載系統以及作為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助推器,發射緯度北緯46度,能源號近地軌道運輸能力為105噸貨物,地球靜止軌道運輸能力為20噸,美國國防部對這種火箭的代號是“SL-17”。

它是一種全新設計結構、推力大、壽命長的運載火箭,這些特點使它至少與使用得最多的聯盟號運載火箭(A4) 一樣地擴大其性能。能源號性能提高表現在能把100噸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這相當於目前蘇聯每年送入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枚能源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等於五枚質子號SL一13 運載能力或15枚聯盟號A4的運載能力,然而,不應設想用這樣的數字就能表明

SL一4和SL一13已經過時了,它們仍將被繼續用於它們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的各次發射任務中。很明顯,蘇聯人從 G 型運載火箭的失敗中吸取了許多有益的教訓並就直接應用於能源號運載火箭開始著手於初步設計中。基本技術要求包括:

1. 近地軌道有效載荷運載能力不少於100噸;

2.使用低溫燃料即液甲烷或液氫;

3.各級保留使用液態燃料及其可控性;

4.所有有價值的部件可回收;

5.強調機組人員的安全,即運載火箭按載人要求進行設計;

6.具有技術水平高又受過嚴格訓練的人員以保證快速發射和重新發射;

7.整個運載火箭盡可能堅固。[

研發

在取消了不成功的N1火箭後,1974年,蘇聯開始了對新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正如NASA用太空梭取代土星5號的計劃,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提出了祝融星計劃(Vulkan),計劃設計一種以質子號運載火箭為基礎,使用與質子號相同燃料、比質子號更大、推力更強的、採用模塊化設計的火箭。

1987年5月15日,蘇聯價值200億英鎊的“能源”號 (Energia) 重型運越火箭首次從哈薩克的丘拉坦發射場 發射試飛成功,從而表明,蘇聯即將在工業開發太空方面居於領先地位。

“能源”號的研製工作可追溯到60年代。當NASA於1973年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後不得不放棄 “土星” V 時( “阿波羅一聯盟” 號的聯合飛行是在2年後用小型“土星”1B進行的),蘇聯卻仍在繼續研究高能低溫推進技術。1981年美國防部終於宣布,蘇聯正在研究一種全新的重型運載火箭,國防部稱之謂SL一W。這種火箭既可以是用於發射大型無人有效載荷的一次性使用火箭,也可以是一種地球一軌道間的助推器,用於發射相當於美國太空梭軌道器 的蘇制軌道器。有資料表明,這種軌道器是和SL一W同時研製的。

“能源” 號是一種兩級運載火箭,總長度為60m,芯級直徑約為8m。總發射質量約為19600 kN (最小估計值),總發射推力為 29400 kN。推重比大致與美國太空梭相當。其比沖4705以上,單台推力323 kN 以上,均比美國太空梭高。 “能源” 號能將270t載荷送到低地軌道(約180km)、32t載荷送到月球或 27t載荷送到火星和金星。如經過充分改進,還能一次將270 t 載荷送入軌道,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

能源號火箭被設計用來運載暴風雪號太空梭 這也是能源號的載荷位於火箭的側面而不是頂部的原因。但是能源號同樣可以執行重型衛星的發射任務,能源號的第一次發射中攜帶了“極地”號斯泰基-DM型試驗飛船。

能源號只執行過兩次發射任務,而且第一次發射中,有效載荷沒有正常工作(極地號與能源號成功分離後調整姿態失敗,重返大氣層解體)。能源-暴風雪計劃的遺產是RD-170系列發動機和天頂號運載火箭。其中天頂號火箭的芯級和能源號的助推器相同。

為解決與運載火箭多次重復使用有關的結構、回收等問題創造了必要的試驗與研究條件。“能源號”迄今仍是二次使用的運載火箭,費用昂貴。為了大幅度地降低使用成本,蘇聯正在進行火箭助推級和芯級回收與重復使用的可行性研究。在“能源號”火箭每個助推器外側的上、下兩端增設了回收設備艙,在底部還可以安裝一個獨特的折疊式槳葉狀減速機構。在“能源號”發射後可以藉助回收系統來回收助推級乃至芯級,此可回收重復利用火箭技術亦用於安加拉號火箭。蘇聯能源號和安加拉的火箭回收技術方案比SpaceX早好多年,然而因為缺少資金研發只造了一次性的。

變型詳況

蘇聯巨型運載火箭能源號的一些方案預計會得到發展,其中最大一種方案可把215 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第一種能源號 (1987 年5月15號發射) 是由捆綁有四台助推器的芯級和在其一側連接的帶有單台“遠地點發動機” 的上面級組成,在今年5月15號發射的能源號運載火箭中,這台 “遠地點發動機”不能正確點火。這種能源號運載火箭全長60米,能把重達130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這種能源號運載火箭改型預計用來發射蘇聯大型太空梭。在明年內可能對這種大型太空梭(可能採用一種加固型太空梭試驗模型) 進行一次不載人試驗飛行,但是載人任務飛行預計到九十年代初期以後才能實現。蘇聯 的這種大型空間站 (預計1991年後蘇聯將用大型空間站來代替當前使用的和平號空間站) 能用捆綁有六台或八台助推器且備有高能上面級的能源號改進型送入軌道,能源號運載火箭最大改進型高達110米,幾乎和美國的阿波羅—土星5一樣高,但具有更大的推力。

有經驗的宇航員格赫曼·泰托夫在莫斯科電台發表講話說,能源號火箭能實現建立載人的月球研究站和載人飛行到火星以及其他星球等空間計劃。能源號運載火箭可把重達32噸的有效載荷送至月球。

同時,蘇聯報紙已經透露了在普列謝茨克的北部發射場 的詳細情況 , 雖然蘇聯人在1966年首次使用過這個發射場,但是他們在1984年才第一次承認它的存在。

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的衛星有閃電、流星、宇宙和國際宇宙,還包括發送到極軌道的 “科學空間勘察”衛星。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實質上是用來發射大部分蘇聯照像偵察衛星的發射場。宇宙號1875 (於1987年9月3號發射) 正是這種衛星。它被發射到3公里至208公里之間的軌道上,軌道傾角為73°。9月8號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用一枚SL一8運載火箭發射了六顆宇審號軍事通訊衛星。

閃電和流星衛星是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台上發射的,而小型和中型的宇宙號和國際宇宙衛星卻是在稱為虹號和上升號的發射台上發射。

試射與計劃中止

“能源號”只執行過兩次發射任務就因為蘇聯解體、資金不足等原因不再使用。

首次發射

能源號在1987年5月15日20時30分第一次發射,攜帶了“極地”號斯泰基-DM型試驗飛船。

發射後期,箭載RD-0120發動機提前停止燃燒,載荷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第二次發射

1988年11月15日進行第二次發射,能源號順利將暴風雪號太空梭送入預定軌道。

計劃中止

伴隨著蘇聯解體,能源號火箭停止生產。雖然能源號不再生產,由其助推器發展的天頂號火箭仍在服役,其主發動機RD-170衍生的RD-171仍使用於天頂號火箭。

影響以及結局

能源號運載火箭所使用的氫氧發動機RD-0120,它的真空推力為190噸,真空比沖為454.5秒(僅次於美國338噸的RS-68、213噸的SSME、優於法國136噸的Vulcain 2,日本111噸的LE-7A)。美國的宇宙神五號運載火箭使用RD-170系列火箭發動機的衍生型號RD-180,美國的安塔瑞斯號運載火箭使用衍生型號RD-181。韓國羅老號火箭以及俄羅斯安加拉火箭使用另一衍生型號RD-191。天頂號運載火箭則與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挪威四國成立海上發射平台,這家公司擁有能源號全自動發射技術,這項技術目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而且是獨家的。能源號大體和N-1運載火箭、TOPAZ-2型空間核反應堆電源以及雅克141結局一樣被美國人購買用做航空航天技術儲備。

由於政治和經濟原因,僅存的能源號M火箭只能存放在庫房中,任灰塵飛揚,儀器老化。2002年,暴風雪號太空梭中可以飛行的一架連同能源號火箭一道,因拜科努爾的廠房坍塌而被摧毀。至此暴風雪計劃在凄涼慘淡中徹底終結[4] 。

相關設計

火神號

祝融星(Vulkan-Hercules)能源家族的原型,最初始設計,該火箭家族運載能力涵蓋10~200噸級。採用模塊設計,助推器(天頂號)可以單獨發射荷載,Vulkan發射質量達到4747噸,為兩級半火箭,高度88米,配有逃逸塔,低軌道運載能力200噸,地球靜止軌道運載能力為36噸,還可以將43噸的貨物送往月球(直接起飛),52噸的貨物送往火星。

後來在蘇聯國防部的干涉下,改型火箭的研發中斷,改為研發該火箭的單級型號,也就是能源號,原因是該構型可以採用背負式搭載超大尺寸的荷載。運載能力200噸能源號還遠不是蘇聯計劃中的最大型號的運載火箭其中披露的RD170系列的圖,有個六燃燒室的火箭發動機。

能源號M

能源號M是最小的衍生型號,使用二到四個經過改裝的天頂號火箭作為助推器,芯級中只有一個RD-0122發動機。能源號M旨在取代質子號運載火箭,但是在1993年輸掉了和安加拉火箭的競爭。

能源II號

能源II號,又稱 Uragan (俄文:Ураган, Hurricane)是一種計劃可完全重復使用的火箭。該衍生型號的芯級可以自行再入和滑翔降落。

『柒』 載人飛船的各國飛船

蘇聯最早的載人飛船系列是「東方號」,每艘只能乘坐一名航天員,共發射6艘。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飛上太空。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飛船繞地球飛行108分鍾安全返回地面,成為世界上進入太空飛行的第一人。1963年6月16日,蘇聯的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名女航天員。以「東方號」飛船為基礎改造而成的「上升號」是蘇聯的第二代飛船,共發射2艘。1964年10月12日發射的上升-1飛船是世界上第一艘載3名航天員的飛船。航天員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行走,歷時10分鍾。
前蘇聯、俄羅斯使用歷史最悠久的載人飛船系列是「聯盟號」,分為聯盟號、聯盟T和聯盟TM三個階段,能載3名航天員,具有軌道機動、交會和對接能力,是蘇聯/俄羅斯載人航天計劃中重要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1969年1月15日,聯盟-4與聯盟-5首次進行了兩艘飛船的太空對接。 「水星號」是美國第一個載人飛船系列,共發射6艘。1961年5月5日阿蘭·謝潑德乘第一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亞軌道飛行,揭開了美國載人航天的序幕。1962年2月20日,約翰·格倫乘第3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首次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
美國第二個載人飛船系列是「雙子星座號」,共發射12艘,其中前2艘未載人。1965年3月23日發射的雙子星座位-3是美國第一艘載2名航天員的飛船。在1965年6月3日發射的雙子星座-4飛船上,懷特出艙21分鍾,成為美國首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員。「阿波羅號」飛船是根據美國阿波羅計劃量身定做的載人航天飛船。1968年10月,第一艘載人的阿波羅-7號飛船發射升空。在此之前,阿波羅計劃中只做了不載人的飛行試驗。從阿波羅-7號到阿波羅-18號,美國發射了12艘阿波羅載人飛船。其中1969年7月16日發射的阿波羅-11號於7月20日實現了人類歷史的首次登月,1971年7月26日發射的阿波羅-15號飛船首次把一輛月球車送上月球。在整個阿波羅計劃中,共有6次登月成功,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聯盟號與阿波羅對接:1975年7月15日發射的聯盟-19飛船與美國的阿波羅-18飛船在軌道上成功對接,實現了世界上首次太空國際飛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於1992年,經過7年伏告碧的努力,於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飛船發射場,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1號」由新研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准確缺舉進入軌道。經過21小時的軌道飛行,飛船返回艙在15圈時進入返回軌道,並於21日凌晨3時41分准確著陸於預定回收場,圓滿地完成了試驗任務。這項試驗任務的成功標志著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為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1年1月和2002年3月「神舟2號」和「神舟3號」又相繼完成了無人試驗。尤其是2002年12月30日,「神舟4號」飛船搭載了2名模擬人又升入太空並安全返回,為實現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10月15日9時,2005年10月12日9時中國「神舟5號」和「 神舟6號 」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把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以及費俊龍、聶海勝2位宇航員送上了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也是中國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以來,中國航天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
1992年,中國「921」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研製。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友槐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飛船 發射日期 飛行目的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神舟二號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
檢驗各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數據。 神舟三號 2002年03月25日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
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29日 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確保宇航員絕對安全,
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
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號 2012年6月18日與天宮一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對接,承載的宇航員是景海鵬,劉旺,劉洋。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1號 2013年6月11日17點38分發射,將與天宮一號對接,載人短期管理空間站,承載的宇航員是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神舟十一號 未定 發射時間未定,將與天宮二號對接,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捌』 剛剛,SpaceX「炸了」一枚獵鷹9火箭!馬斯克考驗宇航員逃生系統

隨著飛船脫離,獵鷹9號火箭空中爆炸解體,載人飛船的飛行終止測試順利完成,SpaceX 已經掃除了所有關鍵障礙,無限接近成為史上首個私營載人航天發射商。

北京時間 1 月 19 日晚 11 點 30 分,SpaceX 的載人航天計劃迎來了發射前的最重要一次測試——載人龍飛船的飛行終止測試,確保在正式載人任務時,飛船能在火箭出現意外時緊急脫離,保證人類宇航員安全著陸。

一枚四手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載人龍飛船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場點火升空,經過約 1 分 26 秒飛行後,火箭發動機停車,龍飛船按計劃在超音速的條件下啟動逃逸系統。龍飛船上 8 台發動機在近 20 公里左右的高度同時啟動,在短短 2 秒內迅速脫離獵鷹 9 號火箭。

而同樣在超音速情況下飛行的獵鷹 9 號則在飛船脫離的瞬間失去姿態,在數秒內解體爆炸,上百噸燃料在空中炸成一團火焰,為龍飛船的終止測試上演了一幕最極端、也是最為真實的「意外情況」。

在隨談山螞後載人飛船著陸過程中,一個小型降落傘先打開,穩定住不斷旋轉的飛船。隨後 4 個主降落傘展開讓飛船緩慢落在海上,最終,此次意義重大且視覺感受滿分的飛行終止測試僅過了不到 10 分鍾便宣告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測試中,飛船上還帶了一個裝有感測器的測試假人,目的是在測試過程中收集所有必要數據,以確保未來人類宇航員的絕對安全。

經過數年開發,以及過去兩年時間里的密集測試,此次飛行終止測試已經是載人龍飛船正式走馬上任前的最後一個關鍵測試。

隨著今天測試圓滿成功,SpaceX 龍飛船將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將兩名NASA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屆時 SpaceX 將成為首個進行載人發射的私營航天企業,正式開啟私營載人航天大時代。

在馬斯克充滿野心的廉價航天版圖中,載人飛船的可重復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如今,火箭的重復使用已經常態化,下一步就是邁向載人飛船的可重復使用。

業界標桿 SpaceX,總是不走尋常路。

載人龍飛船的逃生系統設計,再次跳脫傳統,拋棄了主流的逃逸塔,而是讓飛船本身兼具有自主逃生功能。

這樣設計有什麼道理呢?這背後,寄託著馬斯克的一個重要夢想。

載人飛船的發射逃逸系統是載人航天任務中必備的應急系統。在運載火箭或曾經的太空梭點火升空過程中,若發生不可逆轉的故障,從而威脅到宇航員生命安全時,逃逸系統會幫助宇航員迅速脫離火箭並返回地面。

在過去進行的載人發射任務中,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的火箭均配備了逃逸塔。在每次載人發射任務中,這個尖尖的逃逸塔就像一個小型火箭一樣接在火箭的最頂端。

在發射階段出現意外時,逃逸塔上部的發動機能迅速啟動,將坐在裡面的航天員從運載火箭上拉走,脫離事故火箭並最終通過傘降的方式回到地面。但由於飛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後,同樣可以利用飛船自身的變軌發動機將飛船推離危險區。因此,逃逸塔通常在發射約 2 分鍾左右會被拋離,以減輕重量。

在人類航天史上,逃逸系統被使用的次數屈指可數。

2018 年 10 月 11 日俄羅斯的聯盟號載人飛船執行常規的載人發射任務,計劃將兩名分別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但火箭一二級在分離過程中發生撞擊造成發動機故障。指揮中心隨即宣布任務失敗並指揮宇航員逃生。

由於逃逸塔含埋已經在發射 2 分鍾時被拋棄,逃生系統被激活後,首先是激活飛船的推進系統,實現與火箭分離,緊接著載有兩名宇航員的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返回艙通過唯則傘降系統和著陸反推系統最終實現安全著陸。

再往前看則是在 1983 年 9 月,蘇聯進行一次載人發射任務時,火箭在發射前意外起火,逃逸系統緊急啟動,逃逸塔迅速點火將飛船拉走,成功救下宇航員。

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航天史上唯一一次成功使用逃逸塔。

由此可見,昂貴的逃逸塔使用頻率極低,但載人航天任務在安全至上的訴求下,這又成為一個標配,不得不在每次發射中都丟掉一個逃逸塔。

與此同時,過去使用的載人飛船,包括上面的返回艙、軌道艙都是一次性的。而已經實現火箭重復使用的 SpaceX,又打起了載人飛船的主意,如果實現其可重復使用,這將大幅降低載人發射的成本。

這在航天史上亦是一個顛覆性的設計。

要實現重復使用,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第一步就是舍棄逃逸塔,在飛船四周配備了 8 台 SuperDraco 發動機,實現了「自帶逃逸系統」,在逃逸甚至是返回落地時可以隨時啟動。

其中每台 SuperDraco 發動機都可產生 1 萬 5 千磅的推力。8 台 SuperDraco 同時點火產生的推力可在 1.2 秒內將飛船從 0 加速至 100 英里/小時,最高速度可達到 345 英里/小時。

與此同時,載人龍飛船配備了可更換隔熱罩。其他飛船在返程進入大氣層時,必須藉助隔熱罩摩擦減速和燒蝕降溫,導致飛船無法重新使用;而載人龍飛船則重新設計了飛船隔熱罩,實現了模塊化更換,為飛船重復使用打下基礎。

此外,為了降低成本,載人龍飛船還通過材料技術上的突破,讓飛船自己在大氣中飛行時具備足夠的保護能力,擺脫了對整流罩的依賴。

但這種追求低成本的大膽設計同樣會帶來可靠性問題。原因是逃逸發動機和推進劑貯箱就安裝在宇航員的加壓艙周圍,由於逃逸發動機貼近宇航員座位,發動機或是推進劑稍微出現異常便會直接威脅到宇航員的安全。

趨於保守的 NASA 對此方案並未完全信任,要求 SpaceX 以及同樣採用了類似方案的波音進行更加嚴格的測試。

2019 年 4 月,SpaceX 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對剛回收不久的載人龍飛船進行靜態點火測試時出現意外,在飛船發射系統內,氧化劑泄漏進入到航天器的推進系統中,造成止回閥失效並在高壓下引發爆炸,直接摧毀了整個飛船。

SpaceX 通過數個月時間的調查和改進,最終將那次意外暴露出來的設計問題解決。

從進度上說,此次飛行中止測試是 SpaceX 進行正式載人發射任務前的最後一個關鍵測試環節,從 2013 年載人飛船項目啟動至今,SpaceX 距離最後的載人發射終於只有一步之遙。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執行發射任務的獵鷹 9 號火箭是第 4 次執行發射任務。早在 2018 年 5 月,它就在正式發射任務中登場,在今天發射進行前,這枚火箭已經 3 次發射並全部實現回收。

為了更好模擬真實載人發射時的情況,在此次不會進入太空的發射任務中,SpaceX 仍將這枚火箭灌滿了燃料,甚至在完全不會使用的二級火箭上也將燃料加滿。

不過在關鍵的發動機上,由於二級火箭在此次任務中不需要點火,SpaceX 將二級火箭上的梅林發動機全部拆下,換上了同樣重的替代品,這同樣是為了模擬實際任務中火箭的真實重量。

對獵鷹 9 號火箭來說,9 台發動機一秒鍾就能消耗 540 加侖燃料,為了能夠「喂飽」這些發動機,獵鷹 9 火箭攜帶的燃料質量達到數百噸,足以通過兩級火箭將超過 20 噸的荷載送上數百公里的近地軌道。

而此次發射任務僅進行了不到 2 分鍾,火箭內部剩餘了大量燃料,就是一顆巨型炸彈。SpaceX 在測試前也預測,當載人飛船離開火箭後,火箭的正常飛行狀態會被打破,而失去姿態導致火箭在空中爆炸則是可能性最大的結果。

也正因此,SpaceX 關閉了往常會開放給愛好者觀看發射的看台,但這依然抵擋不住人們的熱情。大批火箭愛好者被這一消息吸引,前來觀看發射,除了期待能看到飛船進行逃逸測試,他們也想看看這個上百噸重的大油罐最終會炸出什麼樣的景象?

此外,SpaceX 也為了此次火箭爆炸做好了充分的善後工作準備,SpaceX 表示,不管這枚運載火箭是在何種狀態下爆炸,SpaceX 都會有專門的團隊將爆炸留下殘骸從海上清理干凈。

這一「計劃中」的火箭爆炸,也將成為 SpaceX 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一次爆炸。

眾所周知,獵鷹 9 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型成功進行回收並實現重復使用的火箭。作為如今市面上最當紅的火箭型號,獵鷹 9 號火箭憑借著非常廉價的發射費用和超高的可靠性成為了一款明星火箭。

但 SpaceX 走到這一步並不簡單。從 SpaceX 成立至今,在各種測試和發射任務的失敗都從未間斷,而失敗則常常與爆炸相伴。

例如 2014 年,SpaceX 為了研究可回收火箭技術的早期火箭 F9R 在一次懸停測試中出現異常,在空中直接自爆。

2016 年 9 月,獵鷹 9 號火箭在發射前的常規靜態點火測試中爆炸,事故造成一枚全新的獵鷹 9 號火箭和價值 2 億美元的 Spacecom Amos-6 通訊衛星損毀。為了研究事故原因,SpaceX 在 4 個月後才重新開始了發射任務。

2019 年 4 月,SpaceX 載人龍飛船在一次靜態點火測試中發生劇烈爆炸,飛船被直接摧毀。

有人戲稱 SpaceX 每年一次花式爆炸已經成為了一個優良傳統。甚至 SpaceX 自家也專門做了一期「爆炸集錦」,收集了幾乎所有 SpaceX 在發射任務和火箭回收瞬間的失敗畫面。

可以預見的是,SpaceX 的爆炸集錦視頻未來還會持續更新下去

尤其是馬斯克已經發布的瞄準星際旅行的 Starship 飛船,作為「最強宇宙飛船」,Starship 計劃有效載荷最高可達 150 噸,這一數字已超過登月使用的土星 5 號超重型運載火箭——它是史上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如今,Starship 飛船的原型機已經從工廠里一個一個地生產出來,迎接它們的將是最嚴苛的測試,以及難以避免的爆炸。

比如,2019 年 11 月,Starship 的原型箭 MK1 在貯箱加註測試中頂部被崩飛。

就像馬斯克曾經說的,沒有失敗,就沒有創新,如果你沒有經歷失敗,那說明你還不夠創新。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的爆炸,那麼 SpaceX 今日所展示出來的創新能力可能都無從談起。

美國失去載人上天能力,已經超過 8 年時間。NASA 急需 SpaceX 和波音兩家商業公司能夠扛起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大旗。

在 NASA 的美好願景中,一旦波音、SpaceX 的載人飛船正式上任,NASA 將會逐漸減少通過俄羅斯聯盟號進行載人飛行任務。同時 NASA 官員也曾表示,將反過來向俄羅斯銷售船票,讓俄羅斯宇航員乘坐波音和 SpaceX 的飛船。

為此,從 NASA 在 2010 年啟動的「商業乘員開發」(CCDev)計劃,資助私營航天公司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載人航天飛船研究,至今已經撒下近 84 億美元。

這其中,波音獲得的資助超過了 49 億美元,NASA 在這一計劃中,半數以上資助進了波音公司的口袋。相比之下,SpaceX 獲得的支持要少得多,約 31 億美元。

而 SpaceX 開發的載人龍飛船已經在 2019 年 3 月成功進行無人首飛,運送貨物往返國際空間站。

因此可以說,被悉心照料、巨資喂大的波音 Starliner 並沒有體現出其應有的水平。

首先在時間上,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和波音的 Starliner 原本都計劃在 2017 年實現載人飛行。兩者已經進行了不止一次的延期。

而且,兩家公司在載人發射的價格上也有明顯差距,從一份美方報告可知:SpaceX 載人龍飛船的報價為每個座位 5500 萬美元。但波音給出的報價則要 9000 萬美元,比前者貴了 60% 以上。

而對波音來說,一個月前的發射失敗帶來的打擊才是更加嚴重的。

2019 年 12 月 20 日,一枚宇宙神 5 號火箭在美國肯尼迪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中心發射升空,波音公司的 Starliner 載人飛船開始了首次無人測試飛行。

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預定高度後船箭正常分離。但 Starliner 飛船在後續利用自身發動機點火的過程中出現意外,在火箭升空 1 小時後,任務組表示飛船未能進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所需的預定軌道。Starliner 載人飛船的首次無人飛行測試提前宣告失敗。

這一失敗意味著 Starliner 載人飛船在經過多次延期後,不得不將發射時間表再一次向後推遲。

反觀 SpaceX,雖說載人飛船的研發並不是一路順風順水,但在進度上則明顯比波音走的更快。

2019 年 3 月,SpaceX 開發的載人龍飛船在首次進行無人首飛任務時即獲成功,運送貨物往返國際空間站。

雖然在隨後的一次測試中,載人龍飛船的爆炸引起了不少來自外界的擔憂,但後來 SpaceX 在修復了發動機問題,以及在降落傘等測試中的出色表現,重新贏回了不少信心。

隨著此次載人飛行中止測試的成功完成,SpaceX 終於具備進行正式載人飛行任務的資格,私人載人航天時代已然到來。

『玖』 蘇聯的運載火箭有幾種

1957年8月27日, 前蘇聯塔斯社發表了一則轟動全球的公告:1957年8月21日,世界上第一枚多級遠程彈道火箭向太平洋進行全程發射試驗成功。這則公告宣稱:火箭試驗進展順利。經過短時間的遠距離飛行之後,火箭在預定區域降落,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飛行。一個半月後,10月4日又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衛星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運行。

衛星號運載火箭

衛星號運載火箭奠定了蘇聯航天運載工具發展的基礎。它是用蘇聯P—7洲際導彈改裝的,火箭由一枚芯級火箭和4台側掛助推火箭並聯捆綁而成。全長29.17米,起飛重量267噸,有效載荷1.3噸。為了控制航向,火箭另外安裝了12台可擺動的小型游標發動機。火箭發射時,5台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在飛行中,4台助推火箭先行熄火和分離,芯級發動機繼續工作,直到把衛星送入軌道。衛星號火箭用來成功發射了3顆人造衛星。

東方號/閃電號/聯盟號運載火箭

東方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液體火箭,它在衛星號兩級火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級火箭,因此它的運載能力比衛星號增大了2.5倍。這種火箭的中心是一個兩級火箭,周圍有4個長19米,底部直徑3米的助推火箭。中心兩級火箭,長28米,上面一級長不到4米,呈圓筒形狀。發射時,中心火箭發動機和4個助推火箭發動機同時點火。大約兩分種後,助推火箭分離脫落,主火箭繼續工作兩分多鍾後,也熄火脫落。接著未級火箭點火工作,直到把效載荷送入繞地球的軌道。

東方號火箭因發射東方號宇宙飛船而得名,1959年1月2日試飛,發射成功月球1號探測器。後來又4次用於發射動物衛星艙的試驗,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地球軌道飛行。截至1980年,東方號火箭總共發射了85個航天器,其中包括5艘載人飛船。在東方號火箭的基礎上,1961年又研製成功閃電號和聯盟號兩種系列火箭。

閃電號以改裝後的東方號三級火箭,再加上第四級構成,火箭全長42.8米,起飛重量300噸,其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最高達到7噸。1961年2月4日首次發射成功,隨後相繼用來發射了7個金星號,10個月球號,1個火星號探測器和數十顆閃電號通信衛星。

聯盟號火箭系因發射聯盟系列載入飛船而得名。它是由東方號三級火箭改進第三級後的新型三級運載火箭。總長49.3米,起飛重量310噸,近地軌道地運載能力為7.5噸。1963年11月16日首次發射宇宙22號衛星成功,1964年和1965年又先後用來試驗發射兩艘上升號載入飛船。1967年開始用來發射聯盟號,聯盟T號系列載入飛船和進步號自動貨運飛船。

旋風號運載火箭

1966年開始發展。謝爾登編號系統對「F」型火箭的描述不夠准確。依照慣例,該型火箭用它第一次發射的衛星名稱命名。它以採用可貯液體推進劑的第二代洲際彈道導彈SS-9為基礎發展而來。直到1977年,所有的旋風運載火箭都在拜科努爾發射。旋風火箭第一級直徑3米,載荷整流罩直徑2.7米。第二級採用RD-219推力可調發動機,最大推力90,000 千克。推進劑為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第二級空重1,500千克。大多數時候,第二級會為載荷做適應性修改,成為載荷的一部分,這一點和美國的阿金納上面級很相似。發射條件:氣溫-40℃ ~ +50℃,風速小於20米/秒。載荷對接完成後發射准備時間最長24小時。

SL-10 (F-1r) 第一次使用是在1966年9月,它發射「宇宙U1」(U代表不公開發射)進行「部分軌道轟炸系統」的測試飛行。它將彈頭送入軌道,經南極上空,繞地球運行不到一周後就重返大氣層,這樣就可以出其不意地打擊美國的目標。F-1r中的r意為反推火箭。

SL-11 (F-1m) 發射RORSAT衛星,即海洋雷達偵察衛星。衛星與火箭上面級合為一體,上面級裝有離子發動機,用於精確地維持軌道高度。F-1m中的m就代表這種機動系統。

SL-11 (F-1s) 發射EORSAT衛星,即海洋信號偵察衛星。和RORSAT任務一樣,F-1sd的上面級也承擔著精確維持EORSAT衛星軌道的任務。EORSAT的運行周期是93.5分。RORSAT衛星和EORSAT衛星配合工作,對美國海軍艦只進行探測、跟蹤、定位。

SL-14 (F-2) 取代聯盟火箭發射電子偵察衛星、「流星」氣象衛星和部分民用衛星。低軌道運載能力5,500千克。F-2是F-1增加第三級而來。高39.27米。在拜科努爾發射時,軌道傾角75.8°從1977年首次發射到1987年,63次發射僅有2次失敗。到1992年,共進行97次發射,成功93次。

天頂號中型運載火箭

天頂號是前蘇聯的一種中型運載火箭,主要是用來發射軌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軍用和民用衛星、經過改進的「聯盟號」TM型載人飛船和「進步號」改進型貨運飛船。天頂號II型是兩級運載火箭,其一子級還被用作「能源號」火箭助推級的助推器。天頂號III型是三級運載火箭,它在二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遠地點級,用於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其它高軌道或星際飛行軌道。2型與3型用的一子級和二子極是相同的。

天頂號是前蘇聯繼「旋風號」後第二個利用全自動發射系統實施發射的運載火箭。在發射廠,火箭呈水平狀態進行總裝、測試、轉運至發射台。所有發射操作, 包括火箭離開總裝測試廠房,由鐵路轉運至發射台、起豎、 連接電路、氣動與液壓系統、測試、加註推進劑、點火等都是按照事先確定的程序自動進行的。

天頂號II型最大長度57米,最大直徑3.9米。天頂號III型最大長度61.4米,最大直徑3.9米。閃電號和聯盟號運載火箭

能源號運載火箭

能源號運載火箭是前蘇聯的一種重型的通用運載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飛質量與推力最大的火箭。

能源號運載火箭的主要任務有:發射多次使用的軌道飛行器;向近地空間發射大型飛行器、大型空間站的基本艙或其它艙段、大型太陽能裝置;向近地軌道或地球同步軌道發射重型軍用、民用衛星;向月球、火星或深層空間發射大型有效載荷。

能源號運載火箭長約60米,總重2400噸,起飛推力3500噸,能把100噸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火箭分助推級和芯級兩級,助推級由四台液體助推器構成,每個助推器長32米,直徑4米;芯級長60米,直徑8米,由四台液體火箭發動機組成。發射時,助推級和芯級同時點火,助推級四台助推火箭工作完畢後,芯級將有效載荷加速到亞軌道速度,在預定的軌道高度與有效載荷分離。爾後有效載荷靠自身發動機動力進入軌道。

能源號運載火箭成為前蘇聯運載火箭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1987年5月15日,前蘇聯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成功一枚超級運載火箭。它的總設計師古巴諾夫披露了這種巨型火箭的細節:火箭長約60米,總重2400噸,起飛推力3500噸,能把100噸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這種命名為能源號的運載火箭由兩級組成。第一級捆綁4台液體助推火箭,高39米,直徑4米;第二級為直徑8米的芯級,由4台液氫液氧發動機組成。發射時,第一,二級同時點火,第一級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後,由地面控制脫離芯級火箭回收,經修理後可重復使用50次;第二級即芯級火箭可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運行。

1988年11月15日,能源號火箭將不載入人的暴風雪號太空梭載入太空軌道飛行,成為前蘇聯運載火箭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質子號運載火箭

質子號運載火箭(俄語:Протон)是蘇聯研製的大型運載火箭系列的名稱,該系列也被稱為Д運載火箭。「質子」號火箭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是蘇聯及其航天力量的繼承者俄羅斯在發射大型航天器時的主要運載工具。由於Н-1探月火箭的研製失敗和對能源號運載火箭的棄用,質子號火箭實際上成為俄羅斯現在擁有的發射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以橫向比較而言,質子號系列中最大型的產品的運載能力遠遜於能源號和美國阿波羅計劃中使用的土星5號火箭,與美國的大力神4型及歐洲航天局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處於同一水平,強於中國和日本所研製的任何一種火箭。俄羅斯與烏克蘭研製的安加拉號,以及美國最新研製的宇宙神5型箭中的某些型號,其運載能力可能也強於質子號。

在前蘇聯的航天活動中,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最為頻繁,它是目前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火前之一。它先後研製有二,三,四級3種型號。最大一種四級火箭全長44.3米,底部最大直徑7.4米,起飛重量800噸。第一級由6台助推火箭組成,中心是一個直徑較大的氧化劑箱,四周捆綁6個燃料箱,起飛推力達1000噸。第二級高約13.7米,裝有4台發動機,總推力為240噸。第三級高6.4米,裝1台發動機,另有4台校正航向的可控微調發動機。第四級高5.5米,裝有1台封閉式循環發動機,可二次點火。這種火箭可將21噸重的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1965年7月16日,質子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將一顆重達12.2噸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1年4月19日以發射成功重17.5噸的禮炮1號軌道站。從1971年到1973年相繼發射了6個火星號探測器。1974年發射第一顆靜止軌道衛星宇宙637號。1975年到1983年陸續發射了金星號探測器,1984年發射兩個維加號哈雷慧星探測器,1986年又把第三代軌道站和平號送入太空。這一系列發射紀錄,表明質子號火箭對於前蘇聯航天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前蘇聯的領土上有三座航天城:拜科努爾,卡普斯丁亞爾和普列謝茨克。其中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最負盛譽。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位於莫斯科東南2100千米的今哈薩克共和國的丘拉坦沙漠地帶,始建於1955年,佔地廣闊,裝備齊全。
在這里,火箭飛行路線可跨過朝東和東北方向的一片杳無人煙的寬闊地帶,空間軌道在蘇聯境內就有幾千千米,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上的赤道上空為止。由於它在前蘇聯境內屬低緯度地區,有利於將各種航天器發射入軌。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第一艘載人飛船都從這里飛上太空,後來的聯盟號系列載入飛船,禮炮號和和平號軌道站,還有部分人造衛星和月球號,金星號,火星號空間探測器也都從這里發射進入太空

起飛號系列運載火箭
在介紹宇宙號火箭時曾提到,1997年12月,俄政府決定由俄航空航天局全面負責運載火箭系統。該局後來成立了發射服務公司,專門負責俄小型運載火箭的市場開發和彈道導彈轉為運載火箭的工作,其中包括起飛號小型運載火箭的市場開發和發射操作。
起飛號是一種五級運載火箭。它是由使用固體燃料的洲際導彈RS-12(SS-25)改造而來的。該火箭價格低廉,很有競爭力。但由於俄內部管理原因以及復雜的批准程序,起飛號火箭的研製進度受到了一定影響。另外,1993年和1995年的兩次試飛均告失敗,也影響了該火箭的研製進度。
1996年10月,俄羅斯與加拿大阿克瑞特宇航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同意在加拿大北部的馬尼托巴地區建設發射場,使用起飛號火箭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但由於雙方政府方面的原因,此項目擱淺。
發射服務公司介入起飛號火箭推銷工作後,力圖排除干擾,但成效不很明顯。到1997年12月24日起飛1火箭在斯沃博德內發射場成功發射,將美國地球觀察公司的「晨鳥」遙感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項目才有了一點起色。
1999年4月,俄羅斯與以色列西印度洋空間公司簽署了用起飛號火箭發射3顆「地球資源觀測衛星」(EROS)的合同。但由於衛星方面的原因,直到2002年7月,才完成了其中的一次發射任務。另外,起飛號火箭還發射了瑞典宇航公司的「奧丁」科學實驗衛星。

第聶伯號系列運載火箭
第聶伯號系列運載火箭是由洲際導彈RS-20(SS-18)改造而來的。根據俄羅斯和美國達成的反彈道導彈協議,RS-20彈道導彈在被銷毀清單之列。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政府於是成立專家組,對RS-20導彈轉為商用運載火箭——第聶伯號進行了可行性研究。
第聶伯號系列火箭有三種型號。第聶伯1採用了原導彈所用的「拖拉式」有效載荷分離方法,而第聶伯M將改用常見的推進式有效載荷分離系統。第聶伯3配備了旋風號火箭所用的S5上面級。所有發射均在拜科努爾發射場進行,採用發射井方式。第聶伯號系列運載火箭的低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4000千克。
第聶伯號系列運載火箭研製任務完成後,授權美國固體火箭生產商ATK錫奧科爾公司負責市場開發。它的發射費用僅有800~1100萬美元,一度受到一些歐洲國家科學實驗衛星項目的青睞。據報道,歐空局的「低溫星」項目和德國的「大地SAR-X」項目均選擇了第聶伯號火箭來承擔其發射任務。美國跨軌道公司也計劃使用第聶伯號火箭發射其第一顆商用月球衛星「開路者」。該衛星可向地球轉發月球表面的數據和圖像。1999年4月,第聶伯1首飛獲得成功。2000年9月進行了第二次發射。

呼嘯號運載火箭
1991年冷戰結束後,UR-100N(SS-19)型洲際導彈成為前蘇聯轉為商用運載火箭的首批洲際導彈。該項目被命名為「呼嘯號」。轉換後的呼嘯號火箭配和風K或和風KM上面級,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可以把1800千克的有效載荷送至200公里、傾角63度的低地軌道。1994年和1995年間,赫魯尼切夫中心與德國原戴姆勒-克萊斯勒宇航公司聯合成立了歐洲呼嘯合資公司,負責呼嘯號火箭的市場開發。
為了驗證UR-100轉為航天運載火箭後的能力,1990年11月20日和1991年12月20日,呼嘯號火箭分別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的發射井進行了兩次亞軌道試飛。1994年12月26日,該火箭在拜科努爾進行了首次正式飛行,將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00年5月16日,配備新型上面級和風KM和安加拉號火箭整流罩的呼嘯號火箭終於在普列謝茨克進行了首次發射,成功地將兩顆模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呼嘯號是一種三級液體燃料火箭。全箭長29.15米,第一和第二級直徑為2.5米,整流罩直徑2.6米,起飛質量107.4噸。上面級和風KM具有再次啟動功能。由於發射准備時間短,發射靈活性高,呼嘯號很適於發射地面備份衛星。
呼嘯號火箭的第一次商業發射是2002年3月17日進行的。這次發射成功地把美國航宇局的兩顆科學衛星送入軌道。隨後,它在2002年6月20日發射了兩顆銥星。截至2003年底,呼嘯號火箭共進行了8次發射(包括兩次亞軌道試飛)。2003年6月30日,它曾進行了一次一箭九星發射,用戶分別來自俄羅斯、美國、捷克、加拿大、丹麥和日本等。

『拾』 美俄航天技術有什麼差別 那個更先進

航天事業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從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航天理論算起,他是1903年出了一本書,從那個時候算起,現在已經有105年了。如果真正從蘇聯1957年開始航天發射,也有51年的歷史了。在開始,蘇聯和美國的基礎相差不多。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進行火箭的探索,美國也進行火箭探索。當時在蘇聯以科羅廖夫,即後來的航天總設計師,領頭進行火箭研究。美國1926年3月26號,就發射了世界第一枚液體火箭。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兩個國家已經開始起步了。真正投入實踐,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有一個火箭專家叫布勞恩,也是很有名的火箭專家,他為德國研製成功了V2導彈,也叫V2火箭。但是V2導彈並沒有挽救德國法西斯的命運。德國法西斯投降以後,蘇聯和美國,在他們技術的基礎上,再加上這兩個國家過去火箭技術的基礎,在冷戰中互相競爭,這樣,促成了火箭技術有一個飛躍的發展。如果從1945年到1957年第一枚洲際導彈發射,也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開始了真正的航天事業。
在冷戰中,這兩個超級大國進行競爭。他們首先從軍事上要取得優勢。軍事上的優勢,當時導彈是最先進的武器,必須要掌握這個武器。導彈是在火箭技術上發展起來的。蘇聯到1957年的時候,在科羅廖夫的領導下,1957年8月,發射了第一枚洲際導彈。到10月4號,蘇聯用P-7洲際導彈改裝成運載火箭,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把P-7導彈改裝成衛星號火箭,發射成功了第一顆衛星。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提出來要發射衛星,美國和蘇聯都在准備,但是互相都不知道。蘇聯發射成功以後,美國不太相信。後來蘇聯發射成功以後,美國有一點慌張了,趕快要追上蘇聯。蘇聯是統一領導的,集中全國的力量來研究。美國人是分散的。美國海軍在研究先鋒號火箭,這在蘇聯第一顆衛星發射之前,每一次都試驗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轉向布勞恩領導的陸軍研製紅石導彈,在紅石的基礎上,研究出一種丘比特C運載火箭。在1958年1月31號,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三個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衛星。衛星叫探險者一號。這兩種火箭的水平也差不了多少。但是由於競爭的關系,當時誰都想爭得第一,想以此稱霸世界,來顯示他的威力。
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過後,兩個國家都在准備載人航天,想把人送上太空去。也是蘇聯走到了前面。兩個國家都在競爭,蘇聯是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的東方一號飛船是由東方號運載火箭發射上去的。美國原來也不知道它能夠先發射,加加林上天以後,美國又慌張了。美國接著又發射了,1961年5月5日發射了由航天員謝潑德乘坐的飛船,沒有到軌道上,是直上直下的飛行。第二次又發射了一次,格里索姆坐在水星5號飛船上面,也是直上直下的飛行。大家都知道要上軌道,必須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他們達不到這個高度,只做了兩次亞軌道飛行以後,在1962年2月20號,水星6號飛船才把第一個航天員格倫發射到軌道上去了。在載人航天的競爭中,蘇聯又走在了前面,美國又落後了幾個月。這種競爭,我們看來也不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航天技術也差不了多少,只是在競爭中誰先一步,誰後一步。
美國也不能老是落後,國內的科學家也不會答應。在1961年5月25日,美國肯尼迪總統提出來,在十年之內,要把人送上月球。實際上蘇聯也想把人送上月球。這些都是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的。兩個國家都有這個計劃。美國下了這個決心以後,集中力量很快攻克了載人登月技術。所以它確實在十年之內就把人送上月球了。到1969年7月16日發射了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把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送上了月球。登月首先要有更大推力的火箭。美國在布勞恩的領導下,研製出了土星五號運載火箭,能夠把人送上月球。蘇聯研究了H-1火箭,H在俄文裡面就是運載器的意思。在研製的過程中,發生了幾件事情,一個是它研製的H-1火箭比土星五號還要復雜,難度大。時間上可能沒有來得及。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負責研製登月飛船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在1966年1月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有很多技術沒有攻克下來。到美國1969年發射了第一艘登月飛船的時候,蘇聯已經實驗了兩次的登月火箭都失敗了。美國登月成功之後,蘇聯還想趕上,後來又進行實驗。再實驗了兩次,又失敗了。到1972年,美國登月活動已經結束了,蘇聯還沒有辦法,所以就把這個項目下馬了。1974年的時候,就完全停止了這項工作。本來兩個國家在技術上差不了多少。就看誰掌握得好,誰條件稍微好一點,就能夠走在前面。這一次蘇聯在登月的進程中是落後了。
美國也搞了一個空間站,但是不是很成功,他就另闢蹊徑,就研究太空梭了。俄羅斯主要研製空間站。兩個國家走的路不一樣。國際空間站是在這個基礎上,兩個國家合作起來搞的。太空梭本來蘇聯也搞了,但是蘇聯在1988年11月15日進行了一次不載人飛行。看見太空梭比美國落後多了。因為美國1981年4月12日第一次載人飛行就成功了。蘇聯1988年11月15日才進行不載人飛行。它就不再搞了。蘇聯就搞空間站,長期在太空中運行的,用飛船載人、載貨上去,在空間站上進行活動。在這個階段,兩個國家發展的方向不一樣。
國際空間站是世界上總共16個國家共同發展的項目。過去俄羅斯和美國研製空間站已經很有經驗了。美國曾經研製空間站叫自由號,但是因為它集中力量在搞太空梭,所以空間站的進展很慢。到了1988年的時候,兩個國家覺得可以聯合起來。因為它們曾經在1975年的時候進行過載人飛船的聯合飛行。所以把兩個國家的技術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由於經費上的問題,做這樣大的項目,耗費的經費也很多。所以把大家組合起來,1988年決定研製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主要的是美國和俄羅斯。俄羅斯已經有基礎了,所以它1998年的時候,11月份發射了第一個艙,用它的火箭發射了國際空間站的基礎艙,叫曙光號。美國半個月後,發射了節點艙,叫團結號。這兩個艙太空組裝起來,形成了國際空間站的雛形。俄羅斯2000年發射了星辰號服務艙。這三艙組合起來,基本上形成了國際空間站的雛形,可以載人活動了。在這個基礎上,靠雙方的技術和合作,再聯合其他一些國家。在這之前,美國和俄羅斯進行了太空梭和和平號空間站的九次對接飛行,先做一些實驗,能不能適應。因為兩個國家研製的東西能不能夠匹配,要進行一些整合。所以到1988年開始研究,1998年就開始正式實施。這三個艙組成了國際空間站的雛形之後,就能夠載人了,能夠發射航天員到上面活動了。從1998年到現在,一共十年。現在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已經有一半多的工程竣工了,完全可以載人活動。現在已經有12批長住航天員。這些航天員一上去就是半年。當然也包括其他國家。例如最近,日本製造的一個希望號實驗艙上去了。前一段時間歐洲的哥倫布號艙上去了。還有義大利的萊奧納爾多號後勤艙,最近美國有和諧艙。國際空間站是由很多艙組成的。用支架和橫梁對接起來,形成一個大的空間建築。建成以後,可能要達到400多噸。現在已超過200多噸了。國際空間站的運行也有很多問題,特別是到一定時間就要發射飛船或太空梭把人送上去,還有一定時間要載一些貨物上去補充。人在國際空間站的時候曾經鬧過糧荒,沒有東西吃了。另外,還要送上一些燃料,使空間站能夠提高它的軌道,不要掉下來。很多事情需要做。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也經歷了很多的困難。但是現在終於堅持下來了。原來預計要到2010年結束進程,現在估計要推後一點。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載人航天用什麼火箭發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