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歷史書怎麼評價中蘇

俄羅斯歷史書怎麼評價中蘇

發布時間:2023-04-17 10:47:21

① 如何正確評價蘇聯社會學被否定的歷史

2007年,俄羅斯新出版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歷史1900—1945年》。這兩本書的出版有俄羅斯官方背景、有俄學術界權威機構認可,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近年來俄羅斯民眾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新觀點。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社會思潮從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時代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唯心主義,到今天逐步還歷史的公正,這是歷史辯證法邏輯力量的彰顯。
一、新教科書歷史地辯證地對蘇聯體製做出評價
1.充分肯定在蘇聯體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否認蘇聯解體是因為「這個體制已經喪失了發展的潛力」。教材寫道:蘇聯「對全世界千百萬人們來說,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會的榜樣和方向」。據《新俄羅斯晴雨表》刊物2005年第14期登載的調睜簡查表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每年民調表明,高達70%的民眾對蘇聯體制持肯定態度。教材指出:「斷言說蘇聯體制不能改革、必須被摧毀,這種說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同時,新教材參考書沒有迴避對蘇聯體制弊端的批判,如「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一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對斯大林的個人崇余亂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壓抑了地方、企業、個人的生產積極性」。
2.指明斯大林體制與列寧體制的關系。蘇共二十大以後,在學界形成一種看法:認為斯大林在經濟上違背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政治上背離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從而把斯大林時期的體制與列寧對立起來。斯大林確實放棄了新經濟政策,但判斷這個「放棄」正確與否,不能僅僅看他是否符合列寧的教導,而要看它是否合乎當時的實踐。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對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做出新的解釋,肯定了新經濟政策在較短時間恢復國民經濟方面的貢獻,高度評價「新經濟政策乃是人類第一次以國家調節市場的嘗試」。但同時指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在於解決蘇聯經濟盡快的工業化市場任務,建立工業化社會的基礎。但它沒有能完成這一任務,它並沒有保證持續不斷地供給國家工業、軍隊、城市所需的糧食和原料,經濟杠桿的作用沒有得以發揮,工業化要求每年基本建設的投資增長遠比新經濟政策能給與的多得多。這就決定了新經濟政策的命運。所以新經濟政策不是被「取締」的,而是由於它不能夠承擔如此沉重的任務被「壓垮」了。
工業化中取得的成就,證明斯大林實行的這個「轉折」總體上是正確的,盡管在工業化、集體化中確實存在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至於對斯大林政治體制的評價,書中寫道:蘇聯體制的「基本成分是在1917—1920年之間產生的,1920年經歷了某些變化,在1930年代末最終形成。這個體制的主要之點是:共產黨是社會的主導政治力量;黨領導政府(蘇維埃);承認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群眾社會組織(工會、共青團等等形式)被視作共產黨影響非黨群眾的工具;權力鎮壓機構;國家機構對經濟生活的集中管理;黨和國家的眾多宣傳機構力圖使共產主義世界觀成為唯一的、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列寧、斯大林執政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策略上或許有所不同,但新的歷史教材認為列寧——斯大林體制的實質是完全一樣的。
俄羅斯歷史新教材除特別強調以下問題:
一是以能否解決當時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作為評價斯大林體制標準的問題。2008年教材寫道,當時蘇聯社會「解決巨大的任務要求具有動員型的國家政治體制的保證。在軍事年代建立起的這種體制能夠保證集中現有的資源用於最主要的地方。這種把強制手段和煥發出的熱情相結合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解決了國家悉毀褲在20年代末面臨的問題」。
二是「我們在30年代究竟建設的是一個什麼社會」的問題。教材指出,以往對這個問題通常的回答是:蘇聯建立的是一個動員型的政治體制,沒有這個社會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工業市場的問題。但這樣的回答還嫌太簡單。針對社會上對斯大林體制性質爭論的焦點,教材寫道:30年代中期或者說末期的蘇維埃社會,既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模式,也不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乃是獨特的、建築在工業化、國家管理經濟、社會主義國家三個基本原則下的非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是工業化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
三是30年代民眾的心理和社會精神面貌。教材駁斥了「認為30年代蘇聯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的說法」。指出:最初幾個五年計劃的成果和廣大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發自內心的勞動熱情分不開,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不可能明白1920年底到1930年這段時期的特點。廣大民眾這種熱情是建築在他們具有革命的理想:確信他們將把蘇聯社會建設成一個普遍公正、平等的社會。教材寫道:「事實上,正是在我們國家第一次實現了這個目標」。戈爾巴喬夫等人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種蔑視歷史事實的行徑終究受到俄羅斯社會的唾棄。
二、在斯大林評價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
斯大林是蘇聯歷史上爭論最大的人物。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論,並非只是因為帝國主義者的攻擊,而是因為甚至在那些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績的政黨中,一說到斯大林似乎也底氣不足。由於戈爾巴喬夫等人對斯大林的進一步醜化,1988年俄羅斯的民意調查統計顯示,斯大林在蘇聯所有領導人中評價最低,對其持肯定態度的只佔8%。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為什麼斯大林的錯誤顯得如此不可原諒?這里始終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清洗」。由於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對斯大林的瘋狂攻擊,而當時關於「大清洗」的一些客觀事實和數據沒有公布,加之這些話出於蘇共領導人之口,一時間「濫殺無辜」的惡名不僅使斯大林,也使全世界共產黨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隨著俄羅斯近年來對歷史事件的逐漸澄清,對斯大林在「大清洗」問題上的評價開始還歷史真實面目。2008年8月版俄羅斯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一方面承認「大清洗」問題發生的嚴重性,認為「大清洗」是「所有課程中最為沉重的課題」;但和以前對它全盤否定的態度不同,認為「大清洗」有必要性一面,這個問題充滿矛盾,必須辯證看待。
書中認為,最重要的是「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大清洗」的客觀因素。由於黨內一些人對斯大林加速現代化方針的對抗,因此當權者擔心失去對形勢的控制乃是實行「大清洗」最主要的原因。教材認為:根據1936年制定的新憲法,以前因政治原因失去了選舉權、而又不屬於斯大林政權同盟者的人,將重新得到選舉權。這就使當政者擔心:黨面臨失去「黨管幹部」的控制。如果破壞了這條原則,在社會上已經發展起的各種反對勢力、黨派和思想潮流影響下,黨就會失去壟斷地位。這不僅會威脅斯大林的領導,甚至可能使一些領導人遭到肉體消滅。教材參考書進一步指出,在黨的十七大選舉中已經顯示了這個端倪,使執政者感到了政治不穩定的威脅;國外僑民團體積極的反蘇活動增加了這個威脅感;其他國家發生的「第五縱隊」的活動,特別是西班牙的例子,也引起蘇聯領導人的擔心;軍隊領導人中的那些完全存在的消極情緒也不能不引起當政者的注意。而這在發生了針對國家領導人的恐怖暗殺活動後形勢顯得特別緊張。基洛夫的被刺成為這種擔心的催化劑。和黨內普遍蔓延的「右傾」思想(布哈林等人)作斗爭不僅涉及思想斗爭、也涉及政治斗爭。斯大林不知道下一個暗殺對象是誰,所以必須對不能成為他的夥伴的對手實行打擊。教材參考書特別強調,動員性的體制要求的不是各持己見的領導層,而是決不懷疑上層決策的正確並能堅決完成它的一切決議的領導層。這是實行「大清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大清洗」的主觀因素。認為這是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理論原則和實踐、也和斯大林個人品質有聯系。教材參考書認為,重要的是對學生講明,斯大林是在具體歷史形勢下採取的行動。他作為這個制度的領導者、保衛者,作為要把國家變為工業國,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國家管理體制最堅決的擁護者,作為在即將面臨一場大戰威脅的國家的領袖,他的行為是完全合理的。而當斯大林剛剛感到社會磐石般團結的模式已經形成,「大清洗」就立即停止了。這發生在1938年夏。
教材並不否定「大清洗」也產生了消極後果,但認為這主要由貝利亞造成。教材寫道:「很快大清洗變形,完全成為另一種性質和負有另一種使命。這是在貝利亞擔任內務部領導後。清洗超出了從前的范圍。提出清洗要服務於工業發展任務。根據內務部指示要保證有計劃的逮捕一批對於解決國防任務所必需的、以及在遠東和西伯利亞負有另外任務的專家和工程師。清洗變為解決經濟任務的實用工具。當然,不可能對此進行辯護和解釋。但是也清洗了那些消極怠工的人。」
從辯證的角度看待「大清洗」問題。這就是當前俄羅斯史學界新的觀點。由此也多少洗刷、減輕了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被強加的罪名。
2.斯大林與農業全盤集體化。如果說對工業化的成就過去大多數人還是認可的,那麼對斯大林的農業全盤集體化政策則多數人是否定的。其中兩個主要理由是:在集體化過程中採取了一些強制措施,導致一些無辜民眾的傷亡;同時由於取消了小農私有經濟,經濟結構的單一化對蘇聯農業長期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從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看,應當說,這兩個原因確實存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因素。但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評價存在的弊端是:把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一促進俄羅斯現代化同一進程的評價截然分開。這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對事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原則的,是以今天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評價農業集體化。
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一反傳統觀點指出,農業全盤集體化乃是解決工業化所需資金、而新經濟政策又無法解決的一種辦法。它當時對農民生活來說是帶來些損害,但舍此別無其它選擇。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了這個觀點。
首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要求加快發展速度,但蘇聯沒有從國際勞動分工中得到利潤,而國內小農經濟又不能滿足對資金、勞力和商品糧的需求。這樣,在國民經濟結構上出現大工業發展和分散的、技術落後的小農經濟制約的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使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還不僅僅在於建設工業化強國,而是為了在即將來臨的世界大戰前建立起統一的軍工綜合體,舍此不能夠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次,蘇共工業化的方向與俄羅斯傳統有效方法,即在彼得大帝時期形成的重工業優先和高速度發展的方法一致。這套方案要求國內具有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源泉。
第三,全盤集體化也有調整與民族地區土地關系的考慮。此前民族主義分子是和單個的俄羅斯土地出租者打交道,全盤集體化後只能和受到國家監督的公有土地制聯系。
第四,過去否定農業全盤集體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1930年在農村造成的飢荒。教材特別指出,飢荒並不是政府造成的,這和當時的天氣條件以及集體化進程沒有完成有關。
教材比較了世界上其他國家。指出它們在實現工業化方面付出的代價確實比蘇聯要少,但完成的時間卻長得多。對於30年代的蘇聯來說這種方案不可取。由此可見,俄羅斯新版歷史教材對過去強加於斯大林的兩個主要「罪行」進行了辯護。同時還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的工業化和文化革命,使蘇聯不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劇提高,而且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蘇聯在科學發展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際上消滅了失業現象,等等。所以,新教科書稱「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
三、盲目崇拜西方教條主義的惡果
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和葉利欽執政初期,奉行盲目崇拜西方的政策。俄羅斯形成了一批親西方的階層,正是這些人力圖在俄羅斯樹立起西方的良好形象,他們對美國的傾向和喜好曾是戈爾巴喬夫執政和葉利欽實施親美的對外政策方針的思想基礎。但這種不顧俄國國情照搬西方模式的教條主義夢想很快被現實撕得粉碎。西方並未因為「共產主義的消失使俄羅斯成為美國的朋友」,仍然繼續打壓俄羅斯。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俄羅斯恢復經濟和政治實力,她將成為美國的競爭者和對手;這將不是意識形態的競爭,而是超級大國的競爭」。
新教材寫道:「90年代末的科索沃危機和車臣武裝行動的恢復及其他因素,導致俄羅斯聯邦與西方國家關系惡化,十年之內第一次出現了西方以經濟、政治甚至是軍事制裁的形式直接干涉俄羅斯內政的可能。這一切都證明,西方在對俄關繫上採取了嚴重的敵對立場,雙重標准政策證實了這種觀點。同樣是在1990年代,歐洲國家和歐盟機構開始積極批評俄羅斯的人權狀況,尤其是針對車臣和整個高加索地區。但問題是他們長期忽視波羅的海地區講俄語居民權利遭受侵犯的現象。」現實的這些變化使得「俄羅斯社會重新評價西方夥伴的行為」,他們開始反思俄羅斯不斷向西方妥協究竟得到了什麼。
美國違背許諾,沒有為正在進行民主化的俄羅斯提供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援助。蘇聯「專制制度」垮台後,在俄羅斯並沒有出現某種新的馬歇爾計劃,即西方對「最年輕的民主國家」的援助。在1948—1952年間,美國人曾慷慨解囊對西歐提供這樣的援助,拯救了西歐的民主國家。「馬歇爾計劃——1951年的13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000億美元——等於美國2%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給俄羅斯的援助只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005%」。西方實際上並不希望俄羅斯恢復本國的經濟。
盡管軍事對抗已經結束,但是美國擴大了北約在東方的行動區域,直逼俄羅斯邊界線。1990年7月,美國總統老布希在給戈爾巴喬夫的私人信件中這樣寫道:「北約准備與您在建設新歐洲方面進行合作。」美國總統許諾逐漸對北約進行改革,西方至少兩次允諾不利用復雜的態勢來獲取針對東方的地緣政治優勢。政治上的允諾很快被證明不過是曇花一現。
不僅如此,獨聯體國家中發生的「顏色革命」,即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喬治亞的「玫瑰革命」、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也是美國政策導致的結果。
教科書從對西方態度的變化進一步引申出對蘇聯解體及其後果的重新評價。它指出,如果北大西洋聯盟以向東方擴張作為對華約組織的解散及蘇軍從德國和波羅的海地區撤出的回應;如果得到的結果是波蘭的坦克轉而對付俄羅斯,位於波羅的海國家的機場縮短了戰斗機和巡航導彈飛抵俄羅斯的時間,那末是否值得摧毀華約組織和經互會?是否值得拆散蘇聯?在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局勢的壓力下,俄羅斯親西方知識分子階層逐漸消散。根據社會輿論調查結果,如果1993年有近74%的俄羅斯人對美國持正面評價,那麼10年之後,持這種觀點的人數不到受訪者的50%。以上所引俄羅斯歷史新教科書,是經過國家權威部門認定、俄羅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學協會批准出版的,代表了當今俄羅斯主流意識形態觀點。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歷史所所長、研究員)

② 俄羅斯的歷史教科書上是如何描述19世紀中後期對中國領土的佔領的

俄羅斯8年級的<俄羅斯19世紀歷史>課本

第27章,19世紀60-70年代的對外政策,第11節,遠東:
在遠東地區,俄羅斯外交的主要對象是中國和日本。 1858年,俄羅斯和中國簽署了璦暉劃界條約,將阿穆爾地區劃歸俄羅斯,1860年,簽署 「北京條約」,烏蘇里江地區劃歸俄國。

第32章,19世紀80-90年代的對外政策,第5節,俄羅斯與中國的瓜分:

日本取得對華戰爭勝利後,俄中關系有所好轉.1896年,俄中簽署為期15年的同盟條約.獲得了修建由赤塔經滿洲里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東鐵路的租約......因與日本關系的交惡,俄無法使用日本的港口,俄政府遂考慮在遠東獲取不凍港的可行性.....在對華關繫上,陸海軍大臣的強硬派觀點占據上風,1897年,俄艦隊進駐旅順港.1898年3月,中國政府在俄壓力下,租建給俄包括旅順和大連在內的遼東半島南部地區.至此,俄羅斯獲得了太平洋地區的不凍港,但付出的代價是俄日關系的惡化以及中俄同盟的削弱.

③ 俄羅斯歷史教科書是如何評價俄羅斯領土擴張歷史的

自從862年魯里克建立王朝以來,俄羅斯已經擴張了1156年。它不會每年都擴張,但一旦有機會,它就會擴張。恩格斯說:「沙皇俄國可以做很多事情。」這是否意味著俄羅斯是個壞國家?

就時間而言,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涉及到俄國歷史教科書,但它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那是什麼?

④ 日本、俄羅斯和越南,是如何在教科書上描述對越反擊戰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越關系趨於惡化,越南開始頻繁入侵中國邊境,中國的領土主權安全受到強烈威脅,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這場戰役不到一個月,我軍就沉重打擊了越南霸權主義的囂張氣焰,達成了戰略目的凱旋。

面對這種可恥又可笑的行為,大家都知道是越南沒有尊重史實。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含肢越兩國的關系恢復正常後,邊境問題也得到解決,兩國也就對這場戰爭選擇了擱置,沒有在國內大肆宣傳。不過,無論何時或站在何種角度,脫離現實扭曲真實歷史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⑤ 如何評價蘇聯

全盛時期的蘇聯,除了擁有讓世界戰栗的軍事實力之外,在科學領域也有著一騎絕塵的成就,更可怕的是,它所代表的「主義」 傳遍世界各地,從歐洲的工廠到南美的橡膠林,從亞洲的農田到北美的牧場,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其虔誠的追隨者。


當然,這些也不是毫無條件的,是新中國在朝鮮戰場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尊重和認可,但如此全方位的援助,即便放在70年後的今天來看,也太不可思議了,也難怪西方說:蘇聯在中國大地上再建了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


中國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將至少晚10年!10年,有多大的變局,大家可以想像。


除了這些落到實處的援助,蘇聯帶給這個世界最大的遺產,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這才是蘇聯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是美國最懼怕蘇聯的地方,因為一個國家實力再強,也很難深入輻射到全世界所有地區,但「共產主義」是一種超越人種、民族、國家的信仰,無論你是在西歐的咖啡館里端盤子、還是在東亞的工廠里擰螺絲、或是在北美的農場里割小麥,只要有壓迫和「鎖鏈」,「共產主義」就有可能將所有人聚集在一起。


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是很難想像出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和社會制度,能影響和輻射大半個人類世界,讓上千萬、上億人甘心為之赴死。

⑥ 俄羅斯課本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

中國文化由於其歷史悠久,經過歲月的沉澱,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那麼別的國家是如何描述中國的歷史的呢?這似乎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當然,鑒於國際形勢關系,我們有理由相信俄羅斯在歷史課本中如此崇尚中國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所以我們不能夠就這樣沾沾自喜,要居安思危,只有時刻警惕,才不會從高處跌落。

⑦ 為什麼俄羅斯歷史學家都認為赫魯曉夫對中國已經仁至義

那就是支援中國戰斗機機種。主動給的中國比中蘇姿簡事先跡蔽褲談好的另一種先進的。先說的是米格-15,後是主動給的更好的米格-17.就是我國後來的殲-5.實際這也是赫……對中國的一種「回報」。當時赫在蘇聯領導地位不是很「穩」。需要國內支持,也需要其他社會主義兄弟國家國外的支持。中國對其並首給予了支持。所以他要報答一下。

⑧ 現在的俄羅斯教科書中,怎樣評價蘇聯歷史的

去看俄羅斯教科書。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文縮寫:СССР),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並而成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其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的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隨即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的世界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為標志,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在政治斗爭中獲勝的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至此,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歷史書怎麼評價中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