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應對冷凍災害,可採取哪些防災減災的措施
一是帶好口罩和圍領,二是盡量少外出,三是在家用老式烤爐時注意二氧化碳中毒,四是注意農產品防凍處理
❷ 預防洪水災害的措施有哪些
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台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牆等高的地方暫避。
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准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紮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4.如已被捲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5.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
6.洪水過後,要做好各項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疫病的流行。
❸ 目前中國有哪些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措施
第一,要加強部門間的資源統籌和信息共享,進一步的明確中央和地方在救災管理當中的事項劃分,要落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強化屬地的管理為主。
第二,要加強救災風險的綜合防範的研究,要統籌協調區域內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要重點提升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的設防水平,加強建造物資的籌備體系建設。
第三,要加強防災減災科學技術的研究,要加強災害的監測預警、風險和損失評估,災害發生的演變規律等關鍵的技術研究。要加快衛星遙感、北斗導航、物聯網新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廣泛應用。
❹ 地理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 我要各種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
減輕旱澇災的影響,應以預防為主,放抗就結合,搞好植樹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並進行江河整治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預防澇漬災害: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建立完善的排澇系統。
洪水:預報關鍵點是整個流域包括幹流和支流的降水情況,即使了解水位變化,防禦主要內容是加固堤壩,疏散低窪地區的居民,建立防汛應急預案,做好可能的洪災防範,配備足夠的糧食和救援設備,提前做好泄洪准備等等
抗旱有效措施:將強全民水危機意識的教育、建立節水型農業、工業和社會,推行抗旱預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統和抗旱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乾旱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強抗旱設施建設,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跨流域調水、控制人口數量等。
抗蟲災措施:農葯滅蟲、投放天敵、誘捕成蟲或幼蟲
台風:提前做好預報、預警,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加固漁船、魚排,船進港口深拋錨,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和海岸防護。
地震:政府: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各級政府的支持;適當的進行人口遷移;愛中安排居民點並注意避開斷裂帶;山區應最大限度的進行綠化,保持較高的植被覆蓋率;對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易發地段,採取工程治理;新建建築物應提高抗震能力;慎重發展重化工工業,健全交通運輸和通信的方式。
對個人: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森林火災:人人樹立「森林防火」意識。建立、健全護林防火組織、制度。開展護林防火宣傳教育。嚴格火源管理。建立森林防火設施。(1、開辟防火路。2、營造防火林帶。3、修築林道。4、設立防火瞭望台。)
沙塵暴:1.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5.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寒潮:預報關鍵點是高緯度天氣系統,冷空氣源地和南下路徑,寒潮強度和影響各地的時間。防禦主要有對農作物進行防寒保護,加蓋塑料薄膜,進行人工取暖,發出寒潮警報,提醒居民注意保暖,並防範寒潮帶來的惡劣天氣對建築、交通等造成的不良影響
❺ 國家實施了哪些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近2萬人死亡,直接 經濟損失高達國家財政收入的1/4至1/6。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增 強,自然災害的損失還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進入90年代已達到每年上千億元的水平, 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目前的災害現 狀,我國的部分學者在分析了我國當前減災工作狀況後, 提出了建立減輕自然災害系 統工程的意見(馬宗晉等,1990,1992),並對建立這樣 一個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了分析,對減災系統工程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詳盡的論述(馬宗晉等,1991;馬宗晉 等,1998),指出我國的減災系統工程應包含十個方面:監測、預報、評估、防災、 抗災、救災、災後安置與重建、教育與立法、保險與基金、規劃與指揮,並對這十個 方面之間的相互關系作了分析。 但是,目前關於在我國建立減災系統工程的問題上尚有一些問題值得研究:1)國 際上已有的減災系統工程有那些特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那些啟迪? 2)建立減災系 統工程的過程中,需要解決那些最為緊迫的問題?本文將以美國和日本為例,討論這 兩個問題。 一、我國減災系統工程現狀 圖1、我國減災系統工程示意圖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極為重視減災事業,先後成立了七大類的減災管理部門,此外 全國防汛抗旱工作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通過40餘年的努力,使我國的減災能 力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盡管前40多年的減災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我國每年的災害損失還在逐年上升 ,僅1996年就達到2800多億元,1998年預計將會超過3000億元。這說明自然災害已成為 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減災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目前,我國的減災工作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減災立法尚不完善,缺少一個規 范全國減災工作的綜合性法律;沒有一個長遠的減災機構及減災物質儲備;減災通訊建 設滯後;減災、救災體制不完善;抗災、救災資金短缺;各種抗災工程老化問題嚴重; 減災工作未能納入各級政府的經濟發展計劃中;各種減災監測、預報等系統分散管理, 重復建設,效益較低;各地區沒有制訂與減災工作要求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發展政策。這 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必須要依靠建立減災系統工程,並在立法的基礎上,由國家統一領導 這一系統工程。 各種自然災害都不是孤立的,單靠某一種減災措施是無法解決我國日益嚴重的災害 問題的,特別是巨災。要想更好地搞好減災工作,必須強調由單項減災走向綜合減災, 建立全國統一的減災系統工程。減輕自然災害的各種措施,包括監測、預報、評估、防災、抗災、救災、安置與新建、教育與立法、保險與基金、規劃與指揮,都可以作為減 災系統工程的一部分統籌考慮、綜合實施(馬宗晉,1991、1993、1998)。圖1是我國 減災系統工程的基本框架。 下面簡要介紹防災減災系統工程各部分的含義: 1.1 監測 監測就是監視成災預兆,測量變異參數,及災後對災情進行監視和評估等。對自然 災害的監測是減災的先導性措施,通過對自然災害的監測提供數據和信息,從而進 行示警和預報,因而災害監測的作用和任務是相當明確的,也是抗災、減災工作所 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近40年來,中國已建成7大類自然災害的單項監測網路, 這些監測網一般由國家綜合台站、區域監測台站和各地方台站等幾級組成。目前的 監測系統網主要處於單項發展,以通信手段為主的現狀。各監測系統的發展極為不 平衡,這無疑影響了中國的災害監測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各種自然災害之間有 著有機的聯系,因而今後的災害監測系統的建設應該是在繼續完善各單類監測系統 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性的綜合監測網方向發展。首先進行災害信息的交叉使用, 並建立全國性統一的災害資料庫,然後以遙感、遙測數值記錄、自動傳輸為基礎, 建立空、地、人的立體監測網和綜合信息處理系統。 1.2 預報 預報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預報,及臨災預報,它是減災工作的前期准備和各級減 災行動的科學依據。對預報工作,目前主要是強調災害的群發性及鏈發性,突出研 究災害的綜合特點。在對綜合自然系統的變異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各類 單項自然災害的預報工作,並逐步走向系統性、綜合性的預報,這是當前災害預報 科學中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在中國,雖然各單項災害預報均有一定的經驗和理論基礎,但總的預報水平卻極不 均衡,如地震災害的預報成功率僅為20%,而在短期天氣預報方面則可達70%以上。 如果我們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能力,數據分析方法上不進行重大改進的話,則 短期內是難以提高綜合預報水平的,在這方面,大力引進先進的監測預報系統及手 段,擴大國際交往,加速信息交流與消化,是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
❻ 列舉我國加強防災減災所採取的工程措施《不少於三項》
興建長江三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樞紐;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
❼ 那些措施可以防災減災
本世紀末,全球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達110餘個,其中有40%位於構造板塊邊界200公里以內,或靠近過去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區。44個左右的大城市已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就有28個。從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開始,到1999年為止,死亡人數達50餘萬,財產損失約3750億美元,影響經濟產值(停工停產、外貿等)1800億美元。 另外,從聯合國人口報告統計來看,有30億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佔80%)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中,預計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險區的人口還會增加1倍。 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必須的,應積極有效地計劃、實施防災減災工作。 怎樣才能最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25個多地震國家都曾採取過各種抗、防、救措施,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如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日本東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帶),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災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之間的協作,並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採取措施減輕未來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已經收到一定的實際效果。據估計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7.1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了60%。 可借鑒的多地震國家的經驗 在實施減災措施同時,需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築抗震性能、防震演習、快速通信與運輸,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墨西哥:備用城市通信系統、利用地下空間;美國:整治城市環境(土地利用、活斷層調查等),改進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強地震早期檢驗系統、快速反應救援、保障運輸系統、讓"地震的發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備好了嗎?"成為公民的生活意識。 此外,多震國家必須具備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發展智能建築,安裝強震儀,自救設備、自開自關設備(傳震開關,球形避震屋,高層下滑自控,計算機保安);個人、志願隊、社區、軍隊和政府的快速反應;推廣高中低檔的救災工具設施;參觀地震現場(編制現場考察-社會經濟報表格式);開發建築物地震測檢台;成立社區防震聯合培訓班;開展小型地震演習,安裝警報器;利用GPS、GIS、可視光碟、車載電視系統防災救災;高技術設備的防震;計算機系統的防震;生命線系統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設施;散發地震准備手冊;購買地震保險,個人、公司都參加;建房要選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選用地震警報器,購置自救、自保護、逃生器具;群測群防;編制關於城市的、社區的、公司的、工廠的、家庭的、個人的地震抗震防災規劃和准備計劃;普及地震理論與應用教材;防災減災所用圖表匯集;地震預防手冊;地震救援自願組織;地震慈善救濟(紅十字會救災統計資料庫資料);軍隊應急響應的經驗教訓。 究竟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據統計,從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災害的種類增加了4倍,現有14種;在同一時期經濟損失增加了6倍,保險損失共增加了14倍。這種趨勢表明,減災戰略和計劃比預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長,高價值設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識、技術、投資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應表達為要象重視國家安全那樣,重視地震安全,增強減災能力。 從各個國家的防災減災行動中可以看出國際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從上到下的減災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災害評估系統;建立應急救援系統和建立震後恢復重建系統,把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協調起來,獲得減災效果。 政府還要告訴大眾和決策部門,防震減災應做什麼,包括: 學習災害提供的經驗;購買地震災害保險,利用法律保護自己;普及宣傳教育,提供各類防抗小冊子;改進各類地震信息的傳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術手段供選擇使用;公開承認人類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錯誤,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多學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與應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總結出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的運作準則可分為:人才、資金、物資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傳播和運輸保障;實用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改進。 最後產生的防災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徵 一、從個人方面 (1)認識和承認災害的存在; (2)用現有知識主動行動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心理、軍事、國際相結合的災害整體觀念。 二、從有關決策部門方面 (1)理論與應用、新概念與新技術的結合而不是分割; (2)應急資源協同與准備,自主決策、自主保障; (3)預估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困難,准備解決的方案,加速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行動。 三、從政府方面 (1)組織協調:政府、單位、社區、家庭、個人; (2)城市功能的整備與發揮、維修與重建; (3)實際需要與供給
❽ 防洪減災的主要措施
防洪減災措施主要分為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兩類。
防洪減災工程措施分別是堤防與河道的整治、水庫與水庫調度、分滯洪區建設、防汛搶險。
防洪減災非工程措施,通常指通過法律法規、行政管理、經濟杠桿、科學技術等手段來減少洪澇災害損失的措施。一般包括防洪法律法規、洪水預警預報、洪水風險分析與管理、洪水保險制度、防汛指揮調度、搶險救災與災後恢復等方面。
其中,防洪法律法規因具有強制力,可以有力地促使防洪減災走上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
洪水預報和警報系統,則是通過在洪水到達之前,利用衛星、雷達和計算機,把遙測收集到的水文氣象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准確預報洪峰、洪量、洪水位、流速、洪水到達時間、洪水歷時等洪水特徵值,進行洪水調度並組織居民撤離和搶救,減少洪災損失。
洪水分析與管理實指為把洪水災害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分析發生洪水災害程度的大小,採取相應的對策,對受洪水威脅地區的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管理的工作。
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特點:
1、不改變洪水本身特徵
防洪工程措施是通過控制和改變洪水本身,將洪峰流量、洪水位等洪水特徵降低到安全線以下,以避免或減輕洪水災害損失;
而非工程防洪措施不改變洪水本身特徵,而是改變保護區和保護對象本身的特徵,減少洪水災害的破壞程度,或改變及調整災害的影響方式(范圍),將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2、保護對象為局部范圍
防洪工程防洪措施的保護對象是大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建築物及其財產,強調的是總體,不過分考慮個別防護對象;而防洪非工程防洪措施考慮的是小范圍土地、少數人口以及局部的居住區和設施。
3、決策靈活投資較少的主動措施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著重於現有或擁有的設施和土地的保護,是人口、財產受到洪水威脅時所採取的事後被動保護措施或事後補救措施,制約因素多,難度高,工程星大,一股需要較大的投資;
而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著重於防洪規劃,是在土地利用、人口和財富聚集有可能造成重大洪災損失之前,通過避讓或提高財產本身抗洪能力而採取的主動措施,制約因素少,事前決策靈活,一般費用較低。
4、屬於管理問題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涉及工程建設,是工程技術問題;而非工程措施涉及法律法規、行政管理、經濟、技術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管理問題。
5、防洪減災指標是隨機性指標
防洪工程措施的防洪指標明確,如洪水重現期、設計流量、水位、工程投資、防洪效益等;而非工程措施的防洪減災指標具有隨機性,如風險度、減災度等。
❾ 洪澇災害的危害及其防災減災措施
淹沒各種物質。多植樹,多造林,防止洪澇來襲
❿ 山洪災害防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山洪災害防禦的主要措施
根據山丘地區山洪災害的致災原因和致災特點,對山洪災害,主要是採取預防和躲避措施,重在「防、躲」兩字,必須科學論證,全面規劃,逐步治理,從根本上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具體措施落實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領導。成立領導班子,山丘區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穩定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山洪災害,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建立健全山洪災害防禦工作指揮機構,即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作為同級人民政府防災減災的指揮機構。特別是計劃、財政、水利、國土、氣象、水文、交通、廣電、農業、林業、地礦、城建、保險、鄉(鎮)等部門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切實加強領導,履行各自職責,密切配合,協同做好山洪災害的防禦工作。
2、科學編制預案。一是務實調查。對山洪災害易發地區內的社會經濟、自然地理、氣象水文、歷年洪災、現有防汛體系、災害隱患點等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二是科學論證。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從氣象、水文、地質、生態環境等多種因素對區域山洪災害的成因、特點及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論證。三是精心編制預案。
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精心編寫區域山洪災害防禦預案,繪制區域內山洪災害風險圖,劃分並確定區域內「三區」地點、范圍,制定安全轉移方案,明確組織機構的設置及職責,並制定防禦防治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規劃,逐步實施。
3、重點落實。一是落實防災減災值班制度。山洪災害易發區每年4~9月分要堅持24小時值班制。二是落實預警信號制度。每個村、組、院落都要確定1~2名信號發送人。信號一般為預先設定的如口哨、打鑼、放統或警報器等。
為加強責任心和提高積極性,每個監護信息員每年可由當地鄉(鎮)、村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三是落實防災減災應急資金和物資器材,各縣(市)財政應每年為防汛期留足資金。四是落實避災演習。每年各鄉(鎮)、村在重點防範區組織群眾進行一次避災演習活動,提高群眾的防範意識。
4、加大宣傳力度。為進一步提高山區群眾對山洪災害的認識,強化躲災、避災意識,各地應每年進行一次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發動:採取層層召開會議;出動宣傳車、出標語、橫幅、宣傳欄;設立警示牌;編印發送山洪災害防禦手冊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使有關法律、法規、山洪災害防禦常識和對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5、強化工程措施。為全面落實山洪災害防禦預案,在抓緊落實各項非工程防禦措施的同時,大力強化工程措施。通過山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措施規劃,在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的形式下,逐年實施工程措施。搞好水毀工程恢復,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對病險水庫、山塘的處理力度,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提高生態質量,有效預防水土流失,減輕山洪災害損失。
山洪主要特性
1、季節性
汛期4-9月,特別是主汛期6-8月,是山洪災害多發期。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內有可能發生多次山洪災害,所以具有季節性強、頻率高的特徵。
2、突發性
山丘區小流域因流域面積和溝道調蓄能力小,溝道坡降大,流程短,洪水持續時間較短,但水位漲幅大、洪峰流量高。降雨產流迅速,一般只有數小時,激發山洪的暴雨具有突發性,導致山洪災害的突發性,山洪爆發歷時很短,成災非常迅速。
3、群發性
溪流源頭或溝谷兩側具有較高的臨空面,經常出現崩塌。復雜的地質結構、大量地表鬆散固體物質是加劇泥石流災害的重要因素。在暴雨中心范圍內,前期崩塌形成的鬆散堆積物,在暴雨作用下各支溝同時形成泥石流。
4、易發性
由於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預警預報設施不完善,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洪災損失。加之對山洪災害的規律性研究不夠,沒有定量判別標准,以往的山洪災害防禦預案操作性不強,山洪災害預見性差,防禦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