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為什麼要放冷槍

俄羅斯為什麼要放冷槍

發布時間:2023-04-30 06:35:42

㈠ 為什麼俄烏戰爭俄羅斯不用大規模空襲,而以地面部隊進攻為主你怎麼看

沒有深仇大恨

俄羅斯和烏克蘭本來就是同一個民族,兩者之間並沒有深仇大恨。在90年代以前兩者都屬於蘇聯,還是兄弟國家。如果採用大規模空襲,必然造成平民的傷亡。俄羅斯只是想教訓一下烏克蘭而已,讓其放棄加入北約,保持國家中立就行。所以看現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一直都比較克制,即使讓自己的部隊有所傷亡也沒有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是兄弟國家都是相同民族不可能也不至於下死手。

俄羅斯如果真的採用大規模空襲,那麼可能會遭到西方更嚴厲的制裁,甚至會借著民意直接出兵加入戰爭。一些保持中立的國家,出於人道主義,可能也不得不站出來幫烏克蘭說話了。

㈡ 珍寶島保衛戰

1969年蘇聯為教訓中國挑起了珍寶島戰爭,雖說這場戰爭雙方只是死傷幾百人,但由這個彈丸小島險些引發了世界核大戰,蘇聯在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前愚蠢地將計劃通報給美國,美國出於中美蘇三角平衡考慮,一旦中國被蘇聯擊敗,則美國以當時的軍力無法抗衡蘇聯,出此目的,美國立即進入一級戰備,將陸海空所有核武器對准蘇聯,嚴重警告蘇聯如果蘇聯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則美國也要對蘇聯進行核攻擊,一場世界即將遭到毀滅的核大戰被制止了。

中國在珍寶島戰爭中得利多多:

1、毛澤東以藐視一切強敵的偉人氣概,在綜合國力很弱的情況下,敢於對蘇聯霸主出手還擊,即使面對核戰爭也無所畏懼,表現了中國人的大無畏氣概,最後以珍寶島仍在中國手中而取得勝利。反觀現在的中國人常常以綜合國力作為戰爭勝負的標尺,含羞忍恥,受盡世人凌辱,令國人感慨萬千。

2、珍寶島戰爭使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美國不僅是中國的敵人,而且可以成為中國的戰略盟友,由此拉開了中美改善關系的帷幕,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得到提高,中國順利加入聯合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加重,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中美蘇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中蘇珍寶島戰爭中的秘密

有人認為珍寶島戰爭美國更本不會幫助中國,看看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彼得羅夫,蘇軍伊曼邊防總隊政治處士兵。1969年3月2日,在珍寶島沖突中陣亡。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蘇先後在珍寶島發生了叄次較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這是中蘇兩國矛盾長期摩擦並由蘇方挑起的一個沖撞點。由於中方預先有準備,蘇方被毀坦克、裝甲車17輛,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數字,蘇軍死58人,傷94人。顯然,蘇方「吃了虧」。

珍寶島沖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准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奉命在華盛頓緊急約見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報了蘇聯准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並徵求美方的意見。蘇聯的意圖非常明顯:在中美關系當時也很尖銳的情況下,如果蘇聯動手,讓美國至少保持中立。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到白宮時,發現尼克松早已急不可耐:「說吧,亨利,碰上了什麼麻煩事?」基辛格拿出十幾張寫滿字的紙放到桌上說:「看看吧,蘇聯想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昨晚,多勃雷寧先生同我深談了一夜。克里姆林宮的幾個傢伙決定用核導彈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的威脅,現在他們來徵求我們的意見。」

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級官員緊急磋商後認為西方國家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中國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全面報復。到時,核污染會直接威脅駐亞洲25萬美軍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讓他們打開潘多拉盒子,整個世界就會跪倒在北極熊的面前。到那時,美國也會舉起白旗的。「我們能夠毀滅世界,可是他們卻敢於毀滅世界。」經過磋商,美國認為:一是只要美國反對,蘇聯就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二是應設法將蘇聯意圖盡早通知中國,但做到這一點很難,美中30年來積怨甚深,直接告訴中國,他們非但不會相信,反而會以為我們在玩弄什麼花招。最後決定「讓一家不太顯眼的報紙把這個消息捅出去,美國無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無法怪罪我們。」

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文中說:「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導彈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勃列日涅夫氣得發瘋。中國當然更不會像基辛格所說的「但願中共領導看到了這則消息,千萬不要隨後扔掉」。毛澤東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後說:「不就是要打核大戰嘛!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同時果斷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全國很快進入了「要准備打仗」的臨戰態勢,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國民經濟開始轉向臨戰狀態,大批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叄線,實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開挖地下工事。

當中蘇兩國已進入戰爭邊緣的時刻,蘇聯領導人出於全球主要戰略對手是美國、戰略重點在歐洲、難免在襲擊中國後遭報復等多方面考慮,突然採取了緩和措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弔唁胡志明之機,向同時去弔唁的中國黨政代表團提出要在回國途中途經北京同中國總理會談。經反復考慮,毛主席同意了這一要求。9月11日,雙方在機場進行了叄個半小時的會談。這次會談表明中蘇關系略有緩和,但危機依舊。柯西金回國後,蘇聯又改變了態度,趨於強硬,反映蘇領導層內對華政策不一致,勃列日涅夫等人反對柯西金緩和對華政策的意見,繼續對中國保持高壓政策。

9月16日,倫敦《星期六郵報》登載了蘇聯自由撰稿記者、實為克格勃新聞代言人的維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稱「蘇聯可能會對中國新疆羅布泊基地進行空中襲擊」。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陰雲又一次籠罩中華大地。美國明白,維克多的文章是對美國的一個試探!更是對中國的示警。

出於美國全球戰略利益和發生大規模核戰爭的嚴重後果,在尼克松召集緊急國防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副總統阿格紐、國防部長萊爾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惠勒、國務卿羅傑斯和基辛格)後認為:「對於眼前這場中蘇一觸即發的戰爭,我們當然應當阻止。如果他們執意要打,那是他們的事情。」為此,美國實施了叄步曲:一是由於中美政府之間沒有交流渠道,安排高級官員會晤,要費很多周折,時間也來不及,我們可以把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談揀起來,華沙會談延續了15年,現在已經中斷了兩年,此時恢復意義自然非比尋常。可以安排駐波蘭大使沃爾特·斯托塞爾馬上去辦。這就出現了斯托塞爾尾追中國駐波大使的戲劇性事件。二是要利用齊奧塞斯庫和葉海亞與中國的親密關系,頻頻傳遞我們期望和解的誠意。叄是為了遠水解近渴立竿見影,美國亮出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尚保留未及動用的一張牌——「用蘇聯已被破譯的密碼,發出向蘇聯本土134個城市、軍事要點、交通樞紐、重工業基地進行准備核打擊的總統指令。」

1969年10月15日晚7時許,心慌意亂的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報告:「剛才國家安全委員會報來兩個消息,一個是中國的導彈基地已經進入臨戰狀態,所有的地面導引站都已開通,這一點我們衛星收到的信號和拍攝的照片都已經證實。另一個是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中國的利益與他們有關,而且已經擬定了同我們進行核戰的具體計劃。因為情況十萬火急,他們只是通報了消息,正式報告還要稍晚些送來。」勃列日涅夫不信:「美國會站到中國一邊?這簡直是天方夜譚。請馬上撥通駐美使館電話。」幾分鍾後,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寧大使向勃列日涅夫報告:「情況屬實,兩小時前我同基辛格會晤過,他明確表達了尼克松總統認為中國利益同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他們將認為是第叄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將首先參戰。基辛格還透露,總統已簽署了一份准備對我國130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核報復的密令。一旦我們有一枚中程導彈離開發射架,他們的報復計劃便告開始。」聽完後,勃列日涅夫憤怒地喊道「美國出賣了我們」。

至於中國,正如10月15日晚柯西金待盛怒的勃列日涅夫稍為平靜後說的:「 也許美國的所謂核報復計劃是恐嚇,但中國的反擊決心是堅決的。雖然他們的核彈頭不多,但我們不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剝奪他們反擊的能力。更何況他們在四年前就進行過導彈負載核彈頭的爆炸試驗,其命中目標的精度是相當驚人的。而且他們有了防備,現在幾乎動員了全國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們應該和中國談判 。」柯西金談話中的爆炸試驗是指1966年10月27日,中國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為2萬~2.5萬噸的原子彈,從數百千米外的雙城子發射到羅布泊的一次實彈實戰性原子彈爆炸。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周年前夕,中國先後進行了當量為2萬~2.5萬噸當量的地下原子彈裂變爆炸和轟炸機空投的當量約300萬噸的氫彈熱核爆炸。美國地震監測站、蘇聯地震監測中心,以及兩國的衛星幾乎同時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號,尤其是蘇聯,十分清楚中國核爆炸的含意。美聯社播發的一篇評論頗具代表性,「中國最近進行的兩次核試驗,不是為了獲取某項成果,而是臨戰前的一種檢測手段」。10月20日,中蘇 邊界談判在北京舉行,由珍寶島事件引發的緊張對峙局勢開始緩和。20世紀中國的最後一次核危機隨之灰飛煙滅。

這篇文章讓我們很明白的看到國際社會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㈢ 俄羅斯世界盃安保任務的那些俄制武器都有哪些為什麼有s300和鎧甲s1呢

與蘇-27相比,蘇-35兩翼各增加了一個外掛點,共有12個外掛點,採用多機載武器,掛架可有14個外掛點。武器載量提升為8000千克,正常空戰載量則為1400千克。機翼外側還可掛載短程R-73導彈或電子戰吊艙。具體的武器掛載方案如下。空對空武器。主要包括R-27系列、R-73系列、R-77、KS-172等空對空導彈及Gsh-30-1單管30毫米航炮。其中R-73系列導彈還包括後射型及可轉向180°的R-73型導彈。空對地攻擊武器。理論上,蘇-35能發射所有俄制精確制導武器,如Kh-29、Kh-59、Kh-31系列導彈以及KAB-500、KAB-l500系列精確制導炸彈等。因此,蘇-35不僅有強大的空中作戰能力,而且還有令人生畏的對地攻擊能力。其他系統及機載設備蘇-35的PNK-lOM飛行導航系統包括:數字計算機、SVS-2Ts-U大氣數據系統、RV-21無線電測高器、SPKR失速警告裝置、A-723長程及A312短程無線電通訊系統、A-315相對位置定位系統、ARK-22無線電羅盤、ShO-l3A激光陀螺儀、IK-VK-80姿態及慣性參考系統、SAU-l0M自動飛行系統等。這些系統能保證蘇-35在機載主控計算機的引導下完成自動前往戰區或自動接近選定的敵機及空戰時武器施放等智能化行為。蘇-35通訊系統是TKS-2-27加密通訊系統,包括數字計算機、兩個R-800LVHF/UHF波段及1個R-864LHF波段通訊設備、空對地及空對空數據鏈。VHF/UHF作用范圍約400千米,裝設在兩個垂尾頂端;HF頻道範圍約1500千米,裝設在右側垂尾前緣。通訊系統與全機信息系統是相連的,除了以數據鏈與友機交換目標資料、分配任務外,飛行員還能藉助數據鏈向地面中心了解飛機各系統狀況。蘇-35開始使用玻璃化座艙,也就是用大型單色液晶顯示器取代多數傳統儀表。一般來說,在正面儀表的左右各有一個顯示屏,或者兩個大的在右,一個小的在左,側面儀錶板也有幾個顯示屏,它們的功能可以互換。而新型蘇-35的座艙則更為簡潔,幾乎看不到傳統儀表,而是裝有4個大型彩色顯示屏。這些顯示屏可顯示飛行及導航信息、戰術情報等,使飛行員及時了解各方面信息。

㈣ 俄烏戰爭,俄羅斯摧毀了大批西方援助武器,為什麼不截獲自己用

俄羅斯摧毀了大批西方援助武器,卻不自己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西方援助烏克蘭武器所走得通道不在俄羅斯的控制范圍之內。

由於匈牙利不允許西方國家援助烏克蘭的武器經過其境內,因此如今西方援助武器的武器基本是由波蘭入境。烏克蘭的西部領土深嵌北約軍事覆蓋,從波蘭到烏克蘭西部的通道完全在北約的炮火與雷達的覆蓋之下。俄羅斯軍隊只要進入西烏地區就會在第一時間被發現,而且北約的雷達會指引烏克蘭的炮火對進入西烏地區的俄軍進行打擊。可以這么說吧,俄羅斯根本不敢深入西烏地區截胡西方援助給烏克蘭的軍火。說句不好聽的,現在西烏地區其實早已在北約聯軍的控制之下,俄軍前去意味著有去無回。

你們別看有的武器很簡單,但是每種武器的保養方式與瞄準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就拿步槍來說,每一款的射擊精度都不一樣,如果你習慣一款步槍的射擊精度,再換一款不同射擊精度的步槍給你,那麼你在短時間是無法使用該步槍進行精確擊殺的。

因此,俄軍是不會去截獲西方援助給烏克蘭的武器,只會把其摧毀。畢竟現在是戰時俄軍沒有時間去適應美式武器,更何況俄羅斯自己也不生產美式武器,一旦截獲的武器消耗完,俄又要再換回蘇式武器,這不是折騰士兵嗎?

㈤ 戰爭中一定要打掃戰場嗎

打掃戰場,也就是處理死屍和收集丟棄的武器,聽起來似乎是個發財的差事,但是老兵知道打掃戰場的過程其實是很痛苦的。首先是你要面對重返戰場後的恐懼,打仗的時候殺紅了眼還不覺得,現在在安靜的情況下站在屍體中間,無論如何也讓人高興不起來。完整的屍體還好處理些,最麻煩的是那些東一塊西一塊的散屍,拼都拼不起來,皮漏尺還有成了肉泥的,就只能隨地挖個坑推進去,然後鏟幾鏟子土撒在上面,也算是一個墳頭。再次,是有未死的敵方傷病打冷槍的情況,在日本對外作戰戰場上經常出現日本傷病打冷槍襲傷對方戰場打掃人員的情況出現,所以打掃戰場還要考慮到冷槍的突襲和救治受傷士兵的考慮。回到蘇聯二戰中為什麼沒有打掃戰場這個問題,實際上蘇聯並不是全部不打掃戰場,很多戰場蘇聯還是打掃的,但有時候限於戰爭的突然性和未完成性,及人手不夠,無法全面清理戰場,所以蘇聯有些戰場未來得及打掃就進入下一場戰爭。

而就收集戰場散落的武器來說,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初燃高步工業化的強國了,繳獲或收集戰場散落武器對其來說補充自己武備的意義相對就不那麼明顯,所以蘇聯也不是太重視收集戰場散落武器。

其三,有些戰役發生在冬天,蘇聯的寒冬是十分寒冷的,在莫斯科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候,有時候戰爭發生在冬天,相對戶外的零下幾十度,屍體不會腐爛,這也不會造成疫病擴散,再者凍僵的屍體在冬天不便的情況下也不容易搬運,這也是蘇聯有時候不會打掃戰爭的原因之一。

再者,衛國戰爭時期,往往是下場戰爭連接著上一場戰爭,連續不斷作戰,後衛打掃部隊也來不及跟上,這也是沒有打掃戰場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二戰中蘇聯有條件的話,基本是打掃戰場的,但沒有條件或心有餘而力不足,那也只能放棄打掃咯!End!

當然需要打掃戰場,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戰爭不是打完就完事兒了,還有許多善後的工作要做。如何對兩軍作戰過的戰場進行處置,就是俗稱的「打掃戰場」。

與許多人通常觀念里「摸屍體、撿裝備、發洋財」的做法不一樣,系統的打掃戰場有許多工作需要做,西方軍隊甚至很早就已經進行了標准化管理。

打掃戰場的首要任務並非摸屍體,而是處理和搜尋仍活著的人,戰場上會遺留下很多雙方重傷的人員,他們需要人道主義的對待。如果拖延時間過長,會有相當多的人因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

還有藏匿的敵軍人員,有些人可能會繼續抵抗,必須通過打掃戰場將其清除掉。我軍平型關戰役時,就是因為打掃戰場的方式錯誤,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當然,處理屍體也是打掃戰場的重頭戲,己方屍體需要盡快收殮、清查身份和下葬,敵方屍體也需要快速處理並掩埋,避免造成疫病流行。

以美軍為例,他們有專門的負責收屍的隊伍,負責在戰場上進行陣亡人員的登記、墓地的選址和遺物的清查工作。美軍二戰時在歐洲的部隊自西西里開始留下了許多臨時的墓地和大型的集合墓地,有些在戰後被遷移回去,有些則留了下來。

一般他們會對應的安排一些敵軍葬進美軍墓地,這招很狡猾,一方面可以進行政治宣傳,二來可以阻止防線丟失時敵軍故意來破壞墓地。

美軍認為,屍體不能太多的讓活著的士兵看到,他們會因此士氣大跌和誕生恐懼、厭戰情緒。所以一半情況下連入殮都不會讓同部隊的來完成,而是另行征調部隊、俘虜以及僱傭當地人解決問題,大多數安葬時間還會選在晚上。

此外還有專門負責槍炮彈葯收拾的人馬,殘破的戰場上會有很多意外,比如大量的未爆彈或危險物質,這需要盡快安排處置,避免對己方部隊造成非戰斗損傷。打掃出來的敵軍武器也可以作為部隊的補充或拿去賣錢,己方的武器經過維修調試後可以繼續分發部隊。

盟軍很多部隊都在戰後大包出售過大量的繳獲物資,或者直接將其回爐煉鋼。戰爭時期德軍、蘇軍也通過繳獲和打掃戰場獲得了相當多的對方武器,他們被大規模的補充到了部隊之中。

至於堅持敵後抗戰的八路軍,基本上打掃戰場就是主要的武器獲得方搜山式了,沒槍沒炮敵人造嘛。

流散在戰場上的武器是必須盡早回收的,除了上面說的裝備和利益問題,還需要避免這些武器流落民間,造成混亂。

不過,有時候受戰場條件和形勢影響,人們實際上做不到精細化的打掃戰場,比如戰事緊急,就僅僅只能做到收拾部分傷員,拿著搜上來的裝備趕緊轉移,甚至什麼都不能拿,放棄掉打掃戰場。

戰爭中一定要打掃戰場嗎?

戰爭中一定得打掃戰場,我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因為忽視打掃戰場,犧牲了無數的高級將士。

比如著名戰斗英雄,時任冀東抗聯特務大隊隊長節振國同志,就是犧牲在一名假死的日軍小隊長手下。當時節振國帶領著特務大隊全殲了堅守陣地的日軍後,沒有注重打掃戰場,就急忙撤離戰場,結果當節振國剛走過日軍一片屍體後,就被假死的日軍小隊長用手槍向他連射兩槍,造成他當場犧牲,多麼可惜。

因此我軍從此對打掃戰場特別重視,並且在打掃戰場時注重保護首長的安全,有一次粟裕大將在打掃戰場上,得益於前後兩名警衛員的保護,當時一名假死敵人想從粟裕身後向其射擊,被粟裕身後的警衛員迅速出槍擊斃,可想而知有多麼危險。

所以每次戰斗結束後,我軍必須嚴格認真的打掃戰場,每個屍體認真檢查,看是否有呼吸和脈動,確認敵人真正死亡後,再收繳了敵人的槍支彈葯和貴重物品。

綜合上述戰斗結束後必須注重打掃戰場。

古代是沒有熱武器的,那時候一旦發生戰爭就是肉搏戰,俗話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交戰雙方零傷亡的可能性太小了。古人有幾種處理屍體的方法,最後一種很讓人惡心。

古代肉搏戰

一、屍體暴屍荒野

這種是比較常見的,失敗的一方要麼被殺光,要麼被俘虜,要麼就是急著逃跑,活著的都自身難保了,哪裡還會有人去管屍體。而勝利的一方可能也會損失慘重,他們能收拾己方的屍體就不錯了,敵方的屍體就要看心情了,一般為了泄憤,只會將他們棄之荒野喂野獸。

屍橫遍野

二、就地掩埋

為了不讓屍體腐爛,滋生病毒引發瘟疫,他們會挖一個很大的坑,將所有的屍體都拋入坑中掩埋。後來有狠心的將軍把俘虜也這樣處理,就是坑殺活人,殺神白起就這樣干過。

挖坑掩埋

三、火化

這也是為了怕屍體腐爛後滋生病毒引發瘟疫,而且省了挖坑的功夫,屍體堆積起來,一把火就完事了。

焚燒屍體

四、充當軍糧

這就是惡心的處理方法了,還需要士兵有強大的心裡承受能力。因為打仗時往往物資不足,而且戰事可能持續事件很長,總不能讓士兵餓這肚子上戰場,戰後為了補充物資准備下一次的戰斗,將領會下令將戰死的馬匹當作肉食儲備,甚至將屍體當作軍糧。

戰後打掃戰場雖然是必選項,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最重要的條件是確認掌握了「戰場控制權」,否則一切免談。比如抗日戰爭在敵後打伏擊戰時,如果日軍增援部隊已接近戰場,那麼八路軍就將失去打掃戰場的時間和權利,總不能為了弄些裝備而被敵人咬住,那就得不償失了。

當然,這只是延緩打掃而已,而非不掃。

打掃戰場的目的無外有四,清理本方犧牲官兵的屍體、統計殲敵數字、繳獲戰利品和防止有戰場上裝死的「漏網之魚」。一般來說,除認真收殮已方戰死者屍體同時祭奠之外,也會集體掩埋敵人屍體,這么做一方面是出於人道,一方面是非此容易造成瘟疫流行,那吃虧的就是本方軍隊了。

打掃戰場是個專業活,並且還充斥著一定危險性,保不齊哪個傷兵就會打黑槍,所以沒有經驗的部隊經常吃虧。在太平洋戰場的沖繩之役中,一個裝死的日軍傷兵搖搖晃晃引爆了手雷,炸死了美軍的巴克納將軍,損失可謂慘重;平型關戰役結束後,缺乏對日作戰經驗的115時打掃戰場時也有意外傷亡,還像在國內戰場上一樣對日軍殘兵和傷兵喊「老表,繳槍啦」,結果鬼子回答的是子彈和手雷。

(陳賡將軍在戰後)

亮劍里丁偉不是跟老戰友吹噓自己的軍是「鐵掃把」嘛,其實就是戰場打掃既干凈、同時又經驗豐富的意思。

實事求是地說,侵華日軍的戰場打掃更為認真,這也是小日本的民族特點決定的,日本兵不管死的活的基本都要用刺刀「補刀」。由於國民黨軍隊敗多勝少,戰場控制權大多為日軍掌握,所以造成兩個惡果:第一是傷亡遠超過日軍,因為傷兵和俘虜都被日軍殘殺了,而日軍傷兵卻可以及時得到救治,輕傷員隔段時間又是拎槍上陣的「鬼子」;第二是武器裝備損失嚴重,帶不走的東西都被日本人所獲,重建部隊時就需要大批武器補充,也是抗日戰爭里中國軍隊最吃虧的環節之一。

打掃戰場統計殲敵數字也很重要,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華野發現斃傷俘敵的數字與整編74師的編制有較大出入,立即派兵搜剿,果然在一條大溝里發現了彈盡糧絕的第51旅大部約7000人,如果匆忙撤離漏掉這股國軍,那整編74師就不算被全殲,重建的資本更多。

所以在解放戰爭中我軍追求的就是殲滅戰而非「擊潰戰」,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因為這樣敵人的部隊就失去了重建的基礎,部隊的「魂」沒了。徹底打掃戰場後解放軍也能得到較大補充,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後,戰場上好東西漫山遍野,僅155美式榴彈炮就繳獲了十幾門,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首次成立了「重炮團」,整個遼沈戰役期間,繳獲各種炮6000餘門,東野進關時真正的兵強馬壯。

所以都挖苦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其實蔣介石也委屈,好東西部隊用不好怪誰。

而侵華日軍就比較頑固,彈盡援絕的情況一旦出現,他們經常會在自殺前毀壞武器,以免落入我軍手中。同時一部被圍周邊部隊增援比較迅速,像王近山將軍消滅日軍「戰地觀摩團」的韓略村戰斗,打掃戰場的時間非常有限,岡村寧次都快氣瘋了,再不火速撤離就麻煩了,哪有李雲龍般的閑情逸致,還有空跟鬼子白刃單挑呢。

首先,戰爭中,無論是侵略者還是衛國英雄,他們都是某個母親的兒子,而任何一位母親,都有把兒子接回家的權利,正是這一點對別人母親的尊重,這點兒人道,這份寬容,才讓我們和禽獸有所區別;俄羅斯有自己的人道主義戰場後事處理組織。

打掃戰場,是一定要在停火之後
在工兵排雷排險之後,在交戰雙方給與書面安全保證之後,有交戰雙方派出的代表參與的前提之下進行的,有時候,紅十字會組織或者其他國際組織(比如OSCE)沒有條件派專員參與,但這不是必須的條件。

打掃戰場,也是對是否存在了戰爭罪行的第一取證
照片,視頻,物證,周邊民眾的口供...這都是打掃戰場的同時必須要收集保存的珍貴信息。

打掃戰場,是不分敵我的
人道主義組織的行動都是交戰雙方共同參與的,因為誰也不知道今天找到的士兵殘骸,是你的弟兄,還是我的戰友。

最後,關於武器裝備,打掃戰場的時候,一般都不拿敵人的武器裝備,戰爭中雙方士兵手裡不缺這些沉甸甸的傢伙,第一次打掃戰場的時候,除了抓俘虜和救傷員,其它時間都是在收集戰利品(現金和其它貴重物品);有時候也補充一下自己的彈葯。
理論上來說,一場血戰結束後,雙方士兵都會在自己控制的范圍內打掃戰場,這樣可以繳獲戰後可利用的武器或者物資,其次還得掩埋戰友和敵人的屍體,如果這些屍體不加以處理,其腐爛後會影響環境,爆發瘟疫。

所以說,戰爭中打掃戰場是非常必要的,但前提是要掌握戰場控制權,保證自身不受敵人襲擊。 抗戰時期我軍經常用游擊戰襲擾敵人,在消滅敵人後,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在戰場上逗留,因為此時敵人的增援部隊已經接近戰場,如果不趕緊撤退,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我軍在繳獲日軍的武器和物資後,將收屍這種事讓給日軍做,這也是無奈之舉。

一般在大的戰役中,特別是打了勝仗,打掃戰場就更為重要了,這樣即可以繳獲大批物資,還可以統計殲敵數,好報到上級去邀功,特別是經媒體報道,戰果很容易被擴大化,這是國軍一些高級將領慣用的伎倆。 其實打掃戰場也是一門技術活,還得防止有「漏網之魚」打黑槍和防詭雷等,一些沒有經驗的士兵經常因為這樣丟掉了性命。

在蘇德戰爭中,我們很少看見蘇德雙方士兵認真打掃戰場,那是因為他們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戰後根本沒有精力來打掃戰場,而且雙方也不缺武器裝備,繳獲的敵人武器反而成為一種累贅,再加上蘇聯天寒地凍,屍體也不易腐爛,所以雙方就養成了不打掃戰場的習慣。

肯定是要打掃戰場的
戰爭是一種人類獨有的群體性對抗事件,其中死傷肯定是避免不了的,而在戰後勝利者一般是要打掃戰場掩埋屍體的。

打掃戰場首先是可以撿拾戰利品,而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防止瘟疫的爆發。

古人對於瘟疫的的防範十分無助,依照古代的醫療水平,一旦爆發大規模瘟疫是很難遏制的,只能將疫區隔離起來,等著疫區的人都死光了瘟疫才能徹底結束。

而在戰爭後大量的屍體暴露於荒野之中,腐敗的屍體會滋生大量的病菌,若是不及時打掃則會很容易引發大規模瘟疫。在13世紀蒙古人西征之時曾經在烏克蘭就用死屍來製造瘟疫,以此致使敵方喪失戰斗能力。

所以死人的屍體是一定要及時掩埋或者焚燒的,否則後果極為嚴重。要是再恰巧碰上大雨,大量的病菌就會隨著雨水滲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源,進一步加速瘟疫的擴散。這對於勝利者來說也是非常恐怖的,所以在戰爭結束後勝利的一方都會迅速的打掃戰場。

(蒙古大軍西征曾給西歐帶來了恐怖的黑死病)

當然這種體力活一般是交給戰俘去乾的,畢竟搬運和掩埋屍體是一項非常勞神的體力活。

而在中國有些時候打掃戰場的事情也交給僧侶去干,因為僧侶普遍沒有什麼威脅。比如在明末清初,清兵就是不殺僧侶的,在戰後則將掩埋屍體的工作交給這些佛門弟子去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戰爭中是一定要打掃戰場的。最為主要的原因是防止瘟疫的發生。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戰死的人員都是以萬計;若是不打掃戰場,很容易出現瘟疫萬一傳染出去這仗就不用打了。

在電視劇也能看到戰爭一停止,雙方都會派出人員舉著白旗出來打掃戰場。這個時候是不能攻擊的,這是自古以來戰爭雙方默認的規則。

不經歷過戰爭的兵不是一支精兵。打掃戰場也不是人人都行的,不般都是派一半老兵一半新兵。全是新兵他們會崩潰,戰爭的壓力下再看到殘屍斷手腦袋,不是什麼人都能受的了。

戰爭中活下來,能見慣了屍體的兵,已經算是精兵了。見慣了各種場面,死亡在身邊遊走,還有什麼可怕的?

另一個就是收集武器,不能讓武器流落在外,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有能力打掃戰場的一般是對抗勝利方。

1.收集繳獲/敵棄物資

2.處理敵我傷患及屍體

3.處置防禦性裝備裝置,拒馬地雷路障等,為推進做准備。

4.規整我方物資裝備

大概如此。

㈥ 俄羅斯烏克蘭為什麼打仗

烏克蘭與俄羅斯沖突原因是復雜的歷史原因疊加地緣政治變化所致。
第一個方面是歷史淵源。烏克蘭和俄羅斯歷史聯系緊密。在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的主要政治領導人與俄羅斯相對來說維持著比較密切、一定程度上互相認可的合作關系。
但後來由於烏克蘭政治取向變化,轉向親西方並試圖依美製俄,導致烏內部族群矛盾凸顯,也導致了俄烏的政治關系陷入對立狀態。俄羅斯擔憂一個親西方的烏克蘭甚至有可能加入北約,將其戰略緩沖帶完全消除,使西方軍事力量徹底直抵家門口,從而將成為俄羅斯的戰略性的直接威脅。
從這個歷史發展的淵源來看,俄烏兩國的歷史糾葛導致烏克蘭內部親俄羅斯的頓巴斯地區尋求分離,而烏克蘭變成俄羅斯與西方對抗的前沿陣地。顯然烏克蘭的這種變化導致俄烏關系處於尖銳對立的狀態。
第二個方面,是國際政治變化導致的結果。首先是跨大西洋及歐洲與俄羅斯存在一種結構性的矛盾,這包括俄羅斯和北約、俄羅斯和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的結構性矛盾。目前來看,在美國的不斷挑動刺激下雙方陷入直接對抗的狀況。
從西方國際政治傳統來看,歐美國家有一個地緣政治理論的概念,認為俄羅斯作為陸權國家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一直對歐洲國家乃至兩岸大西洋國家構成一種由陸向海的巨大壓制力。這個狀況上百年來一直就存在。
冷戰期間的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對歐洲或者北約國家保持著一種突出的壓制性地緣優勢。西方國家為消除這種威脅,試圖通過北約東擴的方式,盡可能地要把這種威脅源往外推,乃至於一直東擴到俄羅斯邊界上,從而大大限制俄羅斯的戰略行為,以保證北約或者歐洲的絕對安全。
美國在冷戰期間就形成了一種控制亞歐大陸「邊緣地帶」,來壓制蘇聯「對外擴張」的理論。到今天來看,美國試圖利用歐洲大國與俄羅斯憂慮,挑動歐洲盟國與俄羅斯對立。
美國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拉住歐洲,把德法等歐洲大國納入到美國的地緣戰略軌道,支撐美國的盟主地位,全力服務於美國追求全球領導地位的戰略利益。為此,美國需要把俄羅斯作為重要的戰略對手,並將俄羅斯推入與歐洲對抗的陷阱中,從而掌控歐洲。
第三方面,是由目前俄羅斯周邊地緣政治的復雜變化所致。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周邊出現了一系列獨立主權的國家,但這些國家與俄羅斯存在著復雜的歷史淵源。地緣的臨近和歷史的相連,導致俄羅斯的周邊國家和俄羅斯本身就形成了地緣政治性的一種矛盾。
俄羅斯在其周邊三個方向上存在著復雜的地緣關系,一是中亞區域,前不久的哈薩克動盪和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介入就是例子;二是高加索地區,2008年曾爆發過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戰爭;三是烏克蘭所在的東歐地區,這里的地緣關系與俄羅斯生死攸關,最為要害。
烏克蘭局勢最新信息
1、俄羅斯國防部:正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摧毀烏克蘭的軍事設施和航空部隊
2月24日,俄羅斯國防部表示,正在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摧毀烏克蘭軍隊的軍事基礎設施、防空設施、軍用機場和航空部隊。另外,俄羅斯國防部說,對烏克蘭的打擊未危及平民安全。
2、俄軍登陸行動開始於黑海和亞速海
當地時間2月24日,烏軍事設施遭導彈襲擊。黑海艦隊在亞速海和敖德薩海的登陸行動已經開始。目前,俄軍已突破哈爾科夫州界,哈爾科夫烏軍指揮所遭到火箭彈襲擊。
3、烏克蘭全境進入戰時狀態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講話說,烏克蘭全境進入戰時狀態。
4、烏克蘭已宣布關閉全國領空

㈦ 俄羅斯為什麼要發動對烏克蘭軍事行動,真的是為了自己安全嗎

肯定是為了自己安全了,為了別國的安全,俄羅斯也不會這樣做。不過這個安全觀是建立在烏克蘭痛苦之上的安全觀。烏克蘭也想有自己的安全,就是要求國家領土完整,加入北約和歐盟,發展國內經濟,讓國家繁榮昌盛。

相比較其它北約國家,俄羅斯認為只有烏克蘭好拿捏,因為他們是同宗兄弟,烏克蘭歷任領導都一直在看俄羅斯臉色行事,俄羅斯便想當然認為只要給烏克蘭一點顏色,軍事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他便會收斂一點,美國等一批北約成員國就不會輕舉妄動,俄羅斯的地位和利益就會有保障。

難以預料的是,這場軍事行動並非他們想像的那樣簡單。一方面,烏克蘭確實很強硬,面對俄羅斯的軍事打擊,一點也不示弱,硬碰硬,真對抗,使得俄羅斯在戰場上並沒有處在絕對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俄羅斯沒有想到的是,北約各國反應如此強烈,不僅僅是輿論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軍事武器,源源不斷地運到烏克蘭後方,北約國家給烏克蘭以經濟和軍事的強力支持。這樣,俄羅斯就相當於和北約組織公開對抗,使得這場戰爭變得越來越難以把握,對戰爭雙方帶來更大的損失。


這場戰爭進行到現在,仍然無法做出清淅的判斷,戰爭畢竟是殘酷的,我們只有奉勸戰爭各方,絕不能使戰事再次升級,要利用一切方式緩解對抗性,力爭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糾紛,還世界一個和平安全的環境生態。

㈧ 為什麼俄羅斯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打得很艱難

第一次車臣戰爭發生於1994-1996年,是俄羅斯與車臣武裝分子之間的一次軍事沖突。
第一次車臣戰爭給俄軍帶來嚴重的傷亡代價。根據官方數字,俄軍死亡人數為3826人,傷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蹤。此外,此次戰爭亦導致超過10萬平民死亡,大量設施遭嚴重破壞。在此後3年,盡管車臣仍為俄羅斯共同體的其中一員,但實質上卻享有事實獨立(de facto independence)。
第一次車臣戰爭(1994年——1996年)
車臣共和國是俄羅斯89個聯邦主體之一,位於北高加索地區,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車臣富產石油,又是通往中亞各地油氣管道和鐵路運輸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人口120多萬,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與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不論在種族及文化都大有不同,也正因此,此後車臣鬧獨立的人士層出不窮。1991年10月杜達耶夫當選車臣總統,並於1995年1月宣布車臣脫離俄羅斯聯邦,成立獨立的車臣共和國,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車臣危機。由於杜達耶夫在車臣奉行與俄聯邦中央相對抗的政策,並招兵買馬,成立自己的武裝。
戰爭過程

1994年12月,俄羅斯政府為了阻止車臣匪幫的分裂活動出兵車臣,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自1994年12月戰爭爆發到1996年2月俄軍撤出車臣,俄軍陣亡3837人、傷13270人、失蹤337人、被俘432人;損失飛機5架,作戰直升機8架,坦克、裝甲輸送車、步兵戰斗車和裝甲偵察車500餘輛;車臣武裝分子死亡15000人,受傷、被俘40000人。而西方估計俄軍的死亡人數超過萬人。而對於俄羅斯最慘痛的失敗是大規模軍事行動未能達到目的,為以後連年的恐怖活動埋下禍根。
攻打格羅茲尼
攻打格羅茲尼時,俄軍與杜達耶夫分子展開巷戰,戰線拉得過長,有時俄軍和車臣武裝之間的距離僅有幾十米,此時俄軍航空兵提供火力支援時,對飛行員和航行引導員的瞄準轟炸精度要求特別高。實戰結果令人遺憾,據參加過格羅茲尼攻奪戰的俄軍空降兵和步兵講,由於瞄準誤差較大,引導不準,多次發生誤炸事件,已被俄軍完全攻佔的樓房經常遭到已方航空兵航彈和無控火箭彈的襲擊,損失較大。盡管如此,俄軍航空兵還是在攻佔格羅茲尼的戰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炸毀通道
1995年1月初,蘇-24轟炸機發射KAB-1500L激光制導航彈,一舉摧毀了阿爾貢河上通往格羅茲尼東郊的兩座公路大橋,車匪一直通過這些橋梁向戰事地區運送預備隊。攝像控制數據表明這種激光制導航彈精確度較高,轟炸效果非常好。高精武器的使用保障俄軍航空兵在較差氣象條件下,對車匪火力點、裝甲設備等小型目標乃至格羅茲尼市內設施不斷實施精確打擊。為保障戰區夜間偵察,圖-22M3還向格羅茲尼上空定時投擲照明彈,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杜達耶夫匪幫小股顛覆隊夜間在俄軍後方的破壞活動。
精確打擊的典範
此間,俄空軍航空兵最成功的精確打擊戰例是對格羅茲尼市防禦中心、杜達耶夫總統府的轟炸。在格羅茲尼攻奪戰打響之初,俄軍本想保持城內基礎設施的完整,特別是總統府,但在付出血的代價後終於明白,要想不費吹灰之力攻佔車臣首府是絕對不可能的,俄軍被迫與車匪展開殘酷的巷戰,攻佔每一幢樓房,每一個街區,逐步推進,此時,摧毀非法武裝總指揮部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俄聯邦部隊攻入格羅茲尼市中心之前,航空兵開始對車臣總統府實施毀滅性的精確打擊。
總統府是原蘇共格羅茲尼州委辦公大樓,由於地處高加索地震多發帶,樓房建造得非常堅固,抗震性能較強,裡面潛藏了500名武裝分子。俄軍炮兵對其實施的火力轟炸未能取得預期效果,決定動用空軍戰機,使用能摧毀鋼筋水泥掩體的BETAB-500航彈和S-24重型無控火箭彈。1995年1月17-18日,只要天氣狀況有所好轉,適宜戰斗飛行,俄軍強擊機就開始對總統府實施轟炸,結果准確命中了樓房下面杜達耶夫的地下指揮掩體,杜達耶夫本人當時在市外,逃過一劫,後來在山區使用衛星電話通信時,信號被俄軍截獲,等候在空中的1架蘇-25強擊機發射1枚精確制導炸彈,杜達耶夫被當場炸死。

轉折點
俄軍沒有公布轟炸車臣總統府時的車匪具體傷亡數字,不過,傷亡不會太小,僅地下掩體內就至少有130名車匪被炸死。更重要的是,空襲總統府對車匪負隅頑抗的心理造成了沉重打擊,俄軍截獲的無線電通信內容表明,在總統府內據守頑抗的武裝分子開始慌亂,很快不戰而退,僅留幾個狙擊手把守,企圖施放冷槍,與俄軍同歸於盡。
1995年1月19日,格羅茲尼攻奪戰迎來了重大轉折點,俄軍第20伏爾加格勒近衛師偵察營攻佔了總統府,消滅了潛伏的狙擊手。杜達耶夫分子撤離市中心,在所謂的「防禦後方」,即格羅茲尼南部和東南部、卡塔亞馬和黑河鞏固防禦地區,繼續頑抗,但士氣已明顯低落。在格羅茲尼米努特卡廣場地區集結的車臣非法武遭到俄軍一系列火炮和空襲,杜達耶夫分子主力開始撤離車臣首府,逃往南部山區。為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戰機,俄空軍前線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控制了車匪企圖從格羅茲尼突圍、逃離的公路,共摧毀車匪2輛裝甲運輸車、50多輛運送武裝分子的卡車和汽車。
在地面部隊攻佔北格羅茲尼機場之後,俄陸軍直升機部隊立即開始在此機場部署。1995年1月18日,俄軍第一架軍用運輸飛機在此機場著陸,從1995年2月初開始,機場進入完全工作狀態。
當然,俄軍航空兵的戰斗行動並不局限於格羅茲尼。1995年1月25日,18架蘇-25強擊機摧毀了杜達耶夫分子在巴穆特西北俄戰略火箭軍原洲際彈道導彈陣地4個發射井內的地下彈葯和軍事物資倉庫。阿爾什德村北另外一個大型彈葯庫也被俄軍蘇-25戰機摧毀,車臣武裝分子有生力量和裝甲設備在沙利鎮的集結地也遭到空襲。
航空兵的黑暗之日
不過,對陸航兵直升機飛行員來說,1995年1月25日也是最為黑暗的一天,當天2架米-24直升機在戰斗中被擊落,2名飛行員遇難。
俄空軍戰機成功地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損失,12架強擊機被地面防空火力擊中,都只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戰斗損傷,最後全部安全返回機場,其中1架飛機穩定儀被擊中,另外1架戰機的一台發動機被擊中,其餘飛機都是被子彈或炮彈擊中。1995年2月3日,首次遭受人員傷亡,1架蘇-24轟炸機在濃霧中低空飛行,不慎撞在切爾夫列納亞車站東南的山上,機毀人亡,事故原因可能是機載導航系統故障。1995年2月4日,在對車臣-阿烏拉居民點以南2公里處的車匪支撐點進行打擊時,1架蘇-25強擊機被車匪「石勒喀」防空系統火力擊落,飛行員巴伊羅夫少校成功彈射,其後命運不詳,極有可能在著陸後就被武裝分子當場打死。
1995年2月6日,俄聯邦部隊強渡孫扎河,幾乎沒遇到抵抗,很快肅清了「防禦後方」的武裝分子。在攻打車匪在格羅茲尼市最後抵抗中心的戰斗中,俄軍積極使用航空兵部隊,對黑河和卡塔亞馬鞏固防禦地區實施猛烈的轟炸,特別是在黑河地區,車匪有較強的防空掩護。為避免損失,陸航兵直升機首次使用此前作戰條令中未曾規定的戰術:在飛機處於上仰狀態時發射S-24型無控火箭彈,導彈射程增加到6-7公里,在杜達耶夫分子防空兵器殺傷區域外實施攻擊。當然,使用這種戰術會降低命中精度,但在對地面目標實施打擊時,彈葯命中精度還是非常令人滿意。之後,陸航兵開始廣泛使用這種戰術。

突襲的風險
空軍前線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通常聯合行動,執行戰斗任務。1995年2月10日,11架米-24直升機和6架蘇-25強擊機對車匪在黑河鞏固防禦地區的工事實施系列打擊,陸軍直升機不僅攻擊事先選定的目標,應地面部隊呼叫轟炸臨時目標,還自由獵殺敵方各種目標。類似突襲風險較大,因為獵殺行動通常要在敵佔領土上空進行,如在古傑爾梅斯地區的行動中,米-24中隊3次單獨搜索和消滅目標,前兩次非常成功,摧毀了1輛裝甲運輸車、1套自行防空火炮系統、1個彈葯庫,但在第三次行動時,已有防備的武裝分子進行反擊,3架直升機被車匪ZU-23高炮和輕武器密集火力擊中,嚴重受損,其中1架在俄軍陣地上緊急迫降,後因損傷過大無法維修而提前退役,幸運的是,沒有遭受人員傷亡。
暫時平靜的局勢
1995年3月初,俄軍完全解放了格羅茲尼市及其郊區,把武裝分子趕到了南部山區,迎來了暫時的平靜局勢,可以對前期戰斗情況進行簡單的總結。從1994年12月1日到1995年3月17日,俄空軍航空兵在車臣共摧毀敵方265架教練戰斗機、3架直升機、20輛坦克、25輛裝甲運輸車、6套自行防空系統、10門火炮、130多輛軍用汽車,炸毀7座橋梁、數個彈葯庫、幾個燃滑油料和彈葯庫以及其他軍事目標。此間,俄空軍共有2架戰機墜毀,14架戰機被地面防空火力擊中受到戰斗損傷,所有受損戰機經過維修後全部重返戰斗行列。俄陸軍航空兵在1995年6月中旬前的主動戰事階段內,也消滅了敵方大量目標,同時也遭受了較大損失,僅在前3個月內就徹底損失了5架直升機(2架米-8、3架米-24),9名飛行員犧牲。
1995年3月6日至1995年3月20日期間,車臣局勢相對平靜。已攻佔格羅茲尼的俄軍部隊推進到阿爾貢市附近要沖,但是,俄軍沒有乘勝追擊,及時攻下阿爾貢,反而試圖與杜達耶夫分子進行談判。俄當局很快明白過來,武裝分子根本沒有和談誠意,只是利用談判時間獲得寶貴的喘息之機,重新部署,鞏固防禦陣地。俄聯邦部隊北高加索集群司令部預見到雙方隨時可能重新開戰,隨即加強了車臣及其附近邊界地區的力量,部署在莫茲多克、別斯蘭、北格羅茲尼機場的陸航兵直升機數量從55架增加到了105架,其中米-24武裝直升機佔了52架。

突擊
為阻止車匪補充預備隊人員,增強實力,俄空軍前線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對杜達耶夫分子在沙利、阿塔吉、梅斯克爾-尤爾特、沙阿米-尤爾特地區的集結地多次實施導彈和炸彈襲擊。1995年3月21日夜,俄軍發動攻勢,當晚,北方集群摩步兵和海軍陸戰隊團團包圍了阿爾貢市。1995年3月22日,車臣武裝分子在坦克掩護下企圖從沙利和古傑爾梅斯方向解除俄軍對阿爾貢市的包圍,俄空軍強擊機和陸航兵武裝直升機隨即起飛參戰,發射「強擊」制導導彈摧毀車匪9輛坦克和裝甲車,發射S-8無控火箭彈大量殺傷車匪步兵。杜達耶夫分子遭受較大傷亡,無力與俄軍正面對抗,紛紛逃離。1995年3月23日,俄軍解放阿爾貢市。1995年3月30日,俄軍解放車臣第二大城市古傑爾梅斯。
與攻打格羅茲尼不同,在解放阿爾貢和古傑爾梅斯時,俄軍航空兵的行動沒有對城市造成較大破壞,僅對市郊車匪火力支撐點和裝甲設備陣地實施精確打擊,杜達耶夫分子也很明智地放棄頑抗,放棄可能會造成較大傷亡的巷戰戰術,幾乎沒有抵抗就撤到山區,化整為零,從事偷襲活動。
1995年3月31日,俄聯邦部隊經過激烈戰斗,攻佔沙利市,車匪在此部署的1個坦克團主力被基本消滅,為避免平民傷亡,俄軍攻城時未使用航空兵。

1995年4月的改善
進入1995年4月,車臣上空的氣象狀況改善了許多,冬天的濃霧開始散去,大部分時間都是明天,太陽高照,俄軍強擊機和武裝直升機可以大顯身手了。1995年4月8-9日,陸航兵武裝直升機對杜達耶夫匪幫阿布哈茲營在薩馬什基村東南森林地帶的鞏固防禦陣地實施密集打擊。1995年4月中旬,俄軍對750-1000名武裝分子據守的巴穆特村發動猛烈攻勢,車匪裝備精良,有裝甲運輸車、野炮、迫擊炮,戰斗比較殘酷。1995年4月15日,俄軍對該村的第一次沖鋒未能成功,參與強攻的部隊遭到占據制高點的武裝分子瘋狂反擊,被迫撤退。1995年4月17日,陸航兵和前線航空兵開始對車匪在巴穆特村內及其附近的火力點和支撐點實施轟炸,車匪遭到較大損失,放棄頑抗,逃往山中。18日,俄聯邦部隊佔領巴穆特村,當地長老與俄軍指揮官進行談判,保障再不允許非法武裝分子進入山村,俄軍隨即撤離該村。
新戰術帶來新局勢
從沙利和巴穆特戰役中,可以發現俄軍航空兵新的戰斗使用特點:盡量減少航空兵的戰斗參與,力圖避免無辜平民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面部隊通常在航空兵未對攻擊目標實施預先打擊的情況下發動進攻,僅在遭到頑抗後才會呼叫強擊機和武裝直升機提供火力支援。不過,這種新的作戰實踐雖然明顯減少了平民的傷亡,卻增加了俄軍損失,是以俄軍士兵鮮血為代價的。1995年5月底,當主要戰事轉移到人煙相對稀少的山區後,俄軍才放棄這種戰術,重新加大航空兵的戰斗使用力度。
經過1995年4月份的戰斗,俄軍確立了對大高加索山脈下車臣所有平原地區的控制。1995年4月26日,葉利欽總統簽署命令,宣布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暫停在車臣境內使用武力,停火期限為1995年4月28日至1995年5月12日。
與此前談判停火時一樣,杜達耶夫分子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喘息之機補充力量,鞏固陣地,同時絕不放棄襲擊俄軍檢察站和車隊的機會。俄軍也沒有放鬆警惕,航空兵繼續在車臣上空巡邏和偵察飛行。1995年4月30日,俄軍航空兵在車臣東南吉利亞內村上空巡邏飛行時,遭到武裝分子襲擊,1架米-24直升機被高射機槍火力擊中,飛行員使出渾身解數駕駛嚴重受損的直升機飛離車匪控制的地區,在達吉斯坦境內迫降,飛行員沒有受傷,直升機徹底報廢。此間第二起類似事件就沒這么幸運了,1995年5月5日,2架蘇-25強擊機在別諾伊村上空巡邏飛行,薩拉別耶夫少校駕駛蘇-25長機低空飛行越過一座山丘時,車匪在側翼山坡處使用DSHK機槍突然襲擊,子彈穿透了非裝甲防護的座艙蓋玻璃,飛行員被當場打死,飛機迅速垂直墜落,瞬間撞上地面。

停火時間
在俄軍停火期間,杜達耶夫分子秘密向格羅茲尼地區調集大批部隊,1995年5月14日,開始用迫擊炮和無後座力炮對俄軍佔領的車臣首府進行狂轟濫炸,企圖奪回格羅茲尼。俄軍隨即發起反擊,15日,聯邦部隊在航空兵火力支援下擊潰了來犯的武裝分子。
特種兵突入
1995年5月15日,俄軍向車臣山區縱深推進,發動大規模攻勢,試圖徹底擊潰武裝分子。俄軍與車匪在沙托伊、維堅斯克、沙利、奧列霍沃、謝爾任-尤爾特、諾扎伊-尤爾特地區展開激戰。車臣武裝分子藉助山勢,頑固抵抗,千方百計阻止俄軍攻勢。為支援地面部隊在沙托伊地區的攻勢,俄軍航空兵首次使用直升機向敵後空降特種部隊分隊。
戰爭升級
1995年5月下旬,俄軍航空兵在車臣展開了更大規模的戰斗行動,蘇-25強擊機、米-24直升機、內衛部隊米-8MT直升機對武裝分子部署陣地和支撐點實施猛烈空襲,摧毀車匪的裝甲 設備、彈葯倉庫、指揮所。蘇-24M轟炸機大量使用KAB-500L、KAB-500KR激光和電視制導炸彈等高精武器,對車匪實施精確打擊。1995年5月21日,1架蘇-24M轟炸機在達古-博爾佐伊村西南發射1枚KAB-500KR制導航彈,一舉摧毀一夥武裝分子占據的樓房。1995年5月24日,1架蘇-24M轟炸機在4000-5000米空中,在800-900公里/小時的飛行速度下,發射2枚KAB-500L制導航彈,直接命中目標,把佐內村南部一個山洞內的車匪秘密彈葯庫徹底摧毀。
陸航兵的新作用
此間,陸航兵直升機飛行員每天完成5-6架次戰斗飛行任務,這種作戰強度是俄軍飛行員在二戰以後任何一次軍事沖突中從未經歷過的。除對地面進攻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外,陸航兵直升機還積極參加旨在摧毀滲透到俄軍後方的杜達耶夫分子恐怖顛覆活動隊的戰斗任務,1995年5月24日,就在這樣一次行動中,1架米-24直升機在車臣-阿烏拉鎮附近被擊落,1名飛行員當場死亡。
圍攻
武裝分子撤退到車臣南部山區以後,把指揮所建在了韋傑諾村,俄軍航空兵對韋傑諾村車匪指揮部的精確打擊堪稱經典。1995年5月28日,俄空軍1架蘇-24轟炸機發射1枚KAB-500制導航彈,准確命中車匪總部大樓左翼。1995年5月31日12點整,2架蘇-24轟炸機再次實施空中打擊,第一枚航彈徹底摧毀了總部大樓70米外的俱樂部大樓,杜達耶夫分子在那裡安裝了一台大功率無線電台,第二枚航彈把總部大樓夷為平地。另外兩次精確打擊分別摧毀了車匪在該村的特別處和警備處大樓。1995年5月31日,俄軍蘇-25強擊機還對車匪在阿爾貢和維堅斯克峽谷內的陣地實施密集轟炸。
1995年6月1-2日,俄陸軍部隊從兩個方向包圍韋傑諾村,空降兵部隊使用米-8直升機,在村後突降,切斷車匪退路。1995年6月3日,俄軍攻佔車匪最後一個戰略據點。韋傑諾戰役結束後,車匪喪失了司令部和最後1輛重型裝甲設備,統一指揮體系被打破,非法武裝被分割在沙托伊、諾扎伊-尤爾特兩個地區。
1995年6月4日,在攻打諾扎伊-尤爾特時,俄軍又有1架米-24直升機被擊落,飛行員卡爾波夫大尉、霍赫拉切夫中尉犧牲。1995年6月9日,武裝分子又擊落一架米-8運輸直升機,馬利科夫少校、謝格洛夫大尉遇難。
戰爭結果

1995年夏初,第一次車臣戰爭主要戰事接近尾聲。失去統一指揮的杜達耶夫軍隊被瓦解,逐漸變成各個獨自為戰的匪幫,相互之間無法協調行動,一些武裝分子開始自願上繳武器投降,車匪僅控制著車臣12個山區中心中的最後一個:沙托伊。
1995年6月11日,俄聯邦部隊開始攻打沙托伊,為配合地面部隊攻勢,米-8運輸直升機在米-24武裝直升機掩護下,向敵後空投戰術空降兵。1995年6月12日,1架為空降兵運送武器和彈葯的米-8直升機遭到車匪精心偽裝的ZU-23高炮的攻擊,直升機空中著火,飛行員奇跡般地駕駛直升機安全迫降,並在直升機爆炸前跑出危險區域,這架米-8直升機也成為陸航兵在第一次車臣戰爭期間損失的最後一架直升機。
1995年6月13日晚,俄軍摩步兵和從天而降的空降兵團團包圍了沙托伊,發起沖鋒,陷入恐慌的車匪意識到頑抗已毫無意義,乘夜黑沿山路撤離。1995年6月14日,俄軍攻佔沙托伊,俄羅斯國旗高高升起。至此,第一次車臣戰爭主動戰事基本結束,之後,俄軍未再發動大規模戰事,不過,追剿分散在山區的杜達耶夫軍隊殘余、解除車匪武裝的戰斗又持續了1年的時間,1996年6月28日,葉利欽總統飛抵車臣,宣布戰爭結束,勝利屬於俄羅斯。
歷史影響

第一次車臣戰爭結束後,車臣武裝分子改變行動策略,採取游擊戰術,策劃恐怖襲擊,伺機東山再起,與俄軍展開了貓和老鼠的死亡游戲,北高加索地區自此進入了第二次車臣戰爭前的非戰非和狀態。

㈨ 關於前蘇聯狙擊手瓦西里的故事

瓦西里出生於耶勒寧斯科耶(又稱為亞列寧斯科亞),於烏拉山脈長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這個名字在俄語與"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服役於蘇聯海軍擔任岸勤人員,直到他從報章雜志得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之後,就自願加入這一場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會戰。瓦西里被分派到蘇聯陸軍第62軍第284步兵師第1047團(1047th Rifle Regiment of the 284th Rifle Division of the 62nd Army)。 瓦西里
由於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成名,所以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爾化學工廠(Lazur chemical works)成立狙擊學校並由他親自負責訓練。由於扎伊采夫的姓氏涵義的關系,因此所開辦的狙擊手學校訓練出的學生又被昵稱為「小兔兔」("Zaichata";瓦西里當然就是那隻「老兔子」了!)。在安東尼.畢佛(Antony Beevor,前英國第11輕騎兵中隊軍官,現任歷史學家)所著的"斯大林格勒"中,畢佛認為在拉祖爾化工廠所開辦的學校正是第62軍以及蘇聯陸軍的"狙擊手運動"的濫觴,部隊之間開始舉辦訓練營並且宣揚狙擊法則,以大鍋炒的方式為訓練原則,學員與官兵們熱烈地彼此互相交換關於狙擊技巧與戰術的想法以及原則等。 根據一項估計,柴老兔一手帶大的柴小兔崽子們,一共造成超過三千個軸心國官兵的慘重死傷。 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為地雷炸傷液昌而退役,之後他由維拉米爾·費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顧,並且治療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後重返戰場,並且參加德涅斯特河戰役,當時已經官拜上尉了。 戰後瓦西里造訪柏林,並與軍中同袍們相見。同袍們贈送一把新的狙擊槍給他,上面刻著:「敬蘇聯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殺死了超過300個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這把槍保存在伏爾加格勒博物館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區)。之後瓦西里便在基輔經營工廠,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輔,享年76歲。
背景
論戰績,蘇聯英雄、功勛狙擊手扎依采夫並不那麼顯赫,總共消滅二百五十名敵人。而二戰中消滅三百名以上敵人的狙擊手在蘇軍中就有二十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軍史學家眼中聲譽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為狙擊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是由於他戰勝了德軍最著名的狙擊手之王科寧斯。 一九四二年秋,蘇軍的狙擊兵們在斯大林格勒防禦戰中大顯神威,令德軍吃足了苦頭。軍事記者們更使六十二集團軍二八四步兵師一○四七團的狙擊手扎依采夫准尉名聲大噪--他曾在十天內擊斃四十二名德軍士兵。 希特勒的將軍們決定拔掉這顆釘子,德軍第六集團軍司令部要求將德軍的王牌狙擊手調來斯大林格勒前線專門對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軍柏林狙擊兵學校校長科寧斯上校的肩上。從柏林飛抵前線的科寧斯率先開始行動。他打死了兩名蘇軍狙擊手--每個都是一發命中。 這是決斗的挑戰書。科寧斯以行動宣告了他的到來。接下來,雙方都在為這場決戰進行准備。前線一片寂靜,只有零星的炮聲和飛機轟炸聲偶爾響起,此外,連狙擊手們的槍聲也似乎銷聲匿跡了。這段時間,扎依采夫和夥伴庫利科夫研究了從馬馬耶夫高地到「紅十月」工廠這一段前線,標缺瞎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礫成堆的街道,樓房的斷壁殘垣,折斷的柱子,被焚毀的汽車……有上千個德國狙擊手可藏身的埋伏點。扎依采夫清楚,科寧斯就躲在其中一處。
科寧斯在哪
一天,德國槍手擊碎了莫羅佐夫中士狙擊步槍上的光學瞄準鏡,擊傷了另一名狙擊手沙依金中士。莫羅佐夫和沙依金兩人都是有經驗的射手,他們經常在最困難的決斗中獲勝。伏埋空毫無疑問,他們這次遇到了最強勁的對手。 緊張的對峙已經持續了兩天。 第三天。從早晨起,城市上空炮聲不斷,戰線上熱鬧起來,狙擊手們伏身掩體,眼不離光學瞄準鏡,不間斷地監視著前方發生的一切。政治指導員達尼洛夫也不甘寂寞,一大早就鑽進狙擊手的掩蔽部觀戰。太陽升起後,達尼洛夫好像忽然看見了什麼,他興奮地跪起身來喊:「他在那兒!」他的話音未落,德國槍手迅速做出反應--一槍擊中正在做手勢的達尼洛夫的肩膀。科寧斯沒有打達尼洛夫的頭部,他希望扎依采夫跳起來救助受傷的戰友,從而暴露自己。達尼洛夫尖叫著倒在地上。扎依采夫紋絲未動,他仍眼望前方,心裡琢磨射擊來自何處。科寧斯再沒開槍,他沉默著,任憑蘇軍衛生兵帶著擔架爬過瓦礫匆匆忙忙把達尼洛夫放上擔架抬走。
發現敵巢穴
扎依采夫拿起望遠鏡觀察,一塊斜支在牆角的鋼板引起他的注意。鋼板上亂放著一些碎磚頭,它位於德軍防線的前方。站在敵人的角度考慮,狙擊點設在哪裡最好呢?鋼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體,敵人的槍手晝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著。對,科寧斯上校就在那塊鋼板下。鋼板下就是德國槍手絕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槍口瞄準鋼板下的暗點。既然狙擊陣地被指導員暴露了,科寧斯判斷蘇軍狙擊手會變換陣地。在這種情況下,有任何動靜,德國人都會開槍射擊。扎依采夫把一隻手套套在一塊木板上舉過頂。科寧斯一槍將其擊穿。「啊哈,終於上鉤了,惡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擊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這就是說子彈來自正前方,德軍的王牌槍手就藏在鋼板之下。現在應當把他引出來。怎麼引?變換陣地,明天從另一個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陽光穿過城市廢墟從德國人背後照射在狙擊手們的臉上。扎依采夫決定等過了上午再行動,因為瞄準鏡的反光可能會把位置暴露給德國人。午後,蘇聯狙擊兵的步槍已處於背光位置,而科寧斯的陣地則暴露在直射陽光之下。鋼板邊上有一個東西在閃光。是一塊破玻璃片,還是敵人槍上的瞄準鏡?是採取決定性步驟的時候了。
狙擊王被擊斃
庫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頭盔稍稍向上舉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準鋼板下的暗點。計謀成功了。科寧斯沉不住氣了。他大概打算早點結束決斗。隨著一聲槍響,庫利科夫順勢將身子一挺,大叫一聲倒下去…… 此刻德國王牌槍手科寧斯有些忘形,從鐵板下探出半個腦袋窺視。等待已久的時機到來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動了扳機。這是他四天來射出的唯一一顆子彈。這顆子彈擊中德國頭號槍手的前額,穿過後腦勺和頭盔飛出。天黑後,蘇軍二八四步兵師的部隊開始進攻。在戰斗熾烈時刻,扎依采夫和庫利科夫從鐵板下拖出被擊斃的德國槍手的屍體,搜出死者身上的證件。證件表明被擊斃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軍常勝槍手科寧斯上校。
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遺體以隆重的軍禮被重新遷葬到馬馬耶夫崗(Mamayev Kurgan)。由於瓦西里的遺願是希望將他的遺體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紀念碑旁;碑上則寫著瓦西里的名言:「我們沒有任何撤退的餘地。」(事實上該語出自赫魯曉夫,就是擔任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總委,"political commissar"。)
德軍士兵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槍瞄準鏡,據傳是柴瑟夫最寶貝的戰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陸軍博物館,不過這整個故事並沒有被確認,因為所有的蘇聯軍事報告也皆未提及。 瓦西里的自傳《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其實遭遇的對手應該是「海恩茲.托爾伐特」,瓦西里是依據從被擊斃的屍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證明文件而得知。這個名字後來由一位名為「大衛.羅賓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說"老鼠之戰"(War of the Rats)中出現,羅賓斯稱托爾伐特是一位黨衛隊的上校,而且還是位於德國佐森(Zossen)國防軍狙擊學校的總教官。 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國防軍狙擊冠軍。歷史學家曾經不斷質疑這個似乎虛構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過下面的幾個理由臆測出歷史上從無此人過: 沒有紀錄能指出黨衛軍曾經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會戰. 黨衛軍本身的狙擊手人數屈指可數,而且黨衛軍戰功並不將狙擊視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槍其實是國防軍的粗活。 不會有哪個狙擊手會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為狙擊手就是被指望來幫忙扭轉戰況的,帶頭指揮往前沖鋒陷陣與躲起來放冷槍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實現的。 即便到了戰爭末期,有明文記載德軍第一名黑白無常君也不過是個21歲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喪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還不到科尼希的"擊斃超過400人"的紀錄。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前蘇聯抵抗當時德軍的進攻畫下了時代的轉捩點,在異常艱苦的狀況下,前蘇聯的政宣文工為了保持龐大部隊的戰斗精神,本來就會捏造充斥著一堆謊言來增進部隊士氣,尤其當時戰況在如此不明朗也不樂觀的情形下。
附記
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蘇維埃英雄以及列寧勛章得主。1942年9月13日,德國第六軍與前蘇聯第62軍在馬馬耶夫崗打響斯大林會戰。該高地僅有102米高,但是可俯瞰全市,因此該高地的爭奪戰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過據記載,馬馬耶夫崗盡管被俄軍布置溝壕如犬牙交錯,鐵絲絆網夾雜地雷,有固若金湯樣,然而還是在德軍的猛攻下,一天之內就失陷了。 其實"老鼠之戰"本身並非大衛·羅賓斯命名,其典故出自該戰役中自嘲自諷的德軍官兵,說這是"wir haben einen Krieg der Ratten.",因為兩軍交戰激烈程度僅有一牆之隔,連對方的呼吸聲都清楚可聞。德國官兵還說,"就算佔領了廚房還有客廳要打上一場"(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就以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而言,蘇俄以其人口數量比例而產生造就了許多知名的狙擊手,其中很多人都以龐大的殺人數字成名。例如蘇聯陸軍狙擊排行榜的狀元,隸屬第4步兵師的米海爾·伊爾伊奇·蘇可夫(Mihail Ilyich Surkov, 4th rifle division)就以702人領先第二名隸屬第259步兵團的瓦西里·科瓦強禔拉澤(Vasiliy Shalvovich Kvachantiradze, 259th rifle regiment)534人,以及第三名隸屬第1122步兵團的伊凡·希多倫科(Ivan Sidorenko)500人。因此,有人指出瓦西里的事跡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因為還有其他49位蘇聯狙擊手的成績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蘇聯狙擊手排行榜中最特別的是第八名的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這一位道道地地的雅庫特人有如他彎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樣(西元13世紀時雅庫特族與蒙古一起被成吉思汗統一),如果連他在冬季戰爭中的戰績一起計算,一共是541人(也有一說是429人)。 雖然說蘇聯狙擊手的戰績輝煌,不過都是經過為了振奮士氣的政工文宣戰報所報道的,本來就有誇大的嫌疑;更諷刺的是有的狙擊手擊殺確認是「依據理論上」來認定的。 目前狙擊手的成績認定中,盡管有所爭議,然而席摩·海赫的紀錄依舊有可信度,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的紀錄沒有傳出過爭議;至於本篇的主人翁瓦西里,一樣也是貨真價實。

㈩ 軍事 中蘇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
zhēn bǎo dǎo zì wèi fǎn jī zhàn
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在珍寶島擊退蘇聯軍隊入侵的戰斗。1969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保衛了祖國的領土。

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面積0.74平方公里,歷來為中國領土,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在這里從事生產活動,20世紀以來,由於中國漁民張蓋和臧蓋年等幾位老人,相繼上島建房\捕魚和種菜,因此珍寶島又被當地人先後稱為"張蓋島"和"翁島".1928年,中國居民陳遠進買下了張蓋的房子,與其子陳錫山常住島上.1937年日本侵入中國東北後,日本關東軍強迫島上居民撤離.1945年日本投降後,陳錫山等人又回到公司村一帶居住,還經常登島捕魚和生產.中國邊防軍也一直在這一地區執行巡邏任務。1966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不派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三大,兩黨關系隨之中斷,「蘇聯的黨和國家的領導現在被修正主義篡奪了」的定性同時下發全黨;與此相呼應,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並派二十萬蘇軍進駐蒙古,在遠東配備了可以進行核攻擊的數百架轟炸機,從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以前,蘇聯方面挑起的邊境事件竟達4189件之多,最終導致了珍寶島事件的發生。1967年後,蘇聯邊防軍開始入侵中國領土珍寶島,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巡邏隊上島巡邏,多次製造流血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巡邏官兵多人,抓捕中國漁民。對於蘇軍的挑釁行徑,中國邊防部隊嚴格執行中國政府、中央軍委的指示,採取了極大的剋制忍讓,但蘇聯政府對中國政府的嚴正抗慶帆議和警告置若罔聞,蘇聯邊防軍的挑釁行為毫無收斂。

1969年3月2日8時譽兄雹,中國邊防部隊派出巡邏分隊登島執行巡邏任務。蘇軍發現後,立即出動70多人,分乘2輛裝甲車、1輛軍用卡車和1輛指揮車,從蘇聯境內分路向珍寶島急進,接近珍寶島後,列開戰斗隊形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進逼,並以一部兵力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的一個小組側後穿插。入侵蘇軍不顧中國邊防巡邏分隊向其發出的警告,突然開槍射擊,打死打傷中國邊防巡邏人員6人。中國邊防巡邏分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中國邊防巡邏第二小組聽到槍聲後,在班長周登國的指揮下,給側後的入侵蘇軍以沉重打擊。隨後,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發起反擊,但遭到叢林中蘇軍的猛烈射擊。中國邊防戰士於慶陽猛然躍起,向叢林蘇軍射擊,吸引火力。蘇軍火力向他射擊,擊中他的頭部,他倒下後不久,頑強地站起,端起沖鋒槍繼續向蘇軍沖擊,直至英勇犧牲。副連長陳紹光指揮一個班迂迴到叢林中蘇軍側後,但一股蘇軍又從他的側後沖來,兩面機槍夾擊他們。陳紹光一面指揮分隊英勇還擊,一面奮勇向蘇軍一個機槍火力點沖去。這時他身受重傷,仍然堅持移動到有利位置,打掉了這個火力點後,倒在了血泊中。經1個多小時激戰,中國邊防部隊擊退了入侵塵念珍寶島的蘇聯邊防軍。

3月15日凌晨,蘇軍邊防軍60餘人在6輛裝甲車的掩護下,從珍寶島北端侵入。中國邊防部隊某部營長冷鵬飛奉命帶領一個加強排登島,與入侵蘇軍形成對峙。8時許,蘇軍發起攻擊,冷營長沉著指揮,堅守有利地形,指揮部分兵力分割蘇軍,經一個小時激戰,打退了蘇軍的進攻。

9時46分,蘇聯邊防軍在炮火掩護下,出動6輛坦克5輛裝甲車向珍寶島接近,從南北兩側發起攻擊,並以密集火力封鎖江叉,攔阻中國邊防部隊登島支援。堅守在2號陣地上的無坐力炮班長楊林,佔領有利地形阻擊蘇軍,待蘇軍坦克駛近到只有10餘米遠時,他接連投出5枚手雷,打亂蘇軍隊形,使其一輛坦克闖入雷區被炸壞。楊林帶兩個炮班機動射擊,他連續擊中3輛裝甲車,但他也不幸被蘇軍坦克炮火擊中壯烈犧牲。

13時35分,蘇軍邊防軍縱深炮火猛烈襲擊中國防禦陣地,正面達10公里,縱深約7公里。炮擊2小時後,蘇軍100餘人在10輛坦克和14輛裝甲車掩護下,發起第三次進攻。守島的中國邊防部隊分割其步兵與裝甲、坦克聯系與蘇軍近戰,減弱其火力。火箭筒手華玉傑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絨衣,先後擊毀擊傷蘇軍4輛裝甲車。經50多分種激戰,勝利地粉碎了蘇聯邊防軍的第三次進攻。這一天,蘇軍先後出動50餘輛坦克、裝甲車和100多名步兵,運用直升飛機和縱深炮火掩護,並炮擊中國境內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同入侵蘇軍共激戰9個多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擊退了蘇聯邊防軍的3次進攻,擊斃了蘇軍邊防部隊總指揮列昂諾夫上校和楊辛中校.勝利地保衛了珍寶島。

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70多人,向島上敷設地雷,企圖阻止中國邊防部隊登島並拖回被中國邊防部隊擊壞滯留在江叉的一輛T-62型坦克。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被炸壞的蘇軍坦克被中國邊防軍繳獲,成為蘇聯侵略中國領土的鐵證。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國邊防部隊在嚴寒條件下,面對蘇軍的先進坦克、裝甲戰車,毫不畏懼,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的戰術,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作戰中,人民群眾積極支前,保證了反擊作戰的勝利。為了表彰黑龍江邊防部隊的英雄事跡,中央軍委於7月30日發布命令,授予孫玉國、杜永春、華玉傑、周登國、冷鵬飛、孫征民、楊林、陳紹光、王慶榮、於慶陽等10名官兵以「戰斗英雄」稱號,給邊防部隊偵察連、一連和公司邊防站等10個單位各記一等功一次。

1969年的中蘇邊界沖突是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高潮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軍事對抗之一。幾乎導致了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之間的戰爭。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後,尤其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並提出「有限主權論」,中國認為這是對一個國家主權極其嚴重的挑戰,今天是捷克,明天就有可能是中國。
中蘇決裂之後,從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該島上的巡邏隊流血沖突不斷。

1968年底烏蘇里江封冰後,珍寶島成為中蘇沖突的焦點,蘇聯邊防軍一再武裝登島,攔截上島的中國邊防巡邏隊,毆傷中國邊防巡邏人員,甚至還開槍挑釁。1969年初,中方決定自衛反擊。3月2日,中蘇在珍寶島發生了第一次武裝沖突。面對上島攔截中國邊防巡邏隊的蘇軍的武力干涉,已在珍寶島中國一側岸上隱蔽待命的中國精幹小分隊,奉命投入戰斗。戰斗進行了三十多分鍾,雙方各傷亡數十人,殘余蘇軍退出了珍寶島。當時的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回憶說:這次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確實是經過中央批准,早有準備的。當時正准備開九大,大軍區首長均已來到北京,因此,中央軍委專門在京西賓館開設了一個房間,架設了專線,由他負責直接與前線聯系,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負責掌握國際方面的情報,隨時向周恩來匯報,並由周恩來下最後決心。為了最初的戰斗,我們准備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從三個軍抽調了三個偵察連,一個連二三百人,由有作戰經驗的參謀人員帶隊,進行了專門的訓練和配備,打得乾脆利落。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在烏蘇里江上的一個島上(中國一方稱之為珍寶島,蘇聯稱之為達曼斯基島(Остров Даманский),面積0.74平方公里),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軍使用了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蘇聯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陣亡,蘇軍的一輛T-62型坦克被擊壞並被中國邊防部隊拖回運往北京展覽。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數字為:蘇聯方面亡58人,傷94人。中國方面公布的數字為:中國邊防部隊亡29人,傷62人,失蹤1人。
這次戰斗中方稱為「珍寶島保衛戰」。戰斗之後中蘇雙方都在江岸集結大量軍隊。
中國於1969年5月24日發表聲明:中蘇邊界問題演變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國方面的責任。但是,中國仍然准備通過和平談判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反對訴諸武力。 蘇聯於1969年6月13日發表聲明稱:沙皇專制雖然崩潰了,但俄羅斯國家的邊界不應該毀滅,沙皇從未同中國簽訂過任何不平等條約。

在邊境沖突上,中蘇邊境地區的武裝沖突從東段擴大到西段。同年8月13日,中蘇在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地區再次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出動直升機掩護坦克裝甲部隊,在炮火支援下襲擊在鐵列克提地區巡邏的中國邊防軍巡邏分隊。中國邊防軍幾十人(一說38人,一說78人)被圍全部陣亡。
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與周恩來等會晤。之後局勢得到緩解。主要原因在於蘇聯認定中國有核反擊能力,並且雙方都願意防止大規模軍事沖突。
根據此次會談時所達成的諒解,1969年10月20日,中蘇兩國外交部副部長級的邊界談判正式舉行,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蘇聯向中蘇邊界增兵。中國開展「深挖洞、廣積糧」的全國性戰備運動。
2005年4月27日,中國人大批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2005年5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表決批准該協議。根據該協議,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今天看來,珍寶島事件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中蘇已臨戰爭邊緣,兩國關系無以挽回的標志;同時,它又為中美關系的恢復提供了契機。中國一貫的反美立場迅速發生了改變,而美國對此也作出積極回應,中美迅速開始接近和對話。對此,當時許多人很不理解,阿爾巴尼亞黨甚至批評中國右傾,毛澤東不管那一套,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右傾機會主義,你能把我怎麼樣?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當時沒有力量與蘇聯單獨對抗,必須拉上一個幫手,這樣蘇聯就不敢打我們了。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4229.htm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為什麼要放冷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