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關系
1、決定中亞五國與俄羅斯關系的客觀因素與中亞國家對俄關系的基本政策
在中亞五國對外關系中,俄羅斯被置於最優先考慮的地位,哈、土等國認為與俄發展關系是「最重要的」、「戰略性」的關系。烏認為,「不與俄羅斯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烏茲別克就不會有未來的前途」。
中亞五國所以作出這種決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中亞五國長期與俄羅斯生活在一起,經濟、政治、軍事人文各方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其他國家無法與俄羅斯倫比的。
第二,經濟原因。由於原蘇聯長期推行「勞動分工」政策,中亞各國只作為原料生產國,經濟結構單一,對俄羅斯存在嚴重的依附性。這種經濟聯系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中亞各國不得不現實地對待與俄羅斯的關系。
第三,軍事原因。中亞各國獨立後雖然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但人數少,武器供應也依靠俄羅斯。各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要靠俄羅斯的軍事庇護。
第四,中亞各國生活著大批俄羅斯人,尤其是在哈、吉兩國。因此,它們在發展對外關系時不能不考慮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
1994年3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列舉烏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三個原因:一是靠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智力實力,同時依靠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來保障烏國內穩定、國內生活和國家前景;二是由於烏「沒有一個大型工業企業與俄羅斯沒有關系」,因此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由於100多年來,俄始終是烏的近鄰,兩國之間建立起不可分割的經濟和文化關系。卡里莫夫這番話具有代表性,較明確地說明了中亞各國重視發展與俄關系的原因。
基於以上原因,中亞五國制定了各自的對俄政策,總的來看,五國對俄政策大同小異。現將其主要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俄在其對外關系中的特殊地位,即視俄為「第一合作夥伴」,將彼此關系稱作是「最重要的」、「最優秀的」、「戰略性的」。
第二,努力尋求與俄羅斯的經濟一體化,但以不損害國家獨立和主權,保持領土完整為前提。哈、吉兩國通過條約關系與俄共建「一體化」,而土、烏則主張通過雙邊關系與俄加強經濟聯系。
第三,哈、烏、塔三國與俄通過簽署《集體安全條約》方式與俄在軍事上搞共同防禦,實際上是尋求軍事庇護,土雖然宣布實行永久積極中立政策,但在軍事上仍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持和保護。吉的情況亦然。
第四,在國際事務和獨聯體事務上努力與俄協調立場。
第五,對俄有損於本國利益的言行,既批駁又斗爭。各國處理與俄關系問題堅持從維護本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並不唯俄馬首是瞻。
2、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關系總的來說相當密切,其中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更為突出。這主要表現在:
①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皆為獨聯體成員國。在獨聯體的許多重大問題上,除土庫曼有較大保留外,其餘四國基本上與俄羅斯一致或接近。例如,1992年5月,除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外,其餘三國皆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1993年1月,哈、吉、烏、土四國一道簽署了獨聯體章程。1993年9月,哈、吉、烏、土四國加入了「經濟聯盟」。1995年1月,哈與俄、白俄簽署了「關稅同盟」。1996年3月,哈、吉與俄、白俄一道簽署了《關於加深經濟和人文領域一體化條約》。
②高層互訪頻繁,其中尤其以哈俄關系最為密切。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到1996年6月,僅哈俄總統雙邊會晤即達11次以上,正副總理級會晤還要多些。這還不包括哈總統、總理等高層領導參加獨聯體會議或其他多邊會晤時與俄羅斯領導人的會見。烏茲別克總統於1992年5月和1994年3月正式訪問俄羅斯。俄代總理蓋達爾、現任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也訪問過烏茲別克。中亞五國還與俄羅斯簽署了大量協議和協定。1994年3月,納扎爾巴耶夫首次以哈總統身份正式訪俄期間,雙方簽署了23個文件。1995年1月,納扎爾巴耶夫與葉利欽在莫斯科就雙邊關系又簽署了17個文件。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莫斯科,土俄兩國就加強雙邊合作問題簽署了23個文件。吉爾吉斯斯坦從1992年以來,與俄簽署了75個條約、協議和協定。這些文件既包括經濟、人文內容,也包括軍事內容,它們既解決了各國獨立以來彼此關系中產生的一些新的問題,也將雙邊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③除塔吉克外,其餘四國均與俄羅斯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哈、吉)或《友好合作條約》(土)、《友好合作原則條約》(烏茲別克)。這些條約使雙邊關系具有同盟的性質,尤其是哈、吉與俄簽署的條約。
3、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相當密切,特別是對俄的依附性很大。例如,獨立之前哈使用的67%的石油、29%的石油製品、2/3的木材及其製品、90%的機器製品和60%的日用消費品來自俄羅斯。哈國內最終產品生產只佔27%,而這27%產品中靠俄羅斯予以配套的又佔42.5%。如果哈俄經濟聯系中斷,哈幾乎沒有最終產品可以生產。盛產天然氣的土庫曼,向境外輸氣的唯一管道是通過俄羅斯輸往歐洲。假如俄關閉輸氣管道,土庫曼則立即會喪失創匯的來源。中亞各國獨立後,都力圖改變這種依附狀態。然而,由於各國建國伊始,經濟處在危機狀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剛剛建立,因此,不可能很快改變這種格局。它們與俄羅斯的關系仍然非常密切。1994年,俄羅斯在中亞各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6%,烏-62.1%,吉-48.3%,塔-28.5%,土-17.6%,在哈、烏、吉三國均占第一位。俄羅斯在中亞五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77.2%,烏-43.7%,吉-27.8%,塔-50%,土-3.4%,在哈、烏、塔三國中均占第一位,在吉占第二位。上述數據表明,如果中亞五國中斷,那怕是惡化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都會對自己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亞國家特別是哈、吉、烏等國努力尋求與俄經濟一體化的原因。
中亞五國在力圖使本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推行經濟聯系多元化和同時,目前仍在加強與俄羅斯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努力吸引俄的資本和技術,加強雙邊經濟技術合作。例如,1995年8月,哈俄兩國企業家在阿拉木圖簽署了組建「庫姆科爾—魯科伊爾」聯合公司協議,這是俄方投資開采哈石油的一個大型項目。1995年11月,納扎爾巴耶夫出訪路經莫斯科時與葉利欽進行了會談,雙方討論了共同開發石油資源以及組建財政工業集團問題。1995年7月,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訪烏期間,烏茲別克與俄羅斯除簽訂了1996-1997年兩國政府間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外,還簽訂了建立「伊柳辛」跨國聯合金融工業集團協議、烏俄紡織控股公司協議等。1995年5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俄期間,土俄簽署了2000年以前兩國經濟合作基本原則和方針的協議。這在獨聯體國家中還是史無前例的。土俄還簽訂了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等。上述事實表明,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已逐漸從貿易合作擴大到財政金融和技術的合作。
4、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軍事關系
中亞各國獨立初期都沒有自己的軍隊。不久各國以駐在本國的原蘇軍為基礎組建了本國軍隊,但數量都不大。哈擁有16萬人,吉大約1.5萬人,烏大約為 萬人。這點軍隊尚不能確保邊疆的安全。因此,各國邊防軍除烏茲別克外基本上由俄羅斯軍隊擔任。各國軍事裝備和軍官培養也主要依靠俄羅斯。
1992年5月,哈、烏、塔三國加入了以俄羅斯為主組成的《集體安全條約》,該條約規定了締約國對彼此安全應承擔的義務。實際上,加入該條約的國家把自身的安全託付給俄羅斯。納扎爾巴耶夫認為,既然簽訂了《集體安全條約》,哈俄領土應視為統一的防禦空間,軍隊應該進一步接近,甚至建立聯合集群。土庫曼雖然沒有加入《集體安全條約》,但它與俄羅斯之間簽訂了包括《關於在防空領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等一系列涉及軍事合作的協議。目前,土邊境基本上由俄軍駐守,土還規定了俄軍官可以在土軍隊中任職。至於塔吉克目前的安全與穩定基本上依靠俄軍的保護。
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軍事方面合作還表現在俄為中亞各國培訓軍官、協調軍工生產和訂貨、保證服役軍官以及退役後的安置待遇協調一致等問題。中亞五國在無核化的情況下尋求俄羅斯的「核保護」。在對外軍事領域,中亞各國盡量與俄協調立場。例如,在對待「北約」東擴問題上基本上與俄的觀點一致。
5、中亞五國在人文領域與俄羅斯的關系
中亞五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發展關系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在哈約有600萬俄羅斯人,在烏約有100多萬人,在吉約有90多萬人。在土約有30多萬人。自從蘇聯解體後,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俄羅斯人的地位發生很大的變化。這里的俄羅斯人在原蘇聯時期大部分生活在城鎮,從事行政、科學、技術、文教衛生工作。哈薩克70%的俄羅斯人生活在城市,烏茲別克境內俄羅斯雖然只佔8%,但首都塔什干市俄羅斯人卻佔半數以上。1991年,俄羅斯人口占吉人口總數的21.5%,然而卻占城市人口的半數。當時生活在中亞的俄羅斯人與生活在俄羅斯沒有多大區別。
蘇聯解體後,由於中亞各國執政者強化主體民族意識,例如,主要行政官員多任用當地主體民族人士,定主體民族語言為「國語」,等等,俄羅斯人的地位遠不如獨立前優越。中亞各國把生活在這里的俄羅斯人視為本國公民的一部分,而俄羅斯當局雖然並未正式宣布這些人是俄羅斯公民,但都把他們看作是特殊的「人口集團」,稱他們是「境外俄羅斯人」,並把捍衛這些人的利益和權利看作是俄羅斯的重要「切身利益」。中亞國家與俄羅斯在對待這些人的立場上的差異使彼此常常出現摩擦和對立。所謂「境外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中亞各國與俄羅斯關系的重大問題之一。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各國面臨的難題之一。俄羅斯提出採用「雙重國籍」的辦法,這一主張只有土庫曼接受了。中亞其餘四國皆未接受。1995年,哈俄兩國簽署了《哈俄關於哈常住俄羅斯的公民和俄常住哈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條約》、《哈俄關於簡化申請到對方常住的手續》兩個文件,使哈俄公民簡化了遷徙和改變國籍的手續,使尖銳的在哈俄羅斯人的地位問題得到了解決。1996年3月,哈、吉、俄、白俄四國一體化條約的簽署,有助於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
中亞各國與俄羅斯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廣泛的合作。例如,俄為中亞各國培訓外交官和其他方面留學生。俄羅斯還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了俄羅斯大學,以便為在吉生活的俄羅斯人提供高等教育。俄羅斯的報刊、電視在中亞各國仍在發行和播放,對中亞各國施加廣泛的影響。
2. 在中國擁有核武器之前還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5NjE2MDQ4.html
目前世界上被普遍承認的有核國家是美、俄、法、英、中這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中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在役戰略核彈頭仍高達7200枚,此外還擁有近1700餘枚戰術核彈頭,這些核武器爆炸的威力足以摧毀地球數十次。核實力排行老二的是俄羅斯,盡管其國力已今非昔比,但它卻繼承了原蘇聯那令人生畏的龐大核武庫,數千枚核彈頭使它成為當今世界上惟一有能力對抗美國的核大國。法國自戴高樂時期起開始執行獨立的核威懾戰略,經過數十年努力,終於擁有了僅次於美俄的戰略核力量。與美國有著「特殊關系」的英國由於受到了美國核保護傘的庇護,其核力量相對較弱,僅保留了海基和空基核彈頭。受防禦性國防政策的指導,中國對發展核武器始終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核武庫的規模僅保持在自衛所需的最低水平。
除上述5國外,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98年相繼進行多次核試驗,強行跨入了有核國家的行列。中東軍事強國以色列擁有核武器是公開的秘密。作為核能利用大國的日本,其核技術研究位居世界先進行列,西方軍事專家曾斷言,如果需要,日本完全能夠在一個月內製造出核武器。伊朗和朝鮮則早就被美國劃入正在積極發展核武器國家的黑名單。
此外,上個世紀南非和拉美的一些國家也曾有過秘密的核武器研製計劃,這些計劃雖然由於各種原因最終被放棄,但這些國家的核潛力仍不容小視。據估計,目前世界上具備研製核武器潛力的國家數量已經超過40個,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這個行列的國家的數字還會大大增加,防止核擴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形勢
1,擁有核武器的國家8個(括弧內為第一次核爆時間):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2,有3個是前蘇聯分出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蘇聯分裂前這3個地方就已經庫存了一些核彈頭和核技術人員,有重新製造核彈頭的條件。但這3國都已經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公開承諾退還俄羅斯核武器,宣布為無核國家(他們認為這樣更安全)。
3,絕對有能力生產核彈頭的國家有2個:
日本:一方面堅持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另一方面秘密進行准備。世人普遍認為,日本是准有核國家,一年內就可生產出核武器,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三核大國。
德國:德國是最早擁有核技術的國家,戰敗後被美國人搶先研製出核彈。現在有25座核電站,德國要想擁有核武器是易如反掌的事。
4,有核計劃,有核技術,有生產核武器潛力的「核門檻」國家(地區)有44個之多:
巴西、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加拿大、伊朗、朝鮮、韓國、中國台灣、利比亞等等。
5,美國在西歐7個國家部署境內部署了不少核武器,如在法國、英國、德國、土耳其、義大利、荷蘭、比利時。
3. 前蘇聯國家有多少擁有核武器
蘇聯在1991年擁有戰略和戰術核彈頭2.7萬余枚,其中戰略核彈頭1.1萬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4個新生國家繼承了這份龐大的「家業」,其中俄羅斯占絕大部分(上述4國同時擁有戰略與戰術核武器,其他加盟共和國只有戰術核武器)。
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動盪的形勢,觸動了對核安全高度敏感的白宮的神經。1991年12月21日,美國就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達成協議,要求後3國將在次年7月1日前把各自保存的戰術核武器移交至俄羅斯中央工廠,在監督下拆除。美國答允支付運輸、倉儲及看守這些核武器的費用,並以撤回駐扎在海外的部分戰術核武器為交換。
1992年,白、烏、哈三國分別宣布放棄核武器,俄羅斯成為獨聯體中惟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根據俄美兩國簽署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些核武器一直處於俄軍的嚴密監視之下,不存在丟失問題。除了戰略核武器外,蘇聯還製造了大量的戰術核武器,其中包括核地雷、核炮彈等。
後來,經過談判,在中、美、俄、英、法保證不對其領土實施核武器打擊後,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三國同意交出自己的核武器,全部交給了俄羅斯。
根據當時美國和俄羅斯達成的協議,這些核武器全部運到俄羅斯境內,歸俄羅斯保管。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都同意,只有烏克蘭扣住在自己境內部署的核武器不放,想讓俄羅斯給一些經濟補償,但是在美國、俄羅斯的壓力下,最後也讓步了,把核武器在國際監督下,運到了俄羅斯。
除了俄、白、烏、哈,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在蘇聯解體前,便已將境內的大部分戰術核武器運回俄羅斯。1992年5月6日,部署在白俄羅斯、烏克蘭與哈薩克的戰術核武器也提前運到。近兩個月後即7月2日,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宣布,美國按照約定,已將2400件分布在海外的陸基或海基戰術核武器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