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史上為了擺脫困境,19世紀60年代俄國進行什麼改革
1861年俄國農奴制度改革。
農奴制改革是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羅斯帝國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改革。此改革使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解體。1861年農奴解放宣言宣布解放庄園農奴與家用農奴。此宣言使超過2千3百萬的農奴獲得自由。農奴被授予自由公民的所有權利,包括無需獲得許可就可結婚的權利,擁有財產的權利,和擁有自己事業的權利。宣言規定農民可以向地主購買土地。家用農奴則只獲得了自由,而沒有土地。喬治亞地區的農奴解放被推遲到1864年,而且與俄羅斯相比,條件更有利於貴族。皇家的農奴於1866年被解放,獲得了更好和更大的土地。
1、改革過程:
早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和尼古拉一世(1825--1855)統治時期,農奴制度的存在就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並且使用農奴勞動已無利可圖。因而作為沙皇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曾專門設立秘密委員會,研究農民問題。還曾頒布詔令,由地主按照自願與農奴達成協議,由農奴交出大量贖金以贖得人身自由。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即位之初即著手對農奴制度進行改革,卻因此遭到封建貴族的抵制。
1856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對莫斯科貴族的一次講話中指出:謠傳我想給農奴自由,這是不公平的,你們可以隨時議論這件事。但是先行的農奴所有制不能一成不變,與其等待農奴自下而上地起來解放自己,倒不如從上面來廢除制度,解放農奴為好。
1857年1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親自主持召開了農民事務機密委員會,擬定解放農奴的草案。這個委員會由高級政府官吏及大農奴主組成。11月20日,亞歷山大二世在給西部邊區總督的敕令中,允許立陶宛3個省先後成立貴族代表委員會,擬定解放農奴的草案。
1857年至1858年間,各省相繼成立了貴族代表委會來制定廢除農奴制度的草案。各省委員會制定的草案送往彼得堡,交由農民事務機密委員會,然後以此制定總的改革法案。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各地提出了數十種不同的改革方案。由於存在嚴重的分歧,農民事務機密委員會工作幾年而無結果。
1861年1月28日至2月17日,沙皇俄國國務會議就農奴制改革草案進行討論和審批。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上強調: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造成有害的,對農業災難性的後果,因而宜盡快通過改革方案。2月17日,國務會議批淮了改革方案。1861日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改革法令和廢除農奴制度的特別宣言,給農奴以自由。
2、農奴制改革的影響
1861年俄國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緩了革命但也不能消除革命.這次改革是按照農奴主利益進行的,因此,農奴制廢除得很不徹底。改革後,沙皇政權基本原封不動,大部分土地還是掌握在貴族地主手裡,保存了貴族地主的土地佔有制,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俄國引起革命的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存在,並且繼續在發展.改革後,俄國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同農奴制殘餘同時並存,資本主義關系雖然已經確立,並且不斷地發展,可是,它在很大范圍內受到農奴制殘餘的阻礙。改革的俄國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嫁接在落後的農業基礎上,也極為不相適應.這種資本主義的大工業與農業中農奴制殘餘佔有制不調和的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革命來解決.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內階級斗爭的內容和形式也發生變化。列寧說:"在農奴制廢除之後,就已經產生了新的階級斗爭,就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在農業中交錯兩種主要的階級斗爭形式,一種是農民反對享有特權的地主和農奴制殘餘的斗爭,另一種是日益成長的農業元首階級同農業資產階級的斗爭.新的革命的到來是不可避的。1905年俄國終於爆發了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列寧說,1861誕生了1905年革命。
1861年俄國農奴制的廢除不但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而且影響了以後俄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俄國歷史上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轉折點。因此這次改革是有它的歷史合理性和進步性的。
3、農奴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俄國1861年改革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是因為在當時具體歷史條件下,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國歷史發展的要求,我們肯定它的一定歷史作用,決不意味著贊同改良主義。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有兩條發展的道路:一條是通過革命暴力的變革,完成了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飛躍。如十七,十八世紀英法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領導了人民大眾的反封建斗爭,推翻封建王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領導了人民大眾的反封建斗爭,推翻封建王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比較徹底地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任務;另一條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如1861年俄國農奴制的廢除,由農奴主實行改革,它一面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又保留了深厚的農奴制殘餘,緩慢地由農奴制向資本主義過渡.這兩條道路各有其特點,但是,按其特點的性質來說,無論是英法暴力變革的道路,還是俄國1861年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只是在發展資本主義。因此,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一種生產方式代替另一種生產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是可能的,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奴制和資本主義制度都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但是,對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對歷史發展的具體作用,也應當以唯物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分析,不能片面地強調和任意地誇大。
來源:劉巍。俄國農奴制改革歷史分析(A)。黑龍江史志.2010,21
② 為何俄羅斯能在西方世界圍追堵截下屹立不倒呢
俄羅斯雖然一直想要融入西方國家但一直沒有成功,一直受到西方國家排擠,希望俄羅斯消失。但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蘇聯核武器,作為確保俄羅斯生存的基礎。
再有俄羅斯對東方採取外交手段,才確保俄羅斯不會站在西方國家的控制之下,在蘇聯解體後的頭五年裡,葉利欽一直在想,經歷了徹底私有化的俄羅斯將被同樣是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歡迎和接受。但在多次被西方國家拒絕後,普京終於認清了西方國家的面目,並與西方國家進行了強硬的外交往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想法才能拯救俄羅斯。期間總統普京通過鎮壓寡頭集團來增強俄羅斯的整體國力,做的很對。
③ 俄羅斯,如何走出困境
正在通過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在中東、烏克蘭等問題上掌握主動,走出困境。
④ 薩達姆遭遇危機向俄羅斯求救,普京為什麼無動於衷
因為自蘇聯解體之後,其實俄羅斯的經濟狀態也一直不是非常的好。而且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在2003年的時候,俄羅斯剛剛開始出現了一些復甦的狀況。雖然他有軍事實力,但是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去幫助伊拉克對付美國。而且當時的伊拉克跟俄羅斯的關系其實並不是特別的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沒有選擇把自己拉入戰火之中去幫助伊拉克。只是聲援伊拉克。
此外,在地緣上,俄羅斯和伊拉克之間並不接壤,伊拉克也並非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俄羅斯犯不著為了伊拉克的事情,將自身也拖入戰火。在國際關繫上,俄羅斯和伊拉克之間,其關系也並不密切,其親密度甚至也遠遠不敵俄羅斯和南斯拉夫的關系,俄羅斯沒有為了伊拉克和美國動武。
⑤ 1999年,大權在握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何將權力交給了普京
1999年12月31日,大權在握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將權力交給了時年47歲的普京。他突然將權力交給了普京,一是為了退路,二是讓賢。
葉利欽將普京送上俄羅斯政壇中心,是葉利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選擇之一,也是正確的選擇。普京當總統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法律的形式保證前任總統利益不受損,使葉利欽得以善終。同時普京正一步步帶領俄羅斯走向強大,重現蘇聯昔日的榮光。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正在普京大帝的帶領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