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拍的火箭炮是什麼電影

俄羅斯拍的火箭炮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3-05-14 06:02:02

『壹』 請各位高手詳細介紹下電影《風暴之門》中的情節和人物,以及全部的電影內容,謝謝了!

轉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影片簡介】故事發生在切克尼亞(Chechnya)叛亂時期,由陸軍上尉多洛寧(Doronin)帶領的戰斗連,被派到一個四面環繞巨岩的狹窄山區,他們的首要任務看似很簡單,即阻止一夥叛軍匪徒通過這個峽谷。士兵們希望這次任務一切都能順利,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被解除職務,一些作著隨時離開的打算,另一些人則期盼著愛人的來信……沒料到由泰姆拉茲率領的叛軍達到1000人,並很快地進入了他們所在的陣地,沖突迅速變成了一場血腥的肉搏戰。這些俄羅斯戰士們能否堅持信念,與十倍數量的叛軍戰斗到最後一口氣嗎?

【影片評論】《風暴之門》的故事背景取材於車臣戰爭中的真實戰役。車臣叛軍與俄羅斯政府軍的常年戰爭一直是神秘和遙遠的,而這部電影就將這個局部戰爭的細節平鋪直述的擺在了觀眾眼前,即使是用於歷史參考都有眉有眼。片中車臣叛軍的組織性、對戰爭的專業性和哈薩克軍人的兇殘本性確實讓人佩服當時普京總統對待車臣叛軍絕決的魄力。更令人興奮的是,片中前蘇聯常規軍備的集體亮相是軍事愛好者難得一見的誘人場面。以前從美片中看到了蘇聯制式武器不僅單一而且缺乏認真的描寫,這對軍事迷來說是一種遺憾。但本片可謂是蘇式常規武器的集體檢閱,從制式步槍AK74到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這些聞名世界的經典武器被無限度全方位的予以展現。片中「米 24」強大的攻擊力嘩槐第一次作為電影鏡頭有著強大的視覺震撼,了卻我一樁曾經的心願——「這個和阿帕奇直接對抗的傢伙到底威力如何?」影片的戰爭場面相當真實客觀,並且具備很強的可看性。片中尋找狙擊手的一幕戰爭戲扣人心弦又驚險刺激,而森林中的偵察分隊的遭遇戰短兵相接之處驚心動魄,凶險之極。而最終的大決戰宏觀壯偉且觸目驚心。由這些場面構成的《風暴之門》對於軍事題材的愛好者來說完全是當下少有的選擇。個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前蘇聯常規武器和作戰模式最全面系統化演練的一部戰爭電影,尤其對於軍事迷來說。

電影實戰背景:

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的2000年2月28日至3月1日,發生過一個著名「766高地防禦戰」。其戰斗之慘烈,雙方傷亡之巨大,為近年來公開資料中所少見。

直接對陣的雙方為俄空降兵第76師第104團第2營第6連90人和由巴薩耶夫、阿爾薩諾夫、巴庫耶夫等一批戰地指揮官的匪幫和達吉斯坦伊斯蘭共同體的一支1500人訓練有素的匪軍。

背景悶扒:2000年2月28日,根據俄軍東線集團軍的命令,第104近衛空降兵團的團屬戰斗隊接到一個任務:次日14:00前趕赴烏魯斯克爾特東南四公里處的陣地。該團的一部分兵力則封鎖謝利緬陶津居民點地區,阻止敵軍從馬赫克特、基洛夫—尤爾特、埃利斯坦日、韋傑諾等方向突圍。

由此在766高地發生了一場長達1天多的極其激烈的阻擊戰斗。

關於766高地防禦戰斗的官方資料和當事人的回憶文章已經有不少了。因此本文重點評價根據這一戰例拍攝的電影《風暴之門》。評論的內容則盡量來自於電影本身。

空降兵部隊經過列車長途開進,到達戰區,在前進指揮所受領任務後,俄軍空降兵第6連,乘坐傘兵戰車和卡車,到達766高地,進行卡谷鎖口作戰,堅決阻止叛軍突圍,不許放過一個敵人。

在山頂,有一廢棄磚石古堡,6連以此為依託,構築野戰防禦工事。山下前沿為山毛櫸樹林,為山谷地形,有一居民點,當地民情傾向於車匪。[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但是東線前指以及6連指揮員對敵情預測不足,未能估計到車匪在此突圍的龐大兵力和兇悍戰鬥力。而僅僅挖掘了單兵掩體,從而為以後的過大傷亡埋下了禍根。

戰斗經過:

「2月29日中午,當第6連的主力還在766高地上時,沃羅比約夫上尉指揮的輕裝前進的5人偵察組已經眼看就要抵達伊斯特科爾德高地了。可是他們在山麓發現了敵人的一支先遣部隊,據事後查明共有20名雇傭兵。

俄軍偵察員利用起伏的地形隱蔽地接近敵人,向他們投擲手榴彈,但偵察組因此而暴露了自己,只好朝連隊主力急速後撤。好幾支敵軍隊伍尾隨他們接踵而來,企圖從西側包抄偵察員們。連長莫洛多夫少校率領部分空降兵前來援救自己人。

然而這場遭遇戰的實力太過懸殊,因而空降兵們不得不背著傷員返回766高地。

正在這個時候,俄軍成功截獲了哈塔布與巴薩耶夫的無線電通話。[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時候匪徒們分成數量大致相當的兩路人馬,分別沿著沙羅亂罩友阿爾貢河和阿巴祖爾戈爾河前進,從葉夫秋欣所部駐守的766高地的兩側迂迴。他們隱蔽行進,沒有命令絕對禁止開槍。但空降兵發現了他們。這160名匪徒一直在追趕後撤的沃羅比約夫和莫洛多夫小分隊。

正在這個時候,哈塔布下達命令,要求以各種火力殺傷尚未來得及掘好掩體的空降兵。一場極其猛烈的火箭炮射擊開始了。火力襲擊之後,敵人第一次向近衛軍戰士們提出繳械投降以換取保全性命。然後此時此刻空降兵們沒有一個人膽怯,沒有畏懼不前,絕不屈服於敵人的挑釁。盡管在類似的情況下,嚴格說來,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為自己拿主意。在空降兵拒絕投降之後,戰斗以更大的力度重新爆發。

從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團的炮兵們曾將1200發炮彈「傾瀉」到766高地所在的區域。一夜之間就發射出900發之多!炮筒上的油漆都燒焦了,後坐力墊破裂並開始流油。形象地說,大炮已經挺不住了,而被團團圍困的空降兵們卻沒有屈服。

炮兵校正手組長、自行火炮營長維克多•羅曼諾夫大尉當時就在高地上,與葉夫秋欣營長共同校正炮兵團炮手們的火力。炮兵團長亞歷山大•托勒斯特克整整一晝夜都和他們保持著通訊,將一發發炮彈打到被圍困的空降兵指定的地點。羅曼諾夫甚至雙腿被迫擊炮彈炸斷之後,仍然在不停地召喚炮兵火力。

列兵符拉德金眼看著傷員被嚴寒凍得痛苦不堪,便決定從廢置在高地斜坡的睡袋後面出擊。他的這次嘗試使他遭到了厄運。步步緊逼的匪徒們發現了這位近衛軍戰士,殘酷的拷問他,用沖鋒槍托打他,打得他周身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覺。敵人以為他已經死了,便將他扔在雪地里。然而這位備受折磨卻英勇不屈的俄羅斯士兵被夜間的嚴寒凍得清醒過來之後,竟然設法找到自己的機槍,帶著它突破重圍返回了自己的駐地。

空降兵部隊司令員眼見得傷亡慘重,完全明白整個局勢的悲劇性質,為了援救自己被圍困的戰士,他命令一個空降兵連(據查為104團4連)連夜趕赴戰區。空降兵經過山地行軍,試圖渡過山間的阿巴祖爾戈爾河,卻遭遇了伏擊,只好在岸邊設防固守。在炮兵團的火力掩護下,他們曾數次試圖渡河,但全部都歸於徒勞,每次都被敵軍猛烈的火力所阻。全連拚命廝殺,但沖到766高地時已是3月2日早晨了。」[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結果:俄軍空降兵第76師第104團2營第6連,以及加強的偵察分隊共90人,84人陣亡,僅6人生還;車匪在高地前被擊斃400人以上,其餘大部被俄軍主力圍殲,僅少量漏網突圍。

評論:這是一場典型的山地防禦戰斗,雙方都可稱裝備精良,作風硬朗。

俄軍的優點:槍械精良,火力配置基本得當,6連裝備有小口徑雙管高射炮,傘兵戰車,30毫米榴彈發射器等支援武器;上級提供有Mi-24武裝直升機以及縱深炮群進行火力支援。

官兵訓練有素,基本戰術素質高,作風頑強,敢打敢拼。

俄軍的缺點:

1、6連缺乏戰斗經驗,且麻痹輕敵,僅僅挖掘了單兵掩體,沒有在戰前或者戰斗間隙抓緊時間挖掩體戰壕等工事,修築工事水平也不高。說明俄軍步兵基本技能較差,可能是習慣於打機械化戰爭的緣故,忽視了傳統技能訓練。6連也沒有利用機械化,摩托化的優勢,戰前運輸充足彈葯和構工器材。

2、2門雙管23毫米高炮沒有部署在舊城堡的圍牆後面,而是暴露於開闊處,固然便於射擊,卻也導致被車匪火箭筒輕易摧毀。

3、單純依託城堡防禦,沒有布設假陣地,預備陣地,機動陣地,士兵也沒有挖掘防炮掩體,而車匪在第一次沖擊失敗後,馬上調集2門迫擊炮,重點轟擊舊城堡,大量殺傷俄軍。

4、6連在防禦上缺乏彈性,陣地面積過小,這可能與其布防倉卒有關,但我看主要還是輕敵所致。

5、6連沒有利用車匪沖擊受挫,隊形混亂之際,組織火力和兵力對車匪進行短距離陣前出擊。6連完全可以利用暗夜,或者地形優勢,組織好火力、煙幕掩護,迅速出擊,猛打快撤,並利用繳獲補充彈葯,電影中看出,雙方輕武器基本相同。

6、6連戰場管理差,戰斗尚未開始,2個士兵擺姿勢站立照相,當即就被車匪隱蔽狙擊手打死,影響士氣和戰鬥力。

7、俄軍許多士兵沒有在石頭或者掩體右側射擊,導致身體暴露較多,遭致殺傷。

8、戰前,6連有8名偵察兵前出至陣地前的樹林,企圖布設定向雷,卻因為戰斗隊形不好,八人擁擠在半徑約五米的范圍內,被車匪全殲。如果這八人派出二名尖兵,八人分成兩個三人小組,一個尖兵小組,其中尖兵小組在前方約二十米處,兩個三人小組在尖兵小組後方二十到三十米後方跟進,形成前三角隊形,就不至於被車匪全殲。

9、未重視及時殲滅車匪的火箭筒手,遭致陣地圍牆、高炮等被摧毀。

10、6連長在已查明車匪進攻出發地為陣前樹林時,未及時呼叫上級提供炮火支援,如果此時由縱深炮群火力覆蓋射擊車匪,則將大大減輕766高地主陣地壓力。

11、6連如果攜帶幾門迫擊炮以及多配備幾名狙擊手,就可更有效壓制車匪。

12、6連還應該盡可能抓緊戰斗間隙在陣前補充佈雷。

以上為電影中第6連本身的缺陷。

下面談談俄軍上級指揮機關的問題。

1、俄軍圍殲車匪,上級指揮所對敵情不明,動用的兵力不足,且對車匪的兇狠以及戰斗的殘酷性認識不夠,是6連遭受重大傷亡的根本原因。

2、在車臣人內線-「刀疤臉」已經通風報信的情況下,前指依然對突圍的車匪兵力估計過低,未曾想到是敵人是多股匯集的1500名悍匪,從而讓6連單獨堅守766高地。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至少派1個營兵力堅守比較合適。

3、在車匪進攻766高地6連時,增援力量過於單薄,僅出動一個機步連(104團4連搭乘傘兵戰車),2架Mi-24武裝直升機。而機步連受到車匪伏擊,本身遭受不小傷亡;Mi-24直升機也被車匪擊落一架。

4、增援的俄軍機步連戰術有誤,遭受伏擊後的反應比較混亂,沒有發揚步戰車機動和火力優勢,拉開距離脫離火箭筒射程,或者快速機動規避;搭載的步兵也未按照復雜地形步兵引導步戰車沖鋒的原則進行戰斗,導致增援機步連傷亡大,未能及時沖破車匪阻援。看得出這個連步裝協同戰術不佳。

5、空中支援和縱深炮火薄弱,僅有Mi-24武裝直升機4個架次和1個團屬122榴炮營提供火力支援。「從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團的炮兵們曾將1200發炮彈「傾瀉」到766高地所在的區域。一夜之間就發射出900發之多!」這個數量我認為對於主要防禦方向,是不夠的。美軍對於主要防禦支撐點的堅守連,可以提供3個155毫米榴彈炮營(54門)和1個武裝直升機營的火力支援。

6、既然是山地圍殲作戰,前指沒有及時判斷出車匪主攻方向,也沒有果斷調動其他方向俄軍向突圍車匪主力進行合圍,減輕6連壓力,反倒是讓車匪得以從容組織向6連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進攻。

7、俄軍裝備有些欠缺,沒有給6連配發夜視儀,戰場雷達,紅外線感測器等高科技裝備,連必備的迫擊炮。

『貳』 一部二戰電影叫什麼,血戰蒙特,,,,

《火搜正海浴血戰/血戰蒙特祖島》

二戰末期,盟軍艦隊攻擊在太平洋中的一個由日軍重兵把守的島嶼,然而日軍動用火箭(現在導彈的原型)等重武器,整個島嶼頓成一片火海,盟軍傷亡慘重,曾經是退伍軍人又因為戰爭重回部隊的喬,帶領一個班的戰士開始了對日軍橋頭堡的偷襲,找出隱藏火箭炮陣地的准確位置。

本片是一部不錯的戰爭片,片中出梁搭現了許多不常見的武器裝備:LVT兩棲裝甲,甚至有後期衍生型號的LVT(A)兩棲TK車,還有加裝了涉水通氣裝置和噴火裝置的的謝爾曼TK。

片頭壯觀的登陸場面應該為記錄片的鏡頭,一些橡漏拿細節也考慮的比較周到,如:陸戰隊員均裝備兩個水壺,這是在太平洋海島戰中必不可少的個人裝備,對於片中日軍的「火箭」翻翻了手邊的《燃燒的太平洋》一書,沒有找到有日軍裝備「火箭炮」的記錄。

『叄』 電影 八月八日 是真實的戰爭么 電影里就這么屠殺平民 這不跟鬼子一樣

不是真實的戰爭,是以2008年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發生的五日戰爭為背景。

也譯作《穿越火線》由賈尼克·法伊濟耶夫執導,斯維塔蘭娜·伊萬諾娃、弗拉季米爾·弗多維琴科夫、尤里·庫琴科等主演的動作片。

該片是以2008年俄格之間發生的五日戰爭為背景,透過母親的視角,講述戰爭背景下一位年輕母親隻身奔赴戰場歷經九死一生救出兒子的故事。

《八月八日 /穿越火線[2012]》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GhSaMc55AMs8ePgOs9MqA

?pwd=xlyy 提取碼:xlyy

『肆』 一個蘇聯和猶太女人搶喀秋莎火箭炮電影是什麼

《搶奪火箭炮》絕頌是一部蘇聯電影,講述了在二戰時期,蘇聯紅軍和猶太游擊隊員在德國佔領區進行緊張刺激的戰斗,並困難地完成了一個危險的任務:搶奪德軍的火箭炮。影片通過生動的戰爭場景,展現了紅軍和猶太游擊隊員的英勇抗敵精神,傳遞了影片主旨:民族團結、共同抵禦法西斯的理念。同時,影片展現了反抗、拼搏、頑強生命力的珍貴品質,激發了人叢輪們的愛國情感和對和平的嚮往,是一部充滿感染力的戰爭並鄭鄭題材佳作。

『伍』 蘇聯二戰電影中的"喀秋莎"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

膾炙人旁睜口的俄羅斯歌曲《喀秋莎》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曾起到非同尋常的作用。「喀秋莎」作為一個鼓舞鬥志的女性形象,曾是許多戰士心中的「戀人」。有一種著名的火箭炮叫「喀秋莎」,在俄羅斯還有專門的「喀秋莎」紀念館如寬。「喀秋莎」渣啟亮早已不是一個普通的女性名字,她是一種符號,一種象徵,寄託著人們對和平的期盼。

『陸』 喀秋莎火箭炮:橫空出世,戰爭之神,二戰中的「斯大林管風琴」

在人類戰爭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話題。 這個由蘇聯最先研製成功的火箭炮,經由二戰的洗禮,在實戰中為自己正名,乃至於現代戰爭依然有她的身影 。盡管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但卻是對手們的夢魘。萬箭齊發、火舌傾瀉, 有喀秋莎在手,勝握派利的天平就已經註定

1941年7月,當德軍挾巴巴羅薩的餘威,在蘇聯西部廣袤的原野上馳騁時,一種神秘的武器蓄勢待發。 此時的蘇聯軍方,還來不及為她做更多測試,就被強行用於實戰。 7月15日的這一天,不可一世的德軍進駐奧爾沙市,閃電戰的強大讓他們足以驕縱,德軍在佔領 汽車 站後,竟然大搖大擺地在露天休息。大量的坦克、裝甲車隨意停靠,走出烏龜殼的士兵談笑風生,渾然不覺危險的來臨。

夏天的悶熱讓德軍卸下裝備,更放鬆了該有的警惕。確實,吹噓歐洲第一的蘇聯,在德軍的突擊戰下,竟如此不堪一擊。突然, 一陣急促的爆炸聲響起,坦克被炸得飛上天,裝甲車燃起熊熊大火,帶皮局周圍的車輛和彈葯都被炸毀 。一排排的士兵倒下,剛才還談笑風生的場景,瞬間變成人間煉獄。最關鍵的是,壓根都看不到敵軍的身影。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次亮相。

憤怒的德軍大為震驚,立即派蠢讓情報部門查明情況。 原來正是蘇軍的炮兵連,用新裝備的5門火箭炮,一次性齊射80發火箭彈。 負責此次作戰的蘇軍長官,就是後來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勛章、俄羅斯聯邦英雄稱號的 費列洛夫大尉 。此時的他,剛剛接手這個神秘的大傢伙。從訓練到實戰,也就只有短短的一周多時間。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們都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實名字。

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 盡管殺傷力十足,但是機動性不強的缺陷,讓費列洛夫只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為了避免德軍的炮火報復,費列洛夫在第一次亮相後,匆忙撤出了陣地,之後又在西線的斯摩棱斯克、葉爾尼亞等地,狠狠地教訓了入侵者。惱羞成怒的德軍,急切地要和火箭炮連決戰。這一年的10月,費列洛夫與德軍大部隊遭遇,炮兵們沉著應戰,最終寡不敵眾。 在打光所有的炮彈後,士兵們為銷毀發射炮被團團包圍,英雄的費列洛夫和他的戰友,壯烈犧牲

與其它火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大,盡管精準度不高, 但是大規模的炸葯從天而降,足以最大限度地殺傷有生力量。而且價格低廉,易於批量生產,讓喀秋莎成為蘇軍的最愛 。能夠裝載於卡車上, 更讓喀秋莎有了機動性 。一次性發射巨大的火炮,打一個措手積極,還沒等敵軍反應過來,火箭炮連早都閃躲開。

就是這樣的完美武器,她的誕生卻充滿曲折。 俄國人對火箭炮的鍾愛,從沙俄時期就開始涉足 。那時候有一大批的科學家,早早就把目光放在航空、火箭領域。 後來由於各種環境的影響,只得在十月革命後重啟研究。 這副重擔落在了蘇聯火箭學家 迪秋米洛夫 身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迪秋米洛夫和其他科學家們,組成氣體力學研究小組。從火箭設計到燃料選擇,火箭炮走出堅實的一步。

然而,1930年迪秋米洛夫的逝世,讓剛有起色的火箭炮事業遭受重擊。 研究小組群龍無首,國內環境再次惡劣,幸而得到圖哈切夫斯基的大力支持。 這位集戰略思維、軍事思想於一身的元帥,毫不動搖地指導火箭彈的研發。1933年研發出既能車載發射,又能機載打擊的火箭彈。一年後的 諾門坎戰役, 蘇軍把火箭彈投入空戰,驕橫的日本人從此再也不敢提「北進」計劃。

那麼,喀秋莎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一切都源於炮架上的字母K,由於生產廠家是位於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因此取名共產國際的俄文第一個字母K 。當時的蘇聯紅軍並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實名字,索性以二戰中的英雄姑娘——喀秋莎命名。「 正當梨花開遍天涯,河上飄落柔漫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熟悉的旋律響起,呼嘯的炮聲撲滅惡魔。

盡管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讓火箭彈第一次登場, 但是機載炮彈遠遠不能滿足戰場的多元化需求 。之後,車載實驗進入實質性環節。最初的車載發射,呈工字型分布,上下兩排交錯排列。發射時,必須保持車身與目標成90 ,整個炮火的方向調整,只能通過車輛來操控。 這樣一來,發射的准確度大打折扣,只能依靠巨大的火力來威懾敵軍。

火箭專家們經過反復研究, 決定改兩排的工字型,為一排的I字形發射軌 。原來的發射架側身車輛,改進後的發射架與車體縱向一致,炮手從後面裝填,火箭彈從駕駛室掠過,極大地提升了穩定性。 不僅裝填的速度加快,安全性能也得到保障 。隨著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斷完善,軍方開始不斷訂購。蘇德戰爭爆發前,喀秋莎火箭炮的全部測試尚未完成,但是軍情緊急,戰場就是最好的檢測。

從軍方訂購到量產裝備,喀秋莎開始在二戰中大發神威。 為了更好的穩定性能,發射車由稀缺的坦克,到笨重的拖拉機,再到輕便且承重的通用卡車 。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斷進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蘇軍的節節勝利。1943年2月的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531門新型喀秋莎發揮了巨大作用,摧毀了德軍後期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的 柏林反擊戰中 ,加強版的安德柳莎火箭炮,讓戰局膠著的柏林街區,幾乎夷為平地。

當然,喀秋莎還有很多系列,如裝載於摩托化的輕便火箭炮、重機槍槍架上的火箭炮,甚至還包括山地型火箭炮。 喀秋莎以其火力兇猛,殺傷范圍大而著稱,經常用於大面積消滅敵人集結部隊,壓制敵方的火力配備,是無堅不摧的重型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後期,蘇聯援助的喀秋莎裝備我軍後,在上甘嶺戰役中發揮奇效,據稱美軍有70%的傷亡,是志願軍的炮兵造成。

喀秋莎火箭炮,被二戰中的德軍稱為 「斯大林的管風琴」,因為發射時的聲音酷似管風琴,殊不知等待他們的將是粉身碎骨 。為表彰炮兵在二戰中的作用,蘇聯專門成立了「炮兵節」。如今,更多的火箭炮應用於現代戰爭,喀秋莎的威名卻永遠被人們銘記。

『柒』 俄羅斯版沙馬傳奇是什麼電影

是電影《燧石行動》。
講述了俄羅斯老兵沙馬的傳奇故事。

『捌』 至少要看三遍的電影《莫斯科保衛戰》,文戲、場面、裝備怎樣

如果假期的時候你不想出門的話,筆者推薦給你一個健康有益的休閑方式,看電影。

當然,該片也一定少不了當年剛剛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莫斯科保衛戰》中再現了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打坦克的壯觀景象。

綜上,《莫斯科保衛戰》以其宏大的歷史畫面和精彩的文戲表演,再加上還原度甚高的武器裝備,使它成為二戰經典電影之一。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如果你對二戰歷史感興趣,那麼一定不要忽略這部《莫斯科保衛戰》,也一定不要泛泛的看一遍就拋到腦後,好的電影一定是值得你多看幾遍的。

『玖』 俄羅斯的現代戰爭片:坦克,火箭炮,直升機,M4機槍,場面火爆電影名字叫什麼

俄羅斯和美國合拍的《硬核亨利》?

中文空賣名:硬核大戰
英文名:硬核大戰
主演:沙爾托·科普雷、海莉·貝內特、丹尼拉·科茲洛夫斯基
上映時間:2016年2月12日
類別:動作,劇情
導演:伊利亞·奈舒勒
編劇:伊利亞·奈舒勒
影片片長:90分鍾
上映地區:美國
語言版本:英語
畫面顏色:彩色
拍慎嫌攝地點:寬虧手美國
製片地點:美國

『拾』 哪部電影有喀秋莎火箭炮

蘇聯老電影斯大林格勒戰役、莫斯科保衛戰都出現過。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拍的火箭炮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