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瑞典被沙俄打敗了卻沒有亡國
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的俄羅斯實力遠強於瑞典,但是俄羅斯並不具備吞並瑞典的條件。
如果俄國要武力吞並的話,只有北上走陸路和波羅的海兩條路。
由於俄羅斯屬於新興的波羅的海國家,之前並沒有出海口,因此在海上的經營不足,俄國並沒有制海權,難以在海上威脅瑞典。而北上走陸路的話,由於俄國沒有制海權,靠陸路補給十分困難,俄國貿然進攻難有成效。因此俄國很難吞並瑞典。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候的俄羅斯還要面臨西面的波蘭、南面的奧斯曼帝國、東面的一群草原帝國,這些戰略方向上還有更有價值的東西需要俄羅斯去爭取,這時候的瑞典已經不值得俄羅斯去消耗自身寶貴的國力了。
⑵ 曾擁百多萬平方公裡面積的瑞典,為何如今領土大幅度縮水
巔峰時期的瑞典帝國領土約112萬平方公里 ,後在大北方戰爭敗於俄國,又無力阻止挪威獨立,導致領土縮水,只剩45萬平方公里。
曾經的瑞典帝國在巔峰時期,憑借超強的軍事力量囊括了丹麥、芬蘭、挪威等國家領土,稱霸北歐,波羅的海差點成了瑞典的內海。但是巔峰過後的瑞典因卡爾十二世錯誤指揮,在大北方戰爭征討俄國遭遇失敗哪旅,跌落王座,之後領土不斷被蠶食,領土縮水高達59%。
如今,挪威依舊是歐洲發達強國,尤其是軍事領域水平,一直嘩大是走在全球前列。但是他們不熱衷於戰爭和侵略,就算當時殖民時代,處於巔峰的瑞典帝國也沒有大肆擴張殖民統治,只是設置中轉站轉運貨物,可見瑞典人民對和平熱愛的深沉。
⑶ 瑞俄兩國激戰波爾塔瓦,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如何一舉擊敗瑞典呢
波羅的海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自中世紀以來,這里就擁有"北歐地中海"之名,是當時俄羅斯到西歐各國最短的海上通道,因此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就成了俄國歷代沙皇鍥而不舍的征戰目標。1583年沙皇伊凡四世九層發動立窩尼亞戰爭,但敗於強大的瑞典軍隊之手。一個多世紀後,沙皇彼得一世登基,再次確立了俄國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對外政策。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俄國首先遇到的強大對手是瑞典。
瑞典在"三十年戰爭"後由於得到了波羅的梅及北海沿岸重要港口,遂成為歐洲軍事強國之一。而反觀當時的俄國,軍事力十分弱小,所以單靠本身很難戰勝強大的對手。為此,彼得一世在確定對瑞典作戰的方針後,便利用瑞典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組成同盟來共同對付瑞典。經過多次磋商,1699年,俄國、薩克森、丹麥三國反瑞典的"北方同盟"正式形成。
一、大戰前的平靜
1700年,瑞典進攻丹麥,戰敗的丹麥與瑞典在荷爾斯泰因簽訂和約,並被迫脫離"北方同盟"。就在瑞典、丹麥簽訂和約的前一天,俄國對瑞典宣戰。1708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領重兵進攻俄國。但是由於決策失誤,行動遇到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查理十二被迫改變計劃,轉為向烏克蘭進攻。1709年5月11日,瑞典軍隊到達烏克蘭小鎮波爾塔瓦,包圍了城內的俄軍。由於波爾塔瓦事先做好了周密的防備,瑞典軍隊連續圍攻了5個星期卻毫無所獲。彼得為了扭轉被動的戰爭局勢,遂開始支援波爾塔瓦守軍,並派突擊隊限制敵人的後勤補給。
⑷ 大北方戰爭簡介 俄國與瑞典實力懸殊有多大
1655年,瑞典向波蘭宣傳,其目的也都是很簡單的,就是為了擴張。擴大波羅的海的控制面積成為了攻中源嘩擊波蘭的主要目的,幾乎沒廢什麼力氣就將波蘭國王趕下台了,戰爭也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也正是人心慾望和野心的不滿足,40年後第二次北方戰爭爆發了,而這一戰就戰了21年之久。也正是這21年的時間,使得瑞典徹底從世界大國的位置消失了,俄羅斯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給俄羅斯提供了契機。
實力懸殊
瑞典已經形成了波羅的海帝國,並且因為瑞典當時的軍事實力大增,軍隊的訓練素質有度。而此時的俄羅斯彼得一世的上台,讓俄羅斯轉化為近代化帝國,此時的俄羅斯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那麼這場戰爭中究竟誰獲得了勝利呢?
俄國1703年打通了至因格里亞的通道,在那裡修建了新的首都聖彼得堡,開始建設海軍和使用火器的步兵。1707年,俄國和瑞典打響了波羅的海之爭的戰役,俄國小有成就,從此次戰爭中就可以看出瑞典的敗局已定,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
丹麥重新加入了戰爭,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並不會看清眼前的形式,所以裂旦逃到奧斯曼帝國還企圖霸佔奧斯曼帝國,重新開始自己的殖民擴張計劃,1713年查理十二世被逮捕,不得不回到瑞典。
參戰國
看起來是瑞典和俄羅斯的戰爭,其實參戰國並不是只有這兩個國家,在這場戰爭中還成立了反瑞同盟,大不列顛國王與丹麥-挪威簽訂了《柏林條約》,《斯德丁條約》與勃蘭登堡-普魯士,還有《格賴夫瓦爾德條約》與俄國。這樣的幾股力量合起來,瑞典的慘敗指日可待,這群哦中最大的利益國就是俄羅斯。
戰爭結果
經過3年的時間,俄國就佔領了波羅的海附近的4座城市,這幾做城市歸屬了俄羅斯帝國。
瑞典的軍事實力和俄國相比,自然是不如俄國,但是瑞典的野心已經蒙蔽了瑞典國王對當前形式的判斷。瑞典在這次戰爭中幾乎失去了17世紀得到的海外領地,失去了大國位置,而俄羅斯得到了波羅的海的領地,從此成為了東歐最強大的國家。
結束語:
只要是此次戰爭幫助瑞典的國家都是俄羅斯的敵軍,就賣行比如芬蘭,所以在1714~1721年間俄羅斯對芬蘭的佔領被稱作「大仇恨」時期。戰爭犧牲的最大的並不是慘敗國或者勝利國,而是那些無辜的百姓,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的社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希望世界上少一些戰爭,多一些和平。
⑸ 為什麼小國瑞典,軍事實力卻強到讓美俄忌憚
瑞典算不上小國,再者能成為永久中立國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軍事基礎上的,總不能自己啥實力沒有就說自己要保持中立,覺得可能嗎?
瑞典除了空軍,海軍也非常發達,1990年時,瑞典就研製出了斯特林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的優點就是不需要空氣推進,最主要的是在一些演習上曾經擊敗了美國的核潛艇,美國能不忌憚嗎?最讓俄羅氏拿斯和美國忌憚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瑞典曾經研究過核武器,因為當時面臨蘇聯的威脅,瑞典在首都就建造了一個核反應堆,並研究核武器的投送方式,據說差一點成功了,後來因為資金問題不了了之。
⑹ 俄瑞戰爭是怎麼引發的
俄瑞戰爭指俄瑞兩國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芬蘭,以及為爭奪波羅的海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俄瑞戰爭俄國為收復被瑞典侵佔的芬蘭灣沿岸領土,奪取利夫蘭和波羅的海出海口而進行的一次戰爭。1656年夏,俄國政府利用當時的形勢對瑞典宣戰。俄軍部分兵力向英格曼蘭推進,而主力則從波洛茨克開向里加。
起初,俄軍進展順利,接連奪取了敵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許多要塞,並包圍了里加。然而,1657~1658年間瑞典加強了它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部隊。得不到海上援助的俄軍,在敵軍的逼攻下開始退卻。
由於俄國同波蘭重啟戰端,從而使自己的處境更加困難,被迫於12月同瑞典簽訂瓦利耶薩里條約,3年之後又簽訂加底斯和約。俄國在戰爭中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統統付諸東流。
1741~1743年的俄瑞戰爭是因瑞典政府企圖復仇——收復由於簽訂尼什塔特和約所喪失的領土而引起的一次戰爭。
1741年8月4日,瑞典向俄國宣戰。9月3日,在維利曼斯特蘭德進行悔神的第一次戰役中,俄一支1萬人的部隊擊潰了一支3000人的瑞典部隊,並佔領了要塞。
1742年7月9日,拉西元帥指揮的俄集團軍佔領了弗里德里希加姆。瑞軍開始退向赫爾辛福斯。在追敵途中,俄軍在大橈戰船隊的支援下佔領博爾戈;8月18日,又攻佔新施洛特要塞。拉西集團軍繼續進攻,將瑞軍包圍於赫爾辛福斯城下,並於9月4日迫其投降。1743年春,戰事復起。5月31日,俄一支橈槳區艦隊在科爾波島擊敗瑞典的一支區艦隊。俄登陸部隊直抵瑞典本土。瑞典在登陸部隊的威脅下於1743年8月18日在亞波城簽訂了亞波和約。
1788~1790年的俄瑞戰爭是瑞典趁俄國1787年起對土開戰,俄軍主力調往南方之機所發動的一次戰爭。瑞典國王葛斯塔夫三世在大不列猜前高顛、荷蘭和普魯士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政府歸還1721年和1743年並入俄國的瑞典各省,解除分艦隊武裝,同意瑞典為俄土兩國實現和平進行調停。
1788年7月2日,瑞軍突然發起進攻。瑞軍盡管在兵力上擁有兩倍於俄的優勢,但仍未能獲勝。1788年7月俄海軍上將格雷格指揮的分艦隊擊退了瑞典艦隊的進攻,並在戈格蘭海戰中將其擊敗。
1年之後,俄海軍上將齊恰戈夫指揮的分艦隊在厄蘭島海戰中又擊退了瑞典艦隊的第二次進攻,而在羅琴薩利姆海戰中,俄橈槳區艦隊擊敗了掩護陸軍側翼的瑞典橈槳區艦隊。瑞典人害怕俄軍登陸,遂放棄芬蘭南部。
1790年5月,俄國艦隊在雷瓦爾戰役和紅山炮台戰役中取勝之後,將瑞典艦隊封鎖於維堡灣。7月3日,瑞典艦隊雖以極大的代價突破封鎖,但已大傷元氣,所以瑞典不得不開始和談,而國內形勢惡化也迫使瑞典進行和談。8月14日,韋列利和約簽訂,按照和約條款規定,保留戰前邊界線。
1808~1809的俄瑞戰爭是因俄國與丹麥結成反瑞典和大不列顛同盟後進行的戰爭。俄國在同大不列顛展開戰爭的情況下,力圖控制芬蘭灣和波的尼亞灣,確保彼得堡的安全。穗尺瑞典打算依靠大不列顛來實現其報復的目的。
盡管它尚未作好戰爭准備,依然作出與俄斷絕關系的決策。1808年2月21日,布克斯蓋弗登率俄軍開進芬蘭,戰爭由此爆發。
俄軍擊敗了瑞軍,佔領了赫爾辛福斯、塔瓦斯特古斯、塔梅爾福爾斯、亞波和瓦沙之間的沿岸一帶,攻佔了阿蘭群島和果特蘭島;5月3日又佔領了斯維亞堡要塞。
然而,當英國艦隊運載輔助軍前來援助瑞軍時,瑞軍卻已轉入反攻,並迫使俄軍撤出果特蘭島、阿蘭群島、芬蘭的一些居民點,轉入防禦。1808年8~9月,俄軍在庫奧爾坦涅、薩爾米和奧拉瓦伊斯戰役中擊潰瑞軍主力。結果,雙方於9月29日訂立停戰協定,但這個協定未得到彼得堡當局的批准,布克斯蓋弗登為克諾林格將軍所取代。1809年3月,戰斗行動重又頻繁起來。3月17日,巴格拉季昂將軍的軍團沿波的尼亞灣冰路進攻亞波,再次佔領阿蘭群島;托利將軍的軍團和舒瓦洛夫將軍軍團佔領了烏默奧和托爾尼奧。3月25日,瑞軍在卡里克斯投降。
瑞典在軍事上的失敗,加速了國內危機的爆發,阿多夫四世在國內的一次政變中被推翻。3月19日,克諾林格簽訂了阿蘭停戰協定,但亞歷山大一世取消了這一協定,並將指揮大權交給托利。戰火復燃,一直持續到9月15日和談開始。和談以9月17日簽訂弗里德里希加姆和約而告終。
整個芬蘭和阿蘭群島歸屬俄國,建立立憲的芬蘭大公國,但它又作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俄軍在戰略上廣泛採取各個殲敵和「小戰」的作戰方式,不斷完善圍攻藝術,並且極為重視強攻。在最後的一次戰爭期間,確立了縱隊和散兵隊形互相配合的戰術。
⑺ 大北方戰爭:俄國從此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從此衰退
經過數個世紀的擴張,17世紀晚期,瑞典處於最強大時期。曾被瑞典割去領土的俄國、丹麥和薩克森結成反瑞典北方同盟。
1700年2月22日,大北方戰爭開始。
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首先集中力量攻擊丹麥。1700年8月,瑞典迫使丹麥退出戰爭。
接著,1700年11月,查理十二世率領瑞典軍隊,以少勝多,戰勝彼得一世率領的俄軍,取得納爾瓦戰役勝利。
隨後,瑞典軍隊向南進軍。1702至1706年期間,瑞典戰勝奧古斯特二世統治的薩克森、波蘭和立陶宛。
1707年,查理十二世率領瑞典軍隊向東入侵俄國;1709年,彼得一世率領俄軍取得波爾塔瓦戰役勝利,瑞典軍隊幾乎被全殲,新反瑞典同盟開始建立。
查理十二世帶著殘兵敗將逃到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俄軍於1711年追進土耳其後被奧斯曼帝國軍隊圍困,所幸乞和成功。
從1713年起,新反瑞典同盟不知高斷擴大,瑞典被孤立、單獨和整個歐洲北部作戰。1718年11月,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陣亡。隨後,各國紛紛單獨和瑞典簽署合約。
1721年9月10日,歷時21年6個月19天,大北方戰爭結束。
俄國從此稱霸波羅的海,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瑞典從此衰退,不再是大國。
17世紀末,沙皇彼得一世兩次南征亞速,未能取得黑海出海口,遂把目標再次移向北方,於1699年同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和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簽約,建立反對瑞典的北方同盟。當時,北方同盟各國共有8.5萬人的軍隊,其中俄國4萬、波蘭薩克森2.5萬、丹麥2萬,除丹麥外,俄國和波蘭薩克森都沒有海軍;而瑞典海軍較強,有42艘戰列艦,陸軍近15萬人,在歐洲首屈一指。隨著雙方矛盾的不斷激化,1700年2月,薩克森軍隊包圍瑞典控制的里加,至此北方戰爭爆發。
北方戰爭是以俄、瑞兩國為主角,歐洲各國進行的一場混戰,由於瑞典國王查理十二(1697~1718年在位)和俄國沙皇彼得大帝(1682~1727年在位)這兩個善長軍事的強國之君導演了這壹次大戰,方使此次戰爭有聲有色,在近代軍事史上佔有顯赫塵孝地位。俄國在北方戰爭中取得勝利,圓滿地結束了它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而進行的長期斗爭,終於有了自由出入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這是彼得戰略的一大勝利。從此波羅的海和東北歐的霸權讓位給了俄國。
這壹次戰爭中,俄國以建立正規陸、海軍為主進行派猛稿的軍事改革,對奪取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被得一世把俄國的對外擴張政策從地域性蠶食體制轉變到世界性侵略體制,實現了沙皇俄國1個半世紀的夢想,為進一步西進和南下造成了有利形勢。從此,俄國走上了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對世界的程序產生了深遠影響。
⑻ 為什麼瑞典,法國,德國打不過俄羅斯
瑞典現在早就不幹預國際事務了,北方大戰已經把瑞典打的服服帖帖
德國現在只是名義上恢復了「國防軍」實質還是公務員,前幾年德軍參加北約軍演也暴露出了當今德軍的無能:如前年海軍全部趴窩,一艘能開的軍艦都沒有,能用的噴氣式戰斗機數量和1945年德國擁有的噴氣式戰機數量相同,還有就是一個最讓人無語的由於後勤不行,軍演的部隊無法做到機槍發配到每個班組,沒有機槍的班組拿掃帚先替代一下。我在德國生活了5年,每年參加德國的科隆游戲展,有一個小小的展區都會留給國防軍
法國目前的軍事實力確實是在歐洲數一數二的,但是出於法國國內問題和現在俄軍的裝備和人數,法國只會陷入無盡的消耗
⑼ 差點成為北歐霸主,巔峰時的瑞典到底有多厲害
瑞典是一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北歐五國之一,首都為斯德哥爾摩,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是北歐最大的國家,受氣候環境所限從古至今國家人口一直不足,到現代全國人口也只有九百餘萬,只相當於中國一個大城市的人口,綜合國力在歐洲只能算是一個小國。
直到1721年,《尼斯塔德條約》簽訂,標志著瑞典帝國的破滅吵前纖,而獲得了出海口的俄羅斯則成為波羅的海新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