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俄羅斯,誰對中亞影響更大
當然是俄羅斯了,俄羅斯跟好多中亞國家互相免簽證,人員隨意來往,貨物的稅率也很低,語言溝通沒問題。
㈡ 如果俄羅斯吞並了如今的中亞五國,它的國家實力有強大
吞並中亞五國,會讓俄羅斯的工業得到巨大提升,經濟壓力也會有所緩解。但內部矛盾會加劇,外部壓力的會增大。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成為了當時的超級大國。但自從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就一直處於泥沼之中。特別是西方等反俄勢力一直在阻撓俄羅斯的發展,導致俄羅斯一直難以恢復之前的強國風采。那麼假設俄羅斯經過努力,再次吞並了中亞五國,他的實力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所以綜合來看,俄羅斯吞並中亞五國利弊都有。但如果俄羅斯能解決弊端,那必然會讓俄羅斯的國力迅速攀升。可惜,俄羅斯吞並五國的可能性非常小,不管是國際上的壓力,還是中亞五國政權的阻礙,都斬斷了這種可能性。
㈢ 蘇聯解體都快30年了,為何中亞五國依舊跟隨俄羅斯
不得不說,俄羅斯與中亞五國的關系一直都是最為緊密的,中亞五國為何對俄羅斯如此忠心呢,因為中亞五國在政治上可以收到俄羅斯的庇護,經濟上得到支持,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俄羅斯的照顧,跟俄羅斯作對美歐任何好處。
第三,俄羅斯有生死劍。其實俄羅斯制約中亞五國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分布在中亞各國的550萬俄羅斯人,這些人都是,蘇聯時代被遷移過來的。最典型的哈薩克,烏茲別克都有大量俄羅斯人,也就是說一旦跟俄羅斯交惡,那麼整個的中亞會被550多萬俄羅斯人搞亂,看看烏克蘭,看看喬治亞就知道了。
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就是政治經濟一體化。但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也是必然的,各國都想抱團取暖,中亞受限於地理位置政治經濟影響,不得不,向俄羅斯尋求庇護,這也是中亞無可奈何的事情。
㈣ 俄羅斯與中東、中亞產油國的利害關系
一、俄羅斯與中東產油國
世界上有五個主要石油開采區:中東、非洲、北美、歐洲(北海和俄羅斯)、亞太。裏海有望成為第六大石油開采中心和凈出口地區。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的探明石油儲量佔世界的75%,從而可以控制能源進口國的石油供應。中東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5.4%,石油輸出組織成員國佔世界石油儲量的77.6%,上述以外的石油輸出國佔16.0%。因此,非石油輸出組織國家,原蘇聯境內的石油蘊藏量,特別是裏海地區對石油進口國來說,具重要意義。
近幾年,由於環保及石油價格等因素,天然氣成為人們關注青睞的對象。70%以上的天然氣集中在原蘇聯和中東,已探明的最大的天然氣礦區分布於俄羅斯與獨聯體,伊朗和卡達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在管道運輸方面,卡達、阿爾及利亞、伊朗和俄羅斯仍然是傳統的四強。在液化天然氣方面,埃及、阿曼、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也都列入出口大國。目前,中東地區國家每年出口液化天然氣在400億立方米以上,佔全球貿易總量的23%。
俄羅斯無論歷史上還是今天都非常善於與周邊國家組成聯盟。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協調價格、增減產等方面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並力求與中東、北非等能源出產國展開全面合作。俄羅斯公司已進入沙特市場並已與沙特簽署一項石油和天然氣合作的框架協議。兩國達成協議:共同控制石油供應,以維持油價。
俄羅斯與卡達這個中東天然氣大國也保持緊密聯系,卡達的石油儲量為152億桶,天然氣儲量為11.2萬億立方米,並且在石油輸出組織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雙方也已確認了加強雙邊能源合作的意願。
伊拉克戰後許多俄羅斯石油公司遷移到約旦,約旦是通往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和沙特北部的通道,兩國希望合作開發伊拉克項目以及建設連接伊拉克和約旦的新管道。
此外,俄羅斯與阿爾及利亞也保持緊密的聯系,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天然氣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進行了會談,同意近期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一個集團,占據液化天然氣市場上的老大的地位。阿爾及利亞天然氣儲量4.5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八位,最新數據顯示該儲量可增至8萬億立方米,阿爾及利亞天然氣產量有望位居世界第四。阿爾及利亞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第二大出口商,俄羅斯則位居第一,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幾乎全部依靠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和挪威三國。阿爾及利亞與俄羅斯有望組建天然氣集團,形成一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類似的天然氣輸出組織。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這個石油卡特爾正密切合作著。
綜上所述,俄羅斯在中東有重大利益,俄羅斯除了與傳統國家伊朗外,還與沙特、卡達、阿爾及利亞等國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保持緊密聯系,保持互動,並與一些國家結盟。美國借反恐之機進入伊拉克,無外乎是為了海灣地區的石油,這嚴重威脅到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恢復起來的俄羅斯正在與美國展開能源爭霸。
二、中亞與美國能源合作的俄羅斯因素
蘇聯解體後,中亞成為東西方較量的前沿,俄羅斯視中亞為傳統的後院,不容其他國家染指。「9·11」事件後,美國進入中亞,改變了該地區的戰略格局,隨即美國支持的「顏色革命」席捲了大部分獨聯體地區。俄羅斯利用手中的石油天然氣與美國展開了新一輪能源爭霸,中亞成為能源爭霸的前沿,為此俄羅斯將加大對中亞地區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投資。
中亞與獨聯體其他國家一樣,正在形成自己的能源利益。中亞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是該地區的能源生產國和出口國,其中烏茲別克、哈薩克又是過境運輸國,俄羅斯為中亞能源出口國提供油氣過境運輸服務,圍繞管道鋪設權和利用海上終端站出口油氣形成了激烈爭奪。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介入其中,與俄羅斯展開了新一輪能源爭霸。美國為削弱俄羅斯中亞能源老大地位,修建了世界上最長且「最具政治意義」的油管巴—第—傑石油管道。它連接裏海和地中海的巴庫(亞塞拜然)—第比利斯(喬治亞)—傑伊漢(土耳其),該管道的建設目的主要是把亞塞拜然生產的裏海石油通過管道直接運到土耳其的地中海城市傑伊漢,然後直接用船隻裝運到歐洲和美國。首先,它將成為裏海深處的亞塞拜然和哈薩克兩國重要的一條石油出口路線。巴—第—傑石油管道對於位於管道終點的土耳其來說,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通過巴—第—傑石油管道的投入運營,土耳其將成為東西石油運輸的大通道,控制過境管道會加強其在外高加索和中亞的影響力,在裏海石油的外運上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巴—第—傑石油管道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它的修建使得美國在中亞獲得了一條能夠避開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線路。美國、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均強調該管道的地緣政治意義,它能加強裏海國家的獨立性,削弱俄羅斯在中亞和外高加索的影響。美國一直積極實施其歐洲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美國提出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計劃旨在把土庫曼天然氣繞過俄羅斯,直接輸入歐洲。
據哈薩克天然氣運輸公司稱,2008年俄羅斯過境哈薩克運輸本國天然氣的總量將超過470億立方米,中亞國家天然氣總量將超過540億立方米。哈薩克天然氣運輸公司成立於2000年,現有輸氣管超過1.1萬千米,年輸氣量達到1900億立方米。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表示,哈俄兩國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具有戰略意義,這種合作包括哈薩克石油通過俄羅斯石油管道向國際市場出口以及兩國聯合加工石油原料。哈薩克完全贊同過境俄羅斯領土將哈大部分,甚至全部石油輸送到海外。2008年哈薩克共出口石油5230萬噸,其中有4200萬噸石油是過境俄羅斯領土出口的。兩國同時簽署了包括共同建立國際鈾濃縮中心在內的一系列政府間協議。俄哈石油核子能源合作上台階,與哈薩克簽署了有關共同建立全球首個國際鈾濃縮中心的政府間協議。同時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指出,哈薩克致力於實現油氣出口多向性。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罕默多夫也表示,土庫曼將根據協議按時足量地保證沿裏海管道項目所需天然氣供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土庫曼將放棄參加跨裏海管道的建設。
俄羅斯和土庫曼於2003年4月10日簽署了25年的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在該協議框架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出口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全資子公司)和土庫曼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了相應期限的土庫曼天然氣長期買賣合同。俄羅斯打算對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基礎設施進行大的投資,在2007年前完成跨越哈薩克領土運輸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該管道的工程造價為10億美元。俄羅斯還准備投資改造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和建設到哈薩克邊境的天然氣管道,估計其工程的造價將在7億~8億美元。土庫曼天然氣通過經烏茲別克、哈薩克和俄羅斯的「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運輸。根據政府間協議,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保證通過俄羅斯領土向烏克蘭運送土庫曼天然氣。除此以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還承擔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運輸土庫曼天然氣的任務。俄羅斯和土庫曼合作關系有著良好的基礎,雙方就位於伊朗相鄰的陸架油田達成協議,在德黑蘭舉行的裏海國家首腦峰會上土庫曼表示不允許單方面開采裏海石油,與俄羅斯立場一致。另外,俄羅斯還計劃投資烏茲別克石油天然氣領域。
圍繞裏海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問題,兩場「能源峰會」同時落幕: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四國就共建中亞規模最大的天然氣輸送設施達成一致;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喬治亞、亞塞拜然五國首腦和哈薩克總統代表在波蘭舉行的非正式能源峰會,宣布成立能源問題國際工作組。兩場「能源峰會」的背後是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較量。一方面,俄羅斯力圖繼續掌控中亞能源的流向。中亞-裏海地區是極具潛力的能源基地,石油儲量高達328億噸,天然氣為18萬億立方米。
推進中亞及獨聯體國家能源工業的一體化是俄羅斯能源政策中的戰略方針,因此俄羅斯利用能源外交緊緊將中亞控制在手裡。2007年12月20日,俄羅斯、哈薩克和土庫曼在莫斯科簽署了鋪設裏海沿岸天然氣管道政府間協議,向俄羅斯輸送天然氣,將進一步增強俄羅斯對中亞天然氣出口的控制。這條名為「Pricaspiysky」的新管道將沿裏海東岸鋪設,把土庫曼和哈薩克的天然氣北上輸送至俄羅斯的薩拉托夫地區,年輸送能力為200億立方米。管道使土庫曼的天然氣直送俄羅斯,之後進入俄羅斯向歐洲運輸網路的輸氣管道。媒體評論稱,這是俄羅斯在該地區能源控制權爭奪戰中取得的又一勝利,並且再一次確定了歐洲能源出口大國的地位。中亞能源爭奪戰俄羅斯勝出,俄羅斯期望掌控中亞能源流向達到了目的。
三、中亞與中國能源合作的俄羅斯因素
按能源生產總量計算,中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清潔能源及進口集中於波斯灣地區是中國能源的主要問題。推進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保證中國能源安全是中國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向。
中國與中亞有地緣政治關系,環裏海大中亞豐富的油氣資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中國非常重視同中亞國家的關系,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通過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計進口原油653.74萬噸,實現貿易值32.25億美元。2006年中國通過阿拉山口進口原油量首次突破300萬噸。
土庫曼天然氣的主要買主是俄羅斯、烏克蘭和伊朗等。但中國被認為是土庫曼最重要的潛在消費者。2006年4月中土簽訂了在天然氣領域合作的框架性協議。根據協議,從2009年起,在未來的30年內,土庫曼每年將向中國供應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一天然氣協議實際上仍處在紙面協議階段,由於價格等問題尚未談妥,以及管道必借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所以要進入實施階段還很困難。烏茲別克支持土庫曼—中國天然氣管道項目,這一項協議已於2006年簽署。根據協議,土庫曼自2009年起在30年內每年將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為向中國輸送天然氣,建設管道將途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烏茲別克和中國在烏茲別克簽署了天然氣管道建設原則協議。從土庫曼通向中國的天然氣管道應該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竣工,這意味著土庫曼的天然氣項目會比俄羅斯提早兩年登陸中國市場,從而在客觀上形成土俄天然氣爭奪中國市場的局面。俄羅斯專家認為:鑒於俄土的傳統關系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在土庫曼的實際影響力,中國要參與土庫曼天然氣的開發,必須是在俄羅斯的默許之下才能實現。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油氣合作,會沖擊到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鑒於俄在該地區能源壟斷局面,必須走中俄戰略夥伴下的中亞合作。中國不宜過多依賴中亞能源,應在周旋的同時,堅持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
四、中亞油氣資源國的能源外交
中亞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是能源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烏茲別克、哈薩克又是過境運輸國家,各國經濟政治利益不同,導致對外政策不同。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組建了歐亞經濟共同體,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組建了中亞經濟共同體,而烏茲別克則與喬治亞、亞塞拜然、摩爾多瓦建立了古阿姆集團,可謂中亞地區各國既有合作又有沖突。
中亞內陸地區沒有出海口,歷史上乃至今天都擺脫不了依附於某一大國的命運,中亞作為連接東西方交通乃至能源管道的通道,自身又擁有豐富的油氣,備受世界矚目,更是各大國爭奪的焦點。中亞各國目前還沒有能力奉行獨立自主的能源外交政策。
㈤ 中國與俄羅斯相比,哪個的綜合國力更強一些
綜合國力主要是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兩者相輔相成;發展軍事實力是以經濟實力為後盾,而發展軍事實力是用來保護經濟發展的成果。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強於俄羅斯,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則明顯的強於中國。經濟方面:中國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並成為「世界工廠」向世界出口商品;俄羅斯的經濟主要是依賴出口自然資源,天然氣出口時俄羅斯的經濟命脈。軍事方面:中國沒有航母,核武器數量也遠遠的少於俄羅斯;中國海軍不具備「遠洋作戰」的能力,空軍的轟炸機已經嚴重的落伍而戰斗機都是從俄羅斯進口;俄羅斯海軍是僅次於美國海軍的世界第二大「深藍」海軍,空軍裝備有多種型號的戰機,並且具有龐大的核武器庫。國家主權:中俄兩國都面臨領土糾紛。中國面臨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俄羅斯面臨和日本的北方四島領土糾紛。
㈥ 從各方面來分析。中國與俄羅斯哪個國家領土更有價值
就資源來看,俄羅斯比較有價值,因為俄羅斯東部土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金屬礦藏和森林資源,西部地區屬於歐亞大陸接壤的戰略前沖,價值也比較高。就經濟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需求來說中國的領土價值較高,首先,中國耕地多於俄羅斯,中國的交通與地理位置獨特,擁有漫長的沿太平洋海岸線,且西接中亞,南臨南亞,是東亞重要的戰略位置,並且中國稀土元素和鎢、銻等礦藏都比較豐富,是發展尖端科技和軍事工業的必需資源
㈦ 俄羅斯和中國比哪個國家經濟好哪個發達
1.經濟實力,雖然俄羅斯GDP遠遠不如中國,但是中國目前的泡沫GDP究竟有多少實力誰也不知道。
2.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軍力不斷增長,但是俄羅斯的強大軍事力量依然不是好惹的。
3.科技方面,蘇聯解體後毛子丟了大量的人員。科技方面我們發展的挺不錯,但是前蘇聯時期俄羅 斯也非常輝煌,太空梭、深潛器人家都有,但是總體方面我們應該不錯,總體科技應該比俄羅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