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是否已對俄羅斯的戰斗機不再感興趣俄制戰機是否已被中國仿製得差不多了
這也分哪方面的,例如運輸機,中國跟俄羅斯差得很遠,但是戰斗機,中國至少在戰斗機設計方面,中國超過了俄羅斯,當然,俄羅斯很多情況下是經費的問題。
中國對俄羅斯運輸機、轟炸機、飛機發動機、直升機等方面,還是非常余檔搭感興趣的。
中國不需要仿製俄國戰斗機,事實上,中國不缺乏戰斗機研發力量,中國缺乏的是把研發的紙面戰斗機變為實際的戰斗機,尤其缺乏精密加工的手段。中國仿造的俄羅斯發動機,在很多蠢含方面不如俄羅斯原裝貨。中國飛機發動機設計需要達豎拿到0.01毫米,但是中國加工出的零件,只能達到0.1毫米。相差10倍。
現在中國和俄國可以說各有所長,但是中國由於國家有了充足的撥款,所以中國飛機研發趕上俄羅斯不成問題。
② 中國現役的戰機中有哪些是俄制的或仿製於俄
中國現役戰機,殲7系列,仿製俄羅斯/前蘇聯的米格21
殲8,被稱為放大版的米格21,殲8二型起才改為兩側朝氣。殲11,仿製俄羅斯的蘇27SK,殲15,仿製俄羅斯的蘇33。
③ 中國空軍有多少飛機是模仿俄軍的
中國的飛機製造工業承襲自前蘇聯,受蘇聯設計思想影響很深,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少有型號沒有前蘇聯/俄羅斯的影子,只不過表現不同而已。
戰斗機均多少照搬/借鑒前蘇聯/俄羅斯的設計,J8是自己設計的,其實就是一放大的奸7,J8-2樣子大改了,但和蘇15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賣給小巴的發財1號和自用的J10受毛子影響少一點,但不少關鍵部件還是毛子貨。J11就不說了……
轟炸機同樣不用說,轟五退了,現在是萬年的轟6當道,雖然馬甲換了好多回,但也掩蓋不住毛子獾的樣子
直升機里,直八型原型是超黃蜂、直九型原型是海豚、直11原型是松鼠,黑鷹是純進口貨,這四款怕是中國空軍最不受毛子影響的機型了。
運輸機里,小飛機都是抄毛子的,大飛機如An50等要麼直接是進口貨,要麼是合資品
教練機很多年沒東西了,從奸教-1開始基本就是抄毛子的,到K8好一點,不過新的L15乾脆把雅克和米格的思路照搬……
④ 中國的空軍戰機,殲10,殲11B,殲15,這些飛機都是山寨俄羅斯的嗎另外,蘇27,蘇35這些又是什麼飛機
J10不是俄羅斯技術,用的以色列技術比較多,某種程度就是西方技術。J11B,J15都是仿造俄羅斯的,雖然某些部件是國產,但是技術上不成熟,沒經歷過實戰。最重要的發動機是俄羅斯的,這種結果直接導致的就是真正戰斗時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戰機可以同時作戰,因為俄羅斯發動機故障率很多,中國的存貨也不多,戰時可能供應不需,所以戰爭中不會存在很多戰機去群毆別國戰機。
su27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為數不多的不是吃老本行的東西。這也就俄羅斯值得驕傲的地方了。這款戰機比較成熟,機動性好,傳說可以比肩f15。但是真正的單挑是沒機會的,現在都是系統之間對抗,你再牛發現不了也不行。真正能用處它極限的國家就是俄羅斯,別的國家買的時候某些核心都不會賣。所以才造成了俄式戰機屢次被美式幹掉的結局,就是因為不是俄羅斯自己用的。su35是俄羅斯最新型號戰機。據俄羅斯自己的參數來看,目前可以排在全球第三或第四。畢竟是沒驗證過的東西。
⑤ 中國怎麼老仿造俄式戰機
1、我國從建國起就全方面師從蘇聯,所以現在依舊帶有些俄式的血統。而且70年代後兩大集團都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一直到蘇聯解體前才獲得了完整的先進戰斗機技術和實物,此時的中國航空技術依舊落後了20-30年。而且這個時期研製和仿製的所有戰斗機項目不是質量不穩定,就是幾乎沒有實質戰鬥力的空殼(殲八早期型),中國空軍完全沒有戰鬥力,當時台灣自研的IDF在性能上全面壓倒的了我們的現役戰斗機,更不要說是已經服役了十幾年的F16,F15這些三代機了。所以從90年代初沈飛組裝蘇27開始,中國實際上就是在仿製中逐步學會和消化先進的三代機製造,設計技術和各種航空理論,逐步實現完全材料設備完全國產化,提升了各項技術水平,想這些技術用於其它戰斗機生產研製上。事實上我國已經擺脫了俄式路線,殲11就最後的俄式戰斗機了。(殲15是個例外,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沒有艦載戰斗機的問題直接使用了成熟的氣動外形,折疊翼、著艦鉤等關鍵技術在80-90年代就已經研製出來了)
2、我國一項重視自主生產和自主研製,但是由於政治原因經常造成我們剛學會走路,就被迫自己跑,造成基礎薄弱,自研能力低。即便如此我國還是有不少自己研製的飛機,如殲教1就擺脫了米格路線,強五和強五乙攻擊機也是自研的。80年代後我國接觸到了一些西方的先進理論和技術,發現我國在研的各種戰斗機不是過時落後就是有技術缺陷或者耗費過大(如殲9),所以80年代准備依靠歐美技術來完善現有戰斗機,使其擁有三代機的大部分戰鬥力。但是由於政治原因,不僅沒有實現還被西方國家將我國送去改造的戰斗機讓台灣觀摩解析(殲八改造計劃)。而繼續自研的項目由於對新技術的理解不完全,和配套工業設施的落後不得不延長研製周期,在完全獲得蘇俄的新技術後,對這些已經試飛的項目進行了大量改進,在我國研製出不落後於西方的航電系統後才正式服役(殲10)。還有靠國外資金維持研製的FC1,巴基斯坦只提供資金和技術要求,少量的航電設施,美國這是在80年代初設計了機頭(最後還是被我們大改特改)就退出了,現在的FC1完全是自研出來的。還有靠公司資金計劃外研製的山鷹教練機。還有K8教練機。就是因為許多上馬又被下馬的項目為我國航空技術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教訓,才能使中國成為第三個研製四代機的國家(殲20,殲31都是自研的)。
3、不要看到殲11就老是說中國只能仿製,不能自研。殲11是我國走仿製,消化,自研路線的最後一步,對老舊的蘇27進行升級,重新研製西方式的航電系統,除了外殼不變,裡面已經物事全非了。就像俄羅斯的蘇35 一樣,雖然還是蘇27的外殼但是比他更先進。
⑥ 給我介紹一下中國和俄羅斯的戰斗機淵源,簡單點。
1.中國第一代戰斗機即,殲5和殲6分別是仿照俄羅斯米格改穗公司生產的米-17F和米-19,是在俄羅斯的授權和幫助下製造出來的。
2.後來的二代機殲7是仿製米-21。殲8是自主開發核輪卜的,當時正值中蘇關系破裂。殲9因為研製不切實際而流產。
3.殲10是在以色列的幫助下結合我們自己的技術研製的,性能較高的3代半戰機,發動機用的是俄羅斯的AL-31FN。殲11是仿製蘇霍伊的蘇-27側衛,殲桐明11B是我們自己對蘇-27 的改進型。殲15是結合原有蘇33的技術自行開發的,殲16據說是對蘇-30MK2的自主改進型。
⑦ 請問梟龍戰機是仿製俄羅斯戰機的那一款
梟龍其實並沒有仿製俄羅斯的飛機,它是我國在2002年,集合了,全國百分之六十的航空科舉備鬧研力量在殲七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可滾老以很容易在他上面找到殲七的影子,尤其是駕駛艙外部結果上。只是它的發動正罩機使用的是俄羅斯的R-93,而出口巴基斯坦的機型應巴方的要求,在電子設備上使用了歐洲的產品,以方便巴方對其進行維護,不過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技術也很成熟,可以使用自己的產品。其實說是中巴聯合研製,其實完全是我國產的,巴基斯坦現在剛能自己造出實驗機型。
⑧ 殲11是仿造或改進那個國家的那架飛機而來的
殲 11是仿製蘇聯的 蘇27的 但不是一味的仿製 在仿製的基礎搜行上使飛機的性能得到強化 SU47的雷達反射面很大 不利於生存肆正 J11克世雹嘩服了這點 反射面可縮小到半個小米粒 飛機的坐倉更加舒適 另外肯定有機密東西 可能國際領先 要不然 為什麼只能離J11 機200米以外觀看呢 J11是優秀的三代重型戰機 與J10輕重搭配 對國防是一個里程碑 望採納
⑨ J10與J11分別是仿製那種蘇式飛機的
殲-10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和神秘色彩的殲擊機,十幾年來,人們始終保持著對它的高度關注,盼望著這種國產第三代戰斗機早日服役,使我國空軍能夠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據外刊報道,殲-10是在1985年前後開始正式研製的,一開始便雄心勃勃,「10號機」計劃非常龐大,從渦輪風扇發動機到機載火控雷達,一切都從零開始准備。後來隨著國際關系的變化和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軍方不斷對性能提出新要求,飛機的名稱也從殲-10變成了殲-10A。「當年研製殲-10的第一代人已白發蒼蒼,當殲-10A首飛時,他們不斷流淚」。今年第11期的《兵工科技》披露,最早的殲-10,也稱「老殲-10」,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研製了,是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後來因為我國缺乏這方面的技術基礎,不得不中途取消。而新殲-10的首次「曝光」是在1994年10月。當時,美國軍方聲稱,他們的間諜衛星拍到了一張模糊的殲-10照片。他們分析認為,殲-10採用流行的帶有前翼的鴨式氣動布局,外形酷似歐洲的「台風」戰斗機和法國的「陣風」戰斗機。
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洞並型號為蘇-27SMK。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製生產。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志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納孫跡。新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凱橡,只欠國產渦扇即可基本實現全面國產化。
⑩ 中國的殲11是不是抄襲俄羅斯的飛機
殲11戰斗機---蘇-27的國產型。
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級將領在內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參觀了莫斯科城外的庫賓卡空軍基地。據傳當時蘇聯拒絕了中國購買蘇-27的要求,極力推薦米格-29。但中國人決定選擇性能更加優異的蘇-27,配以研製中的國產中等性能戰斗機,形成21世紀中國空軍戰斗機的主力。 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研製,或者只購買少量的樣品,只有在緊迫的情況下才會成批大量引進外國戰斗機。因此中方與蘇聯/俄羅斯洽談引進蘇-27一開始就立足於引進其生產線。當然無論從學習、掌握的角度看,還是從應付緊迫局勢的角度看,首期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終於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的雙邊協議,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隨後中央作出了盡快將蘇-27國產化的決定。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2001年底中航一集團614所的某型發動機大修線竣工。同時,國產的蘇-27/殲-11模擬器也已經由沈陽某學院研製成功。據稱採用了「空間立體三維成像」技術,以進口的SGI圖形工作站為系統核心。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志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殲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
主要技術數據:
機長:21.935米 翼展:14.7米
機高:5.932米 機翼面積:46.5平方米
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35M 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500公里
動力裝置:2台AL-31F,單台推力7600公斤 機載武器:30毫米機炮,10個外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