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產鐵有多少噸

俄羅斯產鐵有多少噸

發布時間:2023-05-28 09:53:27

㈠ 俄羅斯最大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嗎

庫爾斯克鐵礦(Kursk) 簡稱克馬鐵礦區。俄羅斯儲量最大、富礦比重最高的鐵礦區。產量亦居全國第一位。分布在俄羅斯西南部的庫爾斯克州、別爾哥羅德州及奧廖爾州。十八世紀末發現。面積12萬平方公里。貧礦(含鐵32—37%)探明儲量154億噸,富礦(含鐵52—62%)探明儲量294億噸(1980)。

㈡ 世界鋼鐵產量排名

世界鋼鐵產量排名:中國、印度、日本、美國、俄羅斯。

1、中國(103280萬噸)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都將鋼鐵產業作碧蠢為重點產業進行發展。直到1996年,悔仿陪我國終於實現鋼鐵產量破億,在這45年裡,我們腳踏實地,逐步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轉強的歷史性轉變。

據國家統計局數大並據顯示,2021年中國鋼產量103279萬噸,同比下降3.0%,佔了全球鋼鐵產量的一半以上,佔世界比重為52.95%(全球粗鋼產量為19.505億噸),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更是連續26年穩居鋼鐵產量世界第一的「頭把交椅」。從分地區數據來看,河北省、江蘇省和山東省位居前三,粗鋼產量分別為22496.45萬噸、11924.95萬噸、7649.31萬噸。

㈢ 世界上鐵礦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

世界上鐵礦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俄羅斯。

俄羅斯是世界上鐵礦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儲量佔俄羅斯鐵礦石總儲量的57.4%,該地區的庫爾斯克磁異常區擁有世界超大儲量的鐵礦藏。

烏拉爾地區的鐵礦石儲量佔俄羅斯鐵礦石總儲量的16.7%,西伯利亞地區的鐵礦石儲量佔12.8%,遠東地區的鐵礦石儲量也很豐富,佔俄羅斯鐵礦石總量的8%。

世界鐵礦儲量為1700億t,含鐵量為810億t。世界鐵礦石資源總量估計超過8000億t,含鐵量超過2300億t。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中國、印度、美國、烏克蘭、加拿大、委內瑞拉、瑞典、哈薩克、茅利塔尼亞、伊朗、南非和墨西哥等是世界鐵礦資源大國。

(3)俄羅斯產鐵有多少噸擴展閱讀:

俄羅斯鐵礦的特點

俄羅斯貧礦儲量十分豐富,擁有許多儲量在5億噸以上、適宜露天開採的大型鐵礦區。 俄羅斯自然形成的鐵礦石品位明顯低於澳大利亞、巴西等主要鐵礦石生產國。

不過在選礦之後,俄羅斯鐵礦石的品位能夠達到較高水平。俄羅斯鐵礦石的磷含量明顯低於澳大利亞和巴西的礦石。不過,俄羅斯鐵礦石的硅含量較。

俄羅斯鐵礦的開采情況

現今,俄羅斯鐵礦石市場已被幾大公司壟斷:冶金投資公司控制著鐵礦石市場43%、歐亞控股公司22%、北方鋼鐵公司11%、新利佩茨克鋼鐵公司10%、「歐洲化學」礦物和化學公司5%、梅切爾采礦和冶金公司4%、圖拉鋼鐵公司1%,其他公司占鐵礦石開採的不到4%。

上述大公司均屬於產供銷一條龍的大集團公司,它們控制著鐵礦石銷售市場的83%。

㈣ 俄羅斯的黑色金屬

40.俄羅斯的鐵礦

俄羅斯的鐵礦石儲量約有250億噸,儲量基礎560億噸,俄羅斯一半以上的鐵礦石資源儲量集中在幾個大型鐵礦床,每個鐵礦床的資源儲量都超過10億噸。

含鐵石英岩是主要工業類型,其次是磁鐵礦型。俄羅斯大部分鐵礦石較貧,鐵含量不超過30%~35%。

在世界鐵礦石的已探明資源儲量,俄羅斯佔26.9%。

41.西伯利亞與遠東的鐵礦

西伯利亞與遠東的鐵礦石儲量為89億噸,其中A+B+C1級儲量為68億噸。該地區鐵礦構成也是多種多樣的,探明儲量中磁鐵礦佔70%,赤鐵礦佔15%。預測儲量中褐鐵礦佔50%,居世界第一位;磁鐵礦約佔30%,居世界第二位;其次是鈦鐵礦和赤鐵礦。

42.西西伯利亞的鐵礦

西西伯利亞鐵礦A+B+C1+C2級平衡表內儲量為16億噸(佔西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儲量的18%),工業儲量13億噸,見表2-1。這一地區有3個重要鐵礦:

表2-1 西西伯利亞鐵礦A+B+C1+C2級平衡儲量表

戈爾諾紹里亞鐵礦位於克麥羅沃南部紹里亞山區,礦石為磁鐵礦,質量較好,含硫、磷量低,並含有少量鈷、鉑等金屬。該礦距新庫茲涅茨克大型鋼鐵工業基地較近,但礦床規模不大,埋藏深,不能露天開采。

戈爾諾阿爾泰鐵礦為大型褐鐵礦,但其質量較差,地質條件復雜,交通不便。

科爾帕舍沃區的巴克恰爾鐵礦儲量10多億噸,但因其礦石品位較低(含鐵量為35%~40%),礦山地質條件復雜,加之交通不便,近期難以開采。

43.東西伯利亞的鐵礦

東西伯利亞鐵礦的A+B+C1+C2級平衡表內儲量為47億噸(佔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儲量的53%)。在伊爾庫茨克州安加拉卡塔地區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鐵礦石勘探儲量就達40億噸(表2-2)。

表2-2 東西伯利亞鐵礦A+B+C1+C2級平衡儲量表

現有礦產地中,下安加爾斯克鐵礦比較有名,儲量為13億噸。但該礦的礦石難選。位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雷桑斯科耶礦的儲量也超過10億噸。從1965年開始開採的科爾舒諾沃鐵礦選出的全部精礦都運往西西伯利亞冶金聯合企業。

44.遠東地區的鐵礦

遠東鐵礦石主要集中分布在雅庫特共和國的阿爾丹河上游一帶、阿穆爾州的結雅河—謝列姆賈河中間地帶以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興安嶺—布列雅山區。此外,在堪察加東岸和千島群島的某些島嶼附近也發現蘊藏有豐富的鈦磁鐵礦藏。遠東鐵礦A+B+C1+C2級平衡儲量為25億噸(佔西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儲量的28%)。

雅庫特共和國的阿爾丹河上游的阿爾丹礦群鐵礦石儲量最大,同時還是高品位礦有待開發。在南亞庫特已發現30多個鐵礦床,最集中分布在阿爾丹台地的中部(在丘利曼東北部80~100千米處)。在納戈爾內村北部,有大型的赤鐵礦和磁鐵礦。在阿爾丹河和阿姆加河的分水嶺還有一些褐鐵礦。阿爾丹鐵礦的塔約日諾耶和皮奧涅爾等礦的預測儲量為30億噸,含鐵量約為40%。恰拉托克和奧廖克馬阿姆加鐵礦區的預測儲量為400億~500億噸。其中恰拉托克鐵礦已開始建設。據第一口井取樣分析,礦石含鐵量達60%,此外,還有上傑尼索夫斯克和季特埃利金斯克等鐵礦。

位於奧廖克馬斯達諾鮑依地區的恰羅、托金斯卡地區的石英磁鐵礦的預測儲量為50億噸。此外對塔約日諾耶(含鐵量平均為45%~47%,最大為60%以上),希瓦庫利(含鐵量平均為53.4%,最大為70%)、皮奧涅爾、約斯4個礦床試采,結果表明,估計總儲量為14億噸,可供工業開采儲量為8億噸。該地區鐵礦除儲量大、品位高之外,還可露天開采。

阿穆爾州的鐵礦床分布在結雅河和謝姆賈河之間的地區,由列別季哈(位於東經80°10',北緯53°40')、伊姆奇坎、謝列姆賈、帕爾季贊各礦床構成,預測儲量為4億噸,磁鐵礦為41.7%,大部分可以露天開采。卡拉爾區的磷灰石礦、鈦磁鐵礦和加里的淺表富磁鐵礦都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哈巴羅夫斯克州的小興安嶺鐵礦由5個礦床構成。其中,基姆坎礦床約有2億噸儲量,為石英磁鐵礦,平均含鐵量為35%。雖然含鐵量低,但臨近鐵路,便於運輸;新發現的其他礦床有烏達斯克,謝列姆金斯克礦床,預測儲量為120億噸,含鐵量為31.5%~43.4%。濱海邊疆區的列索扎沃茨克也有鐵礦。

此外,在遠東地區還分布有許多綜合礦群,其中鐵的儲量也相當大。如奧澤爾諾耶是一個儲量很大的黃鐵礦產地,在每噸黃鐵礦中還含有數十或數百千克的鉈。在離馬多坎15~25千米的齊納河地帶還有一處鈦磁鐵與銅共生礦,在基連斯基褐鐵礦富集有品位很高的磷礦。

45.俄羅斯的錳礦

俄羅斯擁有錳礦石儲量1.88億噸。俄羅斯錳礦床的主要工業類型是沉積型,多為產於中烏拉爾地區的小型錳礦床;其次是地表風化型,主要產於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克麥羅沃州有一特大型錳礦床正准備投入開采,其錳儲量有9850萬噸,約佔俄羅斯總儲量的60%。在俄羅斯的錳礦石中,錳的平均含量不超過20%。在俄羅斯錳礦石的表內儲量當中,這類較貧的礦石佔90%以上,開發困難。

從錳礦石的儲量構成上看,A+B+C1級佔13%,C2級佔2%,表外儲量佔6%,P1級和P2級資源量各佔17%,P3級資源量佔45%。

46.俄羅斯的鉻礦

俄羅斯鉻礦石儲量豐富,約有5000多萬噸,主要集中在4個已探明的鉻礦床。卡累利阿地區的阿加諾澤爾是俄羅斯最大的鉻礦床,擁有礦石儲量2600萬噸,佔全國總儲量的50%左右。中烏拉爾地區的薩拉諾夫鉻礦床和極地烏拉爾地伏的岑特拉利內鉻礦床目前正在開采。俄羅斯的鉻礦石多較貧,眼下開采不能贏利,產量不大。

近些年來,俄羅斯鉻礦石的年進口量都在50萬噸左右,約占國內需求量的1/2。在極地烏拉爾地區發現了幾個新鉻礦床,其總儲量達1500萬噸,預測資源量大於4億噸。鉻礦物原料基地的構成情況如下:A+B+C1級佔3%,C2級佔5%,P1級佔24%,P2級佔39%,P3級佔29%。

近年來,俄羅斯表內儲量鉻礦石中Cr2O3的平均含量逐年下降,已從38%減至28%。

47.俄羅斯的鈦礦

俄羅斯鈦儲量巨大,居世界第二位。科米共和國的亞列加和赤塔州的奇涅伊是俄羅斯兩個最大的鈦礦床,前者佔俄羅斯總儲量的40%,後者佔33%。砂礦是主要的工業類型,占表內儲量的60%。原生鈦礦石質量較差,其TiO2含量大多低於其他國家的類似在采礦床。庫拉納赫鈦礦床的礦石質量較好,礦石中TiO2含量為14.12%,是唯一可與國外礦床相比的俄羅斯鈦礦床。

俄羅斯砂鈦礦的質量與其他國家砂礦相近,但略遜於澳大利亞和印度的砂礦。俄羅斯砂礦中主要鈦礦物(鈦鐵礦、金紅石)的含量變化較大,為每立方米幾十千克至200千克。

總體來看,俄羅斯80%左右的鈦礦石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礦床,目前僅開采了兩個礦床,尚有8個礦床未開發。

㈤ 關於俄國農奴制

一、來自俄國外部的挑戰

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無論是從疆域,還是從人口上看,都是歐洲的第一大國。俄國很早就同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早在彼得一世改革時期,彼得一世就意識到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外國先進技術,發展本國經濟實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因而採取了一些鼓勵對外貿易的措施,如讓商人組織貿易公司同外國建立商務關系等。到1715年時,俄國在倫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地分別建立了領事館,以保證商務的發展。彼得一世還指定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海港專門從事對西方的貿易〔1〕。彼得一世之後繼位的葉卡特琳娜女皇,基本上沿襲了這種政策。在她執政時期,俄國的對外貿易有增無減。1762年的對外貿易額是2100萬盧布;1780年時增至3000萬盧布。葉卡特琳娜之後繼位的沙皇也都重視俄國對外貿易的發展。1824年至1826年間,俄國對外貿易的周轉額平均每年為1.5億盧布,到1851年至1853年間,這一數字增長為1.93億盧布。同一時期內,俄國每年的出口額,從5460萬盧布增加到1.072億盧布〔2〕。但是,從政治、經濟體制上來看,俄國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政治上,俄國實行的是封建的沙皇專制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沙皇的權力要多大有多大,人民根本不能參加國家的機構和管理國家。沙皇一個人有獨攬的無限專制的權力,什麼法律都由他頒布,什麼官吏都由他派遣。……管理俄國的是一小撮最富最顯貴的官吏。沙皇所知道的只是這一小撮人願意告訴他的事情」〔3〕。而同時期的西方諸國如英國、法國等,卻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鎖,建立起強大的資產階級政權。在當時,資產階級政權是最先進的政治制度。

經濟上,俄國占統治地位的是封建的農奴制經濟,這種經濟以農業為主。直到1861年廢除農奴制度前夕,俄國的農業勞動力仍占勞動力總數的89%,國民財富收入的71%是由他們創造的〔4〕。俄國工業勞動力只佔到勞動力總數的10%左右,且工業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場,以手工勞動為主。同時期的英、法等國卻已在生產中大規模使用機器生產。到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法國、德國、美國等國的工業革命也在進行之中,而在俄國,卻見不到一點這樣的跡象。因此,當俄國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時,俄國處於明顯的劣勢。手工生產是競爭不過機器生產的。1860年,俄國的鐵產量為29萬噸,德國的鐵產量在1850年時就已達到40.2萬噸,英國在1850年時的鐵產量為225萬噸〔5〕。鐵路建設最能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1860年,俄國建成的鐵路只有l600公里〔6〕,同年的英國建成的鐵路則有14603公里,法國到1861年時建成的鐵路有9160公里〔7〕。除此之外,在許多行業中,俄國與西方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

俄國與西方的這種差距,在俄國與西方國家進行面對面的較量時更暴露無遺。

1853年至1856年,俄國為奪取黑海出海口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的主要對手是英國、法國。在戰爭中,俄國的士兵英勇善戰,但形勢卻令人絕望;俄國士兵使用的步槍的射程只有西方軍隊士兵步槍射程的1/3;俄國士兵要用帆船對付英法國家的汽船;由於克里米亞沒有鐵路,俄國士兵不得不用馬車來拉軍需品,不得不在抵達前線之前步行數百里。因而,恩格斯在談到這次戰爭時寫道:「克里米亞戰爭的特點就是一個採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對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絕望的搏鬥。〔8〕」對於戰爭的結果也早就有人做出過這樣的預言:文明現正以它的力量反對我們,我們已為與文明的這場斗爭做什麼准備工作了嗎?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口來對付這場斗爭。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崙的光榮戰役時,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來,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步不前。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後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9〕。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是俄國政治、經濟制度的失敗。沙皇制度不僅在全世界面前給俄國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面前給自己丟了護〔10〕。這種狀況迫使沙皇政府靜下心來思考改變自己處境的對策。沙皇政府認為,「必須立即進行改革,沒有時間再耽擱了」〔11〕。

二、俄國國內的壓力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沙皇政府認識到,只有通過改革才能縮短俄國同西方國家間的距離,增強俄國抵禦西方國家的能力。當國內政局穩定、一片歡樂景象時,改革恐怕難以進行下去。然而,當時的俄國卻是危機四伏,難見太平盛世的蹤影。

1.農奴制度的危機。

變革以前,俄國實行的是農奴制度。這種制度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為特點。

19世紀初期,商品經濟已經滲透到俄國農村,農奴制度的危機日益加深。農村中的一些地主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開始放棄封閉的自然經濟,逐漸轉向商品經濟。如在向市場銷售的糧食中,90%的糧食是由地主提供的,農民提供的糧食僅佔10%。當然這與農民租種土地的多少有關系。俄國的糧食不但滿足了本國的需要,而且開始出口。1846年,英國廢除糧食進口稅後,俄國出口的糧食,1836年至1845年間,大約是2700萬普特到2900萬普特;到1856年至1860年間,俄國出口的糧食達到6900萬普特〔12〕。地主不但從事商品糧的生產(列寧曾指出,地主用於出售的糧食的生產,是舊制度即農奴制度崩潰的前兆),而且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經營手工工場。1856年時,俄國南部的一些大地主便開始僱用工人進行勞動〔13〕。這樣一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便遭到破壞。地主同國內外市場間的聯系越來越多了,農奴制度的經濟基礎就遭到侵蝕,從而造成了一個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環境。

商品經濟在農村的發展引起了農奴的分化。一些交納代役租的農奴逐漸富裕起來,成為商人或手工工場主。另一些破產的農奴則逐漸流入城市淪為僱工,直接進入當地地主的農場或手工工場中充當僱工。19世紀50年代,每年外出當僱工的農奴,在烏克蘭南部約有三十萬人;伏爾加河東岸約有十五萬人;波羅的海沿岸約有十二萬人〔14〕。結果,農奴逐漸與生產資料(土地)相分離,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得以確立的前提之一。以農奴勞動為基礎的農奴制度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2.手工工場向工廠的過渡。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俄國以輕工業(棉紡、麻紡、呢絨、絲綢、製革等)為主的手工工場已達到相當發達的程度。據統計,1725年時,俄國擁有手工工場200個;1767年增加到663個;1799年時則增加到1200個〔15〕,到18034年時,全國共有手工工場2424家,1825年為家,1854年則增加到9994家。其中棉紡織業和冶金業是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的兩個工業部門。

俄國的冶金業以鐵為主。鐵的生產不但能滿足本國的需求,而且還輸往國外。1782年時輸出鐵為380萬普特。到19世紀20年代時,俄國生產的生鐵比法國多0.5倍,比普魯士多3.5倍,比比利時多2倍〔16〕。進入40年代,俄國的鐵產量卻遠遠落到歐洲國家的後面。1850年,俄國的鐵產量為22.8萬噸,同期的英國為228.5萬噸,法國是40.6萬噸,德國是20萬噸。1860年時,俄國的鐵產量達到29.8萬噸,同期的英國則為388.8萬噸,法國是89.8萬噸,德國50萬噸〔17〕。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已開始並陸續完成工業革命,在生產中廣泛使用新的技術設備,俄國卻仍然以手工操作為主。

隨著俄國手工工場的發展,手工工場中已普遍使用雇傭工人勞動。有的工場中雇傭工人達2000人左右。18世紀60年代,整個俄國工業中有雇傭工人10萬人,加上運河的纖夫、船工等,則達到22萬人。到18世紀末,這一數字增長為42萬人,其中工業中的雇傭工人佔到全部雇傭工人人數的42%以上〔18〕。進入19世紀,這一變化更為明顯。1860年,全國有雇傭工人86萬人。盡管其中有不少農奴,自由雇傭工人人數在工人總數中的比例卻在不斷增長,尤以棉紡織業較為典型。1860年時,棉紡織業中自由雇傭工人已佔到該行業工人總數的94.7%。雇傭工人人數在工業中的增長,說明俄國的工業生產已走到大機器生產的門檻。

從技術發明來看,1765年,俄國的伊·伊·波爾祖諾夫已製造出通用蒸汽機,由於成本昂貴未能推廣。此外,在現代化學、鐵路設計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從19世紀上半葉的情況來看,俄國經濟中的資本主義成分已發展得比較充分,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英、法等國早已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並逐漸向工業化國家過渡。當時的俄國完全可以向西方已經工業化的國家借鑒學習先進的技術、制度來充實發展自己。但是俄國卻未能順利地做到這一點,以實現由工場向工廠的根本性轉變〔19〕。

3.階級矛盾的激化。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導致農奴制度出現危機,農奴制度的危機又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國內各階級、階層都行動起來參加或支持農民的騷動。據統計,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間,農民騷動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間,農民騷動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間,農民騷動則達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間,農民騷動143次,這較上個10年雖有所減少,但並不意味著矛盾的緩和,只不過是一種短暫的平靜。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間,農民騷動達到351次,而在接下來的10年間,農民騷動則超過591次〔20〕。農民騷動的增加,意味著社會的動盪不安。這嚴重威脅著農奴制度的政治、經濟基礎。很難想像在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經濟會有長足的發展;也很難想像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統治集團的統治能長治久安。而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俄國的農奴制度是與現代化的經濟相矛盾的。要麼放棄農奴制度,發展現代經濟;要麼放棄現代經濟,保住落後的農奴制度。從當時俄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要保住農奴制度恐怕很難。農奴制度既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廣闊市場,也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和大量的資金。沒有經常不斷的資金注入,工業就無法發展。因而,作為統治集團核心人物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意識到,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當時俄國落後的政治制度——農奴制度。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這種落後的政治制度。借用莎翁著作中的一句話來說:是生存還是毀滅?

三、統治集團的正確決策

早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年)和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統治時期,農奴制度的存在就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並且使用農奴勞動已無利可圖。因而作為沙皇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曾專門設立秘密委員會,研究農民問題。還曾頒布詔令,由地主按照自願與農奴達成協議,由農奴交出大量贖金以度得人身自由。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即位之後,「強迫的農奴勞動,無論是在工業方面或農業方面,經濟上之不利情形已經是很清楚的了。如不廢止農奴制度,國內生產力之進一步發展是不可能的」〔21〕。加之亞歷山大二世「不喜軍國主義」,「頗似18世紀時代的開明專制君主,採取革命與反動的中間路線」〔22〕。因而即位之初即著手對農奴制度進行改革,卻因此遭到封建貴族的抵制。1856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在對莫斯科貴族的一次講話中指出:謠傳我想給農奴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你們可以隨意議論這件事。但是現行的農奴領有制不能一成不變,與其等待農奴自下而上地起來解放自己,倒不如從上面來廢除農奴制度,解放農奴為好。1857年1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親自主持召開了農民事務機密委員會,擬訂解放農奴的草案。這個委員會由高級政府官吏及大農奴主組成。11月20日,亞歷山大二世在給西部邊區總督的敕令中,允許立陶宛3個省先後成立貴族代表委員會,擬訂解放農奴的草案。1857年至1858年間,各省相繼成立了貴族代表委員會來制訂廢除農奴制度的草案。各省委員會制訂的草案送往彼得堡,交由農民事務機密委員會,然後以此制訂總的改革法案。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各地提出了幾十種不同的改革方案。「幾乎佔有全國半數農奴的大地主,建議在釋放農民時,除農民房屋所在的地面外,不另給土地,並永遠保留其為地主服強迫勞役的義務」,「中等地產的貴族,關心資產階級農業的發展。這些地主佔全部貴族的半數,卻佔有最多的農奴。他們中間又可分為兩個主要的集團:搖役農民所有者和免役錢農民所有者。他們的利益是不同的。在非黑土地帶,以免役錢制為主,農奴所有者不以土地而以農奴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地主允許他們的農奴到工廠去作工,或從事季節性工作,以換得免役錢。因此,舉例來說,特維爾地主們,主張農民連土地一齊解放,不過要一筆高額的贖款,連農奴農民本身的贖價在內(溫可夫斯基計劃)。黑土地帶的地主則正相反,因為肥沃的土地是主要的財富,故在當地推行徭役制。擁有徭役領地的所有者要把土地仍然握在自己手裡,使解放了的農民變成僱傭勞動者,所以要求解放農民而不給土地。〔23〕」由於存在嚴重的分歧,農民事務機密委員會工作幾年而無結果。1861年1月28日至2月17日,沙皇俄國國務會議就農奴制改革草案進行討論和審批。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上強調:繼續拖延只會引起更大的災禍,對整個國家,特別是對地主會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後果。因而宜盡快通過改革方案。2月17日,國務會議批准了改革方案。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改革法令和廢除農奴制度的特別宣言,給農奴以自由。

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度是在受到內外挑戰的情形下進行的。應該說當時的俄國所遇到的挑戰是危險與機遇並存。沙皇政府的當權者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改革無疑是利益的再分配。如何協調好各階級、階層的利益是改革成敗的關鍵。農民事務機密委員會工作幾年而無結果就說明利益再分配的困難。對此,亞歷山大二世很清楚,但他更清楚,若不棄小利,則大利難保。因而他不顧「部分保守貴族廷臣的反對」,宣布廢除農奴制度。但他也承認「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歷史證明,俄國抓住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這應歸功於沙皇政府的當權者的正確抉擇。

注釋:

〔1〕孫祥秀:《彼得一世改革》,求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頁。

〔2〕(蘇)察哥洛夫:《俄國農奴制解體時期經濟思想概論》,厲以寧、趙輝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頁。

〔3〕列寧:《給農村貧民》(1903年)。《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393-394頁。

〔4〕〔6〕I·T·布蘭德、G·蘭基:《歐洲外圍與工業化(1780-1914)》,布達佩斯1982年版,第159、98頁。

〔5〕穆哈爾:《工業和國家財富》,倫敦-紐約,1896年版,第164、143、76頁。轉引自《俄國農奴制解體時期經濟思想概論》,第60頁。

〔7〕《蘇聯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歷史統計集》,第748、860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5頁。

〔9〕轉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下(1500年以後的世界),吳象嬰、梁赤民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頁。

〔11〕〔13〕安東尼·伍德:《1815—1960年的歐洲》,朗曼公司1984年版,第170、203頁。

〔12〕費多索夫主編:《蘇聯史》第19頁。轉引向孫成木等編:《俄國通史簡編》(上冊),第405頁。

〔14〕孫成木等編:《俄國通史簡編》(上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O7頁。

〔15〕〔17〕〔18〕(蘇)B·T·瓊圖洛夫等編:《蘇聯經濟史》,鄭虎等譯,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0、40頁。

〔16〕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5頁。

〔19〕參見M·E·福克斯:《俄國的工業化(170—1914)》,紐約1983年版,第31-36頁;克里弗·特里比爾科克:《歐洲大國的工業化(1780-1914)》,朗曼-紐約,1981年版,第211頁。

〔20〕轉引自察哥洛夫:《俄國農奴制解體時期經濟思想概論》,第62頁。

〔21〕〔23〕潘克拉托娃主編:《蘇聯通史》第2卷,張蓉初等譯,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96、273-274頁。

〔22〕王曾才編著:《西洋近代史》,台灣正中書局1990年版,第233頁。

㈥ 俄羅斯鐵礦石產地

伊爾庫茨克州斯路江斯克區鐵礦石資銀纖源豐富。該區位於貝加爾湖南部,礦產資源極其掘搏如豐富,鐵礦石儲量判啟達4億噸。
還有卡奇卡納爾

㈦ 俄羅斯的煤、鐵探明儲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多少,居世界第幾位

俄羅斯煤炭資源豐富,其探明的可開采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2%,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居世界第三位。俄羅斯的鐵礦石儲量約有100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穩居世界第一位。

㈧ 俄羅斯鐵礦和煤礦儲量在世界排第幾啊

煤礦居世界第三的俄羅斯儲量只有6000萬噸
鐵礦 原蘇聯的鐵礦儲量大部集中在歐洲部分,主要有庫爾斯克、克里沃羅格和卡奇卡納爾等巨型鐵礦區;鄰近我國的原蘇聯亞洲部分,鐵礦儲量相對較少,主要的有哈薩克的土爾蓋和利薩科夫、烏茲別克的傑特姆、俄羅斯的恰拉一托科、南阿爾丹和小興安嶺等儲量大於10億t的大型鐵礦區。俄羅斯遠東聯邦區和西伯利亞聯邦區是俄羅斯鐵礦的重要產區,鐵礦石儲量為89億噸,其中遠東聯邦區儲量為25億噸,西伯利亞聯邦區儲量為64億噸。而俄羅斯的鐵礦儲量更大,按一年的最大開采量2000萬噸計,能采60年。運輸距離離八鋼較近的是俄羅斯塔什塔格爾鐵礦,其礦床儲量超過4億t;舍列格什鐵礦床儲量超過4億t;捷亞鐵礦床儲量2.16億t;伊爾巴鐵礦床儲量超過億t。

據估計,其主要煤田如頓涅茨克煤田的俄羅斯部分(頓巴斯)、位於歐洲的莫斯科煤田、位於北極和西伯利亞的彼喬拉煤田、庫茲涅茨克煤田、坎斯克一阿欽斯基煤田、南雅庫塔煤田和無數小煤田估計賦存有3000~4000億t雖未必經濟但完全可收回的煤炭。

㈨ 在歷史中,一戰時的沙俄跟德國相比到底有多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0世紀前期,歐洲王室之間相互通婚,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都是血濃於水的表兄弟關系,他們有著共同的祖母(外祖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戰又被後人稱作是一場表親之間的戰爭。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掌權,俄國經濟建設步入正軌,這時才真正開始實現騰飛!

㈩ 二戰前俄國鋼鐵產量

蘇聯工業在二戰前發展歷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俄國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產量的2.6%,俄國工業產量只是法國的1/2.5,英國的1/4.5,德國的1/5.9,美國的1/14。
1913年人均工業產量,俄國分別為德國、英國的1/13和1/14,不到美國的1/21。在機器製造工業方面,俄國落後的程度更大。俄國生產的機器只及德國的1/40,美國的1/33。
二、一戰後的1920年,蘇俄工業生產只是1913年的14%,煤產量是1913年的23.4%,鐵礦石、生鐵、原鋼、水泥、硫酸產量分別只是1913年的1.6%、2.4%、4.6%、3.2%、9%。機械工業產量是1913年的7%。就總的工業生產水平而言,俄國倒退了幾十年:1920年煤炭產量為870萬噸,相當於1898年的產量;生鐵產量11.6萬噸,比1862年還少一半;棉織品產量相當於1857年的水平。
在1920年,蘇俄工業產量只佔世界工業產量的0.5%,而美國佔47%,英國佔14%,德國佔9%,法國佔5%,日本佔2%。當時蘇俄不但在工業產量上落後於美、英、德、法,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也超過了他,甚至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的鋼鐵、煤炭產量也超過他。列寧把當時的俄國比做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就是在這樣極其復雜而艱苦的情況下開始建沒社會主義的。
三、1938年當初的蘇聯,由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由於有計劃地橋高發展工業,由於慎襲蘇聯人民的努力,蘇聯工業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例如,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的工業生產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別增長1%、10.4%、19.4%、54.3%,而蘇聯同期工業增長7.5倍,同期蘇聯機器製造工業增長了19倍。到1940年,蘇聯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11倍左右,工業產量超過德、英、法,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大國。
以鋼產量為例,俄國1913年鋼產量為420萬噸,只佔世界鋼產量的4%,落在美德英法之後。1938年的鋼產量比一次大戰前增加近三倍寬消兄、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比英國和法國的產量總和還高:(參見下表)
1913年至1940年蘇聯和其他列強鋼產量之比較(單位:萬噸)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1940年
蘇聯 480 16 590 1800 1770
美國 3180 4230 4140 2880 6080
德國 1400 760 1150 2320 1900
英國 650 920 740 1050 數據不詳
法國 350 270 940 610 440
義大利 93 73 170 230 100
日本 25 84 230 700 數據不詳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產鐵有多少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