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外交政策
俄羅斯從1993年後開始調整外交政策,實行東西方平衡外交。全方位、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點。葉利欽於1997年12月簽署《俄羅斯聯邦安全構想》,初步確立了跨世紀的國家戰略構想。普京政府推行全方位外交,提升了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當今俄羅斯全方位外交的兩根主線是反恐與經濟。俄羅斯在努力改善與西方關系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
在蘇聯解體後的十多年間,俄羅斯聯邦依然掙扎著建立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以及實現較強的經濟增長。俄羅斯聯邦的行政和立法機構也意識到,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面臨了嚴重的問題,並使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連續5年下滑。盡管如此,俄羅斯的經濟還是相對快速的從世界最大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2006年底,俄羅斯完成了持續八年的增長,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年均6.7%的增長率,盡管其間人口呈高負增長。
Ⅱ 俄羅斯大力發展軍力的原因是什麼
Ⅲ 俄羅斯對外政策的目標和總體框架
俄羅斯自獨立以來,外交政策始終與其民族歷史、國家安全、經濟和軍事利益密切相連,而大國思想、強國之夢為立國之本。因此,俄羅斯對外政策及時調整方向,適時地維護國家民族利益。1999年12月31日普京接替葉利欽總統,入主克里姆林宮。普京務實、靈活的外交風格在俄羅斯對外政策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面對世紀之交的國際形勢和俄羅斯衰弱的經濟實力,剛剛上任的普京總統於2000年7月推出了《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新構想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及其保障手段進行重新認識」,在總體繼承葉利欽時期的外交戰略和目標的基礎上,調整了對外政策及其策略。強調對外政策的基礎是「務實,經濟效益,國家利益」。對外政策的宗旨為「國內目標高於國外目標」,即外交最迫切的任務是為國家經濟振興服務,為順利實施國內改革和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俄羅斯對外政策的目標:通過振興經濟,重振俄羅斯的大國雄風。
俄羅斯務實靈活外交的整體框架:獨立自主和建設性的外交政策。
對外政策建立在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而不再是某種意識形態。
致力於建立符合於當今世界現實及利益多樣性的多極國際關系體系,聯合國應當是調解國際關系的主要中心。
力求平衡、全方位的對外政策,既側重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又重視發展同東方國家的關系。俄羅斯歐亞大國的地緣政治地位,決定了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既面向西方又朝向東方的「雙頭鷹」外交。
同世界各國建立夥伴關系的順序是:外交的優先方面是繼續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傳統的優先方面是發展與歐洲國家的關系;同美國的關系是外交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同亞洲國家關系,特別是同中國、印度和日本的關系是俄羅斯外交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發展同傳統盟友朝鮮、古巴和中東等國家的關系對俄羅斯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俄羅斯周邊建立睦鄰地帶,努力消除和防止緊張和沖突的策源地。
在解決優先任務時,特別是處理同美國和西方國家關系時,既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又努力通過對話與合作的途徑解決分歧;努力尋求共識和共同利益,避免對抗。
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了由外交部制訂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概論》。俄羅斯總統是在2006年6月27日召開的俄羅斯大使及常駐代表大會上,責成外交部對外交政策進行這樣的綜合性分析的。這一概論及其中的建議將作為俄羅斯領導層在各個相應方向上,執行外交方針時採取行動的參考。公布這一概論是俄羅斯外交政策公開性的又一個例證,同時也表明俄羅斯運用理論依據探討國際現實問題中的所有實質性領域的意願。
對外政策概論是為了鞏固在俄社會中業已形成的對國家外交政策基本問題的廣泛共識。俄羅斯聯邦議會兩院的下屬專門委員會、俄羅斯社科問題研究機構和政策研究中心、非政府組織、企業家協會參加了外交政策概論的起草工作。概論還參考了外國專家的意見。
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是建立於保障國家穩定、安全發展和促進加強國際關系的原則基礎上。這些宗旨都源於《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並在《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中明確地體現出來。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礎是《憲法》和聯邦法律。國際法准則和俄羅斯簽署的國際條約也是俄羅斯法律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主要方向由俄羅斯聯邦總統來制定,外交部負責具體制定和實施對外政策,相關的職能根據總統令賦予外交部。近年來俄羅斯對外政策變得比較靈活。靈活的對外政策可以避免沖突、與所有國家探尋共同利益和採取互利的解決辦法。俄羅斯對外政策是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也反對任何破壞國際穩定、妨礙國際合作的挑釁行為和計劃。俄羅斯聯邦在國際關繫上主張防止包括核武器對抗在內的任何性質的軍事對峙。因此在2003年俄羅斯與美國簽署並批准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在八國集團范圍內俄羅斯與世界發達國家保持著互利關系,這對國際社會所有國家間的發展、友好及保護全球文化和自然遺產創造了實實在在的機會。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和經濟結構一體化(例如:加入巴黎俱樂部、倫敦俱樂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及正在申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使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了新的角色。
目前俄羅斯和17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駐外機構包括140個大使館和12個駐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處、74個總領館和4個領事館。俄羅斯聯邦外交部總部有3300名工作人員,在全俄境內有36個辦事機構。在莫斯科有包括歐盟委員會和馬爾他騎士團代表處在內的140個國家駐俄使館。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話說,2006年,「俄羅斯因素」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明顯增強。《美國思想者》等西方媒體的評論或許更直接:「北極熊終於睡醒了!」
Ⅳ 在未來的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來看,俄羅斯能重整雄風
我估計有一定可能回復國力,但不會重振雄風,因為,現在的俄羅斯是跟在美國的後面走,國內矛盾比較復雜,雖然擁有冷戰時期遺留下來含圓的科技財富,但俄羅斯將巧談長期走發展經濟的道路,所以那時的科技遺產,也將慢慢喪失談寬塌優勢...
Ⅳ 為什麼西方國家這么厭惡俄羅斯
一:首先是在宗教方面的認同差異。公元988年時,當時東斯拉人建立的」基輔斯國」在地理位置上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國家。基輔斯國的統治者」弗拉基米爾大公「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聯因,將基督教引入俄羅斯,並定為國教。但是西方世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俄羅斯人信奉的基督教是從拜占庭引進的,而不是從基督教的正宗源頭羅馬引進。所以,西方世界對俄羅斯人在宗教問題上,就建立起來一種無與倫比性的先天優越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西方世界的主流觀點就對俄羅斯人有種,「先天生出一種本能抵觸情緒,雖同淵源,同種族,但本能的偏見,始終把俄羅斯人視為異端,感覺無法接觸。」
二:種族文化價值觀。
馬克思曾評論俄羅斯:「它不是諾曼時期的野蠻光榮,而是蒙古奴役的血腥泥潭,形成了莫斯科公園的搖籃,近代俄羅斯不過是莫斯科公國的變種而己。
蒙古人在羅斯公國建立金帳汗國以後,由於同信奉伊斯蘭教的埃及王朝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使金帳汗國的蒙古牧游統治者認為,伊斯蘭教的文明要比基督教或是東正教的文明要高,開始接受並信仰伊斯蘭教,並把它定為國教。雖然蒙古牧游政權對宗教採取包容共存的政策,但是在主觀上還是對基督教和東正教的發展起到了抑製作用,如金帳汗國的二代統治者別兒哥處罰撒馬爾罕的基督教徒等。
金帳汗國對羅斯人200年的統治中,雖然羅斯人也在不斷地反抗蒙古牧游者的統治,後來並擺脫了蒙古牧游者的統治,但是在蒙古牧游的長時間統治過程中,羅斯人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接受了蒙古人的擴張思想和侵略成性的屬性。再加上蒙古人西征時,給西方主流世界留下的那種恐怖記憶,以及俄羅斯在此後,所進行的侵略歐亞,和不斷的擴張過程中所形成成的獨特歐亞文化特點。正是由於因為歷史原因而產生的價值觀的沖突,使西方主流世界對俄羅斯人,在認同感上拉開了一定距離。
三:意識形態的原因。
由於西方國家對共產主義的極端偏見和仇視的原因,以及冷戰思想觀念深深植入西方主流世界,更是加深了西方世界對俄羅斯人的敵意與偏見。這也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西方的政治對立,不僅沒有緩和反而趨於緊張的主要原因。
基辛格建議美國要警惕「俄羅斯這一式微帝國企圖在周邊鄰國重振權勢雄風的野心」。正是由於這些存在的現實情況和過去的歷史原因,以及價值觀念的差距,使西方世界的主流觀點始終堅持認為,不論是葉卡捷林娜女王,亞歷山大二世,還是近代的共產主義蘇聯以及葉利欽,都是在遵循著彼得大帝時那種專政體制模式。雖然在用不同的方法,使俄羅斯在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同時,但是,也在不斷用各各種方法加強著獨裁的權力。所以,「不論是戈爾巴喬夫「新思維」,重建歐洲家園的計劃,還是葉利欽的大西洋主義,以及普京融入歐洲計劃在實行中,不斷失敗的主要原因。」
Ⅵ 俄下一任領導人浮出水面,為何說普京20年努力「後繼有人」
就我個人來看,有以下觀點
首先,普京任職時間長,處理國事有些力不從心,俄羅斯也需要注入新鮮血液。自從普金2000年上任至今,俄羅斯國內經濟不斷走出低谷,
最近這些年普金不斷在國際各大出席儀式上經常可以看見這兩人的身影,但是紹伊古容易沖動缺乏一些從政的經驗和資質,但是對於俄羅斯來說紹伊古承諾讓俄羅斯重振雄風,擁有巨大的雄心抱負和政治熱情。
如有遺漏,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