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拖欠債務後,會引發什麼後果
俄羅斯債務違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後果確實很嚴重。因此,俄羅斯也是在想辦法避免落下這個「債務違約」的口實。
其實在戰前,俄羅斯已經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降低了債務違約的風險,但俄羅斯這種出口單一的經濟體,是無法避免債務風險的。因此,俄羅斯雖然在戰前就保持低債務水平,但卻不能完全避免債務。俄羅斯外債大約是1500億美元,其中450億美元是俄羅斯政府所有,其餘外債屬於俄羅斯公司和銀行。1500億美元的債務,對於GDP是1.4萬億美元的俄羅斯來說,並不算是太大,但也足夠大了。
現在是俄羅斯主權違約,但這只是開胃小菜,因為大頭,也就是超過1000億美元的債務是俄羅斯公司和銀行,接下來的企業違約才是要命的事情。而且一旦違約形成,就是連鎖反應,俄羅斯的信譽也就崩掉了。未來不知道要用多少年才能重建這個信譽。所以,可見的未來,俄羅斯都要在資本市場被視為是風險,而不是機會了。雖然,都說資本家只認錢不認人,但涉及到資本安全問題,資本家可就更認人了!只要被資本家打上不安全標簽,那就很長時間都是「不安全」因素了。
2. 俄羅斯經濟危機簡介
1991年俄羅斯獨立以來,經濟始終面臨動盪與衰退的局面。1998年5月俄羅斯金融局勢開始發生動盪,突出表現是盧布兌美元的比價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國債收益率突破80%。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被迫宣布提高盧布「外匯走廊」上限,即把原來5.1-7盧布兌1美元的限制,提高到6-9.5盧布兌1美元。盧布實際貶值幅度高達50%。這標志著俄羅斯政府失信於民,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導致新政府迅速垮台的政治後果,而且給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以致命打擊。從8月17日-9月4日,俄羅斯的股市、債市和匯市基本上陷於停盤交易狀態,銀行已無力應付居民提款兌美元,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幾乎陷於癱瘓。9月4日,俄羅斯政府被迫宣布允許盧布自由浮動,盧布兌美元的比價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銀行間交易價為22:1)。由此帶來俄羅斯的企業和銀行倒閉、物價飛漲、經濟衰退。在亞洲金融風暴尚未平息之時,面對俄羅斯金融危機,人們必然要關注四大問題:一是俄羅斯金融危機對西歐國家特別是德國的影響;二是俄羅斯金融危機對拉美國家的影響;三是俄羅斯金融危機對以日本為首的亞洲經濟的影響;四是世界經濟是否已臨近衰退。
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在國際社會提供大量援助的條件下發生的,不象東南亞金融危機那樣有國際投機資本操縱的背景和導火索。這說明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導致俄羅斯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收支不平衡,稅收收不上來,債務負擔沉重。1997 年俄羅斯財政預算收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0.8%和18.3%,這不僅說明俄羅斯財政收不抵支的巨大差異,而且說明其財政收入的比例太低。目前,俄羅斯有200多個稅種,稅率也較高,但因經濟秩序混亂,偷、漏、抗稅的行為又得不到應有的懲罰,1998年上半年俄羅斯稅收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月平均稅收只有約30億美元,預計下半年俄羅斯財政收不抵支的缺口將達到180-190億美元。在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條件下,俄羅斯政府指望發行短期債券和對外大量借款來籌措資金,結果又導致嚴重的債務危機。這種債務危機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1)截止到1998年7月底,外債為1300億美元,內債為700億美元,內外債總額已高達20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43.5%。(2)1998年上半年採取「血本」籌資的辦法,短期國債利率高達50%-150%,再加上長期以來推出的其他類型的債券,致使1998年下半年需要支付的債務利息高達60-70億美元。(3)長期拖欠工資和養老金,累計已達120 多億美元,且每月還將增加約17億美元。(4)債券市場已陷入崩潰。1998年8月底,債券市場上的短期債券收益率已超出300%,已有19個洲和共和國的地方政府拒付債券本息,外資也從債券市場上撤資約100億美元,因而政府現已無法再從債券市場上籌集資金,用於彌補財政赤字。
2、金融秩序混亂,本幣信譽低下,銀行呆帳太多。(1)俄羅斯金融業並不發達,但金融機構卻林立叢生。目前俄羅斯約有商業銀行1800家,其中半數以上其資產總額在15萬美元以下。這些商業銀行主要從事高息攬存和金融市場的投機活動。現在俄羅斯商業銀行的呆帳約占其資產總額比例的50%,盡管商業銀行的資產有保險機制保護,但保險公司的實際保付能力估計也只能達到應付資產的50%左右。(2)俄羅斯中央銀行作為唯一貨幣發行機關,不具有超然獨立地位,不能有效履行貨幣調控和金融監管的職責。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政府的干預下靠大量增發貨幣來維持財政開支和救助商業銀行。二是調控方式不靈活。三是具有明顯的盈利傾向。(3)俄羅斯企業和居民對本國金融機構和本幣不信任。據估計,1994-1997年俄羅斯吸引外資共計580億美元,但同期企業和居民流出國內的資金卻高達670億美元;現在俄羅斯居民手持外匯資金高達400-500億美元,根本不往本國銀行里存。(4)企業相互之間的拖欠款。拖欠資金已成為俄羅斯經濟運行的一大特點,政府和銀行對此束手無策。同時,由於俄羅斯金融市場,特別是短期債券和拆借市場的收益率水平太高,一般為50%-200%,致使企業根本不進行實物資產的投資,有錢就購買短期債券或委託拆借投資。1996年俄羅斯企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下降了18%,1997 年又下降了5%,1998年上半年則更進一步下降了10%。(5)金融犯罪活動猖獗,尤其是企業和銀行相互勾結,違法違規操作,形成影子經濟和地下經濟,使投融資活動的投機性和風險性加大。
3、資源品出口受阻,糧食產量下降,工業生產萎縮。資源品出口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是俄羅斯取得外匯的主要手段。受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下滑和世界性工業品供給過剩的影響,俄羅斯出口貿易受到沉重打擊。據估計,1998年上半年俄羅斯石油外匯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了約60億美元,若再加上其他資源品出口的降價損失,實際外匯收入大約減少了100-120億美元;1998 年上半年俄羅斯出口也比去年同期下降13%。由此造成俄羅斯外匯的短缺和進口商品的全面漲價。1998 年上半年,俄羅斯還面臨嚴重乾旱的威脅,夏糧產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000萬噸,引起糧價全面上漲。俄羅斯工業生產也因煤礦工人持續罷工和拖欠工資、養老金的影響而遭受沉重打擊,預計1998年工業生產增長率將由去年的1.9%變為-3%。與此同時,1998年上半年俄羅斯失業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個百分點,達到9%;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這些情況綜合說明,俄羅斯現實經濟已面臨衰退與通脹的困擾,必然會導致金融風潮。
4、政局動盪。俄羅斯政局動盪由來已久。1998年3月俄羅斯總統提名年僅35歲的基里延科為總理,遭到議會下院的強烈反對。雖然總統強制提名和議會下院三次表決勉強通過,但政府與議會之間的政治斗爭重新激化。在新一輪政治格鬥的時刻,政府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和擺脫財政金融困境的大政方針,肯定會遭到議會的強烈反對或拖延表決。基里延科下台,並未根本解決政府與議會之間的政治矛盾,這對解決日益深重的金融危機極為不利。
通過上述對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聯系我國經濟發展與金融風險的實際,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鑒經驗和啟迪。包括要完善稅制,強化征管,確保國家財政收入長期穩步增長;要避免陷入債務泥潭,尤其是要嚴格控制年度債務規模和堅決廢止發行短期高息債券的做法;要穩定經濟與金融秩序,嚴格控制中小型商業銀行數量,有效監管金融機構的投融活動,堅決撤並效益不佳的金融機構,徹底清理企業間相互拖欠的資金;要增強中央銀行的超然獨立地位和調控能力,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杜絕一切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尋求創新的和出奇制勝的貨幣調控方式;要有效提高本幣的信譽,積極推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要確保協調穩定的政治局面;等等。
3. 俄羅斯存在債務違約風險,將會對各國帶來哪些影響
一些評級機構和國際組織認為,俄羅斯正處於債務違約的邊緣,但經濟學家指出,俄羅斯的債務違約不會引發全球傳染效應。由於西方政府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今年將經歷嚴重衰退。
美國等國家從新冠病毒迅速恢復,仍有強勁的經濟增長。俄烏戰爭最嚴重的影響是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通貨膨脹,這可能導致非洲某些地區的飢餓和糧食不安全。主權違約國會會繼續與持有人溝通,以解決問題,以便日後再次籌集資金。制裁使得俄羅斯外匯儲備中的很大一部分被凍結,削弱了俄央行最後貸款人的能力,和俄羅斯的信用實力。為了減輕由此導致的高匯率和金融市場波動,保留剩餘的外匯緩沖,俄政府引入資本管制措施,對非居民的政府債券持有人按時收到利息和本金的支付帶來限制。
4. 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誰來說下全過程 詳細點
俄羅斯金融危機
【內容提要】文中較詳細地分析了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的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的起因、政府應對政策、後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經濟虛弱;具體誘因則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引起的;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其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程與原因
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其特點是,金融大波動的間隔越來越短,規模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最終導致兩屆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產生全球效應。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三次金融大風波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長期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導致生產萎縮,經濟虛弱,財政拮據,一直靠出賣資源、舉借內外債支撐。但具體誘因,則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動主要是外來的,由東亞金融危機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則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誤,引起對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國際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場也是產生全球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風波發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間。
本來,俄羅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療法」改革後到1996年生產連續下降,到1997年才出現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於1996年起對外資開放,人們看好俄金融市場,紛紛投資股市和債市,因股價上升潛力大,回報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間,股票回報率平均高達1倍以上;國債的回報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個月的短期國債,兌現快。1997年是俄經濟轉軌以來吸入外資最多的一年。俄從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其中1997年即達100多億美元。但是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只佔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來得快,走得也快,這就埋下了隱患。1997年10月間,外資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國債交易額。
1997年7月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俄金融市場的影響還不大,因8~9月間還有大量外資湧入。及至10月韓國大爆發金融危機立即對俄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因在俄金融市場中韓資佔有一定比重。韓本國發生金融危機,韓資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國之急,其他外國投資者也紛紛跟進,結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間由於大量拋售股票,股價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債市和匯市,後者也紛紛告急。當時央行拿出35億美元拯救債市,以維持國債的收益率吸住外資。雖然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資依然撤走了100億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動發生在1998年5月~6月間。這次大波動的誘因則主要是國內的「信任危機」引起的。這次至少抽走資金140億美元。具體原因主要是3條。
一是,長達月余的政府危機引起投資者對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總統出於政治考慮,突然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及解除其總理職務,引致政府、總統與杜馬在新總理任命問題上的爭斗。經過三次杜馬表決才勉強通過基里延科總理的任命。在這一個月政府危機期間,經濟領導受到很大影響,政府少收稅款30億美元,使拮據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於新任命總理基里延科年輕,資歷淺,缺乏財團、政黨的支持和治國經驗,人們對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時已有部分投資者開始撤離。
二是,俄羅斯嚴重的財政、債務危機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資者的心理恐慌。其實,俄自1992年以來一直存在財政赤字,由於政府採取發行國債、舉借外債、拖延支付等所謂「軟赤字」辦法加以彌補,再加上償付債息不包括在預算支出內,因此公布的財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佔GDP10.7%外,其餘年份均在3%~4.6%之間)[2]民眾不甚了解其實際嚴重程度(實際在8%~10%之間). 1998年大筆債務陸續到期,拖欠需要償還,新政府要承擔償債任務,責任重大,才公布了財政債務危機的嚴重情況。俄羅斯生產一直下降,財政收入基礎越來越小;再加上稅種過多,稅率過高,引致企業稅務過重,因此逃稅現象十分普遍,幾乎一半單位偷、漏稅;拖欠工資額不斷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億盧布,總數達700億盧布。國際能源價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億~70億美元。俄為支撐經濟生活運轉,不得不大量借新債還舊債,而且要借更多新債。除還內債外,還要彌補財政缺口,於是債務越滾越多,形成債務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總理時,俄內債達700億美元(其中國債達4500億盧布), 外債達1300億美元。1998年預算中償舊債和補赤字加在一起,占國家開支的58%。當時財長承認,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億美元才能渡過難關。
三是,議會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這次金融市場波動的導火線。「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國家杜馬又專門通過關於該公司股票處置法,規定外資擁有該公司的股票份額不得超過25%。這樣一來,引起外資對俄政府的不信任,紛紛拋售股票。這個公司的股票在兩周內下跌40%,別的股票也跟著下跌25%~40%。受此影響,國債價格急劇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還債的負擔。美元兌盧布的匯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過俄央行規定的最高限額6.1850。而且,這次私有化政策變動已影響後續私有化的推行。最明顯的例子是俄羅斯石油公司擬出售75%股份而無人問津。當然,這也與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暴跌、人們不看好石油生產有關。
面對上述不斷發生的金融市場動盪,基政府當時採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三條。
首先,保盧布,辦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將貼現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斷上調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調至110%。同時拋售美元干預匯率,外匯儲備由年初的200億美元減少到150億美元。
其次,由舉借內債轉向舉借外債。俄從1993年到1998年5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但代價很大。據報道,財政從市場每籌1盧布資金就要花費12盧布的代價,而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利息一般無如此之高,故而俄於1996年11月起大規模發行歐洲債券,並已籌得約45億美元,1998年擬再發行60億歐洲債券。1998年7月13日又從IMF為首的西方大國金融機構借到226個億美元的貸款。
第三,延長整個債務的償還期,以緩解還債高峰。俄當時的內外債務總額不算高,還未超過GDP的44%。其主要問題是還債集中,短期債務缺乏償債能力,當時俄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債,近三年間將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3~4月間的政府危機,增加了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購買國債大量減少。1998年4月俄發行國債不到200億盧布,而當月還本付息高達367億盧布,借新債已抵不上還舊債,財政更加緊張。當時測算,1998年下半年內每月需歸還310億盧布,如新的國債乏人購買,稅收又困難,則還債額要超過國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須改變還債的期限結構,用借長期新債來歸還短期舊債,以錯開還債高峰。IMF原承諾年內將分3期先提供148億美元,無疑對俄推遲還債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為,俄這次金融危機由於IMF和西方大國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緩解,至少能穩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個月,於8月中又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動,而且導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這次金融大波動的直接誘因是由於基政府貿然推行三項強硬的穩定金融措施,導致投資者對政府的信心喪失,葉利欽再次臨陣換馬,更加劇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穩定金融的經濟綱領,投資者對其能否產生預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會經濟形勢已相當嚴峻,政府的增收節支措施難以立竿見影,反映在債券上外資不願購買俄有價證券,相反還拋售手中的證券。俄報稱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證券市場上,原蘇聯欠外國商業銀行的舊債券的價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發行的歐洲債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國內證券市場的短期國債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為增強投資者信心,對8月12日到期的國債進行清償。財政部將7月13日從IMF得到的48億美元貸款中撥出10億美元用於清償,餘下38億美元增加外匯儲備。原以為當天付出的53億盧布中會有一部分再購債券而回籠。殊不知,債民不但未購新債券,還將大部分清償款用於購進美元,其餘則或撤出市場,或留在手中以待時機。第二天(8月13日)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報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盧布貶值15%~25%。當天,俄國際文傳電訊社計算的10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大跌,跌到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資銀行預期盧布貶值,紛紛要求俄銀行提前還貸。在這期間美國的標准-蒲耳氏計算機統計服務公司和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都宣布降低對俄外債以及俄主要銀行和大工業集團的信譽評估等級。同時,7月份稅收只徵收到120億盧布,而執行預算每月不少於200億盧布,缺口很大。在這些內外壓力下,政府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眼看國債券又將陸續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償還內外債240億美元,而當時外匯儲備僅為170億美元,不夠還債,更難以干預外匯市場。政府在此內外交困形勢下,就貿然決定,於8月17日推出了三項強硬的應急措施,即:第一項,擴大盧布匯率浮動區間,調低盧布匯率的上限到9.5∶1。這實際上是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由6.295貶至9.5,貶值50%以上,市場有此預期,以後盧布匯率必然大跌,10天內跌到20~21∶1,將穩定了3年多的盧布匯率一下沖垮了。
第二項延期90天償還到期的外債,估計有150億美元。
第三項轉換內債償還期,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國債轉換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國債。在轉換結束前,國債市場暫停交易。
這三項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輿論大嘩,股票大跌而停擺,盧布匯率猛跌,後來,央行乾脆宣布任由盧布自由浮動,老百姓擠提盧布以兌進美元,或者搶購消費品。盧布匯率失守,股市更是一瀉千里。到8月28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綜合指數所包括的100種股票的市價已跌至159.2億美元,比年初的1033.56億美元,下跌85%,後來乾脆停業,變成一文不值。
[編輯本段]後果
俄羅斯這次金融大風波帶來的後果十分嚴重。不僅使本國已是困難重重的經濟雪上加霜,還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場。
首先,國內居民存款損失一半。進口商品價格上漲2~3倍,國產品也連帶成倍上漲。9月份,消費物價上升40%,超過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為轉型以來的最高。居民實際工資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處於貧困線以下。整個經濟下降5%,工業--5.2%,農業--10%,外貿--16.1%.
其次,大批商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損失慘重。西方報刊已驚呼「俄羅斯金融寡頭們的沒落」。它們前期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較低的外債,估計共約300億美元,兌為盧布後,購進高回報率的國債券。現在盧布貶值,國債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轉換為低利、長期,里外損失巨大。僅金融七巨頭之一的SBS-農業銀行當時就握有相當於10億美元的國家短期債券,頃刻之間不值幾文。據估計,商業銀行中有一半瀕臨破產。俄羅斯的SBS-農業銀行和國際商業銀行已被暫時置於中央銀行管理之下,其餘幾家大銀行不得不將自己的商業賬戶轉移到俄羅斯儲蓄銀行。由於普里馬科夫出任總理,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頭與政治關系基本被割斷,勢力大為削弱。
第三,俄羅斯金融危機波及歐美、拉美,形成全球效應。本來,俄國經濟經過連續6年下降,在世界經濟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僅佔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場規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興旺的8月的日成交額也不過1億美元。這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無足輕重。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配角可撼動全球經濟,引發歐美發達國家的驚慌呢?這里有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從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幾乎都相繼出了問題,使國際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可靠性產生懷疑,紛紛撤資避險,形成連鎖反應,俄羅斯當然也在其中。8月俄羅斯金融市場崩潰後,9月上旬短短兩周內,巴西也出現外資撤走140億美元、外匯存底從700億美元減到500億美元的金融危機。下次將輪到誰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關注熱點。
二是,美國對沖基金染指俄羅斯金融市場,並在俄8月17日那次匯市大跌、股市崩盤、國債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損失。這是造成全球效應的一個最主要原因。現已獲悉,外國投資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風波中約損失330億美元,其中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即對沖基金)虧損25億美元,索羅斯量子對沖基金虧損20億美元,美國銀行家信託公司虧損4.88億美元,現已面臨被德意志銀行合並的可能。現行的對沖基金借巨資進行金融投機,一旦失利,提供貸款的銀行即聞訊逼債,甚至驚動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來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驚恐,形成連鎖反應。
三是,德國是俄羅斯的最大債權國,俄羅斯出現由金融危機引起的信用危機很快波及德國乃至歐洲。俄迄今已欠德國750億馬克(約合444億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俄羅斯金融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影響德國債權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動。其沖擊波也傳到了歐洲金融市場,如法蘭克福股市上的DAX比價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數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蘇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羅斯金融危機把俄羅斯經濟推向深淵,1998年經濟下降已成定局,估計1999年經濟還將下降。這是壞事,但這也可能促使俄轉變經濟改革和發展道路,拋棄貨幣主義一套作法,成為俄絕處逢生的轉機。從普里馬科夫3個多月來的作為看,只要以後政局穩定,是有可能出現轉機的。
內容如下:1998年8月,俄羅斯媒體中"Default"這個外來詞成為當年出現頻率最高的單詞。金融危機對俄羅斯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不但盧布對美元比價暴跌,居民儲蓄大幅縮水,也實際上摧毀了整個俄羅斯脆弱的金融體系。
俄羅斯前中央銀行行長謝爾蓋·杜比寧回憶說,1997年10月,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此後連續10個月,俄羅斯為生存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當時國家大量發行國家債券,向市場投放大量外匯,結果俄羅斯的黃金外匯存底急劇減少。
這樣,俄羅斯政府就面臨兩難選擇:或者繼續維持"貨幣走廊"的匯率浮動政策,或者支持債券市場。俄羅斯政府最後選擇了前者,但金融局勢並沒有好轉,盧布開始大幅度貶值。當時俄羅斯有一家很著名的銀行,叫做SBS農業銀行,危機爆發後俄羅斯居民開始大量收購外匯,一天之內俄羅斯居民僅在SBS銀行就拋出了5千萬美元的盧布。銀行前總裁亞歷山大·斯摩棱斯基說,當時甚至出現了一筆購買5美元的業務:一位俄羅斯老太太在領到退休金後,馬上跑到銀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換成了美元。
杜比寧認為,如果不是當年居民大面積的擠兌風潮,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不會如此深重。他說,當時很多人有種幻覺,似乎盧布貶值和金融危機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但是當盧布急劇貶值的時候,沒有人會購買新的國家債券,這樣為了彌補財政危機,俄羅斯政府只能從中央銀行以貸款方式拿到錢。再往下就是惡性通貨膨脹,通膨率達到五位數,發行貨幣的票面價值以"萬"為單位,很類似今日的辛巴威。
據中央銀行數字,1998年俄羅斯資本凈流出量為110億美元,資本流出的結果是俄羅斯無力維持6盧布兌換1美元的匯率水平,於是迫不得已宣布盧布貶值。當年在俄羅斯財政部負責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阿列克謝·庫德林說,俄羅斯當時沒有採取預防性的貨幣貶值政策,因為俄政府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身上,希望能夠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匯支持,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曾出售援助過波蘭。但這一次俄羅斯顯然失算了。
還在俄羅斯政府宣布破產前,在98年8月初,聯邦政府召集俄羅斯銀行和金融界人士開會,當時的總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寧、亞歷克薩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員們見不一致,有時甚至截然相反,令銀行和金融界巨頭們也無所適從。杜比寧後來回憶說,中央銀行在7月份時曾建議將所有國家債券兌換成美元,而只有不超過10%的趙券持有人對此表示同意。
當聯邦政府和國家銀行開始同信貸機構開始談判後,聞風而動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時間政府和銀行算不清楚誰到底欠誰的錢,欠錢的數額是多少。俄羅斯政府最擔心的事情出現了:政府無力償還如此數量的國家債券。聯邦政府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債務重組,但是債務重組的對象只有兩家銀行,俄羅斯中央銀行和俄羅斯儲蓄銀行,因為這二者手持的國家債券數量綜合超過總數量的50%。其他信貸機構和個人手中的國家債券將由聯邦政府分期償還。但是這一決定遭到了眾多信貸機構的一致反對,他們要求所有的債權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最初代表俄羅斯政府和債券持有者進行談判的是第一副總理尤里·馬斯柳科夫,後來是主管稅務的部長鮑里斯·費奧多羅夫。等到時任財政部副部長卡西亞諾夫開始主持談判後,談判才取得了進展。卡西亞諾夫曾成功地將倫敦俱樂部債務重組,他擔任俄羅斯政府談判代表後,將債權人分為兩組,一組以德意志銀行為代表,另一組以J.P.摩根公司為代表。
談判進程異常艱苦,債權人之間的意見也不統一。俄羅斯政府最後逐一說服了債權人接受俄羅斯的債務重組方案。債權人最終還是承擔了一部分損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盧布債券的公司遭受的外匯折算損失不超過10%,同樣在八月初購買俄羅斯國家債券(年收益率為30-70%的債券)的債權人將獲得的外匯折算收益率為3-4%。最後的結果是,平均算下來,原來進入債券市場,希望獲得50%回報率的投資人只回收了7-8%的盧布盈餘,個別投資人進入市場時計算的年投資回報率高達160%,但結果只回收了盧布結算的票面價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眾多銀行收到國家債券的高額回報誘惑,於是紛紛向西方銀行貸款,用外匯貸款大筆購進國家債券。所以很多銀行在8月17日聯邦政府宣布無力償還債券後,這些銀行不但資金短缺,同樣也無力償還西方銀行的貸款。
根據當時的政策規定,俄羅斯大型銀行必須購買俄羅斯國家債券,購買額不得少於5000億舊盧布,而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周,俄羅斯儲蓄銀行動用巨資購進國家債券,這筆資金相當於銀行吸收的所有儲蓄存款總額。
杜比寧說,如果俄羅斯銀行資金流動體系被摧毀,那麼此前脆弱的金融體系本身也隨之被摧毀。當儲戶們在銀行門口排起長隊,紛紛要求提款時,只有阿爾法銀行一家動用股東們的資金,滿足儲戶們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銀行紛紛宣布倒閉,實際上沒有完成對儲戶的商業承諾。
在98年金融危機中,受害最深的還不是俄羅斯國家債券的持有者,而是以盧布為收支貨幣的普通民眾。金融危機導致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動盪,俄羅斯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所以要把民眾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來考量,是此後歷屆俄羅斯政府領導人得到的一個重要歷史教訓。
5. 近十年來俄羅斯的貨幣政策
俄羅斯的貨幣制度與貨幣政策
一、俄羅斯的貨幣制度
(一)俄羅斯銀行
俄羅斯銀行是俄羅斯聯邦的中央銀行。俄羅斯銀行成立於1990年7月,其前身是蘇聯中央銀行的俄羅斯共和國銀行。依據俄羅斯憲法,俄羅斯銀行職責為保證貨幣穩定和發行貨幣。依據《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俄羅斯銀行具體職責主要包括:制定貨幣政策;發行貨幣,管理貨幣流通;作為信貸機構的最後貸款人,管理再貸款系統;制定俄羅斯結算規則;制定銀行業管理規則;經理國庫;管理俄羅斯銀行國際儲備;負責信貸機構市場准入和退出管理;監管信貸機構和銀行集團;審批信貸機構的證券發行;組織和實施外匯管理;分析預測俄羅斯全國和各地區經濟形勢,特別是貨幣、外匯、金融和價格情況,發布相關資料和統計數據。
俄羅斯銀行設有銀行理事會管理銀行運行,職能部門有:經濟綜合部、研究信息部、現金流通部、支付體系管理監測部、結算管理部、會計報告部、信貸機構許可部、銀行監管部、信貸機構檢查部、市場操作部、市場服務部、金融監測和外匯管理部、國際收支部、預算體系會計服務部、法律部、對外和公共關系部、信息系統部、人事部、分支機構部、金融部、內審監察部、國際金融和經濟關系部、行政部。俄羅斯銀行在各地區設有79個區域性分支機構。
俄羅斯銀行的所有資本和財產歸俄羅斯聯邦所有,但依據俄羅斯憲法和《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俄羅斯銀行獨立於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職權。俄羅斯政府和俄羅斯銀行之間對對方的負債均不承擔責任。俄羅斯銀行向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負責,俄羅斯銀行行長由國家杜馬依據俄羅斯總統的建議任命和免職,俄羅斯銀行理事會成員由國家杜馬依據俄羅斯行長的建議(須經過總統同意)任命。國家杜馬可要求俄羅斯聯邦審計署對俄羅斯銀行的經營情況進行審計。俄羅斯銀行須向國家杜馬匯報年度報告和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二)俄羅斯的貨幣
俄羅斯貨幣名稱為盧布。俄羅斯紙幣有7種面值:5盧布、10盧布、50盧布、100盧布、500盧布、1000盧布、5000盧布;硬幣有7種面值: 1戈比、5戈比、10戈比、50戈比、1盧布、2盧布、5盧布。
二、俄羅斯的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目標
近年來,俄羅斯貨幣政策的目標是降低通貨膨脹率和保持幣值穩定。2006年,俄羅斯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具體目標是消費價格上漲不超過8.5%,核心通貨膨脹率在7%-8%之間。
(二)貨幣政策工具
1、公開市場操作
俄羅斯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方式有發行中央銀行債券、買賣聯邦政府債券、回購操作、貨幣掉期等。
2、存款操作(Deposit Operation)
依據《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第4款和第46款,俄羅斯銀行可通過向信貸機構獲取存款來調節銀行部門的流動性。目前俄羅斯銀行進行存款操作的方式有固定利率和拍賣利率兩種,固定利率存款操作每天進行,存款拍賣則在每周四進行。信貸機構可通過俄羅斯銀行的區域性分支機構、路透交易系統和電子交易系統(MICEX)向俄羅斯銀行進行存款拍賣的報價。
3、再貸款
依據《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俄羅斯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負責組織再貸款體系、設定再貸款的程序和條件。俄羅斯銀行再貸款根據貸款抵押品的類型和貸款條件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以俄羅斯金融清單上債券為抵押品的再貸款,其抵押債券可在市場上交易,第二種是以約定票據為抵押、有索賠權或由信貸機構擔保的再貸款。俄羅斯銀行再貸款按期限可分為日間貸款、隔夜貸款、一周貸款、兩周貸款和更長期限的貸款,但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180天。
4、存款准備金
《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明確規定存款准備金是俄羅斯貨幣政策的工具之一,所有的銀行業信貸機構在取得俄羅斯銀行發放的營業許可後就必須遵守存款准備金規定。俄羅斯銀行對存款准備金不付利息。存款准備金率調整的決定由俄羅斯銀行理事會做出,俄羅斯銀行按月管理信貸機構存放的准備金金額。
(三)貨幣政策的透明度
俄羅斯銀行通過以下方式披露貨幣政策決策和實施的有關信息:1、每季度發布《貨幣形勢和貨幣政策報告》;2、每年度發布《俄羅斯銀行年報》,分析俄羅斯經濟金融形勢,公布貨幣政策實施情況;3、制定《貨幣政策指引》,解釋貨幣政策目標、工具及貨幣政策工具的應用;4、定期發布《銀行統計公報》,公布存款操作、再貸款、存款准備金等指標;5、在俄羅斯銀行官方網站上公布再貸款率、存款准備金率等信息。
詳見: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12011&id=153&keyword=&isFromDetail=1
中國和俄羅斯都是處於轉型經濟中的大國,其轉軌以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引人注目。很多學者對中俄兩國經濟轉型的諸多方面進行了比較,然而,很少有人對兩國經濟轉型期的貨幣政策進行比較研究。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和俄羅斯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仍然面臨許多特殊的問題,如缺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執行貨幣政策的經驗,缺少對市場經濟運作的了解,缺少發達的金融市場和成熟的貨幣政策工具,因此,如何制定並有效執行貨幣政策一直是中俄兩國中央銀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整個貨幣政策的發展歷史和實踐中,研究的議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貨幣政策對於實體經濟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二是研究什麼樣的貨幣政策才是最優的。針對第一個問題,理論界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即認為貨幣政策只是在短期內對實體經濟具有影響,其長期效應主要體現在對物價的影響上(Taylor,1995),因此現代中央銀行的主要責任應該在於防範通脹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周期不穩定的波動(McCallum,2001)。針對第二個問題,目前研究還一直在持續的進行,而且一直沒有滿意的答案。為解決最優貨幣政策的設計問題,政策制定者首先面臨的問題在於「究竟是應該選擇以規則為基礎的貨幣政策、還是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哪種方法更有益於政策目標的實現」。時間不一致問題的提出結束了貨幣政策規則與相機抉擇的爭論,該理論認為,採用貨幣政策規則優於相機抉擇(Svensson,1997)。但對於如何使用規則的問題,經濟學界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主張,規則只需規定中央銀行需要達到的目標,不需要限制中央銀行採用的工具以及工具的調整方式,就可以達到限制貨幣當局相機抉擇權的目的。這種規則被稱為目標規則,包括匯率目標規則、利率目標規則、貨幣供應量目標規則、通貨膨脹目標規則、名義收入目標規則和價格水平目標規則(Svensson,1999)。另一種觀點主張,規則不僅要規定中央銀行必須達到的目標,而且也要規定為達到該目標必須採用政策工具以及工具的反應方式。這種規則被稱為工具規則,包括弗里德曼規則、麥克勒姆規則和泰勒規則(Friedman,1963;Taylor,1993;McCallum,2000)。近年來,對於貨幣政策規則的研究已經成為貨幣經濟學領域研究的最新發展,各種貨幣政策規則的適用性和比較研究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熱點問題(Ffisch and Staudinger,2003)。當然,以上提到的各種研究主要是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研究背景,針對轉型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關研究相對較少,針對中俄貨幣政策的比較研究更為少見。
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對西方理論的引進和運用。體現在:一是相機抉擇貨幣政策研究。在實證檢驗中,劉金全和雲航(2004)認為,我國貨幣政策當中確實存在著規則性和相機選擇性混雜的現象,除了貨幣政策的長期價格穩定目標以外,貨幣政策還兼顧短期的需求管理和實際產出調整;劉斌(2003)計算和比較了在完全承諾、泰勒規則、相機抉擇三種情形下的最優貨幣政策規則的社會福利,指出泰勒規則可以為我國貨幣政策操作提供指導方向。二是各種貨幣政策規則在我國的適用性研究。謝平、羅雄(2002)運用歷史分析法和反應函數首次將我國貨幣政策用於檢驗泰勒規則,估計結果表明我國貨幣政策是不穩定的,並非按照傳統的泰勒規則操作。宋玉華等(2007)檢驗了麥克勒姆規則的有效性,結果發現,在貨幣流通速度趨於穩定、貨幣乘數逐漸提高的情況下,M0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增強,為中央銀行實施麥克勒姆規則調控宏觀經濟運行創造了條件。張屹山、張代強在泰勒等西方學者對貨幣政策反應函數研究的基礎上,構造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前瞻性貨幣政策反應函數。結果發現,該反應函數能夠很好地描述同業拆借利率、存貸款利率和兩者利差的具體走勢,但我國貨幣政策是一種內在不穩定的貨幣政策。
總的來看,發達國家對貨幣政策規則的研究和運用已經日漸成熟,但就這些貨幣政策規則是否適合轉型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還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因為轉型經濟國家往往缺乏發達的金融市場,採用利率為基礎的貨幣政策還面臨許多制度上的問題。除此之外,模型的設定和數據的收集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到目前為止很少有人對轉型國家的貨幣政策規則進行過研究。本文對中俄兩國的貨幣政策目標進行比較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豐富針對轉型國家貨幣政策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此類研究為轉型國家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和經驗證據,為轉型國家合理選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提供決策參考。
本文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回顧了中國和俄羅斯近年來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歷;第三部分對中俄貨幣政策目標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比較,並利用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泰勒規則對中俄兩國貨幣政策目標進行實證檢驗;最後一部分是結論和政策建議。
二、中俄兩國貨幣政策的簡要回顧
(一)中國貨幣政策主要經歷
自從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獨立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經歷了從直接調控到間接調控的轉變,並最終確定了以「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為最終目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
在1984~1993年期間,盡管我國在法律上沒有規定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主要遵循了「經濟增長優先」的目標。在貨幣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刻意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結果使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處於過度需求的壓力之下。在經濟增長第一位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往往被迫放鬆銀根,在信貸擴張的推動下,通貨膨脹率迅速上升,隨後中央銀行又必須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松和緊的貨幣政策互相交替,使得貨幣政策的力度和時機很難把握,結果既沒有穩定住物價,也沒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
1993年,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宏觀調控能力,金融調控目標開始由直接目標向間接目標過渡。1994年,人民銀行逐步縮小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控制范圍。9月人民銀行首次根據流動性的高低定義並公布了中國的M0、M1、M2三個層次的貨幣供應指標,該措施標志著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開始。1995年,人民銀行宣布將貨幣供應量列為貨幣政策的控制目標之一,並從1996年開始公布年度貨幣供應量調控目標。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人民銀行逐漸加強了貨幣政策的執行力度。1998年1月1日,人民銀行正式取消了信貸規模控制,開始使用貨幣供應量作為唯一的中介目標,並確立了以公開市場操作、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為主的間接貨幣調控機制,使我國貨幣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快了與貨幣政策相關的立法工作。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表明,1994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把穩定幣值放在首位,在穩定幣值的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1995年3月18日,這一目標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被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目前,盡管我國的貨幣政策目標已經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仍然具有多重目標的屬性。「保持幣值穩定」實際上包含了「保持通脹穩定」和「保持匯率穩定」的雙重目標,加上「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實際上就有了三個目標。對於中國人民銀行而言,三個目標何者為先的問題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還沒有明確的最終目標。
從人民銀行的實際操作上來看,「保持通脹穩定」和「保持匯率穩定」實際上已經成為人民銀行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從1992年開始,中國政府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公開發布通脹率目標,這也成了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執行的目標。另外,從1994年匯率並軌開始,特別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穩定匯率實際上也成了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標。1994年以來,人民幣一直實行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人民幣匯率始終在一個過窄的幅度內波動,以年均匯率為例,1994年年末匯率的偏離度為1.6%,1995~1997年縮小為不足1%,1998~2004年進一步縮小到不足0.01%(王曉天、張淑娟,2007)。因此,也可以說,從1994年以來一直到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啟動前,「保持通脹穩定」和「保持匯率穩定」一直是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從而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截至2008年6月16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已經由當時的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調整到當前的1美元兌6.90元人民幣,人民幣累計升值17.54%。隨著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的擴大,中國貨幣政策正在面臨新的轉型。
(二)俄羅斯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歷
在整個經濟轉軌時期,俄羅斯貨幣政策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根據官方的文件,俄羅斯當前貨幣政策的指導方針是「以保持盧布幣值穩定為首要目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
在1992年到1995年期間,財政赤字一直是困擾俄羅斯中央銀行的首要問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政府預算赤字進行融資。由於財政赤字不僅規模巨大,而且缺乏發達的國內債券市場來融資,這使得俄羅斯中央銀行必須為這些赤字提供融資。從1993年的下半年開始,提高的政府支出以及較低的稅收收入使得政府的財政赤字進一步提高,中央銀行對政府的貸款也相應的提高。1994年,政府的財政赤字達到了最高點,需要中央銀行提供的貸款融資達到了1993年末貨幣基數的2倍。財政赤字給俄羅斯帶來了嚴重的貨幣問題,導致了較高水平和極端波動的通貨膨脹,政府借貸成了高通脹的主要來源(Marek等,2002)。盡管面臨上述這些困難,俄羅斯中央銀行還是開始發展貨幣政策工具,包括直接對貸款進行管制以及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度。但是,在初期這些工具大多數是無效的,主要是由於中央銀行一直遵循被動的貨幣管理立場。
從1995年6月到1998年出現金融危機之前,俄羅斯的貨幣政策開始轉向穩定匯:率為主的政策目標。1995年4月,俄羅斯頒布了新的中央銀行法,從法律上授予中央銀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來執行貨幣政策。1995年7月6日,俄羅斯中央銀行和聯邦政府共同確定了盯住美元的「外匯走廊」政策。此後,盧布匯率不再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而是只能在一定的區間波動,超過了規定的限制就會引起中央銀行的干預。實施「外匯走廊」政策後的頭三年裡,盧布匯率相對平穩,通貨膨脹也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1996年和1997年,較低的稅收收入和較高的利息支出擴大了政府的財政赤字,1997年末政府財政赤字達到了GDP的8.25%。面臨嚴峻財政問題,政府不得不通過擴大債券的發行規模來為預算赤字融資,同時將國內債券市場對外國投資者開放。盡管出售高收益率的債券能夠改善政府的流動性,但是這樣做卻給盧布的匯率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俄羅斯中央銀行為了防止盧布貶值,只能提高再貸款利率,使得利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以確保匯率在固定的區間波動。1997年11月,俄羅斯首次提高了再貸款利率,將再貸款利率從12%上調到28%;1998年2月,再貸款利率再次提高到42%;1998年5月,再貸款利率提高到150%。如此高的利率,是財政所不能承受的。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政府被迫宣布國內債務違約,實行本國貨幣貶值,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1998年8月金融危機過後,由於缺乏國內和國際資金的支持,俄羅斯開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利用貨幣擴張來彌補預算赤字。1998年8月到1999年2月,俄羅斯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在此期間盧布貶值了70%。令許多人驚奇的是,這次金融危機竟然成為了俄羅斯經濟的轉折點。1999年,俄羅斯的財政狀況開始出現改善,宏觀經濟也出現好轉,俄羅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也由關注匯率轉移到關注物價上來。
2002年以後,俄羅斯中央銀行面臨著非常有利的外部環境,主要商品的出口大幅增長,除了石油相關產品的收入增加以外,俄羅斯企業還從國外獲取了大量借款。由於對俄羅斯經濟增長信心的不斷上升,加上石油開采部門具有較高的獲利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伴隨著宏觀經濟的不斷改善,盧布升值的速度也開始加快。盧布升值給中央銀行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隨著美元貶值,貸款組合和私人存款逐漸由美元轉向盧布,產生了盧布替代美元化的現象。所以,從2002年開始,由於害怕盧布升值太快以及可能對宏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俄羅斯中央銀行開始在外匯市場積極干預盧布和美元的匯率,通過積極的購買外匯吸收由於美元供給增加所帶來的過剩流動性。
2003年,盧布與美元匯率12年來首次出現止跌回升,當年盧布與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達到了8.1%,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1%。貨幣升值對穩定物價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3年俄羅斯的通脹率首次出現與既定目標相一致的局面。但在2004年以後,俄羅斯採取了隱含干預的匯率政策。結果,盧布升值的幅度雖然有所控制,但通貨膨脹率卻始終居高不下。
三、中俄貨幣政策目標的實施效果評價和實證分析
從以上簡要回顧中可以看出,中俄兩國基本採取了相同的貨幣政策框架,即「以穩定幣值為目的、並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那麼,究竟這種貨幣政策框架的實施效果如何呢?以下將利用兩國近年來的最新數據對兩國貨幣政策的執行績效進行初步評價和實證檢驗。
(一)中俄貨幣政策目標的實施績效評價
表1列出了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主要目標及其執行情況。從中不難發現,除了個別年份外(1998年和1999年),在大多數年份中,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都得以順利實現,當然,這一結果並不完全是貨幣政策的功勞,而是由包括貨幣、財政、土地和產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綜合作用的結果(張屹山、張代強,2007)。
詳見:http://www.govyi.com/lunwen/2008/200810/262772_3.shtml
6. 國際金融危機分別發生在哪一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一片混亂,七國集團(G7)和IMF等束手無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與巴西、印度等國家一起在二十國集團中發揚「同舟共濟」的「地球村」精神,先後承諾近1000億美元,擴大IMF的救助資金規模,並在國內率先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方案。
但是,西方國家在金融和經濟危機最危險時刻過去以後,便從「同舟共濟」轉向「同舟共擠」,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願放棄在全球治理中的「既得利益」,壓根兒也不願接受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逐步轉向「東西方共治」的現實。
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
他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