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公務員制度
(一)公務員的范圍。根據俄羅斯聯
邦有關法律規定,俄國家公務員隊伍主要
由以下幾部分組成:聯邦執行機關正式工
作人員(政府及其所屬各部、局、委及總
統辦公廳所屬各單位等)、聯邦立法機關
正式工作人員(杜馬、聯邦委員會等);
聯邦主體(相當於我國省、直轄市級建
制)地方政府執行機關正式工作人員(地
方政府及其所屬各部、局、委等)、地方
立法機關正式工作人員(各聯邦主體議會
等);武裝力量軍官;護法機關工作人員;
其他由國家專項法律臨時指定的工作人員。
② 俄國現在的政治體制是怎樣的普京扮演什麼角色,有實權嗎還是利益集團的傀儡美國的又怎樣呢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憲法規定其成為一個民主聯邦制的國家。無論是歷史和民族性格的影響還是俄羅斯憲法的規定,是的俄羅斯是一個集權和專制色彩強烈的國家。因此,俄羅斯總統極大的權利和極高的權威,特別是2000年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統之後,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領導體系,取消了地方行政長官的選舉而改為由總統直接任命。因此俄羅斯總統是擁有非常大的權利,甚至被西方國家認為是「獨裁者」。
但是2008年之後,由於俄羅斯憲法對於總統不能連任三屆的限制,普京在全民擁護其修改憲法的特殊情況下,放棄追求第三任期,而選擇了支持其精心挑選的接班人梅德韋傑夫參加總統大選並取得勝利,而普京擔任總理,這種政治體制就形成了2008年至今的「梅普組合」。
但是梅德韋傑夫和普京之間是什麼關系?二者由誰來主導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普京在卸任總統之前,制定了俄羅斯到2020年的發展戰略,並將其寫進了憲法,這就規定了不管普京在俄羅斯政治體制中扮演什麼角色,俄羅斯的未來走向按著他的思路和治國韜晦在發展,新總統不能改變。其次,普京現在擔任了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的主席,由於統一俄羅斯黨在國家杜馬中擁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席,這就使得普京總理擁有了立法權。這也由此改變了俄羅斯總理在作為技術性官僚的不利位置,成為了俄羅斯甚至蘇聯歷史上第一個不能被罷免的總理,但是普京可以彈劾總統。第三,在普京擔任總理交出總統寶座之後,以前圍繞在普京周圍的俄羅斯政治權利精英團隊,全部都追隨普京在政府中擔任要職,這就形成了現在俄羅斯政府七個副總理的有趣畫面。以前在普京擔任總統是召開的和總理、部長之間的例會,變成了總理召開的政府主席團會議,總統被排除在外。而且在俄羅斯政權體系中有著重要作用的強力部門和軍隊全部都是普京的心腹。因此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雖然2008年至今普京名義上已經不再擔任俄羅斯總統了,但是實際上牢牢把持了俄羅斯從內政到外交的所有實權,全世界的人都非常清楚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是普京。而梅德韋傑夫只是普京團隊中的一員,被普京認為是可以代他行使總統權力的人,兩人到今天依然是上下級的關系。在今年9月24日,梅德韋傑夫宣布支持普京參加2012年新一輪的俄羅斯總統大選,而普京也承諾梅德韋傑夫將在新政府中擔任總理,實行了兩人四年前約定好的權利的交換。如果不出現重大意外,明年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將會交換辦公室,繼續領導俄羅斯。根據2008年梅德韋傑夫修改的憲法,未來普京總統的任期是六年,可以連任一屆。也就是說,普京將繼續領導俄羅斯到2024年。
而反觀美國,她和西方所有民主選舉國家一樣,其總統是一定利益集團的代表。利益集團通過資助總統參加競選,以此希望控制總統和議會實現其利益價值。所以任何一個美國總統都代表著一定的利益集團,這是西方國家民主的特點。
③ 詳細的俄羅斯國情
四、經濟
[編輯本段]
俄羅斯是世界經濟大國。蘇聯時期它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解體後其經濟一度嚴重衰退。200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迅速恢復發展。2006年俄羅斯的經濟全面超過解體前的1990年。2007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豐富的資源為俄羅斯工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俄重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部門發達。近年來俄羅斯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宇航航空工業、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特別提出的是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獨特的地位,實力雄厚,其武器產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俄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製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製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製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資源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儲量大,自給程度高。森林覆蓋面積8.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儲量65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2-13%。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最大的煤礦:庫茲巴斯
最大的鐵礦:庫爾斯克
最大的油田:第二巴庫、秋明
工業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 。 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 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主要工業區有: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聖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農業
2004 年農業產值為13663億盧布 ,同比增長1.6% 。 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 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服務業
2004 年服務業產值 42035 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25% 。 2004 年服務 業從業人口400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59.6%。
旅遊業
為新興經濟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但在國民經濟中尚不佔重要地位。國內主要旅遊點是莫斯科、聖彼得堡市、黑海療養地、伏爾加河沿岸城市、下諾夫哥羅德和濱海邊疆區。俄目前吸引外國旅客不到國際旅客流量的 1 %,排名未進入世界前 40 名。
2003年俄入中國境的人數為137.1678萬人次,其中持旅遊簽證的68.7521萬人次;中國入俄境人數為67.9608萬人次,其中持旅遊簽證的有20.3264萬人次。
交通運輸
俄羅斯的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管道運輸均很發達。
以鐵路、管道為主。
鐵路在歐洲部分比較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
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跨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
管道主要運輸石油、天然氣。
鐵路:至 2003 年底鐵路總里程為 13.9萬公里,客運量 1571 億人公里,貨運量 18016 億噸公里( 2004 年)。
公路:至 2003 年底公路總里程 90 萬公里,客運量 1681 億人公里,貨運量 1821 億噸公里( 2004 年)。
水運: 2003 年海運商船 3900 艘,總噸位 830 萬噸。 2004 年,海運貨運量 589 億噸公里,內河貨運量 878 億噸公里。主要海港位於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巴倫支海、白海等,包括摩爾曼斯克、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新羅西斯克等。
空運: 2001 年民用飛機有 7 萬多架,國際航線總長約 8 萬公里 。 2003 年客運量 52 億人公里,貨運量 30 億噸公里( 2004 年)。主要機場有莫斯科的謝列梅傑沃 2 號國際機場、謝列梅傑沃 1 號國際機場、伏努科沃 1 號國際機場、多莫傑多沃機場、聖彼得堡國際機場、新西伯利亞機場、葉卡捷琳堡機場,哈巴羅夫斯克機場等。
管道運輸:至 2000 年底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總長 21.3萬公里,2004 年輸油氣總量 24133 億噸公里。
銀行
主要銀行有:
1 、俄羅斯儲蓄銀行, 1991 年成立,注冊資本 241 億盧布。
2 、俄羅斯外貿銀行, 1990 年成立,注冊資本 65.5 億盧布。
3 、工商銀行, 1988 年成立,注冊資本 22.9 億盧布。
4 、首都儲蓄銀行-農工銀行, 1988 年成立,注冊資本 21.6 億盧布。
5 、國際工業銀行, 1992 年成立,注冊資本 18.5 億盧布。
6 、天然氣工業銀行, 1990 年成立,注冊資本 18.5 億盧布。
此外俄大銀行還包括外經銀行、阿爾法銀行和古打銀行等。
對外貿易
2004年俄對外貿易總額2780億美元,同比增長31.1%。其中出口1832億美元,進口948億美元,順差884億美元。
2004年俄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45.1%),其中德國(9.3%),義大利(5.9%),荷蘭(6.5%),芬蘭(3.2%),法國(2.9%),瑞典(1.2%);獨聯體國家(18.3%),其中白俄羅斯(6.8%),烏克蘭(6.6%),哈薩克(3.2%);中國(5.8%),美國(3.8%)。
2004 年在與非獨聯體國家的貿易中,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56.8%),金屬及其製品(16.9%),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7.5%),化工產品(6.6%);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40.9%),食品和農產品(18.1%),化工產品(15.9%),金屬及其製品(7.9%),紡織服裝類商品(4.5%)。
對外投資
截止 2004 年底,俄累計對外投資 69 .73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佔60%,協議投資佔6.2%,其他投資佔33.8%。主要投資對象國有:英國(18.6%)、塞普勒斯(10.9%)、荷蘭(8.8%)。
截止2003年底,俄對華投資項目1542個,實際投資額3.38億美元。
外國資本
截止2004年底,俄累計吸引外資820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其中直接投資佔44.1%,協議投資佔1.9%,其他投資佔54%。
2004年吸引外資405億美元,同比增長36.4%,其中直接投資佔23.3%,協議投資佔0.8%,其他投資佔75.9%。外國對俄投資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業及日用品修理業130.37億美元,加工業102.36億美元,采礦業99.34億美元,不動產25.72億美元,交通、通訊業20.33億美元,國家管理和軍事安全、社會保障10.59億美元,金融業10.01億美元,建築業2.34億美元,農業、林業1.21億美元,公用事業1.07億美元。
2004年主要對俄投資國:德國(佔11.4%)、英國(10.6%)、美國(8.1%)、法國(4.7%)、維京群島(2.3%)、瑞士(2.1%)、奧地利(1.7%)。
人民生活
2004 年俄人均月收入 6296 盧布(約218美元),同比實際增長7.8%。2004年俄職工人均月工資6828盧布(約237美元),同比實際增長10.8%。2004年12月消費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1.7%。
④ 中國公務員人數,還有世界公務員的人數。大概就行了,謝謝。
我國公務員為689.4萬人(未包括參照公務員管理的群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近兩三年公務員年均增加15萬人。目前我國官民比為1:194.3。
2006年,國家公務員法實施後,除行政機關外,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也納入公務員隊伍,比如組織部、宣傳部、黨史研究室、文獻研究室等等。
新加坡公務員6萬多人,英國公務員50多萬人。加拿大1:9.8,法國1:12.7,德國是1:13.7,俄羅斯是1:84.7,日本是1:28.5,新加坡是1:71.4,美國是1:12.7。
(4)俄羅斯公職人員有多少擴展閱讀:
招考報名
從2002年起,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工作的時間被固定下,報名時間在每年10月中旬,考試時間在每年11月末或12月初。
省以下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尚未固定,欲報考者應密切關注各類新聞媒體有關招錄公務員的信息,以免錯過報考時機。
招考對象
國家公務員考試是面向全國進行招考的,沒有戶籍限制,各地區參考人員可以自由報考。
報考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應屆畢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職)年齡可放寬到40周歲以下;
3、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6、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7、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
8、具備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的擬任職位所要求的其他資格條件。
⑤ 俄羅斯的普通公務員,基層警察每年收入多少錢
內務部的一個部門的負責人每月有33,000盧布,該部門的負責人25,000,高級調查員(高級警司)17,500。 專家-專家,授權操作,調查員16500。 但按等級,工資安排如下。
⑥ 如何看待俄羅斯高官的巨額年薪呢
高官意味著有更大的責任,有巨額年薪也無可厚非,可能俄羅斯人就是這樣分明吧,這也是戰斗民族的豪爽。
⑦ 美國公務員,比如州,內部有哪些公務員比如中國的省內有科長等俄羅斯呢
問題應該簡化為美國、俄羅斯公務員體系。
看了下美國人事署信息,渣翻《彭德爾頓法案》(PendletonAct)+第三方資料下自己的理解,俄語是真不懂,建議自行找第三方資料。
美國在19世紀就實行職務等級工資制,美國公務員薪酬制度大抵分為公務員系列(類似我國那些經過考試而成為公務員的)、總統/州長欽定系列(比如國務院,其負責人多半不是公務員系統升職而是總統任命的)、軍人退役補償費系列(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在此只討論第一個,公務員系列:
美國公務員分為普通目錄(GS), 行政級別(SL)、高級行政目錄(SES)這好幾個大級別,普通的意思就是基層公務員,以GS為例,整個系統分為15等,每一等又分10級,所謂GS LEVEL,越大待遇越好,注意是是待遇,畢竟官方介紹里可不會講某某級別有啥權力。
除了級別的數字大小,唯一可說的就是這套公務員體系與軍隊軍銜掛鉤,
最高的如高級行政目錄(SES)/行政級別(SL)大抵為 上將~准將(大校),
最低的如普通目錄(GS-4 ~ GS-1,約等於6級士官~1級士兵
⑧ 俄羅斯公務員制度與前蘇聯國家幹部制度的差異
這兩種是不同的兩種制度,俄羅斯公務員是不管誰上台都不受影響,當然當不了主要領導人,因為主要領導人是「選舉」上來的,前蘇聯國家幹部制度其實就是官員由上級直接任免,都不用經過全國蘇維埃,不管怎麼變,公務員還是那些人。
⑨ 外國公務員比例是多少,有中國這么多嗎
有。按照郎咸平在他書里提供的數據,中國大陸的在職公務員是700多萬,加4000多萬的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總數接近5000萬;
各主要國家財政供養人員占總人口比例,英國是最高的,9.1%;加拿大第二,8.3%;法國第三,8.2%;手咐美國第四,7.7%;德國第五,5.3%;中國大陸,畢緩純3.7%;日本最低,3.2%;
綜上所述:和全世界主要國家相比,中國大陸的公務員占人口比哪猜例並不高,甚至可以說偏低的。
⑩ 1988年蘇聯時期,加盟共和國俄境內俄羅斯共產黨組織有900萬黨員,1994年俄共僅有50萬黨員,怎麼相差這么大
在蘇聯的政治體制中,國家結構的聯邦制服從於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這是維系蘇聯得以穩固運行的根本。蘇聯共產黨規定,下級機關「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黨員「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於是黨的權力逐步向上一級機關集中,全黨的領導權最終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但是,戈爾巴喬夫後期,蘇共中央自願打破了黨內的高層權力結構,要求共產黨不再管理國家機關,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失去了管理黨和國家的權力。在蘇共中央喪失領導權後,加盟共和國有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卻不再有絕對服從蘇共中央的義務,這就註定了蘇聯解體這樣一個結局。
一、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形成
1917年7月以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的權力機關比較簡單。按黨章規定,代表大會是最高機關。代表大會選舉(任命)中央委員會、中央機關報編輯部和黨的總委員會(存在於1905年以前)。中央委員會在兩次代表大會召開期間行使代表大會的權力,是事實上的黨的領導機關。黨的中央機關報編輯部具有「思想上領導黨」的職能,黨的總委員會有監察機關的職能。
1917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後,黨的高層權力結構逐步發生變化,書記處和政治局相繼出現。據載,中央書記處於1917年8月開始出現,它由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等5人負責,稱之為中央委員會的辦事機構。1917年10月,中央委員會開會討論起義問題,成立了由列寧、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等7人組成的政治局。政治局成立後即擁有重大權力,書記處則仍是中央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從十月革命勝利後到列寧逝世前,黨的許多重大決策都由政治局做出,書記處經常任免黨和國家的重要幹部,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權力大大增強。1919年12月,俄國共產黨(布)第八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把政治局、組織局、書記處的名字寫進黨章,規定了各自的職能。當時,列寧擁有很高威望,又兼任政治局委員和政府首腦,在其領導下,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擁有領導全黨的實權,書記處的權力開始逐步擴大,但書記處和總書記仍然要接受政治局的領導。
直至斯大林逝世,蘇共基本上完整地延續了這種高層權力結構。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相繼出任蘇共領導人期間,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也沒有太大變化,只是書記處的職權略有下降,政治局(主席團)的職權略有提升。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戈爾巴喬夫全面進行政治改革之前。
二、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一般特徵
按蘇共黨章規定,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機關,在兩次代表大會之間,中央委員會是黨的領導機關。在兩次中央全會召開期間,政治局是領導中央委員會工作的機關。書記處「領導日常工作,主要是檢查黨的決議的執行情況和選拔幹部」。因此,從理論上講,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應該是:代表大會掌握著黨的最高領導權,中央委員會接受代表大會的領導,政治局和書記處受中央委員會的領導。
在實踐中,蘇共的這些權力機關恰恰呈現出相反的領導次序。在蘇共歷史上,由於長期沒有召開代表大會,使得代表大會甚至無法從形式上領導全黨。後來,代表大會每隔4~5年召開一次,但代表大會的會期、議程、決議、中央委員人選等都由中央委員會確定,實際上是由政治局和書記處醞釀決定。因此,代表大會的召開,經常是例行公事地通過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決定而已。由於中央委員會也不是常設機關,在中央全會閉會期間,黨的重大事務都由政治局處理。而且,政治局也不進行日常辦公,因此書記處就經常代行政治局的許多職權。在政治局和書記處之間,如果多數政治局委員否決書記處的決定,書記處只能服從政治局。所以,事實上,蘇共的實際領導權掌握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手中。
蘇共的這種高層權力結構是由其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決定的。在實踐中,民主集中制就是:黨的各級機關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下級機關「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黨員「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這樣,蘇共黨內的權力就逐步向上一級機關集中。因此,在民主集中制的作用下,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擁有領導全黨的實際權力。斯大林曾明確說出這一事實。他說:「政治局是擁有全權的機關」,是「黨的最高機關」。
顯然,蘇共的權力結構是中央集權式的。不過,這也是一種管理黨的正常手段。這種體制能凝聚全黨力量,能高效地進行經濟建設動員和備戰動員。在落後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的征程上,建立有限的中央集權,確立規范的政治秩序,較之西方民主政治更有助於國家的發展。
三、固守蘇共高層權力結構是維系蘇聯穩固運行的根本
在實行一黨制的情況下,憲法規定共產黨是國家的「領導核心」,就是給予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領導全國的法定權力。國家的各級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都必須接受相應的蘇共組織的領導,最終是接受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領導。
在法律上,蘇聯憲法賦予共產黨領導全國的權力。蘇聯憲法規定:「第六條 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是蘇聯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認可蘇共具有高於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最高蘇維埃的地位和權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黨「管理國家」、「通過蘇維埃而管理國家」。雖然最高蘇維埃是蘇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但它也必須接受蘇共中央的領導。
在實踐中,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不但能夠領導全黨,而且能夠通過各級蘇維埃和政府領導全聯盟。最高蘇維埃名義上擁有立法權、監督權和幹部任免權,但蘇維埃在履行這些職權時必須接受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領導。最高蘇維埃審議的法律、法規,一般都是黨內已經討論成熟的決定。最高蘇維埃審議法案的行為,其實是將黨的決定轉化為國家的法律法規。正如斯大林所說,共產黨的口號「具有法律效力,應當立即予以執行」,黨「並不是直接實現這種專政,而是藉助於工會,通過蘇維埃及其支脈來實現這個專政」。至於最高蘇維埃任免政府領導及公職人員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執行黨的決定,因為幹部人選一般都是由共產黨中央醞釀產生的。中央政府是最高蘇維埃政府的一部分,當然也要接受蘇共中央的領導。蘇共中央可以通過撤換政府幹部、確認或否決政府機關的決定,高效地實現對中央政府的政治領導。
在客觀效果上,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掌握著全黨、全國的領導權,恰好是維持蘇聯穩固的關鍵。由於蘇聯憲法賦予各加盟共和國「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故從理論上講蘇聯本身是非常鬆散的聯盟。而且,由於加盟共和國之間既有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又有激烈的地區沖突,使聯盟存在著可能解體的危機。而蘇聯共產黨民主集中制的存在,恰好能夠化解這種危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加盟共和國的蘇維埃和政府都必須服從加盟共和國黨中央,加盟共和國黨中央則又必須「絕對服從」蘇共中央。於是,加盟共和國雖然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同時又必須履行「絕對服從」蘇共中央的義務。在蘇共中央的集中領導下,加盟共和國不能隨意行使其退出蘇聯的權利,使鬆散的聯盟得以成為穩固的國家。
四、全面變革蘇共高層權力結構的後果是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推行民主化和公開性,用人道主義替代科學社會主義,要求變革「30~40年代形成的延續至今的斯大林體制」,鋒芒直指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
1988年6月,蘇共召開第19次代表會議,戈爾巴喬夫在開幕式上嚴厲批判了蘇聯政治體制的弊端。1990年2月,蘇聯開始全面拿蘇共高層權力結構開刀。在蘇共中央二月全會上,戈爾巴喬夫公開要求「重新認識民主集中制」,蘇聯由此開始革除共產黨「舊有的靈魂——黨的壟斷權力,而實際上是少數政治局委員們的權力」。戈爾巴喬夫倡導:黨的革新要求進行包羅萬象的民主化;允許黨員成立不受黨委領導的俱樂部;認為下級黨組織的決議只要「不超出黨綱和黨章的范圍」,上級黨組織無權改變。
1990年3月,蘇聯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實行總統制,取消共產黨法定的領導權。大會通過的《關於設立蘇聯總統職位和蘇聯憲法(根本法)修改補充法》規定:「蘇聯公民有權結成政黨」,一切政黨「應在憲法和蘇聯法律的范圍內進行活動」。這次大會對憲法作了修改。憲法序文刪除了「共產黨——全體人民的先鋒隊的領導作用增強了」一句。第6條改為:「蘇聯共產黨、其他政黨以及工會、共青團、其他社會團體和群眾運動,通過自己被選入人民代表、蘇維埃的代表並且以其他形式參加制定蘇維埃國家的政策,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這等於廢除了共產黨的法定領導權,蘇共將與其他政治團體在同等條件下行事。在這次大會上,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聯總統,蘇聯改行總統制。蘇聯的權力核心從蘇共中央政治局、書記處轉移到總統委員會。
1990年7月,蘇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發布的《綱領性聲明》,不再提黨是「領導力量」和「核心」,放棄了蘇共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壟斷地位。該聲明規定:「國家權力機關和管理機關有權做出幹部任免決定,黨內的幹部任免權由上級機關下放給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蘇共第二十八大通過的黨章,不再要求下級機關「絕對服從」上級機關決議,反而規定:「各加盟共和國共產黨是獨立的」,如果不同意蘇共中央政治局做出的決議,「加盟共和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有權不執行這一決議」。至此,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權力消失殆盡。
在蘇共高層權力結構被打破後,維系蘇聯穩定存在的命脈被剪斷。過去,加盟共和國雖然也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卻受「絕對服從」蘇共中央的義務的限制。而在蘇共中央失去領導權後,加盟共和國依然有退出聯盟的權利,卻不再有服從中央的義務了。既然沒有了約束,各加盟共和國退出聯盟就成為必然,這也註定了蘇聯解體的命運。在「8·19」事件中,幾位「老近衛軍式」的人物發起了拯救黨和國家的「宮廷政變」,但他們孤立無助。失去中央領導權的蘇共中央無力號召黨員和群眾,孱弱的反抗加速了黨和國家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