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斯大林的俄文怎麼拼寫
斯大林的俄文:Сталин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約瑟夫·維薩里奧尼斯·澤·朱加什維利,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1953年)。
任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國防部長、蘇聯大元帥,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1)俄羅斯教材怎麼寫斯大林擴展閱讀
早年經歷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澤·朱加什維利生於俄羅斯帝國哥里,畢業於梯弗里斯神學院。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他傾向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派別,並組織了1907年梯弗里斯銀行搶劫案以籌集革命資金。
1913年開始使用筆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布爾什維克派執政後,斯大林為七名政治局成員之一。斯大林在蘇聯成立後,成為蘇共的總書記。盡管列寧反對,但在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成功掌權並清洗了反對派。
隨後他提出了一國社會主義,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被全面強制推行的計劃經濟和集體主義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從農業社會迅速轉型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然而農業集體化則擾亂了食品生產,引發了1932年蘇聯大飢荒。
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稱為蘇聯大清洗時期。在樹立個人崇拜同時,對黨、政、軍領導人,少數民族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勞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㈡ 斯大林的全名叫什麼用英語怎麼拼寫用俄語怎麼拼寫
這句話兩個版本
一是說一名士兵在日記里寫的,後來戰死了,他的日記被刊登出來並廣為流傳。
二是說一個團為了抵抗德軍幾乎全部戰死,只剩下15人,一個大尉說「我們已經無法完曾人民賦予我們的艱巨使命,只能撤退。但是,我們能往哪裡撤退呢?」大尉突然大吼起來,「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同志們,我們的背後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
大尉接著說「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背後就是莫斯科!」然後帶著最後14人沖鋒,最後好像有兩個活下來,並說出了這個故事。
英語:Russia is great, but we are setting corner, we have the funeral is Moscow
俄語:Россия велика, но мы все настройки угла, мы на похоронах Москва
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
英語:Joseph.WeisaliangNorwich.Stalin
俄語:Иосиф.В.Сталин
㈢ 如何正確評價蘇聯社會學被否定的歷史
2007年,俄羅斯新出版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歷史1900—1945年》。這兩本書的出版有俄羅斯官方背景、有俄學術界權威機構認可,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近年來俄羅斯民眾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新觀點。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社會思潮從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時代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唯心主義,到今天逐步還歷史的公正,這是歷史辯證法邏輯力量的彰顯。
一、新教科書歷史地辯證地對蘇聯體製做出評價
1.充分肯定在蘇聯體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否認蘇聯解體是因為「這個體制已經喪失了發展的潛力」。教材寫道:蘇聯「對全世界千百萬人們來說,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會的榜樣和方向」。據《新俄羅斯晴雨表》刊物2005年第14期登載的調睜簡查表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每年民調表明,高達70%的民眾對蘇聯體制持肯定態度。教材指出:「斷言說蘇聯體制不能改革、必須被摧毀,這種說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同時,新教材參考書沒有迴避對蘇聯體制弊端的批判,如「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一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對斯大林的個人崇余亂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壓抑了地方、企業、個人的生產積極性」。
2.指明斯大林體制與列寧體制的關系。蘇共二十大以後,在學界形成一種看法:認為斯大林在經濟上違背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政治上背離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從而把斯大林時期的體制與列寧對立起來。斯大林確實放棄了新經濟政策,但判斷這個「放棄」正確與否,不能僅僅看他是否符合列寧的教導,而要看它是否合乎當時的實踐。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對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做出新的解釋,肯定了新經濟政策在較短時間恢復國民經濟方面的貢獻,高度評價「新經濟政策乃是人類第一次以國家調節市場的嘗試」。但同時指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在於解決蘇聯經濟盡快的工業化市場任務,建立工業化社會的基礎。但它沒有能完成這一任務,它並沒有保證持續不斷地供給國家工業、軍隊、城市所需的糧食和原料,經濟杠桿的作用沒有得以發揮,工業化要求每年基本建設的投資增長遠比新經濟政策能給與的多得多。這就決定了新經濟政策的命運。所以新經濟政策不是被「取締」的,而是由於它不能夠承擔如此沉重的任務被「壓垮」了。
工業化中取得的成就,證明斯大林實行的這個「轉折」總體上是正確的,盡管在工業化、集體化中確實存在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至於對斯大林政治體制的評價,書中寫道:蘇聯體制的「基本成分是在1917—1920年之間產生的,1920年經歷了某些變化,在1930年代末最終形成。這個體制的主要之點是:共產黨是社會的主導政治力量;黨領導政府(蘇維埃);承認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群眾社會組織(工會、共青團等等形式)被視作共產黨影響非黨群眾的工具;權力鎮壓機構;國家機構對經濟生活的集中管理;黨和國家的眾多宣傳機構力圖使共產主義世界觀成為唯一的、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列寧、斯大林執政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策略上或許有所不同,但新的歷史教材認為列寧——斯大林體制的實質是完全一樣的。
俄羅斯歷史新教材除特別強調以下問題:
一是以能否解決當時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作為評價斯大林體制標準的問題。2008年教材寫道,當時蘇聯社會「解決巨大的任務要求具有動員型的國家政治體制的保證。在軍事年代建立起的這種體制能夠保證集中現有的資源用於最主要的地方。這種把強制手段和煥發出的熱情相結合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解決了國家悉毀褲在20年代末面臨的問題」。
二是「我們在30年代究竟建設的是一個什麼社會」的問題。教材指出,以往對這個問題通常的回答是:蘇聯建立的是一個動員型的政治體制,沒有這個社會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工業市場的問題。但這樣的回答還嫌太簡單。針對社會上對斯大林體制性質爭論的焦點,教材寫道:30年代中期或者說末期的蘇維埃社會,既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模式,也不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乃是獨特的、建築在工業化、國家管理經濟、社會主義國家三個基本原則下的非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是工業化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
三是30年代民眾的心理和社會精神面貌。教材駁斥了「認為30年代蘇聯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的說法」。指出:最初幾個五年計劃的成果和廣大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發自內心的勞動熱情分不開,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不可能明白1920年底到1930年這段時期的特點。廣大民眾這種熱情是建築在他們具有革命的理想:確信他們將把蘇聯社會建設成一個普遍公正、平等的社會。教材寫道:「事實上,正是在我們國家第一次實現了這個目標」。戈爾巴喬夫等人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種蔑視歷史事實的行徑終究受到俄羅斯社會的唾棄。
二、在斯大林評價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
斯大林是蘇聯歷史上爭論最大的人物。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論,並非只是因為帝國主義者的攻擊,而是因為甚至在那些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績的政黨中,一說到斯大林似乎也底氣不足。由於戈爾巴喬夫等人對斯大林的進一步醜化,1988年俄羅斯的民意調查統計顯示,斯大林在蘇聯所有領導人中評價最低,對其持肯定態度的只佔8%。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為什麼斯大林的錯誤顯得如此不可原諒?這里始終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清洗」。由於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對斯大林的瘋狂攻擊,而當時關於「大清洗」的一些客觀事實和數據沒有公布,加之這些話出於蘇共領導人之口,一時間「濫殺無辜」的惡名不僅使斯大林,也使全世界共產黨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隨著俄羅斯近年來對歷史事件的逐漸澄清,對斯大林在「大清洗」問題上的評價開始還歷史真實面目。2008年8月版俄羅斯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一方面承認「大清洗」問題發生的嚴重性,認為「大清洗」是「所有課程中最為沉重的課題」;但和以前對它全盤否定的態度不同,認為「大清洗」有必要性一面,這個問題充滿矛盾,必須辯證看待。
書中認為,最重要的是「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大清洗」的客觀因素。由於黨內一些人對斯大林加速現代化方針的對抗,因此當權者擔心失去對形勢的控制乃是實行「大清洗」最主要的原因。教材認為:根據1936年制定的新憲法,以前因政治原因失去了選舉權、而又不屬於斯大林政權同盟者的人,將重新得到選舉權。這就使當政者擔心:黨面臨失去「黨管幹部」的控制。如果破壞了這條原則,在社會上已經發展起的各種反對勢力、黨派和思想潮流影響下,黨就會失去壟斷地位。這不僅會威脅斯大林的領導,甚至可能使一些領導人遭到肉體消滅。教材參考書進一步指出,在黨的十七大選舉中已經顯示了這個端倪,使執政者感到了政治不穩定的威脅;國外僑民團體積極的反蘇活動增加了這個威脅感;其他國家發生的「第五縱隊」的活動,特別是西班牙的例子,也引起蘇聯領導人的擔心;軍隊領導人中的那些完全存在的消極情緒也不能不引起當政者的注意。而這在發生了針對國家領導人的恐怖暗殺活動後形勢顯得特別緊張。基洛夫的被刺成為這種擔心的催化劑。和黨內普遍蔓延的「右傾」思想(布哈林等人)作斗爭不僅涉及思想斗爭、也涉及政治斗爭。斯大林不知道下一個暗殺對象是誰,所以必須對不能成為他的夥伴的對手實行打擊。教材參考書特別強調,動員性的體制要求的不是各持己見的領導層,而是決不懷疑上層決策的正確並能堅決完成它的一切決議的領導層。這是實行「大清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大清洗」的主觀因素。認為這是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理論原則和實踐、也和斯大林個人品質有聯系。教材參考書認為,重要的是對學生講明,斯大林是在具體歷史形勢下採取的行動。他作為這個制度的領導者、保衛者,作為要把國家變為工業國,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國家管理體制最堅決的擁護者,作為在即將面臨一場大戰威脅的國家的領袖,他的行為是完全合理的。而當斯大林剛剛感到社會磐石般團結的模式已經形成,「大清洗」就立即停止了。這發生在1938年夏。
教材並不否定「大清洗」也產生了消極後果,但認為這主要由貝利亞造成。教材寫道:「很快大清洗變形,完全成為另一種性質和負有另一種使命。這是在貝利亞擔任內務部領導後。清洗超出了從前的范圍。提出清洗要服務於工業發展任務。根據內務部指示要保證有計劃的逮捕一批對於解決國防任務所必需的、以及在遠東和西伯利亞負有另外任務的專家和工程師。清洗變為解決經濟任務的實用工具。當然,不可能對此進行辯護和解釋。但是也清洗了那些消極怠工的人。」
從辯證的角度看待「大清洗」問題。這就是當前俄羅斯史學界新的觀點。由此也多少洗刷、減輕了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被強加的罪名。
2.斯大林與農業全盤集體化。如果說對工業化的成就過去大多數人還是認可的,那麼對斯大林的農業全盤集體化政策則多數人是否定的。其中兩個主要理由是:在集體化過程中採取了一些強制措施,導致一些無辜民眾的傷亡;同時由於取消了小農私有經濟,經濟結構的單一化對蘇聯農業長期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從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看,應當說,這兩個原因確實存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因素。但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評價存在的弊端是:把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一促進俄羅斯現代化同一進程的評價截然分開。這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對事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原則的,是以今天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評價農業集體化。
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一反傳統觀點指出,農業全盤集體化乃是解決工業化所需資金、而新經濟政策又無法解決的一種辦法。它當時對農民生活來說是帶來些損害,但舍此別無其它選擇。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了這個觀點。
首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要求加快發展速度,但蘇聯沒有從國際勞動分工中得到利潤,而國內小農經濟又不能滿足對資金、勞力和商品糧的需求。這樣,在國民經濟結構上出現大工業發展和分散的、技術落後的小農經濟制約的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使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還不僅僅在於建設工業化強國,而是為了在即將來臨的世界大戰前建立起統一的軍工綜合體,舍此不能夠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次,蘇共工業化的方向與俄羅斯傳統有效方法,即在彼得大帝時期形成的重工業優先和高速度發展的方法一致。這套方案要求國內具有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源泉。
第三,全盤集體化也有調整與民族地區土地關系的考慮。此前民族主義分子是和單個的俄羅斯土地出租者打交道,全盤集體化後只能和受到國家監督的公有土地制聯系。
第四,過去否定農業全盤集體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1930年在農村造成的飢荒。教材特別指出,飢荒並不是政府造成的,這和當時的天氣條件以及集體化進程沒有完成有關。
教材比較了世界上其他國家。指出它們在實現工業化方面付出的代價確實比蘇聯要少,但完成的時間卻長得多。對於30年代的蘇聯來說這種方案不可取。由此可見,俄羅斯新版歷史教材對過去強加於斯大林的兩個主要「罪行」進行了辯護。同時還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的工業化和文化革命,使蘇聯不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劇提高,而且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蘇聯在科學發展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際上消滅了失業現象,等等。所以,新教科書稱「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
三、盲目崇拜西方教條主義的惡果
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和葉利欽執政初期,奉行盲目崇拜西方的政策。俄羅斯形成了一批親西方的階層,正是這些人力圖在俄羅斯樹立起西方的良好形象,他們對美國的傾向和喜好曾是戈爾巴喬夫執政和葉利欽實施親美的對外政策方針的思想基礎。但這種不顧俄國國情照搬西方模式的教條主義夢想很快被現實撕得粉碎。西方並未因為「共產主義的消失使俄羅斯成為美國的朋友」,仍然繼續打壓俄羅斯。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俄羅斯恢復經濟和政治實力,她將成為美國的競爭者和對手;這將不是意識形態的競爭,而是超級大國的競爭」。
新教材寫道:「90年代末的科索沃危機和車臣武裝行動的恢復及其他因素,導致俄羅斯聯邦與西方國家關系惡化,十年之內第一次出現了西方以經濟、政治甚至是軍事制裁的形式直接干涉俄羅斯內政的可能。這一切都證明,西方在對俄關繫上採取了嚴重的敵對立場,雙重標准政策證實了這種觀點。同樣是在1990年代,歐洲國家和歐盟機構開始積極批評俄羅斯的人權狀況,尤其是針對車臣和整個高加索地區。但問題是他們長期忽視波羅的海地區講俄語居民權利遭受侵犯的現象。」現實的這些變化使得「俄羅斯社會重新評價西方夥伴的行為」,他們開始反思俄羅斯不斷向西方妥協究竟得到了什麼。
美國違背許諾,沒有為正在進行民主化的俄羅斯提供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援助。蘇聯「專制制度」垮台後,在俄羅斯並沒有出現某種新的馬歇爾計劃,即西方對「最年輕的民主國家」的援助。在1948—1952年間,美國人曾慷慨解囊對西歐提供這樣的援助,拯救了西歐的民主國家。「馬歇爾計劃——1951年的13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000億美元——等於美國2%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給俄羅斯的援助只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005%」。西方實際上並不希望俄羅斯恢復本國的經濟。
盡管軍事對抗已經結束,但是美國擴大了北約在東方的行動區域,直逼俄羅斯邊界線。1990年7月,美國總統老布希在給戈爾巴喬夫的私人信件中這樣寫道:「北約准備與您在建設新歐洲方面進行合作。」美國總統許諾逐漸對北約進行改革,西方至少兩次允諾不利用復雜的態勢來獲取針對東方的地緣政治優勢。政治上的允諾很快被證明不過是曇花一現。
不僅如此,獨聯體國家中發生的「顏色革命」,即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喬治亞的「玫瑰革命」、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也是美國政策導致的結果。
教科書從對西方態度的變化進一步引申出對蘇聯解體及其後果的重新評價。它指出,如果北大西洋聯盟以向東方擴張作為對華約組織的解散及蘇軍從德國和波羅的海地區撤出的回應;如果得到的結果是波蘭的坦克轉而對付俄羅斯,位於波羅的海國家的機場縮短了戰斗機和巡航導彈飛抵俄羅斯的時間,那末是否值得摧毀華約組織和經互會?是否值得拆散蘇聯?在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局勢的壓力下,俄羅斯親西方知識分子階層逐漸消散。根據社會輿論調查結果,如果1993年有近74%的俄羅斯人對美國持正面評價,那麼10年之後,持這種觀點的人數不到受訪者的50%。以上所引俄羅斯歷史新教科書,是經過國家權威部門認定、俄羅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學協會批准出版的,代表了當今俄羅斯主流意識形態觀點。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歷史所所長、研究員)
㈣ 斯大林的資料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1879年12月21日生於喬治亞的哥里,喬治亞人,原姓朱加什維利。父親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1937年7月去世。
年輕時代的
斯大林
1894年,斯大林進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東正教中學讀書期間開始研讀馬克思的作品並參加革命活動。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梯弗里斯組織。1900年開始參加地下政治活動,在高加索一些工業中心組織罷工、示威。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化為孟什維克派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後,他參加了布爾什維克派。1904年12月領導巴庫工人大罷工。從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監禁。1912年2月被選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主編黨的機關報《真理報》,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蘇共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協助列寧組織和領導了1917年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參加了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1918年至1920年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和國家監察部人民委員。1922年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蘇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報告。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1928年,他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工業化,通過幾個五年計劃使蘇聯這個落後國家迅速改變了面貌。1934年底開始,斯大林發動了一場政治恐怖風暴,處決了許多曾支持他掌權的老黨員。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蘇維埃非常代表大會上批准了在他領導下起草的第一部蘇聯憲法。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部長會議)主席。1941年6月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1945年6月獲最高軍銜—蘇聯大元帥稱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他成為同盟國最成功的統帥,1941年冬季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期間,斯大林始終留在首都組織大反功。在他的卓越指揮下,蘇軍先後贏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使當時的形勢急轉直下,兵鋒指向德軍,他領導蘇聯人民戰最終戰勝了納粹德國。斯大林參加了盟國的幾次首腦會議,包括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舉行的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52年10月聯共(布)19大將中央政治局改組為蘇共中央主席團時,他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病逝。
斯大林在二戰期間與丘吉爾(左)、羅斯福(中)在雅爾塔會議上
斯大林創建了巨大的軍事-工業機構,使蘇聯進入核的時代,並實現了工業化,但他的農業集體化始終沒有產生積極的經濟效果。
他的著作編為《斯大林全集》,均已譯成中文。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喬治亞重建了20多座斯大林紀念碑,均為斯大林崇拜者集資修建的。
1998年4月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命令公布一直秘密存放在總統檔案館的有關斯大林活動的材料,葉利欽贊同關於出版斯大林文獻集的建議,該建議是由亞歷山大·雅科夫列夫領導的受政治迫害者恢復名譽委員會提出的,葉利欽委託總統辦公廳將總統檔案館的材料移交給該委員會。
1998年12月21日,斯大林的故鄉——喬治亞的哥里市舉行了紀念斯大林誕辰119周年的活動,喬治亞統一共產黨領導人和積極分子、左派團體的代表在哥里市斯大林博物館附近舉行集會,斯大林的孫子也參加了集會。
1999年3月5日,在喬治亞共產黨人的倡議下,哥里舉行了紀念斯大林逝世46周年的悼念活動。哥里的斯大林紀念館里,聳立著「各族人民的領袖」的巨大紀念像,並一直對外開放。
個人愛好:
斯大林喜歡吃家鄉菜、喝喬治亞酒,其中三樣有代表性的喬治亞菜最為他喜愛:香軟可口的「哈恰普里」乳酪餡餅、風味獨特的加核桃仁的茄子卷、鮮美味厚的「哈爾喬」羊肉湯。他喜歡喝「赫萬奇加拉」和「金茲馬拉烏利」兩種半干紅葡萄酒,微甜帶澀,醇厚香濃。
後代:
斯大林與子女的合影
斯大林有兩子一女,八個孫子。
長子(斯大林的第一個妻子所生)雅科夫·朱加什維利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於1941被德國俘虜,希特勒曾企圖用雅科夫交換被蘇聯軍隊俘獲的一名德軍高級將領,但被斯大林拒絕,雅科夫後來犧牲。他較早開始獨立生活,生活儉朴,堅定頑強,在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受到蘇聯人民的熱愛。
第二個妻子娜傑日達·謝爾蓋耶夫娜·阿利盧耶娃於1932年11月18日夜在孔策沃別墅開槍自殺,年僅30歲,留下兩個孩子:兒子瓦西里、6歲的女兒斯韋特蘭娜。
喬治亞斯大林紀念
館里的斯大林塑像
瓦西里在戰爭中是一名勇敢的飛行員。1947年被任命為莫斯科軍區空軍司令員,因嚴重酗酒,1952年夏斯大林親自簽署了對他的撤職令。1953年4月被捕,被判8年徒刑,關押在弗拉基米爾監獄,當時他改用了他的第三個妻子的姓——瓦西里耶夫。1960年提前釋放,被允許繼續住在莫斯科,並還給他住房、將軍肩章、黨證和勛章,因其繼續酗酒又被關進監獄。1961年出獄時健康狀況惡化,赫魯曉夫把他送到更遠的喀山,但其行動完全自由,一名女護士是他的最後伴侶。1962年3月瓦西里因酗酒死亡,年僅40歲,其墓碑上寫著:瓦·約·朱加什維利將軍之墓。
斯韋特蘭娜在斯大林在世時就有不少緋聞,20世紀50年代中期時已結過兩次婚。同第一個丈夫格里戈里·莫羅佐夫生育有一子約瑟夫(後來成為醫生);同第二個丈夫尤里·日丹諾夫(前蘇共中央書記安德烈·日丹諾夫的兒子)生了一個女兒,名叫卡佳。斯大林去世後,斯韋特蘭娜沒有受到排擠和打擊,繼續在莫斯科住五居室的房子,每月得到個人撫恤金300盧布,兩個孩子另外各有100盧布。後來,她與印度人拉傑什·辛格同居,辛格是印度共產黨員,在莫斯科一家出版社工作,他的叔叔是尼赫魯政府中的一名部長。1966年10月31日,辛格去世,她申請去印度安葬他的骨灰,她在印度的辛格父母家居住兩個月後到美國大使館請求避難,蘇聯領導人為此撤銷了當時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爾·謝米恰斯內的職務。
位於喬治亞斯大林故鄉哥里的斯大林
紀念館內的斯大林頭部塑像
1970年,她又一次結婚,丈夫是一名美國建築師,名叫威廉姆斯·皮特斯,他們不久生下一女,取名奧莉加。後來離婚。1982年她移居英國,1984年11月帶著小女兒回到莫斯科,沒住多久,她又孤身一人,住在英國西海岸的一家養老院里,膳宿費同國家負責,每月70英鎊,此外她每周還可領到65英鎊10便士的養老金。
孫子:葉夫根尼·朱加什維利 (Yevgeny Dzhugashvili)(斯大林長子雅科夫·朱加什維利的兒子)生於1936年,他是斯大林孫輩中唯一的職業軍人,喬治亞人民愛國聯盟領導人。他的長相、身高酷似祖父斯大林,曾應邀在一部電影中扮演斯大林。同妻子和兩個兒子、兒媳、孫子住在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的一家公寓里,一個兒子是畫家,另一個是電影工作者。
另一個孫子亞歷山大·布敦斯基是一名舞台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