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有多少大將軍

俄羅斯有多少大將軍

發布時間:2023-06-07 04:56:45

㈠ 求所有的俄國、蘇聯著名的元帥和將軍的俄文全名以及斯大林、列寧的俄文全名.(會給加分啊)

列寧(Лéнин),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馬克思主義者、俄國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蘇聯創建者、列寧主義的提出者,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列寧是他參加革命後的化名。

【蘇聯元帥列表】

前蘇聯的元帥軍銜共分四級,「蘇聯大元帥」為第一級,「蘇聯元帥」和「蘇聯海軍元帥」同為第二級;「軍兵種主帥」為第三級;「軍兵種元帥」為第四級。
前蘇聯時期,共先後授予1人「蘇聯大元帥」軍銜,40人「蘇聯元帥」軍銜,3人「蘇聯海軍元帥」軍銜,13人蘇聯「軍兵種主帥」軍銜(空軍主帥7人,炮兵主帥4人,裝甲兵主帥2人),60人蘇聯「軍兵種元帥」軍銜(空軍元帥25人,海軍元帥9人,炮兵元帥10人,裝甲兵元帥6人,工程兵元帥6人,通信兵元帥4人)。

【第一級】

蘇聯大元帥:

1945年授銜: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 Сталин)(1879.12.9—1953.3.5)

【第二級】

蘇聯元帥:

1935年授銜:
克里門特•葉弗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1881.2.4-1969.12.2)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 )(1890.12.1-1938.11.9)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1893.2.16-1937.6.11)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1883.10.25-1939.2.23)
謝苗•米哈依洛維奇•布瓊尼(1883.4.25-1973.10.26)

1940年授銜:
鐵木辛哥(1895.2.18-1970.3.31)
沙波什尼科夫(1882.10.2-1945.3.26)
庫利克(1890.11.9-1950.8.24)註:1942年被降為少將,1957年恢復元帥軍銜

1943年授銜: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1896.12.1-1974.6.18)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Alexander Mikhaylovich Vasilevsky)(1895.9.18-1977.12.5)

1944年授銜: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1896.12.21-1968.8.3)
科涅夫(1897.12.28-1973.5.21)
戈沃羅夫(1897.2.22-1955.3.19)
馬利諾夫斯基(1898.11.23-1967.3.31)
托盧布科(1894.6.16-1949.10.17)
梅列茨科夫(1897.6.7-1968.12.30)

1945年授銜:
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 (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1899.3.17-1953.12.23)

1946年授銜:
索科洛夫斯基(1897.7.21-1968.5.10)

1947年授銜:
布爾加寧(1895.6.11-1975.2.24)註:1957年被降為上將

1955年授銜:
巴格拉米揚(1897.12.2-1982.9.21)
格列奇科(1903.10.17-1976.4.26)
葉廖緬科(1892.10.14-1970.11.19)
崔可夫(1900.2.12-1982.3.18)
比留佐夫(1904.8.21-1964.10.19)
莫斯卡連科(1902.5.11-1985.6.17)
扎哈羅夫(1898.8.17-1972.1.31)

1961年授銜:
戈利科夫(1900.7.29-1980.7.29)

1962年授銜:
克雷洛夫(1903.4.29-1972.2.9)

1967年授銜:
雅庫鮑夫斯基(1912.1.7-1976.11.30)

1968年授銜:
巴季茨基(1910.6.27-1984.2.17)
科舍沃伊(1904.12.21-1976.8.30)

1976年授銜: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1906.12.19-1982.11.10)
烏斯季諾夫(1908.10.30-1984.12.20)

1977年授銜:
奧加爾科夫(1917.10.30-1994.1.23)
庫利科夫(1921.7.5- )

1978年授銜:
索科洛夫(1911.7.1- )

1983年授銜:
彼得羅夫(1917.1.15- )
阿赫羅梅耶夫(1923.5.5-1991.8.24)
庫爾科特金(1917.2.13-1990.9.16)

1990年授銜:
亞佐夫(1924.11.8- )

蘇聯海軍元帥:

1955年授銜:
庫茲涅佐夫(1902.7.24-1974.12.6)註:1956年被降為中將,1988年恢復元帥軍銜
伊薩科夫(1894.8.22-1967.10.11)

1967年授銜:
戈爾什科夫(1910.2.26-1988.5.13)

【第三級】

軍兵種主帥-空軍主帥:

1944年授銜:
諾維科夫(1900.1.19-1976.12.3)
戈洛瓦諾夫(1904.8.7-1975.9.22)

1955年授銜:
日加列夫(1900.11.19-1963.10.2)

1959年授銜:
韋爾希寧(1900.6.3-1973.12.30)

1972年授銜:
庫塔霍夫(1914.8.16-1984.12.3)

1977年授銜:
布加耶夫(1923.7.29- )

1978年授銜:
科爾杜諾夫(1923.9.20-1992.6.9)

軍兵種主帥-炮兵主帥:

1944年授銜:
沃羅諾夫(1899.5.5-1968.2.28)

1959年授銜:
涅傑林(1902.11.9-1960.10.24)

1961年授銜:
瓦連佐夫(1901.8.10-1971.3.1)

1983年授銜:
托盧布科(1914.11.25-1989.6.17)

軍兵種主帥-裝甲兵主帥:

1962年授銜:
羅特米斯特羅夫(1901.7.6-1982.4.16)

1975年授銜:
巴巴賈尼揚(1906.2.18-1977.11.1)

【第四級】

軍兵種元帥-空軍元帥:

1944年授銜:
胡佳可夫(1902.1.7-1950.4.18)
阿斯塔霍夫(1892.2.8-1966.10.9)
法列拉列耶夫(1899.5.31-1955.8.12)
斯科里普科(1902.12.5-1987)
沃羅熱伊金(1895.3.16-1974.1.30)
扎沃龍科夫(1899.4.23-1967.6.8)

1955年授銜:
魯堅科(1904.10.20-1990.7.10)
蘇傑茨(1904.10.23-1981.5.6)

1959年授銜:
克拉索夫斯基(1897.8.20-1983.4.21)

1961年授銜:
薩維茨基(1910.12.24-1990.4.6)

1962年授銜:
阿加利佐夫(1900.1.20-1980.6.29)

1967年授銜:
洛吉諾夫(1907.10.23-1970.10.7)

1972年授銜:
博爾佐夫(1915.10.21-1974.6.4)
波克雷什金(1913.3.6-1985.11.13)

1973年授銜:
濟明(1912.5.6-1997)

1975年授銜:
葉非莫夫(1923.2.6- )
普斯特科(1918.4.10- )

1976年授銜:
西蘭季耶夫(1918.8.23-1996.3.10)

1980年授銜:
斯科里科夫(1920-2002)

1981年授銜:
斯科莫洛霍夫(1920.5.19-1994.10.14)

1982年授銜:
基爾薩諾夫(1919.1.1-1991)

1985年授銜:
闊日杜布(1920.6.8-1991.8.12)
康斯坦丁諾夫(1923.6.12- )

1989年授銜:
博利科夫(1929.3.25- )

1990年授銜:
沙波什尼科夫(1942.2.3- )

軍兵種元帥-海軍元帥:

1965年授銜:
卡薩托諾夫(1910.7.21-1989.6.9)

1970年授銜:
洛博夫(1913.2.15-1977.7.12)
謝爾蓋耶夫(1909.10.5- )

1973年授銜:
葉戈羅夫(1918.10.30- )
斯米爾諾夫(1917.10.5-1992)

1983年授銜:
切爾納溫(1928.4.22- )

1988年授銜:
卡爾加尼(1928- )

1989年授銜:
馬卡羅夫(1931.7.18- )
索羅金(1922.3.28- )

軍兵種元帥-炮兵元帥:

1944年授銜:
奇斯佳科夫(1896.11.18-1980)
雅可夫科夫(1898.12.31-1972.5.9)

1955年授銜:
卡扎科夫(1898.7.18-1968.5.25)

1962年授銜:
卡扎科夫(1902.11.18-1989.8.25)

1965年授銜:
巴扎諾夫(1905.4.23-1975.1.8)

1967年授銜:
庫利紹夫(1908.12.26-2000)

1968年授銜:
奧金佳夫(1900.3.6-1972.3.1)

1973年授銜:
佩利捷列斯基(1913.4.7-1987)

1980年授銜:
博伊丘克(1918-1991)

1989年授銜:
米哈利金(1927.6.30- )

軍兵種元帥-裝甲兵元帥:

1944年授銜:
費多連科(1896.10.22-1947.3.26)

1945年授銜:
雷巴爾科(1894.11.4-1948.8.28)
波格丹諾夫(1894.8.29-1960.3.12)

1959年授銜:
卡圖科夫(1900.9.17-1976.6.8)

1962年授銜:
博盧波雅諾夫(1901.6.16-1984.9.17)

1975年授銜:
洛西克(1915.12.4- )

軍兵種元帥-工程兵元帥:

1944年授銜:
沃羅比耶夫(1896.12.29-1957.6.12)

1961年授銜:
普多什利亞科夫(1901.2.18-1973.12.12)

1972年授銜:
哈爾琴科(1911.7.31-1975.1.10)

1977年授銜:
格洛瓦尼(1915.11-1978.10)

1980年授銜:
阿加諾夫(1917-1996)

1981年授銜:
舍斯托帕洛夫(1919.12.19- )

軍兵種元帥-通信兵元帥:

1944年授銜:
佩列舍普金(1904.6.18-1978.10.12)

1961年授銜:
列昂諾夫(1902.5.20-1972.11.24)

1973年授銜:
別洛夫(1917.8.19-2001)

1979年授銜:
阿列克謝耶夫(1914.6.13-1980.11.12)

㈡ 請問俄羅斯軍隊軍官晉銜和晉級的難度是怎樣的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份的稱號、標志,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通常由元帥、將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以置於肩、領或袖、帽等處的專門徽章符號,標志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及專業勤務。軍銜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和榮譽軍銜;按兵役,可分為現役軍銜、預備役軍銜和退役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具有一定功績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所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提高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加強軍隊的組織紀律性,方便軍隊的指揮和管理,促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交往也具有重要意義。

軍銜等級的設置,同軍隊的規模和體制編制密切相關。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擴大,將軍遂劃分為若乾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一職兩銜,即:上尉(中尉)一連長,少校(上尉)—營長,上校(中校)一團長,大校(上校)一旅長,少將(大校)一師長,中將(少將)一軍長,上將(中將)一方面軍(或大軍區)司令官。軍銜授予的條件和程序,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歷史上存在過的最高軍銜為納粹德國的「帝國元帥」,世界上僅有一人獲此軍銜——赫爾曼·戈林 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1946)
授予軍銜,一般以軍人所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政治品質、服役經歷及勞績貢獻為依據。軍官軍銜的授予,許多國家集中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手中,也有的國家將中、下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權賦予國防部和高級軍事機關。軍銜晉升是軍人的一種權利。各國對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兵軍銜的晉升期限,都有具體、嚴格的法律規定;將官軍銜的晉升,通常實行擇優選升,不規定具體期限。和平時期,軍銜一般都是按期逐級晉升,因職務提升而軍銜低於新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績的軍官,軍銜可提前晉升。為使軍人的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有的國家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如美國規定,下士以上軍人正式軍銜尚未期滿,而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為比其正式軍銜高的職務時,則授予同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臨時軍銜,一般都高於本人的正式軍銜。被授予臨時軍銜的人員,其權力和服裝式樣與正式軍銜相同。職務下降時,臨時軍銜亦隨之下降,但不得低於原有的正式軍銜。英國、印度等國,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
軍銜是多數國家規定軍官服役年齡和軍人享受物質待遇的重要依據。軍官服役年齡的大小,同軍銜的高低成正比,不過這種比率逐步呈縮小趨勢。如20世紀初,日本規定上將65歲,少尉45歲,而80年代末規定上將60歲,少尉53歲,上將與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齡之差,由20歲縮小到7歲。西方國家軍官的薪金,大多以軍銜作為依據,東歐一些國家的軍官,軍銜則為薪金構成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有一套獨特的武職官員等級制度。秦漢時期,官員的等級稱「石」。魏晉以後,官員的等級稱「品」,多數朝代的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18級(每品分正、從兩級)。唐宋時期,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32級。隋唐以後,在品之外還設有「武階」。階數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階,少則18階,每階均有等級稱號,如驃騎大將軍、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顏色和圖案的冠服佩飾標志官員的品階,是中國古代武階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武職官員的等級制度已趨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參仿西方軍事制度,實行營制改革。從1904年開始至1911年3月,歷時6年多,逐步地在中國軍隊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武階制度。中國初次建立的軍銜設6等18級:上等第一級包括大將軍、將軍、正都統,第二級為副都統,第三級為協都統;中等第一級為正參領,第二級為副參領,第三級為協參領;初等第一級為正軍校,第二級為副軍校,第三級為協軍校;額外軍官一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定軍銜等級為6等16級:上等軍官稱將軍,中等軍官稱都尉,初等軍官稱軍校,每等分大、左、右3級;額外官佐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
1912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重新命名軍銜稱號:上等軍官稱將官,中等軍官稱校官,初等軍官稱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級;准尉官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沿用上述軍銜稱謂,除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外,其餘等次相沿不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5~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度時,軍銜設7等19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設而未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在實際授銜過程中,還授予了准尉軍銜作為尉官的最低一級。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實行軍銜制度,軍銜設6等18級:一級上將(設而未授)、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專業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軍銜增加等級,軍士長和專業軍士軍銜,由高至低各分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1994年5月,將官軍銜中不再設一級上將。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規定預備役軍官軍銜為3等8級:預備役少將;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
軍銜出現於15~16世紀西歐一些國家,故習慣上稱其為西歐式軍銜。17~18世紀,西歐式軍銜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形成一種國際性軍隊等級制度。各國軍銜的形式大同小異,通常以將、校、尉、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其等級設置數量的多少不一。將官,多者設5級,少者設1級,設2級、3級、4級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國家各設3級,有的國家設4級。准尉,有的國家不設,有的國家設置,但其等級數量不同,少者1級,多者6級。軍士,多數國家設3級或4級,少數國家設兩級或5級、6級、7級。兵,多數國家設兩級或3級,少數國家設1級或4級。陸軍、海軍和空軍的軍銜設置,多數國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數國家略有差異。平時與戰時軍銜的設置,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但有的國家的最高軍銜,如蘇聯的大元帥、美國的五星上將,平時一般不授。
幾個主要國家的基本軍銜等級設置情況如下:
美國軍銜設6等26級: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五級准尉、四級准尉、三級准尉、二級准尉、一級准尉;總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俄羅斯軍銜設7等20級:俄羅斯聯邦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級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朝鮮軍銜設6等23級:大元帥、元帥、次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務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列兵。
越南軍銜設5等17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古巴軍銜設6等16級:總司令(相當於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軍士;上等兵、列兵。
印度軍銜設7等20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韓國軍銜設6等20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日本自衛隊軍銜設6等18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阿爾及利亞軍銜設6等17級: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軍士長、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英國軍銜設8等19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法國軍銜設5等20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總軍士長、軍士長、准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
加拿大軍銜設6等17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軍銜制度在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晚清軍隊引入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以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幾個時期實行的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軍銜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和沿革。

㈢ 二十世紀初,俄國有哪些著名將領越多越好……

紹俄羅斯歷史上的著名將領?
太多了,我就說說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俄國將領吧。

魯緬采夫

魯緬采夫(1725.1.15~1796.12.19),俄國著名將領,陸軍元帥。將門出身。
6歲登記為禁衛軍列兵,15歲起擔任軍官。曾參加1741~1743年俄瑞戰爭。18歲任步兵團長。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末年)參加萊茵河遠征。七年戰爭期間任旅長、師長。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初期一度失寵,調任小俄羅斯(烏克蘭)總督。1768~1774年俄土戰爭期間任集團軍司令。1770年晉元帥。同年夏率部沿普魯特河左岸南下,以少勝多,連戰皆捷,至1771年底控制多瑙河下游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公國。隨後渡過多瑙河,於1774年6月攻佔土軍舒姆拉、魯什楚克和錫利斯特拉要塞,並向巴爾干山脈推進,迫使土耳其簽訂《小凱納爾賈和約》。次年任小俄羅斯總督兼重騎兵司令。1787~1791年俄土戰爭期間復任集團軍司令,因與總司令G.A.波將金意見相左,1789年從前線被召回。1794年第三次瓜分波蘭期間,與A.V.蘇沃洛夫共同擬定作戰計劃,任侵波俄軍總司令,但因年邁未到職。
他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進攻作戰思想,不拘泥於傳統的線式戰術,重視建立和使用預備隊,強調正面突擊和側翼突擊相結合以及諸兵種密切協同(見魯緬采夫的軍事思想)。著有《指南》、《軍規》等。

蘇沃洛夫

蘇沃洛夫(1730.11.24 ~ 1800.5.18),俄國著名將領、大元帥。生於莫斯科一軍人貴族家庭,自幼酷愛軍事。
1742年在禁衛軍注冊,1748年正式服役。1756~1758年在陸軍院供職。七年戰爭中在P.A.魯緬采夫麾下任職,嶄露頭角。1763年任蘇茲達爾步兵團長,編寫《蘇茲達爾團條令》。1768年晉准將,1770年晉少將。1773年率部參加俄土戰爭,屢建戰功。1774年參與鎮壓Y.I.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1776~1783年率部完成俄國對克里木的兼並。1786年晉上將。1787~1791年俄土戰爭中,先後參加金布恩防禦戰、奧恰科夫圍攻戰和伊茲梅爾要塞攻堅戰,並在勒姆尼克河之戰中擊敗土軍主力,受封勒姆尼克伯爵。1791年奉命指揮駐芬蘭俄軍,加強對瑞典防禦。1794年率部鎮壓波蘭民族起義,晉元帥。後任駐波蘭和烏克蘭俄軍司令。1797年6月,因抵制沙皇保羅一世推行普魯士軍制被革職。1799年2月重被起用,任歐洲第二次反法聯盟義大利北部戰場俄奧聯軍總司令,率部遠征義大利,擊敗法軍,一度扭轉戰局。隨後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天險,在瑞士境內突破法軍包圍。俄奧聯盟破裂後,奉命回師俄國。同年10月獲大元帥稱號。不久再遭貶謫,抑鬱而死。
他久經沙場,一生指揮過60餘次會戰和戰斗。他關心士兵疾苦,深得將士信任;精通多門外語,熟諳俄國和歐洲戰史,注意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他摒棄警戒線戰略和線式戰術;主張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殲滅敵有生力量;強調快速機動,積極進攻;提出觀察、快速和猛攻三項戰術原則;提倡嚴格治軍,從實戰需要訓練部隊(見蘇沃洛夫的軍事思想)。著有《制勝的科學》。

烏沙科夫

烏沙科夫(約 1744 ~ 1817.10.14),俄國海軍上將 。生於坦波夫省一小貴族家庭 。
1766年彼得堡海軍武備學校畢業後,在波羅的海艦隊服役。1768~1774年俄土戰爭中曾在黑海作戰。1775年任巡航艦艦長。1780年任戰列艦艦長,為往返於波羅的海和地中海的俄國商船護航。1783年調往黑海艦隊,監督造船並參加塞瓦斯托波爾的基地建設。1787~1791年俄土戰爭中,曾指揮俄國分艦隊前衛在菲多尼西亞海戰中重創土耳其艦隊。1789年晉海軍少將。1790年起任黑海艦隊司令,先後取得刻赤海戰及堅德拉島和卡利阿克拉角等海戰的勝利。1798~1800年第二次反法聯盟戰爭中,率俄土聯合艦隊進入地中海,執行封鎖、運送登陸兵、奪取要塞和破壞敵海上交通線等任務,支援A.V.蘇沃洛夫指揮的俄奧聯軍在義大利北部作戰。1799年組織艦隊和登陸兵攻擊法軍地中海重要基地科孚島,首創俄國海軍從海上攻佔要塞的戰例,晉海軍上將。回國後失寵。1802年任波羅的海帆船艦隊司令。1807年退役。
烏沙科夫強調按實戰要求訓練部隊,反對死板和華而不實的訓練方法;作戰中不拘泥於傳統的戰列線戰術,強調根據情況採取靈活機動戰術,對俄國和蘇聯海軍學術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庫圖佐夫

庫圖佐夫(1745.9.16~1813.4.28),俄國元帥,著名將領,軍事家。出身將門。
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准尉並任連長。次年參加遠征波蘭。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戰爭期間,先後在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麾下任職,作戰勇敢,指揮有方。1774年在戰斗中負傷,失去右眼,得名「獨眼將軍」。出國治療期間,考察普魯士、英國、荷蘭等國軍事。1782年晉准將,1784年晉少將。1792年起先後任駐土耳其大使、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駐芬蘭俄軍司令、立陶宛督軍和聖彼得堡督軍。1805年俄、奧、英等國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後,率俄軍主力前往奧地利,迎擊拿破崙一世統率的法軍。鑒於奧軍在烏爾姆被殲,指揮俄軍主力後撤400餘公里,從而保存了實力。奧斯特利茨之戰中,俄軍由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干預遭慘敗。1806~1812年俄土戰爭中,於1811年出任摩爾多瓦俄軍總司令,採取退避三舍、相機反擊戰法,在同年8月魯什丘克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土軍主力,迫使土耳其簽訂和約。1812年法俄戰爭中,在俄軍失利情況下出任總司令,面對優勢法軍實施戰略撤退和堅壁清野,在博羅季諾之戰中重創法軍後繼續後撤,直至放棄莫斯科。在人民群眾支持下開展游擊活動並組織預備隊,形成兵力優勢後適時轉入戰略反攻,指揮俄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進攻法軍,殲敵於別列津納河畔鮑里索夫地區。1813年4月率部向法國本土推進前夕,病逝於西里西亞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
他精通法、德、英、波、土等多種語言,知識淵博,馳騁沙場50餘年,作戰指揮經驗豐富。他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等進攻作戰思想,而其戰略防禦理論更為各國軍事家所稱道。他強調在敵強我弱情況下應避免不利決戰,以保存實力;主張疲憊和消耗敵有生力量,不失時機地實施戰略反攻。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有多少大將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