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啟用的大型水底太空望遠鏡,有著怎樣的功能
蕭銀諾夫,聯合核研究說:「貝加爾湖當然是唯一可以放置的湖泊,因為它的深度」,「淡水是非常重要的,水的透明也是如此冰蓋2在2和半月內也非常重要。「
根據「中央社會」,俄羅斯科學家在13日推出了北半球最大的深水,計劃更好地了解宇宙的生產和演變。
這個深水,Baikal-GVD,這是「Baikal-GVD」,它是「Baikal-GVD」,它在捷克共和國,波蘭,俄羅斯,斯洛伐克,波蘭,俄羅斯,斯洛伐克,波蘭,斯洛伐克,開始觀察最小的顆粒「中等的」。由於培養基非常難以檢測,因此水可以用作有效的觀察介質,並且科學家在水中確定了這種望遠鏡。當地時間3月13日,2021年3月13日,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是北半球最大的深水,在貝加爾湖正式啟用。圖片來源:Visual China
「Baikal-GVD」慢慢地通過了一座矩形洞,當天從湖冰切割,距離湖泊約4,000米,750至1300米,就像湖泊的一個浮動實驗室。
聯合核研究國家諾沃在冰凍貝加爾湖的雪中說:「中型望遠鏡在我們的腳下。」
他說,在幾年內,這種望遠鏡可以擴大到1立方公里,它可以誘使美國南極研究站的「冰塊」(冰塊)。
俄羅斯科學家表示,「Baikal-GVD」是北半球最大的中子探測器,最大的集裝箱湖帕卡爾是放置這個浮動實驗室的理想場所。
蕭銀諾夫,聯合核研究說:「貝加爾湖當然是唯一可以放置的湖泊,因為它的深度」,「淡水是非常重要的,水的透明也是如此冰蓋2在2和半月內也非常重要。「
❷ 2000年航天技術有哪些
2000年是航天領域的重要年份,以下是一些2000年的航天技術和事件:
國際空間站(ISS):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長期駐留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兩名俄羅斯宇航員和一名美國宇航員)抵達空間站。
火星探測:2000年10月24日,NASA的火星探測器「奧德賽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該探測器在接下來的數年中,對火星進行了廣泛的勘測和探索,揭示了火星表面的水冰和其他重要特徵。
歐洲火箭Ariane 5首次發射失敗:2000年12月11日,歐洲航天局的Ariane 5火箭首次發射失敗,這是Ariane 5歷史上唯一一次發射失敗。該事件導致航天局損失了幾億美元。
NASA的「先驅者10號」太陽系探測器:2000年1月19日,NASA的「先驅者10號」太陽系探測器成功掠過了海王星,並成為首個進入太陽系外層空間的人造物體。該探測器還在整個太陽系中發現了許多新的行星和其他天體。
俄羅斯的「莫斯科」號火星探測器:鍵臘桐2000年11月16日,俄羅斯發射了「莫斯科」號火星探測器,但該探測器在著陸過程中墜毀,導致了嚴重的失誤。
中國發射長征三號火箭:2000年5月,中國成功發射了長征三號火箭,將「天宮一號」試驗艙送入軌道。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進入太空的亞洲國家。
總的來說,2000年是航天領域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其中包括國際空間站稿坦的建設局衡和火星探測等項目的開展。
❸ 歷史上所有的火星探測器有哪些
1962年前蘇聯火星1號探測火星失敗
1965年美水手4號探測器飛越火星
1971年前蘇聯火星2號在火星著陸
1972年美水手9號沿火星軌道飛行
1976年海盜1號和2號在火星著陸
1989年福波斯1、2號飛往火星途中失蹤
1993年火星觀察者抵火星軌道前失蹤
1996年俄「火星-96」發射失敗
1997年火星環球勘探者進入火星軌道
1997年美火星探路者在火星著陸
1998年美國發射火星氣候探測器
1999年美發射火星極地著陸者探測器
2003年美國發射了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著陸
2003年歐洲發射「火星快車」
2007年美國發射鳳凰號火星極地著陸探測器
2009年俄羅斯探測「火衛一」
❹ 復雜而遺憾的火星96任務,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首次深空探測項目
作者 LM-51D-YZ4D2
1.1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深空項目.
前蘇聯原計劃在兩次火衛一探測計劃之後進行火星地表研究項目,計劃於1992年發射。後來因為資金問題推遲到了1994年。該計劃需要在1994年發射兩個軌道器,每一個都會攜帶 火星懸浮氣球 並且向火星表面發送 小型著陸器 。隨後1996年的第二個窗口期內計劃向火星發射另外兩個軌道器,並且部署 火星表面巡視器 。最後在1998年發射 火星采樣返回任務 。
後來經過計劃修改,計劃被調整為1994年發射一個攜帶小型著陸器和穿透器的軌道器,1996年發射第二個軌道器,配備一個火星氣球和一個巡視器。按照計劃,它們分別被稱為火星-94(Марс-94)和火星-96(Марс-96)。
火星-96探測器執行MTI插入點火的效果圖
1991.12.25,蘇聯解體 。隨著新生的俄羅斯陷入經濟危機,資金匱乏,1994年的計劃被推遲到了1996年,而1996年的計劃被推遲到1998年(所以原Марс-94變成了Марс-96,同理原Mapc-96變成了Mapc-98)。
這就是俄羅斯第一次深空探測工程:火星-96(編號 M1 520 )
1.2 從火衛一探測工程到火星96.
隨後IKI內部出現了是否在1992年復現兩次火衛一任務亦或設計一個新任務的爭論。
在兩次火衛一探測計劃進行的同時,後續計劃已經開發,並且被命名為「哥倫布」。計劃分別在1992和1994年發射火星巡視器。但是到了1989年,蘇聯政府沒有足夠資金來支持項目,於是計劃被推遲。改為1994年發射——正如1.1中提到的。1994年任務的第一筆研發資金在1990年4月到位,並且法德同意提供等價於1.2億美元的研發支持。
在1984年發射的兩個織女星多目標探測器任務中,都攜帶了前蘇聯和法國聯合研製的兩個 金星懸浮氣球探測器 。這兩個氣球探測器取得了極大成功,於是前蘇聯計劃在火星探測器上也部署這種氣球探測器。
同樣的,一種新型巡視器的也將用於該任務。該巡視器設計質量達到 200kg ,配備有RTG電源,極速可以達到 500m/h ,設計壽命 1-1.5個火星年 ,設計漫遊行程 500km 。
按照計劃,該巡視器配備有以下科學研究設備:
• 4個全景攝像機,可以拍攝火星全景圖像
• 一個用於大氣分析的4級質譜儀
• 一個激光懸浮微粒光譜儀
• 一個地表分析用可見光-紅外光譜儀
• 用於揭示土壤磁屬性的若干個磁體
• 一個用於探測地層結構的無線電探測器,最大探測深度達到150m
• 一個氣象探測器
• 一個機械臂,用於採集樣本,帶有土壤觀測攝像機,兩個光譜儀(其中一個用於分析土壤含鐵礦物)和一個氣體分析儀用於確定痕量氣體。
原計劃的火星-94,包括一個氣球和一個巡視器
然而,由於資金問題,這兩個令人激動的探測器被推遲到原計劃的1996年,並且降低1994年任務的復雜度——當時計劃僅攜帶一個類似Mapc-3的著陸器的縮小版著陸器和沃爾納德斯基研究所提供的新型穿透器。
然而,蘇聯解體後帶來的經濟衰退導致俄羅斯航天局(RSA)得不到足夠的研發資金,擔心1994年計劃的發射不夠順利的RSA於是將其推遲到1996年發射,而1996年計劃被推遲到1998年發射。RSA將其優先順序提到最高,提供了全力支持——如果不是要承擔國際義務和西方資金的介入 該計劃原本可能被取消。
但是因為經濟低迷,俄羅斯政府還是不能提供承諾的全部資金。RSA從低優先順序任務中抽調了一部分資金,西方合作方又提供了1.8億美元的資金。到1996年初期,RSA已經欠債8000萬盧布,為了完成火星-96的最終整合和測試。
最終,歷盡艱難之後,裝載著火星-96探測器和Fragat ADU的Proton K-Blok D-2火箭推到了發射台。並於 1996年11月16日 拜科努爾當地時間 20:48:53 發射升空。
2.1 火星-96的任務目標.
火星-96探測器由六個部分組成:火星-96軌道器主體,兩個微型火星著陸器,兩個穿透器和Fregat ADU。 計劃進行對火星當前狀態和過去演變的全面研究,包括研究大氣、地表及內部的物理和化學過程。
2.2 火星-96的任務序列和機動/著陸計劃.
火星-96採用類似兩個火衛一探測器的發射任務序列:由Proton K-Blok D-2火箭將火星-96探測器送入大橢圓軌道,Blok D分離後Fregat ADU點火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最優發射時間是1996.11.16。
10個月巡航後,1997年9月,Fregat ADU執行MOI(Mars Orbit Inject,火星軌道插入),隨後拋棄ADU。
在執行MOI前4-5天,兩個微型著陸器會與主體分離並轉入 12rpm 的自旋穩定。隨後ADU進行一次偏移機動拉正近火點。俄羅斯人為兩個著陸器選擇了三個著陸區:41.31 N,153.77 W的阿卡狄亞,32.48 N,163.32 的亞馬遜。備用著陸點則位於3.65 N,193 W。
MOI後火星-96軌道器會進入 500km 52000km ,傾角 106.4 的環火星軌道,並且逐步降低到周期為 43.09 小時的7:4火星周期軌道。近地點為300km。
兩個穿透器會在抵達預定軌道後7-28天內部署,設計落點是阿卡狄亞和烏托邦平原。它們會進入75rpm的自旋穩定,分離後使用減速火箭再入。兩個穿透器分離後ADU被拋棄,軌道器使用一個小的發動機進行軌道維持。一個穿透器會部署在一個著陸器附近,另一個則會部署至少差90 的位置,來為測震儀提供良好的基線。
軌道器設計壽命為1個火星年。每個月進行一次1-2m/s的軌道修正。
2.3 火星-96探測器的布局.
火星-96探測器布局類似兩個火衛一探測器,軌道器在上,Fregat ADU在下。兩個著陸器位於軌道器上方,而兩個穿透器被布置在Fregat ADU上。
火星-96探測器三視圖
探測器高 3.5m ,寬 2.7m ,在太陽能板展開後寬度為 11.5m 。
發射質量: 6824kg
軌道器干質量:2614kg
穿透器:88kg 2
著陸器:120.5kg 2
連接機構:283kg
ADU干質量:490kg
燃料:2832kg
姿控肼:188千克
3.1 火星-96軌道器的科學儀器及使命.
火星-96軌道器基於火衛一探測器的軌道器研發,仍然使用加壓平台。計算機和用於科學研究的大多數航天電子設備、熱調節設備、通信設備、電池和電子設備被固定在環形加壓平台上。加壓平台之上是一個扁平的甲板,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兩個著陸器進入系統和儀器。太陽能電池上還安裝有低增益天線和姿控系統。
環形加壓平台上安裝有一對掃描平台(一個三軸 TPS 和一個雙軸 PAIS ),可以精確調整攝像機和光譜儀的方向。結構一側安裝高增益天線,另一側安裝中增益天線。高增益天線不能控制指向,設計對地通信碼速率為 130kbps 。熱控、導航及星敏感器也安裝在環形加壓平台之上。
因為火衛一探測器的前車之鑒,西方表示對它的計算機不信任並且由歐洲方提供了新的,更加強大的導航計算機。
火星-96軌道器有12個用於研究火星大氣和地表的儀器,7個用於研究等離子體、場、顆粒和電離層成分的儀器,以及5個進行太陽和天體物理研究的儀器。它們位於兩個掃描平台(TPS和PAIS)和太陽能電池板上。ARGOS包和導航攝像機位於TPS上,而SPICAM、EVRIS、PHOTON
位於PAIS上。
研究火星大氣和地表的儀器:
• ARGOS HRSC多功能立體高解析度電視攝像機 (德國[西德]-俄羅斯)
• ARGOS WAOSS廣角立體電視攝像機 (德國[東德]-俄羅斯)
• ARGOS OMEGA可見光和紅外繪圖光譜儀 (德國-俄羅斯)
• FPS行星紅外傅立葉光譜儀 (義大利-俄羅斯-波蘭-法國-德國-西班牙)
• TERMOSKAN繪圖輻射計 (俄羅斯)
• SYET高解析度繪圖分光光度計 (俄羅斯-美國)
• SPICAM多通道光學光譜儀 (比利時-法國-俄羅斯)
• UVS-M紫外分光光度計 (俄羅斯-德國-法國)
• LWR長波雷達 (俄羅斯-德國-美國-奧地利)
• PHOTON伽馬射線光譜儀 (俄羅斯)
• NEUTRON-S中子光譜儀 (俄羅斯)
• MAK四級質譜儀 (俄羅斯-芬蘭)
HRSC由西德提供,WAOSS由東德提供,後來二者整合至統一項目之中。ARGOS包中每個儀器都是一個推掃式掃描器,採用 5184 像素的CCD平行線性陣列。窄角攝像機有9個陣列,用於 多光譜、光度測量和立體成像 ,解析度 12m 。廣角攝像機擁有3個陣列,用於 立體成像 ,解析度 100m 。
TPS平台擁有一個稱為 MORION-S 的機載處理單元,重 25.3kg ,包括一個重 21kg ,和ESA合作製造的固態內存系統。容量為 1.5GB ,用於降低傳輸要求。同時TPS上還有一個重 23.7kg 的OMEGA,用於 測量大氣成分和繪制地表成分。
重 28kg 的TERMOSKAN用於 測量風化層的熱屬性 。
12kg 的SVET用來 分析地表和懸浮微粒的光譜 。
20kg 的PHOTON用於 繪制地表元素成分 。
8kg 的NEUTRON-S用來 確定冰和水的豐度 。
35kg 的LWR用於 探測近地表層,衡量垂直結構和冰沉澱 。也可以 測量電離層中的電子分布,以及電離層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 。
25.6kg 的FPS用於 繪制二氧化碳分布圖,並測量大氣溫度,風和懸浮顆粒 。
46kg 的SPICAM 利用太陽和恆星掩星數據來得到水蒸氣、臭氧、氧和一氧化碳的垂直分布圖 。
9.5kg 的UYS-M用來 繪制火星上層大氣中的原子氫、氘、氧和氦及其星際介質結構圖 。
10kg 的MAK用來 測量上層大氣中的離子和中子的成分和分布
研究等離子體、場、顆粒和電離層成分的儀器:
• ASPERA-C能量-質量離子光譜儀和中子粒子成像器 (瑞典-俄羅斯-芬蘭-波蘭-美國-挪威-德國)
• FONEMA快速全向非掃描能量-質量離子分析儀 (英國-俄羅斯-捷克-法國-愛爾蘭)
• DYMIO全向電離層能量-質量離子分析儀 (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
• MARIPROB電離層等離子體光譜儀 (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俄羅斯-美國)
• MARENF電子分析儀和磁力計 (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匈牙利-愛爾蘭-俄羅斯-美國)
• ELISMA等離子體波儀表 (法國-保加利亞-英國-歐洲空間局-波蘭-俄羅斯-烏克蘭)
• SLED-2低能帶電粒子光譜儀 (愛爾蘭-捷克-德國-匈牙利-俄羅斯-斯洛伐克)
12.2kg 的ASPERA用來 測量離子和快速中性粒子的能量分布 。
10.7kg 的FONEMA用來 測量上層大氣等離子體的動態和結構 。
7.9kg 的MARIPROB和7.2kg的DYMIO用於為以上儀器 提供數據補充 。
12.2kg 的MARENF可以 分析等離子體電子 ,其攜帶的兩個磁通量磁力儀可以用來 測量星際間及火星軌道內的磁場 。
12kg 的ELISMA用來 測量火星環境中的等離子體波 ,其配備有3個朗繆爾探測器和3個搜索線圈磁力儀。
3.3kg 的SLED-2用來 在星際航行及火星環境中測量低能宇宙射線 。
進行太陽和天體物理研究的儀器:
• PGS精密伽馬射線光譜儀 (俄羅斯-美國)
• LILAS-2宇宙和太陽伽馬射線暴光譜儀 (俄羅斯-法國)
• EYRIS恆星振盪光度計 (法國-俄羅斯-奧地利)
• SOYA太陽振盪光度計 (烏克蘭-俄羅斯-法國-瑞士)
• RADIUS-M輻射劑量監控器 (俄羅斯-保加利亞-希臘-美國-法國-捷克-斯洛伐克)
25.6kg 的PGS用於 在星際航行期間測量太陽耀斑 ,然後 在火星軌道上測量伽馬射線輻射 。
5kg 的LILAS-2用於和地球軌道上的若干航天器和Ulysses探測器共同 進行太空伽馬射線暴定位 。另外還計劃 通過火星掩星觀測來研究其天體來源 。
1kg 的SOYA和 7.4kg 的EVRIS光度計分別用來進行 日震和天體震動測量 。
RADIUS-M用於 獲取未來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相關數據 。
3.2 火星-96著陸器的科學儀器及使命.
兩個著陸器或者說「小型站」被安裝在火星-96頂端,類似M-71和M-73(Mapc-2和Mapc-3)的著陸器。只不過要小的多。
火星-96著陸器地面試驗
著陸器尺寸:
直徑:60cm
質量:30.6kg
有效載荷:8kg
進入器總質量:120.5kg
前為「小型站」,左後為火衛一-2的DAS小型著陸器,右側為原計劃攜帶的火星巡視器
著陸器在MOI前4-5天分離,在100km高度開始進入火星大氣,速度為 5.75kmps ,進入角為 11 -21 。開始EDL後大約180s,在19-44km高度,200-320m/s的速度下展開降落傘。10s後拋棄減速傘,通過一個130m的線束展開著陸器。在大約4-18km高度,20-40m/s的速度下著陸器氣囊充氣,來承受20m/s的著陸速度。著陸器撞擊地表瞬間降落傘被切斷,並且開始翻滾至停止。然後氣囊從接縫處裂開並且被分離。隨後著陸器4個三瓣式結構展開,其中三個可以通過彈簧把儀器部署到較遠的地方。
每個著陸器配備有兩個咖啡杯大小的RTG,每個RTG可以提供220mW的功率。對環繞器上行碼速率2kbps,下行碼速率8kbps,軌道器提供UHF中繼。為度過火星夜晚,著陸器配備有8.5W的加熱器,設計壽命為1個火星年。
著陸器配備科學儀器:
EDL階段:
• DESCAM下降成像器 (法國-芬蘭-俄羅斯)
• DPI三軸加速計及用於溫度和壓力測量的感測器 (俄羅斯)
著陸後:
• PANCAM中央桅桿全景攝像機 (俄羅斯-法國-芬蘭)
• MIS中央桅桿氣象儀表系統 (芬蘭-法國-俄羅斯)
• OPTIMISM測震儀、磁力計和傾角儀 (法國-德國-俄羅斯)
• APXα粒子、質子和X射線光譜儀 (德國-俄羅斯-美國)
• MOX氧化劑感測器 (美國-俄羅斯)
「小型站」的科學儀器布局
DESCAM用於在著陸器底部拍攝圖像來為著陸後的全景拍攝提供背景。它帶有一個 400 500 像素的CCD,在氣囊分離的同時被拋棄。
DPI用於使用其配備的加速計、溫度及壓力感測器來測量EDL期間的溫度,壓力和密度分布圖及著陸動態情況。
PAMCAM可以提供 6000 1024像素 的 360 60 全景圖。
MIS氣象包被安裝在可展開桅桿上方,用於測量火星表面的溫度、壓力、濕度、風和光學深度。其中的ODS光學感測器能夠在270、350和550nm三個窄波段以及250-750nm的寬波段下可以測量天頂處的直射太陽光和散射光。DPI用於測量溫度和地表風速。APX自重僅0.85kg,用於研究氧化劑,來驗證Viking探測器著陸器所做的推斷: 火星土壤富含氧化劑,不利於生命存活 。
3.3 火星-96穿透器的科學儀器及使命.
穿透器由沃爾納德斯基研究所研製。被安裝在ADU側面。用來穿透火星土壤並且進行科學研究。
火星-96攜帶的穿透器設想圖
穿透器尺寸:
前體直徑12cm
後體直徑17cm
漏斗狀尾部最大78cm
長2.0m
總重88kg
穿透器自重45kg
有效載荷4.5kg
火星-96的穿透器
穿透器與ADU分離後,一個固體火箭會在遠火點進行30m/s的減速,隨後被拋棄。穿透器以75rpm的速度自旋穩定,隨後給其柔性防熱減速系統第一階段充氣。在分離後21.5h進行EDL,速度為 4.6-4.9kmps ,進入角為 12 。隨後給柔性防熱減速系統第二階段充氣使其充分展開,EDL開始後6min,穿透器會以約 75m/s 的速度撞擊火星表面,並且通過一個儲液罐來吸收約 500G 的沖擊。穿透器前體會與後體分離並且鑽入地下約 6m ,後體則剛好卡在火星表面,二者通過線圈型電纜連接。隨後,後體桅桿展開,部署實驗儀器。
火星-96部署穿透器
穿透器對環繞器碼速率為8kbps,其通過一個0.5W的RTG和150W•h的鋰電池供電,設計壽命為1火星年。
穿透器攜帶的科學儀器:
地表以上後體:
• TVS電視攝像機 (俄羅斯)
• MEKOM氣象感測器 (俄羅斯-芬蘭-美國)
• IMAP-6磁力儀 (俄羅斯-保加利亞)
地表以下後體:
• PEGAS土壤分析伽馬射線光譜儀 (俄羅斯)
• TERMO測量熱流的溫度感測器 (俄羅斯)
前體:
• KAMERTON內部結構測震儀 (俄羅斯-英國)
• GRUNT土壤力學測量加速計 (英國-俄羅斯)
• TERMO測量熱流的溫度感測器 (俄羅斯)
• NEUTRON-P水檢測中子探測器 (俄羅斯)
• ALPHA土壤分析質子光譜儀 (俄羅斯-德國)
• ANGSTREM土壤分析X射線熒光光譜儀 (俄羅斯)
穿透器的科學儀器布局
GRUNT用於 在撞擊和穿透過程中測量地表屬性 。
KAMERTON用於 搜索火星活動 。
TERMOZOND用於 測量熱流,並提供關於熱擴散率和熱容量的數據 。
TVS線性攝像機擁有 2048 個像素,可以 拍攝現場全景圖像 。
MEKOM用於 監控溫度和風速 。
IMAP-6用於 測量本地火星磁場 。
4.1發射.
1996年11月16日,Proton K-Blok D-2在LC-200/39發射升空,當時是拜科努爾當地時間20:48:53。前三級工作正常。按照計劃,Blok D-2第一次點火將把探測器送入一個低停泊軌道,隨後第二次點火進入一個大橢圓軌道。
然而,Blok D-2的第一次點火沒有執行或者僅執行了20s就提前關機,把Blok D-2扔在了 80km 320km 的軌道上,隨後Blok D-2自動分離,Fregat ADU點火將探測器送入了 87km 1500km 的軌道。11月17日,Blok D-2在復活節島到智利海岸間再入。11月18日,火星-96探測器化作一團流星在智利上空再入,被認為墜落在智利與玻利維亞接壤的安第斯山脈中。
通過搜索,沒有找到航天器的碎片,也沒有找到其攜帶的,安裝在能夠承受高熱和撞擊的托盤上的RTG。
由於蘇聯解體,俄羅斯陷入經濟危機,大部分的遠洋航天測量船都被召回,隨後被賣掉,導致在關鍵的點火點沒有船隻測控,因而甚至無從而知究竟是Blok D-2故障還是航天器發出了錯誤的關機指令,這是極難判斷的情況。
5.1對火星-96發射失利帶來的反思.
火星-96這個高度復雜且目標宏大的任務的失敗是行星探測 歷史 上的重大損失,其工程系統、觀測平台、科學儀器和附屬飛行器都比以往的任何行星探測任務都要多,並且計劃進行大量的測量。如果成功,其帶來的數據和發現將是驚人的。另外, 這種高度國際合作的,相當復雜昂貴的探測任務,一旦失敗,在其後的很多年都不會開展此類行星探測任務 。火星-96的失敗使得俄羅斯的深空項目大傷元氣,直到2011年才開啟另一個火星探測計劃,這就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
從火星-96到福布斯-土壤,過了整整15年,可惜15年後,福布斯-土壤也化作另一道流星,燒毀在太平洋上空。
❺ 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有哪些
截至2020年,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有: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日本、印度、中國、阿聯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地區有:歐空局。成功18次,成功率不足40%,其中著陸任務17次,成功8次,成功率不足50%。
截至2020年,在全球發射的47個火星探測器里邊,美國以22個和前蘇聯(俄羅斯)20個承包了其中的42個。美國有5次成功實現火星軟著陸並傳回了大量的數據。
前蘇聯(俄羅斯)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的軟著陸,前蘇聯1971年發射的「火星3號」著陸後因為遇見火星沙塵暴只工作了20秒便失聯,沒有傳回任何有效數據。
日本曾經在1998年7月3日發射過火星探測器,但由於技術故障,探測器在茫茫太空飛行了5年後被放棄,此後再沒嘗試。
歐空局曾經在2003年以及2016年用俄羅斯火箭發射過兩次,兩次都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但軟著陸時出現意外。
印度曾經在2013年10月5發射過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在美國的幫助下,曼加里安號於2014年9月24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是印度第一次對火星進行探測就取得了圓滿成功。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經在2011年搭載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升空,但未能成功入軌。
發射升空的阿聯酋火星探測器,是用日本的火箭發射的。
❻ 有火星探測器的國家有哪些
有火星探測器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阿聯酋、歐洲。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它是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
2013年,印度發射了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火星並向地球傳回了清晰影像。這也是亞洲第一台成功探測火星的探測器。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發展:
祝融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執行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階段!
2020年7月23日,「祝融號」探測器乘載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空。「祝融號」探測器由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總重量達到5噸左右,是世界上最重的火星探測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火星探測器
❼ 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重返月球」
中國航空報訊: 1976年,蘇聯發射了最後一台月球登陸器「月球-24」號,現在, 俄羅斯希望繼續此前的探月事業。據美國太空網5月7日報道,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將3款探測器送上月球。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 下屬知名航天企業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總裁弗拉基米爾·科爾梅科夫表示,新航天器分別名為「月球-25」號(Luna-25)、「月球-26」號(Luna-26) 和「月球-27」號(Luna-27)。
科爾梅科夫此前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月球-25』號探測器目前處於組裝和初試階段,希望2021年我們能成功發射這款探測器。」
Roscosmos官網發布的消息稱,「月球-25」號探測器應該可以在明年3月完成,該機構希望明年10月1日發射。據俄羅斯媒體此前報道,「月球-25」號探測器將在月球南極地區尋找水的痕跡,並測試軟著陸技術。據悉,ESA將為該任務提供視頻攝像機和地面支持團隊。
「月球-26」號將繪制月球表面地圖;而「月球-27」號將在歐洲導航系統的引導下在月球著陸,並對月壤、覆蓋月球表面的岩石和塵埃開展研究。科爾梅科夫說:「我們非常有信心,『月球-26』號、『月球-27』號能分別於2024年和2025年成功發射。」
俄羅斯的探月計劃不止於此。2027年,「月球-28」號探測器將攜帶一輛小型漫遊車,並將月球岩石送回地球;而之後發射的「月球-29」號會攜帶一輛更大的月球車。
如今,月球是個受歡迎的目的地。中國的「嫦娥四號」在一輛月球車的陪伴下,已在月球背面呆了一年半;「嫦娥五號」也擬於今年晚些時候發射,並將月球物質樣本帶回地球。美國正在開展「阿耳忒彌斯」(Artemis) 計劃, 擬2021年讓機器人登陸月球表面,並在2024年將宇航員送往月球南極。
當然,並非所有登月任務都取得成功。去年,以色列的「創世紀」號探測器和印度的「月船2」號著陸器就「折戟」月球表面。科爾梅科夫並表示,他很有信心俄羅斯的探測器不會重蹈這兩款探測器的覆轍。